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教育全球化的時代意義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教育全球化的時代意義

發布時間: 2023-04-30 10:52:43

1、全球化進程加快和科技發展給教師專業化發展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1)虛擬現實,此技術可以模擬建立與真實環境相近的學習場景,使學習 者似乎身臨其境。
(2)電子出版物,是指基於多媒體技術的各類電子讀物,它可以使學生者
更方便、更快捷、更廣泛地獲取知識(3)超媒體技術,是超文本與多媒體技術的結合,是一種非線性的多媒體 信息網路結構和信息管理技術,也可以對各類教學信息,如圖片、聲音、圖像以 及動畫等進行有效的處理和管理。 (4)遠距離教學,是指利用國際互聯網實現全球范圍的課程傳遞和教學。 在我國,遠距離教學研究的重點是放在課件開發平台、界面設計、新教學模式的 探索、課件的內容和形式、評估方式以及通訊交互方式等方面。 (5)網上學校,是指將一所學校所具有的全部功能搬上網路,在網上學校, 學習者可以在網上直接進行入學報名和注冊、學習、考試、獲得學分等。
(6)計算機支持合作學習,是指基於網路來進行群體形式的學習。這種學 習形式不僅可以充分發揮網路在教學應用中的效益,而且,也有助於對學習者合
作精神的培養。去年我國進行的「國培計劃」的遠程教育就屬於此類形式。 在信息技術廣泛進入教育領域的今天,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將出現新的變化,
處於信息時代的教師,要沖破陳舊教育觀念的束縛,認識到現代教育改革給信息 技術教育帶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教師要想適應時代的發展,就應該將「發展信 息化技術教育,深化基礎教育改革」作為信息時代賦予我們當代教師的職責,充 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不斷的學習和實踐,從而使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不斷得到發。

2、全球化意味著什麼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是一種概念,也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的現象過程。全球化目前有諸多定義,通常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
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紛紛引起研究熱潮。

3、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發展,有效促進高等教育也朝著國際化邁進,各個大學之間形成了開放和交流合作態勢,成為發展趨勢,從現實來看,一些教育較強的國家,及實力較強的大學都出台了,國際化的戰略,鮮明的表面了,教育國際化的發展,但是教育國際化並不是占絕對優勢,還必須要從實踐中思考,而改進。
隨著WTO以後我國的經濟發展,不斷提升,正逐漸融入到世界經濟的循環發展中,高等教育成為了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兩者互相依賴,促進價值,高新技術快速發展,迎來了信息時代,體力勞動轉化為腦力勞動,因此高等教育實現國際化成為了發展趨勢。
事實上,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屬於,立國之本,只有面向世界,以及未來才能夠真正實現跨民族跨國界跨文化的教育國際化,而且教育國際化,本來就是,經濟全球化發展,是經濟一體化,乘務,更是信息化社會發展,最終目標,但是高等教育實現國家,並不是真正的目的,要通過這種國際化培養出世界眼光,進而培養出知識素質以及能力全面發展,具備的國際競爭,直,優秀人才。
所以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是利國利民的。

4、什麼是教育國際化?定義是什麼?

教育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c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間相互交流、研討、協作,解決教育上共同問題的發展趨勢。

國內外學術界對教育國際化還沒有提出一個明確的被普遍接受的定義。我們對教育國際化的理解是:教育的國際化是指把講授、學習、研究、服務和管理置於世界教育和文化之中進行建設和管理的這樣一種理念、政策和各項措施。這個定義是從管理的角度給出的。

國際化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政策和各項措施。國際化更重要的是它的過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大學在不同的時期所要求達到的國際化的程度和目標是不同的。因此,還應該明確提出國際化的操作性定義,以便在實際操作中把握一個國際化的發展水平和目標實現程度。

(4)教育全球化的時代意義擴展資料:

教育國際化的特點:

1、國際教育組織出現與發展。1948 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成立,宗旨是推動各國在教育、科學、文化方面的合作。嗣後,國際教育局、國際勞工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等亦相繼成立,開始研討共同關心的教育問題,並派遣專家進行國際援助。

2、國際合作加強。各國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頻繁,教師、研究人員交往增多,留學生增加,教材交流與協作增強。

3、各國均在改革學制的封閉與孤立狀況,使本國與國際上的各級各類學校發展趨向一致。未來各國教育在對象、制度、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共同點將日益增多,國際化趨勢日益加強。

5、全球化對於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影響分析

導語:全球化對我國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專業設置、專業教學內容到學生的專業價值理念的建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甚至對專業的健康發展都產生了影響。我們有必要加大對全球化的關注力度,深刻全面把握全球化內涵以及給專業教育帶來的影響,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才能應對全球化的挑戰。

