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生該如何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
改變就業觀念理性的自我評價。通過反復准確的比較,對自身的潛在能力作出正確判斷,明確自我的發展方向。要沖破就業心理誤區,最重要的是要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突出自我的核心競爭力重視自己的專業技能。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在這種「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專業素質尤為重要是大學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首先要抓好專業素質教育,要與社會需求接軌,提高對市場的靈敏度,通過市場需求帶動人才培養環節的革命,適時調整教育調控機制。加強自己的社會實踐,調動大學生社會實際的積極性。深入開展社會調查,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或熱點問題,深入農村、城市社區、等進行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或建議。通過社會調查,進一步加深大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幫助他們正確認識 社會問題和現象,並以科學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調整好就業心態,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要樹立正確的成才觀。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明確問題存在的原因。高等教育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個競爭主體需要接受社會的檢驗。為了實現社會對其的認可,大學教育必須不斷提高自己培養的人才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忽視特色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忽視內涵發展的重要性,走粗放型的路子,這樣就業競爭力弱,反過來影響進一步的發展。就業知道應全面化。職業適應能力的培養不應僅局限在擇業意識和職業技能的培養方面,對自己的全面了解,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設計自己的發展的規劃,包括職業方向的選擇和發展目標的確定,學會根據發展目標來安排自己的活動內容,通過揚長避短來實現自我的完善。經濟全球化,就是說各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必將進入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大循環。一個國家如果想在這種大循環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在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模式、經濟增長方式、產業結構等方面適應這種循環的要求。而作為「受經濟發展制約」的高等教育來說,要實現自己的價值,也必須在人才數量、規格、結構等方面進行相應調整,以滿足經濟社會的要求。(一)經濟全球化是以開放為特徵的。因為各國各種生產要素或資源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才能實現最優配置。世界經濟的開放與流動,必然要求我國的高等教育參與全球化的教育市場競爭,逐步向世界開放、向市場開放、向社會開放。(二)經濟全球化是以「人才」流動為特徵的。由於跨國公司在國際間的互相流動,必然形成勞動力的國際流動。這就要求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出了解經濟全球化相關的法規的制度、慣例,了解相關國家民族地區的政治、文化、生活特點,有全球意識,並具有先進專業技能的「通用」人才。(三)經濟全球化是以科學技術水平為基本力量的。一個國家要在全球化經濟中提升競爭力,關在於加速科技創新,提高科技水平。可見,要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經濟全球化競爭的要求。(四)經濟全球化是以文化融合為特徵的。隨著國際市場的發展,各國文化的交流也會日漸頻繁,能否達到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相融是保證經濟能否相融的一個重要基礎。因此,使新文化達到全球統識、理解,也是全球化經濟對高等教育的要求。(一)實行開放的多元化的辦學機制。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是經濟全球化對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僅僅靠政府投資辦學,顯然力量不足,因此,必須建立多元化的開放的辦學投資體制。即以公辦學校為主,鼓勵民辦教育、公民聯辦、民辦公助、中外合作辦學等多元化的辦學體制。除政府投入外,可以股份制形式向社會集資,鼓勵企業及個人投資。(二)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高等教育的市場規則。為了適應我國加入WTO和培育高等教育市場的新形勢,需要針對高等教育市場開放後可能出現的新問題,不斷完善有關高等教育市場的法律、法規。要改進和完善高等教育法,保證高等教育享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即應把招生計劃、專業設置、收費標准、幹部任免、人事調動、工資分配、彈性學制的權利下放給學校,由學校自主確定。只有這樣,才能使高等院校在參與全球化競爭中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三)構建符合經濟社會要求的教學內容。經濟全球化的朝代,對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養有更高的標准。所以,高等學校要及時掌握全球科學技術發展所帶動的產業興起和變化的趨勢及其對人才需求的變動情況,及時調整學科和專業設置,加強學科和專業建設,培養產業市場需要的各類人才。因此,在課程結構上、教學內容上,應從內向型向外向型發展,從專業型向通才型發展,從本土化向國際化發展;應本著「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的教改方案,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加強「寬廣的知識領域、現實的基本技能和較好的文化素質」三個方面的基礎教育。要允許各種課程的自由設置,必須在學科的建設上動些腦筋,特別要普遍地開設介紹國外文化、政治、地理、風土人情等方面的課程。各門學科的教學內容必須具有前沿性,必須讓學生了解事物發展的最新動態。選擇教材要施行全球化,把世界上公認的優秀的教材作為教科書。(四)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世界發明史告訴我們,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個性的充分發展和展示。因此,高等教育要想人才輩出,必須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有選擇的自由、發展的自由,即有選擇專業、課程、教師的自由。要允許學生偏科,允許學生在單一學科有領先突出的機會。這些理念應在學分制中充分體現出來,如此,才能培養出符合經濟全球化的科技人才。(五)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建立科學的評價監督機制,應成為政府管理高等學校的主要手段。要改革過去的無效監控,高度壟斷,要使評價更加公正合理、客觀真實,使監督更有效有力,因此必須改革現有的評價監督體質,使高等院校的辦學方向、辦學思想、辦學水平、教育質量等受到有效監控,但評價的內容、方法、手段必須與國際社會逐步接軌。這樣會促進高校朝著市場化、法規化的軌道邁進。
2、中國如何更好地迎接經濟全球化
1、堅持正確態度: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範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
2、加入世貿,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3、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基本戰略.
