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三元悖論分析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三元悖論分析

發布時間: 2023-04-06 03:35:57

1、世界三大悖論是什麼?其各自有什麼作用,告訴了我們什麼?

1、世界三大悖論之一:費米悖論

1950年的一天,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費米在和別人討論飛碟及外星人問題時,突然冒出一句:「他們都在哪兒呢?」這就是著名的「費米悖論」。

「費米悖論」表明了這樣的悖論:A、外星人是存在的——科學推論可以證明,外星人的進化要遠早於人類,他們應該已經來到地球並存在於某處了;B、外星人是不存在的——迄今,人類並未發現任何有關外星人存在的蛛絲馬跡。

作用:告訴我們認知方式只代表過去經驗不等同現在真實,思維習慣只代表分析方法不等同真實現象。所以,人類猜想的未必真實,人類未知的未必虛假;眼睛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窗口,但眼睛未必能看清整個世界;意識是人類對宇宙的映射,而意識未必能呈現出全部宇宙。所以,人類認為的未必一定合理,人類不知的未必不存在。

2、世界三大悖論之一:外祖母悖論

外祖母論悖是一種時間旅行悖論。如果一個人真的「返回過去」,並且在其外祖母懷他母親之前就殺死了自己的外祖母,那麼這個跨時間旅行者本人還會不會存在呢?

作用:告訴我們宇宙分裂之多重宇宙和宇宙的影子之鏡像世界。

3、世界三大悖論之一:伊壁鳩魯悖論

如果上帝想阻止「惡」而阻止不了,那麼上帝就是無能的;如果上帝能阻止「惡」而不願阻止,那麼上帝就是壞的;如果是上帝既不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惡」,那麼上帝就是既無能又壞;如果是上帝既想阻止又能阻止「惡」,那為什麼我們的世界充滿了「惡」呢?

作用:告訴我們沒有「惡」焉知「善」,沒有「壞」焉知「好」?所以,善惡相存,好壞相成陰陽相生。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對存在的,本質沒有「好壞」之分,「好壞」是通過比較,對比出來的。

(1)全球化三元悖論分析擴展資料:

悖論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發生,則推導出非A,非A發生則推導出A。

悖論是命題或推理中隱含的思維的不同層次、意義(內容)和表達方式(形式)、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事實和價值的混淆,是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思維層次與思維對象的不對稱,是思維結構、邏輯結構的不對稱。

悖論根源於知性認識、知性邏輯(傳統邏輯)、矛盾邏輯的局限性。產生悖論的根本原因是把傳統邏輯形式化、把傳統邏輯普適性絕對化,即把形式邏輯當作思維方式。




2、蒙代爾不可能三角

在現代金融理論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定理,即蒙代爾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angle)。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資本流動自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只能擁有其中兩項,而不能同時擁有三項。如果一個國家想允許資本流動,又要求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那麼就難以保持匯率穩定。如果要求匯率穩定和資本流動,就必須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

在這三個目標之間究竟哪一個更為重要?如果放棄資本流動,將退回到閉關鎖國的封閉經濟體系,不利於經濟增長。如果放棄匯率穩定性,對於任何國家來說都是一場災難。「兩害相較取其輕」,只有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比較可行。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也就是向單一的區域貨幣或世界貨幣過渡。於是,人們在貿易全球化的同時開始越來越多地考慮金融全球化,如果貨幣統一了,就不存在固定匯率、浮動匯率和資本管制的各種弊病了。

斯蒂格里茨曾經作過一個比喻:「小型開放經濟就如同在狂風大浪中的小船一樣,不論駕駛船的技術怎麼樣,雖然我們不知道船在什麼時候被傾覆,但是,毫無疑問,船最終會被大浪打翻。」在貨幣市場上可以非常明顯地觀察到經濟規模對穩定性的重要影響。經濟規模越大,投機炒作的風險就越小。統一貨幣的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度部分貨幣主權,換取金融體制的穩定,能夠防範和化解金融危機。

