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東方化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東方化

發布時間: 2023-03-23 11:39:17

1、東方眼中的全球化對比西方眼中的全球化有什麼不同

西方國家,有時又叫做西方世界(Western world、the West 或the Occident)。在不同的場合,有著不盡相同的含義。
人們常說的東西方國家劃分有四個標准:種族膚色、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和政治體制陣營。
若只考慮地理位置,歐洲、美洲等國家處於西半球的國家可稱為西方國家;若從文化背景上講,西方國家多信奉基督教;從政治體制上講,西方國家實行成熟的民主制度。但是受冷戰結束以及全球化的影響,目前對東西方國家劃分的界線也逐漸模糊。
除了傳統的東西方國家劃分以外,俄羅斯和日本是比較特殊的兩個大國,兩國在國民性上的相似,都有一種游離於西方世界之外的區別感。雖然俄羅斯在文化背景上屬於西方文化的分支,但是因為其政治制度和國力等原因,所以一直沒有得到西方國家的認同。日本國力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強於除美國外的所有西方國家,雖然在陣營上聯合西方集團,捲入東西方這個關系,集團的概念。但地理、文化、種族上屬於東方(東亞),很多時候被全世界,西方人和亞洲人認為是東方國家。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也屬於西方國家。
東西方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了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兩極對峙格局和冷戰,通常把二者的「關系」叫做東西方「關系」。現在,雖然「陣營」已不復存在,但「西方國家」一詞依然沿用。近幾年來,每年舉行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和日本七國首腦經濟會議,經常也被稱為「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此說法是就兩極國際關系格局來說。

2、二戰後西方文化的主題、節奏變化?

自上世紀以降,西方文化一直在全球文化中處於主導和先進地位,掌握著文明的話語權,似乎是高等文化先進文化的象徵。但近年來卻逐漸呈現出難以為繼的衰落之勢,全球化進程中東方學等文明開始沖擊著西方文化的統治地位。究竟西方文化何以能長期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居於主導,又因何開始在近年來表現出零落的態勢?

西方文化之優勢

(1)對待知識的非政治性

在現代學術研究中,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都是具有意識形態色彩的學科,並因而被想當然的是為「政治性的」。然而,在當代西方產生的具有決定性影響的知識大部分是非政治性的,即純學術的,不帶偏見的,超越了具體的派別或狹隘的教條的。

僅就美國為例,1985年以來至2000年,33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中有20名是美國公民或者是在美國從事研究的人;在34名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有23名美國科學家;37名物理學獎得主中也有23名是美國科學家或擁有美國永久居留權的科學家;22名經濟學獎得主中有15人在美國工作。美國人對待學術的研究不帶有偏見或是政治性,相反,在其教育界和學術界中,挑戰權威和創新精神才是主導,學術不需要為政治而服務。在很多國家中,學術氣氛過於傳統,對待學術權威必須要尊重——這其實正是學術無形中被政治所控制和操縱的表現。但在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文化中,卻少有學術被政治所操控的情況。

而當考慮到更多因素,從歷史角度著眼,可以發現相較於東方,西方的學術氣氛更為開放和自由。從古希臘時期開始,西方哲學便有了長足發展進步,此後這種良好的風氣得到保存和發揚。而在遙遠的東方中國弊薯如,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之後,「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成為了眾多世人的選擇。這種態勢不斷延續和發展,自隋煬帝設進士科後,學術為政治服務的目的性更為明顯,在明清八股取仕階段達到頂峰。但本著為政治服務的目的難以產生真正純凈而無意識形態色彩的學術,相反卻不斷是學術手模僵化和在泥潭裡打轉。而西方卻走在了學術開放自由,不為政治所動的路上。故自20世紀學術與科技迅猛發展以來,西方文化基於其良好的非政治純知識傳統,可以壓倒歷史悠久的東方文明,成為世界文明的主導,掌控著核心話語權。

(2)包容性

西方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在諸多學者眼中似是不爭之實。著名的東方學者愛德華?薩義德在其著作《東方學》中便有此言論:「通過德爾貝洛等人的努力,歐洲發現自己具有包容東方和『東方化東方』的能力……但從這一過過程中顯示出來的不僅是西方視角的優越:還有一種令人沾沾自喜的技巧,西方的門外漢運用這一技巧把東方豐富的文化資源抓在手中,並且系統地甚至是按字母順序地將其置放到西方人面前。」有此不難看租啟出,在面對東方文化時,西方文化所表現出的態度是相當開放和包容的,並沒有東方文明遭遇西式文化時的排斥(英國在印度殖民多年,但先進的西方文化始終難以在印度植根),卻展現出了難得的包容。

