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我國致力於經濟全球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我國致力於經濟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3-04-30 23:12:33

1、為什麼說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實現了我國同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革。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中國在謀求自身發展、受益於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也拉動了世界經濟增長,為國際社會提供了公共產品,推動了全球治理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2、中國致力於構建經濟全球化的全新格局這句話對嗎

對的,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必須堅持胸懷天下。為了推動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我們要以「國之大者」的擔當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貢獻,推動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3、我國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國家都迴避不了。我國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我國主張,我國需要世界各國「共贏」的全球化,所有國家都應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4、發展中國家支持經濟全球化的理由

1、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資的機會。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更快更多地獲得世界范圍內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3、經濟全球化緩解了發展中國家的就業矛盾。

4、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 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

5、經濟全球化優化了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

經濟全球化同時也帶來了弊端:

1、外資進入對中國民族資本和民族工業沖擊較大。

2、經濟全球化使我國生態。

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

3、跨國資本的進入增大了金融市場的投機性和風險度,容易給短期投機資本沖擊我國國內市場造成可乘之機。

4、經濟全球簡派化背景下的國家經濟轉型充滿了動盪和起伏。

5、經濟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國家的經濟主權。

(4)我國致力於經濟全球化擴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因素:

1、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和物質基礎。

2、新交通和通訊方式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手段。

3、兩極格局的解體使原來處於對峙狀態的國家建立和加強了彼此間的交流,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螞猜消除了障礙。

4、市場經濟體制的廣泛建立,為經濟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跨國公司蓬勃發展,成為推動經濟悶咐型全球化的關鍵因素。

6、區域集團化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基礎。

5、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利弊是什麼,世界經濟概論

一、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發展,是要受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制約的。因此,分析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而研究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的發展策略,離不開對經濟全球化本質的把握。經濟全球化的現實本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全球拓展;經濟全球化的未來本質是世界資本主義向世界社會主義過渡的物質基礎。對於經濟全球化的現實本質,從生產力角度看,在國際分工的條件下,資本主義將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從本國移動到其他國家和地區,使資本主義的資本、技術和管理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使資本主義的生產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在本質上表現為生產力的全球化發展。
就中國的情況而言,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們的經濟在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之後正在積極地走向世界。我們不斷擴大開放,發展同世界各國的交往和聯系,並通過這種開放的聯系成功地促進了自己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應該說首先是利於我們,是我們能夠有更多機會吸取國外經濟及發展的好的經驗和成果,引進和利用技術、資金等國際資源,並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提升自己的素質。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的,我們在全球化過程中必然會面臨種種壓力和風險;我們將不得不面對實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競爭,同時還要面對同發達國家所主導的這種不合理的經濟秩序,包括各種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條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不利後果。
二、經濟全球化形勢下中國經濟的發展策略
經濟全球化的未來本質是世界資本主義向世界社會主義過渡的物質基礎,是資本主義解體的必經階段和決定性過程,經濟全球化以其創造豐富的優秀文明成果,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提供了前提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從總體上明確,我國對外開放的方針不能也不應有任何的動搖。鄧小平同志曾一再強調指出:「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要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就必須繼續積極開展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在全球化浪潮到來之際,我們決不能採取消極退縮的做法,而必須以積極進取的態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因此,在這里,我們的策略關注點也就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大力推進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信息網路化是當今全球化四大潮頭之一,也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動力。全球體系得以形成的現代科學基礎是微電子學的迅速發展以及由此而推動的信息工業的蓬勃興起,微電子計算技術與現代通信技術相結合,特別是光導纖維通訊技術的運用,將使世界進入一個信息革命時代。
(二)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能力。
人口眾多曾是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的第一劣勢正轉化為自身的比較優勢:一方面勞動力資源豐富,可以帶來勞動力低工資成本的長期優勢;另一方面,人口眾多,使中國長期維護巨大的潛在的市場需求。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要長期維持和發揮勞動力成本低下和市場潛力巨大的潛在比較優勢,除了要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外,還要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加快教育體系調整和體制改革。
(三)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較長時間以來,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處於相對封閉和較為落後的狀況。產品市場主要依託國內,也可稱之為以國家為主體的自給自足經濟。經濟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國經濟的自我封閉,促使其融入世界經濟大環境之中,其進出口貿易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同時,快速增長的國際貿易也給我國獲得了由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的更大經濟空間。
(四)培育跨國公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要盡快培育和造就一批擁有雄厚實力和強大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成為支撐中國經濟強勢發展的中流砥柱。
(五)努力提高民族創新能力和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有明顯差距。在面向未來的國際競爭中,面對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必席捲世界各國的發展趨勢,我們必須強化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以及知難而進的頑強鬥志,積極創造競爭優勢。應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

6、經濟全球化與中國?

