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化的基礎是什麼,正確答案?
全球化的基礎包括很多,包括有網路,有交通運輸以及人流之間的交往商品之間的交換。
2、全球化的基礎是什麼,正確答案?
全球化的基礎是國家化,所謂全球化無非是在國家利益基礎上的一種自願平等交換,互通有無,合作共贏,對此就如同社會中人與人在市場基礎上自願平等交換一樣。
3、如何鼓勵孩子的全球性思維
縱觀各個國家的趨勢,全球化思維對教育工作者尤為重要。21世紀,卓越的教育必須具有相關性,能夠應對全球經濟所帶來的深刻挑戰,並為所有學習者創造機會,使他們能夠在一個廣闊,亂序,綜合又開放的系統找到自己的影響力可以發揮作用的范圍。學習如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似乎不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夢想,更像是一個緊急的呼喚。
全球經濟模式將繼續發展。在一些城市,教育幫助培養孩子的「全球勝任力」,全球化視野,甚至僅僅是幫助他們建立起國際友誼,而參與者們已經能夠超越邊界限制和歷史的界限。當學校採取措施,哪怕是是非常簡單的步驟,比如將世界帶到教室里時,恐懼可以被探究所取代,而牆壁就會被機會所取代。
思考推動課堂活動,學校文化和教學實踐的幾個問題
智力資本:
全球化商業才能(應用於K-12學習,可以將其視為百科知識):如果需要在吉隆坡或阿克拉停留,你還能否找到直接回家的路?因為他們的貨幣貶值你就能在機場買到優惠物品嗎?這個國家的政治結構是什麼?你是否可以自由地與公民分享他們的社會和政府的意見,而不必擔心受到懲罰?
認知復雜性:比如,能否把國際過境停留問題,包括外匯匯率,潛在的飛機延誤問題,氣候,政治和文化規范綜合考慮以便對更便宜的機票的實際成本和機場滯留風險作出復雜的決定?
全球性觀點:雖然這個問題屬於智力資本范疇,但它也包含了共情技能的重要元素。當一個人踐行全球性觀點觀點時,他/她學會處理信息,以便考慮到不同的觀點,以及對其他人的影響。這讓人們注意到,當演講者、作家、科學家或是一些故事僅代表特定人群的經歷而缺乏多樣性觀點時,事情往往會很糟糕。
心理資本:
追求冒險:你是否不僅在追求改變,還能坦然接受意料之外的變化? 你如何認識和發展自身靈活性並適應未知? 如何把窮途末路變成發現體驗?
對多樣性的熱情:當人們對多樣性抱有熱情時,「容忍度」就不再是一個問題了。 你能否全心全意地體驗或探究新的文化,信仰和實踐?
自信:有自信,健康的冒險行為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 一個人能和其他人共情,與其他擁有完全不同經歷的人相處就變得游刃有餘。
社會資本
跨文化共情:不要只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看待別人,要設身處地的去思考這個問題。這會如何影響你看待他們做出的決定?考慮一下你與生活方式明顯不同的人的共同點(不僅僅是差異);這如何改變你們的潛在關系?你會如何對待他們?
人際關系影響:當某人為你或你的家人服務時,你是否考慮過如何對待他們以及他們身處何種狀況面臨哪些挑戰?這對你待人接物產生哪些影響?對於身處不同文化的兒童來說,這是一個特別的挑戰。他們需要一個禮貌又充滿善意的榜樣來示範待人接物之道。
交際手段: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孩子們已經知道如何在完全誠實的表現和用交際手段來合適的處理之間取捨。例如,他們可能嘗試一種他們不感興趣的新食物。他們不會做鬼臉,拒絕嘗試,或者表現出另一種形式的反對(經常導致對主人的冒犯),他們會嘗試咬一口,禮貌的表示不需要更多了,並學會如何克制消化不良情緒。 應用交際手段可以提高團隊協作,在一個新的城市中重新找到自己合適的社會角色並承擔責任,或是合理的對待異見。
4、辨析經濟全球化就是全球資本化的答案
從資本看經濟全球化
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談到「資本一出現,就標志著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新時代。[1]P193」如何理解這句話呢。馬克思是從生存論角度看待資本的,是從物背後的人的關系角度看待資本的,看到的是資本家口袋裡裝著支配別人的社會權力。資本的本質不是物,而是一種關系,一種以僱傭勞動為基礎的關系。資本是對剩餘價值的追求,因而按其本性而言,資本是不文明的,但是就其全面地發展生產力並推進社會進步而言,卻有它的文明面。資本的文明面體現在它的生產性上,在馬克思看來,勞動與生產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麼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1]P205」因而從結果的角度,我們可以把形成產品的一切因素都可以看成是生產的,資本也是如此。資本是在其自身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是前一個社會過程累積出來的,它可以自行保值和增值。在此,資本作為「財產——過去的或客體化了的他人勞動——表現為進一步佔有現在的或活的他人勞動的唯一條件。[2]」資本的文明作用在於創造了這樣一個社會階段——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歷史階段。
資本的本質特性決定了它的發展趨勢,首先是它無限發展生產,追逐剩餘價值。在剩餘價值中,資本主要通過後者,即是通過精心的組織和管理,通過科學在生產中的應用去創造一種前所未有的社會生產力,資本的秘密就在於通過交換無償地佔有這種生產力的成果。資本的另一個趨勢:擴大流通。生產的目的是交換,而交換本身並不創造價值,因此流通時間越長,資金周轉越慢,所取得的剩餘價值越少。資本的利益驅使資本家發展交通和運輸以及任何有助於流通的手段。資本的必然趨勢還表現在對世界市場的開拓和對舊生產方式的取代上,它會穿越國家和民族的界限,到任何有利益的地方去。同樣必須注意到的,是由於資本的惡的本質,它不可避免的最終會阻礙生產的發展。這是因為資本以財富為目標,而不是以人的生存和發展為目標,並且以摧殘工人的生命為代價,從馬克思全面生產理論來說,一個社會要健康地成長,必須和諧地進行四種生產,即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人類自身生產和社會關系再生產,缺一不可!資本最大的問題就是注意了財富的發展而阻礙了人的自身生產,資本在自己的發展中准備好了自己的掘墓人。
