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中國茶的全球化現狀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中國茶的全球化現狀

發布時間: 2023-04-29 23:56:52

1、中國缺少世界級茶品牌,為什麼至今未能改觀?

01、國內的資源沒有辦法集中起來,而且規模化的程度也是很低。

國內的茶企如果想要做大的話,那麼需要確保有穩定的供應,同時還要確保茶葉灶禪虧的品質,所襲殲以必須要集中所有的資源才行。然而在我們國內大部分的茶葉種植和生產規模都是非常的小,生產方式缺乏大規模經營,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就很難去實現現代化的經營。

02、需要解決標准化的問題。

國內之所以缺少世界級的茶葉品牌,除了因為資源沒有辦法集中起來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沒有辦法解決標准化的問題。國內的茶葉標準的制定其實更多還是在生產端,然而涉及到茶葉市場端和消費端的標准確實是少之又少。這樣子的情況也就導致了企業在品牌化環節難以固定消費群體,所以市場佔有率自然是很難提升的。

03、國內的茶葉品種雖然比較多,然而品牌區域化的特徵比較的明顯。

我們國內的茶葉品種確實比較的多,比如說有常見的綠茶黃茶,紅茶,黑茶,白茶,還有烏龍茶。除了這幾個比較常見隱神的茶葉品種以外,還有花茶和緊壓茶等等。雖然說品種比較的多,但是各地的茶葉都是以當地的公共品牌為主,而且很多茶葉企業也會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域特點,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這個行業就很難出現具有全產業影響力的品牌。

正是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所以國內至今為止還沒有出現世界級的茶葉品牌,這其實就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不過雖然困難非常的多,但還是有一些比較大的茶葉企業在開始布局多茶類。如果未來這些企業能夠形成自己特有的生產技術以及相關的標准,那麼說不定國內也會出現一些世界級的品牌。

2、中國茶葉發展的現狀

中國茶葉市場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分析

世界茶葉80%產在亞洲。中國、印度、斯里蘭卡、肯亞和印度尼西亞五大產茶國的茶葉產量佔世界茶葉總產量80%。中國茶葉產量從2000年的67.6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93.4萬噸,增長了38.1%。茶葉產值從2000年的90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55億元,增長了72.2%,是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並且在2005年,我國茶葉產量超過印度,重新奪回第一大產茶國地位,實現了以吳覺農為代表的近代茶人為之奮斗的目標。

一、推動茶產業發展的因素。

當前,我國茶葉產量、國內銷售、茶葉出口都處於歷史最好的水平。主要得益於地方政府資金支持,茶葉企業擾穗改革不斷深入,新的資本進入,茶葉新技術在茶葉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以及茶葉新產品的開發等,這些都為我國茶葉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1、政策的支持。

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茶葉產業給予了高度重視,加大了對茶產業的投入,並且通過科技創新、結構調整、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等措施,促進了我國茶產業的發展。在西部開發、扶貧政策和退耕還林等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下,各主要產茶省都發展了相當數量的新茶園。茶農在茶葉良好經濟效益促進下,生產積極性不斷高漲,並且加大了對老茶園的改造力度,淘汰了一些生產效益低的茶園。我國茶園面積由2000年的108.9萬公頃,增加到2005年的130萬公頃,增長了19.4%。近年來新發展的茶園基本上按照規范化要求進行建設的,生產能力高、茶園投入力度大,從而使得我國茶葉產量保持較快速度增長。

2、企業的多元化。

茶葉放開經營後,我國茶葉企業發生結構性變化,大多數國有加工、流通茶葉企業實現了股份化、民營化轉制。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實行改制的「老字型大小」茶葉企業,改制後的股本為3000萬,國有(企業)參股20%,10%社會法人股,主要是兩家上游生產企業,其他70%職工股。改制後企業的機制變活了,企業有了自主權,有了資金積累,通過幾年來的運作,張一元的年銷售量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茶葉產業的發展,也吸引國內大的集團紛紛進入茶葉領域,雲南制葯企業盤龍雲海和雲南白葯集團已經開始涉足茶產緩鬧卜業。白葯集團認為普洱茶的發展過程與雲南白葯的發展過程極為相似,初期都是小家小戶分散式生產,後來隨著工藝技術改進,規模化生產成為必然。雲南瀾滄江啤酒集團也把開發茶產品作為今後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與此同時,個體私營茶葉企業在經過多年的市場經驗積累,也開始得到快速發展,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北京更香茶葉有限公司發展到46家連鎖店。