在論證此處時我想從東方學的發展來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幾個從屬於西方文明的國家對東方學做出了重要貢獻;由於自17世紀末以來,英法兩國一直在黎凡特地區處於支配性地位,是東方以及東方研究的先驅者;在東方研究的連續性、質量和成果上甚至已經超過了東方文化對自身的研究。如西爾維斯特?德?薩西對伊斯蘭、阿拉伯文學的研究便在當時處於先驅地位。(可參見愛德華?薩義德《東方學》)

這種包容性在現代的體現可以美國為例。美國建國不過數百年,但自二戰之後便長期掌控著世界霸權和話語權,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便在於西方文化包容性的傳統。美國人口眾多,幾乎含有所有有色人種,多個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在其領土上融合,雖然多年來沖突和爭端不斷,但美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統治地位卻很少受到沖擊。其獨特的文化既有西方的現代科技,又兼有東方的思辨傳統,可以說是西方文化包容性的集中體現。

(3)民主性

西方民主傳統自古有之。從古希臘開始,城邦制下的普遍民主便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徵。在梭倫、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等人的改革和統治下,民主制度蓬勃發展,更帶來學術上的民主和自由之風,故產生了像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眾多學術巨擘。

而表現在近代,則是學術研究中不畏權威的自由精神。這在上文已有論述,且後文會著重討論民主帶來的缺陷,故此處不再贅言。

西方文化之劣勢

(1)過度泛濫的商業化傾向

在今天的西方,由於商業化的影響,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近年來各種選秀類節目和風格性強烈的娛樂節目在西方電視上表現出眾,明顯開始向電視節目的主導權過渡,不管是什麼內容,也不管採取什麼視角,電視上的一切都是為了提供娛樂。隨之而來的是傳統電視節目主導權的讓渡,如較為傳統的新聞類節目和較為嚴肅的科教節目。新聞節目成為了一種娛樂形式,而不是為了教育、反思或凈化靈魂,但時事所趨,我們卻對此難以過度批評。

這種現象指向這一種論斷:即西方文化已經開始採用一種新的方式處理事務,尤其是重要事務。這種方式正是過度泛濫的商業化下的泛娛樂化趨勢。隨著娛樂業和非娛樂業的分界線變得越來越難以區分,文化話語的性質也隨之改變。文化即娛樂似乎離西方文化的發展又靠近了一步。

而更為可怕的現實是,西方教育甚至也開始呈現出商業化的傾向。如作為新型教育實驗典範的節目《咪咪的旅途》,涉及到教育界頗負盛名的機構:美國教育部、銀行街教育學院,美國公共廣播系統等等,教育部投入高達365萬美元。但最終結果卻是這套教育節目按照媒體商人的旨意盲目花掉了365萬美元,而學生所獲得的那他們眼中些許知識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獲得。而最壞的影響在於,學生開始將學習作為一種娛樂方式,對娛樂方式不會充滿異議。而他們也做好了以同樣的方式接受其他知識的准備。(可參見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

這種傾向無疑會使得西方文化在未來的發展中遭遇種種困境(在現實中已經有所體現),而這一切的來源正是過度商業化帶來的娛樂傾向。

(2)作為雙刃劍的民主帶來的問題

在論述西方文化優勢時曾描述過民主的優勢,但民主過於泛濫在西方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也曾引發種種問題。

因為民主普及的原因,少數人的意志終將被多數人所湮沒,但是否多數人就代表真理,少數派就一定錯誤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作為多數人的群體,明顯帶有多種特徵和不確定性。當個人一旦進入群體,會產生自覺的個性消失,以及思想和情感轉向一個不同的方向。此時會形成心理群體 。群體中的個人不但在行動上和他本人有著本質的差別,甚至在完全失去獨立性之前,他的思想和感情就已經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如此深刻。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於孤立的個人,但是從感情及其激起的行動這個角度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更差,這全著環境如何。一切取決於群體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麼性質。故而多數群體並不代表著正確和智慧,所犯的錯誤也更為嚴重和徹底。而這正是民主的另一面。就像幾千年前蘇格拉底被眾人投死一樣,正是群體作為烏合之眾的體現。也如韓非子所說「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

