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宋鴻兵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宋鴻兵

發布時間: 2023-03-31 17:57:40

1、美國次貸危機是如何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的?

2008年夏末美國爆發的這場金融危機,被看做是次貸危機的「升級版」,那麼,二者之間的關鍵聯結點在哪裡?為何美國金融衍生品市場在危機中深受詬病?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了國內的相關專家和學者。
危機本質:美國過度透支消費
「美國的每一個角落裡都是債務。」經濟學家謝國忠這樣形容美國的消費膨脹。
宏源證券(18.15,-2.02,-10.01%,吧)結構融資部總經理宋鴻兵告訴本報記者,2006年美國的總負債還是48萬億,到今年已經達到53萬億。由於其每年GDP的增好昌槐加值不抵債務增量,所以這個債務會一直增加下去。現在美國必須每天吸納25億美元的國外資本,才能維持自身的流動性,而且這一數字也在變得越來越大。
而其儲蓄率在近20年來卻逐年下降,自2005年之後美國就一直處在負儲蓄狀態。
「全國都不儲蓄,花的錢比掙的錢多,而且已經積累了很大的債務,這就是問題的本質。」宋鴻兵說,美國以負債為代價,借外國人的儲蓄來消費。但一友友直透支別的國家的儲蓄,能透支多少年?真金白銀越來越少,債務越來越大,形成一個巨大的債務泡沫。當透支到不能再透支的時候,當負債足夠沉重且沒人借錢給你的時候,危機必然會爆發。
在透支消費的過程中,看起來美國成了全球經濟的「火車頭」,實際上卻積累了大量的系統性風險。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中國產能畸形龐大的問題。宋鴻兵認為,美國危機從源頭上講,是全球經濟的嚴重不匹配,即「以美國為代表的資產膨脹型過度消費模式」和「以中國為代表的過剩生產型增長模式」的經濟結構失衡。從更深層次上講,此次危機在本質上是對全球經濟失衡的調整,是對需求方過度消費能力、供給方過剩生產能力的總調整。
百姓違約 引發信貸危機
53萬億美元是美國GDP的4到5倍,這個數字意味著平均每個居民都有20萬美元負債。
資料顯示,長期的低利率政策和房價暴漲是誘致美國家庭過度負債的主要原因。美國家庭房產占名義GDP之比2005年達到頂峰,家庭債務與資產之比從2001年起急劇上升,過去7年家庭債務與收入之比超過之前39年的水平。但房價不能無限上漲、在債務系統撐不住之後,債務回歸也將導致美國過度消費能力的回歸。
專家指出,百姓是否違約主要是看收入情況。伴隨著美國經濟的衰退,當收入確實負擔不了消費的時候,百姓的違約案件開始增多。其中信用最差的次級貸款也就最早出現了問題。
資料顯示,在美國房屋抵押貸款過程中,根據借款人不同等級的信用水平,分為次級貸款、次優貸款和優質貸款三個級別。
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在針對次貸危機的調研報告中指出,與優級貸款發放機構不同,次級貸款發放機構大部分缺乏銷售網點,大多以經紀人、客戶代理為銷售渠道,而且這些機構大多不能吸收公眾存款,而是依賴於貸款的二級市場和信貸資產證券化來獲得流動性。相關的代理機構缺乏類似於金融機構貸款審查和風險管理制度,他們在利益驅動下,盲目發展客戶市場,忽視借款人風險,成為孕育危機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大型商業銀行直接捲入次級貸款的不多,因此遭受的直接影響也不大。但是,一些商業銀行投資於與次級貸款相關的各種證券化產品,則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在剛剛過去的6、7、8月份中,由於利率大規模重設,百姓債務負擔也迅速上升,導致了美國優質借款人也開始出現大規模違約。這個時候,美國危機就變得很不一樣了。
美聯儲再調降利息已不管用了,因為貨幣政策調降只能對金融機構管用,它的資金成本有所下降。但普通老百姓違不違約,則取決於每個家庭的收入情況。2008年美國百姓的收入7年來出現的第一次下降,糧油消費品價格卻在暴漲,生活成本在上升,加之面臨調息高峰,幾方面因素促成了包括優質借款人在內的大規模違約。
宋鴻兵說,房地美和房利美出迅侍問題就代表優質客戶的違約大量出現,因為「兩房」95%以上的貸款都是優級貸款,次優級和次級非常少。然而從2006年到目前「兩房」的貸款違約率卻漲了7倍。
信用衍生品,
將信貸危機引至金融領域
「華爾街的種種高風險金融衍生品已經成為『金融領域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沃倫·巴菲特2003年發出的這一警告,在剛剛過去的這個9月得以應驗,華爾街第一次讓全球領教了金融衍生品的殺傷力。
次貸危機本來是信貸市場的問題,但經過復雜衍生品,最後變成了證券市場的問題。MBS(住宅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就是次級貸款發放機構因為無法通過吸收存款來獲得資金,為獲得流動性而把次級貸款組成「資產池」,通過真實出售、破產隔離、信用增級等技術發行的證券化產品。後來,以MBS為基礎資產進一步發行ABS(資產支持證券),其中,又衍生出大量個性化的CDO(擔保債務憑證),以及進一步衍生出「CDO平方」、「CDO立方」等等。持續上漲的房價以及較低的利率水平使風險溢價較低,於是,這些產品成為機構投資者不惜以高杠桿借貸進行投資的對象。
因為次級貸款是上述信用衍生產品最初的基礎資產,所以次級貸款的運行狀況直接或間接決定著這些產品的市場運行。一旦次級貸款發生危機,上述產品的市場將很難倖免於難。
由於資產支持證券的反復衍生和杠桿交易,實體經濟的波動(如房地產市場的波動)使這些信用衍生品市場及相關的金融市場產生更為劇烈的波動。
對賭違約事件,
大型金融機構夢斷CDS
當優質借款人出現問題,「兩房」危機顯現時,拖垮包括貝爾斯登、雷曼、美林、AIG和「兩房」的CDS(信用違約掉期)浮出水面。
據了解,CDS是1995年由摩根大通首創的一種金融衍生產品,它可以被看做是一種金融資產的違約保險。其中,購買信用違約保險的一方被稱為買家,承擔風險的一方被稱為賣家。雙方約定如果金融資產沒有出現違約情況,則買家向賣家定期支付「保險費」,而一旦發生違約,則賣方承擔買方的資產損失。一般而言,買保險的主要是大量持有金融資產的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而賣信用違約保險的是保險公司、對沖基金,也包括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
從表面上看,信用違約掉期這種信用衍生品滿足了持有金融資產方對違約風險的擔心,同時也為願意和有能力承擔這種風險的保險公司或對沖基金提供了一個新的利潤來源。事實上,信用違約掉期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國際金融市場的熱烈追捧,其規模從2000年的1萬億美元,膨脹到2008年3月的62萬億美元。據統計,僅對沖基金就發行了31%的信用違約掉期合約。至此,CDS早已不再是金融資產持有方為違約風險購買保險的保守范疇,它實際上已經異化為了信用保險合約買賣雙方的對賭行為。雙方其實都可以與需要信用保險的金融資產毫無關系,他們賭的就是信用違約事件是否出現。
而當違約事件大規模出現的時候,凡是跟這些相對應的金融衍生品的大型金融機,如貝爾斯登、雷曼、美林、兩美、AIG這些CDS「超級玩家」都接連倒台。
美國危機帶給世界的另一個教訓,是他們給予了市場過大的融資杠桿比例和過長的金融衍生品鏈條,過於復雜的衍生產品使監管變得非常困難,其中又涉及到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問題,更容易出事。

2、《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百萬冊升級版》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宋鴻兵)電子咐灶檔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baidu.com/s/1kFPz79cFJqHQJ7q7rHC4Fg 提取碼:7y58  

書名:貨幣戰爭3:金融高邊疆

作者:宋鴻兵

豆瓣評分:7.6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5-30

頁數:320

內容簡介:

《貨幣戰爭3》以近現代中國為焦點,從貨幣的角度觀察中國近代的沉淪與抗爭,論述了近代中國貨幣怎樣突破各國金融及戰爭的干涉,通過為人民服務,通過獨立自主,一步步艱難建立自己的體系,創造奇跡的過程。並在其中提出且闡釋了把金融作為國家第四維邊疆的戰略意義。

金融是一個主權國家必須要捍衛的「第四維邊疆」。主權國家邊疆的概念,不僅僅包括陸疆、海疆、辯磨空疆(含太空)所構成的三維物理空間,還需要包括新的一維:金融。在未來國際貨幣戰爭陰雲密布的時代,金融高邊疆的重要性將日趨凸顯。

金融邊疆安全則國家安全,金融邊疆淪陷則國家淪陷,從中國與日本的近代史就可以窺得一斑。

作者簡介:

宋鴻兵,國際金融學者,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概念「貨幣戰爭」一詞的首創者,曾被全球銷量第一的商業雜志美國《商業周刊》評為「2009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40人」。

2007年出版《貨幣戰爭》,成功預測了美國2007年次貸危機和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引發全球關注,持續暢銷7年。「貨幣戰爭」系列著作壟斷衡亂中國財經圖書暢銷榜第一名多年,被譯成多國語言暢銷海外。2010年以來,「貨幣戰爭」一詞被各國政要、媒體廣泛引用,世界貨幣戰爭的爆發也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除此之外,作者最早提出的「剪羊毛」「次貸地震」「金融海嘯」「金融高邊疆」「中國大媽」等詞語皆成為流行詞彙。

3、今年為什麼會金融危機阿??

