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給勞資關系帶來的影響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給勞資關系帶來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3-03-23 16:28:59

1、網路化,全球化以及人工智慧對勞資關系與勞動法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您好,經濟全球化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符合客觀經濟規律。但全球化回加劇了勞資關系的不平衡答,對各國勞動法帶來了新的挑戰,包括勞動基準、也包括集體合同。
全球化使資本能夠自由流動,但勞動者不能自由流動,強化了資方的自由,從而使各國已經建立起來的勞動力市場公平交易規則遭到破壞;全球化對就業信息、職業教育和培訓等,也帶來新的難題----全球化對各國勞動法形成挑戰,並且削弱了工會的地位和作用。全球化還分化了勞工,引發各國工會的利益沖突。此外,還出現了以人力資源管理理論批判勞動法、以公司社會責任取代勞動法的現象,企圖摧毀勞動法。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2、世界經濟全球化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作用

經濟全球化與資本市場的矛盾

經濟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雙重效應凸顯。它適應資本主義經濟擴張的需要,在世界范圍推進生產的社會化、商品化和現代化,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和升級,資本主義的國際協調和干預有所加強,延緩了資本主義的衰亡期;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使資本主義經濟擴張在地緣上達到極至,資本的增殖、商品貿易放量、生產擴大很難通過開辟新的處女地來實現。這表明,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依舊在經濟全球化形態下發生作用。而且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經濟連結成為一個巨系統,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阻滯,都會影響整個世界經濟的正常運行,使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呈現出更大的脆弱性,爆發新的危機的可能性增大。概言之,經濟全球化使資本主義經濟得到更新,擴大了資本主義的生存空間,但卻不能使資本主義獲得永生。資本主義的部分質變,改變不了資本主義的根本屬性和固有矛盾,最終會釀成資本主義的衰亡。
一、經濟全球化未消除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全方位延伸的結果,資本在全球范圍的急劇擴張是其強大的推動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主導地位,把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從國內推展到國外,只是擴大了矛盾作用的地域范圍,並未消弭產生矛盾的社會經濟關系。資本主義藉助對經濟全球化初期的主導雖可暫時緩解自身的矛盾,但卻不可避免其固有矛盾再度激化和尖銳起來,使資本主義各國陷入危機四伏而不能解脫的境地。1.經濟全球化並未化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資本主義歷程中,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尖銳化,是導致資本主義頻繁發生周期性危機的總根源。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大危機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對經濟加強了宏觀調控和實行經濟計劃化,並在新科技革命的拉動下出現了資本主義世界戰後經濟繁榮。但好景不長,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又發生了以滯脹為特徵的新的經濟危機,它說明,在資本主義體制框架內採取國家強力干預經濟的辦法並不能標本兼治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的頑症。從80年代起,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另闢新徑,新自由主義受寵,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重新掀起私有化浪潮,並在全球拓展自由的市場經濟。綜觀資本主義在其體制內進行的改革和調整的軌跡,在所有制方面,就是國有化和私有化的交替;在調節手段方面,就是國家干預和自由放任的反復。這樣的轉換沒有改變整個社會生產資料私人佔有的性質,不過是在私人制的范圍內兜圈子,其目的是為了擺脫危機和止住利潤下滑。經濟全球化從體制上說是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市場經濟在發揮資源配置全球化優點的同時,也把其弱點全球化了。市場經濟固有的盲目性、滯後性和外部不經濟等問題都加大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脆弱性。誠然,資本主義國家可以通過國際經濟協調,就一些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採取共同行動,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固有矛盾,消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致命弊病,相反使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全球層次上崩潰的可能性增大。目前國際金融市場上,股票和游資猛增,截止到1998年3月底,美國、歐盟和日本的股票市值總額達34萬億美元,超過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之和。僅美國一家的股市總值就高達17萬億美元,是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兩倍,遠遠超過1929年經濟大蕭條前夜82%的水平。全球有游資7.5萬億美元,外匯市場上的交易額平均每天達1.5萬億美元,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控制這個巨大的市場。[2](P.12)金融市場的異常活躍給世界經濟注入了活力,但也潛伏著巨大的動盪和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巴林銀行倒閉、日本經濟持續低迷、東西亞金融危機等等,都是市場經濟弱點的公開化,它們的不良經營往往顯露於事後。
