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場經濟全球化的根源
經濟全球化的成因
經濟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國家經濟體制、企業趨利動機與技術進步等三個因素。下面讓我們分而論之:
1、世界各國經濟體制的趨同消除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體制障礙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只有選擇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加快本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提高本國經濟的運轉效率和國際競爭力。封閉經濟由於缺少外部資源、信息與競爭,而呈現出經濟發展的靜止狀態。計劃經濟體制則由於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不對稱和激勵不足問題,而導致資源配置與使用的低效率。所以,不管是傳統的封閉經濟,還是起源於前蘇聯的計劃經濟都不約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道路。由此而造成的各國在經濟體制上的趨同,消除了商品、生產要素、資本以及技術在國家與國家之間進行流動的體制障礙,促成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2、微觀經濟主體的趨利動機推動了經濟活動的全球化發展眾所周知,商品與要素的價格在世界的不同地區是不可能完全相等的。這種地區性差價的存在被人們稱之為「區位優勢」,而區位優勢則為企業提供了進行全球性套利的空間,於是,便有了對外投資、技術轉讓,以及企業生產過程的分解與全球配置。正是企業出於套利動機的這種全球性擴張,推動了經濟的全球化。
3、信息技術的進步降低了遠距離控制的成本企業的活動半徑是與其所有權控制的成本負盈相關的。即:遠距離控製成本低,企業的活動半徑就大,從而經濟全球化的程度就高;反之,則相反。遠距離控制的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在信息經濟時代的今天,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與網路經濟的誕生,使得這種成本大幅度下降,以致,從理論上來講,對於一家有能力進行全球擴張的企業來說,它的活動范圍可以達到世界的任何地方。
經濟全球化的特徵
特徵產生於比較。為了准確把握經濟全球化的特徵,我們就必須將其與地區經濟一體化進行比較。
地區經濟一體化的核心要素是主權國家,一體化的實現是通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談判,公平分配一體化的成本與收益來實現的。
但是,與地區經濟一體化不同,經濟全球化的核心要素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個人與企業,它是在各國經濟體制趨同與信息技術進步背景下,通過企業的跨國投資與全球性套利來實現的。因此,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是一個自發的市場機製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不存在談判的機制,所以,其成本與收益的分配是由市場競爭來決定的。正如我們在國際市場經濟中看到的那樣,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財富分配必定是不均等的。1997年發生在東亞的金融風暴足以證明這一點。
經濟全球化的效應
經濟全球化的效應主要有二:其一是財富再分配的效應;其二是通貨收縮效應。
由於經濟全球化是一個自發的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過程,因此,在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下,國際競爭力較弱國家的財富必然會被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國家再分配。
經濟全球化的通貨收縮效應根源於全球化進程中世界總供給的增加。例如,當中國、前蘇聯等計劃經濟體制國家通過經濟轉型而融入到世界經濟之中時,盡管世界的總需求增加了,但是世界總供給會增加得更快。這是因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這些國家僅僅是在為本國居民而生產,而當它們進入國際分工體系之後,它們將為整個世界而生產,因而其供給必定會隨著生產力的解放而增加。隨著世界總供給的增加,物價就會下跌,通貨便會隨之收縮。
但是,在這里,我們有必要來區分兩種不同的通貨收縮:一種是因為供給增加而引起的通貨收縮,它是屬於那種好的通貨收縮;另一種則是因為需求下降而引起的通貨收縮,它是屬於那種不好的通貨收縮。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來的既有好的通貨收縮,又有壞的通貨收縮。哪種經濟體可能面臨好的通貨收縮?哪種經濟體又可能面臨壞的通貨收縮呢?這將取決於該經濟體在經濟全球化的第一種效應的作用過程中,是屬於再分配型的經濟體,還是屬於被再分配的經濟體。例如,在1997年的東亞金融風暴中,東亞國家顯然是屬於那種被再分配的經濟體,因此,它們所面臨的通貨收縮也就必定是屬於那種壞的通貨收縮。
幾點結論
分析至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從經濟全球化的成因來看,經濟全球化是一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進程。所以,對於一個已經走上開放經濟道路的國家來說,它所面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全球化的問題,而是如何爭取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獲取更多的利益,降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成本支付。
2、一國要想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增加獲利、減少損失,關鍵在於提高國際競爭力。
3、在競爭力不能迅速提高的情況下,較好的控制方法是控制經濟的對外開放度。然而,選擇這樣的策略是有約束的。我們的觀點是: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是抵禦經濟全球化沖擊的最有效方法。
2、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分別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介紹如下:
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成為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也就是說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本文從經濟全球化出發,以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為題,第一部分寫經濟全球化的概述,分別介紹了經濟全球化的概念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第二部分寫了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其包括經濟全球化可以優化資源配置、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的機會、經濟全球化將會促使世界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其他正面效益。