而群體情緒的表現則更為不確定。在這一點上古斯塔夫?勒龐有精妙的論述「群體表現出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壞,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為簡單而誇張。在這方面,就像許多其他方面一樣,群體中的個人類似於原始人,因為他不能作出細致的區分,他把事情視為一個整體,看不到它們的中間過渡狀態。群體情緒的誇張也受到另一個事實的強化,即不管什麼感情,一旦它表現出來,通過暗示和傳染過程而非常迅速傳播,它所明確贊揚的目標就會力量大增。群體情緒的簡單和誇張所造成的結果是,它全然不知懷疑和不確定性為何物。它就像女人一樣,一下子便會陷入極端。懷疑一說出口,立刻就會成為不容辯駁的證據。心生厭惡或有反對意見,如果是發生在孤立的個人身上,不會有什麼力量,若是群體中的人,卻能立刻變得勃然大怒。」

群體民主的錯誤和群體情緒的不確定在學術上造成的破壞將是巨大的,當今西方文明的無力感很大程度上也來源於此。

3、全球化對中國文化有哪些影響?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外來文化對中國市場的強烈沖擊、西方文化大舉擴張,外國文化產品不斷擠佔中國文化市場,征服中國的文化受眾,使中國文化面臨削弱自身特色、傾向西化的現實威脅,在理論上對西方文化理論進行話語平移,在創作上對西方文化創作模式進行模仿和復制,由此甚至使西方文化對我國所進行的文化霸權得到部分實現,對當代中國民族精神產生重大的沖擊和威脅,抑制了中國文化合理功能的充分發揮。全球化給中國文化帶來的壓力還體現在中國文化進行國際參與、實現國際化發展方面的重重困難和阻力。
中國傳統文化遭遇了市場經濟的時代洗禮,導致傳統文化架構的崩潰和新的文化孕育和誕生自然經濟的可控性、自足性、低效率,與市場經濟的非控性、開放性,高效率,是根本對立的。中國文化似乎處於從沒有過的質疑、惶恐、浮躁和迷茫之中。
傳統文化生存艱難。當今世界來勢洶涌的全球文化一體化、同質化過程,其實質就是向現代西方高科技文化趨同、被西方高科技文化同化的過程。一些人對自己文化傳統的反省幾乎到了自虐的程度。幾十年來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批判多於繼承,否定多於肯定,缺少認真的總結,更遑論普及。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在國人的心目中的忘卻速度令人吃驚,對文化問題的質疑卻日益彌漫,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正面臨無以為繼的危機。
歷史在演變,食物在變化,理論由發展,文藝的精典也在不斷擴大、重構和完善,傳統的審美內涵也在有著當代意識的當代人的重新闡釋下而另具新意。中國文學藝術雖然在近一百年裡深受西方文學藝術的影響,但因其固守自身規律而長期循著自身的發展邏輯,在理論方法上變化不大。經過歷史的洗禮,國人藉助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論視角來分析研究世紀末和新世紀初的中國文學藝術的方法逐漸擴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文藝正處在東西方文化互動的沖突與融合當中,中國的文學藝術理論工作者肩負歷史的重任,承擔起了繼承發展中國發展文化的重任,在理論上建構和完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使之在世界大的變革之中立於不敗的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中國文化的發展,需要我們理性的看待自身的文化傳統,處理好民族性與時代性的關系;也需要我們理性的面對他者的文明,處理好本土文化與全球化的關系。

4、西方文明的東方起源的目錄

圖表
前言和致謝
地圖 奧博—戴爾世界投影圖
第1章 反駁純粹西方的歐洲中心論神話:發現東方化的西方前物
第一部分 作為「先發地區」的東方:東方通過東方全球化發現並主導世界,孝悔中公元500—1800年
第2章 伊斯蘭和非洲開創者:在亞非大發現年代構建世界和全球經濟的橋梁,公元500—1500年
第3章 中國開創者:第一次工業奇跡和中國孤立主義的神話,約公元1000—1800年
第4章 東方保持優勢:東方專制主義與印度、東南亞和日本孤立主義的雙重神話,公元l400—1800年
第二部分 落後的西方:東方全球化和基督教國家的建立,公元500—1498年
第5章 基督教國家的建立和歐洲封建制度的東方起源,約公元500—1000年
第6章 義大利開創者的神話,公元1000—1492年
第7章 瓦斯科·達·伽馬時代的神話,公元1498—約1800年
第三部分 作為「後發地區」的西方與後發優勢:東方全球化與西歐作為先進西方的重塑,公元1492—1850年
第8章 1492年神話和發現美洲的不可能性:亞非對西方後來居上的貢獻,公元1492一約1700年
第9章 英國工業化的中國起源:英國是擅長模仿的「後發國家」,公元1700—1846年
第10章 塑造歐洲種族主義身份和創造世界,公元1700—1850年:作為一種道德天職的帝國文明使命
第11章 英國工業化的黑暗面和放任主義的神話:戰爭、種族帝國主義與工業化的亞非起源
第四部 分結語:東方化的西方與西方的歐洲中心神話
第12章 理性的西方自由民主國家和東西方大分裂的雙重神話,公元1500—1900年
第13章 東方化西方的興起:身份/動力、全球巧山結構與偶然性
參考書目
譯後記

