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經濟全球化的看法
依我來說:1、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只有去順應,對於我國來說,尤其如此;
2、對於原礦產資源凈出口的國家,尤其要自己國家的民族工業,發展自有原料的深加工,只有這樣,才能夠壯大自己的民族工業,增加自身礦產資源的附加值,自有資源才不會被恣意「掠奪」,才不會在自有資源枯竭時窮困潦倒,坐吃山空;
3、雙邊貿易,多邊貿易,互通有無,是一種雙贏的結局,抑或多贏的結局;
4、對於產品出口國來說,經濟全球化就意味著是國際市場;對於產品生產國來說,經濟全球化就意味著是技術升級的來源;對於欠發達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就意味著是境外投資的來源;
5、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將國家經濟融入地區經濟、全球經濟,才能夠使自身經濟得到最大的發展和提升,否則,閉關自守,與全球經濟退避三舍只會損壞了自身的國家經濟。 但有一點,在全球貿易當中應遵循互利共贏的原則,不應以他國的利益為犧牲,還要防止國家安全的被損害。
2、速求一篇經濟全球化的小論文,800到1000字就行了,,謝謝
經濟全球化它作為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極大地影響了20 世紀後半期的各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本文從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兩方面來闡述分析。它既給我們帶來好處,也讓我們面臨風險。首先,它為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提供了新的有利條件。各個國家可以發揮自己特有的優勢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實現優勢互補,從而在總體上促進世界范圍的經濟增長。其次,它使得世界市場成為一個不斷擴大的統一的整體。各國面對著激烈國際市場競爭,必須努力改善生產經營活動,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規模生產。這一切都會有效的擴大世界的總產出水平。同時,它也有不利的一面。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中佔有明顯的優勢,這就使得南北國家的發展不平衡差距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擴大。這充分暴露出全球化給世界經濟帶來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正面效應 負面效應 當今的信息革命導致全球化以網路形態跨越各大洲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地擴展著。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全球化時代的競爭與合作中,彼此相互依存,它們的經濟繁榮、國家生存都日益依賴著這個全球關聯的網路。而經濟全球化更是全球化整體進程的基礎和核心。所謂的經濟全球化是指經濟發展要素——商品、資本、信息、技術、人力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組合,進而實現優化配置,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在全球的建立與規范化的過程。 一、經濟全球化的正負效應 從某種意義上講,經濟全球化實際上事市場經濟規則在全球的擴展,是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市場機制從來就有它的兩面性,利益和風險並存、機會與挑戰同在。而經濟全球化放大了市場機制的這兩個作用,使其產生乘數效應:一方面,以各種經濟資源愈益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配置為主要特徵的經濟全球化,使得市場機制產生利益和機會倍增,利用的好,經濟發展可能迅速騰飛;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也使得市場機制產生的風險與挑戰倍增,全球范圍內爭奪資源、市場等的競爭更為激烈。從這個角度講,經濟全球化對所有國家都是利弊並存。 從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來看。 首先,它為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提供了新的有利條件。作為全球經濟組成部分的各個國家,可以發揮自己特有的優勢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實現優勢互補,從而在總體上促進世界范圍的經濟增長。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國際分工的大發展、產業的大轉移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大流動,這對於發展中國家彌補國內資本、技術等要素缺口,發揮後發優勢,迅速實現產業演進、技術進步、制度創新,促進經濟發展十分有利。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投資和技術轉讓互相促進,不斷加快。跨國公司為了延長技術的生命周期,擴大技術效用以及給自己的技術尋找出路,大大加快了技術轉讓活動。這種加速轉讓在客觀上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技術發展,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工業化進程,加速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變。此外,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還加快了發展中國家從發達國家引進外資的進程,有助於彌補發展中國家資本的不足。再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僅為發展中國家的產品,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入世界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而且也有助於彌補發展中國家市場發育的不足,特別是跨國公司的組織形式,愈來愈突破國家的界限,出現了所謂無邊界的企業,從而非常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經驗。 其次,經濟全球化將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貿易與投資自由化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又是全球化的強大推動力。正是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加速發展推進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反過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又要求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進一步完善。世界貿易自由化最重要的內容和核心就在於減少和取消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世界貿易組織正式運轉後,首次將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和投資等非貨物貿易也納入到多邊規則之中,使擴大多邊自由化的領域以及擴大國際貿易自由化進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個核心職能。