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與治理轉型叢書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與治理轉型叢書

發布時間: 2023-04-28 17:38:26

1、全球化智庫是干什麼的

1、全球化智庫雹核(,CCG),是中國領先的國際化智庫,秉承「國際化、影響力、建設性」的專業定位,堅持「以全球視野為中國建言,以中國智慧為全球獻策」,致力於全球化、全球治理,國際經貿與投資,國際移民、人才與企業全球化、中美關系與中美經貿、國際關系、一帶一路、智庫發展等領老肆和域的研究。

2、CCG是中聯部「一帶一路」智庫聯盟理事單位,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全國人才理論研究基地,人社部中國人才研究會國際人才專業委員會所在地,財政部「美國研究智庫聯盟」創始理事單位,擁有國家授予的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資質,也是唯一獲得聯合國特別咨商地位的中國智庫。目前,CCG擁有侍盯專職智庫研究和專業人員近百人,是國內最大的社會智庫之一。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全球智庫報告2018》中,CCG再次躋身全球頂級智庫百強榜並位列第94位,是首個進入世界百強的中國社會智庫,並在國內外多個權威智庫排行榜單均被評為中國社會智庫第一。

2、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及中國機遇與挑戰

經濟全球化是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深刻理解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邏輯和發展趨勢,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全球化歷史進程背後的必然性,掌握參與和引領經濟全球化的主動權。

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

第一,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的形成。西方國家憑借敲詐勒索、強權佔領、殖民擴張,在一戰前基本完成了世界的劃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都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14世紀,義大利佛羅倫薩等城市出現了具有僱傭關系的工廠手工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早期的資本家和冒險家渴望獲得歐洲以外的特產(如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他們還希望將歐洲商品銷往中國、印度和其他東方國家。經過迪亞斯、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的探索,開辟了通往東方和世界各地的新航線。新航路的開通徹底宣告了世界范圍內隔絕狀態的結束,世界開始成為一個整體,從歐洲到亞洲、美洲、非洲的交通日益密切。開辟新航路的過程,也是殖民國家征服和掠奪殖民地的過程。美國大片土地的開發,導致了三角貿易的興起和繁榮。歐洲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出到非洲,卻換來了近億奴隸;美國的金、銀和工業原料用船運往歐洲,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765年,英國織布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由此開始。178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使用於紡織領域,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隨後,蒸汽動力被使用於交通部門,火車和汽船相繼發明,生產效率迅速提高。資本主義國明虧前家的工業品銷往國外,亞非拉成為其工業原料供應基地和商品傾銷市場,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了。汽車、電報、電話、飛機等。相繼問世並投入使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壟斷組織開始形成,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1969年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車並由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車並由美國控制,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使世界經濟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第二,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階段。生產力在推動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也將資本主義推向自我否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結果是在蘇聯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與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相對應的是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這種全新的生產方式不僅在蘇聯,而且在全世界都顯示了它的生命力。因此,一個新的世界市場出現了。二戰結束後,隨著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獨立,世界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形成,這個新的世界市場成為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並行的存在。這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並不是完全相互封閉的,而是在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空航天、微電子和生物工程等技術突破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既相互激烈競爭,又有一定程度的合作。對內,深化各自系統內的合作,推動各種形式的融合發展;對外,資本正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新一輪擴張,推動經濟全球化走向系統化和制度化。總的來說,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進一步加深,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便利。

在新世紀,經濟全球化的「向前動力和向後阻力」有了新的發展。一方面,以信息革命為先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奏響了世界互聯互通的新樂章,各種新技術新體系將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進一步深化了全球利益和責任的共享。另一方面,反全球化思潮風起雲涌,美國提出「美國第一」口號,在國際事務中推行單邊主義,經濟全球化發展遭遇巨大阻力。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必將繼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會遇到如此大的阻力,與舊的生產激清關系雖然阻止不了新生產力的發展,但在退出歷史舞台之前,會竭盡全力阻礙新生產力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范圍內和國家內部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舊的財富和權力分配格局並沒有被打破。舊格局、舊體制通過留存的力量阻礙了與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相適應的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構成巨大挑戰。

其次,經濟全球化會放大經濟危機,形成經濟全球化的第二次自我否定。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日益頻繁,相互依存度逐漸增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當代經濟全球化主要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主導,這使得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隨著經濟全球化擴展到全球。當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空橡發展到一定程度,世界經濟危機就會爆發。此外,經濟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市場經濟在全球擴張的同時,也將其自發性和盲目性延伸到全球,從而加劇了世界經濟的無序性和風險性,誘發了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可見,經濟全球化不僅可以實現商品、資本、技術、勞動力等資源的全球流動,還可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同時也會將單個國家的經濟風險分散到其他國家。如果經濟全球化按照現有模式進一步發展,全球危機的風險會越來越大,對經濟全球化的批評會越來越強烈。

