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說紐帶之經濟全球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說紐帶之經濟全球化

發布時間: 2023-04-07 10:44:18

1、說紐帶,這個作文怎麼寫

紐帶指的是起聯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紐帶凝聚,力量需要紐帶匯集。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的發展、歷史的傳承、社會的安寧、校園的和諧都需要紐帶。
我們人類不斷在創新,在進步,紐帶就像一張巨大的關系網,將人和人,國與國,連接成一個地球村。我們依賴的便是這樣的紐帶關系,有時岩核陪血粗蠢濃於水,有時唇齒相依,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作為渺小的個人,生活在社會中,也難免會和這個社會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是社會將人和人之間聯結起來,構成一個巨大的關系網。你情願也罷,不情願也罷,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到這個社會,讓自己的一言一行氏野受到約束。

我們可以獨自上學,獨自回家,獨自吃飯,看起來,是獨立的,和這個社會沒有多大的關系,誰離了誰都可以。其實,不是這樣的。讀書的時候,我們手裡拿的書,是工人們辛辛苦苦印刷出來的;回家走的路,是工人們辛辛苦苦鋪出來的;吃的飯,也是經過很多道工序,才變成香噴噴的米飯,沒有誰可以孤立地活下去。就連《瓦爾登湖》里的梭羅,也是時不時和外界發生聯系,並不是真的與世隔絕的。

記得有次,我對朋友說:感覺自己沒家沒愛,孤魂野鬼一樣。也收獲一些友誼,但虛無縹緲,可有可無,能落到實處的沒有。有時,覺得就是一個孤兒。噩夢中醒來,發現,可以傾訴的,只有慘白的牆壁。父母不能,朋友不能,別的人更不能。很多時候,都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和這個世界有什麼關系。
但是,仔細想想,並沒有這么孤獨啊。每天平平淡淡,可能覺得孤苦無依,形單影只。但真有什麼事情的話,也會收到滿滿的感動。平時,也會和家人、朋友保持一定頻率的聯系。雖然沒有見面,但是,牽掛著彼此。好像有一種無形的紐帶,將我們緊緊串聯在一起。正是它的存在,讓感情這種虛幻的東西變得觸手可及,讓我們時時刻刻感到被愛包圍,也樂意付出自己的愛。

我們要共同承擔起義務和責任,維護好紐帶關系,讓人和人之間不再那麼疏遠,讓這個世界充滿愛的痕跡。讓我們緊握這條愛的紐帶,珍惜世間所有的溫暖,收獲一個又一個美好吧。

2、 經濟全球化:無法迴避的歷史潮流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最根本的特徵。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專家的定義,「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隨著當代科技革命的不斷深入,世界各國的經濟生活越來越國際化,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都被納入到統一的全球經濟體系之中。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做到自給自足,都必須與國際經濟保持千絲萬縷的聯系。正如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秘書長魯斯·里庫佩羅向第九屆貿發大會提交的報告所言:「生產者和投資者的行為日益國際化,世界經濟似由一個單一市場和生產區組成,而不是由各國經濟通過貿易和投資流動聯結而成,區域或國家只是分支單位而已」。

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作為全球經濟一體化基礎的國際分工不斷發展。從深度上看,國際分工日益細密,由過去單一的垂直型分工發展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種分工形式並存的新格局;從廣度上看,參與國際分工的國家和地區已經遍及全球。

第二,國際貿易發展迅猛,成為聯系各國經濟的重要紐帶。據統計,按出口計算,1950年世界商品貿易額僅為610億美元,1970年達到3150億美元,1990年為34470億美元,1996年高達53982億美元。如果把服務貿易計算在內,1980年世界貿易額為24006億美元,1996年達到了66890億美元。隨著貿易的迅猛發展,世界各國的貿易依存度不斷提高,貿易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1950年世界各國按商品出口計算的貿易依存度只有6%,1985年增加到9%,1992年提高到16%,1995年達到了18.5%。

第三,國際資本、技術、勞務等生產要素的流動速度加快,尤其是資本流動規模不斷擴大,進一步深化了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和一體化程度。從國際直接投資來看,1960年只有680億美元,1980年增加到5020億美元,1996年達到32330億美元。1986~1990年,國際直接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9.8%,1991~1996年為17.1%。從國際間接投資來看,1990年國際融資凈額為5150億美元,1997年增加到8650億美元,1997年底總額為75850億美元;1990年銀行國際借款額為7862億美元,1997年增加到12519億美元,1997年底總額為101637億美元;1990年國際證券發行總額為1641億美元,1997年增加到5959億美元,1997年底總額為35422億美元;1990年全球金融衍生產品交易額(包括交易所交易工具和場外交易工具)為57407億美元,1997年增加到409407億美元。近年來,國際投資遞增速度既高於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也高於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成為聯繫世界各國經濟的另一個重要紐帶。