權威回答:
因為是源於美國的次貸危機而造成的。
次級房屋信貸危機(又稱次級房貸風暴、次級按揭風暴)是指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盪、恐慌和危機。 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近年美國等國家放鬆購房信貸標准(不用付首期,不用收入證明手孝叢,也不計較抵押單位的質素等),形成次級房貸市場。次級房屋信貸經過貸款機構及華爾街用財務工程方法加以估算、組合、包裝,就以票據或證券產品形式,在抵押二級市場上出賣、用高息吸引其他金融機構和對沖基金購買。
原先在美國次級貸款市場佔七成份額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公司,由政府機構主宰,將貸款打包成證券,將貸款證券化背後的財務風險計算頗為復雜,通常得先分畢櫻析被證券化的那一堆貸款案過去類似貸款案例之風險,計算出投資者能夠獲得本金和利率。當房利美和房地美還占房貸市場主導地位時,他們通常會制定明確的放貸標准,嚴格規定哪些類型的貸款可以發放。隨著這兩家公司的丑聞爆出,政府對兩家公司的業務增長加以限制,整個次貸市場開始爭搶這兩家公司所購貸款。整個過程中,新的市場參與者,出於逐利目的,過分追求高風險貸款。

由於全球成千上萬高風險偏好的對沖基金、養老金基金以及其他基金投資者的介入,原有的放貸標准在高額利率面前成為一紙空文,美國有許多中小型的銀行,因為資金有限並不想等二十年後才回收房屋貸款,所以樂意將手上的房貸債權轉賣出去,而且銀行也急著把錢放貸出去不然自己會被利息支出壓垮。新的市場參與者與華爾街經銷商不斷鼓勵放貸機構,嘗試不同貸款類型。許多放貸機構甚至不要求次級貸款借款人,提供包括稅收表格在內的財務資質證明,做房屋價值評估時,放貸機構也更多依賴機械的計算機程序,而不是評估師的結論,潛在的風險就慎毀深埋於次級貸款市場中了。

4、貨幣戰爭作者宋鴻賓說的統治世界的17人具體指的是那17人?

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 原著:宋鴻兵

《貨幣戰爭》第六章:(下)

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

「他們會說IMF 非常傲慢。他們會說IMF 從來不曾真正傾聽它所致力幫助的發展中國家的呼聲。他們會說IMF 的決策是秘密的和不民主的。他們會說IMF 的經濟『療法』經常使問題更加惡化–使(經濟發展)緩慢惡化為不景氣,從不景氣惡化為衰退。他們說的不錯。我從1996 年到(2000 年)9 月擔任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經歷了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亞洲金融風暴、拉美和俄羅斯金融危機)。我親眼目睹了IMF 和美國財政部對這次純拍危機的措施,我被驚呆了。」[6.15]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作為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在世界銀行和IMF 的2000 年年會前一周發表了這一針對這兩個最大國際金融機構的強烈抨擊,他當即被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強制退休」了。其實,開掉斯蒂格利茨的不是沃爾芬森,而是美國財政部部長薩摩斯(Lawrence Summers),而美國財政部擁有世界銀行17%的股份,擁有世界銀行行長的任免權和一票否決權,在事實上控制著塌州世界銀行的運作。薩摩斯對斯蒂格利茨厭倦到了無法忍耐的程度,他甚至不願強制斯蒂格利茨默默地退休,而一定要動用「趕走」(Removal)的極端形式來羞辱斯蒂格利茨。

斯蒂格利茨於2001 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斯蒂格利茨還曾擔任柯林頓總統的首席經濟顧問。

問題不是出在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水平不夠,而是出在他的「政治立場」有問題,主要是對國際銀行家分外熱心的「全球化」持消極態度。他對這兩家國際金融機構的評價和見解當然是建立在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之上,但是他完全沒有想到的是,「製造和利用這些問題」正是這兩家金融機構的使命。

斯蒂格利茨完全不相信「陰謀論」的觀點,同樣的,在世界銀行和IMF 工作的大多數經濟學家和工作人員,其中也包括來自中國方面的人員,也不認同他們的工作中存在任何「陰謀」。事實上,從操作層面(OperationLevel)上看,所有的工作完全是科學和嚴謹的,每一個數據都有出處,每一種演算法都有科學分析,每一個方案都有成功的案例,如果說他們的日常工作中,存在著「陰謀」,那確實是冤枉了,換任何人用同樣的數學模型和方法都會得出大致相同的結論。

這正是高手設計的高明之處!細節和操作完全透明化科學化,幾近無懈可擊,而真正的「陰謀」出在政策層面(Policy Level)上。經典戰例就是,波蘭和前蘇聯的經濟轉型效果大相做衫羨徑庭。

哈佛教授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Sachs),索羅斯與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花旗銀行副總裁安諾.魯丁(Anno Ruding),一同炮製了「振盪療法」。索羅斯自己是這樣總結這一療法的:

「我考慮到必須展現出政治體制變化會導致經濟改善。波蘭就是一個可以嘗試的地方。我准備了一些列廣泛的經濟改革措施,它包括3 個組成部分:看緊貨幣、調整結構和債務重組。我認為三個目標同時完成要好於單獨實施。我主張一種宏觀經濟的債務與股份置換。」

結果在波蘭「振盪療法」實施的過程中,美國財政部和國際銀行家在金錢上給予了實質性的支持,在大筆金錢的「輸血」下,波蘭的「振盪療法」大見成效。

等到「北極熊」被經濟「大夫」們放上手術台上,一陣開膛破肚之後,美國的援助和國際銀行家們原本答應好的金融「輸血」,卻嘎然而止,病人的下場可想而知。難怪薩克斯教授大呼「冤枉」,明明被波蘭案例驗證過的成功「手術」卻出了意外,「北極熊」病人竟然一命嗚呼了。

其實,波蘭「振盪療法」的成功原本就是一個套兒,這種「政策層面」上的陰謀,就不是薩克斯和斯蒂格利茨教授在「操作層面」上所能理解的了。

在布雷頓體系設計之初,這兩家金融機構的建立為的是確立美元的世界貨幣霸權地位。國際銀行家廢除金本位的理想分為三大步驟來實現,羅斯福在1933 年廢除了傳統的金本位體系後,黃金與美元的直接兌換關系(GoldStandard)被黃金間接兌換(GoldExchangeStandard)所取代,完成了廢除黃金的第一步。在國際流通市場中,外國的美元持有者仍然可以將美元兌換成黃金。而布雷頓體系更進了一步,用美元兌換(DollarExchangeStandard)取代了黃金被黃金間接兌換,即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只有外國中央銀行才能拿美元兌換黃金,黃金進一步被擠出了貨幣流通領域,自此,廢除黃金完成了第二步。

IMF 和世界銀行都是由美國實際控制,IMF 是歐洲人坐頭把交椅,為了防止局面失控,美國財政部設計了在諸多重大議題上,必須達到贊成票85%以上才能實施的條款,從而相當於賦予了美國財政部(17%投票權)一票否決權。而在世界銀行,由於是美國財政部挑選行長,在完全掌握人事權的情況下,只有很少的情況下才設置85%贊成票的門檻,以便提高「效率」。這就是玩「政策設計」和僅局限於「操作流程」二者之間層次的落差。

布雷頓體系的總設計師凱恩斯還構思出一個更「精彩」的概念:「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來構築未來的世界貨幣框架,「特別提款權」就是所謂的「紙黃金」,以彌補美國由於長期的入不敷出所造成的黃金實物短缺。這可是人類歷史上一項空前的「發明」,人為地規定某種「紙幣」永不「貶值」,等同於黃金,但永遠不能兌換成黃金。這個概念在1969 年美國發生嚴重的黃金支付危機時被「隆重推出」,但是仍然沒能挽救美元與黃金兌換關系的國際承諾的崩潰。布雷頓體系解體之後,「特別提款權」又被重新定義與「一籃子」貨幣匯率掛鉤。至今,這一凱恩斯40年代就構想出來的「世界貨幣」也沒能發揮太大用場。

當1971 年尼克松宣布中止黃金與美元關系後,IMF 和世界銀行的歷史使命其實就已經終結了,不過國際銀行家很快就為它們找到了新的定位:「幫助」發展中國家進行「全球化」。

在斯蒂格利茨被解僱之前,他拿到了大量世界銀行和IMF 的機密文件。這些文件顯示了IMF 要求接受緊急援助的國家簽署多達111 項秘密條款,其中包括出售受援國的核心資產:自來水、電力、天然氣、鐵路、電信、石油、銀行等;受援國必須採取具有極端破壞性的經濟措施;在瑞士銀行里為受援國的政治家開設銀行賬戶,秘密支付數十億美元作為回報。如果這些受援國政治家拒絕這些條件,他們在國際金融市場將休想借到緊急貸款。

■■■■■這就是為什麽國際銀行家最近對中國向第三世界國家提供無附加條件貸款憤怒異常的原因,中國為這些走投無路的國家提供了新的選擇。

斯蒂格利茨透露,所有的國家都有同一類葯方等著他們:

