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如何經濟反全球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如何經濟反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3-05-03 04:58:25

1、我們應該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

高3的政治題:
1.推行引進來「走出去」
2.制定正確政策,發展自己
3.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4.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呵呵,我去高中課本找的...下面的
經濟全球化是一種國際經濟關系體制,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動的規模與形式的不斷增加,通過國際分工,在世界市場范圍內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使各國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趨勢。它包括生產、市場、資金、科技開發與應用、信息的全球化(國際化)五個方面的內容。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下定義:「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
2、經濟全球化的成因:
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客觀趨勢,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1)高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
(2)越來越多國家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和市場經濟,為其提供了政策保障
(3)國際貿易、投資自由化,是其直接動因
(4)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是導致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經濟全球化的表現
(1)跨國公司在數量與質量上的空前發展
(2)國際分工細化深化
(3)國際貿易深化與擴大化
(4)國際資本流動加速
(5)金融體系風險加大
4、經濟全球化的實質
發達國家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所引起的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以尋找更有力的投資場所的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和客觀要求,是商品和生產跨越國界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進步,但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全球的擴展,它又有利於發達國家維持國際經濟舊秩序。經濟全球化將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均等、不公平的競爭機會。
5、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使各國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也為各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圍內擴大了貧富差距,富國愈富,窮國愈窮。由於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下的經濟全球化,而發達國家由於在資金、技術、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占據絕對優勢,因此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從機遇看,有處於吸引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從不利方面看,由於發展資金匱乏、債務負擔沉重、貿易條件惡化、金融風險增加及技術水平的落後,使發展中國家處於十分不利的地位,且使發展中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受到挑戰。
6、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趨利避害、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措施
經濟全球化應是「共贏、平等、公平、共存」的經濟全球化,為達到上述目的,關鍵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7、中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對策
A、經濟全球化作為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任何國家都迴避不了。關鍵是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制定正確政策,發展自己。B、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C、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堅持獨立自主,切實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壯大自

2、發展中國家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面對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首先要對本國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擁有充分的主權,制止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經濟資源的掠奪和控制,是發展中國家能夠依靠自身的資源來獲得更大的發展動力;第二,要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優化資源配置,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積極參與到國際分工中;第三,發展中國家要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世界性的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可以通過引用發達國家的資金和先進技術,借鑒其先進管理經驗,加快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加速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第四,發展中國家要積極的走出去,利用對自己有利的國際規則,參與國際競爭;第五,要清醒的認識到經濟全球化的雙面性,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加劇的國際領域的貿易金融投資摩擦,以及對國內行業帶來的沖擊。總之,要強大自身實力,引進來,走出去。

3、個人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對經濟全球化我們應採取的政策和建議:
經濟全球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已經被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社會生產單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已不行了,須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機器化生產和世界市場形成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同世界歷史進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都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知識與技術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世界市場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更加顯著,國際競爭與合作進一步加深。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各種文化交流日益擴大,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明顯增強。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指責經濟全球化本身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它是一種趨勢,如果我們不融入這一發展過程,自己將永遠落後。唯一的辦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為競爭的強者。具體來說,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目前,我國已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但是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發展卻比較緩慢,對外投資量尚不到世界對外投資的1%,這既與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和引進外資的規模不相稱,也表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我們應一方面要發揮現有技術優勢,擴大對有關國家的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對發展成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考慮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生產。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應對它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4、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對經濟全球化我們應採取的政策和建議:

經濟全球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已經被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社會生產單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已不行了,須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機器化生產和世界市場形成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同世界歷史進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都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知識與技術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世界市場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更加顯著,國際競爭與合作進一步加深。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各種文化交流日益擴大,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明顯增強。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指責經濟全球化本身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它是一種趨勢,如果我們不融入這一發展過程,自己將永遠落後。唯一的辦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為競爭的強者。具體來說,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目前,我國已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但是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發展卻比較緩慢,對外投資量尚不到世界對外投資的1%,這既與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和引進外資的規模不相稱,也表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我們應一方面要發揮現有技術優勢,擴大對有關國家的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對發展成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考慮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生產。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應對它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二、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ca>