2.經濟全球化並未消解資本主義社會的勞資矛盾。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體現在階級關繫上,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勞資矛盾。經濟全球化對這一矛盾的調節越出一國范圍,而需要建立世界性的調節機制,但在資本主義居主導地位的世界生產方式的條件下,這種調節又是失效的。生產的全球化使勞資矛盾擴展到全世界,形成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世界資產階級的對立和沖突。生產全球化使資本壟斷財團能夠將生產資本快速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那麼資本流出國的工人就會失去工作崗位,造成不同國家工人階級的相互競爭。近10年來,美國經濟保持強勁增長,投資回報率高,跨國公司的資本大量湧入,使美國成為外資投入第一大國,帶來美國就業崗位增加,失業率降低;而日本經濟持續走低,資本需求不足,工人就業崗位大量減少。不僅發達國家的工人間存在就業競爭,而且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工人之間也存在競爭。生產全球化使跨國企業集團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利用那裡生產成本低來獲得高額利潤,使發達國家失業率增加,中產階級也漸次落入失業隊伍。然而,工人就業的世界性競爭的根源,或者說工人階級失業的根源,不在經濟全球化,不在工人階級自身,而在於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存在和發展,在於資本家的惟利是圖。
3.經濟全球化也未緩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經濟全球化加深了發達國家間經濟的相互依存度,要求通過國際代寫論文協調機制共同對付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但主要資本主義大國間的經濟政治力量是不平衡的,它們在世界經濟主導權、地區充當的角色和世界市場份額等方面始終存在著爭斗。世界惟一超級大國美國與日本、歐盟在經濟、政治、安全等領域存在廣泛的矛盾;日本與歐盟的矛盾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里的激烈摩擦;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矛盾錯綜復雜,不僅有大國與小國之間的矛盾,也有大國之間的矛盾,如英德矛盾、法德矛盾、英法矛盾。在全球事務中,美國以「鞏固民主堡壘」之名,行維持和加強自己的「領導地位」之實,圖謀建立獨霸世界的新秩序。西歐國家和日本在冷戰結束後,認為「共產主義」的威脅已解除,它們都拒絕在未來的世界新格局中充當美國的小伙計,主張在西方大國間確立「平等的夥伴關系」,共同主宰世界。西歐國家和日本力圖在「歐洲人的歐洲」和「亞洲人的亞洲」的口號下,逐步削弱並最終排斥美國對地區事務的干預和操縱,分別把歐、亞事務的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並以此作為爭取與美國平等地位的立足點。可見,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就會起作用,它們的矛盾和沖突就不可能徹底緩和。
4.經濟全球化更未消除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當下由少數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最大限度地照顧到發達國家的利益,它們制定的經濟活動規則很少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最不發達國家有被日益邊緣化的危險,不公平的游戲規則勢必使南北差距和矛盾呈現擴大和激化的趨勢。目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經濟領域里的矛盾主要表現為剝削與反剝削的斗爭。近年來,發達國家常常以「自由貿易」、「公平競爭」為名,大量向發展中國家傾銷高附加值商品,為了阻止發展中國家的商品進入,發達國家不時揮舞反傾銷大棒向發展中國家徵收所謂「懲罰」性關稅。同時還在國內設置各種貿易壁壘,加強貿易保護主義,在對發展中國家提供經濟援助時附加苛刻的條件,使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困難增大,經濟形勢惡化。正如有人指出的:「全球化的神經中樞是在北美、歐洲、日本這些相互聯系的經濟體,可是風暴一來,受打擊最大的卻是經濟結構不健全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只有少數國家縮小了同『北方』的差距,可是對於大多數國家來說,這個差距是擴大了。」[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政治領域里的矛盾主要表現為控制與反控制的斗爭。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大國力圖用自己的政治模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去改造發展中國家,對於不服從他們意志的施加政治壓力和經濟制裁,對於俯首聽命的國家施以經濟援助予以鼓勵。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軍事領域里的矛盾表現為干涉與反干涉的斗爭。冷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拋出「新干涉主義」,鼓噪」人權高於主權」,明顯增加了對弱小國家的軍事干涉,干涉的原因涵蓋國家戰略、經濟利益、政治意圖、軍事安全各方面,民族、宗教、內戰和人權都成為他們發動軍事打擊的借口。可以肯定地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矛盾沖突,在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占優勢的情況下是不能消除和解決的,它的最終解決有待於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制度在全世界居支配地位。
二、經濟全球化使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產生新的矛盾和爆發新的危機的可能性陡增
經濟全球化既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的發展,又增大了資本主義矛盾和危機爆發的可能性。這種雙重效應共存於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之中。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資本主義構成為一個既對立又統一、既依存又排斥、既合作又競爭的矛盾體系。資本主義奔走世界各地,其經濟活動的目的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追逐利潤使其向外擴張,形成爭霸和壟斷局面。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方面的矛盾目前主要通過貿易、投資和貨幣展現出來:
1.愈演愈烈的「貿易戰」。資本主義打從出生以來,市場始終是資本主義經濟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或缺條件,一切貿易的參與者都希望獲利。由於各國之間經濟實力、產業結構和市場開放程度存在差異,且這些因素又處在不斷變動中,因而導致相互之間的貿易失衡,常常引發摩擦,形成你來我往的「貿易戰」。發達國家之間「貿易戰」的形式多種多樣。通過提高關稅稅率或徵收附加稅,引起被徵收國進行報復,相應地也對對方的出口徵收高稅率,形成關稅之爭;一國通過貨幣貶值造成對方貨幣升值,使對方商品價格上揚,競爭力減弱,這時對方也會採取措施使本國貨幣強制貶值,形成匯率之爭;在進口配額上,當一國對另一國商品的進入實行限制時,被限制一方也採取對應的報復措施,形成配額之爭,等等。貿易戰可能是雙邊的,是一國對付另一國,也可能是多邊的,一國針對多個國家採取。這種貿易戰往往形成限制和反限制、報復和反報復的此起彼伏局面。美國政府近年來,推行「優先美國利益」的貿易政策,使美日和美歐之間經常發生貿易戰,激化了彼此之間的矛盾。2.投資戰互有攻防。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在本國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繞過對方國家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在該國投資建廠,就地銷售產品,對他國市場實行戰略佔領,各發達國家如法炮製,使相互之間直接投資增加,誘發「投資戰」。近年來,美國一方面通過對外國資本的監督限制別國對本國市場的佔領;另一方面又主動出擊,為繞過西歐的關稅壁壘掀起「把工廠遷到歐洲去」的浪潮,以投資替代出口,佔領西歐市場,又以西歐為基礎向其他地區滲透。而西歐國家也不甘落後,用內外兩手同美國在投資上展開攻防戰。一手是對外國資本的活動採取限制措施,對批准外國公司設立設置障礙;另一手是採取優惠政策增強本國公司的競爭力,鼓勵和支持他們不斷擴大對美投資。
3.貨幣戰旗鼓相當。貨幣問題歷來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角力的重要領域。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英鎊是世界主要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儲藏貨幣。一戰後,英鎊地位衰落,美元逐漸走強。1944年,美國憑借其巨大經濟和軍事實力,通過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使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從此,美元獲得凌架於其他國家貨幣之上的壟斷地位,成為主要的國際貿易支付手段和儲藏貨幣。美國利用美元的強勢,在很長的時期里操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控制和干涉別國的金融。隨著美國實力的相對衰落,美元危機頻繁發生,引發了國際貨幣體制的改革,各國紛紛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終於使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在20世紀70年代崩潰。目前美元雖然在國際貨幣中還有巨大影響,但貨幣多元體制的格局正在形成。從1999年1月1日起,歐盟11國率先實現貨幣聯盟,歐元正式啟動。到2003年11國貨幣統由歐元取代,屆時歐元將取代德國馬克、法國法朗、義大利里拉、荷蘭盾、英國的英鎊。因此,歐元的啟動必將對美元的地位構成嚴重挑戰,貨幣大戰看來在所難免。
經濟全球化不僅使發達國家矛盾和摩擦增多,而且世界任何國家或經濟體如果發生經濟動盪或危機,都會勃發全球聯動,危及其他國家的經濟安全。近20年來,全球各國曾發生近百次大小不等的金融波動、震盪和危機,各國為消解這種波動或危機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東盟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平均下降了7%[4](P.51),經濟形勢的惡化導致這些國家的失業率上升,貧困人口激增,金融危機演變成經濟危機、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直到有的國家政府倒台。這場危機充分顯露出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金融體系的脆弱性。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它極具滲透力和擴散勢能,金融資源的高速和跨國界流動使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如果各國不增強防範金融危機的共同意識,建立健全全球金融監管和防範的有效機制,就難以保證國際金融體系的良好運行,而規模龐大和流轉迅捷及投機性極強的金融業就是全球經濟的脆弱點,是最易誘發全球性經濟危機的導火索。隨著全球生產力過剩,經濟成長速度將放緩,金融形勢緊張將加劇,爆發國際金融危機的概率上升。世界銀行副行長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認為,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危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的任務是使這些危機不要那麼頻繁,不要那麼嚴重,特別是不要對最脆弱的人造成那麼多不利影響」。[5](P.12)
三、經濟全球化微觀張力強勁與宏觀協調機制滯後的矛盾愈益顯露
當代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力量來自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跨國公司則充當了微觀經濟活動的主體,而經濟全球化的體制基礎是市場經濟。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和中國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全球經濟體制幾乎都變成了市場經濟。全球經濟體制的統一,促進了有限的經濟資源在全球范圍的有效配置,節約了稀缺的社會資源,降低了勞動消耗。但全球經濟體制的一體化也把市場經濟的消極因素全球化了。市場難以有效地提供和滿足社會公用性產品的需求,更難以做到對許多公用性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市場競爭導致壟斷,壟斷的發展則會反過來破壞經濟活動主體間的平等競爭規則,造成市場效率下降;市場經濟的調節在收入分配方面無法兼顧效率與公平,從而不可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公正;市場的微觀主體的活動都是以利益最大化為驅動,既不能自覺體現社會經濟長遠發展目標,也不能自動保障社會總供求的平衡,盲目性十分突出。經濟全球化擴大和發展了市場,引起的全球化問題也隨之增多:(1)大國經濟競爭劇烈。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日歐三足鼎立的世界經濟格局最終確立,三方競爭激烈,沖突頻仍。美國近年來經濟強勁增長,止住了經濟地位下滑的頹勢,依然是世界頭號經濟大國;日本經濟雖持續數年低迷,但卻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在各方面仍具有向美國挑戰的能力;歐盟一體化取得明顯進展,其經濟實力總和超過美國,重奪世界經濟主導權的願望十分強烈。大國的競爭加劇了相互之間的矛盾沖突,時常發生你來我往的貿易戰、投資戰和貨幣戰。(2)跨國公司的壟斷和兼並趨勢迅猛。目前跨國公司的購並浪潮此起彼伏,壟斷進一步發展,這種勢頭雖對經濟全球化有促進作用,但也加劇了世界市場的競爭,形成對世界經濟一些領域的壟斷,對各國的經濟安全也構成了威脅。經濟運行風險增大。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經濟緊密聯系和相互依存,每個國家及其企業都是世界生產和經營有機體系的一個部分和環節。在這樣的緊密聯系和依存狀態下,任何一個經濟體或部分發生危機,哪怕是極小的經濟體發生危機,都可能引起全球性的危機和災難。