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的解決方式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的解決方式

發布時間: 2023-03-25 19:00:30

1、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對策有哪些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要:
(1)堅定不浮害第轎郢計電襲釘陋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條件,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2)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健全市場經濟法律法規;
(3)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
(4)堅持獨立自主,加強防範工作,維護我國經濟安全。

2、面臨經濟全球化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態度,採取什麼措施??

1.經濟全球化是必然趨勢,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中國目前最關鍵的並不是反對或支持經濟全球化,而應該立足自身,全力發展本國的經濟。2.我國應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把挑戰轉換成機遇。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4.建設資源節約型、壞境友好性社會。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積極參與趨利避害!(引用鄧論內容)經濟全球化是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客觀趨勢,除了正視和積極參與之外,決不能因為經濟全球化可能會給我們帶來風險,中國要發展、要進步、要富強,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吸收和借鑒一切先進的東西。我們必須樹立起全球意識,具有世界眼光,以積極的姿態加入全球化進程,藉助世界經濟的舞台,實現振興中華的大計。不能對全球化抱盲目樂觀的態度,不應把全球化理解為西方強國會自動放棄強權政治和掠奪政策,而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有清醒的估計。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樹立積極辯證防範風險的意識,在競爭中增強實力。世界一些小國面臨的經濟全球化風險決不比我們少,它們能夠勇於參與,相信我們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也一定能夠趨利避害。1、處理好國際關系:要協調好與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之間關系,共享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收益。中美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早已形成「不應輕率地引發貿易摩擦。2、要推動內需:要在廣闊內需基礎上推動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我國企業要利用廣闊的內需市場,構建以我為主的全球價值鏈,以更加主動積極的方式參與國際分工。3、要轉變產業結構:將全球價值鏈升級和國內產業結構轉變結合起來,提升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必須加強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產業融合,抓住國內產業結構轉型的機遇,特別是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推動製造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轉移。要通過技術能力提升和品牌建設等,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位置和地位。在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中,提升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工和地位。

3、我們應當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

你好,
我們應該應對經濟全球化趨勢做到:
1、順應世界發展趨勢,積極融入全球化。
2、扶持國內企業發展,推動企業創新。
3、探索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造活力。
4、積極轉變發展方式,以內需拉動增長。

4、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1、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金、技術、資源和市場,這是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獲得的最主要的利益。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可以有效地促進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其機制可以歸納為: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通過出口擴大總需求,帶動經濟增長:通過外資彌補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外資通過改善投資地的原有資產存量,促進經濟增長,並進一步通過新建企業形成高質最資產:通過收購和兼並提高原有資產存量;進目和吸引外資都可以帶來國外先進實用的技術;

設備和科學的管理方式,獲得所謂「滋出效應」;外資通過對投資地人力資源的開發,為經濟增長積累人力資本。外商投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外商投資經濟對1990-1994年期間。中國GDP總量增長率的貢獻為0.9個百分點。其貢獻率為8.6%。這一貢獻率已超過10%,預計今後這一貢獻作用還會愈來愈大。

2、全球化可以創造大量新的就業崗位中國經濟由「短缺經濟」類型向供大於求的「結構性過剩」

類型的轉變,導致了許多企業的關、停、並、轉、破,促使這一時期下崗工人急劇增加。然而,就中國的國情而言,「發展是硬道理」,並不簡單等同於GDP增長是硬道理。GDP規模再大,若就業規模沒有相應的一定比例的增長,導致就業問題很突出,社會穩定就無法保證。

因此,面對勞動力資源豐富而資本資源相對稀缺的最基本國情,中國必須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開放服務業,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這樣就可以利用工業國的剩餘資本,為中國剩餘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3、全球化有助於促進市場經濟建設,中國即存在發展動力的不足,缺乏新的投資來源和技術來源,又存在改革動力的不足,缺乏競爭機制和淘汰機制。抓住全球化機遇可以有效地解決改革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世貿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的規則建立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之上,中國可以藉助外力掃除市場化改革中的障礙。全球化將引入外來競爭機制,帶來壓力和緊迫感,成為推動改革和發展的巨大動力。

4、中國必須繼續融入世界經濟中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佔世界的26%;農業資源緊缺,耕地和水資源均只佔世界的7%:能源不足。

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只佔世界的2.34%和1.20%;資本短缺,國內投資額僅佔世界總量的3.4%;技術落後,國際專利批准數不足世界的1%。這種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有效地開發和進口農業、能源和礦產等國際資源,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利用國際市場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5、全球化是中國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重要途徑世界銀行認為發展中國家要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差距,首先就要縮小技術差距和知識差距,而縮小這些差距的主要途徑不外乎在於:

(1)引進外國直接投資。

(2)擴大國際貿易

(3)技術轉讓和技術許可證。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按PPP法計算的人均GDP美元值僅相當於美國人均水平的3%-4%,到1998年己提高到相當於美國人均水平的10%以上。中國之所以能有效地實施追趕,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中國主動地參與了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通過積極引進外資。

進出口貿易增長,充分利用和享受國際分工和比較優勢的好處,使外國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成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成為創造新增就業的主要來源和提高競爭力的主要途徑。

一個國家能否成功地參與全球化,取決於它如何學會參與,並從中把握主動權。對於世界經濟的游戲規則,中國正在研究、承認、遵守、利用、參與,並逐步過渡到修改和制定。世界經濟的游戲規則總是處於變化之中,中國必須學會在變動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和制定規則。

5、中國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措施??