第四,奉行全球戰略的跨國公司迅猛發展,通過其日益跨國界的生產和經營活動,把世界各國經濟聯結為一個整體。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D)公布的1998年《世界投資報告》,在全球100個最大的經濟體中,有49個為跨國公司。1997年末,跨國公司的產值佔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20%,貿易額佔全球貿易額的60%,投資額佔全球對外投資的23%,掌握了世界上70%的高技術,技術轉讓額佔全球的80%。

第五,世界貿易和經濟活動的協調機制日益健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世界銀行等作為協調和監督世界經濟運行的國際性組織,其權威性和作用越來越明顯。特別是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標志著世界貿易和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的到來,對於世界貿易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保證作用。當然,目前的國際經濟協調機制仍然是不完善的,尤其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面臨著更新和變革的繁重任務。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充分暴露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缺陷,目前該組織正在醞釀著重大改革,以不斷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

從根本上來看,經濟的全球化,是一場以發達國家為主導,跨國公司為主要動力的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這一次產業調整,不但反應到一些產業的整體轉移,更重要的是同一產業的一部分生產環節的轉移。過去,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多是在一個國家內部進行的,在一國內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代價比起通過經濟全球化進程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更高,經歷的時間更長。所以,西方國家,特別是在投資和貿易比較開放的國家,比如美國和英國,由於在全球范圍內實行了產業結構調整,正在經歷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過渡,從而給經濟帶來了強勁的發展勢頭。

這次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大體上採取兩種形式,一是發達國家之間,通過跨國公司之間的相互交叉投資,企業兼並,在更大的經濟規模基礎上配置資源,開拓市場,更新技術,從而實現了發達國家間的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的升級。這一過程主要始於80年代,那時所有的外國投資的95%都是從發達國家流出,然後又由它們吸收整個75%的投資。交叉投資的兼並的結果,形成了許多諸如電訊、汽車等國際化程度很高的產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種形式是發達國家把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特別是把這些產業,包括高技術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一轉移始於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促使了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吸收外資總量的比例從80年代的25%逐步上升,1992年達到32%,1996年就已經達到37%。

認識全球化的這一實質極為重要,只有從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來考慮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總體戰略,才能使我國對外開放工作與國內經濟工作緊密聯系,從而使我國經濟的發展在以全球產業結構調整為主要特點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趨利避害,爭取最大利益,防範和減輕經濟全球化可能產生的風險和弊端。

3、經濟全球化為什麼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客觀必然性。這是因為:

第一、新科技革命和生產的高度社會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

第二、國際貿易的高度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現實基礎;

第三、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

第四、國際間相互投資的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3)說紐帶之經濟全球化擴展資料:

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

第二、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第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經濟全球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國家之間以及民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積極參與,就能有效地促進中國技術水平的提高。

4、根據這個場景,寫一段100字左右的話?

寫人記敘文的寫作技巧
在記敘文中,人和事是密不可分開的。處理「人」和「事」的關鍵是看作文題目如何進行要求——強調「寫事」的題目,文中的「寫人部分」就要為事情的敘述服務;肢缺強調「寫人」的題目,文中的「事」必須「為人」服務。
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就是要通過一件或幾件事,來表現人物一種或多種品質。
一、通過一件事來寫人。(把一件事作為寫人的主要材料,讓讀者從人物所做的事中來認識人物)
1、要根據寫的人的「需要」來寫具體的事件,進而烘託人物性格品質。
2、要選擇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件,能突出人物形象的事。
①從小事著筆。②從事實出發。(開口小,聚神多)
二、通過幾件事的`「組合」來寫人。
1、選擇的事件要有一定的內在關聯性,要能統一突出人物。
2、在行文結構上,有兩種方法:
a:總分式純毀。 先把任務的性格平直、突出特點總結出來,然後再分別用幾件事來表現、反映,一一「證實」人物特點。
b:分總式。 即先分別記敘幾件事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品質特點,然後再統一總結。
3、在幾件事例的敘述中,要注意詳略得當。
三、學會刻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理)
1、外貌描寫。
①、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突出外部特徵。
②、要注意整體順序。
③、要注意多用修飾性形容詞來輔助描歷褲辯寫外貌。
2、語言描寫。(對話、獨白)
①、人物語言要有選擇性。(把那些最能表現人物個性和「你最想突出人物某處的」語言選擇出來)
②、對話要符合事件背景、人物性格、身份等。
③、獨白的語言描寫。(我想…… ;直接變成「所寫人物」)

