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紀的音樂特徵
1、旋律上:傳統音樂以拆握流暢、起伏自然、有規律進行為基礎,20世紀音樂的旋律則常常是不流暢的,出現有稜角的大跳,有時沒有句讀,有時避開傳統音樂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響方式代替旋律。
2、節奏、節拍上:節奏是傳統音樂的骨架,而且組織嚴格;而現代音樂則是節奏自由多變,有的用復節奏,無節奏,有的無節拍、無小節線,有的由演奏者自由安排節奏,還有的是「唯節奏」。旅轎慶
3、和聲上:傳統音樂以和諧為美,以三和弦為基礎;而現代音樂則打破了這一概念,以音響感覺為依據,不存在傳統音樂的和弦結構與功能進行,頻繁使用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採用音團和板塊型音群,甚至連和弦的概念也不復存在。
4、調式調性上:傳統音樂以大小調為中心,而現代音樂則常常是無調式調性的音樂,有的自創音階、音列,有的不在旋律范疇中運動,也就失去了調式調性的意義。
5、配器上:傳統音樂將各組樂器優化組合,音色強調平衡;而現代音樂則強調個別樂器常用極端音區、噪音,突出打擊樂,尋求新的聲音色彩和發聲器械。
(1)音樂全球化本土化擴展資料:
2 0 世紀音樂的音樂主要流派大致可分為:
1、印象主義音樂
這類音樂是1 9 世紀末至2 0 世紀初首先在繪畫領域興起的一個藝術流派,其風格源於莫奈的一幅畫作《印象:日出》,印象主義畫家關注光與色的變化,在平凡題材中表達對生活大自然的熱愛。
印象主義音樂是2 0 世紀音樂流派的先行者,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他在文學和繪畫領域印象主義潮流的影響下產生,因帆大德彪西交響組曲《春天》的問世而作為一種新音樂風格的稱謂被保留下來。音樂大多以自然景物或詩歌繪畫為題材,主動表達對客觀事物瞬間的印象,具有神秘或飄忽朦朧的意境。
它不以旋律為主,重視和聲和配器的色彩作用;突破大小調體系多採用全音音階和五聲音階;增加和弦結構的可能性:用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代替三和弦和七和弦;減弱和聲功能,模糊調性,大量使用變化音,多採用小型體裁。
這一樂派代表人物: 德彪西, 法國作曲家,他深受馬拉美等象徵派作家詩人的影響,在1 8 8 9 年巴黎國際博覽會上從爪窪加美蘭樂隊的演奏中獲得新音響的的靈感,同時受到穆索爾斯基獨創性音樂的啟發;他稱頌瓦格納,但又認為瓦格納的道路獨一無二,不適用於其他人;
於是走出了一條極具個性的音樂創作道路,並成為印象主義音樂的的開山鼻祖,他的代表作品有鋼琴作品《版畫集》《月光》等、管弦樂作品:《牧神午後》、歌劇作品:《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2、表現主義音樂
這類音樂是2 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德奧興起的藝術流派,他作為印象主義的反義詞在德國的繪畫和詩歌領域出現,以康定斯基為代表,然後擴展到音樂領域它的產生有一定的社會原因:
當時德國實行專制統治, 社會矛盾突出,動盪不安,從而引發了一些藝術家及其主觀的情感表達;他們認為世上全是苦難、丑惡和恐怖因此用誇張畸形的抽象的幾何圖形來表達內心的主觀感受。
主要代表人物:勛伯格,奧地利作曲家,音樂理論家。他和自己的兩個學生貝爾格和韋伯恩都是1 2 音音樂的代表作曲家,並成為「新維也納樂派」,勛伯格的代表作品有《月迷彼埃羅》《一個華沙倖存者》《樂隊變奏曲》。
3、新古典主義音樂
又稱「新巴洛克時期音樂」,是2 0 世紀2 0 年代流行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現代音樂派別之一。從美學上看,新古典主義音樂追求的是均衡、穩定、理性的音樂,反對後浪漫主義音樂中膨脹的主觀意識,和濃烈的個人情感表達。
反對他律論,支持自律論,提出返回巴赫的主張,採用「音樂就是音樂」的絕對音樂形式,更關注音樂的技術和形式,而不是內容,以音樂形式代替情感表達。具體表現形式上,追求旋律、節奏的均衡對稱。
提倡清新規范的曲式結構,反對自由散漫的結構;提倡純音樂, 復興浪漫主義之前的體裁形式,反對標題音樂;提倡小型化室內化的樂隊編制, 反對龐大的樂隊編制。
