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伊斯坦布爾宣言》
亞通組織大會通過《伊斯坦布爾宣言》
伊斯坦布爾11月25日以「展望十年後的睜者通訊社」為主題的第14屆亞洲太平洋通訊社組織(亞通組織)全檔早扮體大會25日在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爾閉幕。大會當天通過了《伊斯坦布爾宣言》。
宣言說,由於信行灶息全球化和網路的迅速發展,通訊社正面臨著其他媒體的激烈競爭,但只要繼續做到提供及時和全面的新聞,通訊社仍然會被未來的受眾需要。
2、伊斯坦布爾 原名叫什麼 是歷史上那些國家的首都?
公元前658年始建於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位於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地岬上,稱拜占庭。公元324年,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從羅馬遷都於此,改名君士坦丁堡。1453年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習慣上稱為伊斯坦布爾。直到凱末爾建立土耳其共和國之後,叢明遷都安卡拉。
伊斯坦布爾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亞洲大陸最西端的黑海與地中海之間,有一條至關重要的「黃金水道」,它把亞洲和歐洲大陸分割開來。
(2)伊斯坦布爾與全球化擴展資料:
伊斯坦布爾的地理環境:
氣候特徵
土耳其北部、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屬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內陸及東部地區溫帶大陸型氣候明顯,夏季炎熱乾燥,冬豎鄭岩季酷寒。
地理位置
分成三個區:位於歐洲的舊城區和貝伊奧盧商業區,余御以及位於亞洲的於斯屈達爾區。風光秀麗、古跡繁多、交通便利、商業發達,使伊斯坦布爾成為一座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也是歐亞兩大洲共有的一顆明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伊斯坦布爾
3、為什麼土耳其不把首都設在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
之所以土耳其不把首都設在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這是因為伊斯坦布爾的地理位置是極其差的。伊斯坦布爾在土耳其歷次對外作戰當中經常是會成為一個受到孤立的首都,而這樣的首都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無疑是十分不利的。
伊斯坦布爾不適合做首都的地理原因:
可以說地處博斯普魯斯海峽之濱的伊斯坦波爾北接黑海,南連馬爾馬拉海、愛琴海、地中海,海運便利,又在陸路上中亞,勾連東方,交通區位可謂世界重樞,因此在全球之中都是有數的名城。
伊斯坦布爾不僅過去輝煌,雖然在如今全球化之下,這座歐亞大陸上的交通樞紐已經褪色許多,但在土耳其國內甚至整個東歐西亞依然無城可比。
伊斯坦布爾不適合做首都的歷史原因:
在當時,受協約國支持逗襪的奧斯曼帝國首都在伊斯坦布爾,而革命者的大本營則位於安卡拉,出於跟奧斯曼帝國做政治切割的原因,伊斯坦布爾在第一時間就被從首都備選里拋棄。
希臘在西,英意在南,亞美尼亞跟沙俄在東的時勢,這讓地處安納托利亞高原中心,處易守難攻之險要的安卡拉便成為革命者建立新首都的不二之地。
在經凱末爾領導土耳其幾度血戰跟外交斡旋之後,土耳其雖然得以收復核心區,奠定了如今的領土范圍,此後卻並未將首都遷還伊斯坦布爾的原因則是出於山河形勢跟歷史教訓的考慮。
奧斯曼帝國戰敗於協約國之手,甚至被希臘輕易兵臨城下,原因就在於自二十世紀初的兩次巴爾干戰爭之後,奧斯曼帝國就喪失了色雷斯與亞得里亞海東岸的大部領土,伊斯坦布爾孤懸在博斯普魯扮指運斯海峽的西岸,根本無險可守。
凱末爾雖然帶領土耳其走過亡國危機得以中興,土耳其還在二戰之後跟歐美達成盟友關系,甚至成為北約盟國,但這只是外交態勢上的緩和,一旦時局出現巨變,建都於伊斯坦布爾的土耳其不管是面對北約還是俄羅斯,都無險可守,廳梁極端被動。相反安卡拉地處土耳其的中心地帶,四周是安納托利亞的群山環抱,社會構成又主要是保守派的土耳其人,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俱在安卡拉,誠為土耳其萬世建基之地。
4、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的社會評價
在《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里,讀到了帕慕克在東西方夾縫中的那種真實的心態。有面對西方他者觀看時的不安(掘毀轎帕慕克並不認同列維-施特勞斯的那種「熱帶的憂郁」),也有對伊斯坦布爾的集體鄉愁的辯解。帕慕克看到了「呼愁」麻痹的一面,但他也認為「『呼愁』在貧困之時教人忍耐,也鼓勵讀者逆向閱讀城市的生活與歷史,它讓伊斯坦布爾人不把挫敗與貧窮看作歷史終點,而是早在他們出生前便已選定的光榮起點。正如帕慕克提到的,對於那些受西方文化刺激並接觸當代世界的伊斯坦布爾作家而言,「除了『呼愁』帶來的群體感之外,他們也渴望蒙田的理性主義和梭羅的心靈孤寂」,也就是一種西方的個人憂傷。帕慕克無疑也是如此。