5、關於亞洲文化

9世紀下半期基輔羅斯國家建立以來,俄羅斯文化歷程已逾千年。由於處在文明和文化交匯結合之地的獨特條件,俄羅斯曾先後受到來自北方的瓦里亞基人、南方的拜占庭、東方的游牧民族和西方先進國家的不同影響,俄羅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在與外來文化不斷的碰撞、沖突和融合過程中實現的。 9世紀初,生活在東歐平原上的東斯拉夫人形成了西南部、北部、東部三個部落聯盟,處在早期國家形成時期。而來自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瓦里亞基人的參與,使東斯拉夫人的原始文化受到最初的重大影響和改造。實際上,那條促進了一連串古代羅斯城市的繁榮的著名商道「從瓦里亞基人到希臘人之路」,就是由那些准備前往富庶的拜占庭尋求財富的武裝的瓦里亞基人開辟的。瓦里亞基人把自己的組織和制度帶到羅斯,給基輔羅斯國家深深地打上了自己的烙印。對於9世紀中葉瓦里亞基人部落首領留里克到諾夫哥羅德稱王與羅斯早期國家的建立之間究竟是何關系、奧列格征服基輔所標志的究竟是誰的國家的建立等等問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但如果說在東斯拉夫人從蠻荒向文明轉變的過程中有北歐瓦里亞基人的參與和影響,那應該是一個能夠得到普遍認同的事實。 9—10世紀,在基輔羅斯的南面,隔著黑海,拜占庭帝國正處於興盛時期。基輔羅斯與拜占庭帝國之間的聯系對於羅斯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本質上說,這是一個後起的發展中的野蠻國家同一個繼承了古典文明並成為這一文明中心的國家之間的關系。起初,拜占庭和羅斯之間的貿易和時有發生的戰爭,是基督教文明潛移默化滲入羅斯的主要形式,而在988年羅斯接受基督教為國教後,隨著大批希臘籍的拜占庭神父的到來,以教堂建築、聖像畫等宗教藝術為先導,拜占庭的神學思想、宗教文學、政治和法律觀念以及歷史、地絕飢含理等專門知識源源不斷地傳入羅斯。基督教不僅是一種宗教信仰,同時也是一種文明的表現形式。通過基督教,拜占庭所繼承的古典文明的光輝開始照耀羅斯土地。988年的歷史文化意義在於,它開始了羅斯基督教化的過程,同時也開始了俄羅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接受西方文明的時期。 拜占庭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精神和藝術方面,而沒有涉及羅斯的政治結構和財產關系。直到13世紀初期蒙古征服以前,基輔羅斯內部結構和制度的發展,基本上是以瓦里亞基人的軍事組織體制與羅斯土著的「韋徹」制度的結合為基礎的。 13世紀初期,蒙古的征服使羅斯發展的方向發生了逆轉,開始了羅斯社會和文化的東方化時期。征服者不僅以東方習俗影響肢宴了羅斯的表層生活,還以自己的一套制度改變了羅斯的內部秩序。東方因素被植入了羅斯社會和文化之中。蒙古人征服羅斯各公國之後沒有長期佔領,而是「從遠方統治著羅斯」。羅斯各公國王公的廢立取決於金帳汗,一般情況下,金帳汗以羅斯王公向他稱臣納貢為條件,承認他們為各自公國的統治者;如某一公國發生反叛,則對其進行懲罰性的征討;平時則派遣代表駐在公國以保持控制。就這樣,羅斯政治生活的中心轉移到了羅斯境外——汗國的都城薩萊甚至蒙古帝國的都城和林。羅斯原有的政治結構徹底破壞,自治的公社和享有立法權、司法權的韋徹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凡是具有自由和居民權利的東西都被取消而不復存在。在被征服的羅斯,城鄉居民都被登記入冊,強迫其繳納全部財產的十分之一,違者即被賣身為奴。1328年起,莫斯科王公被金帳汗封為弗拉基米爾大公,成為汗的代理人,為汗徵收貢稅。他們繼續按照蒙古人的方式發展自己的政治、稅收和軍事組織。 14—16世紀是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逐漸形成的時期。羅斯爭取獨立和統一的過程加強了它的東方化趨勢,為了生存而進行的斗爭要求集中一切力量,於是形成了臣民必須絕對服從君主、忠於東正教信仰的社會意識;莫斯科的大公和沙皇不但繼承了金帳汗的絕對權力,而且使全部土地成為他們的私 產;作為莫斯科的君主控制軍事力量和鞏固政權基礎的手段,軍功領地制和勞役制開並笑始興起。1480年,羅斯擺脫了金帳汗國的統治。然而,從外族統治下獲得解放並未改變羅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東方化進程。恰達耶夫曾經指出:羅斯經歷了殘暴的凌辱性的異族統治,而這一統治方式後來又被羅斯本民族的掌權者繼承了。「我們成為征服的犧牲品。在我們推翻了異族的統治之後,我們本應利用這一時期我們的西方兄弟那兒產生的思想,可是我們卻脫離了大家庭,我們陷入了更為殘酷的被奴役境地,而且這種奴役還被我們的解放這個事實神聖化了。而在當時似乎籠罩著歐洲的黑暗中,已經出現了多少亮光!」他認為,這正是俄羅斯民族青春時期的可悲歷史。 發展中的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成為對莫斯科公國社會和文化發展方向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統一國家的建立意味著一切都取決於莫斯科的意志,取決於沙皇的意志。