3、新的資本注入。

競爭的加劇需要重新整合我國現有的茶葉資源,許多茶葉企業已經意識到,只有引進資金,迅速擴張才能在市場中生存。北京老字型大小吳裕泰茶葉公司2005年組建吳裕泰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由八位股東發起設立,總資產達到1億元。改制前由於公司資金不足,無法快速向外擴張,新股東注資給公司擴張提供了便利。新注入的資金一方面對原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另一方面加速開店速度。擁有國內最大茶葉基地的雲南龍生集團目前已經在資本市場上成功引進5500萬元的風險資金,企業引進風險投資後,正在積極准備爭取早日上市。2004年博聞投資集團以1.3億元收購雲南西雙版納勐海茶廠,強大的資本注入讓茶廠得以快速發展;而在引資時,博聞投資集團的目的就很明確——要讓雲南勐海茶廠盡快上市,成為「國內茶葉第一股」。新組建的老字型大小企業吳裕泰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計劃也是上市。

4、產業的變化

茶葉加工由手工轉向機械化,大彎森多數的名優綠茶加工實現了半機械化生產,特別是小型名優茶加工設備得到廣泛應用,極大提高名優茶加工的效率和茶葉產品的標准化水平,為規模化經營奠定了良好基礎。

通過對加工工藝的改進,茶葉品質也在不斷提高,適應了市場對高品質茶葉日益提高的的需要。例如烏龍茶通過採用空調做青,在夏季也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烏龍茶。此外茶葉的清潔化生產也有了很好的開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茶葉質量安全要求也在日益提高。為了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各企業都加大了對廠房和設備的改造,大型的精製企業大多數已經通過ISO9000系列、HACCP等質量認證。烏龍茶出口企業精製加工基本實現了全自動化封閉式生產,為茶葉質量安全生產提供可靠保障。從2005年開始,國家對茶葉企業實行QS認證,進一步促進了茶葉初精製企業廠房和設備改造工作的開展。

5、市場的發展

茶葉消費熱點轉換很快,有機茶被消費者接受並迅速得到了認可,繼綠茶、烏龍茶之後,普洱茶在國內市場興起,有效帶動茶葉消費市場不斷升溫。2003年以來,普洱茶發展迅猛,雲南龍生集團過去是以生產綠茶為主企業,三年時間,普洱茶生產從少量到批量,2005普洱茶銷量佔到集團總銷量的1/3,並且其利潤率超越了其他品種。2006年計劃把大部分原料加工成普洱茶。

與此同時,為了適應我國茶葉市場變化需要,國內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茶業批發市場網路,為茶葉的生產和銷售構建十分有效的銷售通路。目前,大約有60%的茶葉是通過批發市場進行銷售的。我國茶葉批發市場已經具備了產品的收集、整理,價格的形成,以及產品的批發等功能,而且市場通過不斷投入和改造,為交易雙方提供包括信息、倉儲、運輸在內的服務功能。

6、茶文化的宣傳。

茶葉市場的發展與茶文化推廣十分不開的。最近幾年,各地廣泛開展的各項茶文化活動,有效地普及茶文化,宣傳茶知識,帶動茶葉消費的增加。以安溪縣鐵觀音發展為例,在1990年以前,安溪的烏龍茶主要還是供應出口,國內消費主要集中在福建和廣東兩個省。到2002年,安溪烏龍茶內外銷數量已平分秋色,全國各大中城市都有安溪縣茶商和茶農的營銷網路,而且烏龍茶內銷價格也遠高於外銷茶的價格。現在,安溪鐵觀音內銷量和金額遠遠超過外銷數量。安溪鐵觀音發展一個十分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重視茶文化的推廣,從1993年開始,安溪縣政府組織當地的茶商和茶農,把當地傳統的賽茶方式推向市場,先後在香港、澳門、廣東、上海、北京等地舉辦茶王賽,並且把當地烏龍茶的泡飲方式進行藝術提升,創造出一套完美的烏龍茶茶藝表演,讓大家更加全面了解烏龍茶和烏龍茶文化。烏龍茶開始為越來越多的國內消費者所接受。安溪茶葉在成功地走出去後,又在2000年—2002年期間,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等單位合作,在安溪縣舉辦了三次以茶文化為主體的大型宣傳活動,並且投資建成全國烏龍茶最大的交易市場—--安溪中國茶都,安溪從烏龍茶重點產茶縣開始向全國的烏龍茶信息中心、貿易中心、文化中心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茶葉在世界上是產茶大國,但還不是產茶強國。與世界各主要產茶國比,我國茶葉生產還存在以下問題:

