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匯聚全球化商登錄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匯聚全球化商登錄

發布時間: 2023-04-07 02:39:26

1、經濟全球化下愛國主義是否過時?

經濟全球化對愛國主義教育帶來的挑戰

(1)全球化直接威脅各民族國家的經濟安全,同時也弱化了國民的國家安全意識。
(2)全球化對各民族國家的主權會有所削弱。
(3)全球化過程中西方發達國家一直在對各民族國家進行文化滲透。
2.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必須弘揚愛國主義
(1)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家仍然是民族整體利益的代表者。
第一,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組織形式。
第二,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民族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最強大的行為主體。
第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家仍然是促進經濟全球化正常發展最具實力的制約力量。
(2)經濟全球化並不意味著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
◆經濟全球化非經濟利益一體化,各民族國家仍然有自己的經濟利益,仍需保護民族工業和品牌,維護國家經濟利益;
◆經濟全球化難以導致政治一體化,愛國主義仍是當代維系民族國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保障。在全球化條件下,
一方面,西方強勢國家倚仗其經濟實力推行強權政治,企圖動搖他們作為民族國家主權象徵的政府權威。
另一方面,面對國人的政治淡漠和對政府信心的喪失,如何以一種思想或理論來匯聚人心、重建政治合法性,成為中國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能發揮這種作用的,只有愛國主義。
◆經濟全球化難以導致文化一體化。文化的民族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國文化的發展需弘揚愛國主義。
(3)弘揚愛國主義有利於全球化條件下國與國之間關系的處理。
既要熱愛自己的國家,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既不盲目排外,又不盲目崇洋,以塑造中國人在國際舞台上的良好形象。
3.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如何弘揚愛國主義?
(1)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加速提高中國的綜合實力
(2)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積極應對挑戰和風險
(3)以全球視野和開放意識來建構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體系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需要廣泛深人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使愛國主義教育成為社會的主旋律。愛國主義教育是全民教育。要認識到愛國主義教育是具有戰略性意義的基礎性工程。而愛國主義教育重點是廣大青少年。而現在在校學習的學生再經過十年八年即將走上社會,他們是新世紀的主角,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藍圖將由他們去繪制,變成為現實。他們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他們愛國感情的強弱,直接影響到未來公民的愛國之心,立國之志和報國之舉,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所以,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從青少年抓起,並把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基礎工程,這對於培養青少年具有愛國的情感、志向和報效祖國的思想,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要通過愛國主義教育進一步提高中國民族的素質,增強全體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強精神,這樣才能推動全體人民奮發前進的,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目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改革和建設過程中,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如:像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現象,而有的人生理素質和心理素質都不成熟,極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風氣的影響,一部分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淡薄。讓我們回想一下吧,范仲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留取丹青照汗青」,這些反映了古代仁人志士的救國救民的思想,所以「人的本性不是自私的」。

弘揚和培育愛國主義精神要與時俱進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需要隨時代而不斷豐富、發展。「要在21世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一定要豐富和發展偉大的民族精神。」

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本質上是統一的。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鞏固和發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果,為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證與光明的前景,集中體現著國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四十多年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已經使我國改變了民生凋蔽、滿目瘡痍的面貌,成為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國家。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天,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都越來越自覺地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已經和正在為祖國的統一和強盛做出貢獻,而且我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社會主義的朋友。為了促進國家統一大業,我們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方針。我們並不要求所有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贊同大陸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只要他們贊同「一國兩制 」,我們就要同他們加強團結。

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人民民主即社會主義民主,本質上也是統一的。世界上只有具體的、相對的民主,沒有抽象的、絕對的民主。民主屬於上層建築。實行什麼樣的民主,取決於國家和社會制度的性質。社會主義民主同資本主義民主有者根本區別。民主建設是一個過程,它的發展程度,又同一定的經濟文化狀況相關聯。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為爭取人民民主而斗爭。現在,我們仍然在為逐步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進行不懈的努力。在共產黨領導下,人民當家作主,建設和管理自己的國家,這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核心內容。維護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是愛國主義的重要體現。