「當今的全球化有這樣一個神話,即在經濟勢力面前,人是無能為力的。」[1]全球化似乎已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它的影響,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也不例外。然而在我們的教育理念中,對學生的專業教育依然主要集中在專業知識與理念的灌輸上,對於我們所教的知識是缺少反思的,這些專業知識大多都是在我國被捲入全球化的過程中,從西方國家引進的。這些現代專業知識與我國的本土文化之間大多都缺乏一種有機的聯系,學生的感覺是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所生活的環境之間呈現出一種割裂的狀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快了全球化的進程,這一問題就更加突出了。這種割裂狀態極大的影響了專業教育的效果,但我們的專業教育卻沒有很好的回應這一問題,也沒有對這方面的知識給予應有的重視,很多專業教師把精力放在那些專業技術層面的東西上,對於這些對同學們產生深刻影響的因素卻視而不見,這也是我們專業教育存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結合全球化的概念,具體分析全球化對於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影響。

一、全球化概念的界定

不可否認,全球化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概念,許多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的全球村的觀點、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觀點、吉登斯等人提出的現代性的制度性擴張與全球化的觀點、埃利亞斯等人提出的文化全球化的觀點、沃勒斯坦提出的「世界體系論」的觀點等。這些學者從不同的側面對全球化這一概念進行了界定,因此要把握全球化的趨勢及其可能的後果,我們必須採取多視角的立場做全面的認識。本文使用的概念比較貼近蘇國勛對全球化所做的界定:「全球化是基於資本、高新技術等經濟因素的外向擴張,導致世界規模的統一大市場和跨國公司的形成過程。換言之,金融資本的全球流動、經濟貿易的自由化、跨國公司的國際化擴張、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這些都標志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在這一過程中,資本的高效能國際化運作方式作為一種示範效應,必然對其他領域產生強烈沖擊,從而帶動整個社會的全球化。」[2]但任何對這一復雜概念的簡單界定都可能冒風險,會忽略這一概念的其他面相。因此,本文在使用這一全球化概念時,也借鑒了其它觀點作為補充。

從以上概念來看,現階段我國實行的市場經濟改革、對外開放政策以及現代化導向的發展策略,其主要內容就是將我國逐步納入全球統一市場,實現資本的自由流動,將資源置於市場機制之下,也就是所謂的經濟全球化。由此可見,現階段對我國社會影響深遠的各項政策,都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市場經濟與對外開放政策所追求倡導的與全球化所期望的是一脈相承的,可以說它們是全球化的組成部分。因此後面我所談到的現代化、市場經濟以及對外開放政策都是將它們放置在「全球化」這一概念下進行討論的。全球化對我國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當前離開全球化就無法理解那些對我們產生重大影響的結構性調整,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醫療體制改革、住房體制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社會福利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然而,全球化的這些影響是非常隱蔽的,不通過系統的理論分析是很難看到的,對於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影響同樣如此,接下來我將重點分析全球化是如何影響專業教育的。