但是,由於這個流派常把巴赫等作曲家的音樂形式與2 0 世紀新的音樂語言結合在一起,傾向於採用擴張調性、甚至無調性技法,和聲復雜,常加帶2 0 世紀、新穎、不協和的音響,配器特有的尖銳,新穎、不協和的音響,配器音色多變,因此並沒有回到古典主義時期的功能調性系統中,沒有真的反映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本色。
所以人們把這一復古的音樂流派稱為「新古典主義音樂」,以區別於古典主義時期。新古典主義樂派的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羅斯作曲家,代表作曲家《火鳥》、《春之祭》、《普契涅拉》。
4、新民族主義音樂
2 0 世紀新民族主義音樂在謳歌民族內容和本民族人民生活諸方面的深度較1 9 世紀民族主義音樂有所減弱,,作曲家關注的是民間音樂本身的內涵,重視民間音樂特徵的新發現。在音樂素材的處理上,新民族主義音樂強調吸收民間固有的特徵和旋律按照民間調式, 音階、節奏進行寫作。
在音樂特點的吸收上,這類音樂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些新作曲技術的影響。這一樂派的代表人物:巴托克;匈牙利作曲家,代表作品有《小宇宙》、《獻給孩子們》等體系化鋼琴教材。歌劇《藍鬍子公爵的城堡》等。
除以上四種外,2 0 世紀音樂種類中還出現了: 微分音音樂, 噪音音樂,序列音樂,偶然音樂,電子音樂等形式的音樂。而大約從7 0 年代起,2 0 世紀音樂的發展已經向多元化的方向邁進。
沒有哪一種風格占據中心位置, 作曲家們把注意力都集中於創造、發現新手法,新音響、新花樣,而更多的是利用過去幾十年已經累積的新的表現手法結合傳統音樂進行創作,浪漫主義的思潮再逐漸緩慢的返回,無調性音樂也在悄悄的退出音樂的潮流。
2、20世紀的音樂特徵
在音樂界,20世紀開始進入極度反叛的年代,在這之前,音樂的結構一直由固定通用的原則所支配,雖然巴赫、貝多芬或者勃拉姆斯的音樂或多或少有不同之處。但他們卻遵循圍繞一個中心音的音高組織的基本法則。而自1900年以來,沒有某一體系能夠支配所有音樂作品的音高組織原則。每個作品更可能都有拆弊迅它們自己獨立的作曲體系。在傳統藝術中那種佔主導意義的完型已不復存在,無意識領域里的多意性、朦朧性占據了藝術形態,調性很快土崩瓦解。現代音樂對發音物體的模糊手段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噪音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作品中,各種讓音樂聽知覺在自己的經驗倉庫里找不到標本,使之大為困惑的新發明音色成為作曲家最樂道的追求。原有的體系呈現出很多不同變化方式,新的音高組織技術層出不窮,很難對其簡要概括。音樂的語言發生巨大的變革,這種變革比自巴洛克時期以來的任何時期都深刻。
20世紀鼎盛的新音樂風潮,初看起來是對傳統的否定和另闢新途,細而察之是傳統音樂合乎邏輯的發展,它是以西方文化為主流統一的世界史的反映。從形式上看,全新的音樂邏輯顯出了西方藝術向各非西方文化藝術的一種趨同,從內容上看,它是對西方理性發展到極致的反思;同時又是對理性的進一步深卜叢入,它是西方用理性思考直線徹底走下去之後陷入的困境和惶惑。它是對科技和社會高度發展下人的存在處境的新思考。它是對現代社會高揚人對自然的勝利而造成人自身環境大破壞而產生的悲哀。它集中反映了西方文化與非西方文化的對立和由西方文化成為世界主流文化而來的人與自然對立的全球化這兩重矛盾。
20世紀的音樂在經歷了「多元選擇」之後,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又陷入到了「自由深淵」當中,於是,當「現代主義」以及「後現代主義」的整體原則或者具體手法,一旦再成為新的傳統的時候怎麼辦?也許,就像義大利作曲家諾諾生前最後一部作品所命名的那樣:沒有路,只有走。如果把2001年視為一個開始,在接下來的20年間,我們會看到更多舊規則的瓦解,以及各方勢力嘗試建立旅此新規則的斗爭。音樂風格在未來面向一切可能發展,未來音樂的創作者和工作者,一定要是個「幻想家」,這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需要具備的條件。網際網路與數位音樂的風潮,不是第一個大幅改變音樂製作與傳播模式的新勢力,也不會是最後一個,讓我們拭目以待。
3、詹姆斯·庫蘭在《大眾媒介與社會》說:有種由技術驅動的唱片工業的發展,並沒有改變以前那種純粹的「民族
B
4、在經濟化全球化時代,怎樣理解藝術的全球化與本土化?