5、 經濟全球化的內涵

理解經濟全球化的內涵,需要從經濟全球化的概念、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形式,及其特徵方面入手,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展望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一、關於「經濟全球化」的概念

經濟全球化一詞自20世紀80年代見諸西方報刊以來,一直成為媒體和學術界的熱門話題。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化」一詞究竟何時產生,已無從稽考。但是,關於「全球化」問題的探討從19世紀的60年代已經開始。有從政治角度認識的,比如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價值觀在世界更多國家的普及與實踐,國際干預的不斷擴大,大國對小國的政治體制的影響,等等,都被認為是一種「全球化」的過程;更多的學者和專家則從經濟的角度認識「全球化」問題,如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使得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如同在一個國家內部進行,沒有了關稅,沒有了配額;還有更多的國際關系組織的成立與發展,如歐洲共同體發展到歐洲聯盟,北美成立了北美自由貿易區,亞洲與太平洋國家成立了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組織,等等,這些國際組織的成立與發展,使得國家、地區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規模更大、手續更簡單、各種摩擦與交易費用大為減少。鑒於這些現象,鄭通漢(1999)將「全球化」的特徵總結為三個方面,即:全球化是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過程;全球化是形容世界各國相互依存關系的一種狀態;全球化過程實質上是國家政治經濟邊界弱化的過程。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從生產力運動和發展的角度分析,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通過生產、貿易、金融和資本等的跨國網路,以空前的廣度、強度和流動速度使得彼此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規范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一統天下,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同時,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經濟過程,它又不可能不在社會文化的層面上產生強烈的滲透和深刻的影響。一方面,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鑒、吸收和交融,另一方面世界各種文明之間、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傳統性與現代性之間發生沖撞和沖突,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心理和價值選擇。再次,各主權國家要求平等參與國際政治和經濟事務,改變既有的游戲規則,建立國際政治和經濟新秩序的呼聲日益強烈。將這些特點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部分所闡述的五個方面。

二、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徵

根據以上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解,我們認為,經濟全球化的特徵主要表現在各國經濟交融的歷史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的關系狀態、相互依存關系基礎上的國家政治經濟邊界的弱化、經濟規則的全球化以及經濟運行機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趨同化。

首先,「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過程。這個過程之所以發生,首先在於世界各地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差異。這種差異產生了相互溝通和交流的客觀需要。隨著人類的進步,這種相互交流日益迫切,交流的對象日益廣泛,交流的手段日益增多。而交流的過程就是相互取長補短的過程,就是增大共識和共性的過程,也就是走向全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嚴格地說,從有了商品交換就開始了(鄭通漢,1999),遠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當以英國為先驅的第一次產業革命來臨時,當世界市場和國際分工開始時,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就開始了。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還供世界各地消費。但直到進入發達的商品經濟資本主義經濟之前,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機器大工業的建立,使這個過程開始加速,到二戰以後,由於新科技革命和跨國公司的發展,全球化過程空前加速了。特別是信息與網路技術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手段,縮短了時空距離,全球成為一個「地球村」。

既然是一個過程,就有個進程問題。一方面是經濟全球化交流客體范圍的廣度,另一方面是經濟全球化主體范圍的廣度。一定程度的「經濟區域化」應該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進程,是全球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區域集團化與世界經濟全球化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一種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其目的都是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活動的主體是各國政府和跨國公司。如果一定要進行某種程度的劃分的話,那麼,經濟全球化更多的是一種企業行為,它使商品、勞務、資本、技術跨越國家堡壘而增強經濟的相互依存,促進了生產要素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形成了資本的雙向流動和對外貿易的大力發展,以經濟為紐帶營造了世界市場網路。區域集團化則更多的是一種國家行為,為了本地區成員國的利益而消除地區內經濟活動的障礙,實現規模經濟,合理配置資源和勞動分工,推動貿易和投資的增長。