茶葉單產低

我國茶葉單產還處於較低水平。我國茶園面積佔世界茶葉面積接近一半,但是產量只達到1/4。印度茶園面積為52萬公頃,相當於我國的一半,但茶葉產量與我國基本持平。茶葉單產低,表明我國茶葉生產的效益低。造成單產低的原因主要是茶葉生產投入不足,良種化茶園所佔的比重少,生產管理粗放引起的。

勞動效率低

茶葉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茶葉的種植到採摘、加工和銷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據統計,我國目前有8000萬茶農,另外還有5000萬以上人員從事茶葉銷售、茶館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工作。但是,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茶葉生產勞動效率低問題。2004年,我國人均產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為546公斤、斯里蘭卡為402公斤、肯亞是為649公斤。在南方茶葉產區,很多農民並不是專業從事茶葉的生產,而是從事多種農副產品的生產。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普遍存在專業技能缺乏等問題。這與國外茶農有很大區別,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茶農受雇於農場主,大多數人只從事茶葉生產工作,並且經過良好的職業培訓,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

組織化程度低

1984年茶葉放開經營後,我國大多數茶園已經承包給農戶,茶葉生產是以家庭為單位。在印度、肯亞、斯里蘭卡,他們大多以大型農場為主,實行企業化的管理和經營。日本和台灣和我們一樣,茶園的所有權也歸農戶所有,但是他們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並且組建合作社,實現合作生產,也較好解決茶葉生產分散問題。我們國家在把茶園承包給農戶後,並沒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民是一家一戶獨立生產,沒有形成聯合,由於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導致茶葉生產和經營過度分散。

茶葉的標准化程度低

茶葉商品化程度越高,對茶葉的標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藝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茶葉加工的機械化。目前,我國名優茶生產還不能實現全程的機械化加工,大多數還是採用手工製作,作坊式生產。大宗茶生產也是採用半機械化加工,不僅生產效率低,而且生產產品的標准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茶葉加工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在日本不論是茶園的管理,還是茶葉的加工,也都基本實現了標准化管理,機械化生產。生產的產品一致性很高,為茶葉品牌化經營奠定堅實的基礎。

缺乏龍頭企業

目前,國內市場處於競爭無序的混亂狀態,市場分散,大多數為中小型企業,對於某個地區來講,有區域性的龍頭企業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國市場而言,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占據2%的市場分額。這種狀況,不能夠發揮規模化生產的效應,不利於資源的優化組合,不利於品牌的樹立。今後一段時期,整個茶產業將面臨大的整合,競爭將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業將被購並或者被淘汰出局,強者更強,弱者出局。

三、幾點建議

不斷變法和發展的中國茶葉市場給企業帶來眾多的機會,因此,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勢是行業發展的關鍵,也是企業正確投資的關鍵。根據當前茶葉發展現狀,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把握市場熱點轉換。

從目前情況看,產量增加,市場熱點不斷,多茶類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市場主要特徵。2004年非典時期引發的綠茶消費熱,2005年鐵觀音消費熱,2006年普洱茶消費熱,幾乎每年都有新的消費熱點形成,很好帶動茶葉消費整體上升。尤其是普洱茶熱的興起,對我國現階段茶葉市場將會產生較深遠的影響。首先,其他的茶葉都是愈新愈好,而普洱茶越陳越值錢,這樣普洱茶除了具有商品本身飲用價值外,還具有收藏價值。二是與其他茶葉品種相比,普洱茶生產能夠形成規模生產。普洱茶只要是雲南大葉種曬青茶,都可以作為原料。發酵過程類似葡萄酒的生產,可以通過控制溫度和濕度來形成質量相對一致的品質;此外,其他茶葉品質最主要取決於原料,而普洱茶更多是在工藝,將不同等級的茶葉拼配在一起可以調出不同風格的口感,廠家可以採用自己獨特的工藝形成獨有的品質,有利於品牌的樹立。