全球化在更大的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傳播概念,是說藝術作品在世界范圍內傳播。而本土化更多的是側重於藝術作品的內容方面的特徵,是說藝術作品靠展現民族和地域特色而得到認可,並促進傳播。
拿電影為例,中國能夠走出國門的作品如《紅高粱》、《卧虎藏龍》等,無不是靠了展現中華民族與眾不同的方面的內容才被世界其它國家認可的,類似的還有中國的古典音樂作品、中式園林建築等。越是民族化和區域化的東西,就越有文化特色,就越能吸引世人的好奇心,從而越能形成全球優勢。
5、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途徑有哪些?
傳統音樂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主要途徑
(一)注重傳統音樂文化在創作上的獨特性,精確的表述各種內容。傳統音樂在發展和傳承的時候,音樂作品的特徵和演唱技巧在諸多方面都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最為明顯的則是地方用語開始被普通話所代替,這也讓音樂情感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為了將這些音樂文化全方位的呈現出來,就應該在堅持音樂技法的基礎上去進行相應的創新,就以2019年音樂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為例,其中九連真人的一首《莫欺少年窮》,將客家搖滾和方言音樂巧妙的結合在一起。
這首歌的主要背景是虛構了一個後生仔「阿民」,在猶豫著是上山還是下山,這也是現代社會發展中,人們最為普遍的一種心態。利用嗩吶給人一種原生、野蠻的少年時期,又將規整的律動同音樂的特殊性結合在一起,當小號出來的時候,給人一種庄嚴且悲壯的感覺,放於少年離家打拚的歌中,具備一種濃厚的使命感。
當傳統的音樂文化開始演變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的時候,這就表明文化在不斷更新和成長,也會在整個傳承文化中提取最優秀的部分,這也是音樂文化發展的一種特性。
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去進行必要的創新,這才是傳承音李頌漏樂文化最主要的手段,在開放性的理念下去發展音樂文化,既是一種研究的態度,也是實現我國文化發展的一種手段。
(二)加強傳統音樂的教育工作,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這種文化形式。在一些學校的音樂教育中,教師可以開設多元化的音樂課程,這里的多元並不只是少數民族音樂,也不是世界性的音樂課堂,而是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完善一些多元的文化標准。
將音樂文化的特色和重點融入到課程教學中,讓年輕的學生們能夠從中吸收到、接受到不同種類、形式的傳統音樂文化,這樣就能在實踐的基礎上,對音樂文化進行有效的傳播。音樂教育課程主要涵蓋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多元化、文化性和整體性,音樂教育的整體就應該具備一個多元的特點,將民族音樂看作是基礎,讓學生以一個平等且寬松的心態去對待這種音樂模式。
例如某音樂院校在基本樂理課的教學中,將基礎的理論知識和唱歌看作是主要課程,然後將一些多元的西方因素融入其中,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僅會傳授一些西洋大小調的知識,還會將中國的樂理同音樂理論結合在一起。
通過這樣的方式,用於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強化他們的音樂感,而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學校還可以開設一些表演類的課程,如聲樂、器樂等,對於一些民族的舞蹈和樂器進行不同的程度的改變,這實際上也是對傳統音樂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展。
將自己的感情投入到曲譜中,讓懂得音樂鑒賞的人體會到其中的美妙,同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提升整體的音樂素養。
(三)重視音樂理論的研究,實現音樂的「本土化」發展。在音樂文化傳承的時候,存在著諸多的差異性,可這些差異性實際上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種特點,可以從一個比較廣哪爛泛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同的區域中存在的含義也不同。
因此,具體應用的時候,也應該結合該區域的實際情況去進行傳承,這就要求相關人員要找準定位,將音樂藝術同本地文化結合在一起,基於民族的基礎上去開展相應的傳承工作。
例如在廣西多元文化的發展中,就藉助民歌的特點,構建了極具地域特色的「劉三姐」音樂文化,將本土化的音樂以節目的方式推向國際,以此來實現多元文化同文化教育的雙重結合。
現代化背景下,隨著流行音樂的快速興起,在對傳統文化造成沖擊的時候,也會帶來一定的機遇,所以,將我國傳統的音樂文化植根在其中,通過家鄉賽歌、下鄉尋歌等方式,來促進人們對本土音樂的理解與認可。
