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試論經濟全球化對國際稅法立法的影響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試論經濟全球化對國際稅法立法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3-04-16 16:30:52

1、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我國稅收環境有什麼影響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國家主權的侵蝕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結果之一是產生各種形式不一、程度不同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這些一體化組織通常設有統一機構,調節或者管理一體化組織范圍內的有關事項,各成員國必須服從和遵守統一機構的調節和管理。這意味著一個超國家的權力主體產生,成員國以承認該主體並向其讓渡部分主權(包括部分稅收主權)為條件,以被管理者而非管理者的身份參與該一體化組織。由於該一體化組織所追求的是體現各成員國全體利益的整體性目標,與各成員國的直接利益目標是有距離的,因此國家向其轉讓部分主權,將直接導致自己原有權力的減少和削弱。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國家主權的侵蝕,歐盟是最好的例證。歐盟成員國雖然是主權國家,但是在處理包括稅收領域的國外各個領域的問題時,必須遵守建立歐盟的各項條約,並且服從理事會所發布的各項指令。

(二)國際稅收協調對國家稅收主權的侵蝕

經濟全球化造成各國經濟關系日漸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織、彼此影響的關系,導致國際經濟合作和協調關系的加強,其中當然也包括國際稅收關系的合作與協調。與參加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相同,各國通過簽訂多邊性或雙邊性的國際條約參與國際稅收的合作與協調,意味著在締結條約後必須受條約的約束,再行使稅收主權時必須以國際法為依據。在協調的范圍內,國家的稅收政策已不再完全僅僅由本國政府管理和制定,而必須遵從相關的協調組織的協議、國際條約和國際法的約束,這意味著國家單獨制定稅收政策的權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三)對稅收管理措施的影響

現有的稅收管理措施是建立在傳統的生產、銷售和經營管理模式上,面對經濟全球化引起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新的稅收問題,尤其是電子商務活動所帶來的新的稅收問題,此類管理措施呈現失靈的現象。因此稅收管理措施的革新,是未來國際稅法發展的新動向。各國將在遵循稅收管理的中性、效率、簡便等原則
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科技進步帶來的機遇,發展新的稅收管理措施。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國正在積極與相關國家簽訂一些稅收協定。我國對外簽訂稅收協定的基本原則是:既要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利益,又要有利於吸收外資,引進技術,有利於本國企業走向世界。

中國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加速,勢必牽動稅收利益的國際分配,需要進行協調的國際稅收事項將不斷增加。對我國的國際稅收協調能力予以嚴峻的考驗。

來源於網路

2、如何試論經濟全球化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從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有這樣幾種趨勢值得我們注意。一是世界經濟技術合作加強,全球化趨勢愈益明顯。經濟市場化、貿易與投資國際化、區域經濟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合作增強,摩擦和競爭也在加劇。全球市場、資金、資源的爭奪矛盾更加尖銳,世界范圍的貿易競爭和國與國之間經濟實力的較量越來越激烈。二是世界科技革命突飛猛進,各國更加重視發展高新技術和關鍵技術。國際上有這樣一種說法,下一個世紀將進入信息經濟、科技先導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時代。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生產方式,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三是國際金融越來越活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近些年,國際資本流動加快,但金融風險也隨之加大,金融市場動盪不定,特別是今年發生的東南亞金融風波,波及世界許多地區。