分析這幾年茶葉市場熱點,非典帶動綠茶的消費熱帶有一定偶然性,是一次成功的事件營銷。但是,鐵觀音和普洱茶熱的形成,是對茶葉品質特徵准確把握和有效的宣傳,成功創造出新的市場發展空間,對行業更具有影響力。我國是多茶類的國家,每個茶類都有不同的品質特徵,個性化十分明顯,如何根據消費者不同的需求,通過對加工工藝和品飲方式的改進,形成市場賣點,促進需求的增加,使各個茶類都能夠協調發展,這樣才能使我國多茶類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鐵觀音熱形成是經過十多年的市場培育,普洱茶熱更具有創新的成份,綠茶熱很好利用非典事件,下一個熱點需要形成同樣需要依靠創新和大家共同培育。

(二)發展名優茶,兼顧大宗茶。

我國名優茶的產量從2000年14.4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25萬噸,增長了73.6%。名優茶的產值從55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10億元。名優茶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逐年在增加,到2005年,名優茶的產值已經佔到茶葉總產值的71 %。名優茶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提高茶葉行業經濟效益提高的重要推動力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品質的要求已經提上日程,現在許多企業已經開發出有機茶,打造名優茶品牌將是茶企業必經之路。但是,目前名優茶已經遇到了成本不斷上升的問題,不少地區已經出現採茶工不足的問題。名優茶的發展日益受到限制。由於在產品質量上過分注重外形,不僅給採摘帶來困難,而且增加了加工工藝的復雜程度,這也是名優茶不能完全實現機械化採摘和加工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約名優茶規模化經營的重要原因。如何引導茶葉消費由重外形向重內質轉變,是名優茶今後能否繼續得到快速發展的關鍵,尤其是名優綠茶顯得更為迫切。這幾年,有機茶發展已經使部分消費者改變對茶葉品質的判別標准,從外型轉向內質,而且逐漸把安全、好喝作為判斷品質的標准。普洱茶市場興起,可以說是對傳統茶葉品質判斷標準的顛覆,並且創造了新的市場發展空間。隨著QS制度的全面實行,茶葉銷售逐漸要從散裝茶銷售轉向包裝茶的銷售,這將會為眾多品牌企業帶來機會,應該通過包裝和品飲方式的創新來促進飲茶方式的改變。

另外,企業過分重視名優茶生產和經營,不願意生產適合普通消費者的中低檔茶葉,這也是制約當前茶葉企業規模擴張的問題。其實,大宗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茶葉市場需要象「猴王」「京華」等質量穩定「老百姓」品牌的茶葉。今後,茶葉還面臨進入超市銷售的問題,這也急需發展中低檔品牌的包裝茶葉。

(三)打造茶葉品牌。

茶葉品牌有兩類,一類是產品品牌,以中茶、竹葉青、大益和龍生為代表;一類是通路品牌,以天福、吳裕泰、張一元位代表。從這幾年情況看,由於茶葉市場發育不成熟,通路品牌發展較為成功,適應了目前茶葉消費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趨勢。天福連鎖經營在全國擴張很快,已經有600多家連鎖店,成為國內最具有影響力的企業之一。其他的大多數還是區域性品牌,但是,成長數度也十分驚人。北京市場上知名品牌吳裕泰已有122家店,張一元也有85家店。從市場發展看,茶葉銷售今後必須走復合通路,除了傳統營銷模式外,網路營銷等新型營銷模式也將被應用到茶葉銷售中來,這對企業將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一方面要通過擴大連鎖經營規模,來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必須通過對企業資源進行整合,延伸企業經營的深度和廣度,形成具有個性化產品和品牌。因此,具有實力的茶葉企業除了要加強通路建設外,還要加大企業對茶葉資源的控制能力,包括建立生產基地。我國產茶麵積分布很廣,資源也很豐富,但是優質資源有限,而且茶葉品質受當地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影響很大,特別是國家加大對原產地產品保護後,這些資源今後會成為稀缺資源,更具有價值。

(四)發展茶產品深加工

我國茶葉產能很大,如果全部投入生產,我國茶葉產量將遠遠超過目前的水平。因此,通過發展茶葉深加工,拓寬茶葉的應用領域,提高茶葉的消費量,也是我國茶葉能夠得到持續發展的關鍵。在發展茶產品深加工方面,我國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日本的茶葉深加工產品開發延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用烏龍茶、綠茶、花茶等為原料加工製成的茶飲料,銷量已超過可樂等碳酸飲料,成為日本最常見的飲料。日本商店中的茶食品也琳琅滿目,而應用茶葉提取物兒茶素等製作的抗菌、除臭產品更是多達數百種,茶葉有效成分還被廣泛應用於化妝品、洗滌劑、茶染服裝等。在我國,茶飲料、茶食品也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只是應用領域還有待於進一步擴大。