此外,投資自由化已經成為當前國際投資發展的主流,不僅是發達國家而且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也積極採取投資自由化措施。一方面大量引進外資,另一方面又積極進行對外投資,從而使世界直接投資額迅速增加,投資活動遍及全球,全球性投資的規范框架和規則也開始形成。 3 第三,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服務的好機會。隨著市場全球化的發展,物流將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形式,世界各國人民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消費需要,選擇自己需要的商品,那種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所設置的貿易壁壘和防線將會被逐步取消,那種國家壟斷或個人壟斷的局面將一去不復返,那種以低劣的質量和服務向消費者漫天要價的情形行將結束。 最後,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減少國際沖突。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更深層次的國際分工體系,跨國公司的投資與技術轉讓活動又把各國的生產經營、銷售和研究與開發活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由此產生的直接結果就是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的程度加深,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政治領域和國際關系的變化,協商與對話越來越成為當今處理國際關系的主要手段。各國之間加強信任與合作,約束國際沖突或至少降低沖突的激烈程度已漸漸成為發展趨勢。有理由相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這種趨勢將會越來越加強。 從它的負面效應來看主要有四點。 第一,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中佔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它們獲益也大大超過發展中國家,這就使得南北國家的發展不平衡差距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擴大。一方面,國際經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為世界經濟運轉所制定的各種原則、制度和秩序都是由他們制定的。另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所擁有的經濟、技術和管理優勢,是發展中國家遠不可及的。因而經濟全球化中獲益最大的當然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發達國家,而經濟和技術相對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盡管具有一定的中長期利益,但在近期或較長的時間內,是很少或很難受益的,甚至可能受到很大的損害和沖擊,如許多民族企業虧損或倒閉等。雖然經濟全球化客觀上能導致全球物質財富的增加但在市場化的過程中競爭是首要法則它在創造高效率的同時必然導致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 第二,經濟全球化可能加大世界經濟發展的波動性。例如,1994 年墨西哥發生的金融危機,1995 年 2 月巴林銀行的倒閉,1997 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 4等等,都對世界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波動和損失。這充分暴露出全球化給世界經濟帶來的消極影響。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更為密切,各國國內經濟的穩定將不僅取決於本國國內因素,更大程度上要受到國際因素的巨大影響。隨著國際貿易和服務貿易的不斷擴大,其他國家尤其是主要貿易夥伴的經濟狀況如通貨膨脹、金融危機等將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遞機制影響到本國。如果本國的經濟結構存在某些類似隱患,這些經濟波動就不可避免地會在國內出現。即使本國經濟不存在問題,也會因為心理因素的作用而使經濟發生一定程度的波動。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更是如此。因為經濟全球化就是金融、貿易與投資的全球化,然而由於發展中國家市場發育不夠充分,經濟結構比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沖擊;而且由於發展中國家立法不全,便於投機;再加上發展中國家執法不嚴,有法不依,從而給「國際游資」留下可乘之機。於是,西方國家的大量游資不時沖擊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甚至引發金融危機,造成如同戰爭般的破壞。 第三,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客觀上需要用規則去加以規范、約束參與者的行為而規則的制定是以實力為基礎的。所謂規則其實就是對利益沖突的一種界定。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由於國際經濟組織是由歐美等發達國家操縱,因此經濟全球化的游戲規則主要由發達國家來制定。現存的國際經濟規則中雖然有些規則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如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但大部分規則卻是由發達國家主導制定的,有些規則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缺席的情況下制定的。某些產業發展規則是在發展中國家還沒有發展該產業的時候制定的,如信息技術產業協議以及勞工標准等。發展中國家一旦發展這些產業就必須遵守他們並未參與制定的規則,並為此而付出代價。此外,盡管發達國家極力倡導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但是各國政府為維護本國利益,仍然實施各種貿易壁壘措施。尤其是非關稅壁壘措施,如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這些由發達國家有意制定的貿易標准往往都是發展中國家難以達到的。這些措施客觀上阻礙著生產要素在各國間的自由流動,從而使市場導向機制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發展中國家所應得到的機會與利益無從保障。因此,目前經濟全球化給世界經濟所帶來的利益是建立在發展中國家經濟利益及政治利益遭受損失的基礎之上的。 5 第四,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這將使得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質消長不等、凸顯不一。這種現象,不利於文化的發展,更不符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演進原則。文化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有商品文化、制度文化、價值文化、語言文化、科技文化、藝術文化等。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妨礙資本、技術和產品跨國界流通的障礙一個接一個地被拆除,繼之而來的是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念的流入。有些在相互沖突和撞擊中形成了新質——世界大文化,有些則會改變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特性。 經濟全球化在給發達國家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帶給發展中國家新的發展機遇。「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發達國家也好,發展中國家也好,只要善於把握機會,就能充分地利用好「經濟全球化」給自己帶來的各種發展機遇
