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政治上冊必修1《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教案
高一政治上冊必修1《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教案教學准備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世貿組織的作用、原則、目標,對外開放的基本格局、戰略和必須堅持的原則
2、理解入世對我國經貿活動的影響,對外開放的必然性,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關系
2、運用所學知識,聯系實例,說明如何提高對外開放 水平,實施走出去戰略,說明對外開放中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則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辨證的、全面的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框學習,讓學生樹立對外開放觀念。在發展對外經濟活動中,樹立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和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
1、 對外開放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2、 新形勢下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3、 入世的利與弊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上一節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和影響,思考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應該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展開討論。
教師引導: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我國應該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二)進行新課
一、 對外開放的新階段
1、世界貿易組織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112頁“世界貿易組織”的有關材料,了解世界貿易悶首凱組織的有關知識以及我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的關系。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積極思考
(1 )世貿組織的地位:世界貿易組織是世界上最大的多邊貿易組織,成立於1995.1.1,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並稱世界三大經濟組 織。
(2)世貿組織在國際經濟貿易活動中的積極作用:組織多邊談判,制定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則和協定,為成員提供解決貿易摩擦、沖突的場所。
(3)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非歧視原則,市場准入原則,互惠原則,公平競爭與公平貿易原則,貿易政策法規透明原則。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視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請大家閱讀“名詞點擊”,了解一下這兩個原則。
(4)世貿組織的目標:各成員在互利互惠基礎上削減關稅,消除國際貿易中的其他障礙和歧視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商品的生產和交換,促進各成員的經濟發展。
2、我國與世貿組織的關系
(1)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我國於2001.12.11日正式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
(2)中國入世的積極影響
教師活動:根據世貿組織的原則、目標、作用,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有什麼積極作用?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發表見解
教師點撥:有利於擴大對外開放,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有利於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總體上符合我國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3)中國入世面芹爛臨的嚴峻挑戰
國際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深入的與國內市場競爭結合在一起,面臨的經濟風險會明顯增加。如,大幅度削減關稅,發達國家的優勢產品大量湧入,必將對國內企業帶來生存危機等等。
面對入世,能否把有利條件用足,把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二、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1、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教師活動:根據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帶來的的影響,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國為什麼要實行對外開放?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發表見解
教螞喚師點撥:這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成就證明了,對外開放是正確的決策,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
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下列材料:
為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從1980年起,先後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以及海南省,建立了5個經 濟特區;1984年進一步開放了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14個沿海城市;1985年後,陸續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河北、廣西開辟為經濟開放區,從而形成沿海經濟開放帶。
1990年,決定開發上海浦東新區,並進一步開放一批長江沿岸城市,形成以浦東為龍頭的長江開放帶。1992年以來,決定對外開放一批邊疆城市和進一步開放內陸所有的省會和自治區首府城市;還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15個保稅區、32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53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從而形成了沿海、沿江、沿邊、內陸地區相結合的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意味著什麼?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發表見解
教師點撥:全方位就是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對所有國家進行開放; 寬領域就是對商品、資本、技術、勞務等市場,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以及金融、保險、房地產等廣泛領域對外開放;多層次就是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開發區、沿海、沿江、沿邊、內陸中心城市等多種形式對外開放。這種開放格局必將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如何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1)新形勢下的對外開放決策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我國政府決定: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堅持“ 引進來”與“ 走出去”相結合的基本戰略。
(2) “引進來”的必要性及其方向
教師活動:同學們閱讀教材114頁“外資投資分布”的有關材料,並思考所提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發表見解
教師點撥: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遇到 的突出問題是資金不足、技術落後,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引進外資有利於促進我國經濟建設發展。但是,外資的引進和利用仍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外資主要集中在製造業,服務業投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農業吸引外資較少。投資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中西部落後地區較少。
教師活動:根據這種現狀,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引進來”方面應該怎麼做?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發表見解
教師點撥:要結合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更多的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要吸引外資向高新技術、高附加值加工和研發產業轉移,向農業、服務業等領域擴展。
(3)“走出去”意味著對外開放 的新層次
什麼是“走出去”?是指通過到國外投資辦廠,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輸出等各種形式,與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技術合作。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看教材114頁“海爾集團”的發展材料,思考“走出去”的必然性及意義。
學生活動:認真閱讀,積極思考。
(4) “引進來” 與“走出去”的統一
“引進來” 與“走出去”是我國對外開放基本戰略的兩個緊密聯系、互相促進的方面,只進不出或只出不進,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從“引進來”到 “走出去”,意味著我國的對外開放發展 到一個新層次。
4、實行對外開放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則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思考,上述材料說明什麼?在這種國情下發展對外關系,應該注意什麼?
