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學生文化底蘊培養感受和收獲有哪些?
感受:
觀看傳統文化與小學生文化底蘊,培養家長有何感受和收獲能夠很真誠地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還是他所帶給我們一種大境界,大格局,而從其中我們也能夠從高處俯瞰自己。
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新審視自己。
受著文化的熏陶,我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
收獲:
(一)有利於培養小學生濃厚的文化底蘊:
國學經典涵蓋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思想與學術,是我國寶貴的文化資源。
在小學語文課堂進行國學經典的滲透教學,能夠讓學生開始接觸諸子百家、兩漢文化、魏晉風骨等各個時代的文學內容以及優秀的思想文化。
例如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其中有許多學術大家提出的思想甚至被沿用至今,或是對後世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小學生在學習相關的國學經典時,例如《論語》,同時也會了解相關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這對於培養小學生的文化底蘊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有利於對小學生的智力開發和思維品質的培養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國學經典的滲透教學,首先從誦讀和背誦國學經典篇章開始,在記憶與背誦的過程中能夠幫助小學生提高記憶力和誦讀能力,同時也會成為學生自身知識的沉澱和語言的積累。
學生在學習國學經典的同時也會對其中的內容產生一些想法與感悟,這也會帶給學生關於生活和學習上的啟迪,促進學生養成堅忍不拔的品質和熱愛學習的態度,對他們的終身發展有著良好的作用。
(三)有助於實現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這就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和不良的影響。
因此,現階段的學校教育肩負著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的歷史重任。
國學經典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瑰寶,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通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教學,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優良品質和民族文化精華,實現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
2、學習心得體會
人要走進知識寶庫,是一輩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們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網路教育,給了我們一把學習的鑰匙。這是一把增長知識才乾和提高思想素質的鑰匙。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社會,世界已經開始全面信息化、全球化。所以,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我們教師必須首先牢固樹立信息化、全球化的思想,積極參加培訓學習,緊跟時代脈搏,做一個E環境下的新型教師。通過此次培訓,我收獲很多,體會深刻。具體想就有關網路學習淺談幾點體會:
1、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保證質量
大家知道,經濟發展狀況可以促進教育的發展,影響教育的規模,一般地,教育受經濟的影響是從二個方面展開的。一是從教育設施上,教育技術和設施的改良,提高了教育的效益。二是從教育的規模上,麥克風和音響可以讓幾百人聚集在一起上課。但是,這種教育模式實踐證明是不可取的。網路學習可看做是一種在教育領域內擴大勞動規模的典型形式,勞動力因素(教師)被網路所替代,並不意味著教師作用是多餘的,相反,作為指導者的教師或設備維護者,其作用也在逐步提升。
2、自我決定學習時間和地點
網路學習不是讓學生,而是讓課堂從一個地方轉向另一個地方。這種學習方式下是適應了成人的特點,它為學員節省了很多時間。比如,我們現在的培訓就可以通過網上課件自由回家抽時間進行網路學習。
3、按需進修
網路學習最大的特點是成人能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進行選擇性地學習。在網路社會中,人的學歷已不顯得多麼重要,替代的是人的學術水平和真實本領。一個人在工作之餘要不斷地了解新技術,掌握新技術,網路社會需要的是有多個學位、多張資質證書的人才。
網路學習還有一個特點是每個學員能與優秀教師開展互動。傳統教育教師在課堂中與學生面對面講課,教學質量很大程度依賴教師個人的素質和能動性。然而,好的教師是極少的,如果教師缺乏能動性或素質不高,傳統教育的優勢將消失。遠程式學習中,每門課程一般由優秀教師主持(現在多數採用課程主編與主講教師合一的模式),教師在教學中能把握好課程的精髓。學員在選擇課程的同時也選擇了教師。
網路學習對我們教學觀念,思想模式的轉變很大,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通過講授、板書及多種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灌輸給學生。老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在這樣一個模式下老師是主動施教者,學生是被動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輸對象,媒體是輔助老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教材則是灌輸的內容。表面上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但這是一種被動的參與。它的優點是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於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與控制;但是它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視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能力的培養,不能把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很好地體現出來,學生缺乏主動的思考、探索能力,其自主性、積極性難以發揮,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不利於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造性人才的成長。
在信息時代,教師既不會被技術所替代,也不應該再作為傳遞知識的權威。教育技術的發展永遠不會替代教師角色,教師之所以是教師,在於教師能在智力、情感、個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全面培養和塑造學生,教育的根本特性是以人育人。有了信息技術,教師將會從廣播知識的繁重任務中解脫出來,有精力和時間真正進行以人育人的活動。現代教育技術進入到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由原來的處於中心地位的知識權威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合作夥伴、設計者、開發者、社會文化的詮釋者、教育的研究者,更多關注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和開發。特別在網路環境中,教師會自然而然地專注於對信息教學系統的設計、監控、研究和評價。在信息技術的環境中,學生應該被看作為待點燃的火把,學生地位應該由被動的知識容器和知識受體轉變為知識的主宰、學習的主體,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