 抓住經濟全球化產業結構大調整的機遇,結合中國的國情,
使外資更好地為經濟服務什麼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呢?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水平總的來看還不高。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通過全球化進程進行產業
結構調整的機會,把發達國家技術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我們要打破「勞動密集型產業就一定是技術落後產業」的舊觀念。我們要充分發揮我國人口多、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高技術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這不僅可以壯大我國的國力,而且可以解決十分重要的就業問題。OECD一份研究報告說,中國至少在今後30年可以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一個勞動力成本較低的投資市場。這一優勢是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這樣的國家不可比擬的。
第二,我們中國又是一個大國,我們必須有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產業結構,特別是在世界上最新的產業部門中我們應佔有一席之地。我們要通過吸引外資,特別是與資金技術力量雄厚的大的跨國公司合作,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建立我們自己的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要做到這一點,關起門來引進是不可能做到的。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特別在電子、通訊、計算機、生物製品、精密儀器這些新的技術產業中,關起門來搞引進,等我們花幾年時間自己搞出產品,技術早已落後,更不要說成本、市場等問題了。因此,我們必須在開放的環境中來發展這些產業,捷徑就是外資,與有資金、技術的大的跨國公司合作,成為跨國公司的國外生產基地,成為它們整個國際生產線中的一個環節和國際銷售網路的一部分,並在這一過程中壯大我們自己的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隊伍,從而建立和發展我們的新技術產業。
總之,由於發達國家為了擺脫經濟困境,實行自己的產業升級,發起了以跨國公司為主體向外投資,尋求出路的整體戰略,為我們大規模吸引外資提供了條件,創造了機遇,這是日本、韓國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所不可能得到的機會。 從全球化的新視野出發,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全面參與國際貿易
信息時代所帶來的新的生產方式和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部署生產和銷售,已大大改變了傳統國際貿易的分工模式。一個國家出於效率和成本的考慮,已不再一味地追求完整地佔領一個產業,而是根據自身的綜合實力和比較優勢,盡力搶佔一個產業的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生產環節,同時把勞動密集和低附加值的生產環節留給其它國家,從而形成了新的國際貿易分工體系。我們要從這個全新的視野,看待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不要片面地認為在出口產品中製成品的比率高了,農副產品的比率下降了,出口結構就「優化」了。現在世界農產品的出口大國主要是發達國家,就從反面說明了這一點。出口結構的優勢不完全在於出口什麼產品,關鍵是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國際競爭力,看出口產品所包含的零部件中,特別是技術含量高的零部件中有多少是自己生產的,因為這才真正反映對外貿易的效益,反映外貿對於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

從觀念上走出傳統的關於優化出口結構的誤區,不僅對於發展對外貿易,而且對於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我們不能為了優化出口結構,而籠統地提出發展外向型的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這樣有可能使各地一窩蜂地大搞某種出口製成品的項目(比如VCD),從而造成重復建設。

全球化帶來的新的貿易格局和貿易方式,也應該改變我國外貿「進出口」的傳統觀念,而代之以「國際貿易」的新觀念傳統的「生產什麼出口什麼,需要什麼進口什麼」的事應該主要留給有外貿權的工礦企業去做,專業外貿進出口公司應改為國際貿易公司,成為國際化生產和銷售的組織者,建立自己的國際市場網路。在加工貿易中,專業貿易公司應該承擔類似「外商」的角色,在「進料」和「來料」的過程中,在銷售出口產品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使我國的加工貿易逐步走出只拿一點工本費的初級階段,從而大大地提高加工貿易的經濟效益。我們的專業貿易公司應逐步走向世界,大搞國與國之間的轉口貿易,而不應只局限於中國與其它國家的進出口,從而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貿易公司。這樣,我們的專業貿易公司大有用武之地,而不至於因為外貿權的全面放開而惶惶不可終日。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是跨國公司,特別是大的跨國公司。在美國,1995年最大的50家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占
了美國對外投資的63%,英國佔了71%,德國佔了51%, 最高為澳大利亞,50家最大公司佔了整個國家對外投資的9 6%。從量上看是如此,從掌握的技術、市場網路來看,更是如此。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發展中國家處於劣勢的先進技術產業中,例如生產電信通訊產品、計算機、半導體產品、汽車、生物製品、光學儀器等行業中,全球化趨勢發展更快,大的跨國公司通過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可以說不參加跨國公司在這些產業的全球性生產和市場網路,就很難加入這些產業發展的世界主流。因此,我們要順應全球化的潮流,與跨國公司建立長期合作的戰略夥伴關系。今後搞好利用外資工作的一個重點,應該是吸收大的跨國公司的投資。
應該說,我們和跨國公司建立戰略夥伴關系的條件是具備的。八十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特別是大的跨國公司很大程度上調整了自己的經營戰略,主要一個變化就是當地化,技術開發、人才開發和經營管理的當地化。跨國公司的這種「當地化」經營戰略,使我們有可能在相對平等的基礎上與跨國公司合作,可以用我們的一部分國內市場,吸引大的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建廠,同時換取進入跨國公司國際銷售網路的機會,換取跨國公司轉讓技術的承諾。今後如果我們能夠建立一批可以同大型跨國公司競爭的國內大企業,我們就可以在更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下,搞好與外國跨國公司的合作。在以跨國經營為主要特點的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應該有一批跨國經營的公司和管理人才。
為了推動經濟全球化,使資金、人員、技術、金融的流動更加自由、更加規范,近年來各國際組織和區域經濟組織大力倡導貿易投資自由化,也就是在全球范圍內降低關稅、減少非關稅措施和改善投資環境,從而促進了資金、貨物、技術、金融、人員在國與國之間的自由流動,表現為各國政府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以政府行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特點。
關於區域集團化問題,九十年代已經形成了一個大氣候。根據世貿組織的統計,目前世界上各種類型和層次的區域經濟貿易集團和組織已達100多個,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其中。其中,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合組織發展最快,影響最大,而且最具活力。區域集團化的本質就是在一個地區率先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然後以此推動全球的貿易投資自由化,所以我們已經發現亞太經合組織在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很多領域已經走在世貿組織前面。