某個經濟地區實現了單一貨幣,還可以提高貨幣體系的透明性。由於統一貨幣區內各國都放棄了獨立的貨幣政策,不存在某個國家突然增發貨幣的可能性,從而大大提高了民眾對貨幣政策的信任度。統一貨幣能夠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節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促進商品、資本、人員的流動,使得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化。統一貨幣可以減少內部磨擦,促進投資,提高國際競爭力。

3、美國印錢對中國的影響

分析美國大量印鈔對我們國家的影響,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分析美國寬松貨幣政策對我國的影響。這個問題一直是備受經濟學界關注。由於美聯儲具有「全球央行」的獨特地位,大量文獻已經證明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調整會對全球其他國家產生明顯的溢出效應。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在《多重約束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一書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具體內容分享如下: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傳統的貨幣政策效果失真,催生了量化寬松等一大批非常規貨幣政策的誕生。這些以量化寬松為主的寬松貨幣政策對新興市場的影響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造成資本外流,大量美元貸款流向非美國地區,國際市場的流動性顯著提升。對其他國家的通脹水平也產生了較大影響。

二是新興市場國家對美國量化寬松的溢出性反應敏感。金融全球化使各國的債券收益率存在聯動,降低了央行對國內金融環境的調控能力。美國退出量化寬松政策會導致新興國家資本流動減少,產出減少,匯率貶值。

三是三元悖論二元化。三元悖論是指在開放經濟下,一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自由流動三者只能選其二。資本流動、資產價格、信貸增長存在國際性的金融周期。信貸流動多的國家受國際金融周期的影響更大。大國的貨幣政策會影響國際銀行的杠桿率,影響國際金融體系的資本流動和信貸增長。因此只要資本流動,不管匯率政策如何,國際金融周期自會限制國內貨幣政策,三元悖論由此便為二元悖論。

除了上面一些宏觀理論分析外,也有研究人員進行了偏微觀影響的分析,在這里主要分享幾個大家可能比較關注的方面:

第一,外匯儲備可能縮水。目前我國外匯儲備超過三萬億美元,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造成貨幣超發,致使美元貶值,這將會使得我國外匯儲備價值縮水。

第二,增加我國的通脹壓力,這也是大家最關心的一點。在大宗商品價格方面,由於大宗商品多以美元計價,全球美元流動性的增加將帶來美元貶值,從而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由於我國需要大量進口原材料能源,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也可能推高我國生產成本,帶來輸入型通貨膨脹。

與此同時,相較於美國而言,中國經濟率先恢復,資產回報率可能偏高,會吸引短期國際資本流入,從而推高資本流入國資產價格水平,比如說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等。金融行業資產泡沫風險增加,進一步加劇我國的通脹壓力。

第三,在國際貿易方面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美元流動性的增加在國際貿易方面對中國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主要取決於支出轉換效應和收入吸收效應的共同作用。

從支出轉換效應來看,美元流動性的增加,美元貶值而人民幣相對升值,不利於中國的出口,而人民幣購買力提高會促使進口增加,凈出口下降導致產出下降。不過從收入吸收效應來看,美元多了有利於刺激市場需求,有利於中國的出口。從今年的結果來看,我國外貿情況超出預期。說明收入吸收效應作用顯著。

第四,杠桿率上升,債務風險加劇。在全球貨幣政策較為寬松的大環境下,雖然我國是少數採取正常貨幣政策的國家,但受疫情影響,央行增加流動性投放、加強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的力度也不小。總體融資環境比較寬松,融資規模大幅增長,企業更容易通過獲得低息貸款、過橋、續貸等資金渡過難關。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會增加企業債券兌付風險,提升銀行的壞賬水平,進而破壞金融的穩定性。

不可否認,美國寬松貨幣政策會給我們帶來不容忽略的影響。不過,美國不可能一直維持如此寬松的貨幣政策。從過去來看,當美國退出寬松貨幣政策時,勢必又會對中國造成影響。這也需要我們重點關注。比如說:2013年5月,時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宣布美聯儲可能會削減量化寬松規模,這就引起了「削減恐慌」。大量的資金尤其是投向證券組合的資金,在短時間內快速撤離新興市場,導致新興市場經濟體匯率、資產價格普遍下降,造成了顯著沖擊。