(五) 關注茶文化產業的發展

我國有悠久的茶葉歷史,茶文化底蘊十分深厚,而且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各不相同,為我們提供了十分廣泛的茶文化宣傳資源。國家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茶葉行業同樣要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新的引擎,推動產業升級。以茶文化為題材的旅遊業、影視業、出版業、藝術品經營業、動漫業等同樣也可以形成新的茶文化產業。現在,以經營茶文化為主體的企業也越來越多,例如以北京老舍茶館和上海湖心亭為代表的依託地方特色茶文化為經營載體的茶館企業。以北京聖唐古驛為代表的茶館、茶博物館等設計裝修企業,以讀圖時代為代表的茶文化出版企業,加上茶葉的包裝設計、茶具製作、廣告宣傳等,已經形成茶文化創意產業的雛形。應該說,我們的茶文化創意產業還剛開始,但是發展空間很大,我們要深入理解茶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引導茶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

3、中國茶葉發展的現狀

一、中國茶葉產量巨大
二十世紀90年代 以來,中國茶葉產量所佔份額一直超過世界總產量的20%,茶葉出口量超過世界出口總量的15%,是世界茶葉生產、出口、消費大國。2006年以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產茶大國。
二、廣泛的消費基礎
茶葉作為一個中國傳統的農產品,在中國擁有其廣泛的消費基礎。據統計數據,中國人均年茶葉消費0.36公斤,將這個數據乘以13億,意味著巨大的市場容量。
三、市場分散,無大企業
中國大部分的茶企,自身的生產模式尚不能很快與市場經濟接軌。一家一戶小作坊的生產模式,難以形成生產規模,更無法形成品牌。中國茶企行業中流傳一句話:「中國7萬茶企抵不過一個英國立頓。」
四、白茶系成為茶品消費中的絕對主力跡象明顯
近五年來,白茶產值持續增加。在各主產區中,2014年福鼎白茶產值為12.8億元,比2009年增長149%;政和縣2014年全縣白茶產值達到35130萬元,分別為白牡丹茶產值15370萬元,銀針茶產值19760萬元,比2009年增長了150%;從2009年至2014年,建陽白茶產值從700萬增長至1800餘萬元,產值增長近160%。
白茶,屬微發酵茶,是中國茶農創制的傳統名茶。中國六大茶類之一。指一種採摘後,不經殺青或揉捻,只經過曬或文火乾燥後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質特點。 屬輕微發酵茶,是中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主要產區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陽、雲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藝包括萎凋、烘焙(或陰干)、揀剔、復火等工序。雲南白茶工藝主要曬青,曬青茶的優勢在於口感保持茶葉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質的關鍵工序。

4、茶葉現狀及未來走勢?未來發展模式。。。求業內人士點評分析一下!

中國的茶葉市場,主要分為國內和出口兩塊。

國內部分
1. 茶葉消費量增長很快。鐵觀音(烏龍類)市場份額點7成左右,普洱1成半,其它茶葉占剩下的一成半。
2. 茶商眾多,行業進入門檻低,行業集中度低,亂象叢生。
3. 茶葉品種多,種類豐富,宣傳側重點各不同。
4. 茶葉做為價格較高的經濟作物,產茶的地方政府較為重視。每年茶展眾多,不過多數效果都不怎麼樣。

出口部分
1. 綠茶占絕對比例,9成左右。
2. 其它茶葉出口量逐年增長。尤其以快速消費包裝的包裝茶增長最快。
3. 即使如此,中國出口茶葉,仍以散裝,原材料供給為主。

國內茶葉市場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

茶葉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的沒有很好地建立。
很大一部分市場缺乏規范的管理制度。尤其在市場准入制度、商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經銷商台賬制度、索證索票制度、消費者投訴制度等方面都沒有很好地建立,因此也就無法建立產品的可追溯體系,一旦發現質量問題,市場無法召回產品和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慶逗原因在於茶葉市場對茶葉質量安全管理體系貫徹力度不夠。當然,也有一些外在的因素,如市場商戶素質參差不齊

目前,中國茶葉在世界上是產茶大國,但還不是產茶強國。

茶葉生產還存在以下問題:

茶葉單產低
我國茶葉單產還處譽或賣於較低水平。我國茶園面積佔世界茶葉面積接近一半,但是產量只達到1/4。印度茶園面積為52萬公頃,相當於我國的一半,但茶葉產量與我國基本持平。茶葉單產低,表明我國茶葉生產的效益低。造成單產低的原因主要是茶葉生產投入不足,良種化茶園所佔的比重少,生產管理粗放引起的。