沙皇政權不能容忍任何與它的利益不一致的東西存在,它嚴密控制全部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實行自我封閉的政策,從而使莫斯科公國與歐洲文明幾乎隔絕。 但是,還在16世紀的時候,一個對於俄國歷史和文化來說意義十分重大的新因素就已初見端倪。為了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為了成為歐洲大國,俄國不斷同其周圍的歐洲國家發生沖突,由此產生的直接的軍事和經濟需要迫使它承認歐洲文化的優越並開始學習西方,力圖從那裡引進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而17世紀初期「混亂時期」俄國經濟衰敗,政局不穩,多次遭受西方鄰國的侵略,被動挨打,蒙受恥辱,這一慘痛的歷史經驗對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以後的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17世紀俄羅斯開始面向西方的時候,構成俄羅斯傳統文化的基本要素是源於拜占庭的精神和藝術,以及源於蒙古征服者的結構和制度。 17世紀是俄羅斯文化史上非常關鍵的時期。在經歷了數百年的東方化發展之後,俄國終於迎來了它的歷史上最重要的轉折。羅曼諾夫王朝建立之後,尤其是在17世紀下半期沙皇阿列克謝朝代,從西方引進先進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及與西方貿易的規模迅速擴大,西方上流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政治思想也隨之進入俄羅斯。 如果說阿列克謝拉開了俄羅斯歐化的大幕,那麼彼得一世則上演了一出高潮迭起的歐化活劇。18世紀初期的改革為俄羅斯打開了面向歐洲的大門,西方文化全面地沖擊著傳統的俄羅斯生活。俄國開始按照西歐的方式組織工業、改革行政管理、建立科學院和大學;啟蒙思想在俄羅斯迅速傳播,並且發展為一場聲勢頗大的運動;教會壟斷精神和文化生活的局面被打破,世俗化的趨勢日益加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以及風俗習慣、婚姻家庭關系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俄羅斯開始擺脫中世紀狀態。 從19世紀初期到1861年改革,是俄國農奴制關系開始瓦解、資本主義因素不斷增長的時期,也是新文化蓬勃興起的時期。19世紀初期,西方世俗文化的最高體現——自由主義——在俄國貴族中廣為流傳,由官方人士提出的限制農奴制和實行憲政的方案標志著貴族自由主義的發展,而政權實際推行的改革意味著傳統的結構和制度已經出現了松動。1812—1814年的反拿破崙戰爭孕育了西方自由主義文化沖擊俄羅斯的高潮,十二月黨人運動則是歐化的貴族青年力圖用革命方式把西方自由主義文化移植到俄羅斯土壤上來的一次嘗試。十二月黨人起義雖然失敗,但俄國社會的精神求索沒有停止,而西方文化的東漸勢頭也依然不減。繼自由主義之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和德國浪漫主義思潮也在俄國青年中風行一時,它們極大地刺激了俄國思想界的理想主義傾向,並使之具有激進的色彩。30—40年代,圍繞俄國的歷史道路和發展方向問題,展開了著名的斯拉夫派與西方派的爭論。它孕育了俄國解放運動的兩大流派——革命民主主義和資產階級自由主義,也給俄國社會思想以後的發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19世紀上半期,在俄國社會醞釀變革的背景下,在西歐文藝思潮的影響 下,俄羅斯文學、藝術、教育、科學也進入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文學中的古典主義漸趨式微,感傷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新風格相繼而起。戲劇經歷了類似的過程,繼浪漫主義取代古典主義之後,現實主義很快登上了舞台。畫壇吹拂著陣陣新風,浪漫主義情調和現實生活氣息對學院派尊崇的古典主義提出了挑戰。在音樂方面,則形成了獨立的俄羅斯古典樂派。除此之外,歷史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領域有了新的進展,在自然科學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世界性的成就,教育事業的發展導致了新一代平民知識分子的出現,顯著增長的書籍報刊的種類和發行量標志著大眾文化水平的提高。 1861年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60一90年代,新文化在廣度和深度方面繼續發展。繼農民改革之後,在地方自治、司法、軍事、財政、國民教育、新聞出版等方面按照資產階級法治精神進行了初步改造。