世界需要區域性貿易安排,如關稅聯盟和自由貿易區,這是通向全球性自由貿易的墊腳石。如果世界取消區域性安排,那麼,全球性進一步自由化的前景將逐漸淡化。歐洲聯盟在過去十年來一直是歐洲的中流砥柱。它的存在促進了和平與穩定,有力地阻擋了保護主義的重新抬頭和貨幣的動盪。歐元在進一步推動地區化的同時,也會導致地區間的合作,有關大西洋兩岸(即歐洲與美國)自由貿易區的設想一再提出,兩次歐亞會議的先後召開,非洲和南美某些國家醞釀統一貨幣,已經預示著區域集團化的浪潮正在向著地區間聯合的更高層次發展,其中亞歐之間的合作由於經濟互補性最大而前景最為看好。

其次,「經濟全球化」是形容世界各國相互依存關系的一種狀態。它一方面形容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相互依存的程度,另一方面形容世界各國相互聯系和影響的緊密程度,同時,也形容各國之間由於利益的相互依存而產生的關系。1999年,全球商品和勞務貿易規模已經達7.1萬億美元。1998年全球有跨國公司6萬多家,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佔全世界的40%,貿易佔全世界的60%,對外直接投資佔世界的90%,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起主導作用(戴相龍,2000)。與此同時,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動,1999年全球跨國投資8000多億美元,是1990年的4倍多。我國20多年來,進出口貿易在GDP形成中的作用大大增強,並以平均每年高於GDP年均增長速度5個百分點的步伐發展,對外貿易的迅猛增長已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源泉之一。據我國的海關統計,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額由1978年的206億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3607億美元,擴大了17.5倍,其中出口、進口分別增長18.0倍和13.2倍,年均增長率15.3%和13.8%,我國在世界貿易排序中由改革開放前的第32位快速躋身於十大貿易國(地區)行列。與此同時,我國年均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不到20億美元上升到現在的約400億美元(陸燕,2001),從1993年以來,我國一直是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領域也逐步拓寬。我國向外商投資開放的領域已由初期的一般加工業擴展到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服務貿易的眾多領域。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合作,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提高了國民經濟運行效率。更為重要的是,對外開放增強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了人們觀念的更新,加快了新舊經濟體制的轉換進程,為我國經濟面向新世紀的持續而穩定的增長,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和精神力量。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同樣表明這樣的趨勢。表1-1是有關國家外貿依存度國際比較,就反映了這樣的趨勢。

表1-1 外貿依存度國際比較(進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

(據施曉蘇,2001)

第三,經濟全球化過程實質上是國家經濟邊界弱化的過程。跨國公司海外投資必須認可、遵守東道國的政治法律制度,必須服從東道國的經濟運行規律,資本、技術不再被保留在一個國家邊界的內部,隨著第三世界東道國經濟實力的增長,發達國家的投資不僅僅是利用東道國的勞動力廉價優勢,其先進的技術必須轉移;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企業組織、業務活動不再固定在一個圍牆之內,企業沒有了組織形式的邊界,技術不再存在嚴密的隔牆,世界各地的消費者不再受地域的限制,網路給消費者提供了大量的娛樂消費品。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形成了「全球統一市場」。

第四,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世界經濟運行規則的全球化。國際組織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大量建立和發展,為貿易自由化和國際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制度框架,世界經濟運行的規則網路基本形成。無論是政治多極化,還是經濟一體化,總是有制度、規則在其中規范著參與各方的行為,如最終約束歐共體各成員國行為的《阿姆斯特丹協議》對歐盟區內的自由、安全、公正問題,公民的權益,對外政策以及運行機制等都進行了明確的規定,並以完善的權力機構、監督機構、咨詢機構、投訴、金融機構等來制定和執行區內各項政策。這些規則支撐並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並對經濟全球化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五,經過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很多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包括中國、俄羅斯、東歐等原來的一些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國家。市場經濟體制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成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運行機制。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生產要素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可以遵循市場的運行規律,按照市場的需求進行優化配置。各國、各地區的利益主體則按照市場化的規則追逐跨國界的經濟利益。