勞動效率低
茶葉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從茶葉的種植到採摘、加工和銷售都需要大量人工。據統計,我國目前有8000萬茶農,另外還有5000萬以上人員從事茶葉銷售、茶館服務等第三產業的工作。但是,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茶葉生產勞動效率低問題。2004年,我國人均產茶只有10.4公斤,而印度為546公斤、斯里蘭卡為402公斤、肯亞是為649公斤。在南方茶葉產區,很多農民並不是專業從事茶葉的生產,而是從事多種農副產品的生產。加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普遍存在專業技能缺乏等問題。這與國外茶農有很大區別,團蔽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茶農受雇於農場主,大多數人只從事茶葉生產工作,並且經過良好的職業培訓,能夠熟練掌握各種專業技能。

組織化程度低
1984年茶葉放開經營後,我國大多數茶園已經承包給農戶,茶葉生產是以家庭為單位。在印度、肯亞、斯里蘭卡,他們大多以大型農場為主,實行企業化的管理和經營。日本和台灣和我們一樣,茶園的所有權也歸農戶所有,但是他們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並且組建合作社,實現合作生產,也較好解決茶葉生產分散問題。我們國家在把茶園承包給農戶後,並沒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民是一家一戶獨立生產,沒有形成聯合,由於管理水平的不一致,導致茶葉生產和經營過度分散。

茶葉的標准化程度低
茶葉商品化程度越高,對茶葉的標准化水平和加工工藝要求也就越高。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茶葉加工的機械化。目前,我國名優茶生產還不能實現全程的機械化加工,大多數還是採用手工製作,作坊式生產。大宗茶生產也是採用半機械化加工,不僅生產效率低,而且生產產品的標准化水平也不高。在印度、斯里蘭卡和肯亞,茶葉加工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在日本不論是茶園的管理,還是茶葉的加工,也都基本實現了標准化管理,機械化生產。生產的產品一致性很高,為茶葉品牌化經營奠定堅實的基礎。

缺乏龍頭企業
目前,國內市場處於競爭無序的混亂狀態,市場分散,大多數為中小型企業,對於某個地區來講,有區域性的龍頭企業或者知名品牌,但就全國市場而言,沒有一家企業可以占據2%的市場分額。這種狀況,不能夠發揮規模化生產的效應,不利於資源的優化組合,不利於品牌的樹立。今後一段時期,整個茶產業將面臨大的整合,競爭將日益激烈,大量的茶企業將被購並或者被淘汰出局,強者更強,弱者出局。

從知乎上看到的,希望對你有幫助,買茶時就上i茶時!!

5、茶背景現狀與發展

中國茶發展現狀:自然生產為主,區域劃分明顯

面積第一、產量第二、出口第三、創匯第四,這是中國茶葉在世界上地位的真實寫照。2006年全國茶園面積為2175萬畝,比上年2028萬畝增長7.2%。全國茶葉總產量首次突破100萬噸大關。全年茶葉平均單價為24.8元/公斤,全國茶葉農業總產值為248億元,比去年219.2億元正滑陸增加13.1%。我國是茶葉大國,但還不是茶葉強國。

1:生產主體以茶農為主,生產方式各有側重。傳統的生產方式、加工方式是我國茶葉生產的基本特點,我國茶葉生產主體主要有舉頃:一家一戶的茶農;茶商或茶葉大戶;委託加工基地;有一定生產規模的茶場。我國茶葉一直沿襲著傳統的生產方式,主要特點是:中高檔茶、名優茶以手工為主讓激;中低檔茶、大眾茶以機制為主。

6、茶葉營銷的市場現狀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是世界上發現和利用茶樹最早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茶葉行業已逐漸成為主產區農村經濟的重要行業和出口創匯的優勢農業行業,備受國家重視。2019年,我國不僅是世界第一大茶葉種植國、世界第一大產茶國,還是全球茶葉出口的主要國家。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茶葉進出口增長受阻,貿易形勢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

1、茶葉行業進出口現狀:出口為主

2017-2019年我國進出口總量呈上漲趨勢,2019年中國茶葉出口數量達36.66萬噸,同比2018年增長0.5%;進口量4.56萬噸,同比增長19.3%。我國茶葉出口規模遠大於進口規模。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物流不暢,企業開工延遲,中國茶葉對外業務遭受阻滯,進出口量都出現了下滑。2020年上半年,出口總量下降,為17.6萬噸,同比下降1.7%;出口總額為9.94億美元,同比減少7.7%。