(4)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范化。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勞動就業、財政貨幣、社會副利、國際收支等因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這種相互作用關系越出國界擴展到全世界,這些因素對經濟增長制約的解決單靠一國的能力是不夠的,必須由相關國家的共同協調來解決。(5)全球性的公平問題突出。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化使一些人通過對先進技術的持有或投機性的炒作,在短時間內暴富,而非技術熟練的勞動者和資本缺乏者收入很低,貧富差距在個人之間拉大。貧富差距在國家和地區之間也在擴大,最不發達的國家被日益邊緣化,國力脆弱,人民生活貧困。(6)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經濟全球化的契機,把國內的資源、勞動力密集型、重污染產業和高技術產業中的資源、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遷移到發展中國家,並從中獲得巨額利潤,金錢源源不斷地流向發達國家,而把嚴重環境污染留給了發展中國家。
以市場經濟為體制基礎的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上述問題,要求對世界經濟運行實行全球性的宏觀調控,由主權國家政府和國際經濟組織實施宏觀管理和干預。應當肯定,經歷了上世紀70年代的經濟動盪與滯脹後,從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在多邊協調上取得了進展。首先是全球性多邊協調,包括聯合國名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貿發會議等相關國際經濟協調機構、會議和世界貿易組織下的全球性多邊貿易談判,是世界經濟多邊協調的最高層次,它就有關全球性經濟、貿易、金融問題展開磋商,其協調成果具有全球適用性。其次是以日美歐為核心,以西方八國首腦會議為主體的大國協調,是當今世界經濟多邊協調的實力派,他們在世界幾乎所有的多邊主要經濟協調中擔當著舉足輕重角色,定期舉行的西方八國首腦會議則是協調的常規形式。此外,區域化集團間和內部的協調,如歐盟、亞太經合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在世界經濟的多邊協調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是,國際宏觀協調機制的發展與經濟全球化擴張的速度相比嚴重滯後,尤其是防範全球金融風險的監管體系並未建立起來,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沒有改變,縮小南北差距問題沒有切實的機制和措施,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中對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的重視遠遠超過了成員間的經濟技術合作。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來看,它在穩定世界金融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受到的批評也日益增多。一是未能及時對危機發出警報;二是危機發生後反應遲鈍,援助不力;三是為援助設置了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條件;四是過分強調國際游資的優越性,並試圖把成員國經常帳戶可充換性的仲裁權擴展到資本賬戶,但卻管理不良,結果使「金融病毒」到處傳染。有鑒與此,改造貨幣基金組織勢在必行,除轉換其職能,應該著手組建類似「世界中央銀行」那樣的機構。或者仿效聯合國安理會的樣式,成立一個經濟安理會,負責全球經濟的安全,目的在於改善目前國際經濟宏觀協調滯後於經濟全球化的狀況,以便對世界經濟的運行實行有效調控和監管。
然而,加強全球經濟宏觀管理和協調的道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的經濟全球化許多措施是難以付諸實施的。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發達國家的利率太高,西方八國應該協調行動降低短期利率,表現出加強全球經濟安全的誠意來。但是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卻反對這么做。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微觀經濟成長張力強勁和宏觀協調機制滯後的矛盾是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的。因為,資本主義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形態,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還是由西方國家操作和控制的國際組織,其背後都受到壟斷資本財團的左右。從本質上說,這些政府和組織是為資本家利益服務的,這就決定了他們採取的政策和協調措施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們既不會從國內勞動階層的利益出發,也不會從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出發對世界經濟的運行控制和協調。所以,現有的國際經濟協調只是在某些方面修修補補,而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對危機的防範和監管不力的弊端。由於資本主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不能對世界經濟實行有效的宏觀調控,不能防止危機及其在全球的迅速蔓延,最終會導致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否定。
綜合上述,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使生產社會化和分工的發展越出了民族國家的藩籬,把地方性的狹小市場聯結為廣闊的世界市場,無疑促進了整個世界經濟的快速高效發展和社會進步。與此同時,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把自己的矛盾轉嫁到別國,緩和了國內的矛盾,也加強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經濟、政治聯系,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穩定了資本主義秩序,延緩了資本主義的生命期。但是,經濟全球化並未使資本主義固有的各種矛盾消失或從根本上鏟除,也不是醫治資本主義社會各種弊病的靈丹妙葯,而是具有了新的特點,況且舊的矛盾未解決,新的矛盾和沖突又產生了。它使資本主義體系爆發危機的可能性增大,增加了資本主義的脆弱性,使世界最不發達國家日趨邊緣化,最終也會使發達國家難逃其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微觀發展張力強勁與宏觀協調機制滯後的矛盾,使資本主義難以有效地對付全球化下極易擴散的經濟危機。這些都決定了資本主義推動和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

