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和流行病毒的關系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和流行病毒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3-03-27 02:20:35

1、新冠對世界帶來的積極影響

一、全球製造業格局將會發生變化。由於作為全球製造業核心區域的經濟大國均已爆發疫情,停產、停工,各國為控制疫情擴散而封鎖邊境,導致經濟活動趨於停止。而疫情結束後,重新恢復的全球經濟有可能會在原有基礎上重新洗牌,產業鏈和供應鏈都有可能由疫情所造成的影響而重新布局。

世界市場對中國製造業中心的依存度有可能進一步提升。由於中國最先控制住疫情,已進入快速恢復的階段。而世界主要經濟體基本上都處於產能不足的狀態,因此對於中國製造的需求可能會快速上升,除了醫療用品、葯品外,生活用品等其他日常消費品的需求也將大幅上升。

疫情讓世界看清了世界經濟對於中國的依賴性,此次疫情中,中國已對世界一百多個國家提供了人員、資金、物資援助,充分體現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有的擔當。同時,也讓世界看出了,在災難面前,美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猶如外強中乾的紙老虎,關鍵時刻掉鏈子。尤其是美國在疫情期間,幸災樂禍、落井下石的表現,也使其國際公信力大打折扣。

二、疫情促使一些國際爭端和重大事件出現緩和。如中美蔓延爭端和英國脫歐等目前都暫時擱置起來了。但另一方面,全球能源市場動盪對於地緣政治會帶來不可忽視的風險。美國與伊朗仍處於戰爭狀態,中東地緣政治風險將進一步加大。
三、疫情帶來的世界格局的最大變化就是,美國因衰落國際地位會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世界超級大國,而歐盟將會被邊緣化,東亞崛起,世界經濟中心將轉移到亞洲。

當今世界格局為一超多強,一超就是指美國這個超級大國,而多強則是指中國、俄羅斯、日本、歐盟、印度等國際地緣政治中的強勢力量。美國目前已成為新冠肺炎確診者最多的國家,疫情對美國的打擊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美國經濟的破壞作用,企業停工,失業率大幅上升;另一方面疫情對全球市場的沖擊也必將影響到美國的霸主地位。

歐洲緊隨其後成為疫情重災區。俄羅斯由於經濟滯後導致其經濟實力與其強大的政治軍事實力不匹配。日本的真實疫情可能比其所提供的數據要嚴重,而東京奧運會的推遲,除了直接的經濟損失外還將極大挫傷日本民眾對國家的信心。

印度在人均醫療資源方面不到我國的一半,一旦疫情擴散,其國力必將遭到重創。中國在疫情中已經對世界一百多個國家提供了援助,中國的行為可能為自己帶來一定的地緣戰略利益,同時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公信力則肯定會得到提高。

目前中、日、韓三國經濟聯系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2019年,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三方一致決定要建立共同的東亞經濟架構,從而加速東亞經濟的發展。此計劃如果能夠實現,那麼就將出現一個亞洲版的歐盟。疫情過後,世界經濟的中心將轉移至亞洲。

2、新冠肆虐,多國經濟受損,中國經濟對世界影響究竟有多大?

我們從初中開始學習歷史和思想政治,老師們在給我們講解這些歷史的時候,經常會告訴我們,現在世界各國的聯系愈發的密切,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現在國際經濟已經有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表現,這次中國新冠肺炎不只是影響了中國本身的經濟,世界各國的經濟出現了停滯或倒退的現象。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飛速的發展,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愈發的重要,作為世界上有名的出口國和進口國,中國牽動的是許多國家的利益,受到傷害的就包括對華出口的那些國家。比如這一次新冠肺炎的發展,導致了許多在華發展的知名企業受到了停工停產的影響;紐西蘭原本計劃出口中國的100萬噸龍蝦也因為此次事件,不得不選擇放生;國際上的原油價格也出現了倒退,許多石油出口國的國內經濟也受到了影響。

可以說,這次新冠肺炎的傳播,受到傷害也包括的是那些依靠向中國進口的那些國家。中國製造早早的就遍布世界各地,因為許多發達國家對自己國家進行產業轉型升級,而將工廠移至中國導致許多基礎的產品生產全部依賴進口,這次事件發生,不止是工廠停工的問題,中國因為此次病情出口也會變得愈發的嚴格,這些依賴於中國製造的國家,國內許多物品的單價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浮,生活成本上升,國內經濟出現波動。

所以說,本次新冠肺炎導致了國際市場都出現了巨大的波動,對世界各國的經濟都出現了明顯的影響,這次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全球性質的。

3、國外的疫情大不怕,會嚴重影響我國的經濟嗎?你怎麼看?