6、經濟全球化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不僅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波動和政治不穩定。近年來,墨西哥、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的金融危機及其政治動盪,就是有力的佐證。其代價之慘痛、教訓之深刻,足當引以為鑒。經濟全球化已經叩開中國的大門,在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之同時,也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產生了威脅和影響。我們必須正視挑戰,探索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社會政治穩定與發展的規律和對策。
一、經濟全球化對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生產力和世界交往高度發展的必然產物,作為一種客觀的自然歷史進程,不斷地表現出日益「超越民族國家」的特性。但在實踐中資本主義主導了經濟全球化,試圖按照其面目改造整個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資本主義化」。這種雙重性質決定了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歷史的發展,同時具有推動與阻礙的雙重影響。它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沖擊,實質上就是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挑戰。其格局總起來看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但是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是挑戰大於機遇。這不僅體現在它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挑戰上,更集中地體現在對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穩定與發展的挑戰上。
首先,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挑戰,直接地影響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其次,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政權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脅。
第三,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國家主權、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提出了挑戰。
第四,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新一輪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使政治改革過程面臨更大的困難、矛盾和風險,孕育新的政治不穩定因素。
第五,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國文化與思想觀念沖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我國政治不穩定
總之,經濟全球化已經把中國和世界聯系成為一個整體,由於存在著「蝴蝶效應」,國際社會任何一個微小的波動都可能帶來中國社會的經濟波動與政治不穩定。這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客觀事實。
 二、經濟全球化影響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方式和特點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是一種全方位的影響,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和特點。
從經濟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市場經濟機制,直接、全面和深刻地影響我國的經濟穩定和政治穩定。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是世界市場的全球化,世界市場按照自由競爭原則,自發地調節各國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關系。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經濟全球化正在通過世界市場和中國市場的鏈接,把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國際經濟政治的風險、矛盾和危機,直接引導到中國社會中來,影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穩定發展。其表現有二,一是直接影響我國的經濟穩定發展狀況,主要是經濟總量的平衡和經濟結構的穩定。二是通過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來影響政治穩定發展。值得指出的是,經濟全球化的這些因素同時存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形成一種綜合影響力,貫穿在我國經濟政治發展進程之中。因此,市場機制是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政治穩定的最基本的方式。

從政治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政府宏觀控制和對話協商機制來實現各國政治穩定與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各種跨國公司和企業根據自由競爭原則和全球性利益,在全球范圍內爭權逐利,導致了國際無政府主義的嚴重泛濫,卻不對各國社會的政治穩定負責。因此,維護世界經濟秩序和各國社會政治穩定的職責,仍然需要各國政府承擔,通過宏觀調控、協商對話和國際合作,使市場起到基礎性配置全球性資源的作用。但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卻打著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張通過「自由民主市場模式」,鼓吹和採取政府管制經濟自由化政策,來消融中國政府管制經濟機制,制約我國政府管理行為過程,直接影響我國的政策穩定和政局穩定。此外,西方國家通過操縱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組織,強調一切按照所謂的國際慣例和國際法辦事,甚至奉行單邊主義,把本國法律凌駕於國際關系准則之上,企圖迫使中國就範。這種不正當干預我國經濟政治事務的「合法」手段,對我國政治穩定的隱性影響更大更深。可見,政府宏觀調控、協商對話和國際合作是全球化條件下維護政治穩定的關鍵。
從文化方面看,經濟全球化主要通過國際大眾文化傳播媒介及其滲透整合機制,直接和間接地影響我國公眾的政治思想穩定和民心穩定。經濟全球化不僅是物質文明的全球化,也是精神文明的全球化。資本主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西方的物質文明,也帶來了西方的精神文明,對我國公眾社會政治心理的穩定狀態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但世界主要大眾傳播工具卻被西方發達國家支配著,少數全球性傳媒公司壟斷著全球信息的發布權和控制權,這實際上使我國公眾處在一種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對稱的格局之中。發達國家藉此推行文化霸權主義,推銷「西方價值」,妖魔化中國等活動,這對我國社會公眾的思想統一和心理穩定,產生和形成了無形的滲透影響和強大的輿論壓力。