3、在發達國家為什麼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勞資矛盾出現緩和

隨著社會化生產力的發展與工人運動的進一步深入,尤
其是知識經濟的推動和全球化浪潮的沖擊,西方發達國家的
經濟運行機制、經濟結構、產權關系、企業制度、階級結構都
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對勞資關系有著重大影響,使
戰後的勞資關系由對立走向緩和進而出現勞資合作的傾向。
與過去相比,當今西方發達國家的勞資關系出現了諸多新的
動向:
1 、勞資關系中的政府作用強化。
二戰後,歐美各國勞資矛盾尖銳,革命浪潮空前高漲,大
規模工會運動的發展對各國政府形成了巨大壓力。為了防
止矛盾加劇,危及政權的穩定,政府不得不實施了讓步性的
改革政策,既緩和了勞資關系,又促進了經濟發展。戰後到
20 世紀90 年代,西方國家的勞資關系變化的最大特點就
是,通過國家於預,對資本運營以及勞資關系構建了一套規
范與制衡機制,從而保證了勞資關系的基本穩定和相對均衡
的格局。在勞資關系領域,各國政府竭力平衡勞資雙方實
力,緩和復雜激烈的勞資沖突。為此,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
度,加強了對勞資關系的宏觀於預。這一時期,涉及勞資關
系領域的大量的立法紛紛出台,三方性原則獲得普遍承認,
各國建立了各種形式的三方性機構,形成了勞、資、政三方相
互影響、相互制約的格局。勞資關系調整機制也日趨完備,
協調勞資關系的各種規范全面訂立、以勞資自治的方式確定
勞動條件勞動標準的集體談判制度普遍實行、以工人參與權
為核心的管理民主化運動蓬勃興起、全社會分享經濟發展成
果的社會福利制度普遍建立等等。政府調控的勞資關系政
策為工會運動的發展提供了比較有利的環境。因此,這一時
期工會運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戰後初期緊張的社會
對立被化解為一種社會凝聚力。在這種有國家於預的混合
經濟體制下,盡管勞資矛盾、勞資斗爭依然存在,但勞資關系
的調整和處理基本上被納入了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
2 、股權分散化、社會化趨勢增強。
目前在西方國家,社會個人購買股票和企業法人之間互
相購買股票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出現了股權分散化、社會化
的趨向。隨著證券市場的高度發達和大公司規模成十倍成
百倍的增長,擁有股份的人數不斷增加。英國持股公民人數
十年內增加了三倍,目前達到1000 萬。美國有一半家庭擁
有股票。在西方國家,法人股東的比例一般在50 %以上,而
在日本,1980 年法人股東的比例就高達70 % ,1998 年更是上
升到77. 6 %。[ 1 ] (P114) 一些銀行、保險公司、各種基金會與企
業之間相互持股,使所有權構成越來越復雜,有些企業甚至
成為無老闆的企業。股權的分散化、社會化,意味著資本所
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傳統的資本家開始從生產領域中部分
地退出。新型的經理資本家的人數和作用隨之迅速增加,形
成了所謂的「專家集團」、「經理階層」,構成了當代資本主義
社會新的權力階層。
與股權分散化、社會化相應的是雇員持股計劃的發展。
西方國家的雇員持股,尤其是企業內部員工持股有一定的積
極意義。首先,通過雇員持股,可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形成
企業僱主與雇員雙方的利益共同體,促使雇員從關心自己作
為「股東」的利益出發,關心企業的發展。其次,緩解勞資對
立與沖突。雇員持股的實施,能夠使工人在企業面臨工資待
遇與企業利潤的矛盾時,從股份的分紅角度考慮企業利潤的
實現,緩解與資本家的矛盾。再次,雇員持股,在資本家獲得
更大利潤的同時,也能夠使雇員得到工資之外的收入,提高
雇員的收入水平。當然,企業利潤的絕大部分仍然被資本家
佔有,剝削仍然是客觀存在的。
3 、僱傭勞動者與僱主利益分享。
所謂利益分享是指勞資雙方共享收益分配的經濟形式。
利益分享有兩種主要的方式,一種是工人的工資與企業的利
潤掛鉤,叫做利潤分享法;一種是工人的工資與企業的勞動
生產率掛鉤,叫做勞動生產率分享法。
利潤分享法。一般採取三種形式: (1) 固定比例法,即企
業利潤的一個固定比例計5 %或10 %作為雇員收入的分享
部分。這種辦法的主要特點是,只要企業賺錢或盈利,雇員
就能得到獎金,但通常規定一個分享上限。這種方法既簡便
易行,又能夠把雇員收入直接與企業利潤聯系起來。(2) 分
步比例法,即按企業利潤分段規定提取比例。如,對企業賺
到的一定量利潤(如300 萬美元) ,確定一個分享比例;對以
後賺到的相同利潤量,又確定另一個提取比例,以此類推。
其分享比例可由低到高,也可由高到低。採用這種方法可以
使雇員在企業不同的經營結果下得到相應的獎金。(3) 超額
利潤分享法,即把一個較少的利潤指標作為起點基數,超過
部分為超額利潤。基數的確定可以考慮以合理資本收益或
財產收益為前提,基本原則是:首先應使股東分享到資本收
益。基數之外的超額利潤,則與雇員共同分享。同時,還規
定一個用以分享的最高限額。
勞動生產率分享法。有些企業由於能夠比較容易測量
和考核勞動生產率指標,或在一些聯合企業中實行內部價格
結算制度,從而感到採用利潤分享法有實際困難,因此來用
勞動生產率分享法,把每個雇員的工資增長與企業的勞動生
產率狀況緊密聯系起來。
利益分享的推行是在20 世紀60 - 70 年代。法國從
1959 年開始出現利潤分享制。1967 年政府立法規定:100 人
以上企業必須實行利潤分享制。用利潤提成建立職工購買
股份的專門儲備基金。這種利潤提成在1981 年是2 % ,從
1969 年到1982 年,工人所提利潤總額為470 億法郎,每個參
與利潤分享的職工平均每年擁有2200 法郎。1990 年,實行
利潤分享的企業達到7000 個,參與利潤分享的職工為1400
萬人,每個職工所分利潤每年約為5000 法郎,約占工資的7.
5 %。[ 2 ] (P108)
1961 年,美國汽車工業的僱主和聯合汽車工人工會簽訂
協議,規定:生產工人每年分享抽稅前公司利潤的15 % ,其
中2/ 3 用於增加工人收入,1/ 3 用於為工人購買公司股票。
到20 世紀60 年代末,利潤分享計劃在美國開始推行。
英國在1986 年正式規定實行利潤分享制。目前,英國
利潤分享包括了全部僱傭勞動者的16 % ,僱傭勞動者所分享
的利潤總額大約在全部員工總收入的6 % - 10 %左右。
1984 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M. L. 威茨曼出
版了《分享經濟》一書,為利潤分享制度做了理論論證。受這
一理論的影響,利潤分享制度在美國和西歐各國得到了更為
廣泛的推行。就分享制的本質而言,其推行最終只是有利於
資本所有者,勞動者仍然只是取得相當於勞動力價值的勞動
報酬,但也不能否認西方國家企業分享制的實行所達到的客
觀結果。比如: (1) 刺激生產。由於利潤分享將雇員福利與
公司利潤相聯系,可以激勵雇員自覺遵守紀律,改善生產態
度,充分利用工作時問,減少浪費行為。因此,可以通過增加
產量和降低成本來提高生產效率。(2) 提高雇員士氣和信心