(5)音樂全球化本土化擴展資料
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中遇到的問題
(一)音樂文化的傳承開始被打上經濟的烙印。在市場經濟下,部分音樂教育工作者將重點放置在物質上,於是將所有的文化、精神需求同物質、金錢聯系在一起,將音樂文化的教育和發展看作是一種高收入的職業。
在這種利益心態下,無法做好傳統音樂的傳承工作。同時,在這樣的環境下,一些乏味的、低俗的,沒有任何概念的音樂開始盛行,這在摧毀音樂精神的時候,也會讓青少年走入一個誤區,阻礙他們音樂素養的形成。
(二)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內涵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認知。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傳統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波及,一些文櫻畢化教育工作者,開始青睞於西方音樂,進而忽視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開始出現斷層的現象。
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思想文化也受到了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變化,有些人學習音樂不會將其看作是一種精神需求,而是作為發家致富的手段,於是在這種偏離正軌的音樂理念下,無法傳承音樂文化。同時,音樂文化在發展的時候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年輕人對此的興趣不大,很難感受到音樂文化的內涵。
(三)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當下,世界上多個地區都開始受到工業文明的影響,各個區域開始同外來的文化一同融合。從音樂欣賞的層面來看,網路環境下,傳統音樂也受到了現代流行音樂的影響,這實際上也是當下藝術發展的一種趨勢,符合人類文明的發展。
可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過於低俗的音樂形式,以現代民謠歌曲《盜將行》為例,歌詞上,將詩寫的牽強附會,為了強行押韻、唯美,而忽視了音樂的核心素養。
可是當這種音樂開始流傳的時候,也意味著我國的民歌開始失去了它的傳播途徑,優秀的音樂作品,無法對其進行相應的歸納和整理,更不能說提升到理論的高度了。
6、什麼叫音樂國際化?急急急!!
音樂就如同經濟,要「全球化」,要對外開放,甚至「中西結合」才是在當今時代下發展的有效途徑。大膽的將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集結在一起吧,讓他們互相取長補短,這樣的創新音樂正是現在最需要的,也是發展一些停滯不前、不大受人關注的樂種的有效方法。把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相結合,將中國傳統民樂與西方古典音樂相結合,將民樂與流行相結合,把電子音樂和中國古老神秘的宗教音樂結合,但是創新卻不能背離傳統,拋棄傳統和背離生活一樣,這樣的音樂是不會有什麼積極結果的。拋開傳統,無異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不反對在特定的目的下,借鑒其有益的、有效的某些手法)。
7、為什麼說音樂無國界?
音滲正培樂無國界是全球清磨化,美叢唯好的事物全球人民都會接受,藝術更是不會因地域的不同而受到排斥,特別是音樂更是受全球人民的喜愛。
8、不同時期的音樂形式及其主要特徵
中世紀時期的音樂特點
中世紀是歐洲封建社會最主要的階段,宗教勢力強大,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政體,教會反科學、反人道的黑暗統治,使藝術發展受到了極大壓抑,音樂發展非常緩慢。但因為教會對音樂教化作用的重視,此時期宗教音樂得到了一定發展,最突出的成就是格里高利聖詠的興盛和流傳、職業音樂家的形成以及記譜法的完善和復調的出現。 中世紀的宗教音樂基本為單聲部的齊唱,也有齊唱與獨唱、對唱的等形式,以格里高利聖詠為典型代表,音樂理性、平緩、無情緒變化,呆板而單調。戲劇中的人聲演唱形式多樣。世俗音樂多反映民間生活和愛情,較為生動豐富,但不是此時期音樂的主流。 教會音樂,即歌唱聖詩、朗誦聖經,可以想像是純粹的聲樂。宗教音樂歷來以聲樂為主,這是因為聲樂有歌詞。與此相反,器樂主要是作為世俗音樂而得以發展起來的。 羅馬式音樂是中世紀這一時期的重要音樂形式之一,其代表當首推格雷戈里聖詠,這是典型的天主教音樂。
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特點 文藝復興從義大利尼德蘭樂派的出現開始,逐步擴展到全歐洲。文藝復興提倡人文主義,宣傳從本質上關心人和人的價值,主張藝術表現人的情感,強調人的偉大和巨大潛能。在此階段,大量世俗音樂廣泛流傳,貴族階層地位上升,僱傭專門音樂家不再是教會的專利。音樂逐漸脫離宗教音樂的單純教化功能而重新以表達人的情感作為根本目的。復調音樂發展,器樂演奏作為獨立表演形式的出現,改變著人聲在音樂中的主導地位,成為此時期音樂發展的重要成就。 文藝復興時期,音樂開緩李始以表現人的情感為主要目的和內容,風格優美、和諧、華麗、音色純凈。這時期不再拘泥於兩聲部,有了三聲部,注重和聲效果。 文藝復興時期的旋律以級進為主,是歌唱性的,與歌詞的抑揚頓挫有關系,很少有大跳音音程出現。