第一副葯:私有化。更准確地說是「賄賂化」。受援國領導人在只要同意賤價出讓國有資產,他們將得到10%的傭金,全部付到瑞士銀行的秘密賬戶上。用斯蒂格利茨的話說「你會看到他們的眼睛瞪大了」,那將是數十億美元的巨款!當1995 年歷史上最大的賄賂發生在俄羅斯私有化過程中時,「美國財政部認為這好極了,因為我們需要葉利欽當選。我們不在乎這是否是一場腐敗的選舉。我們希望錢涌到葉利欽那裡。」

斯蒂格利茨並非是一名陰謀論者,他只是一位正直的學者,當他看到由於空前的腐敗造成俄羅斯經濟產出幾乎下降一半,全國陷入嚴重衰退時,作為經濟學家,良知和正義感使他對世界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的卑劣伎倆非常不感冒。

第二副葯:資本市場自由化。從理論上講,資本自由化意味著資本自由地流入和流出。可是亞洲金融風暴和巴西金融危機的實際情況是,資本自由流入來爆炒房地產、股市和匯市。在危機來臨之際,資本只是自由地流出,再流出,被斯蒂格利茨稱為「熱錢」的投機資本總是最先逃跑,受災國的外匯儲備在幾天甚至幾個小時之內就被吸干。IMF 伸手救援的條件包括緊縮銀根,將利率提高到30%、50%、80%的荒謬程度,這樣高的利息只會無情摧毀房地產價值,破壞工業生產能力,吸干社會多年積累的財富。

第三副葯:市場定價。當半死不活的受災國被IMF 拖到這步田地時,IMF 又提出對食品、飲用水和天然氣等老百姓日常必須的產品大幅提價,最終的結果完全可以想像,大量的市民示威甚至暴動。1998 年印尼由於IMF 削減了食物和燃料的補貼,爆發了大規模暴動。玻利維亞由於水價上漲導致市民暴動。厄瓜多由於天然氣價格飛漲引起了社會騷亂。而這一切早就被國際銀行家們掐算好了,用他們的術語,這叫做「社會動盪」(Social Unrest)。而這種「社會動盪」有一個非常好的作用,那就是資金像受驚的鳥兒四散奔逃,而留下一片極其低廉的資產等待著早已垂涎三尺的國際銀行家的血盆大口。

當衣索比亞第一位民主選舉的總統在危機中接受世界銀行和IMF 的援助時,卻被迫將這些援助款項存到她在美國財政部的賬戶上,只拿到4%微薄的利息,與此同時卻不得不向國際銀行家以12%的高利借款來救濟飢腸轆轆的人民。當新總統向斯蒂格利茨乞求動用世界銀行和IMF 的援助款來救災時,斯蒂格利茨卻只能拒絕他的要求。這是對人類良知的殘酷考驗,斯蒂格利茨顯然不能承受這樣的折磨。

第四副葯:縮減貧困策略:自由貿易。在這樣的境況之下,斯蒂格利茨將WTO的自由貿易條款比作「鴉片戰爭」。斯蒂格利茨尤其對「知識產權」條款感到憤慨,以這樣高的「知識產權」「關稅」來支付西方國家制葯廠所生產的品牌葯品,無異於「將當地人民詛咒致死,他們(西方制葯公司)根本不在乎人民的死活」。

在斯蒂格利茨看來,IMF、世界銀行和WTO 都是一個機構外的不同牌子而已。IMF對市場開放的苛刻條件甚至超過了官方的WTO。[6.16]

2004 年出版的《經濟刺客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 Man)則從實踐者的角度為斯蒂格利茨的觀點加上了精彩的腳注。

該書的作者約翰.伯金斯(John Perkins)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形象而細致地描繪了國際銀行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的不宣而戰的秘密金融戰爭的始末。作為當事人,作者於60 年代末被美國最大的間諜機構NSA(國家安全局)所招募,在經過一些列的測試之後,作者被認為是非常合適的「經濟刺客」的人選。為了防止暴露身份,作者被一家國際知名的工程公司作為「首席經濟學家」派往世界各國,去進行「經濟刺客」的工作,一旦作者計劃敗露,由於完全沒有官方背景,當事國只能歸罪於私人公司的貪婪。作者的工作就是游說發展中國家向世界銀行大量舉債,債務要遠遠高於實際需求,以確定債務必將出現無法償還的情況。為了讓當政者嘗到甜頭,數億美元的金錢賄賂隨時現金支付。當債務無法清償時,世界銀行和IMF 代表國際銀行家去索要「所欠的鮮血淋漓的那一磅肉」,條件就是出讓國家重要資產,供水系統、天然氣、電力、交通、通訊等產業。

如果「經濟刺客」的工作不見效,則派出中央情報局的「豺狗」(Jackal)去刺殺國家領導人,如果「豺狗」也失敗了,最後就是動用軍事機器發動戰爭。

1971 年,作者被派往印尼,成功地完成了「經濟刺客」的任務,導致印尼嚴重負債。後來作者又前往沙特,親自操盤了「石油美元迴流美國」(Recycling of Petrodollar)的計劃,為基辛格後來成功游說沙特,離間OPEC組織立下汗馬功勞。後來,作者又前往伊朗、巴拿馬、厄瓜多、委內瑞拉等國,屢立奇功。當2001 年911 事件讓作者痛楚地感覺到美國遭世人痛恨正是由於像他這樣一批「經濟刺客」的出色工作時,作者終於決心說出真相。紐約各大出版社竟無人敢出版他的自傳,原因就是書中的內容太具有爆炸性。他寫書的事很快在「圈子裡」傳開了,一家國際著名公司以高薪聘請他「坐冷板凳」,條件就是不要發表該書,這算是一種「合法」的賄賂。當2004 年,作者頂著風險和壓力出版該書後,幾乎一夜之間,該書就成為美國最暢銷的小說。之所以選擇小說形式,也是出於不得已,出版社擔心如果以紀實體出現的話,難免招惹無妄之災。[6.17]

4.統治世界的精英集團

我們最好自下而上地來建造「世界秩序的大廈」,而不是相反。終結國家主權(的工作),可以用一點一點進行蠶食的辦法,這會比老辦法更快地達到我們的目的。[6.18]

里查德.迦納《外交事務》雜志,1974年4月1992 年7 月16 日,當柯林頓在民主黨大會上接受競選總統提名後,發表了一番並無新意的有關團結、理想、人民和國家之類的高調。但是在演講結尾,柯林頓突然提到了他在喬治城大學讀書時代的恩師,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卡洛.奎格雷(Carroll Quigley)對他的影響,並將這種影響與肯尼迪總統對他的影響相提並論[6.19]。柯林頓在隨後的總統生涯里反復提到卡洛.奎格雷的名字,那麼究竟卡洛.奎格雷的什麽主張讓柯林頓如此刻骨銘心呢?

■■■■原來奎格雷教授是研究英美秘密精英組織的權威,他認為這些秘密組織決定性地影響了世界上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換句話說,奎格雷教授是一位「陰謀論」大師。

奎格雷教授畢業於哈佛大學,曾在布魯金斯智庫、美國國防部、海軍部任職,並與眾多中央情報局的高官過從甚密。作為「圈內人」的奎格雷曾大量接觸最高機密的文獻和秘密檔案,他對英美極少數統治精英對全世界命運安排的「理想」並不反感,只是對其中的一些具體做法持有保留態度,再加上他的研究晦澀深奧,所以並沒有遭到「主流」學者的圍剿,另一個原因是由於他長達20 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接觸過大量絕密文獻,美國史學界沒有第二個人有機會重復他的研究,所以他的著作鮮有挑戰者,只要他的學說不危及同時代的當權者,精英圈子也沒有必要動他。

在奎格雷教授看來,英國皇家國際事務協會,美國外交協會(CFR),彼爾德伯格俱樂部(Bilderberg Group),三邊委員會(Trilateral Commission)顯然是世界政治精英操縱世界局勢的核心組織。擁有3600 名會員的外交協會相當於美國的「中央黨校」,加入該協會就等於邁進美國政界的大門,成為未來世界政策的制定者。彼爾德伯格俱樂部加上了歐洲的精英分子,而擁有325 名會員的三邊委員會加上了日本和其它亞洲國家的精英分子。美國外交協會的重量極成員往往也是其它組織的成員。這些組織中的精英們包括叱詫世界風雲的重量級人物: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JP 摩根國際委員會的戴維·洛克菲勒、納爾遜·洛克菲勒、英國菲利普王子、在肯尼迪總統政府內任美國國防部長後來又任世界銀行總裁的麥克納馬拉、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法國前總統(和歐洲憲法的主要制訂者)德斯坦、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費爾德、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和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還有就是一代宗師凱恩斯。國際銀行家正是這些組織幕後的大老闆,羅斯切爾德家族主持了很多屆彼爾德伯格會議。1962 年和1973 年在瑞典度假聖地薩爾特舍巴登的會議由沃伯格家族主辦。

正在讀大學的柯林頓聽了恩師的指點立刻悟出要想在政界出人頭地,個人奮斗註定會失敗,必須進入權力核心的圈子才能達到「好風憑借力,任我上青雲」的境界。

果然,柯林頓先後加入了三邊委員會和外交協會,還是「羅德學者」(Rhodes Scholar),這是一個專門培養未來「世界政府」重要「幹部」的培訓班。柯林頓在1989 年加入外交協會,1991年,時任阿肯色州州長的柯林頓又出現在當年在德國召開的彼爾德伯格俱樂部年會上[6.20],要知道美國有眾多的大州州長削尖腦門兒想要參加這個「超級精英聚會」,果然僅1年之後,名不見經傳的偏遠的阿肯色州州長柯林頓竟然擊敗了英名赫赫的老布希而當選總統,難怪柯林頓對恩師的教誨念念不忘。