會。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國的經濟已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我們中國與外國的交流合作也在不斷增加,逐漸走向全球化的趨勢,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已經得到了基本的控制,感染病例逐步減少,經濟逐漸進入平緩,很多產業都開始恢復復工復產,相信中國的經濟將會不斷上升,但隨著國外疫情的迅速蔓延,如果長期得不到控制的話,將會嚴重影響全球經濟的發展,同時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將會是非常大的。

一、容易造成金融危機

盡管中國的疫情已經得到了基本的控制,人們逐漸進入復工復產的工作,但隨著國外疫情的不斷蔓延,對國內的輸入病例的不斷增多,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將會造成金融危機,讓很多產業無法正常生產,將會對全球的經濟造成嚴重影響,影響居民的收入水平,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二、對外貿企業的發展產生嚴重影響

我們中國打開閉關鎖國以來,與外國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制定了很多外交政策,與外國進行交流合作,學習他們優秀發展模式,吸取教訓,逐漸改進中國的經濟發展,已經產生明顯的效果,但隨著國外疫情的不斷蔓延,中國外貿企業將會遭到嚴重損失,同時對中國的經濟也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三、對金融市場的打擊

在中國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中國的實體店產業就遭受了嚴重的影響,隨著國外疫情的加劇,對實體店的影響將會是更大的,而實體店的發展離不開股市的漲跌,疫情的蔓延將會對金融市場造成嚴重的打擊,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

大家認為國外的疫情會嚴重影響我國的經濟嗎?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留言哦。

4、結合經濟全球化的內涵及其相關影響談談為何疫情會給全球經濟帶來最劇烈震盪?

結合經濟全球化的內涵及其相關影響,談談為何以前會給全球經濟帶來最劇烈的震盪,因為意向它不僅影響人的生命健康,也影響著各個方面,包括民生,經濟政治各個方面。

5、逆全球化浪潮疊加新冠病毒疫情,全球供應鏈會有何變化?

關於疫情如何影響供應鏈和擾亂全球製造業運營的報告每天都在增加。最脆弱的公司是那些嚴重依賴或完全依賴中國工廠生產零部件和材料的企業。過去一個月,中國製造業工廠的活動有所下降,預計將持續數月低迷。許多分析將目前的疫情與2002-2003年的非典疫情作了比較,後者只是全球金融市場的一個小插曲。這種比較是危險的,因為在過去18年裡,中國在世界經濟生態系統中的相對重要性大幅提高:從非典疫情到今天,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份額增加了一倍多,現在有更多的行業嚴重依賴中國。SARS疫情始於2002年廣東省,2003年導致8000例病例。這一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4.31%。相比之下,已發現的病例已超過8萬例,中國約佔世界GDP的16%,增長近4倍。

同樣重要的是,不斷增加的降低供應鏈成本的壓力促使企業採取精益製造、離岸外包和外包等戰略。這樣的成本削減措施意味著,當供應鏈出現中斷時,製造業將因缺少零部件而迅速停止。絕大多數跨國公司都不知道自己在亞洲發生的事情的風險敞口到底有多大;這是因為幾乎沒有哪家公司(如果有的話)完全了解向其直接供應商提供零部件的所有公司的所在地。鑒於中國政府目前正在努力隔離將近一半的人口,以及對中國運輸和製造業活動造成的負面影響,我們可以有把握地得出結論,對中國製造業的影響至少比SARS大一個數量級。其他行業也受到這種雙重打擊。一家全球包裝消費品製造商告訴我們,該公司本月在中國的銷售額比2019年2月下降了50%。也可以考慮婚紗之類的產品,其中許多都是在中國生產並銷往世界各地的。根據這份報告,目前中國專門生產這些產品的生產設施的關閉將導致供應嚴重短缺。