在當代,國內外敵對勢力企圖通過和平演變顛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剝奪我國人民主宰自己國家命運的權利,使中國變成西方大國的附庸。如果失去了國家主權、民族獨立和國家尊嚴,也就失去了人民民主,並且從根本上失去了人權。所以我們要樹立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強精神。要勇於同破壞國家統一、損害民族團結、危害社會主義事業的行為,進行堅決的斗爭,要自覺地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同呼吸、共命運,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學習,辛勤工作,促進安定團結,促進建設和改革,將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要體現在實際行動中。

此外,我們所提倡的愛國主義,決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一葉障目而不見真理。高燒導致的狂熱,愛國外衣下的狂熱,不比那些地震或者海難更可怕?拒絕日本人入內是愛國嗎?不吃麥當勞是愛國嗎?僅僅因為去了靖國神社,姜文就被不問青紅皂白地指斥為漢奸,一篇篇的討伐檄文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向他飛來,漫天的唾沫背後,似乎一切關於靖國神社的行為都意味著與日本軍國主義亡魂的糾纏。當愛國以如此敏感和狹隘的方式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們究竟應該慶幸還是悲哀?居心叵測的推斷,無聊的口舌之爭,又讓我們在多大意義上接近愛國的精神內涵?還有,趙薇不認識日本軍旗圖案,伏明霞不知道盧溝橋為何物,在慨嘆名人明星們對常識的無知的同時,更多的人舉起了板磚,甚至還有糞便。那些過激的言論和行為因為打著「愛國」的旗號而分外冠冕堂皇,似乎只有從這些「不愛國」的名人們的身上踐踏而過,才能證實自己更加愛國。愛國本來無錯,但是當人們把愛國當作一場時髦的運動,隨便找個靶子吐口水的時候,嚴肅的熱情就異化為滑稽的狂熱,愛國就在無聊的炒作中病變了。

愛國從來需要的就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而不是口號和空談。從自身作起,從細節作起,也許是愛國主義的最好體現。愛國需要萬眾一心的凝聚力,需要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一片廢墟的日本國土,多少年的苦心經營,多少年的努力奮進和踏踏實實的激情,成就今天的強大?又是多少中國人同仇敵愾,眾志成城,才將濁浪滔天的洪魔擊退,保住了長江大堤的安全?「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正在走向復興的中華民族,其前途和命運已經史無前例地融入了世界的格局。面對百年以來沉重的歷史負荷和千年際遇,冷靜、團結、開放和自尊成為我們愛國必須的心態。惟有如此,那些愛國病才可以得到根治,才可以永遠地塵封在記憶當中!

這些年來黨和國家在弘揚和培育愛國主義精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現在是我國歷史上人民群眾精神最為飽滿、最為自信的時期。綜合的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現階段有其新的作用,體現。她將大大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作為一個十三億多人的大國,中國需要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內容超越黨派,超越階層,是整個民族的共識。對於中華民族的團結發展,影響深遠。