只要是身處東西方之間,那麼--如何在群族共同體的歸宿感和個體精神承擔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在文化出現落差時不陷入要麼閉關自守要麼全盤他化的悖論,這個問題就會一直存在。「呼愁」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全球化會消解「呼愁」嗎?答案在帕慕克的寫作之中。當然,《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遠非只關大義的民族志,也不是供「東方學」解剖的乏味樣本,它更是一部充滿個人溫情記憶的有趣的個人史。對於伊斯坦布爾這樣一座有著近兩千年歷史的都城來說,《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的出版,來得似乎有些遲;但是,對於帕慕克這樣一個五十四歲就摘取世界最高文學榮譽的作家來說,來得卻似乎有些早。如果說,帕慕克的小說是個謎,那麼《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就是這謎的答案了,難道帕慕克他就不怕包袱抖得太早嗎?再者,回憶錄,那可是暮年的事。正如書中提到的納博科夫的回憶錄《說吧,記憶》,它寫於作者人生最後十年。余褲從川端康成所謂「臨終的眼」看過去,人生大概會有很大的不同吧。一九六九年,在自己的的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初版於一九二三年)的再版序言中,博爾赫斯將二十歲時的自己和七十歲時的自己作了比較——「那時候,我尋求日落,城市外圍的陋巷,判肆和憂傷;如今我尋求黎明,都市,和寧靜。」再遲個十年,也許《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吧。
在天空中冷空氣跟熱空氣交融會合的地方,必然會降下雨露;海洋里寒流和暖流交匯的地方會繁衍魚類;人類社會多種文化碰撞,總是能產生出優秀的作家和優秀的作品。因此可以說,先有了伊斯坦布爾這座城市,然後才有了帕慕克的小說。
--莫言
帕慕克忠誠於他內心豐富的詩意。一曲意味深長的迷人哀歌--唱給記憶中的童年,唱給伊斯坦布爾--把他帶到世界面前。
--《觀察家報》
帕慕克不僅捕捉了伊斯坦布爾沖突,更展現了城市的詭譎、永恆之美。
--《新政治家》
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受到外來文化和信仰的沖擊,我們所有人都要面對的問題,不獨被呼愁籠罩的伊斯坦布爾人。
--《舊金山時報》
跨立於達達尼爾海峽的伊斯坦布爾……奧爾罕· 帕慕克是一位清醒的城市編年史家……他的小說洞察東方與西方的不同……
--《芝加哥論壇報》
5、伊斯坦布爾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伊斯坦布爾,北緯40°的明珠,被譽為「地球的金項鏈」。 全球唯一地跨歐亞兩洲的土耳其名城伊斯坦布爾就坐落其間
地跨歐亞兩洲的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最大的友模行城市、最大的港口、工商業中心和主要的旅遊勝地。伊斯坦布爾省省會。全市面積 254平方公里,人口 548萬,9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公元前658年始建於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位於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地岬上,稱拜占庭。公元330年改建為羅馬帝國首都,名君士坦丁堡,別稱新羅馬。1453年土耳其人作為奧斯曼帝國首都後,始稱伊斯坦布爾,但西方國家仍習稱君士坦丁堡。1923年土耳其遷都安卡拉,伊斯坦布爾成為正式名稱。現市區已包括海峽中、南段兩岸以及與之相連的馬爾馬拉海北岸地段,包括海峽東岸的於斯屈達爾,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城市。1973年築成跨越海峽的博斯普魯斯公路橋
伊斯坦布爾是一個同時跨越歐、亞兩大洲的名城,作為世界文明之都的伊斯坦布爾,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土耳其的「心動之地」。 在土耳其的歷史、商業、民間傳說和文化等諸多方面均獨占鰲頭。由於地理位置特殊,伊斯坦布爾自古以來即為交通、軍事、商業和宗教的重地,並曾為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有3000多年歷史,其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不管是羅馬式斗獸場還是妻妾成群的後宮,都令人怦然心動。從羅馬帝國留下來的君士坦丁堡古城的古典支柱、高低錯落的圓形拱頂、高聳的尖塔裝飾著整個市區。