張曉慧的新書分析了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正常化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美聯儲加息後,美國與新興市場經濟體之間的利差不斷縮小,國際資本持續從新興經濟體流出,新興經濟體可能會出現外匯儲備流失,資產泡沫破裂,貨幣貶值等多重打擊,甚至會出現經濟動盪,爆發危機。

第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國家會受到較大的沖擊,比如說拉美地區這種國內產業結構單一的國家影響較大。

第三,美聯儲恢復正常貨幣政策,可能改變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提高風險溢價,推高國內中長期利率,導致新興經濟體財政赤字惡化,債務負擔不斷加重。

第四,一些盯住美元匯率的國家,將被迫同步收緊貨幣政策,這將引發新興經濟體股票、債券等雙雙下降,更高的利率和更少的流動性會加大企業融資難題。隨著流動性的收縮,地方債、企業債等問題快速暴露,銀行壞賬率、杠桿率上升,都會威脅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海外資金是國內很多房地產企業重要的資金來源,很多房企會在海外發行大量債券進行融資。海外資金的流動性緊縮可能會沖破中國房地產業泡沫,造成債務的連鎖反應拖累銀行體系,破壞中國金融體系從而對中國造成嚴重沖擊。

4、怎樣看待三元悖論和匯率制度選擇的指導意義

綜合分析匯改的歷史成因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演進歷程1994年以前,我國先後經歷了固定匯率制度和雙軌匯率制度。1994年匯率並軌以後,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銀行買賣外匯,銀行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進行交易,形成市場匯率。中央銀行設定一定的匯率浮動范圍,並通過調控市場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1997年以前,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東南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收窄,實際上實行的是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從表1可見,25年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總體經歷了一個不斷貶值的過程,由1981年一美元兌1.70元人民幣到1994年匯率改革時的一美元兌8.61元人民幣,隨後幾年略有上升,而1997年以來基本穩定在1美元兌8.27人民幣水平。(一)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原因分析我國在1994年開始實施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事實上是在1997年之後是以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該匯率制度符合當時我國的國情,為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維護地區乃至世界經濟金融的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進入2000年以後,隨著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原有匯率制度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1.國際收支失衡問題嚴重進入2000年以來,我國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雙順差」呈擴大的趨勢,2004年尤其明顯。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近年來美元不斷對外貶值,由於人民幣盯住美元,於是也跟著貶值,相對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人民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低估。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我國商品和服務出口的競爭力,使經常項目順差不斷擴大;二是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加大了外商對我國的投資,尤其是促使大量短期資金流入,使我國資本金融項目順差快速擴大。我國國際收支項目中不斷擴大的「雙順差」,加劇了我國跟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尤其是美國與歐洲,屢屢對中國挑起貿易之戰。2.貨幣政策獨立性受到挑戰受我國國際收支連年順差的影響,我國外匯儲備在近幾年增長極其迅速,僅2004年就增長了2067億美元,增幅達到近50%,至2005年6月底,我國外匯儲備已高達711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造成了我國貨幣投放的過快增加,2004年出現了通貨膨脹的壓力。為了抑制國內信貸投放過猛、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嚴重的現象,中國人民銀行不得不採取在公開市場上對沖外匯占款的做法,對沖比率不斷提高,以至出現「無券可用」的情況,只能通過不斷滾動增發央行票據來回籠資金,使得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受到很大的挑戰。3.國際熱錢大量湧入1997年以來的我國實質上的盯住美元匯率制,在促進我國出口和吸引外資發展的同時,也給國際熱錢入侵留下了可乘之機。近十年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我國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大,國際上對我國人民幣的升值預期不斷上升,國際炒家通過各種途徑大舉進入我國,豪賭人民幣升值。大量熱錢的湧入,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降低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加大了我國的金融風險,不利於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經濟金融穩定性,需要對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制度進行改革。(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時機選擇分析盡管2003年以來,歐美各國屢屢施壓,迫使人民幣升值,但是中國政府頂住了壓力,保持了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在當前人民幣升值預期降低情況下進行匯率制度調整,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是相對比較科學的。1.國內條件分析從國內實際情況來看,人民幣匯率調整的條件是相對成熟的。首先,我國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勢頭,2004年的GDP增長率高達9.5%,今年上半年仍然保持了9.5%的增幅,這為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奠定了扎實的經濟基礎。其次,經過一年多的著力調控,我國經濟宏觀調控收到很好的效果,原先過熱的國內固定資產投資進入相對穩健的狀態,通貨膨脹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費物價水平降到了2.3%水平;第三,我國外匯市場發展迅速金融改革成效顯著,如外匯管理逐步放寬,外匯市場建設不斷加強,市場工具逐步推廣,各項金融改革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這為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後的正常運行創造了市場條件。2.國際條件分析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國際條件同樣趨於成熟。近來由於美國經濟增長加快和美聯儲的持續加息,從2001年開始的弱勢美元最近走向強勢。從今年1月份開始,美元對歐元、日元匯率開始大幅度升值。由於人民幣匯率與美元掛鉤,人民幣對非美元貨幣的匯率也隨即走強,人民幣升值預期降低,升值壓力減輕。這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緩解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帶來的外部沖擊。