5.彼爾德伯格俱樂部(Bilderberg Group)

「如果那些年我們就向公眾開放,我們就不可能為世界制定發展計劃。不過,世界越來越復雜,並准備向世界政府邁進。由知識精英和世界銀行家組成的超國家主權實體肯定好過過去數世紀實踐的國家自決。」[6.21]

戴維·洛克菲勒1991 年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名字取自荷蘭一家旅館,由荷蘭的伯恩哈德親王(Prince Bernhard)於1954 年一手創立。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是美國外交協會的「國際版」,由美國和歐洲的銀行家、政治家、商業領袖、媒體巨擎和著名學者所組成。他們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是由羅斯切爾德和洛克菲勒逐一撿選出來的,這些人很多同時又是美國外交協會、朝聖協會(Pilgrims Society)、圓桌協會(Round Table)、和三邊委員會的成員。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是包括歐盟在內的幾乎所有歐洲聯合機構的策源地,他們最終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個世界政府。[6.22]

該組織最大的特點就是「神秘」。

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總部設在荷蘭西部的萊頓市(Leiden),甚至還有電話號碼。

但沒有網站。少數獨立偵探,如英國的東尼·戈斯林(Tony Gosling)或美國的詹姆斯·塔克(James Tucker)要費盡心機才能獲得有關彼爾德伯格會議位址和議程的消息,塔克跟蹤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長達30 年。塔克出版了一本關於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書。歷史學家皮埃爾·維勒馬雷斯特(Pierrede Villemarest)和記者威廉·沃爾福(William Wolf)已經聯合出版了《拒不讓公眾了解的事實和紀事》(Facts and Chronicles Denied to the Public),其中卷1 和卷2 講述了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秘密發展史。比利時社會學家吉尤因斯(Geoffrey Geuens)所著的一本書有一章也是專門講述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的。

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前副主席、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成員達維格農(Etienne Davignon)堅持說「這不是資本家操縱世界的陰謀」。法國國際關系學院院長、加入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長達近30 年的蒂埃里·蒙布利亞爾(Thierryde Montbrial)說這只不過是個「俱樂部」而已。例如,彼爾德伯格2002 年會議的正式新聞稿說,「俱樂部的唯一活動是舉行年會。會上不提出任何決議,也不進行投票,不發表任何政策聲明。」彼爾德伯格俱樂部只是一個「靈活、非正式的小型國際論壇。與會者在論壇上可以發表各種不同的觀點,增進彼此了解。」

英國經濟學家威爾·赫頓(Will Hutton)說,每屆彼爾德伯格會議達成的一致意見是「制定世界政策的前奏」,他的這個說法相當接近事實。彼爾德伯格會議上做出的決定稍後會成為8 國峰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既定方針。

媒體在彼爾德伯格俱樂部面前總是溫順得像沉默的羔羊。2005 年,《金融時報》以典型的手法搶先報道,對沸沸揚揚的陰謀論淡化處理。

■■■■■事實上,任何質疑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俱樂部的人都會被嘲笑成陰謀論者。英國議員或美國決策者等彼爾德伯格俱樂部成員說它「只不過是一個討論問題的地方」,一個人人都可以「自由發表意見」的論壇。

5、結合課程的學習與感受,評論一個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相關的重點,難點問題或歷史人物。字數不少於

「中國近代史綱要」期中論文 觀看《大國崛起》有感 還在中學時就曾經看過十二集 系列片《大國崛起》中的一部分,今年 修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在 老師的鼎力推薦下,我又從中選取了幾 部之前沒有看過或是看過而印象不太深 的逐一觀看。 首先想為這部系列片叫好。以 往我也看過一些題材各異的大型系列紀 錄片,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不能不 說,總體感覺還是歐美的一些紀錄片有 更生動的講述、給人更深的印象以及更 多的思考與贊嘆。比如著名的 Discovery系列、IMAX系列,還有BBC 的一些節目,當年都帶給我不小的震撼 與啟迪。但是,近年來,我注意到了一 個好現象,國內似乎正在不斷地涌現一 些高質量的系列專題片。比如《絲綢之 路》和這部《大國崛起》。這樣的一些 專題片,顯而易見絕非粗製濫造、七拼 八湊就能搞出來的,而是經過非常多的 努力、創造才鑄就的。這樣的結果——也正是我覺得它很啟發人、給人美的感 受,並且可以和那些歐美的優秀專題片 相媲美的地方——使它具有了較高的能 經受時間考驗的能力。我想也許五年或 是十年以後,我不一定會再去想看這部 片子,但如果再看一遍,定當有新的收 獲、啟迪。 下面想談談一些深入感受。 一未來的集體力量的形態 這個問題的產生是非常自然 的。原因是它是對國家這種東西的思考 的一點延伸。 近年來,「全球化」這個概念甚 囂塵上。但其實這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 說法,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是由西 方新自由主義長期人為宣傳出來的口 號,代表的是跨國金融資本和跨國公司 的利益。我們常說西方媒體怎樣有偏 見、如何的被政治目的操控。但其實是 歐美的政府在操控他們嗎?很大程度上 不是,而是它們為各大財團、經濟利益 實體聯盟服務。「全球化」的潛在之意是 削弱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主權,以 使美國主導的跨國金融資本和經濟勢力 暢行無阻於全球各地,最沒顫談大限度地攫取 各國的資源和財富。法國著名社會學家 布爾迪厄在《遏止野火》中對此作了深 刻揭露。這又牽扯到近來有關經濟危機 的各種關於某個經濟的幕後推手在如何 操控世界等等陰謀論。陰謀論從來都是 有趣而誘人的,我以為當然不可全信, 但它往往能說明問題的某些方面。所 以,我們自然會思考,這些事件與上述 解讀反映出的一個問題,這個世界的力 量都集中到哪裡去了?如果忽略許多人 都有所耳聞的宋鴻兵在《貨幣戰爭》中 的陰謀論說法,那麼在《大國崛起》講 述的那四五百年中,似乎大量的集體力 量還集中在國家這種人類社會形態中。 當然,從現在的世界的樣貌看起來國家 似乎還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富有力量的一 種聚合體。但最使人深思的也就在這 里,這到底是表象還是實質?我真不知

民族國家,在我看來好像幾乎 是和國家一起發生的,也許應當說晚一 點點。但也有可能「國家」是一群住的較 近而血緣上大抵有些聯系的人們聚居久 了後,在這個圈子中形成的認同概念, 同時也是原始的「族」的觀念的形成,後 來逐漸擴大,也就有了既重視生理遺傳 也重視文化的「民族」觀念。民族國家曾 經承載人類歷史上了多少的屈辱與血

自不枯碰必贅言。

淚、光榮與夢想,

崛起》中的大國幾乎都是民族國家。那 么,我們是否認為民族國家就是唯一 的、正常的國家形態呢洞拿?一個特定民族 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是否是他們應當努 力追求的一種幸福呢?我都不完全同 意。准確地說,我覺得也許未來不一定 將延續這種歷史規律,但也只是我的一 個想法而已。 鑒於對構建中國力量的認同 感,我有時對美國懷有種種不太善意的 擔心。美國不是一個民族國家,那它是 否會代表一種國家構建的新趨勢呢?如 果這樣,我們會落後嗎?目前,我還是 對中華民族國家抱有極大的認同感,我 不信我們會在這個問題上落後。 2006年,世界城市人口首次 超過農村人口,現在世界上大大小小的 城市有成百上千。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大 概可以分為地區性城市、國家級城市、 所謂全球城市。有一個著名的地理學家 兼社會學家Saskia Sassen在他1990年 的一本書《The Global City》中表達了 這樣的觀點:真正的全球城市只有三個 ——東京、紐約、倫敦。很多全球性的 經濟組織、跨國組織的總部都設在那 里,很多強悍的大企業的總部也設在那 兒,他們正好是金融市場三個時區的最 大交匯點,那麼也就聚集了全世界最高 端的法律、會計、保險等等專業服務 業。這些城市一手掌握了全世界的經濟 命脈。他們與世界各地的城市聯系形成 一個網路,其密切程度遠大於本國內某 些地理上更接近的城市間的聯系。他們 形成的經濟力量如此重要,他們會迫使 政府放權、開放市場,有些國家為了使 自己也有這種全球城市,甚至不惜犧牲 一些主權。那麼中央政府的能力是否正 在不斷被削弱呢?城市是否在逐漸僭越 國家呢?未來,城市是否會逼迫國家讓 位而成為區域間最重要的交流單元、成 為不同於國家的未來的集體力量的形

二個體觀念的變化 現在世界上逐漸有了這樣的一 些人。他們不是沒有「根」,他們原先也 屬於某個民族、某個特定國家。但最終 這個根不再有多少作用,對於他們特定 的人生來說不再形成任何羈絆。而這種 人相互之間的經歷往往也大相徑庭。 從古就有這種人。漢朝時候就 有一中原的官員,在漢朝官場不得志又 遭人排擠,就跑到匈奴人那裡去,並當 了大官。結果卻是驚人的。之後許多 年,匈奴政權對漢王朝實施的幾次大陰 謀都是他策劃的。從漢人角度看,他當 然十惡不赦;但從他自己來說呢,如果 他並不認同自己的根對自己的束縛的 話,那他無疑極大地實現了自我價值, 是匈奴人的大功臣。

6、誰給推薦幾本有意思的經濟學著作啊

序號 書名 作者及出版社 推薦理由 1 《貨幣戰爭》 宋鴻兵 該書立足於自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內300年間的西方近代容史與金融發展史,通過揭示大量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再現了國際金融集團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雲覆雨的過程。本書角度非常新穎、文筆獨特,用簡單的語言,加上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破譯了世界財富密碼,揭秘了國際金融騙局,並通俗的普及了金融經濟學概念。討論的問題能給今日中國的發展帶來巨大的警示。 2 《未來是濕的》 (美)克雷

7、能不能認為的製造金融危機?難道貨幣戰爭中的銀行家控制市場都是假的嗎?