2、細分產品進出口特點分析

我國出口的主要茶葉品類包括綠茶、紅茶、烏龍茶、普洱茶和花茶,2019-2020年,綠茶是主要茶葉出口品類,2019年中國綠茶出口達30.39萬噸,占出口總量的82.8%。2020年上半年,綠茶出口量佔比提高到了84.3%。

我國進口茶葉中主要產品為紅茶。2019年紅茶進口量為3.64萬噸,占總量的79.9%;2020上半年我國紅茶進口比例變化不大,佔比80.2%。

2019到2020上半年我國茶葉進出口均價均出現了整體下滑,但是,紅茶的進出口均價卻出現了逆勢上升。2020年上半年我國茶葉出口均價為每千克5.22美元,進口均價為每千克2.54美元;紅茶的出口均價從每千克9.91美元增長到了每千克12.14美元,進口均價從每千克3.46美元增長到了每千克3.7美元。反觀其他主要茶種例如綠茶、烏龍茶的進出口均價都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下降。

3、進出口地區分布現狀

從出口省市來看,近幾年中西部地區發展較快,中國茶葉出口省市向中西部戰略轉移的趨勢明顯。具體來看,浙江省繼續保持領先,上半年茶葉出口7.8萬噸,佔全國茶葉出口總量44.4%,同比下降1.1%;其後四位依次是安徽省、湖南省、福建省、湖北省,茶葉出口量分別為3.1萬噸、1.7萬噸、1.2萬噸和8,205噸。其中,安徽省、福建省、湖北省茶葉出口實現逆勢增長,同比分別上升17.8%、6.7%和4.7%。

2019年我國茶葉出口六大洲129個國家和賀扒稿地區。亞洲和非洲是我國最主要的茶葉出口市場,合計占出口總量和出口總額的80%以上。按量排序,禪孝主要出口國家有依次是摩洛哥、烏茲別克、美國和迦納,摩洛哥占出口總量的22.7%;

2020年上半年,我國對摩洛哥、烏茲別克、迦納等國的茶葉貿易總體穩定且呈不同程度增長;對美國的茶葉出口大幅此芹下滑,同比下降了33.4%。在當地嚴峻的疫情形勢下,物流不暢、需求不穩以及實施入境貨物管控措施等是影響茶葉訂單執行或新訂單萎縮的主要因素。

2019年按進口量,印度和斯里蘭卡是我國進口茶葉的主要供應國,分別按進口量佔比30.8%和29.5%,其次是越南、印度尼西亞和肯亞等其他國家和地區。

2020年上半年源自斯里蘭卡和印度的茶葉進口量分別為5328噸和4122噸,同比分別下降為19.1%和19%,占我國上半年茶葉進口總量的30.8%和23.9%。

4、進出口趨勢展望

雖然2020年全球被疫情席捲使得茶葉進出口規模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但是由於政策利好等方面,在未來茶葉進出口規模還是有望增加,但是茶葉進出口的市場單一和結構失衡現象會繼續保持下去。

——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茶葉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7、中國的茶文化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中國茶產業歷史源遠流長。相傳公元前2737年神農就已發現了茶葉,在唐朝時飲茶之風蔚然掀起,並在宋代到達鼎盛。如今,茶葉已與咖啡、可可並稱為三大無酒精飲料。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世界各地最初所飲的茶葉及茶文化都是從中國傳播出去的。然而隨著茶葉的傳播與發展,各國的茶產業後來居上,如今的中國只能稱之為茶葉大國,離茶葉強國還有一定的距離。
目前,中國的茶產業主要面臨這么幾個問題。一是茶葉生產商魚龍混雜,惡性競爭嚴重。二是產能過剩,茶葉價格與出口量低迷。三是品牌化程度不夠,定價科學性低,良莠不齊。四是文化宣傳不足,競爭力缺乏。
那麼如何發揚壯大我國的茶產業,將中國打造成為茶葉強國呢?筆者認為可以針對以上四個問題進行反向思考。
一、茶葉生產商過多且質量良莠不齊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標准化的生產、管理模式。部分茶葉生產商觀念落後,還在沿用數年前的炒茶工藝,且存在加工廠房的工藝、設備、管理問題。因此,茶行業標准化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生產標准化可以從栽培、採摘、加工、包裝等流程入手;不同種類的茶葉等級標准化也必須嚴格執行,防止以次充好,擾亂市場定價。
二、雖然我國出口的茶葉品質優良,但平均價格每公斤卻只有2美元左右,比印度還要低四成。這既是產能過剩的結果,也是品牌化程度不夠所導致的。國內茶廠眾多,但卻缺乏國際知名品牌,許多茶企的商業模式與營銷手段無法與時代接軌。因此,中國的茶產業亟需一批領袖企業站出來,完善工藝、文化、推廣、商業模式,扛下品牌建設的大旗。
三、文化是最好的品牌,而我國茶文化無疑有著深厚的底蘊。我國的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了精神文明層次。幾千年來,中國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茶的精神也滲透到了社會中,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等范疇。
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向,融茶於內,注重引導和宣傳,使中國茶文化能夠深入人心,成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要走出國門,僅限於此是不夠的,入鄉隨俗、兼容並包,找到與其他不同文化的融合點,進行精準的品牌定位,才是中國茶葉流向世界,打造國際知名茶品牌的關鍵。