應對全球化的措施我們應採取的政策和建議:

經濟全球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已經被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社會生產單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已不行了,須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機器化生產和世界市場形成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同世界歷史進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都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知識與技術更新周期大大縮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世界市場對各國經濟的影響更加顯著,國際競爭與合作進一步加深。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各種文化交流日益擴大,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效率意識明顯增強。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指責經濟全球化本身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因為它是一種趨勢,如果我們不融入這一發展過程,自己將永遠落後。唯一的辦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為競爭的強者。具體來說,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目前,我國已是一個舉足輕重的貿易大國,但是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發展卻比較緩慢,對外投資量尚不到世界對外投資的1%,這既與我國經濟的總體發展和引進外資的規模不相稱,也表明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處於不利地位。因此,我們應一方面要發揮現有技術優勢,擴大對有關國家的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對發展成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考慮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生產。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應對它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要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

二、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

6、你認為我們應該通過什麼方式來解決全球問題?

我認為我們應該通過溝通共融。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全球化的信息來解決全球的問題,比如控制好環境污染

7、解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有效途徑是什麼

解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有效途徑:
對於中國來說,解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問題有以下途徑:
第一,完善中國的金融機制,加快中國金融市場的建設。
第二,干中學,逐漸完成產業機構的升級,擺脫國際貿易中「世界工廠」的形象。
針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其他問題(如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使貧富差距拉大;使世界經濟不穩定性加強;現行的全球經濟運行規則不盡合理,大多有利於發達國家;還可能導致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所付代價巨大;經濟全球化必然對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可以有以下解決途徑:
第一,加強國際經濟合作。一方面是加強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發達國家可以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相關支持和援助,支持後者的發展,即「南北對話」;另一方面是加強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即「南南對話」。
第二,發揮國際經濟組織的作用,如加強WTO的作用以調節國際間的貿易沖擊等。

8、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以及挑戰中國採取了哪些措施

1.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努力推動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與調整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都與當前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相關聯。經濟全球比已使世界各國在經濟上相互滲透、相互依託,聯系越來越緊密。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各種負面影響,改善國際經濟環境,發展中國家經濟就難於順利發展,甚至可能陷入危機,而發達國家也不可能獲得更廣闊的市場,保持經濟的良性增長。通過不斷地努力來建立一個在權利與義務平衡基礎上的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已成為推動全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 要推動全球經濟健康地發展,發達國家應以負責任的態度幫助發展中國家克服面臨的困難,採取切實有效的行動向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為一些最貧窮的國家減免債務,並扭轉對窮國援助下降的趨勢,而不能只是片面要求發展中國家進行改革。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全球和區域經濟合作過程中,應在多邊協作領域就金融、貿易和債務問題不斷加強協調與合作。在涉及有關新的國際貿易和投資規則制定的談判中,要充分協調立場,共同提出一些反映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主張,增強在與發達國家談判中的地位,以促使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逐步得到改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當面對現實,調整立場,「求大同,存小異」,共同努力推進國際經濟環境的調整與改革。這樣做符合世界各國的長遠利益。 2.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 通過參與全球化壯大自己,這是改變發展中國家處於弱勢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徑。在科學技術進步的推動下,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在世界范圍內正迅速進行。在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中,發展中國家處於不利地位。如何抓住時機,充分利用不同發展階段自己具有的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提高競爭力,找到本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准確位置是發展中國家順利融人全球化潮流的關鍵。這里應解決好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新的國際分工對傳統的發展模式提出了挑戰。現今,已不能僅僅從一些相對不變的有形因素,比如勞動力供應量、土地、其他自然資源狀況來衡量一國的優勢。而應從新的視角來認識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新的國際分工格局使得那些依靠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生產產品的發展中國家正面臨經濟落後和收入下降的處境,相反,那些成功地縮小了與發達國家在知識、技術方面差距的國家,則從技術進步中獲益,使本國經濟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因此,在新的國際分工條件下,加快技術進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已成為順利融人世界經濟的重要環節。但這同時也表明,欠發達國家,如何在以巨大努力加速實現本國工業化的同時,跟上世界科技發展的步伐,有效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面對這樣雙重的壓力,重新審視過去的發展戰略,進行必要的調整就顯得十分重要。對那些最不發達國家來說,顯然這是十分艱難而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短期內不可能解決。它們仍應從本國現有條件出發,加快國內經濟改革與調整,促進本國的市場發育和不斷完善市場機制。由於農業、采礦業仍是這些國家的主導經濟部門,因此,應重視農業和農村發展,繼續推動礦業生產,不斷提高經濟水平;在充分發揮本國資源優勢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引進外國投資和先進技術,優化產業結構,逐步改變資源型出口的經濟結構;不斷擴大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同時加強與本地區及地區以外國家在生產、貿易、金融等領域的合作。在當今經濟區域化、一體化迅速發展的條件下,尤顯重要。

第二,知識經濟的到來意味著勞動者素質的差別對於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重視人力資本投資,積極開發人力資源,是保證持續發展和減少貧困,也是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基本手段。目前,全球化的進程雖然沒有促使整體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但高層次管理人員和高技能勞動力的流動大大增強。這一趨勢使發展中國家面臨嚴重的智力外流。這種「自由流動」使發達國家受益,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像非洲這樣的落後地區受損。自1990年以來,非洲每年流往發達國家的各類人才達2萬人。目前,一方面非洲國家急需的人才十分短缺,聘用了約10萬名外國專業技術人才在非洲工作,另一方面,有150多萬非洲人才在發達國家工作。為此,積極創造良好的環境,採取各種措施留住本國的技術人才,阻止人才繼續外流,也是發展中國家需要解決的另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