與其他工資分配形式相比,利潤分享有更廣泛、更全面的刺
激性。同時採用刺激性的工資分配製度和利潤分享計劃可
以促進雇員之間的合作與竟爭。(3) 可以改善勞資關系,有
助於雇員效忠企業,從企業的角度考慮問題,等等。
4 、「利害相關者經濟」的形成與發展。
20 世紀80 - 90 年代,一種新的資本佔有形式伴隨著一
個新的概念在美、英等國悄然出現。它幾乎是在人們不知不
覺之中,使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的實現形式發生了一次重大
的變革。這種新的資本佔有形式就是「利害相關者經濟」。
所謂「利害相關者經濟」是將企業視為一個為其一切構
成要素創造價值的生產制度和社會經濟體系。企業的目標
和責任是對所有的利害相關者負責,它包括股東、雇員、顧
客、商業夥伴、政府等等。企業應把每一個利害相關者所貢
獻的獨特資源盡可能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獨特的資源
不僅包括股東的風險資本,也包括雇員的才能、腦力體力方
面的勞動貢獻,顧客的不斷光顧,商業夥伴的協作配合以及
政府提供的經濟基礎等等。這種經濟模式要求企業不僅要
對股東或資產所有者負責,同時也要對企業的所有構成要素
的集體福利負責,保證所有利害相關者的貢獻同他們所得的
報酬相匹配。概言之,企業經營活動要以所有利害相關者的
利益為中心,而不能僅以股東或資產所有者的利潤為中心。
在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的傳統模式中,企業的惟一目標
和責任,就是最大限度地增進股東或資產所有者的利益,使
股東或資產所有者的利潤最大化。至於企業的雇員、顧客以
及其他利害相關者不過是企業賺錢的機器或手段。私有財
產權絕對不受限制。而利害相關者經濟改變了這一傳統模
式,不再把利害相關者作為賺錢的機器和手段,而是作為同
股東或資產所有者同等重要的獨特資源的貢獻者並對其利
益給以保證。在利害相關者經濟中,私有財產權不再絕對
化,它具有了相對化的特點。
社會化的生產力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當代資本主
義社會中的決策者們在兩難之中做出抉擇:要麼放棄以股東
為中心的私有財產權絕對化的傳統模式,要麼在經濟秩序混
亂、生產力屢遭破壞的泥沼之中遭受磨難。正是在這樣的背
景之下,私有財產權絕對化的傳統模式遇到了價值觀上的尖
銳挑戰。有人曾經對以股東的利益為中心的傳統模式提出
了尖銳的批評:「在一個小時內持有股票的人,有什麼權利決
定一家公司的命運?」價值觀念的變化,引發了資本家私人占
有制的具體實現形式的重大變革。從20 世紀80 年代末至
今,美國先後有賓夕法尼亞、紐約、威斯康辛等30 個州相繼
修改公司法。其中明確規定,企業除了要維護股東的利益
外,也必須維護企業其他社會構成要素的利益;企業管理者
在經營和決策時,要把雇員的工作崗位損失,企業對社會的
影響等也作為考慮問題的重要准則,這將受到法律的保護。
在英國,越夾越多的人要求借鑒美國的經驗,通過推行
「利害相關者經濟」來調整所有制關系,適應社會化生產力的
要求,解放生產力。1996 年1 月,英國工黨領袖托尼·布萊爾
到處發表演說,強調要推行「利害相關者經濟」、「利害相關者
政治」和「利害相關者社會」,並將此作為「新工黨」施政綱領
的主要內容。1996 年3 月,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政治經濟研究
中心召開有350 人參加的國際研討會,會議的主題就是批判
地考察「利害相關者資本主義」。也是在1996 年,擁有700
多萬會員的英國最大的工會———「英國工會大會」向其會員
大會提出了推行「利害相關者經濟」的建議。
無論西方學者及政界人士如何評價「利害相關者經濟」,
有一點看來毋庸置疑:同以股東利益為中心的私人佔有制的
傳統模式相比, 「利害相關者經濟」是一種更具社會化特點的
資本佔有形式。它雖然沒有否定私人佔有制度,也沒有動搖
私人財產權,但卻使私人財產權不再絕對不可限制,而具有
了相對化的特點;它以「利害相關者」這個更加社會化的概念
取代了「所有權」概念的中心地位,使企業由以股東或資產所
有者的利益為中心轉變為以「利害相關者」的利益為中心。
難怪有西方學者驚呼:這是一場類似於「哥白尼革命」的變
革。
5 、「符號分析服務」人員的大量涌現。
由於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第三產業的快速崛起,近些
年來,一個新的群體即「符號分析服務」人員在西方各國中應
運而生。所謂「符號分析服務」,包括所有解決問題、識別問
題和戰略經紀活動。這類服務人員主要有:科學研究人員、
設計工程師、軟體工程師、生物技術工程師、聲學工程師、高
級公關人員、投資銀行家、律師、房地產經紀人、高級會計師;
有負責管理、金融、稅收、能源、農業、軍備、建築等方面的咨
詢專家;有管理信息專家、組織開發專家、系統分析專家、戰
略制定者、廣告和市場戰略家、企業領導助手;還有導演、編
劇、出版商、作家、編輯、記者、音樂家;電視電影製片人以及
大學教授。他們工作的主要內容包括提供咨詢、發表論文、
介紹簡況、做交易等等。他們的工作形式是定期發表報告、
計劃、設計、草案、備忘錄、規劃圖、廣播稿及預測等。他們的
主要作用是研究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制訂計劃以及
推動計劃的實施等。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在美國從事
「符號分析服務」的人員已佔全美工人比重的
20 %。[ 4 ] (P179 - 181) 目前,符號分析服務業的發展方興未艾,在
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問題的復雜性在於,符號分析服務人員屬於哪一個階
級? 他們之中的多數人並不擁有傳統意義上的生產資料和
資本,也不擁有大量股票,他們一部分受雇於企業主,一部分
獨立經營。很難將他們劃歸到資本家階級或工人階級。由
於他們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知識或技術專長,因而獲得頗高
的勞動報酬。他們的收入與他們投入多少時間或產出多少
工作量沒有直接關系。收入更確切地說是憑質量、創見、機
敏,有時也憑他們解決、識別或作為經紀人處理新問題的速
度。他們的收入遠遠高出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力價值。目前
在美國,這類技術專家多數的經濟狀況都十分優裕。事實
上,符號分析服務人員是介於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問的新
中問階層。他們不擁有傳統意義上的生產資料和資本,但卻
擁有較高的科技知識和專業技能。他們以知識作為生產要
素參與生產經營,從而其收入既有勞動力的成分,又有知識
要素投入的成分。
6 、全球化對傳統勞資關系體制的巨大沖擊。
以金融、資本、技術、貨物、信息、勞務在全球范圍內流動
和配置為主要特徵的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快速發展,對
傳統的勞資關系格局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影響。全球