6、新冠病毒後中國對世界的影響

武漢從發現病毒到封城,也就有40天左右,這就讓中國的確診人數最終達到了8萬多,而這個時間段世界其他國家卻白白浪費了這段寶貴的時間,尤其是美國,現在美國會有接近60萬的確診人數,絕不是通過中國人的傳染就可能達到的數字。中國社會在新冠疫情面前,也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忍受經濟停滯帶來的巨大後果也要隔離,徹底把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掐斷,在經歷了近三個月的全國隔離之後,中國的老百姓也基本達到了能夠忍受隔離的極限,這還是在中國老百姓有儲蓄的習慣基礎之上才能堅持這三個月,如果病毒再限制不住,極有可能會發生其他的負面反應。再說美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由於有提前消費的習慣,就註定他們的國民不會有很多的積蓄,這也是歐美國家很難全國隔離的主要原因,直到疫情爆發式的增長達到讓各個國家沒辦法不重視的情況下,各國才開始強行隔離,但是能隔離多長時間還是未知數,畢竟隔離也是要吃飯的,經濟的停滯也不是每個國家都能堅持下去的。歐美經濟的停滯同時也讓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承受了更多的痛,外貿在中國經濟中也是佔了很重要的比例的,外貿工廠也是壓力山大,倒閉轉產也已經成為常態。所以,現在除了中國專家可以預測中國經濟復甦的時間,世界其他國家甚至連眼下怎麼才能抗過這次疫情心裡都沒底。沒有國家敢說什麼時候新冠疫情會結束。何況還有到現在都沒有弄清楚到底感染多少人的印度,印度可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疫苗什麼時候能研發出來?能不能有足夠的效果來治療新冠病毒,畢竟呼吸系統疾病是很難完全治癒的。

7、疫情對全球的影響

目前尚難准確預測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但出於對全球供應鏈極端脆弱性的擔憂和系統性風險上升的恐懼,經濟全球化亦遭遇感染,或將成為這場疫情最主要的長期受害者。
一種觀點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擾亂了全球供應鏈,沖擊了各國經濟穩定。全球供應鏈是支撐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連接全球各地無數製造企業和服務企業的龐大而復雜的供應鏈網路,促使世界經濟交織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有機整體,但同時也加大了全球經濟的脆弱性。在一個高度依存的全球經濟體系中,任何一個經濟體特別是作為全球供應鏈關鍵環節的經濟體發生暫時的生產停擺或貿易限制,都會給其他經濟體帶來不容小覷的外部沖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全球的健康危機,同樣地,它也傷害了通過供應鏈建立起來的全球經濟肌體。疫情暴發後,從汽車到智能手機,從購物到旅遊,從航空服務、金融服務到技術服務……全球無數商品和服務的國際生產被迫放慢甚至暫停,這暴露了全球供應鏈的極端脆弱性,也加劇了恐慌情緒的上升,以及滋生了對經濟全球化的新指責。在美國,甚至有人將N95型醫用口罩荒的出現歸咎於全球化,矛頭直指美國經濟自身的去工業化以及產能向東南亞國家的遷移。無論最終釀成的經濟損失有多大,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混亂都暴露了在相互連通的全球經濟中,一國將承受的不確定代價。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新冠肺炎疫情顯示了全球化促進流行疾病在世界范圍的迅速傳播,並成為系統性風險。正如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茨指出的,一隻在南美洲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兩周後可能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引發一場龍卷風。隨著全球貿易、金融、網路和其他領域的互聯互通的擴大與增加,經濟全球化帶動了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在全球范圍的大規模流動,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復雜化,也日趨不穩定,存在著明顯的「蝴蝶效應」。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都演繹了一國的金融不穩定如何迅速蔓延到全球市場,CIH病毒則提醒我們互聯網如何造成了網路病毒在全球的迅速傳播……可見,使得世界緊密聯結的載體,比如全球的交通網路、信息網路、資金網路,不只是傳播「好東西」,也會搭載「壞東西」。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表明不同國家之間頻繁的貨物和人員流動也會加速流行疾病的傳播。在2020年3月9日的發布會上,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新冠病毒已在許多國家出現感染,全球性大流行病的威脅已變得非常現實。如此之多的人和國家,如此之快地受到影響,這無疑是令人不安的。這種令人不安的狀況導致更多人開始爭論全球化的對與錯,認為全球化使每個人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下,而又缺乏有效防範應對風險的國際機構與資源。
因系統性風險上升而引發對全球化的不滿,在人類歷史上這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會是最後一次。每一次全球系統性風險的上升,都會引發部分人士關於究竟是該「合夥」(支持國際合作)還是「散夥」(閉關鎖國)的爭論。對一些人來說,避免感染疾病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傳播者關上大門,在國內實現食品和葯品的自給自足,提防國際旅行者和移民,各國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國瓦上霜。這就是帕迪斯·薩貝提和拉臘·薩拉希在關於埃博拉危機的著作中所提到的「疫情文化」。因疫情滋生的「分裂」文化,將侵蝕合作的意願與共同的努力。