夜深人靜時,我坐在電腦前,登上繼續教育網,已成為多年來的一種自然習慣。「繼續教育網」像一本磁力很強的教科書,裡面共享信息內容豐富,各類課件製作精良。網上資源中,不只是知識的儲存和播放,更為我們提供了旨在提高實踐能力的諸多方法。而且,這里有著良好的互動交流的學習氛圍。比如在線答疑、教師論壇、等欄目,讓我們的協同學習和自主學習相得益彰。
對知識的貧乏,就會產生對知識的無知。一位名人說:「認識到我們知識上的不足,便向成功走了一大步。」懶漢最容易做出的辯解,是沒有時間學習。其實這不過是一種托辭罷了。有一個著名的「三八理論」說,八小時睡覺,八小時工作,這個人人都一樣,非常公平。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在於業余時間怎麼度過。
當今社會的生活,豐富多彩。人們選擇生活的方式,也變得千姿百態。就說網路吧,有人藉助這一現代科技手段,學知識,用信息,長才幹,出成果,助推了自己的事業。可是也有不計其數的人,把大好時光「網」費了。有的長期沉溺於虛擬的「網戀世界」,有的徹夜迷失在所謂「新新人類」的網路游戲之中,有的熱衷於與天下網友「狂聊」得天昏地暗,有的甚至「借網」實施各類違法犯罪。這些不是網路本身的錯,錯的是「入網者」把握不夠好。
我把網上學習當作了一種生活方式。再忙再累,每天都要抽點時間光顧繼續教育網,或調閱課件,或與人交流,或完成作業,或自我檢測,或搜尋信息。網路學習的關鍵還在與相互的參與。我們都知道現代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強調自主學習和討論式的學習,網路就給我門這樣一個機會,今天在坐的老師們能在網路上自由地發表自己的對網路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的思考與體會,這本身就已經體現了網路環境下的教師這個團隊的協作學習精神。
3、你對經濟全球化有什麼感想是好的還是壞的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賴、相互聯系的趨勢。經濟全球化的意義有哪些呢?又存在哪些問題呢?筆者欲就這些問題進行粗淺的分析,希望對廣大同學有所幫助。一、經濟全球化的意義第一,有利於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優化配置。經濟全球化使商品、服務、資本、技術、人員等在世界范圍內可以更加自由地流動,各國可根據各自特有的優勢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有助於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得以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第二,加速了世界產業結構的調整。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國際直接投資和技術轉讓這兩個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進,導致世界性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升級。在這一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引進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加快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加速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發達國家能夠不斷地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並繼續保持在這方面的優勢地位。第三,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當今世界各地很少有人不知道「麥當勞」、「可口可樂」了,也很少有人把它當作外國的東西加以排斥了,我們可以坐在家裡看美國大片,通過互聯網和外國朋友聊天,這些都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第四,促使國際關系以協調為主。世界經濟全球化使各國之間的經濟利益錯綜復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賴性加強。經濟上的互惠互利推動國與國之間的接觸和對話,促使大家擱置分歧,增進了解,進行協商,努力協調各種矛盾,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擴大合作。第五,為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提供了有利條件。在當今世界的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是世界各國發展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倘若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能夠充分認識到並採取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必將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二、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第一,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加大。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計,1965年處於貧富兩端、各佔世界人口20%的國家中,貧國和富國的比例,前者為後者的30倍,1990年擴大到60倍。1998年,全世界的國民生產總值28.86萬億美元。佔世界人口約17%的24個發達國家,擁有世界生產總值的79%;而佔世界人口83%的發展中國家,僅佔世界生產總值的21%。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20%,但卻消費著全世界86%的商品、45%的肉和魚、74%的電話線路和84%的紙張。第三世界國家的外債總額2.2萬多億美元,其中2/3是長期國債,平均每人欠西方約420美元。此外,在一國內部貧富差距加大的現象也是十分驚人的。在德國,領取社會救濟的年輕人數量1987—1993年增加了60%。第二,世界經濟發展的波動性增強。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不斷加深,一國經濟的波動,很快就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經濟危機一旦爆發,其傳染性和破壞性都會空前增強。1994年墨西哥發生的金融危機,1995年2月巴林銀行的倒閉,1997年發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持續時間長、蔓延地區廣,給東南亞乃至整個世界造成了嚴重的創傷。還有與國際金融密切相關的蘇東國家經濟的大規模倒退,日本經濟10多年啟動不起來,處於新經濟的美國也發生了衰退等,這些經濟的波動都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損失。第三,進一步引發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掌握著主導權。在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國內公眾關注的情況下,為了繼續獲取超額利潤,一些發達國家把利潤高、污染重的企業遷至發展中國家,甚至將工業垃圾和有害物質向其他國家傾卸。一些發達國家還憑借自己的優勢,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源進行掠奪性開采。這些行為都嚴重地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並進一步引發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第四,加大世界經濟發展的矛盾性。