貨幣戰爭相關問答
回答者:張宇燕
問題一:中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貨幣戰爭》一書,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反響。在書中,作者宋鴻兵先生講述了以羅斯切爾德家族為代表的「國際銀行家」操縱世界300年工業化歷史的故事。他所講的那些聽上去令人震驚的故事都是真的嗎?
答:對你提出的問題的一廳行爛個簡單回答是:我不知道。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羅斯切爾德家族的確曾有過很大的影響力。他們一度呼風喚雨,左右逢源,這 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過這個家族目前的情況如何,則不太好說。宋鴻兵先生認為,如果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來計算其家族資產,到今天大約有50萬億美元之 巨。如此龐大的資產以什麼形式存在呢?應該主要是金融資產。可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種衍生品在內的全球金融資產總值為 350萬億美元左右。這樣算來,僅羅家族就擁有世界全部金融財富的七分之一。坦率講,對這個數字我將信將疑。
盡管數字可能與事實有出入,但說西方世界是由為數極少的精英所運作,我大體上還是贊成的。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就曾經指出,任何時期、任何國家 的上層都是由5%的人口構成的。這種被稱作「布羅代爾5%法則」的現象,在歐洲和美國表現得特別明顯。而少數上層成員中就一定包括羅斯切爾德那樣的家族。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我覺得《貨幣戰爭》所依據的邏輯框架看上去還是正確的,更重要的是,它談了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在這本書的扉頁上我寫的那兩句推介語, 應該說基本表達了我對此書及此問題的總體看法:「這本書印證了我多年研究所形成的一個觀念,即誰控制了貨幣誰就能支配一切;不過,我也同樣希望作者講述的 故事純屬臆想,因為這樣我們便可以堅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類大致生活在一個誠實的世界中,沒有被一小撮國際銀行家玩弄於股掌。」
我越來越感覺到,以前許多人對貨幣問題的重要性過於低估了,以為貨幣不過是附在物質生產「肌體」上的「一張皮」,是派生物,其基本功能是服務於 物質生產,也就是說要方便貿易、加快流通、增進分工。就經濟學而言,不僅微觀經濟學中沒有貨幣的位置,在宏觀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中涉及貨幣及匯率政策的場 合,貨幣都是作為一個外在物存在的,其本身並非整個生產過程的一部分。有趣的是,在帶猛認為「唯有貨幣是重要的」貨幣主義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看來,貨幣政策至多 在短期能夠對生產過程施加些影響,而長期看貨扮漏幣是中性的。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流行於中國的制度經濟學,其中也幾乎看不到貨幣的蹤影。對此,宋鴻兵先生則反 其道而行之,在《貨幣戰爭》中明確提出,在資本主義社會,真相是金融資本不僅主導整個物質生產過程,而且控制整個人類歷史進程。
對接受主流經濟學的人而言,貨幣作為一種權力並被國家或國家背後的金融大亨用來作為實現自身目標之工具,這一邏輯很新鮮,甚至有些振聾發聵。其 實這並不是全新的或具有獨創性的觀點。列寧在一百年前就曾在《帝國主義論》中說過,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之一便是金融寡頭的壟斷。希法亭於列寧之前在《金融 資本》中也深入地觸及了這一命題。除此之外,一些非主流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也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過貨幣本質問題。德國經濟學家南普在其1924年出版的《貨 幣的國家理論》中就曾明確指出,貨幣和國家密不可分,脫離了國家的貨幣便成為無源之水,而沒有以貨幣表現的征稅權力的國家則形同虛設。古德哈特在1998 年的一篇題為《貨幣的兩重含義》論文中,更是喊出了「貨幣即權力」的口號。而當今走紅的金融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在六年前出版的《金錢聯系》中論證說,貨幣 的主要功能並不在於使世界運轉起來,它自始至終都是使支撐現代經濟生活的各種制度得以形成、並與戰爭密切相關的政治事件。順帶提一句,弗格森大概是對羅斯 切爾德家族史了解最多、也是最深入的人了。遺憾的是我沒讀過他得以成名的羅斯切爾德家族史論著。我對這部書很感興趣,但又實在是無暇閱讀。看來只有等將來 再讀了。
問題二:對於「國際銀行家」這個群體,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
答:讀了《貨幣戰爭》,普通讀者會很驚愕,世界怎麼能是這樣呢?由幾個大老闆在幕後控制,甚至經濟危機和世界大戰等災難竟然都是他們精心策劃 的,用作者的話講叫做「金融定點爆破」,他們有那麼大的能量嗎?他們真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嗎?要回答這樣的問題,首先要對「國際銀行家」下個定義。從狹義 的角度看,他們只包括那些大的商業銀行家和投資銀行家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領袖等人。雖說能量確實巨大,但如果不和國家結合起來,這些人便永遠只能做全球政 治經濟舞台上的配角。廣義地講,「國際銀行家」還包括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家。一旦把中央銀行家包括進來,也就是把國家權力引入其中,「國際銀行家」就足以 成為全球主宰。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一個全球金融資產迅速膨脹的世界裡,廣義「國際銀行家」的主導地位還會得到進一步加強。
從人的本性上看,銀行家們一定是想通過金融權力來控制世界的,因為做到這一點會帶來巨大的利益,而逐利又是他們實現自身價值的最終途徑。不過靠 一兩個家族的力量實現這一願望的難度是很大的。全球金融市場畢竟不是一個完全壟斷的市場,而是一個寡頭市場,也就是說有一批實力雄厚的金融集團。這樣一 來,為了控制世界,就需要銀行家們形成團隊,採取集體行動。按照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除了存在共同利益之外,結盟或共謀還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人數 要少,否則會出現「搭便車」現象;二是要有所謂「選擇性激勵」,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胡羅卜加大棒」。再有一個條件是各集團之間相互博弈的時間或次數要足 夠長和足夠多。滿足了這些條件後,「國際銀行家」作為一個群體便會應運而生。全球銀行家在過去幾百年間結成了一個同盟並將世界玩弄於股掌之中,這樣的局面 在《貨幣戰爭》作者看來是真實的存在。我的看法是,從邏輯上看,只要條件滿足,「國際銀行家」就一定會出現。
接下來的問題有這么兩個。其一,他們的能量是否真有那麼巨大?對此我並不懷疑。當把中央銀行家也算作「國際銀行家」的一分子時,尤其是把中央銀 行所代表的國家權力視為「國際銀行家」達到目標的工具時,其能量之大是不容置疑的。這一點在今天要比百年前或三十年前更為明顯。根據金融資產與實際產出之 比在過去半個世紀中迅速提高這一事實,《金融時報》的馬丁·沃爾夫稱今天的世界已經進入了所謂「金融資本主義」時代。其二,「國際銀行家」們能否真正團結 起來?盡管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但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卻沒有同比例地減弱,利益也愈加分散。換言之,他們之間既相互共謀又激烈競爭恐怕是一種常態。由此看 來,歐洲、美國、日本及中東等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家組成一個堅固、持久和默契的聯盟,是很難想像的。眼下歐美國家對日趨壯大的主權財富基金的恐懼,以及為約 束這些主權基金所做的努力,至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那種既有共謀又激勵競爭的現實。
問題三:在《貨幣戰爭》一書中,美聯儲被描繪成一家私人銀行,這讓許多人感到詫異。事情真是如此嗎?
記得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1988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到,人類三項最偉大的發明是:火、輪子和中央銀行。考慮到美元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人們關 注美國中央銀行、也就是美聯儲便再自然不過了。《貨幣戰爭》一書最有爭議性的一個判斷,在於給出了這樣一個說法:美聯儲與其說是一家公共機構,不如說是一 家私人銀行。這樣說的理由如下:美聯儲的股東是私人銀行家,十二個大區的美聯儲地區主席由這些股東推舉,並且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相當一部分委員又來自於這些 大區主席;盡管美聯儲主席由總統提名國會任命,但美國貨幣政策的真正決策者還不是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而是根據《美聯儲法》而成立的美聯儲政策顧問委員 會,且後者的成員則是清一色的私人銀行家。美聯儲是一家私人銀行的說法造成了巨大沖擊,並在很大程度上挑戰了許多人習以為常的認知。
顛覆常識的東西通常也是爭議較大的東西。實際上,在討論美聯儲時,書的作者在細節描述上還是有很多值得進一步推敲的餘地,至少有些故事沒有講得 很完整。事實上,美聯儲只是在成立初期一段時間內是純粹私人銀行性質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美聯儲總體而言還是在執行公共職能。另外,美元鈔票由美聯儲的十 二個地區委員會印製不假,其私人股東按年分紅也是事實,但是印量多少、股息高低等等,又都是被嚴格規定的。再有,印鈔所得的鑄幣稅收入,絕大部分都給了美 國財政部而並未流入私人股東之手。在所有這些細節中,容易產生誤解的關鍵點在於美聯儲與財政部的關系。還有一點需要提及的是,「私人」這個詞的確切含義。 英語 「private」這個詞在用來說明公司或機構性質時,指的是不對外和非公開,私募基金中的「私募」,用的便是這個詞。它對應的詞是「public」,即 「公共」。上市公司有時也叫公共公司,其含義是對公眾開放,誰都可以參與,所以公司上市英文也叫go public,但公共公司和在中國語境中通常理解的「公有」或「全民所有」,則差異很大。
據說在華爾街常年流行著一句話:美聯儲主席只是一個木偶。今年格林斯潘出版了他的回憶錄《繁榮的年代》。9月18日《紐約時報》刊登的一篇書 評,題為「經濟學家的生活,由爵士樂主題伴奏」。對於格林斯潘的一生,書評作者的基本評價是一曲主題音樂的伴奏者而非主角,並寫道:「作為中央銀行行長, 他也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留下來的問題是,我們大家為什麼不能實事求是地看待格林斯潘,而聽任他被放大很多倍?」如果事實真是如此,也就是說美國貨幣金融 這台大戲的真正主角躲在了幕後,那麼後台老闆是誰呢?按照《貨幣戰爭》的邏輯,他們只能是那些「國際銀行家」們。不無遺憾的是,宋鴻兵先生雖然把那層罩在 美聯儲上的面紗給揭開了,卻沒有把相關細節講全說透,故事選取也多少有些支離破碎。我記得著名金融題材作家馬丁·邁耶寫過一本名為《美聯儲》的書,很不錯 的,並已經被翻譯成中文。閱讀此書多少可以彌補《貨幣戰爭》的某些細節欠缺。