2、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為什麼要弘揚愛國主義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技術轉移、資本流動、提供服務、相互聯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即把全世界連接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各國在這一大市場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而實現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是全球化趨勢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經濟全球化是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過程。但它卻是一把雙刃劍,使我們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也對國家、人民帶來了負面影響:
(1)全球化直接威脅各民族國家的經濟安全,同時也弱化了國民的國家安全意識.。
(2)全球化對各民族國家的主權會有所削弱.。
(3)全球化過程中西方發達國家一直在對各民族國家進行文化滲透。
而且經濟全球化並不意味著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經濟全球化非經濟利益一體化,各民族國家仍然有自己的經濟利益,仍需保護民族工業和品牌,維護國家經濟利益;經濟全球化難以導致政治一體化,愛國主義仍是當代維系民族國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保障。
在全球化條件下,一方面,西方強勢國家倚仗其經濟實力推行強權政治,企圖動搖他們作為民族國家主權象徵的政府權威。另一方面,面對國人的政治淡漠和對政府信心的喪失,如何以一種思想或理論來匯聚人心、重建政治合法性,成為中國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能發揮這種作用的,只有愛國主義.。經濟全球化難以導致文化一體化。文化的民族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國文化的發展需弘揚愛國主義。
弘揚愛國主義有利於全球化條件下國與國之間關系的處理.。既要熱愛自己的國家,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既不盲目排外,又不盲目崇洋,以塑造中國人在國際舞台上的良好形象。
弘揚愛國主義是實施人才戰略的需要。經濟的競爭與發展歸根結底取決於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皆然。中國並不是沒有人才,中華民族是個智慧的民族,是個人才輩出的民族。但人才的流失現象非常嚴重!往往名牌大學的學生都想出國,特別是許多高材生出國後成了博士、博士後,外國通過高薪等優厚的物質待遇輕而易舉地就將他們留在本國為其服務,等於說中國辛辛苦苦進行教育的結果,卻是為他人作嫁衣!中國出國留學的人員,學成後能回國效力的不到一半!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必須實施人才戰略。在現階段,一方面要通過改善物質待遇的方式來留住人才,但僅有此是不夠的,另一方面還要藉助愛國主義的旗幟來實現團結人才的目的。畢竟如果光靠物質條件的話,我們不可能提供比發達國家更豐厚的物質條件。
因此,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我們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不僅僅為是為了抵禦西方強權國家的經濟侵略,更是抵禦他們的文化侵略,使我們的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使我們的祖國一直富強!

3、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職能有什麼根本變化

一、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迎接全球化的挑戰是全球性的課題

所謂經濟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動的規模與形式不斷增加,通過國際分工,在世界市場范圍內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使各國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趨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近20年來,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經濟全球化進程逐漸加快,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可逆轉的潮流。隨著國際貿易壁壘不斷削減,國際商品貿易高速增長,1980~1995年平均增長率達到5.6%,服務貿易異軍突起,年均增長速度達到9.3%,均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國際投資日趨活躍,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生產經營活動,其累計輸出資本已達35000億美元,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體;金融國際化加速發展,國際金融市場交易量突飛猛進,各主要國際金融市場已經形成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的交易網路;國際互聯網迅速擴張,國際間信息流動快速便捷,信息交流意義上的「地球村」正在形成。