發展壯大自己,迎接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現在看來,全球化對我們的最大挑戰之一在於我們能否建立一套相互配合、一致連貫的政策法規體系。一般來說,政府可以依賴如下幾種政策:外國直接投資政策、貿易政策、與國內經濟活動有關的政策、競爭政策等配套使用,規范經濟活動的行為規范,以確保對外經貿工作對我發展國民經濟有利。這一點應該看成是對外開放中的一個共性問題,從各行各業來看,我們應該不怕開放,怕就怕沒有一整套系統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沒有一支素質優良、清廉公正的執法隊伍來進行管理。
在這一方面,更具有挑戰性的還是在對外投資政策與貿易政策、國內有關經濟管理政策方面的協調。如前所說,隨著國際投資的重要性比國際貿易越來越大,一個國家的貿易政策要很好地為外資政策服務。比如關稅問題以後恐怕要更多地與怎樣更好地促進吸引外資的工作聯系起來。此外,還要針對吸引外資方面存在的壟斷市場、逃避稅收、違約違法等問題,充分利用符合國際慣例的國內政策措施保護我們的利益,通過制定反傾銷、反補貼、反壟斷等法律,規范市場競爭機制,限制外資的不正當經營行為。總之,只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規、政策體系,我們就可以更加放心大膽地發展對外貿易,更大規模地吸引外資,加快我國加入經濟全球化的步伐。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我們只要能夠壯大自己,就一定能在這一進程中
趨利避害,在開放的大環境中,使中國成為21世紀的經濟大 國。

7、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和影響怎樣?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表現: 一方面,它為發展中國家提高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不足;有利於引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
另一方面,它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和風險,使發展中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受到挑戰。經濟全球化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競爭機會。
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
影響: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是各國經濟相互分工、相互依賴、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要求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國經濟通過優勢互補、相互分工、相互投資和交換,市場得到開拓,技術得到進步,生產得到發展。世界各國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長處,發達國家科學技術走在了前面。我們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在積極參與全球化過程中,學習、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和積累的一切優秀的先進文明成果和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通過相互交換和學習借鑒,來發展自己。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越是對外開放,請進來、走出去,把經濟融入世界,合理利用國際經濟資源和全球化的機遇,我們的社會生產力就發展得越快。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

但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至今並沒有擺脫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主導和支配地位及掠奪性質。全球經濟仍由少數發達國家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和意志所左右。因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傢具有技術和資本優勢,得以支配全球分工,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環境資源,佔領市場,獲得高額利潤。它們壟斷世界金融,主導世界金融體系,使世界市場服從自己發展的需要,成為資本掠奪發展中國家的工具。它們還掌握著制定市場經濟規則的權力,具有操縱市場經濟秩序的優勢。它們可以決定哪些國家是「市場經濟國家」,哪些不是;決定哪些產品可以出口,哪些不能;決定進出口產品的標准和價格,動不動就設置門檻和障礙,對方只能執行、服從,而無討價還價的權利。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和對外交往,積極參與全球化,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機遇。但對這種「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不能聽之任之,任人宰割。我們具有自己的制度優勢、經濟優勢、文化優勢和傳統歷史優勢。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有佔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力資源、廣闊的市場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我們的弱點是總體實力弱、科學技術水平低、大量勞動者文化技術素質低。
應對:經濟全球化對中國即使一個難得的機遇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中國在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的同時,制定了一套防範風險的有效措施,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8、你是怎麼看待中國在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方面的作用?

我個人覺得中國的做法是有大國風范的。

作為崛起中的大國,中國在國際上的作用非常類似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當老牌大國明目張膽劃地盤搶利益的時候,站出來主持公道調停紛爭。

雖然主觀上有想分一杯羹的私心,但客觀上對小國弱國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避免了被老牌列強吃干抹凈的命運。例如美國一百多年前反對各國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強調利益均沾,主觀上是反對別國獨占利益,客觀上避免了中國的進一步分裂和殖民地化。

與中國在國際上各種沖突中強調的反對域外國家干涉,加強對話和爭取政治解決如出一轍。當前,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中國經濟發展中一個波動也會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形成重要影響。所以,中國要極力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打造人類利益共同體,促進各國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9、中國在維護和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方面的主張

1.每年對不發達地區有大量援助,幫助不發達地區發展經濟
2.派駐維和部隊到戰亂地區,幫助維護社會秩序
3.參加戰亂國家重建
4.在聯合國為發展中國家爭取權益
5.恪守外交「三項基本原則」,在國際外交中立場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