5、反「全球化」應當怎麼反

我的基本觀點是,全球化趨勢是改變不了的,但有些問題不應該全盤接受。
反全球化首先要反特權。在一些發展中國家裡,有效的民主制度與法治制度尚未健全,掌權者及其親友「近水樓台先得月」,並且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肆無忌憚地享有種種先富起來的特權。
經濟學家吳敬璉先生將這種現象命名為「權貴資本主義」。老百姓通常稱之為「官商勾結」。
其次,要反自由市場本身固有的不公平,即學術上所說的「市場失靈」。對此,我的理解是,市場自由競爭的激勵機制,是基於人的自利本性的。
也就是說,反抗全球化即是反對這一過程中出現的不公正現象,一來維護公平競爭原則,二來讓公民共同分享全球化帶來的福利。全球化的過程是合理的,其成果才是可持續的。
承認全球化的弊端之後,還有一個應該怎麼反的問題,即手段的正當性和有效性問題。
對於個人體講,一個人可以選擇以退隱山林的方法反抗全球化的影響,只要你做得到。
但是,選擇進工廠做藍領,進公司做白領,進政府做公務員,住在鬧市區,就該聽任資本肆虐嗎?
在全球化過程中,受沖擊最嚴重的是傳統農業。韓國農民要求韓國政府保護本國農業,這是群體「反全球化」的舉措。
對於個人來說,你可以行使憲法賦予你的公民權,來維護你的權益。

6、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1、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金、技術、資源和市場,這是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獲得的最主要的利益。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可以有效地促進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其機制可以歸納為: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通過出口擴大總需求,帶動經濟增長:通過外資彌補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外資通過改善投資地的原有資產存量,促進經濟增長,並進一步通過新建企業形成高質最資產:通過收購和兼並提高原有資產存量;進目和吸引外資都可以帶來國外先進實用的技術;

設備和科學的管理方式,獲得所謂「滋出效應」;外資通過對投資地人力資源的開發,為經濟增長積累人力資本。外商投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外商投資經濟對1990-1994年期間。中國GDP總量增長率的貢獻為0.9個百分點。其貢獻率為8.6%。這一貢獻率已超過10%,預計今後這一貢獻作用還會愈來愈大。

2、全球化可以創造大量新的就業崗位中國經濟由「短缺經濟」類型向供大於求的「結構性過剩」

類型的轉變,導致了許多企業的關、停、並、轉、破,促使這一時期下崗工人急劇增加。然而,就中國的國情而言,「發展是硬道理」,並不簡單等同於GDP增長是硬道理。GDP規模再大,若就業規模沒有相應的一定比例的增長,導致就業問題很突出,社會穩定就無法保證。

因此,面對勞動力資源豐富而資本資源相對稀缺的最基本國情,中國必須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開放服務業,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這樣就可以利用工業國的剩餘資本,為中國剩餘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3、全球化有助於促進市場經濟建設,中國即存在發展動力的不足,缺乏新的投資來源和技術來源,又存在改革動力的不足,缺乏競爭機制和淘汰機制。抓住全球化機遇可以有效地解決改革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世貿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的規則建立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之上,中國可以藉助外力掃除市場化改革中的障礙。全球化將引入外來競爭機制,帶來壓力和緊迫感,成為推動改革和發展的巨大動力。

4、中國必須繼續融入世界經濟中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佔世界的26%;農業資源緊缺,耕地和水資源均只佔世界的7%:能源不足。

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只佔世界的2.34%和1.20%;資本短缺,國內投資額僅佔世界總量的3.4%;技術落後,國際專利批准數不足世界的1%。這種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有效地開發和進口農業、能源和礦產等國際資源,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利用國際市場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5、全球化是中國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重要途徑世界銀行認為發展中國家要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差距,首先就要縮小技術差距和知識差距,而縮小這些差距的主要途徑不外乎在於:

(1)引進外國直接投資。

(2)擴大國際貿易。

(3)技術轉讓和技術許可證。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按PPP法計算的人均GDP美元值僅相當於美國人均水平的3%-4%,到1998年己提高到相當於美國人均水平的10%以上。中國之所以能有效地實施追趕,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中國主動地參與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通過積極引進外資。

進出口貿易增長,充分利用和享受國際分工和比較優勢的好處,使外國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成為創造新增就業的主要來源和提高競爭力的主要途徑。

一個國家能否成功地參與全球化,取決於它如何學會參與,並從中把握主動權。對於世界經濟的游戲規則,中國正在研究、承認、遵守、利用、參與,並逐步過渡到修改和制定。世界經濟的游戲規則總是處於變化之中,中國必須學會在變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和制定規則。