新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滲入宗法制的農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歐化的范圍已不再局限於貴族而擴大到了新的居民階層,社會風氣、道德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思想和運動探索著俄羅斯的未來:以平民知識分子為主體的虛無主義悄然興起,並逐漸形成了民粹主義理論和運動;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則提出了促使政府繼續改革的新綱領,以及向立憲政治過渡的系統主張。解放運動的這兩大流派實際上反映了不同的社會文化力量對於國家發展道路的訴求,他們的選擇影響著俄羅斯的命運。這一時期,文藝界人才輩出、群星燦爛。科學界出現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和重大的研究成果。對知識的渴求成為時尚,社會團體和私人辦學十分盛行,民主派知識分子組織了業余掃盲教育,俄國婦女為爭取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而展開了廣泛的運動。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但沙皇專制制度和中世紀的土地佔有方式仍然與之並存。這個時期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更加多元化和更多競爭性的特點。在文學藝術中,批判現實主義流派繼續發展,無產階級的文學藝術的幼芽破土而出,象徵派、未來派、抽象派等源於西方的現代主義流派紛紛涌現。在意識形態和社會政治領域,充滿著激烈的沖突和對抗。隨著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和西方無產階級文化——馬克思主義 ——的傳播,俄國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逐漸形成。繼俄國馬克思主義流派出現之後,90年代誕生了列寧主義。同時,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綱領和策略也趨於激進化,它與專制主義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傳統的宗法制文化由於本身基礎的削弱而走向衰落,社會運動的廣泛發展和革命情緒的增長表明,宗法觀念對社會的約束力日漸減弱,舊的國家制度和政治結構已陷於危機。俄羅斯面臨著新的選擇,因為一系列結構性矛盾的積累使俄國的現代化進程陷入困境。1917年,在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之後,布爾什維主義與傳統的俄國農民民主主義的結合,使俄國脫離了資本主義軌道而走上了社會主義之路。 俄羅斯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歷史造成了俄羅斯文化來源成分的多樣性,而這種多元構成的文化的逐漸形成,則是已經成為傳統的民族文化與外來的異質文化相互矛盾和相互滲透的過程。尤其是近代以來,文化間的沖突、競爭、妥協、融合是俄羅斯文化發展進程的基本特點和主要內容。 俄羅斯的歐化表明了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試圖縮短與先進國家的差距、追趕世界潮流的強烈願望,其實現方式就是學習西方、引進更為先進的異質文化。而西方文化的大規模進入導致了普遍的文化分裂,如現代化的都市和傳統的鄉村並存,新興的資本主義工業和傳統的宗法制農業同在等等表面的矛盾現象,以及在道德觀念、價值標准、社會思想等精神層面的不同見解。作為社會精英的俄國貴族和知識分子在價值取向上出現分裂,對於本民族傳統文化和外來異質文化採取不同的態度,並進而在國家發展道路的選擇上發生分歧和沖突。早在17世紀,沙皇阿列克謝時期,對於西方的文化就存在著或追求崇拜、或抵制排斥的不同態度。隨著歐化范圍的擴大和程度的加深,不同價值觀之間的對立也在加劇。 然而,盡管代表不同意見的精英可能在一定時期內得勢或失勢,從而影響政策,但從根本上說,相對落後國家改變落後面貌的過程必然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在歐化進程中,俄羅斯傳統文化沒有被淹沒,而是在與西方文化的結合中獲得新的生命力;西方文化不是被排除,而是在經過一番改造之後被吸收成為俄羅斯文化中的新成分。這是17 世紀以來俄羅斯文化進程的基本模式。 歐洲的事物、方式和思想,往往被融以某種俄羅斯傳統而被接受下來。彼得一世按照歐洲的方式、採用歐洲的技術大辦工廠,但卻以農奴來充作勞動力。俄國資本主義生產逐漸發展起來,但與歐洲不同的是,沙皇政權在這一過程中起著決定作用,它還直接管理大部分重工業。1861年的改革把農奴從人身依附狀態中解放出來,但國家仍然通過村社這一組織控制著農民。西方的自由主義傳入俄國後,曾在一定程度上與專制主義結合而為貴族自由主義;即便後來的俄國資產階級自由主義,也因其對於專制主義的妥協性和依賴性而不同於其西方的原型。歐洲的小資產階級空想社會主義在俄國傳播的結果,是它同俄國的村社傳統結合起來,形成俄國農民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文化也是如此,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布爾什維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俄國化形式。