8、2020年新冠疫情對全球的影響是什麼

這次新冠疫情會給中國與全球帶來怎樣深刻的影響?自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有兩年了。疫情對中國與全球實體經濟企業的影響是巨大的,總體上看,現階段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影響很大,其沖擊的渠道主要有以下五個。

1.經濟衰退

這幾年,整個全球經濟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增長停滯。 根據202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由於新冠病毒的爆發,世界經濟可能會以2009年以來的最低增速增長.美國2020年一季度開始GDP收縮4.8%,終結了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擴張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0年4月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認為,世界經濟已陷入「大封鎖」,預計今年全球經濟萎縮3%,其中發達經濟體萎縮6.1%,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萎縮1%,衰退程度遠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期。

2022年,在全球通脹高企、金融環境可能收緊以及俄烏沖突背景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近日同時下調了對於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22和2023年全球增長預期從4.4%和3.8%下調至均為3.6%,世界銀行則將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4.1%下調至3.2%。從目前看,全球經濟衰退不可避免,這次全球大流行不僅僅是全球公共衛生危機,而是嚴峻的就業危機和經濟危機。同時,新冠疫情可能導致更多人失業;在美國,申請失業的人數創下歷史新高,標志著世界上最大經濟體之一的十年擴張已經結束。

再來看中國的經濟情況。當2020年疫情爆發時,中國第一季度GDP增長達到-6.8%。受全球疫情沖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大宗商品市場動盪。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壓力顯著加大,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金融等領域風險有所積聚,基層財政收支矛盾加劇。

進入2022年3月以來,中國疫情出現反彈,且病毒傳播呈現出點多、面廣、頻發三大特徵。今年2-3月以來,疫情影響促使深圳和上海兩大全國經濟中心先後採取區域封鎖等隔離措施。盡管這一舉措對限制疫情的傳播發展已經起到關鍵性作用,但從經濟影響來看,這將直接導致製造業及服務業勞動力供給出現階段性短缺。同時,交通物流的封鎖和限制將影響勞動力和原材料的正常流通,並進一步對廣大中小微企業形成沖擊。而且,動態清零政策要求對局部聚集性疫情進行快速嚴格防控。這意味著城市居民日常出行和生活將受到影響,人員的流動和聚集下降將直接影響餐飲,零售,旅遊及房地產銷售等服務行業。考慮到上海和東南沿海經濟大省持續受到不同程度的疫情困擾,中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將階段性放大。

2.全球市場動盪

疫情爆發以來,富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日經指數均出現大幅下跌。2020年3月18日,美國股市再度暴跌,觸發本月第4次、史上第5次熔斷,這也是道瓊斯指數近3年來首次失守20000點。受疫情影響,紐約證券交易所宣布從3月23日起關閉交易大廳,完全轉向電子交易。美國股市10天內發生4次熔斷,而美股自1987年熔斷機制建立以來共發生過5次熔斷,上一次還要追溯到1997年。美三大股市市值一度縮水20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總量。道瓊斯指數自2017年以來首次跌破2萬點。歐洲和新興市場股市也經歷多次熔斷,英國、德國、法國等國股指累計下跌一度超過40%,進入技術性熊市。全球市場避險情緒大幅上升,信貸市場信用風險增大。如此陣仗,讓89歲的巴菲特也驚嘆活久見,巴菲特可是股神呀,活了這么久,什麼大風大浪沒有見過,但也讓他感嘆這太不正常了。網友們還替他開啟了段子接龍:

2020年3月8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一次美股熔斷。

2020年3月9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兩次美股熔斷。

2020年3月12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三次美股熔斷。

2020年3月16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四次美股熔斷,我太年輕了……

2020年3月18日……

還有網友調侃道:「巴菲特說一輩子就看見五次熔斷,我10天就實現了四次,看來我要比股神厲害。」

雖然疫情對股市的沖擊是短暫的,但若疫情持續蔓延,全球股市將進一步受挫。這幾年的股市表現也是如此。

3.全球產業鏈突發中斷

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利益於比較優勢理論的運用。可以說,現在的世界是一個整體,每一個國家都是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當你在為各國疫情重創、美股暴跌幸災樂禍,隔岸觀火的時候,火馬上就要燒過來了。或許你沒有親戚同學在美國,你沒有購買美股,美國的疫情似乎和你毫無關系,然而這個世界的運作規則沒有如此簡單——美股大跌,在美股上市的中國公司毫無疑問也損失慘重。

中國平安下跌 13%、微博下跌 19%、阿里巴巴下跌 10%,百度下跌 21%,股價下跌公司就需要改善財報來繼續維持股價。在疫情需求抑制的情況下,裁員就是縮減成本的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或許失業離我們並沒有那麼遙遠。一個簡單的邏輯——國際疫情水深火熱,國際消費者就會減少消費,而直接後果就是我們東莞的工廠的訂單就會被撤掉,我們的工人就會失業回家。全球產業鏈條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美歐英是以服務業為主要輸出的經濟體:更多輸出技術、品牌;

中日德意是以中高端製造業為主要輸出的經濟體:更多輸出產品、實物;

而其他國家則主要輸出上游產品:更多輸出石油、原材料。

以中國為例,中國作為「中間產品」供應商在世界各地區的份額:

1.蘋果全球限購了,因為我們的富士康不能正常開足馬力生產了;

2.澳洲的龍蝦賣不出去了,因為中國的餐館在疫情期間紛紛關門了;

3.泰國的旅遊業按下暫停鍵,因為中國的旅客隔離在家不敢出門了;

4.韓國的現代汽車工廠停產了,因為中國山東的供應鏈工廠停滯了;

5.巴塞羅那國際電信展取消了,因為中國的電子消費品牌沒法參展了:

據不完全統計,《財富》雜志1000強企業中94%經歷了供應鏈中斷。每一個國家都是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全球供應鏈是一副多米羅骨牌,任何一塊倒掉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4.各國龐大財政貨幣刺激政策的隱患有可能不斷顯現

面對疫情,全球各國都在想辦法解決。很多人覺得既然疫情主要就是怕帶來流動性危機,那直接放水不就得了,美元是美國自己印的,又怎麼會出現危機呢?其實對於這點,也真的不是大家想想的那麼簡單。對於給實體注入流動性,像美國的兩萬億刺激計劃那樣,無法就是分成兩塊,一個是給老百姓放錢保民生保消費。但是放少了,可能信用卡等債務都還不夠,放多了,企業又沒生產,時間一久就很容易出現資金多貨幣少而出現通脹的問題。

而給企業放水也是一樣。因為一旦隨著消費的恢復和企業的復工,整個社會的資金流動速度就會恢復,而此時對銀行來說,其實是有錢放不出去的情況下,那就很容易出現全面通脹的局面。

所以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是簡單的放水或某個政策就能解決的,其根據影響時間的長短產生的傷害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各種政策的把控上也是會有一定的後遺症。假如沒有放到關鍵點上,那就會出現過量的資金流入地產和金融市場導致新的風險點出現。而又解決不了實體經濟的問題。

在社會總需求因為疫情明顯下降、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的當下,各國在實施貨幣政策刺激的同時,新的財政刺激政策也在發力,財政政策很可能可以也應該扮演比貨幣政策更重要的角色。