伊斯坦布爾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亞洲大陸最西端的黑海與地中海之間,有一條至關重要的「黃金水道」,它把亞洲和歐洲大陸分割開來,其中間部分是馬爾馬拉海峽,南端叫達達尼爾海峽,北端叫博斯普魯斯(伊斯坦布爾)海峽,總稱黑海海峽。此「黃金水道」是黑海通向外界的咽喉要地,伊斯坦布爾就坐落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南端。從這里出發向北從海上直達黑海沿岸各國;向南接著地中海,從海上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站在伊斯坦布爾的高處向西望去,歐洲大陸近在咫尺;向東雖有帕米爾高原阻隔,但200O年間絲綢之路上商賈不斷往來。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不僅使其成為洲際交通樞紐,而且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伊斯坦布爾(ISTANBUL)
地跨歐亞兩洲的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最大的港口、工商業中心和主要的旅遊勝地。伊斯坦布爾省省會。全市面積 254平方公里,人口 548萬,9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公元前658年始建於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位於金角灣與馬爾馬拉海之間地岬上,稱拜占庭。公元330年改建為羅馬帝國首都,名君士坦丁堡,別稱新羅馬。1453年土耳其人作為奧斯曼帝國首都後,始稱伊斯坦布爾,但西方國家仍習稱君士坦丁堡。1923年土耳其遷都安卡拉,伊斯坦布爾成為正式名稱。現市區已包括海峽中、南段兩岸以及與之相連的馬爾馬拉海北岸地段,包括海峽東岸的於斯屈達爾,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城市。1973年築成跨越海峽的博斯普魯斯公路橋。有紡織、食品、陶瓷、玻璃、機械、汽車製造、船帕修造等工業。也是重要漁港。有蘇里曼尼耶清真寺等名勝古跡。
土耳其全稱土耳其共和國,橫跨亞、歐兩洲,面積約78萬平方公里(名列世界第36位),大部分位於亞洲的小亞細亞半好嘩島,瀕臨地中海和黑海,海岸線長達8333公里,戰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伊斯坦布爾是一個同時跨越歐、亞兩大洲的名城,作為世界文明之都的伊斯坦布爾,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土耳其的「心動之地」。 在土耳其的歷史、商業、民間傳說和文化等諸多方面均獨占鰲頭。由於地理位置特殊,伊斯坦布爾自古以來即為交通、軍事、商業和宗教的重地,並曾為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有3000多年歷史,其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不管是羅馬式斗獸場還是妻妾成群的後宮,都令人怦碼遲然心動。從羅馬帝國留下來的君士坦丁堡古城的古典支柱、高低錯落的圓形拱頂、高聳的尖塔裝飾著整個市區。
土耳其北部、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屬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內陸及東部地區溫帶大陸型氣候明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酷寒。
景觀:托普卡匹皇宮,蘇雷曼尼亞清真寺,聖索菲亞,藍色清真寺,考古博物館,卡里耶博物館,朵馬巴恰皇宮,地下宮殿.
伊斯坦布爾之所以聞名於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亞洲大陸最西端的黑海與地中海之間,有一條至關重要的「黃金水道」,它把亞洲和歐洲大陸分割開來,其中間部分是馬爾馬拉海峽,南端叫達達尼爾海峽,北端叫博斯普魯斯(伊斯坦布爾)海峽,總稱黑海海峽。此「黃金水道」是黑海通向外界的咽喉要地,伊斯坦布爾就坐落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南端。從這里出發向北從海上直達黑海沿岸各國;向南接著地中海,從海上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站在伊斯坦布爾的高處向西望去,歐洲大陸近在咫尺;向東雖有帕米爾高原阻隔,但200O年間絲綢之路上商賈不斷往來。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不僅使其成為洲際交通樞紐,而且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歷史悠久的古國名都伊斯坦布爾建於公元前668年,舊址是古希臘的城邦國--拜占庭,後來經過戰爭和重建,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於公元330年改名君士坦丁堡,別稱新羅馬;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取得該城以後,才開始叫伊斯坦布爾。從那時起一直是土耳其帝國的首都。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遷都安卡拉,但伊斯坦布爾仍然是土耳其經濟、文化的重心所在。
