1、氣候變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自然災害頻發
自然災害的頻發是氣候變化的一個很明顯的體現,由於氣溫的逐漸升高,冰川的融化導致各地出現頻繁的降水。而這些降水嚴重的影響了當地的經濟,而且還會造成人員的損傷,其實是對全球經濟產生的一個壞的影響的。這樣的氣候災難,一是耽誤了當地的生產生活,第二個還需要動用以前的資金對受災地進行修復,而且經常的氣候變化也不利於當地工業或者是重工業的發展。
二、促進低碳經濟
氣候變化終究是人類產生的惡果,也不能因為這個而破壞我們的環境。因為對於人類來說地球就是唯一的生存家園,氣候變化不過是因為人類的破壞超出了地球的進化負荷,所以說才會出現各種極端天氣。在這樣的背景下就促進了低碳經濟的發展,低碳經濟的發展也是人們在面臨氣候變化時對於經濟結構的一個調整,是非常具有未來和前瞻性的。而這樣的經濟發展雖然說要緩慢或者是價格高昂一些,但是對過來有極大的好處。
三、促進全球化
氣候問題是一個很特殊的問題,就是因為它是一個全球化的體系,全球的氣象以及海洋都是全球流動的。當一個國家的海洋遭到污染的時候,這個污染物就會隨著洋流飄到各個地方,而當一個國家在大量排放有毒氣體的時候,這個有毒氣體也會隨著風帶到各個地方。所以說氣候變化其實是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相互合作,也促進了經濟的全球化。各國也簽訂了各種各樣的協議和約定,希望能對氣候變化作出改善。
總之會影響到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會造成部分經濟損失,也會影響到很多產品的銷量,並且會影響到經濟發展的情況,對經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2、經濟全球化對環境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雙重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又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全球擴展的產物。經濟全球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雙重的:它加劇了全球生態危機,同時又促進了全球環境合作,推動了環境的全球化管理。迄今為止,全球化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要大於其正面影響。不管怎樣,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人類只能在認識其雙重影響的基礎上,盡量消除、減少它的負面影響,擴大其正面影響,推動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
一、經濟全球化導致地球生態環境不堪重負,加劇了全球生態危機
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後果之一就是由於經濟迅速增長而使地球生態支持系統迅速達到極限,而全球貿易自由化加劇了全球性生態危機。具體說,其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經濟全球化把各類國家都捲入了資本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國家間和企業間的惡性競爭極大地破壞了全球生態環境。迄今為止的經濟全球化都是由資本主導的,所有被捲入全球化的國家都採用GDP或GNP的計算方法,都把增長作為核心目標,所有參與競爭的企業不管是公有的還是私有的,都追求效益與利潤。在競爭的壓力下,資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價值被忽略,許多國家都採用了不計生態成本的西方生產方式,進而重復著環境破壞的後果。無論是資本主義制度之內還是之外,都無法逃離這一惡性邏輯,資本主導的全球化使全球生態環境陷於困境。
其次,全球貿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態資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脅著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系統。貿易自由化給全球生態環境帶來了多方面的消極後果:一是全球木材貿易導致了原始森林被大面積砍伐,進而嚴重地損害了生物多樣性系統。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物種蘊藏在森林中,隨著原始森林被大面積砍伐,森林原有的植物群落遭到破壞,生物物種在大量滅絕。二是來自國際市場的巨大誘惑推動了全球捕撈業的發展,致使海洋漁業資源面臨耗竭。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份報告,如今世界70%的主要魚類種群面臨完全捕撈和過度捕撈的問題。三是野生動植物貿易加劇了瀕危動植物的滅絕,對生物多樣性構成了重大威脅。盡管《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明令禁止800多種動植物的貿易,然而在利潤驅使下,非法貿易屢禁不止。四是有毒化學品貿易和危險廢物越境轉移不僅危害全球環境,也直接危害人類健康。五是貿易的擴大還使得異地物種突破自然地域限制入侵他鄉,導致衍生地物種及生物遺傳資源多樣性喪失。外來生物入侵已經與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共同成為世界生物多樣性面臨的主要威脅。
