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全球化會帶來危害嗎
經濟全球化也會帶來危害。
「經濟全球化」的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則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茄肆慎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國際游資的存在肯定是全球經濟不穩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為一種超越國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國際製造者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動盪的製造顫敬者或推動者雹埋,扮演了危機傳染的主要媒介物。
所以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局部地區的經濟震盪很可能引起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
(1)中國是經濟全球化最大的收益者擴展資料:
發展機遇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的對外開放事業將邁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在21世紀最大的發展機遇就是經濟全球化。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符合中國的最大國家利益。
至少到目前為止,不少分析都表明,經濟全球化產生的收益並未在各個國家均勻分配。南北之間的差距在擴大。但是,從市場化改革的發展績效來看,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世界銀行認為。改革開放20年以來,中國與世界經濟一體化迅速推進,貿易、外國直接投資以及國內高儲蓄率這二者之間的聯系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中國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么
不能說是最大收益者,因為最大這個很難判斷
比如美國,推動金融全球化,從而控制了全球經濟,不過金融危機中他也不好受,只是他還一直控制住全球經濟就是了
但總體而言,中國是很大的受益者
3、試述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益處及我國流通企業全球化的對策
1.經濟全球化為我國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經濟全球化使資本、技術、人才等重要資源可以更加自由地在國際上流動,使我們有機會利用國際上的資源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使我國能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和後發優勢。有人認為,中國是開放和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2000年,中國的GDP是開放之初1978年的7.4倍。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加快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逐步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當中,使國內和國際市場接軌,使我國企業能夠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些都有利於我國熟悉市場經濟運行和國際市場規則,建立市場經濟機制。
3.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國內企業的成長和發展。(1)經濟全球化使國內企業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成本,獲得更多利潤,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2)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產品具有更廣闊的市場,國內企業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獲取經濟利益。(3)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可以加速國內企業改革的步伐,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並促進企業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增強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二、經濟全球化下我國流通企業的發展策略
1.樹立在國際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
2.培養核心競爭力。
3.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
4、我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和貢獻者嗎?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11年至2016年,中國進口貨物和服務總額佔全球進口版市場的份額由8.4%提高到了9.7%,提權高1.3個百分點。中國進口需求迅速擴大,為國際貿易繁榮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有效促進了世界經濟再平衡。
服務業對外開放將加快形成新的增長點。2017年,中國服務業進出口總額占對外貿易總額比重達到14.5%,比2012年提高了3.4個百分點。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和平穩的經濟增長為來自全球的企業提供了發展空間,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加強與中國的合作,獲得了豐厚利潤。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中國明確提出將大幅度放寬金融業市場准入,創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吹響了服務業進一步加快開放的新號角,這必將帶來服務業新的增長。推動這些重大舉措盡快落地,必將讓開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國企業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國企業和人民。來源:光明日報
5、1、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的表現?
是的,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國已成茄纖為一個世界經濟環境下實施復雜結培納基構性改革的受益者配謹。通過實施新的貿易和投資政策,中國貿易和外匯儲備規模都有顯著增長,同時也帶來了較大的經濟增長。
6、為什麼是中國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隨著「中國崛起論」不斷持續與升溫,近來有關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的論述日益增多。國內輿論近乎是「清一色」的輕松筆調,相關部門為他們的片面重商主義找到了新的借口,而一些學者也不失時機強調「新自由主義」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指導意義。鑒於此,清晰認識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收益與成本實屬必要。「軟體」變化比「實體」增長更可貴中國自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以來,國民經濟突飛猛進,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400多億美元,迅速提高到2004年的1.65萬億美元,經濟規模居世界第6位。經濟年均增長9.4%,比世界均速快了6個百分點。外貿規模已由世界第32位攀升到目前的第3位。利用外資連續12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國外有學者計量研究顯示,1975~2000年間,中國經濟全球化指數上升了2.14個百分點,這直接導致了同期中國年經濟增長率上升了2.33個百分點。相對於國民經濟「實體」的增長,國民意識觀念、企業經營方式、國家管理體制等「軟體」變化更大、對未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也更久遠。制度經濟學研究揭示,制度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經濟資源,制度的改革與創新可以有力地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全球化使中國有了「後發優勢」,大大節約了中國自我摸索的時間與經濟成本,使中國在短短20多年時間就基本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這對於曾經有著幾千年封建經濟統治、百餘年殖民經濟掠奪、數十年計劃經濟控制的經濟體而言,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不容否認,全球化的確給中國帶來巨大收益。