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全球史觀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全球史觀

發布時間: 2023-05-01 14:27:09

1、求全球史觀,近代化史觀,文明史觀的概念和舉例!註:近代化史觀要舉政治,經濟,思想3個例子

一、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1.基本概念:全球史觀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又稱為整體史觀。它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展和統一性方面考查歷史,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
2.主要線索:
①人類歷史發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展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開始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新航路的開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標志著其基本完成,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則是整體世界發展的深入階段。
②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發展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簡單地講,整體史觀就是要把握人類社會橫向發展的歷史進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交往、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觀下的歷史知識整合——世界市場:①1500年前後,新航路的開辟,世界市場開始形成。②19世紀中期,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已初步形成。③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畢,世界市場體系最終形成。④二戰後,美蘇冷戰,兩極對峙格局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⑤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
二、文明史觀
1.基本內涵:文明史觀,通常被稱為文明史研究範式,是研究歷史的一種理論模式。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2.主要線索:
①從橫向看,人類文明史的內涵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從范圍上可以分為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中華古代文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從縱向看,人類文明經歷了漁獵採集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工業文明時代(包括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
3、「文明史觀」構建中的正確態度:
第一,文明史觀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依據。
第二,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
第三,要正確評價各種文明成果,正確認識人類文明成果與代價的關系。
第四,以文明類型作為基本研究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第五、正確把握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
第六,把中華文明納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
【特別提醒】
第一:承認人類文明統一性的同時充分肯定其多樣性。
第二:提倡寬容精神,承認和容許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
復習時:一要注意不同文明類型的特點與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的交流、借鑒、融合與碰撞。
【例1】資本主義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工業文明的歷史,包括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
具體說,包括如下階段:
1. 萌芽——簡單協作時期(14~16世紀)。重大事件: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
2. 興起——工場手工業時期(17~19世紀初期)。殖民擴張與爭霸。
3. 發展——蒸汽時代(19世紀初~1870年)。重大事件:工業革命。
4. 成熟——電氣化時代前期(1870~1917年)。重大事件: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產生、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一戰爆發。
5. 相對穩定發展——電氣化時代後期(1918~1945年)。重大事件:1929~1933年,爆發世界經濟大危機,美國羅斯福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6. 進一步發展——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 (1945年至今)。1945~1950年,西歐、日本經濟快速復甦並達到戰前水平,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1950~197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強(西德、日本經濟崛起),經濟格局由美國獨霸發展美日歐三足鼎立;1973~20世紀80年代初,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相互交織;20世紀80年代初~90年代初,經濟回升並增長;90年代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加強、知識經濟興起。
【例2】以文明史觀整合中國近代史
1.文明的差異:考察同一時期不同地區文明發展的不同程度。如清朝晚期中國還停留在農耕文明時代,而西方已向工業文明的過渡。
2.文明的碰撞與沖突: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華戰爭放置在文明沖突的角度來認識。
3.文明的融合:從文明的吸收、內化、演進的視角去審視「西學東漸」和思想近代化進程。也要注意一國內部不同民族文明的交融。
4.文明的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
☆近代文明的歷程給我們思維的啟示:
①文明必須保持前代優秀文明,吸收外來先進文明,根據國情進行文明創新。如社會主義的中國模式對蘇聯模式的借鑒和揚棄。
②人類文明的統一性和多樣性,尊重不同地區不

2、從全球史觀和歷史的角度看你認為應該如何正確處理東西方的貿易關系?

自加入WTO和國際貿易接軌以後,在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的外貿出口快速增長。正所謂,大國發展,主因在內部,小國發展,主因在外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指引下以跨國公司主導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是外部因素球。中國作為一個世界性大國,內部因素是主要的,80年代,鄧小平作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的正確判斷。積極主動融入世界貿易體系,提前布局,政策扶持。另外,得益於中國的人口紅利,中國的外貿行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城市化把沉睡在一畝三分地上的農村勞動力釋放出來,農民工群體開始登上歷史舞台,為祖國的發展做出了具大的歷史貢獻。另一方面,1999年大學擴招培養了一大批腦力勞動者,英語4級基本是大學的標配,找一份外貿業務員的工作,對外溝通基本夠用。

「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南北問題是核心問題」——鄧小平

公開數據顯示,早在2018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已經達到了4.6萬億美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第一貿易大國,帶動直接和間接就業人口1.8億人以上。據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27日,中國的進出口企業數量為641萬余家,其中廣東省的外貿企業最多,達182.3萬家,佔比28.4%;江蘇省、浙江省的外貿企業數量分別排名第二、第三位。

假設平均每一家外貿企業配有5名業務人員,從事外貿業務的銷售人員將達到3000萬之多。另一個數據,阿里巴巴國際站目前有20萬賣家,如果每一家公司有5名業務員,從事阿里巴巴的外貿業務員就有100多萬人,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國內外貿從業人員的數量都是非常龐大的,遠遠多餘IT從業人員。

本人從事外貿工作多年,涉及過多個行業,大小公司都待過,有過創業和海外常駐的經歷。見證過一個個行業和公司的興衰更迭,乃至個人的起起伏伏悲悲喜喜。一直走在奮斗的路上,同時也在不斷思索行業的未來,世界在向前發展,如何把個人的發展和時代的發展緊密結合是我寫這個專欄的核心訴求。看過許多寫外貿的文章,技術層面的很多,更多的是術的層面的闡述,至今沒有發現有書籍是從本體論的角度論述外貿業務員該如何拓展業務。