化的市場給資本提供了全新舞台,使其主動性及其活力得以
充分施展。資本獲得了一個極好的借口,它可以四面出擊:
對本國政府,它攻擊政府管制過嚴,高工資和高福利使得本
國勞動成本過高,迫使政府放鬆管制、降低關稅、削減社會福
利、限制工資增長;對本國工會,它指責工會力量過大,是阻
礙經濟發展的勢力,並在集體談判中以資本外遷要挾工會讓
步;對受資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它可以要求其保持資本有
利(甚至是暴利) 可圖的低勞動標准和勞動報酬、寬松自由無
限制的投資環境,否則就以撤資來要挾受資國。凡此種種,
在全球化過程中資本的主導地位已顯而易見。
跨國公司的國際化經營活動方式,使得一個公司內部的
勞資關系問題,會在完全不同的國家裡表現出來,信息的不
對等使工會往往找不到談判交涉的真正對手。這種問題在
跨國公司設在發展中國家的分公司、子公司里表現得尤為突
出。跨國公司內部約束的放鬆與發展中國家立法的不健全
使資方有空子可鑽。國際社會缺乏約束跨國公司勞資關系
的規范,使它的活動擁有無限的自由空間。顯然,過去各國
政府可以進行調控的企業、產業甚至民族國家范圍內的勞資
關系,現在已突破了國界的限制,擴展到世界范圍,在資本全
球化的過程中,勞資關系的全球化已是一種客觀現實。資本
是以全球戰略來進行經營的,對資本來說,勞動力的市場是
世界性的,瑞典的老闆可以在印度找到比本國便宜2/ 3 的軟
件設計人員,而勞動者卻很難隨意在各國之間流動。資本可
以在世界范圍內尋找著收益最高、契約規范最少、不用考慮
承擔社會責任的地方進行投資和生產,獲取盡可能多的利
潤。對此,各國政府傳統的局限於民族國家范圍的調控手段
顯得無能為力。當政府調控能力下降,甚至直接放任資本擴
張的時候,強資本、弱勞工的格局就越發嚴重了。全球化使
勞動世界面臨一種前所未有挑戰,資本在無國界地擴張、流
動和聯合,勞動世界卻陷入矛盾、紛爭和分裂。在資方的威
脅下,發達國家工會指責發展中國家工人搶了他們的飯碗,
壓低了他們的就業條件,加劇了他們的失業狀況。因此,才
出現了在勞工標准問題上發達國家工會與本國政府同持一
種觀點的奇異現象。階級的利益與民族國家的利益錯綜復
雜地交織在了一起,勞工世界遇到了空前的難題。[ 4 ]
上述這些變化說明,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不僅為社
會主義的最終實現創造著更為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也為社
會主義的最終實現准備了更為有利的制度條件。正如列寧
在十月革命前寫道:「其實,社會主義現在已經在資本主義的
一切窗口中出現??」[
5 ] (P219) 研究這些變化對構建適合中國
國情的社會主義勞資關系也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陶哲. 日本經濟、企業是如何運作的? [M] . 北京:人民日報
出版社,1996.
[2 ]胡連生、楊玲.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與社會主義的新課題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 3 ]羅伯特·賴克. 國家的作用[M] .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 4 ]鄭橋. 全球化對勞資關系體制的沖擊[J ] .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
問題,2001 (1) .
[ 5 ]列寧全集:第32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影響如下:
1.有利影響: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加速國際貿易發展;縮短世界貧富分化:發展中國家可以引進、借鑒外企,以完善產業結構,提高市場競爭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2.不利影響:經濟全球化導致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少數跟不上發展的國家因此遭遇經濟危機,政府破產。以上是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一、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是一個提高生產社會化程度的過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社會分工可以在更大范圍內進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可以在國際社會中流動和優化配置,可以帶來巨大的分工效益,促進世界生產力的發展。 由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在制定貿易和競爭規則以及控制一些國際組織方面擁有更大的話語權,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二、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也有積極影響:經濟全球化是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加速流動。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從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增強經濟競爭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吸引外國投資來擴大就業。
三、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利用不斷擴大的國際市場解決產品銷售問題,利用對外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利用投資自由化和比較優勢,組建大型跨國公司,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得更大利益。
四、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服務提供、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超越國界,形成全球有機經濟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本和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的跨國跨區域流動,即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經濟全球化不僅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5、經濟全球化有什麼影響?