4、抵抗的全球化 上下怎麼樣

每次看到弗朗索瓦·浩達(Franois Houtart)教授,我總隱約看到他額角上貼的一小塊膠布。二○○二年,浩達獲邀列席「亞洲交流」(ARENA-Asian Regional Exchange for New Alternatives)在吉隆坡召開的會員大會,那是我們初次見面;送行時,我們坐在旅館大廳等計程車來,閑聊間,我問他額角上貼的膠布是怎麼回事。浩達摸摸前額,笑說,傷口已經結疤了,只為美觀,才貼上膠布。是怎樣受傷的?他又是一笑,說,每次出去開會,他會帶上兩箱書去展示和售賣,在機場,顧得上拖著兩個箱子,顧不上撞到一根柱子上。 屈指一算,浩達今年八十三歲了。這位比利時新魯汶(Louvain-la-neuve)天主教大學的社會學教授、「三大洲研究中心」(Tricontinental Centre)的主任,除了講學著書立說,還長期奔走於拉丁美洲、亞洲、歐洲之間。浩達神父是解放神學的知行合一佼佼者,在古巴、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哥倫比亞、斯里蘭卡、印度,到處都有他的足跡,到處都有他的門生。 初次與薩米爾·阿明(Samir Amin)教授見面,是多年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前秘書長費德里科·馬約爾(Federico Mayor)在西班牙召集的「民間網路世界論壇」(UBUNTU: World Forum of Networks of Civil Society)上。在旅館吃早餐,我們同桌,他問我從哪兒來,我說,香港。阿明教授很熱切地對我說,那你一定要跟一個組織聯系,該組織總部在香港,是非常重要的亞洲學者組織,已有二十多年歷史,叫「亞洲交流」。我說,湊巧我是「亞洲交流」的現任主席。阿明教授開懷大笑,然後緊握我的手。他總是不忘推進民間的思想與行動交流,尤其主張亞洲與非洲加強聯系,認為它們共通之處,是未被帝國主義制度及意識形態全面地深深地腐蝕。阿明教授於一九七三年在非洲成立了CODESRIA,一個積極介入社會實踐的泛非洲學者組織,性質與「亞洲交流」類近。 浩達與阿明這兩位令人尊敬的知識界運動的前輩,在一九九七年成立了「另類實踐世界論壇」(World Forum for Alternatives),分別任秘書長和主席,努力推動對主流制度的批判和分析,對另類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和推廣。一九九九年,他們參與了「世界社會論壇」(World Social Forum)的策劃。「世界社會論壇」的前身「另一個達沃斯」(Another Davos),在各國首腦雲集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同時召開,提出不同的聲音;之後幾年,在地球的另一面,在巴西的阿里格港召開「世界社會論壇」,反對「世界經濟論壇」只講強國邏輯、經濟利益,罔顧全球大多數民眾的死活;再後來,「世界社會論壇」在亞非拉輪流召開,每次有十多萬人參加,地區社會論壇也紛紛舉行,是多元開放的平台,讓各家之言碰撞切磋,讓庶民力量顯現激盪。 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浩達與阿明為推進知識分子與民間運動的聯結、交流及對詰,從二○○三年開始,每年出版《抵抗的全球化》文集,邀約全球各地的公共知識分子撰文,既介紹和反思各地運動經驗,也尋求思想的匯聚與交鋒。《抵抗的全球化》與一般的學術文集最大不同之處,是有意識地警惕知識界主流的歐美中心的話語體系,試圖建構「亞非拉」視野──不僅由本地學者闡述以亞非拉為主的各地運動的抵抗歷史,而且將歐美與亞非拉緊扣的、復雜的關系展現出來。 「亞非拉」這個詞,在二十世紀風起雲涌的六十年代盛極一時,對於位處邊緣的力量,「亞非拉」象徵著抵抗──抵抗帝國資本主義的猖獗,抵抗其世界秩序的腐朽;它指認著一種新的能動主體──既是被殖民的民族國家擺脫被侵略被掠奪的命運,也是全世界被壓迫者突破民族國家的框架,擺脫資本主義的邏輯,尋求全人類的解放。 可是,在殖民主義的霸權話語中,尤其在八九十年代新自由主義橫行的年代,「亞非拉」幾乎就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這個代名詞並非一面反映現實的鏡子,而是一種功能運用:通過對「他者」(亞非拉)的界定來確立中心(歐美)的位置;這種魔法倒果為因:亞非拉因為貧窮,所以需要發展,只有在已發展國家的幫助下,從欠發展狀態走出來,才能造福民眾,共享繁榮安定。這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冒起成為一般常識的「欠發展」的話語,是資本主義通過不再是戰爭而是貿易達到的新擴張策略,以發展之名不斷製造貧窮。所謂發展,一方面是對和民眾息息相關的大自然進行掠奪和破壞,同時通過種種手段迫使民眾成為發展所需要的生產力,另一方面又通過推銷發達國家的文化優越性,以產生對「落後地區」的民眾的同一化作用,同時摧毀傳統的文化和社區,瓦解任何尊重生態、注重合作、相互依存以達到相對地自給自足的文化基礎,為漸深漸廣的商品化過程鋪設高速公路。這里,代名詞發揮它的第三個作用:掩蓋同一化所不能消滅或壓抑的所謂「落後地區」民眾的多姿多彩的差異,但恰恰是在特定的、多樣性的生態中生產出的多姿多彩的差異,戳穿了同一化真正要掩蓋的東西──它本身的貧乏;也恰恰是在悠長的生活歷練中開綻出來的多姿多彩的差異,打開了各種可能性,以超越資本主義的邏輯──「確保同歸於盡」(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MAD,代號「瘋狂」)。 