最後,經濟全球化會放大社會動盪,形成經濟全球化的第三次自我否定。第一,經濟全球化使財富分配更加全球化,導致財富分配的不公平。一個國家的社會階級矛盾擴大到了全世界。可以說,隨著當前和過去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階級矛盾會加深,捲入的人會越來越多,影響的區域會越來越廣,如果出現社會動盪,規模會更大。這使得經濟全球化很可能遭到希望緩和階級矛盾的人的反對。第二,經濟全球化使各國

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的聯系與互動增強,國際問題誘發國內動盪、國內問題引發國際動盪的機率增大。原本只會在局部或一定國家內發生的動盪,很可能會通過要素的流動擴大到全世界。那些被牽連而引發動盪的國家很可能將自身損失歸罪於經濟全球化。

盡管如此,我們要看到,經濟全球化是與新的生產力發展聯系在一起的。當前,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以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和使用,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使各國的聯系更加緊密。例如,不斷涌現的在線直播、短視頻、移動游戲、在線教育、雲計算等新型信息服務模式都具有全球消費的特徵。實體經濟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物質產品的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藉助信息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為實物產品的使用者提供信息技術支持。信息溝通突破地域限制,從量變走向質變。僅就信息而言,人類甚至將從「地球村」躍進到「一家人」的程度,信息技術為人類交往、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

進入新世紀,生命科學的新發現、生物技術的新突破、生物技術產業的新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及社會發展的進程。例如,日益成熟的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以及正在加速發展的基因組學技術和蛋白質組學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生物晶元技術、幹細胞組織工程等關鍵技術,推動了生物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深刻改變著人類的醫療衛生、農業、人口和食品狀況。這不僅將給予人類個體更長的生命,擴大全球交往的機會和意願;還將帶來觀念的改變,最大限度地從個體的角度降低沖突的發生、財富的損失,使世界更加和平與穩定,使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更加安全。融合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的先進製造技術正在加速推進製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正在加速發展的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能源技術將引發全球能源變革,空間和海洋技術正在拓展人類生存發展的新疆域。這也意味著經濟全球化的空間正在不斷地拓展。另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積聚力量,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給全球發展和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都意味著,經濟全球化是物質力量作用的結果,必然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

中國的發展要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勢

「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長江、尼羅河、亞馬孫河、多瑙河晝夜不息、奔騰向前,盡管會出現一些回頭浪,盡管會遇到很多險灘暗礁,但大江大河奔騰向前的勢頭是誰也阻擋不了的。」因此,中國的發展必須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大邏輯、大趨勢,緊緊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性機遇。

第一,攜手打贏全球疫情防控阻擊戰,站上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新起點。疫情防控期間,中國主動同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合作,保質保量向國際社會提供急需的防疫物資,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力證明了團結合作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優化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機制是捍衛公共衛生安全最好的方法。打贏全球疫情防控阻擊戰,應強化世界衛生組織等多邊機製作用,將抗疫國際合作中形成的經驗做法切實轉化為立根本、管長遠的制度體系,築牢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銅牆鐵壁;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推動世界經濟復甦。

第二,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是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建設一個更加美好世界的必由之路。為此,需要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優化全球產業鏈布局,保障全球供應鏈安全,建立健全貿易摩擦解決機制,加快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磋商;倡導多邊自由貿易機制,擴大自由貿易「朋友圈」,主動分享發展經驗,增進民生福祉。

第三,適應世界大變局,完善全球治理體系。進入新世紀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當下,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不是推倒重來,不應採用冷戰、零和博弈的舊思維,而要在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前提下,積極補充、改革、完善現有國際秩序,推動世界貿易組織等多邊機制的改革,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儲備更強大的體制機制紅利。

第四,促進文明對話和綠色發展,蓄積經濟全球化發展新動能。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推動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加快全球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同呵護好地球家園,同築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通過文明對話和綠色發展,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拓展新的空間和機遇,促進經濟全球化基礎更牢、程度更深、更可持續。

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大勢還應深刻認識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因素。第一,要統籌好開放與安全。既要打開窗戶,擴大開放,也要裝好紗窗,更好維護經濟安全。在新發展階段,必須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謀劃國內發展,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全面擴大開放促進市場化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以更強的產業競爭力、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來保障經濟安全,以更加安全的經濟體制參與更高水平的經濟全球化。要順應大國經濟發展規律,切實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立足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好開放與改革發展,找到開放與安全的黃金結合點。