3、經濟全球化對稅收主體權的侵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在封閉經濟的年代裡,市場主體和國家的博弈只發生在一國境內,可以說利益的分配只在一國境內,國家對稅收的管理也比較簡單。隨著經濟貿易聯系的擴大,交易超越了國境,資本的流動性越來越經濟由一國范圍延伸到全球范圍。全球化給一國經濟帶來的影響絕對不限於個人,而對於國家的挑戰則更為嚴峻。
一,涉外稅收管理與國內稅收管理的比較。
(一)征管對象的跨國性。涉外稅收所涉及的納稅人主要是跨國納稅人,包括跨國自然人與法人。這些跨國自然人流動性大,稅源分散;而跨國法人的經營方式、財務會計核算制度等都與國內企業不同。因此,涉外稅收的征管對象具有錯綜復雜的跨國性。
(二)征管客體的易瞞性。涉外稅收納稅人的跨國性決定了其征稅對象,如收益、所得、財產價值等也具有跨國性,從而為納稅人隱瞞其收入,進行國際避逃稅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三)征管依據的復雜性。由於涉外稅收的納稅人與征稅對象具有跨國性,因此,要搞好涉外稅收征管工作,不僅要熟悉涉外稅法及其所涉及的會計核算方法,而且還需對國際稅收協定等有所了解,才能把握住涉外稅收的征管依據。
通過涉外稅收管理與國內稅收管理的比較,可以看出涉外稅收要比國內稅收復雜的多,尤其是在防止國際逃稅方面尤其困難,涉外稅收的特殊性決定了要強化涉外稅收征管,除了沿用國內稅收的征管方法外,還必須採用一套行之有效的反國際避逃稅方法。同時,還需與有關國家的稅務機關進行交流,相互提供稅務情報,才能有效地抑止國際避逃稅,維護我國的權益。
而隨著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之間貿易交流更加廣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經濟全球化,即資本擴張和科技進步所引起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家、國界等關繫到國家主權的因素相對減弱,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國際稅收新問題。這樣給國際稅收管理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二,經濟全球化帶了的國際稅收管理難題。
(一),稅收主權的部分削弱。
稅收主權可直接表現為國家有權根據自身的經濟發展目標制定其稅收政策,對國家的稅收活動進行有效的管理,以及自主、獨立地參與國際稅收利益分配關系,以增加自己的財政收入,維護自己的稅收權益。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稅收國際協調明顯的對國家稅收管理的自主權帶來了很大的限制。各國通過簽訂多邊性或雙邊性的國際條約參與國際稅收的合作與協調,意味著在締結條約後必須受條約的約束,再行使稅收主權時必須以國際法為依據。在協調的范圍內,國家的稅收政策已不再完全僅僅由本國政府管理和制定,而必須遵從相關的協調組織的協議、國際條約和國際法的約束,這意味著國家單獨制定稅收政策的權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二)跨國公司以及跨國納稅人對國家稅收主權的削弱。
首先,跨國公司進行跨越國界和地區界限的生產和經營,對經濟全球化進程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國際直接投資領域,跨國公司在東道國進行大規模的直接投資活動,通過兼並和收購以及建立新廠等方式控制東道國某些重要的經濟部門,壟斷了東道國某些產品和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東道國國家經濟政策包括稅收政策的制定。同時跨國公司從其整體性的發展戰略出發,進行大量的「公司內部交易」和轉讓定價行為。在稅收領域,這些活動構成了國際逃避稅的主要部分,對有關國家的稅收收入造成了極大的侵蝕。此外,掌握著大量國際金融資本的跨國金融機構,在全球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進行巨額瞬間貨幣交易,使得一國政府難以有效監控這部分資本,更無法對之合理課稅。它們提供的層出不窮的金融衍生產品和交易形式也給使得一國對之難以進行有效的稅收管理,也就是說,對一國的稅收管理權力提出嚴峻的挑戰。
其次, 經濟的全球化進程使得各國對商品、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經濟要素的流動放鬆管制,公司設立更加自由,跨國納稅人本身可以在各國自由流動,跨國納稅人的各種所得和財產的跨國流動也相對便利。與此同時,各國稅制仍然存在著差異,各國為了吸引外資而採取的稅收優惠政策依然存在。這些因素為跨國納稅人進行逃避稅活動更加提供了可乘之機,在尋求收益最大化的主觀動機驅動下,跨國納稅人的逃避稅活動將更加活躍。近年來,跨國納稅人採用改變居所、縮短居留時間、在聯屬企業內部實行轉移定價、在避稅港設立基地公司、弱化投資和濫用稅收協定等諸多方法進行國際逃避稅活動,以致於在國際稅收關系中,如何防止國際逃避稅問題已經成為避免和消除雙重征稅問題之外的最主要問題。
(三),科技進步,尤其是網路技術對稅收管理的挑戰。
促使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科技的發展。可以說,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物質基礎。當前,網路技術的發展引起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的革新,並對傳統的社會行為規范和社會管理模式提出種種挑戰。
1.對收入來源地稅收管轄權確定規則的挑戰
現代各國基本上都是基於主權的屬地原則而主張來源地稅收管轄權。行使來源地稅收管轄權的前提是納稅人的有關所得和財產來源於或者位於征稅國境內的事實。既有國際稅法規則包含一系列確定有關納稅人所得來源地的規則。但這些規則是為了調整傳統商務活動方式下國際稅收利益分配關系的產物,它們難以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跨國電子商務活動的發展需要,難以繼續調整在跨國電子商務活動中所產生的國際稅收利益分配關系。因為在跨國電子商務活動中,跨國納稅人在收入來源地國除了設置一個網址或者伺服器之外,並不需要另行設立任何的「有形存在」。從而根據既有國際稅法規則難以確定該筆收入的來源地,此其一。其二,在跨國電子商務活動中,納稅人所從事的商務活動所涉及的大多數是無形的數字化產品交易,因此根據既有的國際稅法規則亦難以確定該所得究竟屬於何種所得。其三,在網路空間,跨國納稅人可以從事各種數字化產品等無形資產的商務活動,也可以通過加密等手段保護和隱瞞收入和財產,以及征稅國據以征稅的相關會計資料。這將使得國際逃避稅更加容易,跨國納稅人可以充分利用網路技術帶來的便利,在來源國逃避根據現有的稅法規則所承擔的納稅義務。正如有的學者所言,就像各國政府永遠不能控制公海一樣,它們也無法控制網路空間,因此網路空間將成為謀求避開政府控制者的避難所。
2.對征稅權劃分規則的挑戰
根據既有的國際稅法規則,各國在協調對跨國營業所得和跨國勞務所得征稅權沖突中,普遍承認來源地國的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居於優先地位,在此基礎上,通過常設機構原則和固定基地原則限制來源地國的征稅權;在協調對跨國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等消極投資所得征稅權沖突中,各國普遍採用的是征稅權的分享原則。顯然,上述的征稅權劃分原則是建立在行使有效的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基礎上的。然而,在跨國電子商務活動中,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受到嚴重的;沖擊和挑戰,各國基於來源地稅收管轄權難以對從事跨國電子商務活動的納稅人行使有效的征稅權,取得相應的稅收收入。因此以有效行使來源地稅收管轄權為前提的征稅權劃分原則,不可避免的受到挑戰和沖擊。