學生活動:認真閱讀,積極思考。
教師總結: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依靠外國是不能解決溫飽問題的,更談不上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對外經濟關系,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則,並以此為自己發展的根本基點。但堅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並不是閉關自守、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自身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把二者結合起來。
(三)課堂總結、點評
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我國對外開放方面的有關知識,知道了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大趨勢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實行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了解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成就、格局、新形勢下的基本政策和戰略。這對於我們在正確地認識國際經濟關系,增強社會主義優越感和民族自強意識,自覺投身現代化建設等將有重大指導作用。
(四)實例探究
[例1]下列對世界貿易組織的認識不正確地是 ( )
A. 它是世界上所有國家參加的多邊貿易組織
B.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多邊貿 易組織
C. 它成立於1995.1.1日,其前身是關貿總協定
D. 它對當代國際經濟貿易活動有廣泛的調節作用
答案:A
[例2] 世界貿易組織最重要的原則是 ( )
A.互惠原則 B.市場准入原則 C.公平原則 D.非歧 視原則
答案:D
[例3] 下列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認識正確地是 ( )
(1)既有利於中國經濟發展,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發展 (2)進一步加強了與其他國家的經貿聯系,擴展開放新空間 (3)有助於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 (4)對推動世界經濟貿易關系發展有決定性作用
A.(1)(2)(3)(4) B.(1)(2)(3)
C.(1)(3)(4) D.(2)(3)(4)
答案:C
[例4] 實施“走出去”戰略是( )
A、我國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基本立足點
B、解決我國資源短缺的根本性措施
C、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途徑
D、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需要
答案D
課余作業
討論:聯系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和我國國情實際,分析實施“引進來”、 “走出去”戰略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
課後小結
學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
課後習題
完成課後練習題。
板書
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高一政治上冊必修1《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教案教學准備
教學目標
1、 知道世界貿易組織的作用和原則。
2、了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經貿活動的影響。
3、明確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4、了解我國目前對外開放的基本格局。
5、理解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戰略。
6、懂得我國對外開放必須堅持的原則。
教學重難點
1、 知道世界貿易組織的作用和原則。
2、了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經貿活動的影響。
3、明確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
教學過程
...
課後習題
...
2、面臨經濟全球化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態度,採取什麼措施??
1.經濟全球化是必然趨勢,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中國目前最關鍵的並不是反對或支持經濟全球化,而應該立足自身,全力發展本國的經濟。2.我國應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把挑戰轉換成機遇。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4.建設資源節約型、壞境友好性社會。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積極參與趨利避害!(引用鄧論內容)經濟全球化是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客觀趨勢,除了正視和積極參與之外,決不能因為經濟全球化可能會給我們帶來風險,中國要發展、要進步、要富強,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東西。我們必須樹立起全球意識,具有世界眼光,以積極的姿態加入全球化進程,藉助世界經濟的舞台,實現振興中華的大計。不能對全球化抱盲目樂觀的態度,不應把全球化理解為西方強國會自動放棄強權政治和掠奪政策,而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有清醒的估計。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樹立積極辯證防範風險的意識,在競爭中增強實力。世界一些小國面臨的經濟全球化風險決不比我們少,它們能夠勇於參與,相信我們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也一定能夠趨利避害。1、處理好國際關系:要協調好與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之間關系,共享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收益。中美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早已形成「不應輕率地引發貿易摩擦。2、要推動內需:要在廣闊內需基礎上推動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我國企業要利用廣闊的內需市場,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鏈,以更加主動積極的方式參與國際分工。3、要轉變產業結構:將全球價值鏈升級和國內產業結構轉變結合起來,提升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必須加強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產業融合,抓住國內產業結構轉型的機遇,特別是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推動製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轉移。要通過技術能力提升和品牌建設等,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位置和地位。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中,提升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和地位。
3、如何認識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趨勢?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那麼經濟全球化的原因是什麼?下面就讓我為大家介紹經濟全球化的原因,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經濟全球化的原因一,根本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
二,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三,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保障。
四,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
五,企業經營國際化,尤其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的迅速擴張,起了推動作用。
經濟全球化的表現(1)生產國際化。這主要是指國際生產領域中分工合作及專業化生產的發展。現代生產分工已經不是在國家層次上的綜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門層次和企業層次的專業化分工。這種分工在國際間進行,形成了國際生產網路體系。其中最典型是企業生產零部件工藝流程和專業化分工,例如波音747飛機有400 萬個零部件,由分布在65個國家1500個大企業和15,000多家中、小企業參加協作生產。德國拜耳公司與35000多家國內外企業建立了協作關系,拜耳向它們提供中間產品,由它們加工成各種最終產品。這種企業層次的國際化,使未來在一個企業內部進行的設計、研製零部件的加工或購入、組裝和總裝等一系列的活動環節分布到國外進行,即企業的不同部門、工廠、車間,甚至工段、工序等都在國際范圍內進行組織,從而也形成了生產組織的國際化。
