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及中國機遇與挑戰
經濟全球化是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深刻理解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邏輯和發展趨勢,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全球化歷史進程背後的必然性,掌握參與和引領經濟全球化的主動權。
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
第一,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的形成。西方國家憑借敲詐勒索、強權佔領、殖民擴張,在一戰前基本完成了世界的劃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都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14世紀,義大利佛羅倫薩等城市出現了具有僱傭關系的工廠手工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早期的資本家和冒險家渴望獲得歐洲以外的特產(如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他們還希望將歐洲商品銷往中國、印度和其他東方國家。經過迪亞斯、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的探索,開辟了通往東方和世界各地的新航線。新航路的開通徹底宣告了世界范圍內隔絕狀態的結束,世界開始成為一個整體,從歐洲到亞洲、美洲、非洲的交通日益密切。開辟新航路的過程,也是殖民國家征服和掠奪殖民地的過程。美國大片土地的開發,導致了三角貿易的興起和繁榮。歐洲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出到非洲,卻換來了近億奴隸;美國的金、銀和工業原料用船運往歐洲,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765年,英國織布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由此開始。1785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使用於紡織領域,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隨後,蒸汽動力被使用於交通部門,火車和汽船相繼發明,生產效率迅速提高。資本主義國明虧前家的工業品銷往國外,亞非拉成為其工業原料供應基地和商品傾銷市場,世界經濟聯系日益緊密。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了。汽車、電報、電話、飛機等。相繼問世並投入使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壟斷組織開始形成,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1969年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車並由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車並由美國控制,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使世界經濟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第二,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階段。生產力在推動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也將資本主義推向自我否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結果是在蘇聯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與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相對應的是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這種全新的生產方式不僅在蘇聯,而且在全世界都顯示了它的生命力。因此,一個新的世界市場出現了。二戰結束後,隨著一批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獨立,世界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形成,這個新的世界市場成為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並行的存在。這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並不是完全相互封閉的,而是在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空航天、微電子和生物工程等技術突破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既相互激烈競爭,又有一定程度的合作。對內,深化各自系統內的合作,推動各種形式的融合發展;對外,資本正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新一輪擴張,推動經濟全球化走向系統化和制度化。總的來說,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進一步加深,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便利。
在新世紀,經濟全球化的「向前動力和向後阻力」有了新的發展。一方面,以信息革命為先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奏響了世界互聯互通的新樂章,各種新技術新體系將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進一步深化了全球利益和責任的共享。另一方面,反全球化思潮風起雲涌,美國提出「美國第一」口號,在國際事務中推行單邊主義,經濟全球化發展遭遇巨大阻力。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必將繼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會遇到如此大的阻力,與舊的生產激清關系雖然阻止不了新生產力的發展,但在退出歷史舞台之前,會竭盡全力阻礙新生產力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范圍內和國家內部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舊的財富和權力分配格局並沒有被打破。舊格局、舊體制通過留存的力量阻礙了與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相適應的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構成巨大挑戰。
其次,經濟全球化會放大經濟危機,形成經濟全球化的第二次自我否定。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經貿往來日益頻繁,相互依存度逐漸增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當代經濟全球化主要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主導,這使得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隨著經濟全球化擴展到全球。當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空橡發展到一定程度,世界經濟危機就會爆發。此外,經濟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市場經濟在全球擴張的同時,也將其自發性和盲目性延伸到全球,從而加劇了世界經濟的無序性和風險性,誘發了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可見,經濟全球化不僅可以實現商品、資本、技術、勞動力等資源的全球流動,還可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同時也會將單個國家的經濟風險分散到其他國家。如果經濟全球化按照現有模式進一步發展,全球危機的風險會越來越大,對經濟全球化的批評會越來越強烈。
最後,經濟全球化會放大社會動盪,形成經濟全球化的第三次自我否定。第一,經濟全球化使財富分配更加全球化,導致財富分配的不公平。一個國家的社會階級矛盾擴大到了全世界。可以說,隨著當前和過去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階級矛盾會加深,捲入的人會越來越多,影響的區域會越來越廣,如果出現社會動盪,規模會更大。這使得經濟全球化很可能遭到希望緩和階級矛盾的人的反對。第二,經濟全球化使各國
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的聯系與互動增強,國際問題誘發國內動盪、國內問題引發國際動盪的機率增大。原本只會在局部或一定國家內發生的動盪,很可能會通過要素的流動擴大到全世界。那些被牽連而引發動盪的國家很可能將自身損失歸罪於經濟全球化。
盡管如此,我們要看到,經濟全球化是與新的生產力發展聯系在一起的。當前,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以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和使用,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使各國的聯系更加緊密。例如,不斷涌現的在線直播、短視頻、移動游戲、在線教育、雲計算等新型信息服務模式都具有全球消費的特徵。實體經濟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物質產品的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藉助信息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為實物產品的使用者提供信息技術支持。信息溝通突破地域限制,從量變走向質變。僅就信息而言,人類甚至將從「地球村」躍進到「一家人」的程度,信息技術為人類交往、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