4、堅持獨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原則.
政治課上學的哦,超標准、簡單的啊
3、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
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甚至包括思維方式,都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任何一個國家既無法反對,又無法迴避,惟一的辦法是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對於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既是嚴峻挑戰,更是巨大機遇。墨西哥近年來的經濟發展就是一個例證。10年前,墨西哥經濟是典型封閉式的,1994年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之後,大量的美國企業進入墨西哥。墨西哥經濟卻並沒有成為美國的,附庸,反而呈現出自主發展的巨大活力。1999年其出口額達到了1200億美元,在世界的排名從簽約前的第26位上升到第8位。這充分證明,發展中國家能否從經濟全球化中獲益,關鍵看它是否能抓住機遇,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從而增強綜合國力和競爭力。
(一)加快國內制度的改革和建設,使之更適應全球市場規則
無論是在經濟全球化中逐利,還是為最終推動整體經濟發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從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制度變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法律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等。在推進制度改革時,必須注意新建立的制度要承齟聯系內外市場、內外經濟的職能。由於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整體處於劣勢,故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制度安排,顯然不適合處於變革和發展過程中的國內經濟。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競爭優勢的概念不僅由企業競爭力體現,而且涉及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動員各個領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為,必須有政府有關部門的組織和配合;政府必須從宏觀上對如何發揮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進行研究,制定政策,並加以規劃和指導。具體說來,發展中國家在制訂一個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時,必須首先從本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注重發展的時序性,不能急於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別是資本項目的自由化更應該慎重。急於開放金融市場,必然給國際投機勢力以可乘之機。事實證明,金融開放與金融自由化存在著重大的風險。無視這些風險,不嚴加防範,就會給一國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經濟,引入外資要適當,匯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線,這些防線應該包括:國際資金與國內資金的適度比例防線,引進的國際資金中的貸款資金與股本資金的適度比例防線,貸款資金中短期貸款與中長期貸款的適度比例防線,股本資金中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的適度比例防線。
其次要保護民族產業並適時地實現經濟結構的轉換。結構轉換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而產業結構是整個經濟結構的核心與基礎,它決定了整體結構的性質、進程和發展方向。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產業結構的調整、轉換,往往已經不取決於一個國家本身,而取決於全球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充分考慮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積極扶植本國的支柱產業,通過WTO的保護幼稚產業條款和保障措施來對重點產業給予一定的保護。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從而加快經濟的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二)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擴大對外貿易
通過參與國際分工,擴大對外貿易,發展中國家不僅可以為經濟發展積累大量資金,提供資本及生產資料,促進經濟結構的演變;還可以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增強商品經濟觀念,提高競爭意識,吸取國外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迄今為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際生產關系中仍佔主導地位,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極不利的位置。發達國家利用其壟斷優勢,提高工業製成品價格,壓低初級產品價格,使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為改善貿易條件,發展中國家擴大對外貿易時,必須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減少國際市場上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帶來的損失;同時大力發展進口替代產業,減少進口開支;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減少因主要貿易對象國經濟的波動對本國經濟造成的影響;還應從本國國情出發,實行靈活的貿易政策i調節進出口貿易,並利用優勢,大力發展對外勞務貿易及國際旅遊服務等。總之,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必須充分利用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比較優勢,努力擴大對外商品貿易,積極發展對外服務貿易,以增強綜合競爭力。
(三)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並且注重自主吸收與創新,從而實觀生產力的跨越。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21世紀的全球競爭實質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競爭。隨著全球化力量的不斷擴大,世界經濟正在被推入一個無國界競爭的時代。國際競爭方式除傳統的國際貿易外,國際直接投資的影響越來越大。競爭對手分別在對方國土上投資設廠,一國國內的自然稟賦資源成為本國民族企業和外國跨國公司及子公司共同分享的競爭要素。各民族國家競爭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為創造的生產要素,如科學、技術、人才的比較優勢。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成為新的稀缺資源,特別是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等領域的人才出現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對科技的投入、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對發展中國家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發展中國家必須樹立人是最重要的資源的觀念。一方面,有組織地進行人才開發,把對人才的投資看作是使經濟真正現代化的投資;另一方面,積極地保護人才,把對人才的保護看作是對民族經濟的保護。只有把人才的開發與保護放到重要的戰略位置,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