(2)產品國際化,也就是生產總額中出口生產所佔的比重大大提高,直接表現為現代國際貿易的迅速增加。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以及眾多的企業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捲入了國際商品交換。現在的國際貿易已佔到世界總生產額的1/3以上,並且還在穩步增長。國際貿易的商品范圍也在迅速擴大。從一般商品到高科技產品,從有形商品到無形服務等幾乎無所不包。在我們的國家裡,到處可以吃“麥當勞”快餐,喝“可口可樂”飲料,看“日立”電視機,坐“賓士”汽車等等。
(3)投資金融國際化。生產和產品的國際化使得國際間資金流動頻繁,大大促進了投資金融的國際化。為適應於國際化的潮流,各國放寬了對投資金融的管制,甚至採取諸多措施鼓勵本國對外投資的發展。以國際直接投資為例,從1991年到1993年,國際直接投資總存量的增長速度相當於世界商品和進出口的兩倍,1995 年國際直接投資總存量達25000億美元。與此同時,國際資本的輸出入更加自由,金融資本嚴重地與商品資本相分離,脫離生產發展而迅速膨脹。目前,世界金融交易量已遠遠超過了世界貿易量。而世界大銀行致力於在世界各國廣設辦事處、代表處和分行,建立海外附屬銀行以及附屬金融機構,並與其他銀行組成合資銀行或國際銀行集團。有資料表明至1992年2月底全球至少有40家銀行的海外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保持在25%以上。金融投資的國際化反過來又會促進生產和產品的國際化。
(4)技術開發與利用的國際化。首先從國際技術貿易的發展來看,由於技術對生產和經濟的重要作用,生產國際化自然帶動國際技術貿易的不斷增長。資料表明:1965年世界各國技術貿易總額為 30億美元,1970年達110億美元,80年代初為160億美元,到80年代中期猛增到400~500億美元。其次,從研究與開發的情況來看,一方面由於各國在科技發展水平上的不平衡,而企業又為了獲得先進的科技成果,因而各國間設立研究與開發據點便成了一種趨勢,以至於許多企業形成了全球范圍內的研究與開發網路,從而促進了研究與開發組織體系的國際化。另一方面,由於現代科技發展以高科技開發為中心,而高科技研究開發投入高,風險大,使很多企業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國際聯合開發,這是現代技術開發活動國際化的又一顯著特徵。例如,1990年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和西門子公司結成了共同研究開發新產品的戰略聯盟,1992年初日本東芝電氣公司也加入這一聯盟,三家聯手開發256兆位超微晶元。
(5)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生產、投資、貿易發展的國際化使各國間經濟關系越來越密切,特別表現在區域間經濟關繫上,為了適應新形勢的發展,以區域為基礎,形成了國家間的經濟聯盟。如歐洲共同體,美、加、墨自由貿易區等等。歐共體自成立來,一直朝著經濟一體化和政治一體化方向推進。1985年 2月,歐共體執委在《關於完善內部市場的白皮書》中,提出了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的目標,確定使12個成員國分散的市場連成一個擁有3.2億人口的統一市場,在統一市場內實現商品、勞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這種區域集團化的趨勢,不僅大大推動集團內的經濟自由化程度提高,而且也會影響到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化的進程。
(6)資本流動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必然帶來貿易全球化,生產和貿易全球化又必然帶來資本的全球化。這三者間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如今各地區金融中心和金融市場形成了有機整體,資金以光的速度在全球流動,哪裡增資就流向哪裡。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經濟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動下,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 (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和各種資本形態(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的運動超出國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過程。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的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關系國際化發展的客觀趨勢。經濟全球化是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發展到更高水平、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程度大為增強、阻礙生產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種壁壘不斷削弱,經濟運行的國際規則逐步形成並不斷完善的條件下產生的。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其萌芽可以追溯到到”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現代工業、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世界市場加速擴大,世界各國間的貿易往來大大超過歷代水平。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現已發展成為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術發展為先導,涵蓋了生產、貿易、金融和投資各個領域,囊括了世界經濟和與世界經濟相聯系的各個方面及全部過程。其主要表現為:國際分工從過去以垂直分工為主發展到以水平分工為主的一個新階段;世界貿易增長迅猛和多邊貿易體制開始形成;國際資本流動達到空前規模,金融國際化的進程加快;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日增;國際經濟協調的作用日益加強。
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客觀必然性。這是因為:
第一,新科技革命和生產的高度社會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二,國際貿易的高度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現實基礎;
第三,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
4、高二歷史說課稿範例5篇
1.高二歷史說課稿範例
一、教材
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本課是XX第三課時
主要內容以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為主題,以經濟全櫻改球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和影響以及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更應如何應對。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既是當代世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又將成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礎,她是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能阻擋。因此,本課對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這一主題起到了總結的作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離不開中國。通過本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辯證地看待經濟全球化趨勢,又可以使他們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含義、主要原因及具體表現影響,經濟全球化中國應對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
藉助於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前自主預習題、課中探究題、最後的課堂總結等問題的設置,使學生體念參與整課學習的快樂,使課堂達到效果。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是當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使學生增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意識,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重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和影響。
難點: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肯得基、麥當勞、可口可樂、海馬汽車、賓士轎車、家樂福、耐克、海爾集團、波音飛機……教師提問:說明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呈現什麼趨勢?學生回答:經濟全球化趨勢教師設問,導入新課:什麼是經濟全球化?它是如何到來的?它對世界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2、新課學習:通過設置6多個具體問題,讓學生帶著具體問題學習課本。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學生既體驗合作學習,有解決本課難點問題。
(一)經濟全球化的含義(通過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感受經濟全球化趨勢,從而了解經濟全球化的含義。)教師總結: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就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通和優化配置,從而使各國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世界經濟逐漸形成一個整體的趨勢。