巴洛克時期音樂的特點
巴洛克時期,宮廷成為音樂文化的中心,貴族可以組織個人樂隊,城市出現民間音樂機構和團體,市民音樂生活愈加豐富。 數字低音的出現,平均律的確立,大小調體系的建立,和聲功能體系的形成,使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開始從單一樂思、沒有強弱起伏情緒變化的單聲部旋律,向多聲州跡部、音樂出現對比、和聲概念確立以致形成主調音樂過渡。 歌劇的創立是巴洛克時期最突出的音樂成就。而器樂與聲樂此時在音樂生活中平分秋色,奏鳴曲體裁形成,器樂合奏形式出現;古鋼琴、小提琴逐漸成為器樂演奏中的主要樂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尚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音樂理性、優雅、均衡、純凈、旋律的反復出現缺少對比與起伏。 巴洛克時期通常僅表達一種基本情緒,具有情緒的一致性、節奏的持續性、主題的反復出現、力度的一致性,達到了旋律的流暢性,伴奏織體的簡潔性,演唱風格的抒情性。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特點
在資產階級革命興起與啟蒙運動的影響下,歐洲中產階級逐漸走上政治舞台。中產階級以人為本的思想意識,積極向上、富於革命精神的面貌,極大影響了音樂家們的創作傾向和風格。崇高、樸素、完美、和諧與庄嚴,民族民間音樂與世俗音樂素材的採用,以及音樂發展中戲劇性的追求、奏鳴曲式的完善與交響樂形式的確立,成為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發展的突出特點。其中,奏鳴曲式結構以對比統一作為器樂作品音樂發展的基本原則,強調了音樂的復雜性、豐富性、突出了音樂發展中內在矛盾沖突與解決的關系,為交響樂等所有大型器樂作品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此時,音樂會的普及,職業音樂家地位的改變,作曲家帶有個人屬性的創作風格,使音樂的專業化程度與在大眾中的普及程度同時得到提高,進而推動了歐洲音樂走向輝煌。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情緒的豐富變化和對比獲得了全新的強調。節奏的靈活性,在織體上基本屬於主調音樂。旋律悅耳動冊哪並聽,漸強與漸弱的力度變化,表現了該時期的音樂特點。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點
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浪潮席捲整個歐洲,上層建築的革命進一步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之相應,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潮的興起,是歐洲音樂文化也進入了發展的新階段。追求自由和崇尚個人主義,成為此時期的時代精神。作為對古典樂派理性主義的反動,以自我表達為主、注重抒發個人情感與意識、強調個人主觀感受為主要特徵的浪漫主義音樂思潮應運而生。 浪漫主義將情感作為音樂表現的主要內容,更注重音樂旋律的的歌唱性。抒情、自由、詩意、充滿個性的音樂風格,與富有色彩的情緒渲染以及音樂的民族性,成為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特點。因此,藝術歌曲、鋼琴抒情小品等善於表現個人情感的音樂體裁在此時得到很大發展; 交響樂與歌劇也更加註重人物的內心情感描寫和抒發。以單樂章交響詩為典型的標題音樂的出現,強調了音樂內容的具體指向和主題性。鋼琴成為浪漫主義時期最主要的樂器。 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強調了自我表現和風格的個性化,富有表現的的目的與主題,民族主義與異國情調,標題音樂,富有表現的音色,豐富的和聲,力度音高與速度范圍的擴展,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的體現了個人的情感與抒發。
近現代時期音樂的特點
世界進入20世紀後,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社會物質極大豐富,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開始有機會平等地進行全面的文化對話。經濟的全球化、政治的多元化、文化的本土化,極大地影響了歐洲藝術流派的演變與發展。各種藝術思潮的層出不窮,信息時代高科技手段的參與,成為構建歐洲20世紀音樂發展多元、多變、流派紛呈的基礎與條件。20世紀音樂最突出的特點,是它對以往音樂傳統的顛覆和創新。各民族地區的本土音樂,開始堂而皇之地與西方主流音樂並列,歐洲音樂中心的概念從此動搖。 20世紀音樂的特色,在音色,和聲,傳統調性體系的改變(甚至出現無調性音樂),節奏(自由而多變的節奏結構),旋律,都進行了大的突破和顛覆。呈現出20世紀音樂風格的多元化,多樣性的特點。
9、迪士尼音樂為什麼流行?