中國憑借自身優勢在全球化中獲益全球化的實質是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經濟自由化,因為始作俑者與積極倡導者主要是美國,因此有關國際經濟自由化的一系列安排即被稱之為「華盛頓共識」。但是,「華盛頓共識」中的經濟自由化是有選擇的,即資本、商品與服務的全球自由化,勞動力與人員的流動僅局限在發達國家之間,後進國家受到嚴格限制。根據自由貿易經典理論,每個國家(或地區)都可以憑借自己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從國際分工走獲得相應收益。中國從全球化中獲得收益,依據的是自己的比較優勢。中國參與全球化並從中獲益的方式,已經被國際社會譽為「北京共識」。概括起來,中國的比較優勢有兩類:一是既有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比較健全的工業體系、強政府、人口眾多與大國優勢。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使中國建立起頗具規模的工業體系,這是中國順利參與國際分工的基礎;中國政府具有強大的制度優勢,能迅速動員一切可以利用的國內資源,為經濟建設服務,並能夠較好地控制因全球化沖擊而產生的種種問題;人口眾多使中國一直保持低廉的勞動力優勢,這使得中國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具有極大的競爭力;中國幅員遼闊,生產率自東向西呈梯次分布,這為緩沖全球化沖擊、延續改革開放成果,提供了堅實的經濟與社會基礎。二是新生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規模與范圍經濟。中國除了不斷鞏固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外,在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上也取得長足進步,並將這些進步迅速不斷地轉化為競爭優勢,在國際分工中變現為收益。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不僅形成了企業的規模經濟,而且形成了地區的范圍經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三角區等不僅建立起發達的基礎設施,而且確立起完善的生產供應鏈,方圓200公里內可以實現同一商品生產所需的全部采購,這便是美國《商業周刊》所驚呼的「中國價格」之重要秘密所在。中國的凈收益並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提到的一連串激動人心的數據,並非都是從全球化中得來。從歷史來看,改革開放前中國經濟同樣取得較快增長,只是被不恰當的政治運動所終止;從橫向來看,與中國國情非常相似的印度,在經濟相對封閉的情形下,也取得了國際稱譽的成績。在津津樂道中國從全球化獲得豐厚收益的同時,我們也不應忽略中國應對全球化所付出的代價與面臨的風險。中國應對全球化所付出的代價集中在:地區、城鄉與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環境生態污染加劇、人民的健康狀況堪憂。1980年,中國東、中、西部地區GDP分別佔全國GDP的50%、30%、20%,到2003年分別為58%、25%和17%。人均GDP差距不斷擴大,1980~2002年,東部地區人均GDP由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4%提高到53%,中西部地區則分別由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88%、70%下降到75%和59%。此外,由於大量引進高能耗、高污染產業,一方面使中國煤電油運全面緊張,重大礦難事故不斷,並迅速增加對國際資源的需求與依賴;另一方面,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據中國科學院專家測算,環境污染使中國的發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7%,2003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佔到GDP的15%。全球化不僅使中國已經付出巨大代價,而且還將使中國面臨巨大風險。這些風險主要有: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工業體系嚴重受損、對外經濟摩擦加劇、國家安全受到日益嚴重的威脅。美國蘭德公司報告顯示: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經濟規模要比中國大好幾倍,但是中國經濟比日本經濟更加開放。2004年中國的貿易額佔到全國GDP的70%,而在日本只有24%;2004年中國吸收了606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而日本只有201億美元。國內有些學者以此來炫耀中國開放的成就,但是一些國際學者對此表示了擔憂;中國改革開放前建立的比較完整獨立的工業體系目前已嚴重受損,製造業中主要行業、產品品牌為外資所控制,作為「工業之母」的裝備製造業正面臨「全軍覆沒」的境地,中國正在成為世界的加工車間,而並非世界工廠;2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中國形成了眾多利益集團,它們憑借其掌握的雄厚的經濟資源、強大的政治資源,以各種方式來影響中國政府的決策,以確保其商業利益。因此,中國參與全球化,在獲得豐厚收益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代價,而發達國家基本上是以最小的代價獲得巨大收益。西方「反全球化」人士所宣揚的慘痛代價,只不過是部分結構性調整導致的就業機會流失而已。實際上,沒有哪一個西方國家政府反對自由化、抵制「華盛頓共識」。從全球化的凈收益角度來考慮,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當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宣揚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要麼是信口開河,要麼是有意混淆視聽。
7、為什麼說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實現了我國同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革。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中國在謀求自身發展、受益於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也拉動了世界經濟增長,為國際社會提供了公共產品,推動了全球治理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8、運用經濟生活說明為什麼中國即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貢獻者?
①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經濟的聯系日益密切,中國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擴大了對外貿易,吸引了大量外資,引進了技術與人才,利用了國際資源。中國是受益者。
②中國經濟的 發展,能夠為世界經濟創造廣闊的市場、提供豐富的產品、輸送高素質的勞動力資和解決 資金短缺問題,並通過自身的轉型升級為世界經濟帶新的發展動能。
③中國改革開放持續推進,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國際技術合作與共贏,國際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倡導一帶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同一大批國家的聯動發展,使全球經濟發展更加平衡,也使全球經濟增長更加包容。中國是貢獻者。
9、辨析題:經濟全球化百害而無一利
經濟全球化對於發展中國家百害而無一利,這樣的說法顯然是不成立的,因為和殖民時代列強持堅船利炮直接動手搶劫相比,現在的經濟全球化明顯文明許多,就像貪污腐敗才厲害,也肯定不如軍閥混戰的兵災。
而且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全球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於吸收國外的資本和先進成果,有利於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利於提高國際競爭力。所有這些都是積極的有利因素。權衡其中利與弊、得與失,應該說利大於弊,得大於失。經濟全球一體化雖然是在資本主義的主導下進行的,是按資本主義經營模式和框架制定規則,這對發展中國家是不利的,但是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客觀進程,具有兩重性。總體上處於弱勢的發展中國家如果沒有正確的對策,就會落入更加不利的地位,相反,只要對策正確,應對適當,就可以趨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