(二)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原因
(通過閱讀教材、獲取有效信息,讓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原因。)教師提問:我們當前的生活中時時處處體現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它出現的原因是什麼?指導學生根據課本第一個子目「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經濟全球化出現的原因:
(1)冷戰結束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發展的趨勢,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客觀環境;
(悄孫2)各國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發揮優勢,彌補不足;
(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PPT補充資料的得出。
(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表現(通過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引導學生認識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增強論從史出的能力,突出重點。)教師出示三則材料,理解內容。
(四)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出示材料:由於不啟頌鏈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經濟全球化並沒有使廣大發展中國家從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國越富,窮國越窮。——卡斯特羅
課堂小結:當今全球化大潮洶涌澎湃,在國際利益的博弈中是自強還是退卻,國人已經找到了一個振聾發聵的答案:那就是在風浪中與全球共同搏擊,建立和諧世界,謀求共同發展!
2.高二歷史說課稿範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課從三個方面說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局勢的重大變化——以黴素味厚的兩極世界格局的形成。作為開篇第一課,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兩極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國際關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轉折點,又是兩極格局到多極化趨勢轉變的起點,因此本課有著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及高中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擬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戰表現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認識美蘇冷戰對二戰後國際關系發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理解美蘇兩國對峙中各自採取的政治、經濟、軍事措施;就美蘇兩國在「冷戰」狀態下的對抗和矛盾的機會對世界和平和國際關系進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圖片、視頻的演示,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通過課堂討論和問題探究,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美蘇爭鋒是兩大陣營的對峙,實質是美蘇國家利益的爭奪。
「冷戰」背景下美蘇雙方的激烈爭奪給世界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極大威脅。
3.重點和難點
本著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美蘇冷戰的表現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難點:兩極格局對二戰後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二、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辨證思維能力,能較為全面地看待問題,初步具備了查找和收集資料、獲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這些都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2.教學方法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根據學案做好課前預習,初步建立知識體系。
(2)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整合課本資源,採用情境教學法、閱讀指導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學法指導
利用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視學生的參與,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合作性、創造性,促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環節:課前預習、自主學習;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合作探究,師生互動;分層訓練、鞏固提高。
首先——課前預習、自主學習。提前下發學案,學生根據學案做好預習。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步構建知識體系,讓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聽課。
其次——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0xx年3月19日作為急先鋒的法國率先轟炸了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個月後,戰事依舊。法國為何成為北約軍事轟炸的急先鋒?1949年法國成為北約成員國,1969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20xx年法國又通過投票重返北約,法國為什麼對北約朝三暮四,北約卻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今天我們大家通過本課的學習就可以解開這其中的秘密。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再次——合作探究、師生互動
我將教材整合為四部分: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過程、主要對抗形式和兩極格局的影響。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通過合作探究來突破重難點。設計意圖:
突出重點,條理清晰,有利於學生構建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一、兩級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體顯示五則材料,分別是德國、英國、法國、美國和蘇聯在二戰後的狀況(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讓學生閱讀材料,分析二戰後兩極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蘇兩國國際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沖突是兩極世界形成的根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學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兩極格局形成的過程
利用多媒體顯示: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框架——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標志——兩極世界的瓦解的標志,讓學生在教材中快速尋找答案。
設計意圖:熟悉教材,形成對知識體系的整體認識。
三、兩極格局主要對抗形式:冷戰
1.冷戰的含義:教師介紹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於理解本課重點。
2.冷戰的過程
多媒體顯示三幅圖片:1946年「鐵幕演說」;1947年杜魯門國會咨文;1991年蘇聯解體。利用圖說歷史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冷戰的過程:冷戰序幕(1946年鐵幕演說)——冷戰形成的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冷戰的瓦解(蘇聯解體)。
設計意圖:形象直觀的圖片,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心靈又受到強烈的震憾。加深對歷史變遷的理解,
3.高二歷史說課稿範例
說教學
(1)知識方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背景;民族工業「短暫春天」的概況和特點;在民族工業發展過程中做出貢獻的實業家;中國無產階級的壯大。