(四)樹立全球化發展戰略,積極培育跨國公司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也是國際競爭重要的組織形式。一國的國際競爭力,甚至一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從長期看,取決於他是否擁有世界級的跨國公司和世界級的產品。所以,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化的迫切任務之一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引導和扶持有競爭力的企業組建大型跨國公司,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開展競爭。通過培育和壯大本國的跨國公司,以全世界為市場來安排投資、開發、生產、銷售,並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以獲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經過跨國公司的國外直接投資行為,把對國內市場的消極保護轉變為對全球市場的積極參與,並據此分享經濟全球化中國際分工專業化、精細化所帶來的利益。
(五)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
目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據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力量薄弱,單個發展中國家根本就不具備同發達國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使本國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地域相同或情況相似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團結起來,實行地區經濟一體化,彼此開放市場,以求實現更大規模經濟和強化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貿易的能力,共同抵禦經濟全球化的沖擊,探尋經濟發展的出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家更深刻地認識到聯合自強的重要性。亞、非、拉廣大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建立了許多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這一方面還應該加強,以地區經濟一體化應對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是發展中國家謀求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4、我國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國家都迴避不了。我國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我國主張,我國需要世界各國「共贏」的全球化,所有國家都應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5、中國如何面對經濟全球化?急急急!
經濟全球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已經被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社會生產單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已不行了,須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機器化生產和世界市場形成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同世界歷史進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都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知識與技術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世界市場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更加顯著,國際競爭與合作進一步加深。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各種文化交流日益擴大,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明顯增強。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指責經濟全球化本身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它是一種趨勢,如果我們不融入這一發展過程,自己將永遠落後。唯一的辦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為競爭的強者。具體來說,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目前,我國已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但是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發展卻比較緩慢,對外投資量尚不到世界對外投資的1%,這既與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和引進外資的規模不相稱,也表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我們應一方面要發揮現有技術優勢,擴大對有關國家的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對發展成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考慮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生產。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應對它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二、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並且注重自主吸收與創新,從而實觀生產力的跨越。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21世紀的全球競爭實質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競爭。隨著全球化力量的不斷擴大,世界經濟正在被推入一個無國界競爭的時代。國際競爭方式除傳統的國際貿易外,國際直接投資的影響越來越大。競爭對手分別在對方國土上投資設廠,一國國內的自然稟賦資源成為本國民族企業和外國跨國公司及子公司共同分享的競爭要素。各民族國家競爭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為創造的生產要素,如科學、技術、人才的比較優勢。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成為新的稀缺資源,特別是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等領域的人才出現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對科技的投入、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對我們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必須樹立人是最重要的資源的觀念。一方面,有組織地進行人才開發,把對人才的投資看作是使經濟真正現代化的投資;另一方面,積極地保護人才,把對人才的保護看作是對民族經濟的保護。只有把人才的開發與保護放到重要的戰略位置,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
三、加快國家創新系統的建立。
這種創新系統應包括知識理論創新系統、知識理論傳播系統、技術創新系統、技術應用系統。今後應扭轉科研和經濟兩張皮的局面,企業應該既是生產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就是說,應該建立以企業技術開發機構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據《1999年世界競爭力年鑒》統計,研究與開發人員在企業中的比例,西方發達國家一般都在50%— 70%,美國則在 79%以上,而我國卻僅佔28.6% 。這種科研與企業相脫節的現象,嚴重阻礙了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同時,企業應與相關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取得聯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
四、加快國內制度的改革和建設,使之更適應全球市場規則 。