第三部分寫了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其包括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使貧富差距拉大;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
經濟全球化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最後寫了發展中國家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潮流。
發展中國家必須結合國情,利用本國的優勢,加快本國民族產業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發展中國家之間應加強團結合作,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
1、經濟全球化可以優化資源配置。
2、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的機會。
3、經濟全球化將會促使世界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 :
1、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使貧富差距拉大。
2、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
3、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 。
4、經濟全球化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5、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
6、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 。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文庫-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
3、舉例論述全球化的效應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效應之一,是使世界真正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極大地促進了國際交流,降低了世界經濟活動的成本,提高了全球經濟效益和世界經濟發展水平,並有利於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世界經濟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活動聯結成的有機整體,世界經濟的發展與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相互促進的兩個過程:全球化由經濟發展的推動而不斷加深,而經濟發展也因全球化而得到促進。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家經濟開放度(貿易/GDP)的高低決定了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世界上高增長的13個國家經濟開放度是92.1,而低增長的國家只有70.2。高增長的國家通過擴大對外交流而獲得了更多的發展資源和發展空間。全球化為所有的國家提供了廣泛的經濟交往的舞台和發展機遇,使每個國家都能從中獲得收益。因為,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不僅發達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和市場上實現了高度融合,而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利益也相互交織,形成了互惠互利的經濟關系。發達國家由於經濟成熟,市場已趨於飽和,遂全力向世界市場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市場擴張;發達國家擁有較高的價格水平,經濟全球化可以使它有條件從最便宜的國家進口商品,其購買支出遠遠低於國內價格,從而獲得國民收入的外溢。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全面實行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大量吸收外來資本及技術,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其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中所佔的份額不斷提高;發展中國家的價格水平相對較低,難以獲得國民收入的外溢,但發展中國家相對於發達國傢具有價格競爭力的利益,這有利於擴大它們對發達國家的出口。國際經濟交往的日益頻繁與經濟關系的密切,為各國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比較優勢的發揮創造了條件。這不僅使世界經濟的內容更加豐富,而且推動了世界經濟的整體發展。
經濟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依存對長期存在的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提出了嚴峻挑戰。應該承認,當下的經濟全球化是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全球化,國際經濟規則基本上都是由西方國家單獨或聯合制定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中居於不平等和不利的地位。但是,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全球化的不公正、不公平等問題必然會成為世界經濟政治議事日程的當務之急。因為在全球化進程中,世界是一個經濟整體,如果廣大發展中國家長期處於貧困和弱勢狀態,發達國家的發展總是以發展中國家的犧牲為代價,世界的經濟體系就缺乏和平與繁榮的真正基礎,全球化的經濟秩序就毫無正義性和普遍合法性可言。這樣的全球化是不可能長久持續和順利發展的。實際上,當前國際社會所出現的極端民族主義、國際恐怖主義等勢力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就與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公正有關聯。同時,經濟全球化的深入進行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積極參與,必將使改革舊有的不合理規則體系、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成為世界性的潮流。冷戰結束後,世界市場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各種類型的國家都被深深地納入世界經濟體系,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成為世界市場的重要成員。與昔日作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強制裹脅到世界市場不同,如今它們是作為獨立主權國家而主動參與到世界市場中來的。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它們在世界經濟舞台的地位和作用將不斷提高和增強,它們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也會不斷增強和更加有力。