從社會方面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體化,也是影響我國社會政治不穩定的方式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通過各種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國人民形成了越來越密切的經濟與社會聯系,無論是在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都已經十分普遍地擴大了,我國社會公眾生活方式也呈現出不斷國際化與全球化的趨向。由於中國與各國之間存在一定的經濟與文化差距,人們在融入全球一體化的社會生活過程中,產生了這樣那樣的不適應性,造成各種各樣的矛盾和不穩定因素,從而有可能產生和加劇我國社會政治的不穩定狀況。
當前,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穩定發展的影響,呈現出這樣一些特點。第一,在影響的方向上是國際國內雙向互動。第二,在影響的內容上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交叉滲透、相互轉化和全面擴展的一體化發展態勢。第三,在影響的機制上是結構—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第四,在影響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並存。第五,在影響的趨勢上是政治穩定與政治不穩定交替發展。我們以新的姿態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保證持續穩定發展是回應經濟全球化帶來各種不穩定挑戰的必然選擇。這是一種「沖擊—回應」互動關系,其運動軌跡和結果總的說來就是一種「不穩定—穩定—不穩定」、不斷循環發展以至無窮的過程。
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對策選擇
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如何實現和維護中國社會政治穩定與政治發展,我們提出以下的對策選擇。
一是不斷解放思想,實現觀念更新,這是我們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前提條件。當前,必須從經濟全球化的視角與高度,重新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穩定及其意義。
二是不斷適應形勢發展的變化,及時進行社會政治穩定的政策調整,這是我們應對經濟全球化,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發展的關鍵。
三是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堅定不移地走制度創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新型體制,是保持中國社會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首先,堅持走制度創新全面發展的新道路,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實現和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和優越性,這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其次,必須以「三個代表」為指導,加快新一輪體制改革的步伐。要及時抓住當前世界發展的有利時機,爭取在2010年左右逐步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及其相適應的政治法律文化新型體制。要立足全球,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紐帶,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動力。不斷地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國家及其政治文明,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建立和完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體系,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發展的巨大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再次,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線,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為我國社會主義的穩定發展創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積極全面參與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推動國際經濟政治制度的創新發展,創造世界各國人民的平等、多元、共贏的發展新格局,推動人類文明的和諧與進步,這是實現社會主義政治穩定與發展的根本方向。

7、「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國際化」有什麼區別?

分類: 商業/理財 >> 創業投資
解析:

經濟國際化是指一國經濟發展超越國界,與別國經濟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不斷擴大和深入的經濟發展過程。經濟國際化是動態的,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就出現了初級階段的經濟國際化。

經濟國際化與經濟全球化的區別主要體現在:

(1)經森茄濟國際化產生的基本條件是與工業經濟相適應的;經濟全球化則與信息經濟相適應。經濟國際化時期,各國之間主要以商品和資本流動,尤其是資本輸出作為經濟交往的紐帶聯系起來,這種聯系是互補關系。以垂直型的國際勞動分工為基礎;而經濟全球化階段,在商品貿易、資本輸出成倍增長的同時,國外直接投資、服務貿易、科技轉讓、信息傳播、人員交流都迅猛發展,以水平型國際分工為基礎,形成發達的世界市場經濟。

(2)經濟國際化時期,國家經濟之間為線型聯結方式是雙邊的經濟交往。國際經濟強調國家 *** ,國際經濟聯系的主體主要為國家,兩國之間的經此隱察濟關系實質是國家層面的關系。各個國家的市場仍然受到 *** 國家的保護和調節,公司受國家嚴格的對外經濟管制政策的約束,對外經濟交往主要在兩國的公司之間進行,體現的是公司的外部聯系和交換關系。與此同時,無論就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而言,還是從跨國經營的企業來看,國際經濟活動及其國籍歸屬都是比較明確的,一個國家的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劃分也是比較清晰的。各國的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仍處於分立狀態,只能通過國家間的貿易關系進入別國的國內市場;而經濟全球化階段,國家經濟之間為全方位的聯結方式是多邊的經濟交融。國家 *** 受到削弱,各國之間經濟交往的紐帶或渠道越來越多。這種聯系是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各個國家的市場雖然受到國家 *** 的保護和詞節,但各國的經濟決策權要受到某種制約和限制,要遵守共同的國際慣例和國際規則。國家之外的跨國公司、跨國銀行等非國家經濟主體成為重要的經濟主體形式,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已成世界貿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全球化主要體現的是企業內部的交融關系,是企業層面的經濟關系。各國的國內市場有雙重屬性,它既是本國的,又是國際的,以同時作為世界市場的一個直接組成部分存在為重要特徵,即通常所說的國內市攜滑場的國際化。

(3)經濟國際化現象在國家與地區問經常出現。經濟國際化是從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角度出發,研究一國或地區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的過程和程度。而經濟全球化囊括了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經濟全球化是從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的角度出發,研究全球性經濟同題。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國經濟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離不開世界經濟體系的運行而獨立發展。

8、高考作文說紐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