-------------------------------------研究現行匯率制度及正確認識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內容及其影響分析(一)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內容解讀這次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將人民幣匯率盯住美元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即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賦予相應的權重,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參考一籃子表明外幣之間的匯率變化會影響人民幣匯率,但參考一籃子不等於盯住一籃子貨幣,它還需要將市場供求關系作為另一重要依據,據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這一改革特點集中體現了我國政府在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所主張的「主動性」和「可控性」原則,既有利於政府對匯率制度靈活操作,又不至於引發匯率的過大波動。這次改革的又一重要內容,是對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水平進行小幅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由1美元兌8.27元人民幣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這一調整幅度主要是根據我國貿易順差程度和結構調整的需要來確定的,同時也考慮了國內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適應能力。與上個世紀80年代「廣場協議」後日本日元對美元升值將近一倍相比,我國政府頂住國際壓力,對進行人民幣小幅升值,有利於我國經濟金融穩定與持續發展。這一特點集中反映了我國政府在人民幣匯制改革中的「主動性」和「漸進性」原則。(二)人民幣匯率小幅升值的影響分析這次人民幣匯率小幅升值,會對我國經濟產生利弊兼有的影響,但總體而言是利大於弊。人民幣升值的主要好處有:一是人民幣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國企業進口成本;二是人民幣升值可以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近年來,我國出口商品基本上處於薄利多銷的狀況,出口利潤的增長遠低於出口量的增長,實際資源轉移速度加快,這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利的。人民幣升值後,出口商的人民幣收入相應減少,為了保持原有的利潤水平,其或是提高出口商品的國外售價,或是減少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量,從而使貿易條件得到改善。三是有利於減少國際貿易磨擦。近年來,國外對我國出口商品的反傾銷及其它貿易爭端不斷加劇,商品出口的國際環境惡化,人民幣升值使中國商品國外銷售價格提高,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種狀況;四是有利於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一方面,人民幣升值降低了我國企業進口先進技術、設備的成本,有利於出口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技術升級。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壓縮了我國出口商品的利潤空間,促使企業減少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增加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五是人民幣升值有利於我國企業的跨國投資活動。人民幣升值節省了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成本,使得國內企業更容易「走出去」;六是可以減緩我國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從而減少由外匯儲備過快增長而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人民幣升值的不利之處有:一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出口貿易起到抑製作用。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出口的商品在很大程度上靠價格取勝,人民幣升值削弱了很多商品出口的價格競爭優勢,從而影響我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二是出口的抑制又會加大就業壓力。我國出口企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吸納了眾多的勞動力就業。人民幣升值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影響遠大於對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企業的影響,一旦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放緩,勢必造成就業壓力;三是人民幣升值會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外商來華投資的增長速度,因為人民幣升值雖然會使已在華外資企業的資產增值,但卻會使准備前來中國投資的外商的投資成本增大。四是人民幣升值為已流入中國的國際游資提供了獲利機會,並有可能增強國際游資對人民幣繼續升值的預期,從而加劇國際游資的非正常流動。綜上所述,這次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增大了我國匯率制度的彈性,更適合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雖然由於人民幣的小幅升值,短期內會引起我國進出口商品價格和貿易量的波動,但從長期來看,有利於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有利於我國產業結構和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從而有利於我國對外貿易與整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現行匯率制度對我國貨幣市場影響一、改革前匯率制度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制約從1994年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到這次匯率制度改革之間,人民幣匯率雖然名義上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但實際上卻是一種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從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出發,在資本趨於自由流動的過程中,貨幣政策只有同浮動匯率相配合,才能真正體現其有效性,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僅在短期內有效,從長期來看無效。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固定匯率制度的安排與我國貨幣政策之間的沖突日益明顯。特別是在此輪經濟過熱中,我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對國民經濟進行干預,其中主要運用了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從幾年前的「穩健」逐步轉向「適度從緊」。但是由於我國國民經濟連續多年的快速增長和美元的持續走低等原因,使得人民幣幣值被低估,幣值的低估嚴重製約了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一)貨幣政策獨立性降低在開放經濟中,存在國際資本自由流動、匯率穩定和貨幣政策獨立性這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的矛盾,即「三元悖論」。此次匯率制度改革之前,我國選擇的是固定匯率與貨幣政策獨立性,對國際資本流動實施較為嚴格的控制。在一國金融體系尚未完善,抗金融風險能力較弱的情況下,這種制度安排無疑是符合中國當時的經濟實際。然而,隨著我國加入WTO,在開放經濟的大趨勢下,伴隨著金融全球化、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國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漸加強,合法和違規的資本大量湧入,致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在我國無法實現。事實上,在此輪經濟過熱的治理過程中,我國政府雖然穩定了人民幣匯率,但卻是以喪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為代價,對通貨膨脹的控制的依賴於行政手段,而不是貨幣政策。(二)外匯儲備的激增對貨幣政策有效性和主動性提出挑戰外匯儲備的增加主要源自於貿易順差和「熱錢」流動。由於人民幣幣值被低估,持續擴大的貿易順差和國外「熱錢」的蜂擁而至引起了我國外匯儲備的激增。今年上半年,我國出口為3423.4億美元,進口為3026.9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396.5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則是68億美元的逆差。