(6)如何經濟反全球化擴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促進了各國經濟的較快發展。但同時,也使世界經濟的發展蘊藏著巨大的風險。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來看:

1、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一國經濟運行的效率無論多高,總要受本國資源和市場的限制,只有全球資源和市場一體化,才能使一國經濟在目前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擺脫資源和市場的束縛。

經濟全球化,可以實現以最有利的條件來進行生產,以最有利的市場來進行銷售,達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提高經濟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要。

2、促進國際分工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區域統一,使國際分工更加深化,各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經濟全球化可以促進產業的轉移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加速流動;

可以彌補各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不足,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迅速實現產業演進和制度創新,改進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積極開發新產品,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3、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優化

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和生產力的較大提高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實現了在全球化范圍內的科技研究和開發,並使現代科學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傳播,現代科技創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國家的科學技術活動,都必須也只能以世界上現有的科技成果為前進的基礎。

由於經濟全球化帶來科學技術的世界性流動,使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可以進口世界上自己需要的先進科學技術,藉助「後發優勢」,促進科技進步、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經濟發展。

4、促進經濟多極化發展

經濟全球化使國際經濟關系更加復雜,它使以往的國別關系、地區關系發展成為多極關系和全球關系,推動了處理這些關系的國際協調和合作機制的發展,並必然會導致一系列全球性經濟規則的產生,使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國家出讓或放棄部分主權,形成和遵守這些經濟規則。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制度變遷的過程,是一個既相互競爭,又相互融合滲透的過程。

5、促進發展模式創新

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國公司已發展到在全球布設研發、生產、銷售鏈條的全球公司階段。經驗顯示,一國經濟開放度提高與其人均GDP增長之間成正比。

無論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如何調整變化,不考慮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機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進的發展模式。

6、促進國際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全球經濟鏈條越擰越緊,一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依賴增強。除國家利益外,共同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明顯增多。

利益融合有利於國家關系改善,國家間協調合作增多,出於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願者聯盟」不斷出現。謀霸權、搞對抗,堅持集團政治和冷戰思維越來越不得人心。

7、促進安全內涵擴展

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非傳統安全主要由人類發展的不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的不協調引起,其實質是發展問題。

非傳統安全問題模糊了安全與發展的界限,增大了國際安全合作的緊迫性,挑戰著傳統安全的主導地位,緩和了國家間的軍事對抗關系。如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不是任何單一國家能夠解決得了的,美國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國際社會。

又如,美俄在導彈防禦問題上矛盾尖銳,但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總的來說合作順利。

8、促進國家主權轉移

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成為全球性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實施者、全球性問題的管理者和全球性爭端的解決者。

WTO在其《關於解決爭端的規則與程序的諒解》中,全面規定了WTO解決貿易爭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決執行與監督以及救濟辦法等,並專門設立了爭端解決機構(DSB)。

的確,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為體,國家主權仍然是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國家主權在越來越多地向政府間國際組織轉移。

比如,向聯合國、地區組織轉移政治、外交和軍事權利,向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全球公司轉移經濟權利,向各種各樣的其他非政府國際組織轉移社會權利。全球化還促使一國的國內規則盡可能與國際規則協調與一致。

9、推進國際體系轉型

現行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徵是:由西方特別是美國主導、國家間名義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國際組織作用有限、霸權主義和「問題國家」得不到有效制約。現行國際體系在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方面日漸乏力,其調整、完善和轉型乃大勢所趨。

今後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徵: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由於新興大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振興,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有利於多強不利於「一超」、有利於發展中國家不利於發達國家的變化,「一超」與多強、南方與北方兩個力量對比失衡問題有望最終解決。

據國際權威機構預測,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經濟大國將重新洗牌,中國將躍居世界第二位,俄羅斯、印度、巴西將躍入前10名,另有部分發展中大國將躍居前20名。美、中、歐、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極之間利益融合與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發生尖銳對抗與全面戰爭的危險性降低。

二是西方與非西方國家共同主導。將來隨著美國「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優勢的逐步喪失,西方的主導地位將難以維系,多極、西方與非西方將共同主導新的國際體系,國際關系民主化將得到發展。

三是國際組織作用增強。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將進一步充實、完善和強化,對大國和「問題國家」的約束將得到加強。四是國際治理多樣化。全球性問題增多將促進國際治理模式多樣化,如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大國共治與中小國家共治、全球性國際組織治理與地區性國際組織治理等相互結合和相互補充。