伊斯坦布爾不僅地理上橫跨兩洲,而且還兼收並蓄歐、亞、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藝術之精粹,從而成為東西方思想文化的一個重要交匯點,隨之遺留下許多源遠流長的名勝古跡。伊斯坦布爾現有40多座博物館、20多座教堂、450多座清真寺。這些美麗的建築本身及其收藏的大量文物,都是東西方交匯點的生動見證。在古代東方博物館展有蘇美爾人的頭像、巴比倫人的瓦器、亞述人的浮雕等,這些都是兩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和小亞細亞地區各民族史前時期的文物。在考古博物館有大量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文物,其中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的巨大石棺,是公元前4世紀希臘藝術的傑作。在考拉教堂,有大量關於聖母、基督和使徒的壁畫,是拜占庭藝術的代表作。在蘇萊曼尼耶清真寺,雕梁畫棟、鏤金刻銀,有許多奧斯曼時期的藝術珍品。在市內西岸舊城區里,歷代各帝國時期遺留下的石砌古堡、城垣、塔樓、渡槽隨處可見。
最能說明伊斯坦布爾是東西方文化藝術交匯點的名勝古跡是阿亞索菲亞博物館、蘇丹阿赫梅特清真寺和托普卡珀博物館。
阿亞索菲亞博物館是羅馬帝國時期的基督教堂。它是一個氣勢宏偉的長方形石頭建築,上面巨大的穹頂,直徑31米,離地面55米。底部四周有40個大玻璃窗,4座雄偉的拱門,是典型的拜占庭建築。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後,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在教堂外修建了4座宣禮塔,將這座千年歷史的大教堂改為清真寺。1935年,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後,將它改為博物館。
蘇丹阿赫梅特清真寺建成於1616年,與一般清真寺不同的是它有6個宣禮塔。由於它的四周牆壁鑲嵌著兩萬多塊藍色花瓷磚,使得大廳里光線顯得格外柔和、靜謐,故又稱「藍色清真寺」。據傳燒制這些瓷磚的工匠是從波斯招來的,所以它展示了奧斯曼建築藝術和東方建築藝術的淵源關系。
托普卡珀博物館建於1478年。這里除了收藏著土耳其歷史上許多珍貴文物和文獻以外,還收藏著1.7萬多件中國古瓷器,上至唐宋,下至明清,據說僅次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德累斯頓藝術博物館,為世界第三位。
伊斯坦布爾市分成三個區:位於歐洲的舊城區和貝依奧盧商業區,以及位於亞洲的於斯屈達爾區。1973年建成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橋長1560米,一橋飛渡歐亞,天塹成通途。該市是土耳其最大的港口城市,轉運全國57%的進口和11%的出口貨物,生產全國1/3的工業品。伊斯坦布爾不僅海上運輸發達,鐵路運輸也相當發達,這里是歐洲「東方鐵路」的終點,又是「巴格林鐵路」的起點。商業繁榮有其悠久的歷史,位於西岸歐洲的貝依奧盧區有個商場建於1461年,佔地3萬平方米,內有16條街巷,3000多家店鋪,出售著各式各樣的商品。
風光秀麗、古跡繁多、交通便利、商業發達,使伊斯坦布爾成為一座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也是歐亞兩大洲共有的一顆明珠。
伊斯坦布爾是一個同時跨越歐、亞兩大洲的名城,而位於黑海(Kara Deniz)和馬爾馬拉海(Marmara)之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I tanbul Bog zi)及金角灣(Hali)橫貫其中。做為古代三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以及奧斯曼帝國首都的伊斯坦布爾,保留了輝煌的歷史遺產,也是土耳其人民值得驕傲的。伊斯坦布爾確實由於豐富多彩的文化遺跡,使遊客著迷,其所擁有的博物館、教堂、宮殿、清真寺、市場以及美妙的大自然風光,會讓人們流連忘返。夕陽西下時,佇立在博斯普魯斯海岸邊,當看見對岸的窗戶在落日餘輝的映照下射出的點點桔紅,這時你就會深深理解了若干世紀前的人們為何選擇了這樣一個非凡的地方,也會由衷地感嘆伊斯坦布爾無愧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
(北緯40度)伊斯坦布爾,北緯40°的明珠
北緯40º,被譽為「地球的金項鏈」。 全球唯一地跨歐亞兩洲的土耳其名城伊斯坦布爾就坐落其間。
風光秀麗、古跡繁多、交通便利、商業發達。始建於公元前658年的伊斯坦布爾,堪稱歐亞兩大洲共有的一顆明珠,是享譽全球的旅遊勝地。作者曾隨中國海軍環球航行艦艇編隊先後兩次途經伊斯坦布爾,有幸飽覽了該城古老而又現代的迷人風光。