第三,經濟全球化使小規模家庭農業轉向出口導向型種植單一作物的規模農業,加劇了生態環境的破壞。經濟全球化使農業日益成為一種全球一體化的產業。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導致了兩個後果:一是開墾荒地使曾經是自然的生態系統被轉變成了農田,對生態環境造成壓力;一是鼓勵了農民轉向化學密集型的單一作物農業,造成土壤退化、農田生態系統受損。而一些貧窮落後的國家,背負著沉重的債務負擔,被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被動地捲入與發達國家的競爭。為了大規模種植能出口創匯的經濟作物,大面積地毀林開荒;為了提高效益,放棄了傳統的對環境較少破壞的耕作方式;為使農產品較快地進入市場,修建了龐大的交通網路。凡此種種,都造成了巨大的環境和社會成本,既危害了自然,也破壞了農業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
二、經濟全球化推動了全球環境合作,推動著環境的全球化管理
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使其帶來的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也迅速凸顯,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已經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使人類的全球意識增強,使加強環境合作共同對付這些問題的需求上升,使全球環境管理的制度機制也在迅速形成。全球化對生態環境的正面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經濟全球化必然伴隨著觀念文化的全球化和信息流動的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社會環境意識的提高。這里,一是全球化使環境信息的綜合處理和流動更加便捷,而相關的環境數據與知識是引導全世界關注環境問題並促使國際社會把環境關切變成環保行動的強有力的工具。與社會經濟信息不同,高質量的、綜合的環境數據與信息的獲取不僅十分困難,而且成本很高。全球化使在發達國家和國際環境組織對環境研究與監控取得的環境數據和信息傳播到全世界,促進了環境資源信息共享,為決策者把環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創造了前提條件。二是全球化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資源生態環境危機的意識傳播到全世界並取得了廣泛的認同,這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西方發達國家由於較早遇到了生態環境問題,一些有社會責任感的科學家很早就開始思考環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新型價值觀的一些核心理念不斷形成: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經濟是生態系統的子系統;要在地球的生態與資源的極限內生活;增長不等於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的未來是共同的;人類對資源的開發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威脅了人類自身的生存……等等,這些產生於發達國家的科學理念,通過全球化的傳播如今已經成為共識,促進了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國際社會各個層面從專家、環保人士到普通民眾,從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到非政府組織以及公司企業都在不同程度上開始關注我們的地球,關注生態環境問題,這是環境問題有望解決的前提條件。
其次,經濟全球化拓展著國際環境合作,正在使全球環境保護制度化。1999年,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發言中提醒人們注意,全球市場拓展太過迅速,以至於社會和政治系統還不足以完全適應它們。他呼籲參加本次論壇的企業界領袖和聯合國共同合作,以締結一項新的包括"人權、勞工標准和環境實踐等領域的一系列核心價值"的全球性協議,並且制定相應的法律。實際上,這些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環境合作從政府間合作、國際組織與各國政府合作、非政府環境組織與國際組織合作、跨國公司與駐在國政府合作、區域環境合作都有了很大發展,並推動著國際環境保護機制的形成,包括:召開全球峰會,各國和國際組織共同制定國際環境宣言和行動計劃,明確全球環境保護的方向;舉行多邊環境談判,制定相關的國際公約、協定,就一般原則和制度性機制達成一致,再通過議定書為締約方規定具體的權利和義務,推動共同關注的問題的解決;建立全球環境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全球環境問題,履行國際公約;建立全球環境監測系統,並由相關的機構進行全球環境評估,為國際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制定環境管理標准(ISO14000系列)和生態環保標志,引導公司企業和公眾在生產和消費時考慮環境因素……這一切,使全球環境保護正在向制度化方向發展。
第三,全球化刺激了各類非政府環境組織的大量涌現,形成了全球性的環境運動,推動著環境問題的解決。近幾十年間,非政府的環境保護行動大量出現,而與環境問題相關的非政府組織已經數以萬計。絕大部分非政府環境組織都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形成的,或在此間獲得巨大發展的。這一方面與環境問題產生的巨大壓力有關,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全球化的發展。一些非政府環境組織如地球之友、綠色和平組織、世界自然基金組織等等都是擁有數百萬成員的國際性組織,通過電子郵件和網際網路等渠道,他們逐漸組織起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國際性網路。他們的存在及活動推動了真正的全球性環境運動。非政府環境組織不僅在一些國家而且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影響力,它們是聯合國解決環境問題的盟友。全球化為整合各類環保力量,在他們之間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合作夥伴關系打開了方便之門。