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當代資本主義的矛盾錯綜交織,使全球經濟充滿了不平衡、不協調、不穩定,在發達國家之間,以及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戰,貨幣戰接連不斷,並波及到整個世界,從而加劇了世界經濟范圍內的矛盾和斗爭。第五,加劇世界發展的不安定性。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憑借他們的經濟實力和在世界中的優勢地位,對別國進行干預、制裁、威脅越演越烈,甚至發動軍事侵略,這理所當然的引起其他國家的反擊,加劇了世界的動盪和不安定。再者,由於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拉大,社會中下層的不斷貧困化,青年的「進攻性」行為在增加,在荷蘭、丹麥、義大利和瑞典,年輕人的暴力犯罪在1985—1995年增加了兩倍。第六,全球文化多樣性面臨挑戰。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一些大國的流行文化當道國際舞台,世界文化、世界各國人們的審美趣味正變得越來越趨同,越來越相似,尤其是當我們是藉助於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經濟領域的全球化趨勢獲得世界視野時,我們其實是在同時失去世界的豐富性,至少在失去文化表達的豐富性,文化發展的多樣性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4、關於大學生如何深刻認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得體會?
1、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快重塑世界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產業的興起是推動人類文明持續進步和世界不斷前行的不竭動力。回顧近代以來的世界歷史進程,每一次科技和產業革命都深刻改變了世界的發展面貌和基本格局。
16世紀以來,人類社會進入前所未有的創新活躍期,幾百年裡取得的科技創新成果超過過去幾千年科技創新成果的總和。特別是18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幾次重大科技革命。
在科技革命推動下,世界經濟發生多次產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力實現大解放和人們生活水平實現大躍升,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軌跡。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進入又一個前所未有的創新活躍期,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其主要特點是:
多種重大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科技成果轉化速度明顯加快,產業組織形式和產業鏈條更具壟斷性。這對全球創新版圖的重構和全球經濟結構的重塑作用將變得更加突出,將給世界帶來無限發展的潛力和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
2、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推升全球治理加快變革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自15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啟,資本、勞動力、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以及商品、產業、信息等開始在世界某個地區乃至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自由布局,區域內的聯合和一體化程度以及世界的關聯性和整體性都逐步提升。
冷戰結束以來,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持續快速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促成了商品大流通、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資本大重組、技術大發展、人員大流動,形成了包括越來越多國家的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
在這個歷史性進程的長期作用下,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資源優勢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和更充分的發揮,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通過生產要素的流動和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構建實現了聯動發展,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得到更高程度的發展和釋放,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發展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隨著物質條件的發展,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
3、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使國際力量對比變得更加平衡
20世紀以來,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國際格局在大多數時間里處於集團對峙較量狀態。冷戰結束尤其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以來,世界權力從一個中心向多個中心擴散、各中心之間力量差距逐漸縮小,西方發達國家的世界主導地位持續走弱,多極化趨勢逐步發展。
進入21世紀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危機以來,多極化在不同層面和不同領域不斷擴展,向全新的廣度和深度持續深化,使國際力量對比總體上變得越來越平衡。
4、大國戰略博弈加劇推動國際體系深刻變革
從主要戰略力量之間的對比看,冷戰結束後的失衡態勢明顯改變。美國獨自掌控地區和國際局勢的意願、決心和能力明顯下降,「多強」之間國際地位變化的均衡化趨勢日顯突出。英、法、德、俄等國的經濟總量不斷提高,但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相對佔比在下降;
俄羅斯則在經濟實力下降背景下,繼續在軍事力量上保持突出地位;中國和印度經濟總量及其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相對佔比均在上升。其中,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提高尤為顯著。
這不僅大大強化了世界多極化趨勢,而且成為提高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並使國際力量對比變得越發平衡的重要因素。
(4)文化全球化的心得體會擴展資料:
總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大規模快速發展,加上全球化進程深刻的傳播、擴散、沖刷作用,使得世界正在形成新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
大國在因應這些世界大勢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的過程中,順勢而進者走強、逆勢而動者走弱,並依據實力地位消長和駕馭國際規制的水平而重新排列組合。世界多極格局在大國博弈中日漸顯現,國際體系在各種制度、體制、機制的不斷蛻變中正呈現新的面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概貌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