第二,要有效防範化解風險。要堅持底線思維,堅決守住底線和紅線,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穩住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把風險防範落到實處。要把握好擴大開放的力度、進度和深度,積極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風險,更好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第三,要提升參與和引領經濟全球化的能力。要提升規則制定能力,多邊、區域與雙邊並舉,積極參與新一輪全球規則制定,反對保護主義,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要提升安全保障能力,運用國際通行規則,健全產業安全機制,完善經濟安全風險預警,健全外資安全審查、產業損害預警、貿易救濟等機制,維護我國發展利益。要提升人才保障能力,積極培育經濟、法律、管理、談判等方面的國際化人才,增加我國在國際組織的代表性。

經濟全球化作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無論人們如何批判,無論其發展過程會出現什麼樣的曲折,都是不可能否定得掉的。因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深刻理解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發展趨勢及其背後的必然性,以「勇敢者」的態度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趨利避害,掌握發展主動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相關問答:經濟全球化的表現表現為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任何國家也無法迴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

3、學習全球化與全球治理課程的意義

學習全球化與全球治理課程和寬棗的意義如下:
1、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國際政治學科研喚拆究的需要。
2、全球治理理論是一個不斷自我巧斗完善的綜合體系,全球治理理論對全球環境治理用著意義。

4、《世界不是平的》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世界不是平的》(Stephen D. King)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W9tO29KamHH2klaZaeoOew 提取碼: ff5q

書名:世界不是平的

作者:Stephen D. King

譯者:於展

豆瓣評分:7.3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9-2

頁數:340

內容簡介:

《世界不是平滾沒的》作者尖銳地指出:一直以來,雖然為全球化搖旗吶喊的人很多,但是技術進步並不能決定全球化,因此世界肯定不是平的,也不可能是平的。作者認為,全球化並不是在真空中發生的,全球化也並不是一條單行線,如果無法適應新的全球經濟、金融與政治現實,全球化的前景就會混沌不清。只有經濟、市場和資本的全球化,遠遠不夠;銷敏「二戰」後建立的全球化制度體系已無法應對新環境;繼續推動全球化需要全球治理的新思維。

本書綜合經濟學、政治學、哲學與當前國際熱點問題,以歷史和地理為時空坐標,深刻而生動地勾勒出一幅鮮活的全球化變局的宏大圖景。具體從四個部分展開論述。第一部分為「戰後大斗納的成功與21世紀的失敗」,探討了為什麼全球化在戰後多年都促進了財富增長,但是在21世紀初卻由福祉變成了禍根。第二部分是「民族國家VS.全球化」,考察了全球化和民族國家之間不可避免的緊張關系:經濟可以是全球的,但政治卻是自己的,本國的政治勢必會影響全球的經濟。第三部分是「21世紀的挑戰」,利用過去的棱鏡來凝視未來,聚焦探討21世紀的全球化面臨的三大關鍵問題:移民、技術和貨幣。第四部分論述了「技術層面的解決方案、義務與道德」,作者認為許多與全球化有關的問題的「解決方案」只是技術官僚主義的表現,並試圖提出未來推動全球化所需的全球治理新思維。

作者簡介:

[英]簡世勛(Stephen D. King)

匯豐銀行(HSBC)首席經濟學家,英國下議院財政委員會專家顧問。英國政府亞洲工作組成員,歐洲中央銀行影子銀行委員會成員。畢業於牛津大學。長期擔任《金融時報》《泰晤士報》《獨立報》《旗幟晚報》等媒體的專欄作家、首席評論員。

5、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時代背景是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時代背景是外部世界政策環境和國際力量對比存在不確定性#新問題領域存在規則真空發達國家提供公共產品動力不足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兩股思潮的交互。詳細說明如下:

第一,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兩股思潮的交互。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的主導潮流,經濟全球化是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而近年來發生的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並明確表示出保護主義衫返傾向等「黑天鵝事件」,卻讓人們對全球化潮流心生質疑。

雖然在諸多歷史周期節點上,質疑全球化的聲音總會出現,但我們在批評全球化的同時,也應客觀公正地反思全球化的工具屬性。此輪逆全球化的思潮製造了諸多不確定性。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往往是弱者站出來呼籲警惕全球化會具有破壞性。此次卻是一些常規上引領全球化、提供全球公共產品、駕馭全球治理方向的傳統發達經濟體開始帶頭質疑全球化。