4、經濟全球化有什麼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其對國際經濟貿易的影響日益強烈和多樣化。這些影響不僅體現在對國際經濟的推動上,也對當前經濟產生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因此,經濟全球化對每一個國家來說,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
積極的影響
1. 經濟全球化使發達國家通過更自由的對外貿易和更廣泛的投資渠道獲得了巨大的實際經濟利益。經濟全球化加速了世界范圍內貿易自由化的進程,為發達國家的出口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特別是跨國公司的建立和快速發展,使發達國家能夠充分利用國外的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實現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
2.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佔主導地位的發達國家獲得了廣闊的活動空間和潛在利益。發達國家作為經濟全球化的領導者,自然也成為國際經貿規則,尤其是世界上一些非常重要的國際組織,幾乎總是被發達國家的背後所主導,這導致他們往往只能代表一些發達國家的利益,甚至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造成了國際經濟貿易的不公平
負面影響
1. 經濟全球化使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貿易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對外貿易這把雙刃劍在給各國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對各國國內產業產生影響,因此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今天的貿易保護措施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從開放到隱蔽,從固定到靈活,從單個國家的自我保護到區域群體的集體保護,從貿易政策保護到國內產業政策保護。
2. 經濟全球化加大了各國的金融風險。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擴展和深化,全球金融資本的流動速度加快,規模增大,使大額資本的調度更為便捷,這就在增強經濟發展動力的同時也加大了全球金融投資風險,對金融市場的管理難度加大。此外,一國的經濟波動很容易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甚至帶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2007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最終演變為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就充分證明了金融全球化所蘊含的巨大金融風險。

5、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際經濟法面臨哪些新挑戰

 經濟全球化,就是投資、貿易等經濟活動及其各生產經營要素流動的自由化,就是世界市場的統一化,與其說這是一種靜態的結果,還不如說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經濟的全球化,客觀上要求各國市場在拆除貿易壁壘的基礎上實現統一。而市場的統一,要求市場規則的統一,這就涉及到法律層面的全球化問題。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里茨指出:「從根本上來說,經濟全球化是將世界各國和人民更加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綜合進程。在這一進程中,阻礙各國之間貨物、服務、資本和人員自由流動的人為障礙將被打破,交易成本(包括運輸和通訊成本) 將大大減少。新型的國際機構和國際民間組織將被創造和涌現,跨國公司是這一進程的強有力的推動者」。①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帶來了兩個顯著效果:一是市場的地理范圍及市場的統一化和自由化程度大大擴展;二是為了適應市場的統一化和市場規則統一化的客觀需要,國際經濟法不僅必將且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國家的法律體系面臨著如何處理全球化帶來的復雜情況的新挑戰。

一、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經濟的三大特點

(一) 迅速回升的全球貿易,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在WTO 正式成立後的十年內,如果按照貨物出口總額進行統計,那麼國際貨物貿易總額從1995 年的51610 億美元增長到了2004 年的91240 億美元,總計增幅近77 % ,年平均增長率達6154 %.其中只有1998 年和2001 年各比上一年略有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大,分別只有115 %和319 %.其餘年份均有3 %以上的增長幅度,其中上漲10 %以上的年度有4 個。在原油商品價格持續高漲和電子產品出口復甦的帶動下,2003 年和2004 年的增幅更是創了歷史新高,其中2003 年比2002 年增加了1519 % ,2004 年比2003 年增長21 %.即使扣除了物價和匯率因素,2004 年世界貿易量的增長也達到了9 %.自2000 年至2004 年,世界GDP 從32 萬億美元的水平增長到40 萬億美元的水平,總計增幅為25 %左右,年平均增長率低於國際貨物貿易的年增長率。②