3、解說當前世界經濟與政治的主要特點並分析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復雜影響
一、經濟全球化的特徵與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這個術語,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觀點是指世界各國經濟在生產、分配、消費諸環節趨於全球一體化,各國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並在全球建立起規范的經濟行為和運行機制。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國際化發展的新階段。
1.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動因
(1)經濟體制障礙逐漸清除。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開放的市場機製得到了世界多數國家的認同,各國政府對經濟管制逐步放鬆,國際貿易中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不斷減少,「無疆界市場」正在形成。
(2)科學技術不斷進步。隨著科技進步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大縮短了經濟活動的空間距離,消除了不同資本市場的時間差和地域差,傳統「原產地」與「消費者」之間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義,商品、服務、資金和信息的流通將比過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經濟逐漸成為現實。
(3)跨國公司快速發展。憑借其獨有的資金優勢、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設置生產基地和銷售機構,建立國際商務信息網路,構建全球研究開發體系,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成為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2.經濟全球化的特徵
(1)生產國際化。經濟全球化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經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跨國公司日益成為世界經濟活動的主宰力量,商品生產環節分布於不同國家,各國間的經濟依存性明顯加強。
(2)貿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貿易的基礎,國際貿易障礙逐步消除,貿易量迅速增長;同時,WTO多邊貿易體制框架使得世界貿易進一步規范和公平,極大地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全球化必然導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現是各國放寬了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本國金融市場的限制,自覺推進金融自由化,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動,國際金融市場蓬勃發展,金融活動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展和深化。
3.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1)隨著高科技產業和全球信息網路的迅猛發展,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國際間資本流動加速,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關系將更為密切。
(2)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戰略更為普遍,企業間的競爭與兼並日趨激烈。
(3)自由貿易成為世界貿易的發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場逐漸形成與完善。
(4)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國民財富日益增長,但經濟的不均衡發展加劇,國家間的貧富差距擴大。
(5)國際間的協調和合作進一步加強,相關的國際契約和國際組織應運而生。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利弊分析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極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阻擋的,迴避經濟全球化只能帶來更大程度上的落後。我們應正確把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風險,使中國經濟在新世紀繼續保持穩步快速發展。
1.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於利用外資。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我國已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2000年我國利用外資407億美元,2005年增長到603億美元,到2005年底累計利用外資6224億美元(張強莉等,2006),極大地解決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實現了由對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資的轉換,有效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2)有利於擴大對外貿易。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外貿出口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長,到2004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1548億美元,佔世界出口總額的6.2%(趙華等,2006),成為了世界第三貿易大國。
(3)有利於解決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外企的進入可有效地解決部份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如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直接參與外貿加工業的農村勞動力近兩億,不但有效解決了就業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我國的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發展進程。