6、伊斯坦布爾為何被稱為世界之都?在土耳其海峽,見證帝國千年興衰
1936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推動《蒙特勒海峽公約》(《關於(黑海)海峽制度的公約》)的制定,讓土耳其掌握了土耳其海峽控制權,允許土耳其將海峽再度軍事化,同時對沒有和土耳其交戰的國家保證商業貨輪無限通行海峽的權利。這項公約,持續約束著土耳其海峽這條全世界最攔前重要的海道。
博冊衡賀斯普魯斯海峽(伊斯坦布爾海峽)及達達尼爾海峽是隔開歐亞兩地、地中海與黑海的兩座狹窄海峽,中間有馬爾馬拉海相連。
幾個世紀以來,土耳其海峽這幾處地方,在全球一直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尤其是在君士坦丁堡這座大城市建於博斯普魯斯之後。君士坦丁堡現在叫作伊斯坦布爾。
特洛伊戰爭據說發生在公元前13世紀中期,是兩部古典希臘文學中最偉大作品荷馬史詩《奧德賽》及《伊里亞德》的部分主題。戰爭的焦點是特洛伊城,可能坐落在亞洲端的達達尼爾一帶。如此看來,特洛伊戰爭算得上是土耳其海峽發生的諸多戰爭之首。
公元前7世紀,希臘殖民者在博斯普魯斯建立2處聚落,位於歐洲這一邊叫拜占庭,位於亞洲那一邊叫迦克敦。公元前5世紀希臘與波斯對戰中,控制拜占庭對希臘人來說極其重要,拜占庭也因此成為重要的貿易城市。
落入羅馬統治後,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選擇拜占庭作為新的帝國首都及王室所在地。新的帝都在330年時以新羅馬之名君士坦丁堡正式啟用,不過人們比較熟悉的名稱是伊斯坦堡。
隨著羅馬帝國權力中心東移,西側帝國領土被入侵的部族攻佔,君士坦丁堡逐漸壯大,規模、富裕程度及重要性都遠遠超過了羅馬。君士坦丁堡成為拜占庭帝國的首都,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東側行省的延續,6世紀初達到巔峰時期,也曾統治義大利多數地區、北非和西班牙南部。
君士坦丁堡東面有博斯普魯斯海峽作為屏障,西面容易遭遇來自陸地的侵略,直到5世紀初期才逐步建立起堅固的防禦工事。盡管如此,君士坦丁堡仍舊面臨外國勢力的不斷侵擾。625年時,多瑙河以北的游牧族群阿瓦爾人(中國古代游牧民族柔然人的後裔)從西邊陸地進軍,波斯帝國(伊朗)自海路入侵,兩邊聯合夾擊,均被君士坦丁堡擊退。677年和717-718年,阿拉伯帝國兩州派次嘗試進攻,也被君士坦丁堡以希臘火(燒夷彈的先驅)擊退。
941年,發源自現在俄羅斯、烏克蘭及白俄羅斯一帶的羅斯人從黑海入侵時,同樣也遭君士坦丁堡以希臘火驅離。最後,1204年一支天主教十字軍軍隊攻佔君士坦丁堡,導致拜占庭帝國的分裂。
到了此時,塞爾柱帝國已佔據拜占庭帝國在中東和安納托利亞(小亞細亞半島)地區的大半領土,拜占庭帝國在這樣的壓力下勢力早已萎縮。1261年,拜占庭諸王重新攻下君士坦丁堡,不過勢力已經世風日下,命運逐漸被另一個新勢力掌控,這個新帝國就是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人是伊斯蘭土耳其民族,名字來源於其王朝創始者、統治安納托利亞一個小王國的奧斯曼一世。統一整個安納托利亞地區後,奧斯曼人勢力擴張越過土耳其海峽,打算從希臘和巴爾乾地區獲得領土。
盡管他們從1390年到1402年封鎖君士坦丁堡,又在1411年和1422年兩次圍城,卻一直無法攻破。
穆罕默德二世(1432-1481)在位時,奧斯曼人帶著16萬大軍4次來襲,君士坦丁堡僅能召集7000人趕鴨子上架。穆罕默德切斷君士坦丁堡的援軍和後勤補給,再用火葯武器炸毀城牆,讓奧斯曼士兵得以順利進城。拜占庭最後一位帝王君士坦丁十一世(1405-1453)在交戰中殞命。
穆罕默德將君士坦丁堡重新命名為伊斯坦布爾(伊斯坦堡),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新政權的象徵,首先是將聖索菲亞大教堂轉變成為一座清真寺。其後200年,奧斯曼帝國領土進一步四處擴張,勢力遠至歐洲、北非和中東地區。
到了19世紀,奧斯曼帝國國力衰退,規模及影響力大幅削弱,敵人與帝國各省的分離運動,迫使帝國勢力更加捉急。1908年,一群改革派官員青年土耳其黨人在一次行動中奪得奧斯曼帝國控制權,強迫蘇丹建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青年土耳其黨人無法阻擋意土戰爭(1911-1912)或第一次巴爾干戰爭(1912-1913)帶來的失敗,使奧斯曼帝國更多的領土被瓜分。
1832年希臘從奧斯曼人手上獲得完全獨立的地位,為了抵抗希臘的海軍勢力,並鞏固奧斯曼帝國在土耳其海峽一帶的地位,奧斯曼向英國購買2艘現代戰艦。特別是2艘戰艦的部分價款是由奧斯曼帝國各地人民認購,卻從未成為奧斯曼艦隊的一份子。
1914年8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數日,2艘戰艦被英國政府徵用,導致奧斯曼帝國人民群起激憤,迫使奧斯曼向德國靠攏。8月2日,德國與奧斯曼簽署協議,德軍提供軍事協助,換取他們在奧斯曼境內行動的權利。8月10日,2艘德國戰艦抵達達達尼爾海峽,獲准穿越土耳其海峽,之後加入奧斯曼海軍行列。