8、中國高檔茶葉出口現狀

1 目前中國高檔茶葉出口情況不夠理想,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2 原因是隨著國際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兆慶燃茶葉的標准化和規范化程度也越來越高,中國高檔茶葉在品質、包裝等方面差睜與國際市場需求存在不匹配的問題。

3 為了提升中國高檔茶葉的出口族虛質量和競爭力,應該進一步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完善茶葉相關規范,加強品牌建設和包裝設計,並勇於開拓國際市場。

9、近代中國茶葉國際貿易的衰減

茶葉是中國19世紀最重要、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曾經佔中國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可是到19世紀末,中國出口茶葉急遽下滑,並迅速被印度、錫蘭超過,至20世紀初,中國出口茶葉已不到世界出口茶葉總量的10%。中國近代茶葉貿易由盛轉衰的主要原因是,中國茶葉生產方式落後,在競爭中處於絕對劣勢;茶葉品質難以保證,缺乏市場競爭力;雜稅繁多,層層盤剝,中國茶農和茶商生存環境惡劣;多年戰亂影響了茶葉生產和貿易路線,造成市場蕭條;貿易的主動權在外商手中,中國茶商承擔風險的能力低,在與外國茶商的競爭中,中國茶商很難取勝。中國茶葉出口由盛轉衰折射了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實情,是19世紀危機的一個突出表現。
19世紀後半葉,長期在國際茶葉貿易中處於壟斷地位的中國遭遇印度、錫蘭和日本等新對手,在最重要的英國茶葉市場上,印度茶葉早在1875年已經取得對華茶的競爭優勢。相對於印度茶葉,華茶出口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由於英國資本對國際茶葉市場的操縱、中印茶葉生產方式的差異以及國際茶葉市場結構的變化。華茶國際貿易的衰減對中國茶農、茶商和政府都造成損害,帶來中國外貿出口結構、政府財政和茶區經濟、社會的一系列變化。

10、中國茶葉在世界市場銷量不好的原因是什麼?

我國是茶葉的發源地,也是茶文化和茶道及茶藝的發源地,作為世界上的產茶大國,沒有陪褲行世界級知名品牌的茶葉,這是中國經濟界的悲哀。

縱觀外國茶葉,「立頓」、「立亨」、「阿薩姆」、「PCTips」、「TeiIy」和「Typhoo」國際品牌茶的熱銷,很大純告程度上取決於經濟水平和品牌化優勢,台灣的高山茶(烏龍茶)成功的蘆嘩打入世界市場,同樣是台灣經濟水平和品牌化的體現。當今世界的三大飲料中,茶葉品牌首推英國立頓。中國作為茶葉的發源地,卻沒有在國際上叫得響的茶品牌。

由於缺乏品牌效應,七萬家中國茶廠在總體實力上竟難敵一家英國立頓,立頓茶業年產值相當於中國茶業年產值的七成。中國茶何時才能叫得出響當當的品牌?  "中國茶長期品牌缺失丟失了大市場,中國七成多茶產值僅相當於英國一家立頓茶業,中國茶亟待國際化品牌建設。"這是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在最近於廣州舉行的2008年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上指出的。

中國茶缺乏的是國際知名品牌,品牌缺失已成為中國茶產業的薄弱環節,業內人士將這一現狀稱之為"有種類、有名茶、無名牌的'有名無姓'時代"。這也正是目前中國茶葉的悲哀。總之中國茶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