無論是在經濟全球化中逐利,還是為最終推動整體經濟發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從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制度變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法律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等。由於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整體處於劣勢,故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制度安排,顯然不適合處於變革和發展過程中的國內經濟。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競爭優勢的概念不僅由企業競爭力體現,而且涉及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動員各個領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為,必須有政府有關部門的組織和配合;政府必須從宏觀上對如何發揮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進行研究,制定政策,並加以規劃和指導。具體說來,發展中國家在制訂一個時期內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時,必須首先從本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注重發展的時序性,不能急於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別是資本項目的自由化更應該慎重。急於開放金融市場,必然給國際投機勢力以可乘之機。事實證明,金融開放與金融自由化存在著重大的風險。無視這些風險,不嚴加防範,就會給一國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經濟,引入外資要適當,匯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線,這些防線應該包括:國際資金與國內資金的適度比例防線,引進的國際資金中的貸款資金與股本資金的適度比例防線,貸款資金中短期貸款與中長期貸款的適度比例防線,股本資金中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的適度比例防線。
其次,要保護民族產業並適時地實現經濟結構的轉換。結構轉換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而產業結構是整個經濟結構的核心與基礎,它決定了整體結構的性質、進程和發展方向。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產業結構的調整、轉換,往往已經不取決於一個國家本身,而取決於全球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在制定產業政策時,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要求,充分考慮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積極扶植本國的支柱產業,通過WTO的保護幼稚產業條款和保障措施來對重點產業給予一定的保護。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從而加快經濟的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五、維護本民族發展空間和國家經濟安全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
任何國家都不能不加大開放程度,加入世貿組織是我國參與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一個重要步驟。按照有關協議和世貿組織的有關原則,我們必須在整體上推進貿易自由化,實行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然而,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由於經濟實力不足,經濟結構脆弱等問題存在,極容易受到國際投機資本的沖擊,為此,應大力提高金融風險防範意識和預警能力,加強金融法制建設,嚴格規範金融秩序,加強結售匯管理以及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其他涉外機構的外匯管理等措施,防止和控制國內資本的大量外流。
此外,應倡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經濟全球化現有國際經濟規則只有利於資本力量雄厚、交易技術強的發達國家,而受到沖擊和損害的主要是發展國家。我們倡導的新的游戲規則,必須是平等的規則,起碼是不以損害發展中國家利益為基本特點的規則。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不僅要加強金融風險的防範,注意國家經濟安全,強化商戰意識,還要為建立國際新秩序發揮應有的作用。例如,新的規則要堅決制止投機資本嚴重損害某些國家和民族經濟利益的敗德行為。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金融敗德行為對國際經濟發展的破壞作用是極大的,而目前尚沒有對國際游資的投機性行為進行規范。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必須積極倡導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游戲規則,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道,為維護國家經濟利益而斗爭。我國政府要對國民經濟的幼稚部門、關鍵部門(如銀行、電訊、糧食等)實行快慢不等的分期開放的方針,不搞一刀切。另外,要善於利用已有的法規和慣例(如:例外條款、反傾銷手段、技術標准、安全標准、衛生標准、靈活的匯率、高消費稅等)來保護自己。中國是一個大國,雖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是大國意識和民族精神決定我們不可能簡單接受國際分工,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必須有所作為。
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擴大對外貿易。
通過參與國際分工,擴大對外貿易,發展中國家不僅可以為經濟發展積累大量資金,提供資本及生產資料,促進經濟結構的演變;還可以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增強商品經濟觀念,提高競爭意識,吸取國外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迄今為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國際生產關系中仍佔主導地位,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中處於極不利的位置。發達國家利用其壟斷優勢,提高工業製成品價格,壓低初級產品價格,使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為改善貿易條件,發展中國家擴大對外貿易時,必須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減少國際市場上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帶來的損失;同時大力發展進口替代產業,減少進口開支;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減少因主要貿易對象國經濟的波動對本國經濟造成的影響;還應從本國國情出發,實行靈活的貿易政策,調節進出口貿易,並利用優勢,大力發展對外勞務貿易及國際旅遊服務等。總之,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比較優勢,努力擴大對外商品貿易,積極發展對外服務貿易,以增強綜合競爭力。
七、樹立全球化發展戰略,積極培育跨國公司 。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也是國際競爭重要的組織形式。一國的國際競爭力,甚至一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從長期看,取決於他是否擁有世界級的跨國公司和世界級的產品。所以,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化的迫切任務之一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引導和扶持有競爭力的企業組建大型跨國公司,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開展競爭。通過培育和壯大本國的跨國公司,以全世界為市場來安排投資、開發、生產、銷售,並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以獲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經過跨國公司的國外直接投資行為,把對國內市場的消極保護轉變為對全球市場的積極參與,並據此分享經濟全球化中國際分工專業化、精細化所帶來的利益。
八、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