為什麼疫情期間或疫後財政政策更為積極和重要呢?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學家,凱恩斯,英國的財政經濟顧問,在1931年世界經濟在蕭條的情況下,提出了一個挖坑理論,當然這個挖坑,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給別人下套,設陷阱。而是無事找事做。說得更直白點,就是當經濟不行時,大家都沒事做,當然也沒有收入,那們政府就僱傭一此人把好好的馬路挖一些坑,然後在把這些坑修好,有人說,這不就是沒事找事嘛,但也正是這無事找事,才讓人們有事做,有事做,才有收入,有收入才能消費,才能拉動經濟運行。

針對這個挖坑理論,有很多人杜撰很多有趣的故事。第一個故事據說是杜克大學的胡佛教授講述的:「1934年在華盛頓的一家酒店的房間中,當我正准備與凱恩斯共進晚餐時,他善意地諷刺了我在擱架上挑選毛巾而避免弄亂其他毛巾時的小心謹慎。他用胳膊一掃一下就將兩三條毛巾掃到了地板上。他開玩笑地說道:我確信與你非常謹慎地避免浪費相比,我對於美國經濟更加有用,因為通過弄亂這些毛巾可以刺激就業。」

古老的道理說,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凱恩斯卻說,刻意製造的麻煩是可以幫助別人的。這裡面的邏輯就是凱恩斯主義常說的「挖坑理論」——顧客弄亂毛巾,酒店就必須多雇服務員來整理,而服務員崗位增加,更多的人通過當服務員獲得了收入,他們的消費又刺激了其他行業的發展,從而形成一系列的拉動效應。

歷史上,在很多經濟危機時,都用過這個挖坑理論,最為典型的就是羅斯福新政,當時處於1931年的經濟大蕭條,農產品價值降到最低點,經營者將牛奶倒入大海,把糧食、棉花當眾焚毀的現象屢見不鮮。

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後所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其核心是三個R:救濟(Relief)、復興(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時亦稱三R新政。救濟主要針對窮人與失業者,復興則是將經濟恢復到正常水準,針對金融系統的改革則試圖預防再次發生大蕭條。

9、世衛組織將新冠肺炎宣布為全球性大流行病,這對全球經濟有哪些影響?

全球的經濟都有很大的損失。

根據指南,病毒在全球大流行期間的任何時候,一個或多個成員國可能正在對一個國家的流行病做出反應,而其他成員國在未來幾個月中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因此,鼓勵每個會員國建立自己的風險評估,以考慮全球風險評估的結果,並確定在國家和地方各級採取行動的時間,規模,重點,力度和緊迫性。國家行動應與全球階段分開,並且全球風險評估不能代表單個成員國。同時,該指南呼籲成員國在流感大流行防範框架(PIP)下具有國際責任感,為流感大流行利益共享系統(GISRS)做出貢獻,包括與相關公共和私人機構的合作和實體組織。

各國根據國內和區域風險評估,資源和需求評估是否需要國際援助以滿足人道主義需求。或者考慮向受流感影響的國家提供資源和技術援助,全球大流行如何影響世界經濟?如果一種新病毒傳播到全世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將成為世界關注的主要問題。提到了H1N1流感,這也被定義為全球流感病毒。根據墨西哥中央銀行的數據,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了5.3%,經濟損失已達數百億美元。根據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統計,SARS席捲全球。同年,SARS為世界經濟帶來了約400億美元的損失。

相比之下,新的病毒比SARS更具狡猾性和傳染性,並且比流感具有更高的致死率,這使得這種流行病在全球范圍內更加普遍。新的流行病的嚴重性,再加上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使這種全球流行病更具威脅性。穆迪首席經濟學家此前曾表示,如果新的病毒發展成全球性大流行病,則可能導致美國和全球經濟在2020年上半年陷入衰退。2月2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在20國集團(G20)財政會議上表示,假設中國經濟在第二季度可以恢復正常水平,那麼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將低於1月份的預期0.1個百分點至3.2%。隨著新的流行病在全球范圍內的升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可能會重新評估全球經濟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