的確,資本主義關系的廣度已伸展到全球每個角落,深度則已嵌入到日常生活的深層,把閑暇、信仰、家庭關系各種「私人」范疇通過商品化的手段納入其日益龐大的監察操控之內。當人們的慾望、嗜好、價值觀經不起資本主義製造的匱乏和不公的蠶食,在不知不覺間被收編入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迷失於對「美國生活方式」的追求,成為物質至上、物慾橫流的社會的生產者和玩物;當社會進步以量化的國民收入和金錢交易為首要指標;當社會生活各個層面被置於經濟至上的權威之下,那麼,非資本主義的社會和文化必然相形見絀,被視為落後低劣。 因此,對抗帝國主義的掠奪和蠶食,除了傳統的經濟和政治層面的抗爭外,與生活中種種實踐緊扣的文化價值也是激烈爭持的戰場,而實踐總是在具體的關系和制度中,因此,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系和制度,是抗衡文化價值宰制的關鍵領域,不能約化為可以與「自我」(self:思想行為的結集)完全分割的「外在敵人」。 也因此,要有效地抵抗歐美中心主義,不能簡單地以本質化的「亞非拉」主體來取代「歐美」主體,即不能簡單地樹立所謂歐美的對立面而自詡為反抗的代表。「歐美」跟「亞非拉」的關系,可說是既愛且恨的關系,不存在簡單的否定;換句話說,就是對「中心」、「進步」、「成功」的既愛且恨的關系。要反思這種矛盾和張力,得從建構、維系「中心」的種種手段所力圖掩蓋的內在矛盾和張力上著手,即要從邊緣位置質疑權力中心的運作,從亞非拉民眾所謂「失敗者」、「戰敗者」的現代歷史經驗,批判歐美所謂「成功」經驗的血腥不仁,拒絕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 帶著這種視野來細看亞非拉被殖民的歷史,就會看到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ardo Galeano)的名著《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所詳列的史實所昭示的境況──拉丁美洲的血管被殖民者切開,至今,血仍在汩汩流出。今天,資本主義許諾的發達國家帶領欠發達國家逐步前進的神話,在亞非拉廣大的貧困、戰亂、死亡的土地上,成為極其殘酷的反諷。在科技如此「昌明」的年代,在資金、商品、勞動力、生產資料全部「過剩」的年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每天超過三萬兒童因貧病死去,全球超過一億人活在赤貧的生死線上。只要我們不把這個數字看成是一個數字,只要我們直面數字後面一個又一個孩子、一個又一個家庭的苦難掙扎,只要我們把這些死亡貧困與亞非拉幾百年來延續至今未息的被掠奪殘害的歷史扣連起來,我們便無法欣賞資本主義的神話,無法接受歐美中心主義的各種詭辯,無法稱慶亞非拉部分國家的少數人群得以躋身中產階級享受小康生活以及極少數人得以大富大貴、奢華揮霍。是的,如果我們不讓心靈被殖民化,那麼,我們就能看到殖民者並沒有披上華貴的新衣,而是赤條條地站在搶掠來的財富堆上,貪婪地繼續搶掠。 今天,資本主義三大危機──生態危機、糧食危機、金融危機──同時爆發。資本主義廣度深度的不斷擴張,打造了一環又一環的重重相互牽制又相互促進的網路,把自我、社會和自然不斷卷進去,成為其擴張的力量;正是這樣的邏輯,炮製了資本主義的多重危機,繼續運作,只能讓危機越演越烈,受害者卻首先是貧苦大眾,不僅是亞非拉的絕大多數民眾,也包括歐美日增的底層。 無論是濟燃眉之急或是解人類滅亡之憂,都需要提出有效的另類選擇:既要對資本主義幾百年來的歷史和現況做深刻的批判,也要對百多年來試圖突破資本主義體制的各種嘗試──包括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做回顧反思;同時,建基在多姿多彩的另類實踐上,提出在地的另類方案以及全面的合作方案。這,正是每年匯聚在「世界社會論壇」的十多萬人的期望,也是「另類實踐世界論壇」的努力所在。 在抗衡歐美中心時,「亞非拉」不是單一的運動。正如墨西哥薩帕塔原住民運動的口號:「我們的世界容納多個世界並存。」反對資本主義的運動,不是簡單地倒轉資本主義權力世界,由另外的一個或多個權力中心取而代之,而是要開辟新的人類社會的關系,新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如切·格瓦拉所說,要「打造新人」。 另類選擇,是要建構自我塑造的新人民的運動,要擺脫代號「瘋狂」的慾望,要尊重多姿多彩的差異,既紮根特定的本土,又相互交流扶持,抗衡無邊慾望對自我、社會和自然的不斷侵蝕。尊重差異,就是尊重有不同的世界存在,尊重有不同的界限存在;這不表示執著於封閉的、僵化的、靜止的界限,而是讓不同的思想、行為、習慣所界定的界限,在相遇、互動、互通中產生變的力量,自我塑造走向新人民的運動。因為,界限從來都是在動態狀況中互相界定、交流、碰撞以至轉化的關系;不管誰企圖通過僵硬的制度或嚴厲的規管,也不能否定界限的動的狀態及其中蘊含的變的力量。對界限的尊重,是讓無邊慾望失去用力點,但卻讓差異在相遇中發生作用。界限是讓變的力量得以生成的條件。 因此,抵抗的全球化,不是尋求建立另一個中心來對抗歐美中心,不是追求消除差異以求把所有力量統一起來,而是孕育在地行動的多樣性的生命力,促進新人民運動塑造眾多不同的道路。 實踐不離思考,思考伴隨實踐。《抵抗的全球化》這本五十萬字的文集,正是二十一世紀初這個過程的一個標記。我期待著這本中文文集跑進浩達的箱子里,伴著他遊走亞非拉。(評論來源:www.caizicheng.com)