(4)有利於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外資和大型跨國公司的進入,有助於傳統產業結構改造和產業競爭,對我國現階段國有企業建立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通過技術合作,可以縮短與發達國家在經濟、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強我國經濟技術的競爭力和創造力。
(5)有利於促進我國的金融市場改革和完善,縮短從二元經濟向現代化經濟轉型的時間,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制度的完善。
2.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1)由於外資投入大都集中在經濟發達、基礎設施好、回報利潤率高的地區和項目,將造成我國地區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總額是5621億美元,其中東、中、西部所佔的比例為86.25%、9.16%和4.59%(尚永勝,2006),東部地區外資投入遠遠高於中西部地區。
(2)我國外貿出口主要是靠低價競爭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特點,卻為之付出了犧牲生態環境和消耗寶貴礦產資源的沉重代價。
(3)外資壟斷性並購和跨國公司的技術、資金優勢,極大地沖擊了民族工業與農業,削弱了國內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三、中國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新世紀中國經濟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到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我們作不懈的努力。面對經濟全球化競爭日趨激烈的局面,中國在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內,應該著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建立我國國家經濟安全防範體系
我國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國家經濟安全,應建立政府指導下的宏觀經濟管理體系和國家經濟安全預警指標體系,全面研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走向和我國所面臨的經濟形勢,適時提出應對措施,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2.完善我國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商品化、國際化和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構建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越來越重要和緊迫。為此,我們應加大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國有壟斷領域的壟斷局面,全面應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競爭;同時,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金融、證券和投資等有關配套的法規和制度,強化工商、稅務和技術監督等宏觀調控部門的職能,構建一個體系完整、機制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3.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貿易體制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堅持以WTO的多邊貿易體制為框架,以國際貿易慣例為參考,健全與國際接軌的有關法律法規,完善進出口商品的經營管理,建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宏觀調控體系。
4.研究和制定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相適應的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戰略
我國要研究制定與國際經濟規則相適應的經濟發展計劃和產業規劃,加大產業間的結構調整力度,經濟增長方式由目前以資源投入為主的粗放型經濟向以提高資源配置使用效率為主的體現高科技特點的集約型經濟方式轉變;同時大力支持民族產業,發揮已有產業優勢和品牌效應,培育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跨國公司。
5.大力開展科技創新,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當代全球經濟的競爭就是國家創新能力的競爭,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我國應高度重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先導作用,及時跟蹤世界科技的發展動態,不斷提高科技開發和創新能力,推廣應用科技創新成果,不斷尋求並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6.積極開展區域經濟合作,以區域經濟一體化迎接經濟全球化
自1993年歐盟一體化內部大市場建立以來,為其成員國創造了數百萬的就業機會和數千億的財富收入,並有效地抵禦了外部經濟沖擊。歐盟一體化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發展地緣經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的區域經濟合作進展較快,目前已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或議定書、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正在商談的自由貿易區還有9個(邢軍,2006)。我們應以此為契機,近期加強與中國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上海合作組織、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等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 中國崛起對世界的影響有哪些? 很多分析人士都說,中國迅速增長的經濟實力正在改變整個世界的貿易模式。有些人批評中國的貿易和貨幣政策令人不安,但是也有一些人爭辯說,中國的崛起不論是對工業化國家來說還是對世界上一些比較落後的地區來說,通常都是有好處的。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維持了平均9.5%的增長速度。根據一些估計,它的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中國現在擁有1萬3千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世界上最多的。它是世界上第三大貿易國,仍然是吸引外國投資最多的國家。