二、全球化對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影響

「近十年來,加拿大的各大公司企業試圖徹底改寫教育議程,讓教育服務於技術發展和市場起伏波動的需要。於是二戰以來確立的教育以培養合格公民為本的一系列原則遭到攻擊。」大衛傑弗里史密斯還指出,全球化讓商業價值凌駕於其他一切價值之上,要求教育本身必須對商業的成敗負責。諸如「教這門課能讓我們贏利嗎?」「作為大學的顧客,學生們對某某教師滿意嗎?」「將來,上學乃是個人的商業投資,而非由政府資助的人權,因此,學生必須按其長遠投資收益繳付相應的學費」之類的問題和說法,天天掛在各級教育行政領導的嘴上,教育活動內在的或道義價值卻無人問津。我國的高等教育也在逐步走向市場化,大衛?傑弗里?史密斯的擔心在中國已經慢慢變成了現實。公費(免費)高等教育正在逐步退出歷史舞台,上學,尤其是上大學,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已經變成了個人和家庭的智力投資,教育逐步被商業化,「教育為經濟發展服務」已經成為中國高校的行動指南,很多學校把學生的就業率與專業的設置直接掛鉤。在這樣的背景下,與「經濟發展」缺少直接聯系的社會工作專業在各個高校中所處的位置可想而知,「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似乎已不是什麼問題,然而不好好反思這個問題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我國在進行市場經濟改革的過程中,對於市場經濟的認識不夠全面,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片面地強調效率,只是「兼顧」公平,並通過強大的意識形態宣傳工具,將市場經濟的價值理念,建構成了「真理」,而沒有對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給予應有的重視,似乎認為我們引進的只是西方的各種先進技術,並沒有沾染上西方社會的那些痼疾新患。然而,「這世界上並沒有諸如純技術――隨手拿得起來,隨處放得下,供人隨心所欲地利用的技術――之類的東西存在。這是因為,特定的技術形式總是產生於人的特定的思維方式,而那些特定的思維方式又源於人在特定的時間和地域對特定事務的關懷。當代西方技術就代表西方,而不僅僅是其副產品,因此引進技術事實上就是引進文化。」[4]現階段,包括社會工作專業在內的大量專業都是從西方引進的,這些專業知識背後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這些文化背景與我們的學生所處的當地文化之間存在巨大差異,而我們的專業教育對這方面的內容卻缺少敏感性,所教的專業知識欠缺一個本土化的過程。 全球化對於專業教育帶來的另外一個重要影響就是「非地方化」 現象的產生。正如前面所論述的「世界各地的人民和文化被告知,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正由其與『全球』網路的聯系來決定,身邊的事務是否有價值,就看它是否與全球網路匹配。」我國從西方引進的社會工作專業,同樣存在一個「非地方化」的問題,這里的非地方化是指國內高校所教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產生於西方社會,它和學生所生活的環境之間是割裂的。這種情況在我與同學們的接觸中多有涉及,很多同學指出所學專業知識缺乏與現實環境的聯系,缺乏解釋力,甚至無法理解。而且這種割裂不僅體現在學生身上,許多專業教師同樣面臨這樣一種「非地方化」的問題。這種全球化所帶來的非地方化「將教師從多年的教與學的切身經歷中異化出來――這些經歷使大家懂得,效果好的教學最本質上取決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認知和生活之間確實存在深刻的聯系,若割裂該聯系,只能導致人們對知識本身持有深刻的悲觀態度。如果知識生產和傳播只是牢牢地與發生在遙遠的地方的事件連在一起,那麼,終究會發生這樣的危機:該知識對我有何價值?」

許多社會工作專業教師和學生都會感受到這種割裂,專業知識對於我們自己生活的現實環境缺乏回應,這也是同學們建構專業認同時遇到的一個矛盾。有些專業在這方面的問題尤為明顯,專業教師都無法將所教的知識與所處的環境有機的聯系起來,更不用說學生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使用的教材,大多都是依據國外或港台的專業書籍編寫的,裡面內容所依託的環境、所引用的案例、甚至所秉持的價值觀,與內地的情況有很大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由於專業成立時間不長,對於引進的這些專業知識還沒有充分地吸收並結合我們所處的環境進行深刻地反思;還有一點,就是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缺乏一些社會工作專業所依託的文化土壤與思想基礎。

這些可能都是造成這種割裂感的原因,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大衛?傑弗里?史密斯指出效果好的教學最本質上取決於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認知和生活之間確實存在深刻的聯系。當前,我們的專業教育對於這一點,恰恰是忽略了或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這里涉及了一個教育學領域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學生,學生和老師之間『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很多學生也提出了類似的問題,他們希望在專業教學的過程中能夠與教師進行「心貼心的交流」,希望教師能夠針對某些具體的事例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能夠看到教師是如何去看的,如何去做的,還希望教師能夠更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感受學生的感受,更好的理解學生,而不僅僅是課堂上專業知識的灌輸。

總之,全球化作為當今世界的總體趨勢,對於同學們專業教育的影響是深遠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如果忽視這一重要的背景因素,不對它的消極影響有所回應,將極大地影響我們專業教育的效果,造成很多學生對於自己所學的專業缺乏認同感,有些即使將來從事了相關工作,專業認同不高的問題依然會存在,成為困擾整個專業發展的障礙。就像一些同學反映的那樣,社會工作者並不是他們今後希望從事的職業,即使畢業後可以找到收入中等的相關工作,在這些同學看來,現在社會上大多職業都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可見,一些同學對於社會工作專業不認同,並不是因為從事該專業不能維持基本生活,而是因為不能滿足同學們的某些需求,那這些需求是什麼呢?這些需求又是如何出現的,它與全球化有何關系?還有這些需求對於專業教育意義何在?接下來我將重點分析這些問題。

三、全球化對於需求的建構

對於需求這一概念許多學者進行過研究,本文使用的這一概念比較貼近丹尼斯?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對於「欲求」的分析,貝爾運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將需求與欲求做了區分,認為「人有自然的需求,足夠的食物、衣物、遮風避雨的住所、生病時的照護、性愛、友誼等,這些由於生理而衍生出來的需求是有限的,是可以滿足的。」而「資產階級社會與眾不同的特徵是,它所要滿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過了生理本能,進入心理層次,它因而是無限的要求。」「猶如地平線總是在延伸一樣,個人的需求意識也會漫無止境。在資產階級社會里,心理的『需求』取代了生理的『需求』,成為尋求滿足的基礎。」 [7]