5、舉例說明經濟全球化對我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歷經40年改革開放,舉螞中國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助推全球化發展,不僅改變了自己的面貌與命運,也通過改變自身而深刻地影響和造福了世界。

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積極參與做大全球經濟貿易「蛋糕」,切實推動貿易便利化,支持完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

堅持與全球貿易夥伴互利發展,相互成就,不僅成為「世界工廠」,更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巨大市場和全球創新合作的重要參與方,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目前,中國已是全球最大商品貿易出口國、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是世界上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

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倡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價值理念對矯正既有全球化的不足,構築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新型全球化發揮著引領作用。

(5)匯聚全球化商登錄擴展資料:

推進經濟全球化的措施:

1、堅定推動公平發展。

在當前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有必要進一步地提高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盡管正橘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份額改革使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得以提高,但是與這些國家的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相比,當前的份額還略顯不足。

發展中國家要進一步地提升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就不能對發達國家的金融和經濟政策亦步亦趨,需要進一步攜手共進,建立多種全球多邊機制,努力尋求自身發展。發達國家也應接受發展中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採納合理的建議和方案,在全球經濟事務中與發展中國家積極合作。

2、延續和深化全球合作。

堅持開放政策,鞏固並擴大以自貿區為主體的全球化合作。在維護WTO「非歧視性原則」「公平貿易原則」和「透明度原則」的基礎上,採用多種機制,推進不同國家、經濟體之間的自由貿易區建設,形成大規模、多層次、有深度的全面合作,比如中印自貿區和中日韓自貿區等。

3、為經濟全球化提供智力保障。

在發揮國家和政府功能的同時,充分發揮企業、社會組織和智庫等多元化平台的作用,豐富溝通交流途徑,實現多軌交流、立體發聲,廣泛聽取建議,甄選出優秀的方案,保證經濟全球化進程穩步推進。

4、重視引導民眾意識。

在社會活動與多元新媒體平台中增加對經濟全球化與民生相關問題的討論,使全世界各國人民認識到全球化的價值與意義,讓更多的人匯聚到共建全球化的事業中來。

6、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為什麼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1.經濟全球化對愛國主義教育帶來的挑戰 (1)全球化直接威脅各民族國家的經濟安全,同時也弱化了國民的國家安全意識。 (2)全球化對各民族國家的主權會有所削弱。 (3)全球化過程中西方發達國家一直在對各民族國家進行文化滲透。 2.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必須弘揚愛國主義 (1)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家仍然是民族整體利益的代表者。 第一,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組織形式。 第二,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民族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最強大的行為主體。 第三,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家仍然是促進經濟全球化正常發展最具實力的制約力量。 (2)經濟全球化並不意味著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