(二) 外國直接投資復甦和持續高漲,為世界經濟的增長注入了持久活力按照實際吸引外國投資金額來計算,1998 年世界跨國直接投資額為690911 億美元,1999 年猛增到1086715 億美元,比1998 年增長近5713 % ,2000 年在此基礎上又增加2717 % ,達到了1387915 億的規模。由於受「911」事件等影響,2001 年至2003 年世界各國對外投資總額連續三年呈下降趨勢,2004 年開始,世界跨國直接投資又出現恢復性增長,比上一年上升了9 %左右。③不過近年來,跨國直接投資開始呈現出兩大變化,其中第一大變化是包括印度、巴西、墨西哥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開始成為資本輸出國;第二大變化則是第三產業成為跨國直接投資新的領域。上述兩大變化業已對傳統的國際經濟法提出新的課題。

6、經濟全球化對國際經濟法的影響

一方面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因素和風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科技水平相對落後,不僅面臨著發達國家經濟和技術優勢的巨大壓力,而且國家經濟主權和經濟安全也受到嚴重挑戰。正因為如此,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把全球化具有的兩重性比喻為「一柄雙刃劍」。
一、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
幾百年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統治的結果,世界經濟發展的嚴峻現實是,南北之間即南半球廣大發展中國家(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與北半球發達國家(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之間,也就是窮國和富國之間,在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很大。這是世界范圍的一種不公平現象。資本主義殖民主義體系崩潰之後,南北差距並未縮小,其原因是西方發達國家依靠國際經濟舊秩序,壟斷世界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通過壓低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的進口價格,抬高發達國家製成品和高精尖產品的出口價格,進行不等價交換,同時並進一步加強了資本輸出,從而使南北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由原來的幾倍擴大到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經濟全球化趨勢仍然是在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形成和發展的。西方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管理以及貿易、投資、金融等各個方面都佔有優勢。目前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雖然其中有符合社會化大生產的一面,但總體上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制定的,國際經濟和金融組織也都控制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手中。他們利用這些優勢,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經濟全球化由發達國家首先推動並在其中一直起著主導作用,而發展中國家雖然是政治上獨立的主權國家,但在國際經濟關系中處於受支配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帶來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二、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主要產業乃至整個經濟命脈有可能被跨國公司與國際經濟組織所控制。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是跨國公司。根據聯合國《97年投資報告》的最新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44000個跨國公司母公司和28萬個在國外的子公司和附屬企業,形成了龐大的全球生產和銷售體系。這些跨國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產,掌握了全世界70%的對外直接投資、2/3的世界貿易與70%以上的專利和其他技術轉讓。我國部分國內市場已經被跨國公司控制,輕工行業如洗滌用品、飲料等,外商投資企業在產量、銷量上佔了35—50%;移動通訊設備僅美國摩托羅拉天津獨資企業一家已佔國內市場的90%,國內企業徹底退出競爭,外商一統天下;德國西門子在華39個合資企業中規模最大的北京國際交換系統有限公司的產品今年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達到23%,全國程式控制交換機外商佔70%的市場。
有的研究者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給一些發展中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有的評論認為,從外部因素來說,西方國際壟斷資本先是使短期資金大量湧入亞洲國家,使之看作是難得的融資而紛紛引進;而當這些國家將資金造成大量不良資產時,西方金融投機家就利用短期資金進行套利,並把資金撤走;到了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需要國際援助時,他們又通過自己操縱的國際金融、經濟組織提出種種損害受援國的條件,進一步控制這些國家的金融機構和經濟命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當今世界各種全球性和區域性國際組織日趨增多,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他們對國家經濟主權的滲透性越來越大,已成為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強有力經濟干預的機構。為了獲得更大的國家利益,發展中國家不得不讓渡一部分國家經濟主權。
三、在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會日益尖銳。
經濟全球化已經和正在導致一種嶄新的全球分工格局的出現:發達國家主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而把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廣大發展中國家除了繼續作為原材料、初級產品的供應者外,還成為越來越多的工業製成品的生產基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高新技術相對落後,不得不以消耗稀缺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參與國際競爭,爭取「後發效應」。在全球化背景下,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主要體現在資源的爭奪上,這實際上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將會進一步強化西方發達國家在高新科技領域的壟斷地位,進一步加劇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影響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利弊

經濟全球化的利:

1、經濟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圍內的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2、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機遇和挑戰的機會。
3、經濟全球化為世界各國人民提供了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和優質服務的好機會。
4、經濟全球化將會促使世界大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5、經濟全球化將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
6、經濟全球化加速技術轉讓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
7、經濟全球化能夠促進國際間政治的協調。
8、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減少國際沖突。

經濟全球化的弊:

1、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
2、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
3、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
4、經濟全球化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5、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
6、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以上的全是網上的 和書本知識不符合.我給你高一政治書上的答案吧 絕對權威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它促使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品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查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經濟全球化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