總而言之,經濟全球化對生態環境的雙重影響要求人類用其世代積累的智慧,超越眼前的利益紛爭,攜手應對生態危機的挑戰,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社會。
3、簡述經濟全球化對環境生產影響的渠道有那些
經濟全球化態環境問題雙重影響
經濟全球化社產力發展必結,同資本主義產式向全球擴展產物經濟全球化態環境影響雙重:加劇全球態危機同促進全球環境合作推環境全球化管理迄今止全球化態環境負面影響要於其面影響管全球化逆轉潮流類能認識其雙重影響基礎盡量消除、減少負面影響擴其面影響推態環境問題解決
、經濟全球化導致球態環境堪重負加劇全球態危機
經濟全球化重要由於經濟迅速增使球態支持系統迅速達極限全球貿易自由化加劇全球性態危機具體說其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幾面:
首先,經濟全球化各類家都捲入資本主導全球經濟體系家間企業間惡性競爭極破壞全球態環境迄今止經濟全球化都由資本主導所捲入全球化家都採用GDP或GNP計算都增作核目標所參與競爭企業管公私,都追求效益與利潤競爭壓力資源限性自態系統價值忽略許家都採用計態本西產式,進重復著環境破壞論資本主義制度內外都逃離惡性邏輯資本主導全球化使全球態環境陷於困境
其全球貿易自由化加速球態資源前所未消耗直接威脅著球物性系統貿易自由化給全球態環境帶面消極:全球木材貿易導致原始森林面積砍伐進嚴重損害物性系統球半物種蘊藏森林隨著原始森林面積砍伐森林原植物群落遭破壞物物種量滅絕二自際市場巨誘惑推全球捕撈業發展致使海洋漁業資源面臨耗竭根據聯合糧農組織份報告,今世界70%主要魚類種群面臨完全捕撈度捕撈問題三野植物貿易加劇瀕危植物滅絕物性構重威脅盡管《瀕危野植物物種際貿易公約》明令禁止800種植物貿易利潤驅使非貿易屢禁止四毒化品貿易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僅危害全球環境直接危害類健康五貿易擴使異物種突破自域限制入侵鄉導致衍物種及物遺傳資源性喪失外物入侵已經與態破壞環境惡化共同世界物性面臨主要威脅
第三經濟全球化使規模家庭農業轉向口導向型種植單作物規模農業加劇態環境破壞經濟全球化使農業益種全球體化產業論發達家發展家都導致兩:墾荒使曾經自態系統轉變農田態環境造壓力;鼓勵農民轉向化密集型單作物農業造土壤退化、農田態系統受損些貧窮落家背負著沉重債務負擔經濟全球化浪潮捲入與發達家競爭規模種植能口創匯經濟作物面積毀林荒;提高效益放棄傳統環境較少破壞耕作式;使農產品較快進入市場修建龐交通網路凡種種都造巨環境社本既危害自破壞農業物性態系統
二、經濟全球化推全球環境合作推著環境全球化管理
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使其帶全球性態環境問題迅速凸顯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已經街談巷議題使類全球意識增強使加強環境合作共同付些問題需求升使全球環境管理制度機制迅速形全球化態環境面影響主要幾面:
首先經濟全球化必伴隨著觀念文化全球化信息流全球化促進際社環境意識提高全球化使環境信息綜合處理流更加便捷相關環境數據與知識引導全世界關注環境問題並促使際社環境關切變環保行強力工具與社經濟信息同高質量、綜合環境數據與信息獲取僅十困難,且本高全球化使發達家際環境組織環境研究與監控取環境數據信息傳播全世界促進環境資源信息共享決策者環境納入經濟社發展規劃創造前提條件二全球化持續發展理念及資源態環境危機意識傳播全世界並取廣泛認同實現全球持續發展基礎西發達家由於較早遇態環境問題些社責任科家早始思考環境問題程新型價值觀些核理念斷形:類自部;經濟態系統系統;要球態與資源極限內;增等於發展與自諧持續發展才真發展;我球我未共同;類資源發態環境破壞已經威脅類自身存……等等些產於發達家科理念通全球化傳播今已經共識促進公眾環境意識提高際社各層面專家、環保士普通民眾各政府、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及公司企業都同程度始關注我球關注態環境問題環境問題望解決前提條件
其經濟全球化拓展著際環境合作使全球環境保護制度化1999,瑞士達沃斯舉行世界經濟論壇,聯合秘書安南發言提醒注意,全球市場拓展太迅速,至於社政治系統足完全適應呼籲參加本論壇企業界領袖聯合共同合作,締結項新包括"權、勞工標准環境實踐等領域系列核價值"全球性協議,並且制定相應律實際些隨著全球化發展際環境合作政府間合作、際組織與各政府合作、非政府環境組織與際組織合作、跨公司與駐政府合作、區域環境合作都發展並推著際環境保護機制形包括:召全球峰各際組織共同制定際環境宣言行計劃明確全球環境保護向;舉行邊環境談判制定相關際公約、協定般原則制度性機制達致再通議定書締約規定具體權利義務推共同關注問題解決;建立全球環境基金幫助發展家應全球環境問題履行際公約;建立全球環境監測系統並由相關機構進行全球環境評估際環境保護提供科依據;制定環境管理標准(ISO14000系列)態環保標志引導公司企業公眾產消費考慮環境素……切使全球環境保護向制度化向發展
第三全球化刺激各類非政府環境組織量涌現形全球性環境運推著環境問題解決近幾十間,非政府環境保護行量現與環境問題相關非政府組織已經數萬計絕部非政府環境組織都世紀80代形或間獲巨發展面與環境問題產巨壓力關,另面則由於全球化發展些非政府環境組織球友、綠色平組織、世界自基金組織等等都擁數百萬員際性組織通電郵件特網等渠道,逐漸組織起系列強力際性網路存及推真全球性環境運非政府環境組織僅些家且全球范圍內都具影響力,聯合解決環境問題盟友全球化整合各類環保力量間建立起種新型合作夥伴關系打便門
總言經濟全球化態環境雙重影響要求類用其世代積累智慧超越眼前利益紛爭攜手應態危機挑戰共同建設與自諧態文明社
4、從全球的角度簡要分析,為什麼世界各國要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任何一個全球問題單憑一國的力量都是有限的。用哲學觀點是因為聯系的普遍性,世界各國都處在一種普遍聯系之中,氣候問題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當然需要各國之間共同鼎力合作才能完成。
拓展資料:
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是什麼?
人為原因:
1.人口劇增因素
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
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21世紀,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
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採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後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4.森林資源銳減因素
在世界范圍內,由於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自然因素:
1.火山活動
2.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變動
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由橢圓形變為圓形軌跡,距離太陽更近。根據某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的溫度曾經出現過高溫和低溫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3.冰山融化
科學家發現,若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北極冰山融化將釋放大量被捕獲、截留在冰和冷水中的有毒化學物質。研究者警告這些聚集在極地的大量的毒物是未知的,它們的釋放將嚴重危及海洋生物和人類生存環境。這些將滲出的化學物質包括殺蟲劑DDT、氯丹等。所有這些都是持續性的有機污染物,或會導致癌症和先天缺陷,此前被北極的冰層和凍水捕獲。但挪威和加拿大的科學家在監測1993年和2009年空氣中有機污染物的測量結果時發現,全球變暖正在使這些污染物重獲「新生」。
5、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使各國逐步趨近的一種狀態。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不平衡的、螺旋式上升的。暫時的倒退與停滯都有可能。當經濟全球化的進展無法滿足各國謀求更廣闊市場的時候,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成為補充。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這種客觀的趨勢是每個民族國家難以把握的,它對各國的經濟發展會產生這樣那樣的效應:正效應或負效應。當一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獲得的正效應小於負效應時,該國就會對經濟全球化採取抵制或消極的態度,轉而謀求區域經濟一體化。
而大多數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實行對內開放、對外排斥的集體保護政策,這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是一種不利的影響。然而,正因為經濟全球化的進展艱難,所以,如果沒有區域經濟一體化,許多國家走進世界市場、提高對外開放就會成為不可企及的事。
(5)經濟全球化氣候變暖擴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形成與發展成因
根本上是源於社會化大生產超出國界的限制,經濟當事人在巨大的生產力面前越來越需要從國際上尋求需求與供給兩方面的市場,從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源優化配置既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從跨國公司到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
在此基礎上,各國在推動商品、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方面逐漸取得共識;多邊貿易體系從關貿總協定發展到世貿組織,各國越來越將政策朝著貿易和投資壁壘減少的方向改進。這些都推動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在形成和發展。
6、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積極作用: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它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年誒資源培植效率的提高和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消極作用:
第一,經濟全球化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發達國傢具有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掌握著推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的現代信息技術,主導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左右著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一邊是發達國家財富的不斷積累,一邊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不斷加劇,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極分化更加嚴重。第二,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在一起,這在促進各國經濟合作的同時,也使得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其他國家,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拓展資料:經濟全球化原因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因素主要有:
首先,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在一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
其次,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大大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間分工,並由此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最後,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轉而向市場經濟過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經濟滯脹而減弱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更加強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在國際范圍內,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其成員對本國或本地區市場的控制大大放鬆,貿易自由化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所有這些都為國際資本的流動、國際貿易的擴大、國際生產的大規模進行提供了適宜的體質環境和政策條件,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網路--經濟全球化
7、如何控制和改變全球變暖?
1、發展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加強新技術的研發。
目前,我國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軍者,在太陽能和風能方面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全球6大太陽能製造明鍵商中有5家在中國,全球十大風機製造商中也有5家在中國。
2、發展循環經濟,使能源利用最大化。
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源頭實現節能減排最有效的途徑,比如將生活垃圾焚燒後的灰渣用作生產水泥的原料;成立以銅、鐵仿槐念、硫資源合理、高效利用的工業園;把一燒了之的農作物秸稈做成食用菌……這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國家實現節能減排。
3、利用生態系統固碳,增加碳匯。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全球碳循環和調節氣候變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提高生態系統的碳吸收和儲存能力,從而減少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因此,增加森林總量、提高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等都可以減緩全球變暖的趨勢。
4、少吃肉製品。製作和運輸肉或動物製品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水和其它資源。少吃肉以及少使用動物製品,就能減少碳排放量。考慮踐行自由素食主義或者苦行式素食主義,改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5、購買本土產品。減少購買外地生產的東西。這樣你不僅可以促進本土經濟發展,還能減少碳的總排放量。到小區各處找一找本地產品。到農貿市場找一找本地生產的農產品和其它食物。從本地工匠那裡購買傢具等產品。
6、盡量做到回收和再利備困用。重新製造產品需要耗費大量能源,而回收和再利用能減少製作新產品所需的能源。利用政府設置的資源回收筒。如果附近沒有資源回收筒,那就收集好塑料、鋁和紙製品,定期將它們送到就近的回收站去。不要扔掉不要的東西,將它們捐給有需要的人。少用紙巾、紙盤子或者其它一次性餐具。改用毛巾、可重復使用的盤子以及餐具。
8、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有何影響?
1、經濟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圍內的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2、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的機會。
3、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服務的好機會隨。
4、經濟全球化將會促使世界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5、經濟全球化將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
6、經濟全球化加速技術轉讓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
7、經濟全球化能夠促進國際間政治的協調。
8、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減少國際沖突。
9、全球化對全球暖化的影響
更新1:
全球化!!!!!!!!!!!!!!