問題四:這部討論金融的著作一經面市便成為暢銷書,並引起轟動,其原因何在呢?
在我看來,《貨幣戰爭》受到如此廣泛而熱烈的關注,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作者討論的問題觸動了當今中國讀者的神經。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快30年 了,而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就是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應該講,我們對外開放的重心是放在了貿易與投資之上,而在金融領域的開放則十分謹慎。實踐證明這樣做在 策略上是正確的。然而時至今日,既有主動的一面也有被動的一面,中國已經開始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我們的金融服務業正在逐步開放,外國銀行的戰略投資者 在進入中國,外匯儲備累積到天文數字且還在飛速增長,國際國內出現資產泡沫和市場調整,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不知不覺中我們走到了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究 竟是積極參與創建亞洲單一貨幣,還是使人民幣成為獨立的國際貨幣。如果把金融自由化比作一條河,那麼我們一隻腳已經踏進去了。水究竟有多深我們不清楚,河 有多寬也不太清楚,過河途中會不會風平浪靜,水中的生物是否危險兇殘,這一切都是問題。恰恰是針對上述問題,《貨幣戰爭》給出了警示,因而給讀者帶來了巨 大的沖擊。
當然,要想成為暢銷書,僅僅靠討論嚴肅而重大的問題還是不夠的,而是要用暢銷書的手法去寫作。這就需要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有超出想像的情節,有 讓讀者著迷的人物。我之所以能一口氣讀完這本書,主要原因就在於在於宋鴻兵是一位講故事的好手。他以「國際銀行家」為主角,以一個個歷史事件為依託,穿起 來一個邏輯框架,並輔之以很多歷史進程中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銀行家們挑選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出身的威爾遜擔任美國總統,並利用其對貨幣金融的無 知瞞天過海,通過於己有利、最終又讓威爾遜本人追悔莫及的《聯邦儲備體系法》,讀來妙趣橫生;猶太銀行家和希特勒密謀並資助後者上台,以期實現猶太國家的 建立,此等故事於我可謂聞所未聞。由於它們都很好地印證了許多政治經濟學命題,因而我在閱讀時很是興奮。
引起爭議是一本書吸引讀者眼球的另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作為一本著作,引起廣泛爭議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這么三個方面。首先是資料和 數據的真實性和充足性,其次是邏輯結構的嚴密性,最後是核心觀點或政策導向在不同讀者群心中激起的某種「對立」情緒。恰恰是在這三個問題上,《貨幣戰爭》 都很好地滿足了成為一本暢銷書的「引發爭議之條件」。
有關資料和數據問題,我實際上前面已經回答過了。對《貨幣戰爭》一書中涉及到的許多具體史實,爭議是比較大的,我現有的知識積累還不允許我對其 真偽做出判斷。對此,可能許多讀者和我有同感。不過話也要說回來,至少對相當一部分歷史哲學家而言,什麼是歷史「事實」或「證據」這一問題,始終苦惱著他 們。《歷史是什麼》一書的作者卡爾是如此,《歷史有意義嗎》的作者波普爾也是如此,《歷史的觀念》的作者柯林武德還是如此。盡管在懷疑「證據」這一點上後 兩者看法相近,但柯林武德不同意波普爾據此聲稱「歷史無意義」的論點,而是代之以「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的主張,也就是說歷史學家的基本工作,在於挖掘出 影響歷史進程之重大事件決策者在做出選擇時的真實想法。
一旦討論行為者的想法,我們便開始討論動機,而動機及其引發的一切行為後果,便構成了歷史敘事的邏輯。《貨幣戰爭》的基本邏輯結構是說:時至今 日兩百多年的人類近現代歷史是「國際銀行家」攫取財富並支配世界的歷史,我們經歷的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以及人類日常生活的演進,都可以依據嚴密的邏輯還原為 「國際銀行家」的「動機」。這樣一種邏輯框架的優點在於簡潔明了,缺點在於在追求簡潔的過程中可能會忽略掉一些重要的變數或環節。這里我僅舉政府與國際銀 行家之間的關系為例。自十八世紀以來,特別是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初,資本主義國家就總體而言,其根本特徵是經濟主導政治,是資本家或金融家操縱政治 家。但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特別是小羅斯福成為美國總統之後,國家的權力迅速擴大,政治家掌控國家權力的能力迅速提高,結果在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在內 的廣義政府中,形成了具有獨立意識和特定利益的政治家集團。由於這種變化,政治家集團與商人集團的關系就不再是一種主僕關系,而是一種大致平等的博弈關 系,換句話說,政府不再是「國際銀行家」的玩偶了,而「國際銀行家」的個人利益只有同國家利益交合在一起時才能充分實現。我總的感覺是,《貨幣戰爭》一書 最大的邏輯弱點就在於它對政府的作用考慮的太少。
見仁見智可以說是《貨幣戰爭》成為暢銷書的一個關鍵因素。我們不妨把讀者做一個粗略的分類。第一類是對貨幣金融問題感興趣的普通讀者,第二類為 政府官員,第三類由貨幣金融研究與教學者構成,最後一類乃貨幣金融機構的從業者。面對宋鴻兵先生講述的觸目驚心的故事,給出的振聾發聵的警告,提出的明確 大膽的應對政策,以及這本書長時間高踞暢銷書排行榜之首的情形,不同類型的讀者對《貨幣戰爭》的內心感受與言辭回應千差萬別,甚至贊頌與詆毀並存,都是再 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這倒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對社會科學研究而言,毀譽參半往往意味著價值的存在。說這句話的人是幾年前去世的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金德爾伯 格。他留下的那部厚重的學術著作《西歐金融史》,是很值得那些想進一步了解貨幣戰爭背景的讀者閱讀的。
問題五:世界金融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與黃金徹底脫鉤之後的美元開始了超量發行的歷史。宋鴻兵認為,1971年以來洪水般泛濫的美元,正在悄悄地剝奪全世界各國勞動者的錢財,並且加劇了世界范圍的貧富不均。這個問題怎麼看待?
答:宋鴻兵先生的這個判斷沒錯。凡是在機場免稅店買過商品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印象,那裡出售的商品中電子產品是日本和韓國製造的,手錶主要是瑞 士的,香水和威士忌酒等主要產自法國,皮革製品和太陽鏡等則分別由法國、英國和義大利等國生產,除了一些品牌的香煙外,幾乎見不到美國商品。我也曾感到納 悶,在這樣一個競爭性的大市場上,「美國製造」怎麼會如此之少?仔細再一想,我就明白了,在這個市場上,美國提供的最有競爭力的產品是美元。所有的商品都 是由美元計價和結算的,人們不僅使用美鈔,而且信用卡上也都印有醒目的美國信用卡公司VISA或MASTER標志。這就應了好像是克魯格曼講過那句話,大 意是說二戰後到今天的全球經濟格局,大致可以被描述成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產美元能夠購買的商品,而美國生產美元。怎麼會這樣?這就要回答你剛才提的問 題。
在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前,美元按固定的比價與黃金掛鉤,同時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顯然,布雷頓森林體系意味著美元等同於黃金,持有 美元就等同於持有黃金。為了進行貿易,各國必須持有一定量的美元。而為了擁有美元,這些國家就必須保持對美國大量出口,換言之,美國只有通過貿易逆差或對 外援助的途徑才能夠為全球提供國際貿易所需的硬通貨。各國提供商品與服務,美國提供美元的基本交換格局,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這種為美國向全世界 攫取利益提供方便的機制,其可持續性是有疑問的。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寫過一部題為《黃金與美元危機》的書。正是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著 名的 「特里芬兩難抉擇」,其含義是靠美國貿易赤字為全球提供世界貨幣,很可能會遇到兩個局面:或是因為美國貿易赤字不足而導致「美元荒」並最終殃及全球貿易與 經濟增長,或是因為美國貿易赤字過大而引起美元過剩並遲早危及美元與黃金比價。歷史實際進程吻合了特里芬的預言。由於歐洲各國紛紛用手中的過剩美元按固定 比價向美國兌換黃金,這使得美國黃金儲備大幅度減少,1971年尼克松總統宣布美元脫離黃金自由浮動。
為了說明的方便,我在這里引入一個概念,叫鑄幣稅。在金屬貨幣時代,西歐各國金幣或銀幣的鑄造權掌握在國王手中。在鑄幣過程中,他們常常利用降 低金銀成色的辦法獲取額外好處。對鑄幣的接受者或使用者來說,鑄幣的標值和實際含金量之差,無異於向國王又交了一筆稅。這就是鑄幣稅的來歷。進入紙幣時 代,由於紙幣印刷成本大大低於金銀價值,鑄幣稅的獲利前景極度拓展。根據勞倫斯·懷特在1998年出版的《貨幣制度理論》中所說,美國小面值紙幣的印刷成 本為3 美分,新版20美元和100美元紙幣盡管採用了先進防偽技術,其印製成本也只有區區的6美分。在讓別國持有美元過程中鑄幣稅數量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用收取鑄幣稅的方法牟利也是有條件的,其中基本條件是別人願意持有你發行的貨幣,並且持有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從這個角度看,布雷頓森林體系 的坍塌其實就是一場美元信用危機。美元過多,人們不願意讓美元砸在自己手裡。當時對於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存廢爭議很大,像弗里德曼和蒙代爾這樣的貨幣問題專 家,據說都被請到美國國會出席聽證會。大家關心的實質問題,是現行體系壽終正寢後世界對美元的需求究竟會增加還是會減少。增加意味著美國獲得的鑄幣稅增 多,反之反是。後來的歷史似乎表明,對美元的需求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而增大。其中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在一個浮動匯率的世界中,各國為了保持本國幣值 的穩定而不得不儲備更多的美元。
隱蔽地、似乎又是在自願基礎上的讓別國持有美元,是美國以徵收鑄幣稅的方式佔有別國資源或財富的一個重要手段,而這無疑加劇了世界范圍內的貧富 不均。說到這我覺得有必要補充兩點。其一,美國的確在以往的和現行的國際貨幣體中獲取了巨大的利益,但如果換了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當擁有美國那樣的權勢 時,恐怕也會像美國那樣行事的。其二,古人講「人無釁焉,妖不妄作」。那些讓美國或歐洲憑借貨幣佔了很大便宜的國家或地區,其自身的貨幣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和不當政策是要負一定責任的,盡管有些弱點帶有命定的色彩,比如國小,再比如經濟落後。
後面還有 寫不下
希望採納