當然,也有一些西方的文化因素是比較直接地被移植於俄國的,如科學知識和文學藝術的風格流派。 在近代俄羅斯文化進程中,沙皇政權政策的兩重性是應該加以關注的。沙皇政權既倡導俄羅斯的歐化,又竭力限制這一進程:為了加強軍事和經濟力量以鞏固現存制度和支撐對外政策,它需要引進西方的知識和技術,也需要按歐洲的標准來培養官吏和專門人才。在這方面,俄國是面向歐洲的。但它又擔心西方的社會學說——從自由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到馬克思主義—— 將損害專制制度的基礎,因而試圖使俄國隔離於西方,在防範新思想傳播的同時,大力宣揚關於專制制度和東正教是俄國歷史發展的條件的觀點,提倡馴服順從、篤信宗教、忠於沙皇的民族性。 由於這種情況,西方文化在表層生活方面比較容易被接受和認同,而在深層結構、意識觀念方面則受到限制。但是,歐化有其自身的邏輯。有限歐化的政策雖然不是為了革新社會,但它的實行從根本上來說必然導致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的動搖,因為新的生產方式的發展終將引起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的變動,使新文化滲透到更深的層次。事實上,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逐漸發展以及對這種經濟的依賴性逐漸增強,沙皇政權也曾一再地實行自由主義性質的改革。19世紀初的改革、19世紀60一70年代的改革和20世紀初的斯托雷平改革就是典型的例子。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實現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是俄羅斯政治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代以來俄羅斯文化發展的又一特點是,在很長時間內,來自歐洲的新文化具有鮮明的上層色彩,而傳統的宗法制文化影響著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居民——首先是農民。歐化的過程造成了上下層在文化上的分離,擴大了他們之間的差距。因為歐化的主要受惠者是貴族,而這正是以犧牲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前提的。彼得一世為俄羅斯的歐化做了許多事情,但他是以莫斯科公國時代形成的傳統方式來做這一切的。結果,雖然俄國的表面生活發生了劇變,但其內部結構卻繼續朝著原先的方向發展;貴族的經濟、政治地位、受教育情況和生活方式都歐化了,並且掌握了精神生產的手段,但農民的處境卻因此而進一步惡化。即便在1861年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之後,新文化雖然已不是由貴族獨享了,但作為俄羅斯民族主要部分的農民在總體上還是受到宗法制度及其觀念的束縛,歐化的城市與愚昧落後的廣大農村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上的差距。在城市中,上層與下層之間也有著同樣的鴻溝。 這種上層和下層在文化上的分離和對立給俄羅斯的進步增添了幾分戲劇性。正是在歐化的上層中,最先產生了在本質上與專制主義和農奴制度敵對的力量。從拉吉舍夫到十二月黨人和赫爾岑等等,這些反傳統的鬥士、新文 化的代表,都是在歐洲文化的熏陶下或直接在歐洲受教育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另一方面,作為上層歐化的犧牲品的俄國農民卻一直是傳統的宗法制文化的主體,他們把任何來自西方的事物和思想都視為騙人的圈套,只相信「 沙皇父親」是自己的保護人。正因如此,沙皇政權直到1905年時還把農民看作是專制主義的基礎。這種情況曾使接受了歐洲先進思想的進步貴族發出「 高貴的失望的吶喊」,也曾使民粹派青年的純真理想被殘酷地粉碎,因為他們都不能被他們想要幫助的人民所理解和需要。但是,隨著俄國在資本主義道路上的迅速發展,隨著新階級的成長和壯大,來源於歐洲的社會思想開始獲得日漸廣泛的基礎,從而使俄國的先進分子看到了希望之光。 近代以來俄羅斯文化進程的大背景是俄羅斯在歐化道路上的發展,是俄羅斯面向西方、追趕世界潮流、希望成為歐洲乃至世界強國的歷史性選擇。盡管有過多次曲折甚至反復,但彼得一世確定的歐化方針主導著近代俄國歷史進程。俄羅斯與西方,這是近代以來俄國思想的核心問題。俄羅斯的歷史表明,只要它還落後於西方,它就需要向西方學習,從西方引進有助於增強自己力量的東西,而俄羅斯社會對於西方文化和俄羅斯文化的價值判斷上的分歧也就不會消失,並且必然在社會思想和社會運動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在整個世界文化傳播的整合范圍內,文化觀念的流動在地域上一直處在強勢對弱勢群體的征服過程之中。世界原住文化群落的解體不言而喻,在整個文化進程的規模的發展中,西方主流文化的絕對優勢在世界各地橫行與擴張,它已經造成了文化殖民主義世界的普遍化。以強大的市場經濟為依託和科技力量為手段的文化擴張主義,全面推行歐美文化中心主義為核心價值觀,文化傳播正在重構一體化或者說全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