創造慾望和欠缺是市場經濟的藝術,正如Gilles?Deleuze和Felix?Guattari所說,市場經濟「在產品充足的'情況下,刻意地創造出需求和需要;令所有的慾望蠢蠢欲動,並使人永遠墮入惟恐自身慾望無法得到滿足的深淵。」[8]改革開放之後,全球資本進入中國,資本要實現增值的目的,要滿足幾個基本的條件,即廉價的資源、勞動力以及有巨大需求的市場。為了滿足這幾個條件,全球資本先是通過媒體塑造出了讓普通人「不可企及」的生活方式。我們經常在媒體中看到這樣的場景「一位衣著光鮮的主人公(很多是各類名人),開著高級轎車,喝著美酒,用著最新款的奢侈品,拿著最高端的電子產品,住著豪華的別墅,出入各類高級的娛樂場所,旁邊還伴有俊男美女。」這樣的場景在媒體中幾乎比比皆是,通過這種塑造,會讓絕大多數人產生一種巨大的欠缺感,他們原有的生活會被視為是「不可忍受」的,他們會對資本所描繪的生活方式產生巨大的需求,要滿足這種需求唯一的方式是成為全球資本的消費者,因為這種生活方式就是全球資本著力塑造出來的。

不幸的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滿足這些需求,要想通過消費滿足這些需求,你就必須擁有能夠與全球資本進行交換的東西。然而,在全球資本的邏輯下,並不是什麼東西都能夠與它的商品交換,也就是並不是什麼東西都是有「價值」 的。全球資本按照自己的邏輯來規定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沒價值的。在資本看來清澈干凈的河水是沒有價值的,必須要等到河水被污染不能直接飲用之後,經過資本的凈化之後才有價值;農村的土地是沒有價值的,必須要被資本徵用之後才是有價值的;傳統的文化是沒有價值的,必須經過流行的現代文化的肯定與資本的包裝才是有價值的;你所學到的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地方性知識」是沒有價值的,只有那些與資本的需求息息相關的知識才是有價值的……。 也就是說,只有全球資本的商品才是有價值的,其它的都是沒價值或低價值的。經過這樣的劃分,處在世界體系邊緣位置的我們就只剩下廉價的資源與勞動力,絕大多數有需求的身體被無產階級化或半無產階級化(農民工),要想填補自己的欠缺感,就只能去出賣自己的廉價勞動力。通過出賣勞動力換取的微薄「工資」去消費全球資本的商品,填補自己那被資本建構的永遠無法徹底滿足的欠缺感。

通過這一系列的手段,資本實現了自己的目的,既為自己培養出大量廉價勞動力,又培育出一個永遠都無法滿足需求的市場。通過這些分析,我們似乎能更好地理解為什麼同學們對目前大多工作不滿意,因為依靠這些工作獲得的收入遠遠無法滿足同學們被全球資本建構過的「需求」。正在高校學習的廣大學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逐漸被資本與市場物化成了商品,變成受資本與市場控制的商品生產者與消費者,其價值理念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影響。

6、學習全球化與全球治理課程的意義

學習全球化與全球治理課程和寬棗的意義如下:
1、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國際政治學科研喚拆究的需要。
2、全球治理理論是一個不斷自我巧斗完善的綜合體系,全球治理理論對全球環境治理用著意義。

7、全球化對教師的影響

全球化對教師的影響如下:

全球化對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外部環境變化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帶來了諸多難題.必須牢固樹立"以研究帶工作"的理念,堅持思想政治工作與教師思想實際相結合,與運用信患技術相結合,不斷推進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

全球化的涵義是指全球聯系不斷增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的全球一體化的人類生活發展趨勢,也指人類的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的全球意識。在這里主要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主要是由於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的文化領域的全球化。

1、「全球化」作為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新階段,已經成為無可避免的現實生活,並且愈來愈深刻 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2、全球化催生人類教育將發生一次空前偉大的變革:從適應現在到創造未來、從滿足已有到顛覆既 成、從遐想到重構。質言之,全球化時代的教育將以發展性、前瞻性和生成性,重新賦予每個地球人 以未來化、宇宙化和創新化的當代特徵。

8、全球化的含義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詞,是一種概念,也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的現象過程。全球化目前有諸多定義,通常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紛紛引起研究熱潮。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目前仍是見仁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