8、美國的次貸危機過去了沒?

沒過去,可能進一步升級,請看下面文章.

美國金融危機可能進一步升級
文章來源:宋鴻兵的博客 日期:2008年07月21日 14:36 http://www.china-cbn.com

編者按:
在連續幾日的反彈之後,周四(24日)美國股市再次暴跌,近一周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場的大幅波動,相信又給不少投資者判斷美國次貸危機的演進帶來不少困惑。
國內最早對美國次貸危機作出預警的是《貨幣戰爭》的作者宋鴻兵先生。2006年底至2007年初,宋即在其博客上預告了次貸危機的發生,並給出了危機演進的時間表,事情後來的發展也與其描述的大致吻合。
次貸危機的恐怖之處在於建立在次貸基礎上的幾十萬億金融衍生品規模,這些衍生品泡沫一旦破滅,不啻於引爆了經濟原子彈。根據宋鴻兵的說法,去年2月至今年5月只是流動性危機階段,美聯儲通過大幅降息、提供緊急貸款等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暫時挺過了這一階段。但從今年6月起清慎,次貸危機已進入了信用違約危機階段,這僅靠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就能解決嗎?
從深層級講,次貸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還在於美國「負債消費」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而要改變這種模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況且,美國人真有勇氣放棄這種方式嗎?從下月起,美國大選將進入沖刺階段,隨著選情的發展,無疑又會給次貸危機的答侍敬演進增添不少變數。無論如何,現在都沒有過分樂觀的理由。

美聯儲完全清楚問題的嚴重性,一場巨大的金融海嘯已不可避免,發生的時間段就是2008年6月到2009年夏,但直到目前為止,美聯儲完全沒有向世界投資者發出任何預警。在毫無警覺和預防的情況下,世界范圍內的廣大投資人勢必遭受重創。

如果說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無法避免的話,那麼危機的四個階段可以做一個形象的比喻:第一階段的次貸危機好比是全球資本市場的大地震;第二階段的信用違約危機就是一場國際金融海嘯;第三階段的利率市場恐慌相當於美元危機的火山噴發;第四階段的全球金融危機就是一片衰退下的冰河期。現在,第二階段來了!

海嘯登陸

2008年6月6日,美國股市出現了15個月以來最大跌幅的「黑色星期五」,紐約股市暴跌394點,其幅度甚至超過了次貸危機最高峰的2007年8月。顯然,次貸危機並沒有結束,而是劇烈升級了。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世界金融市場中海嘯級別的金融風暴已經悄然登陸,這次的主角就是現在還鮮為人知的信用違約掉期(CDS,CreditDefa ultSwap)。

信用違約掉期是1995年由摩根大通首創的一種金融衍生產品,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金融資產的違約保險。長久以來,持有金融資產的機構始終面臨一種潛在的危險,這就是債務方可能出於種種原因不能按期支付債務的利息,如此一來,持有債權的機構就會發現自己所持的金融資產價格貶值。如何「剝離」和「轉讓」這種違約風險一直是美國金融界的一大挑戰。

信用違約掉期的出現滿足了這種市場需求。作為一種高度標准化的合約,信用違約掉期使持有金融資產的機構能夠找到願意為這些資產承擔違約談咐風險的擔保人,其中,購買信用違約保險的一方被稱為買家,承擔風險的一方被稱為賣家。雙方約定如果金融資產沒有出現違約情況,則買家向賣家定期支付「保險費」,而一旦發生違約,則賣方承擔買方的資產損失。承擔損失的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實物交割」,一旦違約事件發生,賣保險的一方承諾按票面價值全額購買買家的違約金融資產。第二種方式是「現金交割」,違約發生時,賣保險的一方以現金補齊買家的資產損失。信用違約事件是雙方均事先認可的事件,其中包括:金融資產的債務方破產清償、債務方無法按期支付利息、債務方違規招致的債權方要求召回債務本金和要求提前還款、債務重組。一般而言,買保險的主要是大量持有金融資產的銀行或其它金融機構,而賣信用違約保險的是保險公司、對沖基金,也包括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合約持有雙方都可以自由轉讓這種保險合約。

從表面上看,信用違約掉期這種信用衍生品滿足了持有金融資產方對違約風險的擔心,同時也為願意和有能力承擔這種風險的保險公司或對沖基金提供了一個新的利潤來源。事實上,信用違約掉期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國際金融市場的熱烈追捧,其規模從2000年的1萬億美元,暴漲到2008年3月的62萬億美元。其中,這一數字只包括了商業銀行向美聯儲報告的數據,並未涵蓋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的數據。據統計,僅對沖基金就發行了31%的信用違約掉期合約,而不久前被摩根大通收購的大名鼎鼎的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就是13萬億美元的信用違約掉期的風險對家。如果貝爾斯登真的倒閉了,將引發全球信用違約掉期市場的雪崩,2007年的世界金融市場也許早已是一片廢墟了。

致命缺陷

問題是,信用違約掉期市場存在著重大的制度性缺陷,62萬億美元的規模將整個世界金融市場暴露在了一個前所未有和無法估量的系統性風險之下。其中,最大的風險就是信用違約掉期完全是櫃台交易,沒有任何政府監管。格林斯潘曾反復稱贊信用違約掉期是一項重大的金融創新,在全球范圍分散了美國的信用風險,並增加了整個金融系統的抗風險韌性,他認為銀行比政府更有動力和能力來自我監管信用違約掉期的風險,從而堅決反對政府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監管。然而,事實是信用違約掉期已經發展成為一枚正在嘀嗒作響的「金融核彈」,隨時威脅著整個世界的金融市場的安全。

信用違約掉期的另一個巨大風險是沒有中央清算系統,沒有集中交易的報價系統,沒有準備金保證要求,沒有風險對家的監控追蹤,一切都是在一個不透明的圈子裡,以一種信息不對稱的形式在運作,目的就是為了交易商們獲得最高的收益。

與此同時,信用違約掉期早已不再是金融資產持有方為違約風險購買保險的保守范疇,它實際上已經異化為了信用保險合約買賣雙方的對賭行為。雙方其實都可以與需要信用保險的金融資產毫無關系,他們賭的就是信用違約事件是否出現。這種對賭的行為和規模早已遠遠超出信用違約掉期設計的初衷。

目前,人們沒有意識到信用違約掉期的風險,其原因在於美國的垃圾債券和其它債券的違約率正處於歷史最低水平,但危險的烏雲正在迅速聚集。美國垃圾債券的違約率已經從2007年4月的1.5%迅速爬升到了2008年4月的2.1 %。根據穆迪的模型,在未來一年中垃圾債券的違約率將暴漲近300%到6.1%。不過,從美國歷次的經濟衰退所出現的情況看,穆迪的模型這次可能又會出現類似CDO估值的嚴重偏差。從歷史上看,美國經濟一旦進入衰退,如1991-19 92年,2001年和2002年時,垃圾債券的違約率會從3%-4%的水平跳升到10%或更高。考慮到這次美國出現的危機嚴重程度遠遠超過上兩次衰退,美國經濟下半年一旦進入衰退階段,2008年-2009年的垃圾債券的違約率很可能會超過10%。

與上兩次經濟衰退截然不同的是,1991-1992年時,美國尚沒有信用違約掉期這樣的金融產品,2001- 2002年時,信用違約掉期的規模僅有1萬億美元,而且垃圾債券的比例只有8%。但這次的情況是,垃圾債券的比例在2 007年已高達40%,信用違約掉期的規模更膨脹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62萬億美元。如果以2002年以來的垃圾債券平均比例來計算,大致是30%的水平,如果債券損失恢復率是50%的話,信用違約掉期將造成的損失是,以穆迪的模型計算大致為5000億美元,以歷史經驗數據的10%的違約率來估算則會超過1萬億美元,這樣的巨大損失是2007年次貸危機高峰期的2-3倍!