(2)能力方面:通過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短暫發展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原因和結果的能力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引導學生認識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過程和各階段的特點,使學生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能力;
(3)態度、價值觀方面:通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統治是近代中國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不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不可能得到充分發展。
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背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有極其深刻的原因。一、辛亥革命的推動,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一些封建障礙。二、「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三、群眾的反帝愛國斗爭的推動。提倡國貨。這些是內因。四、歐洲列強忙於一戰,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是主要原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中發展壯大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曇花一現。帝國主義的侵略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2)難點: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特徵。由於此部分知識比較分散,學生對這一特點理解一般只停留在表面化、較低層次上。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從中國近代社會的性質;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民族主義工業這一階段發展的概括等多角度、多層次、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時期的特徵,並由此進一步加深對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理解,以及它對新時代到來所起到的作用和影響。
說教法
提問啟發,通過提問,能收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從而引出本節所講內容。
講解法,針對教材的重難點進行講述解釋,從而使問題化難為易,便於學生理解掌握。
討論法、多媒體技術運用等教學方法,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民主,積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與學的活動。
說學法和學生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有所了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展的階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加深。為此,在課堂教學中引用材料、形勢示意圖、設計表格,幫助學生概括、歸納、比較知識點,培養學生分析原因與結果的能力以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說教學過程
分導入新課、講授新課、課堂小結、教學反饋、板書設計、布置作業等六部分。
說教學反饋及自我評價
本課教學重難點集中,為鞏固教學成果,設計基礎訓練和能力提升的練習,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發散思維。
說總體設計構想
立足教材實際,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既體現學科綜合思想,又滲透新課程意識,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與管理。
4.高二歷史說課稿範例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新課程《歷史》必修Ⅰ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課,介紹了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一條主線:君主XX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兩對矛盾: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
三個內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
2、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3、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並掌握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2)掌握從漢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尤其是相權的演變。
3)了解從漢至元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即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
4)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聯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並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二、說學情
特點:高一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
不足:歷史知識的儲備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
對策: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培養。
設計理念:創建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說學法
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四、說教法
講述法、問題探究法、討論法等,創設情境,設疑引思。
五、說教學過程
1、課前准備
學生自己先預習一遍教科書,再從網路、課外讀物中搜集一些關於古代中國君主與宰相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科舉考試等內容的資料,基本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並進一步布置學生思考: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發展的一些特點。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新課導入
秦統一以後開創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麼秦亡以後這些政治制度隨之消亡了沒有呢,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直接了當導入新課,使學生迅速進入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內容。
3、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主要講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部分學生自學。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包括四個問題:西漢的郡國並行制和漢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節度使和藩鎮;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權力;元朝的行省制度
注重補充材料,讓學自主學習,自主分析,盡可能讓學生動手、動口與動腦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習慣。
材料一漢興之初,海內新定,…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諸侯原本以大,小者*荒越法,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漢書》
材料二「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XX,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司馬遷《史記》
材料三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改其枝群…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嘩,疾錯.—司馬遷《史記》
材料四偃說上曰:「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目的: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養成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習慣。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決地方權力過大的難題,培養學生利用歷史背景分析解決重大歷史問題的能力
多媒體展示《元朝疆域圖》:
設置問題:作為中國歷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面對如此遼闊的疆域,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該如何有效的對地方進行統治呢?