什麼是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指的是:通過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國際交通和國際通信,以及上述內容帶來的國際人口遷移,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流動,企業生產由內部分工擴展為全球性分工,進而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組合配置,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過程和狀態。

經濟全球化具有以下特點:

(1)經濟全球化是市場經濟規則的全球一體化;

(2)經濟全球化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

(3)經濟全球化目前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存在多種不對稱結構的。

我們一般認為:科技革命出現後,經濟全球化將迎來發展高潮

(1)第一次科技革命後貿易全球化迎來發展高潮

(2)第二次科技革命後投資全球化迎來發展高潮

(3)第三次科技革命後金融全球化迎來發展高潮

經濟全球化目前主要的具體表現有:

(1)貿易全球化

(2)生產與投資全球化

(3)金融與資本流動全球化

(4)人力資源流動全球化

(5)國際經濟組織全球化

(6)國際經濟規則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目前主要帶來了如下積極影響:

(1)各國均獲得了更多的國際貿易收益

(2)各國都能夠參加更合適的國際分工

(3)各國的金融業都能夠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4)高素質的人才能流向更合適的崗位

(5)國際經濟組織能夠更好地為各國服務

(6)發展中國家有一定的機會通過經濟全球化崛起

經濟全球化目前主要帶來了如下消極影響:

(1)各國國際貿易收益分配不均;

(2)各國的產業結構趨向單一化,抗風險能力降低,且部分發展中國家因產業結構單一化而出現環境污染問題;

(3)若發生國際金融危機,其沖擊將遍及全球;

(4)發展中國家出現人才流失問題;

(5)國際經濟組織在處理貿易摩擦時不公平、不公正的態度將影響全球經濟發展。

經濟全球化目前遇到的主要障礙有:

(1)貿易失衡引起的貿易糾紛、甚至是貿易戰;

(2)國際金融市場上存在的大量不穩定因素;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的大量經濟與政治問題;

(4)各國經濟中本身就存在的不穩定性與風險;

(5)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各國國內經濟政策有效性的減弱;

(6)各國對於國際經濟規則、規范仍然有不同的觀點沖突;

6、全球化的勞動力對經濟全球化有什麼影響

全球化的勞動力對經濟全球化有以下影響:
1. 促進了國際分工:隨著勞動力的流動和跨境就業,不同國家之間的產業鏈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種現象推動了國際分工,使得各個國家可以根據自身優勢進行專業化生產,並通過貿易實現互惠互利。
2. 提高了效率:由於全球范圍內的人才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企業可以從中獲益並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皮旦,企業也會更加註重創新和技術升級以保持競爭優勢。
3. 增強了文化交流: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員跨越邊界進行工作和學習,不同文化之間也開始相互交流、融合。這種文化交流有利於增進各個國家之間的理解與友誼,並為世界帶來更多元、開放、包容的氛圍。
4. 加劇了收入差距:盡管全寬握弊球范圍內存在大量低成本勞動力慎族可供選擇,但是在發達國家中仍然存在很高水平上層階級與底層階級之間收入差距過大等問題。此外,在某些情況下,外籍員工可能會受到歧視或者遭受其他形式上限制而無法享受公平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