擊垮美國的四個步驟

其實,正在發生的美國次貸危機只是美國全面債務危機的引爆器,美國債務高企這一結構性矛盾必將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危機發展過程大致將經歷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流動性危機。危機發生的時間段是2007年2月到2008年5月,主要特點是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出現支付危機,金融市場中一切以次級按揭貸款為基礎的證券(如次級MBS債券)及在這些證券之上進一步衍生出的新的金融產品(如CDO)出現了嚴重貶值,以這些金融資產為抵押向銀行以15-30倍杠桿貸款的各類基金被迫競相變賣資產來緩解銀行催債的壓力,此時,大量的、同時的、恐慌性的資產拋售導致了金融市場流動性急劇凝固,至此,支付危機終於演變成為流動性危機,而流動性危機反過來引發金融資產價值進一步暴跌,銀行出現大量壞賬。隨著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聯合大規模注入流動性,這一階段的危機已經出現緩解。但美國房地產市場衰退將持續到2011年或2012年,在這一時期,美國經濟將難以出現真正的復甦。

第二階段,信用違約危機。從2008年6月起,美國正式進入了金融危機的第二階段。其主要標志是信用違約掉期 (CDS,CreditDefaultSwap)等金融衍生品市場即將出現全面危機。第一階段的流動性危機的緩解並不意味著信用違約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得到了有效控制。信用違約掉期(CDS)有可能在未來的幾個月中成為像次貸危機一樣家喻戶曉的熱門詞彙。美國資本市場中的垃圾債券(JunkBond)、資產抵押債券(ABS,其中包括信用卡、汽車貸款、學生貸款、消費貸款等)、按揭抵押債券(MBS)、杠桿貸款等債務工具將出現信用違約的連環危機。其中特別是垃圾債券的違約率將在未來的一年內出現300%到500%的暴漲。2008年到2009年,基於這些債券信用賭博之上的金融衍生品信用違約掉期將造成高達1萬億美元的巨大損失,對國際金融市場的沖擊力將數倍於2007年的次貸危機。信用違約危機的到來是一場無法避免的金融災難。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型金融機構很可能會倒閉或被收購。

第三階段,利率市場危機。在大規模信用違約危機的劇烈震盪之下,美國銀行間市場和貨幣市場將再度出現流動性枯竭危機,其背後的原因將是對償付能力的擔憂急劇增加。美國最大的兩家政府間接擔保的按揭貸款金融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由於自有資本金的超級單薄,很可能會出現重大危機,其發行的信用等級接近美國國債的債券可能出現孳息率大幅上升的危險局面,這種危機將傳染60年以來被世界公認是最安全的金融資產—美國國債的信心,從而觸發更大規模的全球金融市場震盪。金融衍生品市場中規模最大的利率掉期市場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嚴酷考驗。

第四階段,美元地位危機。美國國債和房利美、房地美的債券信心危機將導致世界范圍內對美國金融產品的恐慌性拋售和美元的失控性暴跌,由於美元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和全球貿易的70%以美元結算的客觀現實,美元的危機必將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

從本質上看,美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逐步演變成為「資產膨脹依賴型」經濟發展模式。美國次貸危機並非事出偶然,其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的儲蓄與投資之間的嚴重失衡以及這種失衡所造成的巨大債務問題。眾所周知,一國的投資應該與該國的儲蓄相當。美國的儲蓄率1984年為10.08%,此後不斷下降,1995年為4.6%,2004年為1.8%,2 005年為-0.4%,2006年為-1%,2007年為-1.7%,創下1933年大蕭條時代以來的歷史最低紀錄。

深陷泥淖的美國經濟

美國自身創造的財富已經不足以負擔越來越龐大的開支,而全球化和美國資本市場的各種金融創新手段,使美國得以吸納來自其它國家的儲蓄來彌補自身儲蓄的不足。據統計,從2000年至2007年上半年,美國通過資本市場共吸納外國儲蓄總額高達5萬億美元。各國通過購買美國國債和各類金融產品而流入美國的資金大大壓低了美國長期貸款的收益率,充裕和廉價的外國資金刺激了美國資本市場的空前活躍。在高倍杠桿貸款和金融衍生產品的超級放大作用之下,直接催生了美國資產價格的膨脹。

另一方面,美國資本市場的各類金融創新產品使得美國老百姓可方便快捷地從資產增值中直接套現,房地產和其它資產增值一度成為美國人消費的「自動取款機」。源源不斷的外國儲蓄通過購買美國的金融產品流入美國資本市場,在壓低長期貸款成本的同時,不斷推高美國的資產價格。而金融創新則將資產增值部分迅速轉化為美國人消費的現金。在財富增值的鼓舞下,美國消費者、企業和政府不斷以增加負債為代價,大膽消費,從而刺激了GDP的增長,經濟發展得以延續,這種現象在美國的房地產方面表現得尤其突出。

因此,只要美國資產價格不斷上漲,外國儲蓄就會不斷湧入,美國經濟就能持續增長,「資產膨脹依賴型」經濟發展模式就可以繼續維持。

但是,藉助其它國家的儲蓄來消費和刺激經濟增長最終必然面臨龐大的債務問題,在消費者實質收入增加有限的情況下,債務規模的不斷膨脹以及相應巨額利息支出的負擔將不可避免地壓垮資產價格繼續膨脹的勢頭。一旦資產價格上漲停止,消費者將面臨「自動提款機」停止工作的窘境,長期的低儲蓄和負儲蓄問題將浮出水面,巨額債務的支付危機將演變為信用危機,當信用危機擴散到整個資本市場,全面的債務危機也就為時不遠了。

准確地說,美國次貸危機只是一個引爆器,其背後的48萬億美元的總債務和45萬億美元的財政虧空才是真正的巨型火葯庫。目前美聯儲以及歐洲、日本央行的聯手海量注入流動性行為,只能「救急」而不能「救窮」,這些措施雖然能夠暫緩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枯竭危機,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美國本身的巨大債務問題。而且隨著增發貨幣所導致的通脹壓力抬頭,也將制約各國中央銀行們的貨幣政策范圍。

根據美國次貸的利率重設高峰和垃圾債券違約率預測可以看出,2008年的6、7、8月,2009年3月,20 10年9月,2011年8月很可能是次貸危機全面升級的危險時段。其中2008年的6、7、8月和2011年8月對世界金融市場的沖擊將最為劇烈。

撰稿人:宋鴻兵

9、(12分)市場經濟和世界性貨幣體系最終將推動全球化成為形式,閱讀下列材料,根據相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①特點:第一次全球化:始於新航路開辟;以歐洲國家為主;(1分)建立大帝國。(1分)
第二次全球化:始於二戰以後,由美國主導(1分);建立全球性的多國公司和全球公司;國際貿易增長迅速。(1分)②原因:大戰對歐洲的摧殘;經濟危機的打擊;先進技術的發展;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美國對歐洲和日本重建的作用。(2分,答兩項即給分)
(2)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中,羅斯福新政,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手段恢復銀行信用及工農生產,使經濟得以恢復發展,二戰後成為超級大國;(1分)二戰後期(1944年),由美國牽頭召開了布雷頓森林會議,確立了美元與黃金掛鉤的金融匯兌制度,(1分)根據會議決定,會後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1分)從而形成了以美元為支柱的國際貨幣制度。(1分)(本題總評分以答到要點為准)
(3)措施:①積極深化改革開放:積極改革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國內因素,積極對外開放參與國際市場經濟的競爭(1分,答一項即給分)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人民幣參與國際貨幣市場的競爭。(1分,答一項即給分)

10、宋鴻兵說貨幣戰爭的內容介紹

一、貨幣尋根
究竟什麼是錢、什輪銀么是貨幣、什麼是財富?
二、美元稱霸
美元如何幹掉英鎊
美元如何成為世界貨幣
三、貨幣冷戰
美、蘇貨幣戰
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蘇聯70年國家財富神秘蒸發
四、歐元旅桐盯崛起
歐拆和盟與歐元
歐債危機
歐元貨幣戰
五、人民幣創世紀
人民幣歷程
人民幣與中國經濟
人民幣與世界貨幣
六、走向亞元
亞元的設想
人民幣國際化
亞洲貨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