10月29日,奧斯曼帝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2艘德艦在黑海攻擊俄國港口。俄國、英國及法國因此在次月向奧斯曼宣戰。奧斯曼從德國獲得了極大的援助,包括金援、物資補給和軍事能力。德籍工程師在達達尼爾海峽布署新炮台、強力探照燈、攔截潛水艇的海底捕網,以及協調防禦用的無線電報系統。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周圍地區軍力增強,布下了更多地雷。
1915年2-3月,一批英法艦隊攻擊土耳其海峽,打算打通前往黑海的路權,這樣能更容易補給俄國。同盟國這次的行動失敗了,因為他們遇到了奧斯曼的大炮和地雷。隨著海軍作戰一塌糊塗,同盟國在達達尼爾海峽發動兩棲登陸,集結一批7.5萬名兵力的跨國部隊,士兵分別來自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印度和法國以及非洲的法屬殖民地。
第一次登陸發生在4月25日,同盟國在加里波利半島(位於達達尼爾海峽歐洲一側)築起2座灘頭堡。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將這一天作為紀念日,緬懷兩國軍人的犧牲奉獻。崎嶇的地形給來者帶來艱苦的壕溝戰。到了年末,同盟國開始從加里波利撤退,奇跡的是在撤軍中無人傷亡,最後一批同盟國軍人在1916年1月9日離開。這次行動總共有14.25萬名士兵喪生,其中半數以上是土耳其人。
奧斯曼軍隊持續在巴爾干、高加索和中東地區奮戰,同時繼續種族清理運動,將面對國家暴力的亞美尼亞人、希臘人和敘利亞人殺害並驅逐出境。奧斯曼終於在1918年10月30日簽署停戰協定,同意同盟國軍隊通過土耳其海峽。11月13日,42艘同盟國軍艦駛進達達尼爾海峽來到伊斯坦布爾,隨後將其佔領。
1920年,奧斯曼帝國簽署《色佛爾條約》,讓非土耳其人居住的領土得以獨立。同盟國軍隊留在伊斯坦布爾,土耳其海峽由一國際委員會管轄,奧斯曼帝國唯有得到國際聯盟首肯才能加入委員會。軍官凱末爾(1881-1938)率領武裝起義作為回應,拒絕《色佛爾條約》的條款。
這場土耳其獨立戰爭導致奧斯曼帝國覆滅,並在1923年宣布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依據《洛桑條約》,土耳其共和國的疆界受到同盟各國承認。《洛桑條約》宣告土耳其海峽為國際地域,由土耳其人擔任主席的委員會掌管。土耳其海峽也是非軍事區,除了伊斯坦布爾有一小型軍隊駐防。
凱末爾成為總統後,直到1938年逝世為止。他通過一系列現代化改革,獲得阿塔圖爾克這個姓氏,意思是「土耳其人之父」。
奧斯曼帝國雖然在19世紀衰退,對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土耳其海峽卻保有控制權。然而,奧斯曼卻在1833年與俄國簽訂《互助條約》,同意只要俄國要求就禁止外國戰艦通過海峽。俄國可能支配從黑海到地中海的路線,這讓其他強權國家感到不安,導致1841年《倫敦海峽公約》的簽訂。
此舉恢復了奧斯曼的勢力,和平時期,所有外國軍隊均不得進入海峽,戰時僅允許奧斯曼的同盟國使用。
7、伊斯坦布爾的前世今生 三城記
歷史 文化的積淀,東西方文明的交融,神權與皇權的交匯,不同信仰共存,戰爭帶來的毀滅和重塑成就國際化城市—伊斯坦布爾
希臘人在此建城—命名「拜占庭」
君士坦丁大帝將拜占庭作為東羅馬帝國首都,從此拜占庭從一個沒有信仰的漁村變成基督教聖城—「君士坦丁堡」
精羅落淚,奧斯曼帝國崛起—改名「伊斯坦布爾」
穆罕默德二世帶於此的是征服和重塑
伊斯蘭教統治時代到來,在政治上極大的包容性和國際眼光,讓伊斯坦布爾成為兩教聖城,成為一座國際化城市
隨著土耳其共和國成立,遷都安卡拉,伊斯坦布爾結束了1600年國都 歷史 ,結束了政教余輪合一的統治,終歸世俗世界,但宗教文明的碰撞纏繞讓這座城市繁榮依舊
拿破崙說:如果世界是一個國家,那麼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爾。那麼如果只有一次旅行的機會,我一定會選擇伊斯坦布爾。
漫步在馬爾馬拉,感受 歷史 往事的無窮魅力,走進聖索菲亞教堂,體會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偉大理想,到托普卡帕,想像蘇萊曼與摯友妻子的愛恨情仇…閉毀爛
而我更想探究的是這座城轎漏的包容,經歷戰爭、權利更迭、宗教信仰交織纏繞仍然繁榮
願我的生命也能像它一樣,學會接納和包容,每一道痕跡都會成就更好的自己
8、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背景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以下簡稱教科文組織)大會於2003 年9 月29 日至10 月17 日在巴黎舉行的第32 屆會議,參照現有的國際人權文書,尤其是1948 年的《世界人權宣言》以及1966 年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考慮到 1989 年的《保護民間創作建議書》、2001 年的《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和 2002 