由於中國的就業人數每年增加2500萬,很多分析人士衡量中國的崛起時往往把它看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中國每年增加這么多就業人數,相當於每年給世界經濟增加一個中等的工業化國家。造成新的國際分工以促進國際政治和經濟合作為宗旨的斯坦利基金會的經濟學家謝弗爾說,中國的崛起引發了全球新的分工,結果有好有壞。謝弗爾說:「中國巨大的勞工市場對貿易模式的改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已經看到不同產品產地上所發生的改變。我們看到,美國、歐洲和日本更多地集中生產高科技和非常專業化的產品,這給這些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種製造業、處於經濟發展鏈上比較低的產品的生產轉移到中國。我們現在經歷的是一個混亂的經濟重組過程。因為很難確切地知道今後的發展方向,所以引起了一些人的憂慮。」為了維持巨大的增長,中國不得不購買大量的礦產品。中國佔全球經濟的5%,但是它每年消耗全球20%的鋁和銅,大約30%的鋼材、鐵礦和煤炭以及45%的水泥。廣進資源 造福多國斯坦福大學的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說,中國對資源的巨大胃口給很多國家帶來了好處。麥金農說:「它已經使東亞國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它在全球市場上對初級產品的購買給拉美帶來了實惠。像智利、阿根廷和巴西這些國家正在大量向中國出口原材料。因此我們看到拉美最近沒有出現任何經濟危機。」影響全球借貸模式麥金農補充說,中國的財富也在影響全球的借貸模式。他說,與世界銀行不同,北京一直在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情況下給發展中國家提供相當大數量的信貸。麥金農說:「他們的借貸在政治上更加中立。他們在那裡修建道路、發電廠和新的港口,因為他們希望得到原材料。他們不過問當地政府的政治。這就是為什麼非洲人不介意中國的投資而且對中國的投資要比很多西方政府的投資感到更加舒服。」但是,美國和歐洲對中國的政策卻持批評態度。今年早些時候,美國政府針對中國的出口補貼和盜版行為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申訴,並宣布對一些中國產品徵收10%到20%的關稅。華盛頓還加大了要求北京讓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他們說,中國貨幣價格的低估以及低成本的勞力使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獲得不公平的優勢。通過人為地壓低人民幣兌美元的比值,中國的出口產品對於美國的消費者來說就更加便宜,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產品就更加昂貴,使美國本來已經惡化的貿易赤字更加糟糕,也給美國經濟帶來不穩定。一些專家說,人民幣兌美元的幣值應該至少增加40%。華盛頓的智囊機構經濟戰略研究所的總裁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說,中國與美國令人不安的貿易順差去年達到了2330億美元,幾乎佔美國貿易赤字總量的30%。他指出,北京的政策與包括日本在內的大多數東亞國家是一樣的。普雷斯托維茨說:「日本、中國、韓國、台灣和新加坡都追求出口導向的策略。他們都對他們本國的貨幣進行管理來使它們低於實際的價值。他們都在維持50%這樣的高儲蓄率,對出口工業進行大量的投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對美國的出口來促進經濟的增長。」貿易順差最終對美國有利斯坦利基金會的謝弗爾認為,中國對美國日益擴大的貿易順差最終也會對美國有利。謝弗爾說:「假如說泰國一家生產出口到美國的低成本產品的公司由於中國的製造成本更加低廉而把它的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的話,這對美國市場並沒有負面的影響,因為這些工作機會本來就不在美國。但是由於進入美國的產品現在更加便宜,這對美國的消費者是有好處的。」謝弗爾說,在與中國做生意的時候,很難說誰是贏家誰是輸家。謝弗爾說:「例如,當你談論在中國生產產品的美國公司或是跨國公司時,這是中國人占優勢還是某一個公司的利益占優勢呢?如果美國獲得好處,不管是中國繼續支撐我們的預算赤字還是給美國的消費者提供更廉價的產品,那麼這是美國的優勢還是中國的優勢呢?這比誰占上風誰佔下風要更為復雜。」污染損失相當於GDP的5.8%中國超高速發展的經濟造成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它給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帶來的環境破壞和污染。水污染以及乾凈飲用水的缺乏是中國面臨的一些最嚴重的問題。中國很多運河、河流和湖泊都受到農業、工業和生活的嚴重污染。估計20%的中國人生活在受到嚴重污染的地區。根據中國政府的計算,2004年,污染造成的後果損耗了670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據世界銀行統計,污染每年給中國帶來的損失相當於5.8%的國內生產總值。盡管如此,很多專家說,隨著中國龐大人口長期被壓抑的需求逐步放開,內需會逐步增加,推動中國經濟在今後的幾十年中繼續保持高速的增長。
4、標題 如何認識和把握經濟全球化及其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生產不斷發展、科技加速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越來越超出某一國家和地區的范圍而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國家都迴避不了。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並將在這一階段停留很長的一段時間,所以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面前,我國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度和滲透性越來越強,任何國家要想置身於這一潮流之外而求得較快發展是不可能的。就整個世界經濟而言,經濟全球化要求各國間加強經濟協調與合作,從而能緩解經濟發展中的重重困難,能完成一國力量所難以承擔的重大發展項目;經濟全球化也意味著有可能實現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合理、有效的配置,有利於各國經濟實現優勢互補,實現全球范圍的專業化協作。總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世界經濟和各國經濟都有可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當然,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風險是並存的。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各國並沒有能夠平等地、均衡地分享經濟全球化的利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的具體內容也有不同。一般來說,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力強大,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占據主導地位,有可能從中獲取更大利益。而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力量較弱,在世界經濟中處於不利地位,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面臨的風險也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