五是和平漸進性。以往國際體系的變革都是通過戰爭實現的,這一次國際體系轉型可能在保持總體和平狀態下通過大國之間、南北方國家間的斗爭、協商、妥協以漸進式改良逐步完成。

10、推進人類文明進步

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

但是,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條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經濟全球化中佔有主導地位和絕對優勢的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資本主義的內在本質和規律性特徵會得到充分體現;

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會更加突出,使國家之間的市場競爭和民族沖突會更加激烈和尖銳;少數大國一手操縱世界經濟事務,使平等互利原則和國際間的合作屢遭破壞;

局部地區的民族摩擦、經濟危機以及政治經濟的震盪也極易在全球范圍內傳播和擴展,增加了國際政治經濟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

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在一起,這在促進各國經濟合作的同時,也使得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

7、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1、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金、技術、資源和市場,這是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獲得的最主要的利益。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可以有效地促進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其機制可以歸納為: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通過出口擴大總需求,帶動經濟增長:通過外資彌補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外資通過改善投資地的原有資產存量,促進經濟增長,並進一步通過新建企業形成高質最資產:通過收購和兼並提高原有資產存量;進目和吸引外資都可以帶來國外先進實用的技術;

設備和科學的管理方式,獲得所謂「滋出效應」;外資通過對投資地人力資源的開發,為經濟增長積累人力資本。外商投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外商投資經濟對1990-1994年期間。中國GDP總量增長率的貢獻為0.9個百分點。其貢獻率為8.6%。這一貢獻率已超過10%,預計今後這一貢獻作用還會愈來愈大。

2、全球化可以創造大量新的就業崗位中國經濟由「短缺經濟」類型向供大於求的「結構性過剩」

類型的轉變,導致了許多企業的關、停、並、轉、破,促使這一時期下崗工人急劇增加。然而,就中國的國情而言,「發展是硬道理」,並不簡單等同於GDP增長是硬道理。GDP規模再大,若就業規模沒有相應的一定比例的增長,導致就業問題很突出,社會穩定就無法保證。

因此,面對勞動力資源豐富而資本資源相對稀缺的最基本國情,中國必須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開放服務業,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這樣就可以利用工業國的剩餘資本,為中國剩餘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3、全球化有助於促進市場經濟建設,中國即存在發展動力的不足,缺乏新的投資來源和技術來源,又存在改革動力的不足,缺乏競爭機制和淘汰機制。抓住全球化機遇可以有效地解決改革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世貿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的規則建立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之上,中國可以藉助外力掃除市場化改革中的障礙。全球化將引入外來競爭機制,帶來壓力和緊迫感,成為推動改革和發展的巨大動力。

4、中國必須繼續融入世界經濟中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佔世界的26%;農業資源緊缺,耕地和水資源均只佔世界的7%:能源不足。

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只佔世界的2.34%和1.20%;資本短缺,國內投資額僅佔世界總量的3.4%;技術落後,國際專利批准數不足世界的1%。這種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有效地開發和進口農業、能源和礦產等國際資源,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利用國際市場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5、全球化是中國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重要途徑世界銀行認為發展中國家要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差距,首先就要縮小技術差距和知識差距,而縮小這些差距的主要途徑不外乎在於:

(1)引進外國直接投資。

(2)擴大國際貿易。

(3)技術轉讓和技術許可證。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按PPP法計算的人均GDP美元值僅相當於美國人均水平的3%-4%,到1998年己提高到相當於美國人均水平的10%以上。中國之所以能有效地實施追趕,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中國主動地參與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通過積極引進外資。

促進出口貿易增長,充分利用和享受國際分工和比較優勢的好處,使外國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成為創造新增就業的主要來源和提高競爭力的主要途徑。

一個國家能否成功地參與全球化,取決於它如何學會參與,並從中把握主動權。對於世界經濟的游戲規則,中國正在研究、承認、遵守、利用、參與,並逐步過渡到修改和制定。世界經濟的游戲規則總是處於變化之中,中國必須學會在變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和制定規則。

8、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這把雙刃劍?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中國應以積極參與、合作的態度對待經濟全球化,趨利避害,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堅持獨自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推進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此,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以建設一帶一路為重點,形成內外陸海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培育對外競爭新優勢,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

9、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我國應如何積極應對

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具有辯證思維。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堅持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國際經濟治理共商共建共享,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共同建設開放、包容、平衡、繁榮、綠色的世界經濟。
堅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共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