二、從廣義上講,經濟全球化發端於十五世紀以後的海上交通的發展和地理上新發現。總的來看,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在追逐利益的過程里,資本擴大流通的能力在貿易領域體現得淋漓盡致,資本不斷加速著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得到了高速發展。這不僅加快了發達國家的發展進程,而且使落後國家也獲得了飛速發展的可能。從這一點上來說,經濟全球化極大地推動了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摧毀封建制度、打破民族壁壘、創造新的工業文明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其本身具有歷史進步性。
但也應注意到,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以資本僱傭剝削工人為基礎的資本無限增殖與外在擴張的雙重統一。從本質上講,經濟全球化運動是服從於資本攫取利潤這一目的的,是資本發展國際分工與交換的結果。資本在沖出國內走向世界的同時,就把國內矛盾擴展到國外,就把商品經濟的生產規律、資本積累規律等也帶進世界市場。世界市場遵從價值規律。從形式上看,各個國家在市場上交換是自由的、平等的,但形式上的平等掩蓋著事實上的不平等。這就造成生產技術條件好的國家,產品的成本低於國際價值,而發展中國家產品的成本高於國際價值,使得發達國家可以以較少的勞動交換發展中國家的較多勞動,可以不斷攫取發展中國家的一部分剩餘勞動而在交換中不付任何代價。以資本為主體的經濟全球化的擴張,也是這種不平等佔有和分配關系向世界范圍的擴張。現在的經濟全球化雖然是以資本為主體,但它未來的發展卻不是資本主義的無限擴展形成資本主義一體化,而是這個趨勢是資本的自身局限的註定的。資本主義在現當代的發展,只是表明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還能容納生產力的發揮,但並沒有證明它的內在矛盾已經被克服了,不存在了。而現在資本主義開創的全球化,不過是世界歷史的較低層次,它只是為世界歷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而不可能把世界歷史的發展推向深入,推向更高層次。
三、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當今的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在主導,但它的歷史方向卻是以無產階級為主體的全球化。對於發展中的中國而言,經濟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加入國際經濟一體化,一方面可以從中得到必要的利益,因為經濟全球化可以降低參與國的生產成本,節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同時,也可以推動參與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促進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有機耦合,從而使中國在國際經濟交往中獲取相對的比較利益。但是另一方面,由於自身條件的不足與缺憾,在市場全方位開放之後,國內市場與民族經濟必將受到程度不同的巨大沖擊,從而蘊含著巨大的潛在利益風險。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亞洲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主要動力來自於開放政策的實施以及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從而獲取了極為有利的發展機遇與技術資金支持;而從墨西哥的金融動盪到東南亞金融危機,從日本銀行的倒閉到英國銀行的破產,從美元的大幅度貶值到東京股市的劇烈震盪,都從另一個側面反射出經濟全球化對於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效應。我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面前,既有良好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為此,我們科學的態度與理性的選擇在於:正確分析經濟全球化,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立足於發展國內經濟,加快國有企業制度創新,完善利益風險防範體系,確保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的獨立性與自主性。
5、面對全球化,大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技能
目前世界全球化深入發展,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客觀趨勢和歷史潮流,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同時,全球化對大學生有很大的影響,不僅是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全球化對大學生的影響無處不在。全球化影響了我們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對大學生能力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當代大學生應培養和具備競爭協作能力、要有較強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獲取知識和信息能力、外語和計算機運用能力、創新能力及政治辨別能力等,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時代社會發展對人才方面的客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