年第三次文化部長圓桌會議通過的《伊斯坦布爾宣言》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它是文化多樣性的熔爐,又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考慮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之間的內在相互依存關系,承認全球化和社會轉型進程在為各群體之間開展新的對話創造條件的同時,也與不容忍現象一樣,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損壞、消失和破壞的嚴重者殲威脅,在缺乏保護資源的情況下,這種威脅尤為嚴重,意識到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普遍的意願和共同關心的事項,承認各社區,尤其是原住民、各群體,有時是個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保護、延續和再創造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而為豐富文化多樣性和人兄旁類的創造性做出貢獻,注意到教科文組織在制定保護文化遺產的准則性文件,尤其是1972 年的《保護世界文化首塵沖和自然遺產公約》方面所做的具有深遠意義的工作,還注意到迄今尚無有約束力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邊文件,考慮到國際上現有的關於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協定、建議書和決議需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新規定有效地予以充實和補充,考慮到必須提高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重要意義的認識,考慮到國際社會應當本著互助合作的精神與本公約締約國一起為保護此類遺產做出貢獻,以及教科文組織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項計劃,尤其是「宣布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計劃,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之間進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於2003 年10 月17 日通過本公約。
9、土耳其的伊斯坦博爾與阿姆巴利的關系,都是港口城市嗎?
都是港口。
伊斯坦布爾(土耳其語:İstanbul)是碧數土耳其最大城市和港口,也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全國的經濟、貿易、金融、新聞、文化、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伊斯坦布爾除了是土耳其最大城市和奧斯曼土耳其前首都之外,還一直是悔飢首土耳其經濟生活的中心,因為它地處國際陸上和海上貿易路線的交界位置。伊斯坦布爾也是土耳其最大的工業中心。伊斯坦布爾還被認為是一個全球城市,亦是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經濟區之一。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體將總部設肢則於此。
在AMBARLI(阿姆巴利)油碼頭最大可泊25萬載重噸的大型油船。港區糧倉容量達7萬噸,另有倉庫及堆場等。裝卸效率:穀物每小時裝200噸。1992年集裝箱吞吐量達17.9萬TEU。主要進口貨物為煤、鉛、銅、錫、木材、牛油及工業品等,出口貨物主要有羊毛、棉花、干木、煙葉、絲、水果、皮張及地氈等。
10、伊斯坦布爾——千年之城、世界之都
繁榮與貧窮,沖撞與熱情。
從古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到伊斯坦布爾,在這些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 歷史 長河中,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哪裡會像伊斯坦布爾一樣,歷經2700年的政治、軍事、宗教的爭奪。在一切紛爭歸於平靜,繁華褪盡後,伊斯坦布爾,以它驚人的自愈力,又成為一個超級活力又極具多元素、多文化包容的魅力城市。
提起伊斯坦布爾,你會想到什麼?
是著名的地標建築: 聖索菲亞大教堂、藍色清真寺?
還是獨特的人文生活: 博斯普魯斯海峽、大巴扎、紅茶、烤肉、掛毯?
豐富多元的土耳其,相信去過的每一個人都會對它有自己的理解與認知。所以伊斯坦布分不同角度去說說。
此篇先看看著名的地標性建築,老城區的幾個清真寺和新城區的獨立大街與加拉太塔。
藍色清真寺Sultan Ahemt Camil
它建於400多年以前蘇丹艾哈邁德一世時期,之所以稱其為「藍色清真寺」,是因為建築內部使用了大量伊茲尼克藍色瓷磚,藍彩釉貼瓷,白色為底,刻有豐富的花紋圖案,整個清真寺內部幾乎都是藍色渲染。藍色清真寺也是伊斯坦布爾最大的圓頂建築,四周建有六座演禮塔,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六座高塔的清真寺,世界十大清真寺之一。