第二,發達國家提供公共產品動力不足。實際上,發達國家並不是反對全球化,而是在探究究竟「什麼樣的全球化」才更有助於實現本國利益。在某種意義上,它們在反思如何參與全球化、在何種程度上提供公共產品和參與全球治理才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因此,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交替的時告納代背景之下,傳統公共產品供應國提供公共產品的動力相對減弱,因為它們已然開始計較得失。以全球經濟治理領域為例,全球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壓力依然很大,對公共產品需求量巨大。發達國家經濟緩慢復甦,國內問題叢生,對提供全球公共產品興趣不大;而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貢獻日益增加,卻享受不到對稱的國際話語權。

第三,外部世界政策環境和國際力量對比存在不確定性。主要發達經濟體國家政策方向不明確:難以預估美國經濟政策可能在全球范圍內帶來的溢出效應,難以判斷歐洲變局的震盪效應。此外,各問題領域內的力量對比形勢不明朗。

主要國家或經濟體之間的力量對比格局,將直接影響到主要議題領域內的力量分布,並對治理結果具有決定性影響。例如,在貨幣領域內,國際貨幣籃子的多元化格局未定。一旦歐元衰落,是否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緩慢,而美元一家獨大、負面溢出效應持續存在的歷史延續?還是,歐元回穩,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順利,美元持強,歐元和人民幣影響力漸升?

在貿易領域內,規則碎片化趨勢持續,雙邊、多邊規則並行發揮作用。如何在此輪發達經濟體「引領」的規則「碎片化」中辨識利益,如何尋求貿易便利化優勢的延續,依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挑戰,需要作為主要利益攸關者的大國能夠參與提供諸如包容性規則等全球公共產品。

在投資領域內,美歐等發達經濟體刻意製造障礙、不發達經濟體和欠發達經濟體的投資風險都在提醒我們,影響投資便利化的制度性障礙非常嚴峻,襪塌沒亟需全球共識、規則和充足的公共產品予以應對。在氣變領域內,伴隨美國的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成果能否得以維系?

第四,新問題領域存在規則真空。在一些新興的、非傳統安全領域內,例如網路空間等全球公域的治理存在規則真空、公共產品缺乏、治理赤字。在很多傳統問題領域內,治理已然有法可依,而這些新興問題領域則缺乏公認的、成熟的和可以參照的法律、法規或規則。這種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狀態一方面顯示了公共產品赤字的現狀,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在行動自由度的土壤上很容易萌生制度非中性的問題。

圍繞這些領域治理話語權的爭奪門檻高築。在規則塑造方面,發達國傢具有發展中國家無法超越的先天優勢,因此很容易再次主導規則塑造,無須提供大量公共產品,就能享受制度非中性的「先行者優勢」。所謂的高門檻主要指先進科技、研發能力和雄厚資金的支撐。在全球范圍內,往往只有少數大國、特別是主要的發達經濟體才有能力承擔,而且他們在規則塑造層面享有更加充分的經驗可循。

規則真空使得制度非中性的情況更易產生。當然,萌生新的問題領域也意味著更多的靈活度、自由度和參與機遇,同時也意味著參與治理、分攤公共產品的「成本—收益比例」不明確,進而難以說服各國參與公共產品融資。成員國更加傾向於保持觀望,或者只想「搭便車」的姿態。

理想的全球治理機制的基本特徵

第一,緊扣時代主題,制定危機預警與防範,應對世界上與日俱增的不確定性因素。在新時代,安全問題的非傳統性與日俱增。例如,發生在布魯塞爾、倫敦和巴黎等地的爆炸案引發區域內外的高度警惕。歐洲面臨著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移民帶來工作崗位進一步吃緊、移民的融入和區分普通移民與恐怖主義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並非短期事件,而需制定長效機制,從經濟社會發展入手。此外,治理這些問題需要各國之間進行信息共享,制定和完善危機預警與防範機制。

第二,合作共贏和包容性精神。確保各種類型的成員有意願普遍參與,利益訴求能夠得到充分的表達和保障。各類全球性問題的基本屬性決定了,只有各國一致努力,合作治理,才能有效應對。而國家與國家之間,有沖突,也有合作;有差異,也有共識;有分歧利益,也有共同利益。只有摒棄沖突,求同存異,才能實現共贏。

第三,堅持普遍參與、監管充分的基本原則。所謂普遍參與、監管充分討論的是全球治理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問題。全球治理討論的是多邊合作的問題,需要堅持一定的原則,並輔以適當的約束性手段(例如制裁),維護多邊合作的有效性與合法性,確保規則得以遵守、決議得以落實、權力得以監管和限制、違約行為得以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