全球暖化 [編輯] 歷史上的全球變暖 主條目:過去1000年的溫度記錄 圖片參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c/c1/2000_Year_Temperature_Comparison/280px-2000_Year_Temperature_Comparison 圖片參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根據不同的重組所展示過去2000年的平均地表溫度。每十年找一個平均值。特別顯示2004年的溫度來作參考。 根據儀器記錄,相對於1860年至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75度。自1979年,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溫度快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攝氏0.25度,而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13度)。根據衛星溫度探測,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攝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雖然曾經出現中世紀溫暖時期與小冰河時期,但是大眾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 根據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估計,自1800年代有測量儀器廣泛地應用開始,2005年是最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記錄高了攝氏百分之幾度。 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曾經預計2005年是僅次於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4] [5]。 在人類近代歷史才有一些溫度記錄。這些記錄都來自不同的地方,精確度和可靠性都不盡相同。在1860年才有類似全球溫度儀器記錄,相信當年的記錄很少受到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從最近的千禧年內的多方記錄所展示的長遠展望,在過去1000年的溫度記錄中可以看到有關的討論及其中的差異。最近50年的氣候轉變的過程是十分清晰,全賴詳細的溫度記錄。到了1979年,人慧高類更開始利用衛星溫度測量來量度對流層的溫度。 在2000年後,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羅諾鎮錄得攝氏41.5度,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攝氏38.1,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攝氏25.5度,破宏碧穗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漢、福州都破了當地高溫記錄[6][7],而中國浙江省更快速地屢破高溫記錄,6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8]2004年7月,廣州的罕見高溫打破了五十三年來的記錄。[9]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下歷史性高溫記錄。[10]2006年8月16日,重慶最高氣溫高達43度。[11]台灣宜蘭在2006年7月8日溫度高達38.8度,破了1997年的記錄。[12]2006年11月11日是中國香港整個十一月最熱的一日,最高氣溫高達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溫26.1度還要高。[13] [編輯] 成因 主條目:近代氣候轉變的成因和氣候轉變的科學觀點 圖片參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1/1c/Carbon_Dioxide_400kyr/280px-Carbon_Dioxide_400kyr 圖片參考蔽卜: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過去40萬年的二氧化碳含量與自工業革命的急速飆升;地球軌道的周期性改變(又稱為米蘭柯維奇旋迴)被相信是十萬年的冰河時期循環的背後推動者。 圖片參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e/e0/Greenhouse_Gas_by_Sector/280px-Greenhouse_Gas_by_Sector 圖片參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於2000年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的各個組成部分 全球的主要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是來自燃燒燃料。餘下的大部分來自「短暫的燃料」(生產與運送中耗用的燃料)、工業及農業生產中的排放。在1990年,他們的比重分別是5.8%、5.2%和3.3%。當前的數據都可以作比較。[22]大約17%來自發電時所耗用的燃料。很少來自大自然與人為生物來源,大約只有6.3%來自農業所產生的甲烷和氧化亞氮。 個人評論 全球暖化將使全球熱量上升,使得農作物的播種范圍擴大,再加上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高,空氣中的水氣增加,有利於降水,所有這些因素,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否認全球暖化的:近幾十年來,全球平均氣溫波動均在0.6攝氏度以內。這么小的氣溫變率是正常現象。 全球暖化的主因在於太陽輻射增加,人類影響有限。 全球暖化起因於城市熱島效應,由於城市的氣溫上升,位於都市的氣溫觀測當然會上升,因此高估了實際上的全球溫度上升。 認為全球暖化不是二氧化碳成因的,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溫室效應有待進一步評估
因為水氣才使主要的溫室氣體(60~70%)
但是二氧化碳只有26%。 與其採用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法來控制全球暖化,還不如利用其他方法來解決全球暖化造成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效的利用資源。 目前想要減緩全球暖化的方法不一定是最佳方法。京都協議書不限制中國及印度很容易會造成反效果(例如鋼鐵廠及石化廠全部由已開發國家外移不設限的國家、並且在能源效率及污染防制上變差);而就算限制開發中國家、其可行性、效果及成本效益比也遭到強烈質疑。 以目前的科技水準,想要維持經濟成長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還是不可行的。 一些號稱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作法,事實上反而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例如生質燃料;而植樹的效應也是被懷疑的。 全球暖化令死於寒潮者減少,有說指死於寒潮的人比熱浪多。[59]
o/wxinfo/climat/greenhs/c_grnh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