聖索菲亞大教堂
Hagia sophia Museum
穿過藍色清真寺大門,便是伊斯坦布爾的另一個地標:聖索菲亞大教堂。
它是教堂出身, 一半清真,一半基督 。始建於公元532年,於15世紀,改為清真寺。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軍隊攻佔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收繳所有基督教聖物,並 用灰泥掩蓋馬賽克鑲嵌畫,從而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 。諷剌的是,這種做法反而在客觀上保滲粗護了古老的壁畫。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里變成 歷史 博物館,許多被掩埋在灰泥下壁畫得已重見天日。
聖索菲亞大教堂因為 歷任拜占庭君主都在此加冕 ,教堂里恢弘的皇室之門、數不勝數的馬賽克鑲嵌畫都昭示宗教的尊嚴和皇室的奢華, 是拜占庭文化的集大成者,作為古典與中世紀兩個時代的風格過渡 ,它傳承了源自羅馬時代的107根大理石柱,帝國時代的巨大穹頂;以及在拜占庭時代才開始大放異彩的細密鑲嵌畫,其中耶酥的祝福印在牆體上: 和平與你同在,我是世界之光。 始於虔誠,終於藝術。
地下水宮殿The Basilica Cistern
地下水宮殿位於聖索菲亞大教堂旁邊,雖然在地下,但現在已經成為整座城市最神秘浪漫的地方之一。距今1500年 歷史 ,前後花了200年建造,最初是為了緩解戰爭時期的飲水需求,據說它可以儲水10萬噸,供當時伊斯坦布爾全城人喝水一個月之久。
《但丁密碼》、《007大破天幕殺機》、《特務迷城》等電影拍攝地,地下水宮殿布入其中,由336根高9米的科林斯式石柱支撐,加上巨大的拱頂結構,有著濃濃的電影探秘色彩。就如它裡面的兩根石柱,也是眾說紛芸。一根是「美杜莎頭像之柱」,一側頭像朝下,一個朝側面,至今未解之謎;第二根是「淚柱」,顧名思義,有淚珠形狀的柱子,花紋精美,上面有個石洞,傳說將拇指伸入洞中完整旋轉一周,就能實現許的願望。(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也有一個這樣的地方,同樣被賦予了一樣灶跡的解讀,有很多人排隊去許願。我想說,其實傳說就只是傳說。)
托普卡帕宮Topkapi Palace
每個國家都有一個引以為傲的宮殿,中國的故宮,土耳其的托普卡帕宮。從15到19世紀,將近400年時間,這里是歷任土耳其蘇丹的主要居所和工作的地方。
托普卡帕宮由四個庭院及後宮等其它矮小建築物構成,彷彿是一個城中城。位於第三庭院的「帝國寶庫」是整個宮殿的精華,其中收藏的「托普卡帕之劍」鑲嵌了3顆巨大的綠寶石。另外寶庫里的有一顆86克拉的淚滴形鑽石,是世界上第五大鑽石,默罕默德四世曾帶著這顆鑽石參加登基大典。
蘇萊曼清真寺asuleymaniye Mosque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可以俯瞰整個加拉塔大橋和美麗的海灣。500年的清叢辯鎮真寺,有著蘇萊曼王朝的故事。如果說聖索菲亞大教堂,站在教堂內部,震撼於它的恢弘;藍色清真寺,多了些優雅高貴冷艷的氣質;而蘇萊曼清真寺,安靜詳和,寬廣宏偉,站在教堂內部或坐在外面,三三兩兩的幾個人,或許可以用心靈感知到它的 歷史 ,甚至是這個民族的一些文化。
獨立大街
被稱作伊斯坦布爾的「香榭大道」,起始於加拉塔橋,結束於塔克辛廣場。獨立大街上百年建築里進駐的卻是 時尚 流行的品牌,甜品店、烤肉店、新鮮的水果攤、復古電車、各色教堂、各國領館,來來往往的人潮接踵而至,熱鬧非凡。而主大街上旁邊的那些小巷,卻又有許多當地特色的板凳小店,2里拉一杯紅茶、古老的糕店鋪、小貓們悠然的躺在街邊。走著走著不知不覺又拐到何處,風格突變,遇見 時尚 先鋒的音樂商店、書店、美術館、劇院。或許新與舊的沖撞就是獨立大街的迷人之處。
加拉太塔Galate Tower
加拉太塔是拜占庭皇帝阿納斯塔修斯在507年修建的燈塔,最初用木頭建造,後來在十字軍東征時被焚毀,直至1348年由熱那亞人用石料重建復生。這座歷經滄桑的古塔身兼數職:警衛塔、監獄、天文台。
現在,加拉太塔的觀景台,由於可以不同角度俯瞰到整個伊斯坦布爾,尤其在傍晚時刻配著晚霞,是戀人們首選打卡的浪漫之處。正因如此,這個時間排隊的遊客隊伍著實壯觀。為了避免人多,我在午後上去,坐在塔上的咖啡館中,俯瞰城市的風景,曬著太陽,光線折射進來,是另外一種慵懶和浪漫。
從沒有哪一個國家或城市,融合了歐、亞、非不同民族、宗教、 歷史 和文化,當地人們骨子裡那熱情似火的性情不停沖擊著你,讓你顛覆很多先入為主的觀念......
伊斯坦布爾,它會讓你一直沉浸於一種美與割裂之中。
這里有著如疾風驟雨般的愛與恨,
得到與失去,
滄桑與繁華,
熱鬧與靜好,
在這交織的碰撞中讓你明白生存的意義。
伊斯坦布爾,一個歷經2700年的城市,所有的東西都留在宮廷的彩色玻璃上,街頭巷尾的傳聞中。
...THE END...
如果世界是一個國家,那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爾。 ——拿破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