截止到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7110億美元,同比增長51.1%;上半年外匯儲備增加1010億美元,同比多增337億美元,其中僅6月份外匯儲備就增加200億美元,同比多增8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激增會導致貨幣供給的增加,加大通貨膨脹壓力。為了緩解外匯儲備增長而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央行不得不加大力度進行沖銷操作來阻止貨幣供給的增加,但這又會造成信貸收縮,進而增大人民幣利率上升的壓力,反過來又迫使央行買入外匯儲備,最終增加貨幣供給,導致央行試圖改變貨幣供給的努力會大打折扣。上半年,我國出現了「寬貨幣、緊信貸」的局面,在信貸收縮的情況下,廣義貨幣供應量(M2,M2由國內信貸和外匯占款組成)仍然大幅增加,這說明央行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受到了外匯儲備的干擾,大大影響了貨幣政策的調控效果,其有效性面臨嚴峻挑戰。(三)利率工具的運用受到約束在我國,由於固定匯率原因,利率政策手段的效果十分有限,再加之國際社會和金融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強烈預期,使得利率工具的運用受到約束:1、在固定匯率制度下,當我國上調(下調)利率進行緊縮(擴張)調控時,會導致資本項目的順差(逆差)。為了穩定匯率,央行在外匯市場上買入(賣出)外匯,從而增加(減少)了外匯儲備,進一步影響到基礎貨幣的投放,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利率政策的效果。2、升值預期和跟隨美元的貶值導致我國出現大量貿易順差。在正常的經濟環境下,我國可以通過降低利率水平促使國內資金和國外短期資金外流,達到解決國際收支失衡的目的。但是,由於我國經濟過熱還未得到徹底解決,存在通貨膨脹壓力,降低利率有悖於宏觀調控的方向,以至於利率工具的運用面臨尷尬。3、由於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存在,如果大幅提高利率會吸引的境外資金流入國內,增加外匯儲備,從而進一步增大升值壓力。正是由於利率無法較大提高,且國內物價水平較高,致使我國實際利率水平較低甚至出現負利率現象。在國內金融投資品種比較少的情況下,股票市場又是持續低迷,於是各路資金追逐投資,尤其是房地產,使得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長期處於高位運行。(四)「熱錢」流動降低貨幣政策有效性隨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不斷加劇,大量「熱錢」通過各種合法及非法渠道湧入中國。「熱錢」的流動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影響我國貨幣政策的執行:首先,「熱錢」的流入增加了外匯儲備,加大通貨膨脹壓力,從而削弱了適度從緊貨幣政策的力度;其次,「熱錢」具有高度流動性和不穩定性,它的快速流入流出會對我國金融系統造成巨大沖擊,因而加大了央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進行調控的難度;最後,在我國股市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勢必有大量「熱錢」進入房地產市場,這將直接影響我國政府對房地產行業調控的效果。二、匯率制度改革增強了貨幣政策有效性此次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改變了匯率過於固定的狀況,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種匯率制度使得人民幣匯率更具靈活性,增強了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第一,在「三元悖論」中,此次匯率制度改革使我國的匯率波動區間變寬,意味著我國在資本自由流動程度逐漸提高的背景下,通過放棄匯率穩定的目標而增加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在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我國可以獨立的行使自己的貨幣政策,通過匯率杠桿對國際收支進行自動調節,改變了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因受多種因素牽制而被動行使貨幣政策的局面。第二,匯率制度改革以後,人民幣匯率可以根據市場供求狀況,不斷地進行微幅調整以平衡國際收支,使中央銀行的外匯干預有一定的調控空間,擺脫了為穩定匯率而在外匯市場上買入(賣出)外匯,從而被動的增加(減少)基礎貨幣投放的困境,提高了我國貨幣政策的主動性。目前,人民幣的小幅升值,那麼出口將會適度減少而進口增加,這樣可以消化一定數量過剩的外匯儲備,對於提高下一階段我國貨幣政策的效力有很大幫助。第三,浮動匯率制下,調解利率對國際收支產生的影響,可以通過匯率波動來進行反向平衡,從而增加利率政策的有效性。例如,當我國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上調利率雖然會造成資本項目的順差而增加外匯儲備,但同時可以通過人民幣升值影響經常項目,抵消資本項目的順差,從而平衡國際收支,提高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第四,靈活的匯率可以增加國際投機資本的投機風險,減少了國外「熱錢」的湧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外匯儲備過快增長的壓力,降低了投機資本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在現行匯率制度下如何防範金融風險,制定投資計劃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依然強勁,上半年GDP保持了9.5%的同比增長,CPI上漲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25.4%,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3.5%,成為固定資產投資保持高位增長的主要原因。雖然銀行信貸在上半年偏緊,但基礎貨幣的增長遲早將轉化為銀行貸款的增加,如果貨幣供應繼續寬松,商業銀行釋放貸款的能力將迅速恢復;同時,國際原油和主要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造成的對下游產品漲價的壓力,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投資增速下降和糧食供給增加等因素導致的物價漲幅回落。由此可見,我國經濟所面臨的通貨膨脹壓力依然較大。本次人民幣升值2%,對我國經濟來說是一項緊縮的貨幣政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述的通貨膨脹壓力。鑒於此,短期內我國的貨幣政策應以「穩健」為主基調,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對國民經濟進行微調,在保持或促進經濟和物價穩定、改善和升級中國經濟結構、轉變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短期內不宜對利率水平進行調整,以免引起宏觀經濟的波動。但可以從利率結構下手,達到調控我國國民經濟的目的。這一思想已在上半年央行的工作中有所體現。接下來我國政府應繼續貫徹這一思想,適當調高短期利率,以抑制投資過熱和投機資金的流入;同時維持中長期利率的穩定,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第二,在信貸方面,綜合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商業銀行有針對性地增加信貸的投放,改變上半年信貸偏緊的局面:1、繼續嚴格控制投資過熱行業的資金供給,謹防物價反彈,穩定國民經濟;同時,對於資源能源消耗和高污染行業也要在信貸資金方面進行抑制,優化我國經濟結構。2、對於有成長性、可持續發展性的行業給予充分的資金支持,重點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不僅符合我國經濟結構改革的需要,而且可以降低優質企業對外債的依賴程度,從而減輕由於外匯儲備增多所帶來的基礎貨幣被動投放的壓力。第三,目前,在推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下來了,凈出口拉動力也會因升值而隨之減弱,那麼,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重任就落在消費身上。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在擴大內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背景下,房地產市場應該承擔培育消費動力的重要責任。此前,我國貨幣政策主要針對房地產行業過度投資和投機性炒房進行調控,對房地產市場進行結構調整,從當前的結果來看,在過度投資和投機性炒房得到初步遏制的同時,個人住房消費也受到了打擊。所以,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工作應在繼續對投資型住房實行嚴格控制的基礎上,給予自住型住房適當的支持,達到刺激內需的目的。另外,本次匯率制度改革,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影響較為復雜,一方面,由於升值幅度較小,國外投機資金預期人民幣將有一個升值周期,於是大舉進入我國,主要是房地產市場;另一方面,一些投機資金會獲利了結,撤除房地產市場。在綜合影響很難確定的情況下,中央銀行應密切跟蹤房地產市場的變化,隨時採取適當的貨幣政策來熨平國際資本流動給房地產市場造成的波動,以促進我國房地產行業的健康發展。