目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據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力量薄弱,單個發展中國家根本就不具備同發達國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使本國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地域相同或情況相似的發展中國家必須團結起來,實行地區經濟一體化,彼此開放市場,以求實現更大規模經濟和強化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貿易的能力,共同抵禦經濟全球化的沖擊,探尋經濟發展的出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家更深刻地認識到聯合自強的重要性。亞、非、拉廣大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建立了許多區域經濟合作組織。這一方面還應該加強,以地區經濟一體化應對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是發展中國家謀求共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有重要意義,但也增加了很多風險,我們現在要尋求將經濟全球化的利益最大化、將風險最小化,在兩者之間取得最好的平衡,建立起適應條件變化的規則,以及合理的國內政策。
6、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什麼戰略
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
要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2)要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3)要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
(4)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
7、如何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
多媒體播放有關世界貿易組織的錄象資料,同時要求學生了解:①世界貿易組織成立的時間;②世界貿易組織現在有多少個成員國?③該組織的主要職責和義務有哪些?④它反映了什麼經濟現象?
在介紹世界貿易組織的基礎上,教師繼續通過多媒體介紹有關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錄象資料,使學生直接感受到世界各國經濟聯系的日益密切。教師指出: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世界各國出現了貿易自由化、生產全球化、資本國際化的趨勢。並強調:在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過程中,跨國公司起著主要作用。下面通過對跨國公司的介紹,進一步了解貿易自由化、生產全球化、資本國際化的情況。
2、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中起著主要作用
3、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中的復雜性
①各國、各區域集團間的矛盾和斗爭
美、歐、日三家佔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70%。它們的集團化經濟是國家壟斷資本進行國際結合的一種形式,是壟斷資本爭奪和分割世界市場的一種重要手段。在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集團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加大。在世界市場上,經濟區域集團化往往以發達國家為主導,資金、技術、人才往往流向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利用其控制的國際經濟和金融組織制定有利於它們的經濟運行規則,強迫別國遵守,以推行其經濟霸權,謀求最大利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集團化組織由於力量薄弱,不可能同大國及其主導下的集團抗衡,甚至有些組織對大國還有一定的依附性,從而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這說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發展經濟方面存在著控制與反控制、掠奪與反掠奪的矛盾。
8、我們應當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
你好,
我們應該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做到:
1、順應世界發展趨勢,積極融入全球化。
2、扶持國內企業發展,推動企業創新。
3、探索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造活力。
4、積極轉變發展方式,以內需拉動增長。
9、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有關原理,談談我國如何更好地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
政治體改製革和經濟體制改革是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
1、社會關系的調整和變革能夠反作用於生產活動,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政治體改製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就是調整那些不適合生產發展的社會關系,只有這樣才能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能夠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政治體改製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就是調整那些不適合社會發展的社會關系,從而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3、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政治體改製革和經濟體制改革是改變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具體形式,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從而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
(9)更好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擴展資料:
我們還要看到,社會主義是新生的社會制度,它還是不完善和不成熟的,要使它完善和成熟起來,並且適應時代的發展和中國的基本國情,必須對它進行不斷的改革和完善,所以它又是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只有通過改革,社會主義才能發展和成熟起來。
馬克思主義是最徹底的發展理論,它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而社會主義改革使其能永遠站在新的實踐基礎上去總結新經驗,回答新問題,形成新的思想和觀點,對外開放使其能夠從全人類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中吸取豐富營養,從而不斷地向前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
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向前發展的。只有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要求、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才能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否則就會阻礙經濟社會發展。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來之後,由於是新生的社會制度,必然會顯示其優越性,推動經濟社會向前發展。但生產力是不會停頓的,社會是在不斷前進的,必須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地對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改革。
使其經常保持與生產力相適應的狀況,與社會實際相符合的狀況,才能促進經濟社會持續不斷地向前發展,否則就會出現停滯甚至倒退的現象。所以改革是發展中國的必由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