本人寫作的一大特點就是從大歷史觀和政治的角度首先剖析經濟發展和行業發展,然後在大的經濟環境下個人的奮斗如何趕上歷史的進程,最後才是技能方面的分享。和其他書籍不同的是,本人的業務技能分享更側重邏輯層面,期望告訴你們為什麼這樣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希望可以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效果。

說個小故事:

有一個北京人,1984年為了圓出國夢,賣了鼓樓大街一個四合院的房子,湊了30萬,背到義大利淘金。風餐雨宿,大雪送外賣,夜半學外語,在貧民區被搶7次被打3次,辛苦節儉,如今已兩鬢蒼蒼,30年了,終於攢下100萬歐元(人民幣768萬)打算回國養老享受榮華。一回北京,發現當年賣掉的四合院現中介掛牌8000萬,剎那間崩潰了…

或許,人一生多半是瞎忙,有的時候必須承認選擇大於努力。這位北京人辛辛苦苦幾十年到頭來發現還不如當時留在北京走得快,改革開放40年正式中國火箭般發展,改天換地的四十年,美國每年的GDP增長如果能達到3%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但是中國在90年代和加入WTO以後每年的GDP經常超過10%,90年代經常聽到「經濟過熱」這個詞,即使到了現在中國每年的GDP增長也在6%左右,如果把在美國奮斗比喻成乘坐綠皮火車,那麼在中國就相當於時速200km/h以上的動車,這就是平台的力量,開汽車的永遠快過騎自行車的。有的時候不是努不努力的問題,而是你的平台支持你能走多遠,什麼是平台?一個行業,一個公司,甚至一個團隊都可以是你的平台,所以在談努力奮斗之前,建議先找准方向,選准平台。平台決定了是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雖然說努力的人往往結果都不會差,但是方向不對,往往要付出更多的血和淚。首先,國家這個是沒得選了,畢竟生活在國外的,或者准備去國外發展的不是我的目標讀者,關於如何選擇行業和公司,個人的一些經驗可以分享一下。

3、高考歷史科目中的全球史觀,社會史觀,文明史觀,革命史觀,生態史觀分別應怎麼理解?它們各自都包括些...

1.文明史觀
文明史範式認為: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2.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又稱整體史觀。他們把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交往、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
3.近代化史觀(現代化史觀)
現代化是以商品經濟為特徵的工業文明取代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農業文明的結果,它主要表現為經濟領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領域的理性化和科學化
4.革命史觀(階級斗爭史觀)
革命史觀作為中國近代史學界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理論。其理論基礎源於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里,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該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階級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便能把握住歷史發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5.社會生活史觀
人類歷史不僅僅是政治.經濟.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歷史,更是與平民百姓.芸芸眾生息息相關的小事件的歷史、包括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等。其研究領域主要包括社會變遷史、社會日常生活史、社會習俗史、家庭婚姻史、社會政策史、人與環境關系史等。

4、解釋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近代史史觀是什麼?還有哪些史觀,一並解釋下。。。

全球史觀:
建立在人們的意識對全球化現實反映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超地區、超民族的史學觀念,是一種從全球的視野和宏觀歷史學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全球史觀認為人類歷史是由分散走向整體的動態過程,它包括長時段的發展趨勢性以及整體性。趨勢性就是說全球史觀反映了人類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擺脫分散並走向一體化發展的趨勢,世界逐步聯為一體,而且這種趨勢至今尚有加強的前景。而整體性則說明全球史觀以人類社會整體發展進程為敘述對象,超越西方史學以國家為單位的敘事傳統,從學術發生的角度顛覆「歐洲中心論」以不同人群、社會、民族、國家之間的互動為切入點,開辟了考察世界歷史的新視角,建立了編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理論啟發性。

文明史觀:、
通常被稱為文明史研究範式,是研究歷史的一種理論模式。最初產生於啟蒙運動時期。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從橫向看,人類文明史的內涵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類文明從范圍上可以分成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中華古代文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若干係統:一要注意不同文明類型的特點與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的交流、借鑒、融合與碰撞。從縱向看,人類文明經歷了漁獵採集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工業文明時代(包括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的過程,就是現代化的過程。
唯物史觀:
即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
近代化史觀:
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演進為縱向發展主線,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進程,即從人治到法制化、從專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內容;經濟上的工業化進程,即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自然經濟到市場化等內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學化(或合理化)、大眾化(或世俗化)進程;社會生活和風俗的演進,即城市化。 現代化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原發型,指的是西歐和北美(德國例外),主要是內部因素積累,自發轉變;一種是傳導型,大多數國家都是,主要不是內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應和學習。 從社會制度來說,有多種模式,主要有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發展中國家現代化模式。走什麼道路是歷史的選擇,由國情決定。 按中國多數學者的觀點,把近代以來的現代化進程劃分為第一次現代化和第二次現代化兩個階段:第一次現代化是指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第二次現代化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化和知識經濟崛起而開始啟動的新型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