5、請詳細說一下1997年發生的東亞金融危機起因經過結果,為什麼我國沒受影響?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大約有7萬億美元的流動國際資本。國際炒家一旦發現在哪個國家或地區有利可圖,馬上會通過炒作沖擊該國或地區的貨幣,以在短期內獲取暴利。(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它們為了吸引外資,一方面保持固定匯率,一方面又擴大金融自由化,給國際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如泰國就在本國金融體系沒有理順之前,於1992年取消了對資本市場的管制,使短期資金的流動暢通無阻,為外國炒家炒作泰銖提供了條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一旦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的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其不足,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內在基礎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壞賬和呆賬;至於韓國,由於大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過於容易,造成一旦企業狀況不佳,不良資產立即膨脹的狀況。不良資產的大量存在,又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的信心。(2)市場體制發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干預過度,特別是干預金融系統的貸款投向和項目;另一個是金融體制特別是監管體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亞洲不少國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但這種模式也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一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生產成本會提高,出口會受到抑制,引起這些國家國際收支的不平衡;二是當這一出口導向戰略成為眾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時,會形成它們之間的相互擠壓;三是產品的階梯性進步是繼續實行出口替代的必備條件,僅靠資源的廉價優勢是無法保持競爭力的。亞洲這些國家在實現了高速增長之後,沒有解決上述問題。