因此,在近三百年中,歐洲文明、文化在與世界各地原住文化的相遇中,產生了許多征服不同文化、文明境遇和遭遇殖民化的情景,影響了不同文化類型和地區自我封閉運行機制。如果將歐洲文化中心向四周邊緣擴展而去,進行一個擴張化地圖式的描述,大致有以下幾種文化類型的獨異性存在。(1)以俄羅斯東正教為核心文化價值,地跨歐亞大陸的地域存在,既非歐洲又非亞洲的種族——俄羅斯文化圈,大致開始與彼得大帝時期一直到如今。它創造了與歐洲文化不同的文化區域,在十九世紀之後,給世界帶來一種文化模式。(2)以亞洲為中心學習借鑒歐洲文化的另一個文化圈。它代表是日本、台灣、香港、新加坡、南韓以及中國大陸等地區,它用歐洲文化和亞洲文化混合的方式,重組了亞洲的文明,尤其中國大陸近二十年的改革開放,東亞文明的儒文化圈與歐洲文明的相契,創造了一種現代新儒教文化的東亞文明模式。(3)在印度次大陸由於英國殖民地所佔領的歷史原因,印度文明與歐洲文化相互吸收和創新,是印度次大陸誕生了一種不同與東亞文明的新式文化,它在空間布局上形成了一個文化發展的過渡帶,構建了別樣的印度文化和文明模式。(4)在北美地域上新大陸被開發,新的歐洲文明和民族進取心態進入這一地區,很快在近三百年中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另一種歐洲文化的類型。它不同於歐洲本土的文化,充分的表現了歐洲文化的那種鮮活的創造力,在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度中有了新的發展和建構。並且日益成為代表當時代的歐洲文化的現代性。(5)非洲文化的原始性也在歐洲文化的強勢面前不斷的衰落被滅絕,一些非洲國家相繼效仿歐洲文化文明做出自己的選擇。(6)從歐洲文化的強勢上看——世界文化的格局在空間上已經形成了主流向邊緣滾動的趨勢,如果從近現代三百年歷史上看,歐洲文化的發展開始正在從全球化的進程中獲得更大的收益。其它文化群落的存在已經被歐洲科技文明和市場經濟以及跨國公司不斷征服,它的邊緣性正在成為一個更嚴重的問題。

6、塔斯丁好吃嗎

1.味道還可以,特別是漢堡皮味道不錯,強調手卷和烘焙。

2.這個想法很好。橫幅就是做一個中國漢堡,傳遞大國精神。國潮這個概念值得纖寬肯定。

品牌介紹:

Tustin是隸屬於福州Tustin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專注於中式漢堡和小吃研發、生產和銷售的漢堡品牌。

品牌定位:

「特斯丁」以誠信、勤奮、鑽研、利他為價值取向,肩負「做好中國漢堡,傳遞中國溫度,弘揚中國文化」的企業使槐簡命,牢牢把握「漢堡中國本土化,品牌全球化」的整體品牌發展觀,以「手工卷制中式漢堡」為產品定位,既有親民的價格,又有民族時尚的風格,滿足國人口味,滿足方便用餐的需求,提出「東方化鉛豎褲」的理念

7、讀《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