全球化的利益應當是共享的,全球化的競爭應當是公平的,未來經濟全球化能否順利進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利益能否實現某種意義的平衡。另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要求全球性的經濟制度體系不斷出新和變革。全球化的迅猛發展給國際社會帶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問題,原有的制度、規則已難以滿足世界經濟發展的需要。雖然近年來,一些國際性的組織制定了一系列國際規章制度,為世界經濟活動確立了相關行為規則,但是這並不能涵蓋所有領域,而且這些規則由於缺乏強制執行的權威機構而很難實施。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及由此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動盪,使現有的國際金融機構和運行機制的缺陷暴露無遺,所以對國際經濟組織及其維系的國際經濟體系進行必要的改造或重構是保證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條件。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效應之二,是使國際關系的內容發生變化,推動和促進國際政治機制的構建與國際政治秩序的重構。從國際關系的角度看,經濟全球化的重大意義在於它對傳統的民族國家權利及國際關系構成了深入和持久的挑戰。與其他各種體系一樣,國際體系「是通過以某種控制形式進行有規則的互動而聯結在一起的多種多樣的實體的集合體」。一方面,全球化的邏輯與國家體系正在發生沖突,國家的主權地位正在受到挑戰,國家職能越來越多地被讓渡和削弱,國際組織的作用日益強化;另一方面,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也並非完全處於一個被動的地位,因為全球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制度安排,是需要國家來進行推動的,國家不僅可以利用國際社會現有的規則、制度及渠道發揮多方面的影響,而且可以通過直接參與全球化進程,對全球化的速度、范圍及趨勢實施某種控制,並最終確定全球化的世界統一的規則。因此,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將推動世界各國內外政策的調整和國家形態的重塑,以國家形態的變化為基礎,國際關系的內容及國際政治秩序必然發生相應的變化。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成為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的背景下,導致國家間發生戰爭的因素有所減少,特別是那些在全球化方面取得較大進展的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減小。全球化的作用使得國家之間的競爭變成了經濟上的競爭和科技實力的競爭,世界各國均把主要注意力轉向經濟發展問題,並把爭取一個有利的國際經濟發展環境和經濟活動空間作為自己的重要目標。為此,經濟、社會、文化及科學技術等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而傳統的軍事關系的重要性大大降低,這極大地豐富了國際關系的內涵,也使國際社會的結構發生很大變化。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在一個越來越大的市場上進行競爭與合作,經濟以及政治、文化和人員的交往日益頻繁和復雜,必須有必要的國際規范加以約束;從深度上說,世界市場的規模發展意味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國家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要使各國在世界市場上進行有機的整合,各國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也需要遵循一些超國界的共同規范。也就是說,在全球化進程中,國際規范與規則成為調節國家之間關系的重要杠桿,成為解決不斷出現的國際性矛盾與沖突的客觀需要。不僅如此,全球化極大地改變了國家利益的內涵,國家利益的核心從傳統的國家安全發展為廣泛的經濟與社會安全,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實現必須依賴於各國的密切合作與協調,國際關系並不僅僅是國家之間的關系,國際組織等非國家行為主體的作用明顯增強。這意味著國際關系的行為主體趨於多元化,民族國家在國際體系中已經無法維持壟斷性的主體地位,而必須與一些非國家行為主體共享世界舞台。這必然促使各個民族國家作出調整,重新審視傳統國際機制及國際秩序的本質特性,努力尋找國家利益與國際利益的結合點。此外,隨著廣大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多地參與全球化進程,它們在國際政治舞台的地位和作用將會不斷加強。在全球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不僅需要得到規則和過程的公平,更需要得到某種特殊的照顧和結果的公平,發展中國家的要求與斗爭是加快新國際政治秩序構建的重要動力。總之,全球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為國際機制和國際秩序的重構創造了必要的環境並提供了基本的動力。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效應之三,是為落後國家利用外資和全球市場、發揮「後發優勢」並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對於落後國家來說,全球化雖然給它們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是,全球化也為落後國家帶來更大的利益和少有的歷史機遇。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一些新興工業國家完全可以發揮「後發優勢」,利用發達國家的已有成果,藉助世界市場的資本、技術等因素而獲得加速發展。第一,全球化不僅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重要的資本來源,而且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增值提供了重要場所。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工業化和走向全球化的雙重任務,資金不足是困擾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而全球化恰恰為國際資本大量湧入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重要渠道並創造了條件。資本的自由化和金融國際化的發展使發展中國家很容易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剩餘資本。國際資本的大量湧入成為發展中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強有力動力,而經濟的不斷發展使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資本積累不斷提高,甚至出現了資本的充裕。因此,如何實現剩餘資本的不斷增值關繫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能否深入發展,經濟全球化則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增值提供了一條途徑。