世界經濟因素主要包括:(1)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但由此而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如民族國家間利益沖撞加劇,資本流動能力增強,防範危機的難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國際分工、貿易和貨幣體制,對第三世界國家不利。在生產領域,仍然是發達國家生產高技術產品和高新技術本身,產品的技術含量逐級向欠發達、不發達國家下降,最不發達國家只能做裝配工作和生產初級產品。在交換領域,發達國家能用低價購買初級產品和壟斷高價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國際金融和貨幣領域,整個全球金融體系和制度也有利於金融大國。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發生在1997 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後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1)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2)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3)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4)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5)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並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6)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並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以上問題最深層的原因,是貨幣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企業之間交易活動產生的新機制未被人們充分認識。本書的思路是,建立一種權威性的企業交易結算的中介系統——國家企業交易中介結算系統,解脫企業之間的債務鏈,消除企業和銀行壞賬產生的基礎,以避免債務和金融危機的發生,並減少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的危害,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在這個創新過程中,還會產生國家稅收和財政支出方式的創新,減少財政赤字的發生。同時,還會產生企業制度的創新,減少企業的破產倒閉和兼並現象,增強企業的穩定性。並且,還將對國際結算方式進行創新,對國際貨幣的使用進行改革。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的治理,而是對紙幣制度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的修正,是對貨幣供應和流通體制的創新,是金融體制的重大變革,並且,這種變革帶來經濟運行機制的諸多方面的調整。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盡管在各國有其具體的內在因素:經
濟持續過熱,經濟泡沫膨脹,引進外資的盲目性--短期外債過量,銀行體系的不健
全,銀企勾結和企業的大量負債等,危機也有其外在原因:國際炒家的「惡劣」行徑,
但是人們還應進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機生成的本質因素--現代金融經濟和經濟全
球化趨勢。
劉詩白認為,金融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固有的內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經濟大恐慌,更是以嚴重的金融危機為先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年的東
亞金融危機首先發生於資本主義世界。可見,金融危機有其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危
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存在於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性的貨幣信用機制,一旦金融活動
失控,貨幣及資本借貸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機就表現出來。以金融活動高度發達為
特徵的現代市場經濟本身是高風險經濟,包孕著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又一重大特徵。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超
國界發展的最高形式。二戰後各國之間商品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各國在經濟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務、資本、技術、知識國際間的頻繁流動,經濟的全球化趨勢表現
得更加鮮明。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
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機
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
綜上所述,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導源於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
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
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機不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難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現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
金融體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動的失控是金融危機的內生要素。正由於此,在當前我國
的體制轉型中,人們應該高度重視和切實搞好政府調控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特別
要花大力氣健全金融體制,大力增強對內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機的防範能力。
總結: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對危機爆發的原因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
指出了危機爆發的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劉詩白則進一步指出深層次的原因,即現代
貨幣信用機制導致危機的爆發。只要現代市場經濟存在,市場經濟所固有的貨幣信用
機制就可能導致金融危機。只不過,它只是發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國家。
這一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也不例外。雖然如此,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健全金融體
制來防範金融危機,劉詩白又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防範金融危機之路。