1、迪士尼音樂普遍採用創造性的交響配樂。例如迪士尼早期動畫音樂代表作——The Old Mill 老磨坊(1937)
其富有創意的交響樂章與畫面完美結合,在不需要任絕段何語言文字描述的情況下,成功塑造了一個暴風雨夜晚的廢棄的老磨坊的場景。
而到了當代,迪士尼交響樂上升到了更復雜的高度。
以2014年的冰雪奇緣為例,其優美的音樂在僅僅幾分鍾之內變換了多種節拍,包括4/4,6/4,2/4拍,並變換了多種調式,包括F,降E,E,g小調和f小調。同時,多變的旋律也需要每一位交響樂團團員具有高超的演奏水平。
2、迪士尼的全球化趨勢
另一方面,迪士尼動畫的流行不光是因為它們的推廣與宣傳,還與其緊隨全球化的主題和音樂密不可分。迪士尼動畫曾多次將其他國家文化特色運用到動畫之中。例如小飛象(1941)是由歐洲童話故事改編*。在此之後,阿拉丁(1992),獅子王(1994)和花木蘭(1998/2004)也都展現了各地域的文化與音樂。
同理,來自印加文化的皇帝的新裝(2000),阿拉斯加因紐特的兄弟熊(2003)等影片都為全世界的觀眾帶去了不同的文化體驗。除此之外,迪士尼的曲作者們可以和更多其他國家知名的音樂人合作,不斷提高升迪士尼音樂的質量並爭取達到新的高度——「全球前宏兆化和聲」。、
3、迪士尼的成功動畫中有一大部分是改編自經典童話:《美女與野獸》、《小飛俠彼得潘》、《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木偶奇遇記》等等,甚至包括《花木蘭》、《人猿泰山》、《海格力斯》這些,其實都是緣於全球各地的神話或傳說。
4、迪士尼十分擅於將這些經典故事賦予新的生命力。
而迪士尼長期以來一直秉承和堅持的偏向美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追夢、家庭、王子與公主、冒險友誼等等概念融匯其中,讓這些舊經典重換新顏。即使是迪士尼自己創作的動畫角色,例如米老鼠與唐老鴨、獅子王辛巴、星際寶貝等這些人物,本質上也是與以上的諸橋段一脈相連。
5、將動畫形象和他們的商業運營相結合。
幾乎每一個成功的動畫角色,都會有連帶而來一系列在主題公園、周邊產品和附屬續作上的進一步操作,也因此他們在選擇動畫主角基於對商業價值的考量,十分與時俱進。
(9)音樂全球化本土化擴展資料:
發展歷程
迪士尼第一部經慧租典動畫就是1937年發行的動畫長片,著名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迪士尼的經典動畫由迪士尼最具代表性的迪士尼動畫片廠(Walt Disney Animation Studios)製作,絕大多數的經典動畫是以劇情長片為主的,當然也有少數幾部屬於中、短篇的動畫合集或者音樂片和紀錄片的性質。
後來還有不少作品被改編為迪士尼主題公園的遊行表演、冰上世界和音樂劇等形式,有些後來還另外發行了電視版節目以及錄像帶、DVD等影音產品的續集。
世界第一個迪斯尼樂園是美國電影動畫師沃爾特·迪斯尼(Walt Disney)於1955年在加利福尼亞州成功建成。到目前為止,全球已有六個迪斯尼樂園,分別位於美國洛杉磯和奧蘭多、日本東京、法國巴黎、中國香港和上海。
迪斯尼樂園所獲得的巨大成功、帶來的良好的示範效應,使主題公園這一游樂形式在世界各地普及推廣。1983年日本建成了東京迪斯尼樂園並獲得巨大的成功,被譽為亞洲第一游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