據統計,1985—1996年,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佔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由5%上升到14.7%。與發達國家相比,盡管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投資總量較少,但隨著國際投資自由化的發展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投資將會有一個大的發展。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既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發展對外貿易和擴大出口,又有利於調整產業結構和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及升級,也有利於國際分工的發展和南南合作的加強。第二,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出口提供了廣闊的國際市場,有利於增加商品和勞務出口,進而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加速,擴大了對初級產品以及勞務的需求,這為盛產這些產品並擁有豐富勞動力資源的落後國家擴大出口提供了機會。同時,由於貿易自由化使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進口的工業品關稅的大幅度減讓,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准入環境得以改善,大大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發展。國際貿易的發展不僅大大加快工業化國際擴散的速度,促進國內經濟的增長,而且國際貿易本身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986—1996年,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佔GDP比重平均每年上升1.2%。第三,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先進的設備、技術、信息及管理理念。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先進的設備、技術及管理是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必備條件。國際貿易的發展、生產一體化以及資本和人員流動的頻繁實際上就包含了設備、技術、人才等在內的企業經營資源的國際轉移。因此,全球化發展不僅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大量引進發達國家的資金、設備和技術,而且還能同時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及管理理念,迅速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為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打下良好的微觀基礎,並進而推動經濟與政治體制的配套改革,全面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東亞地區經濟的成功表明,無論其原有的經濟基礎如何薄弱,只要採取適當的對外開放政策,將其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完全有可能在短時期內迅速實現經濟的跳躍式發展,最終趕上甚至超過發達國家。這在信息化時代尤其如此。由於信息產業明顯不同於其他現代工業,這為發展中國家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提供了更可行的機會。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在輸入發達國家的技術產品和接受投資的過程中獲取發達國家在信息革命中已創造的先進成果,從而大量節省初期研究開發費用,並使自己的信息產業建立在較高的起點上。所以,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和趕超戰略、達到自強目標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並非完全處於被動地位,關鍵是看各個國家如何應對並做出何種選擇。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就形象地指出:「全球化猶如一股洶涌的波濤,它既可以吞沒一些國家,也可以將另一些國家向前推進。」
4、國際貿易中競次是什麼意思
1933年,一名叫路易斯·布蘭迪斯(Louis Brandeis)的美國法官在審理案件中首次使用了「競次」 (race to the bottom)一詞,但「競次」現象始於十九世紀末期。當時Joint-stock 公司在歐洲的管制被解除,一些國家制定了自由競爭法,允許本土企業間進行競爭。這種自由化競爭在1869年抵達西班牙、發生在德國是1870年、比利時是1873年、義大利是1883年。美國也受到類似的影響,當時各州為了吸引外資加入當地的競爭,紛紛制定了自由競爭法。這種競爭在當時被稱作「效率競賽」,但也有些其它的說法,比如法官Louis Brandeis就把這種競賽比作「競次」。
在中國,「競次」一詞是由經濟學者袁劍首先用於經濟學領域的。在研究中,袁劍指出,在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中,中國出現「競次」行為是全方位的,正如我們在低工資中所發現的秘密一樣,中國傲視全球的FDI之中也同樣隱藏著巨大的代價。除了低工資的吸引之外,全球FDI蜂擁而至的另外一個原因則是中國一些地方政府均以「競次」的方式在對自然資源、環境、市場、甚至是政府稅收進行著大甩賣。在中國贏得「世界工廠」美譽的同時,它對環境的破壞、能源的消耗都已經達到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而這,正是「世界工廠」得以奠定的基礎。
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原本創新、進步的「競爭」過程,卻演變成了一個「看誰比誰便宜、誰比誰更能支付更低成本」的「競次」過程。全球化的競爭環境中,中國採取的「競次」行為表現在多方面,招商引資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中國吸引外商投資的一個主要條件是,各地方政府以「競次」方式對自然資源、環境、市場,甚至政府稅收所採取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零地價、送廠房、政府指定銀行配套貸款(比例為1:1甚至 1:2)、五免十減半等政策已經成為這個地區常見的引資組合。吸引外資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中國超低的勞動力價格。過去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30年中,中國的GDP增長速度是發達國家的好幾倍,但工資增長的速度卻遠遠落後於這個幅度。據測算,與美國和日本比較,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曾經大約相當於這兩國的4%左右。在中國最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民工的工資竟有10年沒有上漲。這個工資標准平抑物價上漲因素後是負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