固定匯率制度是貨幣當局把本國貨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動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圍之內。這種制度下的匯率是在貨幣當局調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內進行波動,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

浮動匯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是相對於固定匯率制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匯率的上下波動幅度,也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而聽任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的變化自由浮動。在這一制度下,外匯完全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一種特殊商品,匯率成為買賣這種商品的價格。

不同的匯率制度在面對國際資本流動對本國經濟產生影響的時候表現不同。一般而言,選擇浮動匯率,主要由市場力量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而選擇固定匯率,則需要政府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

「三元悖論」理論認為,貨幣政策獨立、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只能同時達到兩個。事實上各國也只能選擇其中對自己有利的兩個目標。

目前,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孰優孰劣尚無定論。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浮動匯率制度可以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2)浮動的匯率可以幫助減緩外部的沖擊;(3)干預減少,匯率將由市場決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維持巨額的外匯儲備。但是人們對浮動匯率也有一些顧慮:(1)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往往會出現大幅過度波動,可能不利於貿易和投資;(2)由於匯率自由浮動,人們就可能進行投機活動;(3)浮動匯率制度對一國宏觀經濟管理能力、金融市場的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實中,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滿足這些要求。

固定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將降低;(2)匯率可以看作一個名義錨(nomina l a n c h o r ),促進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預期的穩定。但固定匯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導致本幣幣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競爭力,引起難以維系的長期經常項目收支失衡;(2)同時,僵化的匯率安排可能被認為是暗含的匯率擔保,從而鼓勵短期資本流入和沒有套期保值的對外借債,損害本地金融體系的健康。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必須要麼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要麼限制資本的自由流動,否則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如1992~1993年的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盧布危機。這些發生危機的國家都是採用了固定匯率制度,同時又不同程度地放寬了對資本項目的管制。

要在浮動匯率制和固定匯率制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manage d f l o a t i n g )。實行這種匯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種工具,一是貨幣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對沖性干預;三是一定程度的資本管制。這種制度既可以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又能使匯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以應對內、外部的沖擊,同時還可有選擇地部分放開資本賬戶,使資本流動處於可控的狀態。目前我國實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參考資料:和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