目的:問題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後,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麼,反映了什麼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後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課堂小結
本課學習了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以及科舉制度的演變,其中交疊著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沖突,演變的趨勢和矛盾發展的結果是君主XX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5、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簡答題注意能夠概括本科內容:
(1)從漢至元中央和地方制度是怎樣演變的?
解題關鍵:政治制度的內涵和發展軌跡,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思路引領:分別從中央和地方兩個方面談政治制度的演變過程,以朝代為時間順序作答。
答案提示: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漢朝時「中朝」與「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和不斷發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權;元朝加強皇權方面的新發展,中書省和樞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國並行制;州縣兩級制;州、道等觀察區的設立;宋朝削減地方節度使權力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及作用。
(2)你認為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解題關鍵:政治制度的內涵和各朝代發展特點。
思路引領:從發展過程看其發展軌跡和趨勢,從各朝代發展概況總結出相應特點。
答案提示:從漢至元中國政治制度屢經變化,不斷發展了XX主義中央集權。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君主。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層行政組織長期穩定,人身控制嚴厲,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對中央和君主絕對依賴,難以實施有效治理。
5.高二歷史說課稿範例
我說課的課題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六方面對本框教學進行說明。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課的教學地位和作用
《社會歷史的主體》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必修第4冊,《生活與哲學》第4單元第11課的第2框的內容。
本節課的這部分內容,是在第一框學生們能夠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展開的,通過學習使學生們理解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運用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分析社會歷史的發展。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學習本課內容,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人民的主體地位,並為下一課打下基礎。
說教學目標(每個說1~2個)
按照新課標教學目標,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以及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基本內
2、能力的目標:通過對社會歷史的主體理論的學習,明確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形成自覺堅持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看待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的目標:堅定群眾立場,堅持群眾路線,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培養尊重勞動、熱愛人民的情感。
說教學的重、難點(各說2~3個)
本著高二新課程標准,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於如何使學生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名群眾通過實踐創造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對哲學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在理解上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並且正確理解以上知識點對下一階段的學習以及樹立學生正確主體意識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為本框的重點和難點。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說教法和學法
我們知道,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創新教育的精神和我們政治學科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採用「啟發式」的教學指導思,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我在採用講授法的基礎上准備配合運用情景設置,提問,集體討論,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並結合運用我本人所擅長的多媒體道具,根據所創設的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挖掘他們的知識潛能。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創造學生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真正實現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分析歸納、自主探究、總結反思等。這些方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觀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讓學生在自己的思維的活躍中領會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說教學過程(重點說)
1、課題引入:我設計以提問哲學到底是什麼?的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設計典型事例,通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形式,並得出其實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2、講授新課:(35分鍾)通過教材第一目的講解,讓學生明白,生活和學習中有許多蘊涵哲學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學並不神秘總結並過渡:生活也離不開哲學,哲學可以是我正確看待自然、人生、和社會的發展,從而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和改造世界。整個過程將伴隨著多媒體影像資料和生生對話討論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課堂反饋,知識遷移。
最後對本科課進行小結,鞏固重點難點,將本課的哲學知識遷移到與生活相關的例子,實現對知識的升華以及學生的再次創新;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重點和難點,為下一框學習做好准備。
4、板書設計
我採用直觀板書的方法,對本課的知識網路在多媒體上進行展示。盡可能的簡潔,清晰。使學生對知識框架一目瞭然,幫助學生構建本課的知識結構。
5、布置作業
我會留適當的自測題及教學案例讓同學們做課後練習和思考,檢驗學生對本課重點的掌握以及對難點的理解。並及時反饋。對學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難的知識點,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予以疏導。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因為我本人到現在仍沒有更多的教學經驗,設計上仍有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也感謝各位老師的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完畢,謝謝老師!
5、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措施
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範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的措施有:
1、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條件,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2、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市場經濟法律法規。
3、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
4、堅持獨立自主,加強防範工作,維護我國經濟安全。
6、高一政治上冊必修1《面對經濟全球化》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