進入新世紀,生命科學的新發現、生物技術的新突破、生物技術產業的新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及社會發展的進程。例如,日益成熟的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以及正在加速發展的基因組學技術和蛋白質組學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生物晶元技術、幹細胞組織工程等關鍵技術,推動了生物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深刻改變著人類的醫療衛生、農業、人口和食品狀況。這不僅將給予人類個體更長的生命,擴大全球交往的機會和意願;還將帶來觀念的改變,最大限度地從個體的角度降低沖突的發生、財富的損失,使世界更加和平與穩定,使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更加安全。融合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的先進製造技術正在加速推進製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正在加速發展的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能源技術將引發全球能源變革,空間和海洋技術正在拓展人類生存發展的新疆域。這也意味著經濟全球化的空間正在不斷地拓展。另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積聚力量,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給全球發展和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都意味著,經濟全球化是物質力量作用的結果,必然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
中國的發展要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勢
「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長江、尼羅河、亞馬孫河、多瑙河晝夜不息、奔騰向前,盡管會出現一些回頭浪,盡管會遇到很多險灘暗礁,但大江大河奔騰向前的勢頭是誰也阻擋不了的。」因此,中國的發展必須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大邏輯、大趨勢,緊緊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性機遇。
第一,攜手打贏全球疫情防控阻擊戰,站上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新起點。疫情防控期間,中國主動同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合作,保質保量向國際社會提供急需的防疫物資,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力證明了團結合作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優化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機制是捍衛公共衛生安全最好的方法。打贏全球疫情防控阻擊戰,應強化世界衛生組織等多邊機製作用,將抗疫國際合作中形成的經驗做法切實轉化為立根本、管長遠的制度體系,築牢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銅牆鐵壁;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推動世界經濟復甦。
第二,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是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建設一個更加美好世界的必由之路。為此,需要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優化全球產業鏈布局,保障全球供應鏈安全,建立健全貿易摩擦解決機制,加快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磋商;倡導多邊自由貿易機制,擴大自由貿易「朋友圈」,主動分享發展經驗,增進民生福祉。
第三,適應世界大變局,完善全球治理體系。進入新世紀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當下,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不是推倒重來,不應採用冷戰、零和博弈的舊思維,而要在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前提下,積極補充、改革、完善現有國際秩序,推動世界貿易組織等多邊機制的改革,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儲備更強大的體制機制紅利。
第四,促進文明對話和綠色發展,蓄積經濟全球化發展新動能。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推動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加快全球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同呵護好地球家園,同築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通過文明對話和綠色發展,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拓展新的空間和機遇,促進經濟全球化基礎更牢、程度更深、更可持續。
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大勢還應深刻認識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因素。第一,要統籌好開放與安全。既要打開窗戶,擴大開放,也要裝好紗窗,更好維護經濟安全。在新發展階段,必須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謀劃國內發展,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全面擴大開放促進市場化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以更強的產業競爭力、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來保障經濟安全,以更加安全的經濟體制參與更高水平的經濟全球化。要順應大國經濟發展規律,切實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立足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好開放與改革發展,找到開放與安全的黃金結合點。
第二,要有效防範化解風險。要堅持底線思維,堅決守住底線和紅線,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穩住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把風險防範落到實處。要把握好擴大開放的力度、進度和深度,積極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風險,更好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第三,要提升參與和引領經濟全球化的能力。要提升規則制定能力,多邊、區域與雙邊並舉,積極參與新一輪全球規則制定,反對保護主義,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要提升安全保障能力,運用國際通行規則,健全產業安全機制,完善經濟安全風險預警,健全外資安全審查、產業損害預警、貿易救濟等機制,維護我國發展利益。要提升人才保障能力,積極培育經濟、法律、管理、談判等方面的國際化人才,增加我國在國際組織的代表性。
經濟全球化作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無論人們如何批判,無論其發展過程會出現什麼樣的曲折,都是不可能否定得掉的。因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深刻理解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發展趨勢及其背後的必然性,以「勇敢者」的態度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趨利避害,掌握發展主動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相關問答:經濟全球化的表現表現為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經濟全球化已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對世界各國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維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任何國家也無法迴避,唯一的辦法是如何去適應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在歷史大潮中接受檢驗。
2、疫情對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可以分為五點
<
3、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什麼明顯上升
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
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局部沖突和動盪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一個國家出現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其問題必然與體制有關。
由於體制本身包括的要素較多,很多研究者一進行具體分析就陷入羅列現象,逐一排列的漩渦,這就很難得其要害,得其關鍵。體制無非是主體對權力和利益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基本格局。
保護主義
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任何侵害了本國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使其得到該國認為其應有的懲罰。在國際貿易中以保護國內產業為目的的經濟政策。
國際貿易中最常見的保護主義是保護關稅政策。這種政策開始於15、16世紀的重商主義時期。重商主義者主張增加國內的財富積累,阻止外國過多商品的進口,以擴大對外貿易的順差,保證金銀流入國內,這一政策的實施,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工場手工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