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國家形象文化傳播?
國家形象是國內外公眾對一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狀況的綜合認知和整體評價。良好的國家形象不僅能夠提升一國的國際影響力,而且能夠增強本國公眾的凝聚力。現階段,文化傳播對國內外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響日趨加強,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認識到文化傳播之於國家形象塑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國當前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期,同時也是利用文化傳播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機遇期,應當高度重視文化傳播,塑造積極、正面的國家形象。與此同時,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戰略、思想、行動、措施等方面進行統籌安排和構建。
構建以實現中國夢為目標的國家戰略體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世界各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更加密切。中國夢偉大戰略構想,充分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內心的熱烈期盼,也為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指明了方向。對中國而言,塑造一個自信、開放和成功的國家形象與構建以中國夢為目標的國家戰略體系不謀而合,這不僅能夠讓世界看到中國維護自身核心利益的堅定意志,也能夠讓世界看到一個新興大國的正面形象。而文化傳播本身所具有的通俗易懂、輻射面廣等特點,能夠幫助國內外公眾更加深入了解中國夢,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在利益和思想多元化的時代,「中國夢」的提出和傳播,激勵和鼓舞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干勁,凝聚了人心,也成為新時期中國的對外宣言書。
構建以實現中國夢為目標的國家戰略體系,在國際社會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可以通過文化傳播和文化外交的手段,將中國的自信、自強、團結和理性展現給世界,從而贏得國際社會更多的尊重、理解和支持,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要在堅持和平發展的基礎上,秉承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通過文化傳播將中華文明中「包容」「開放」「以人為本」等內在訴求體現為行為行動,在國際社會塑造中國「發展、和平、合作」的正面國家形象。在保持與國家戰略體系高度統一的前提下,採取通過文化外交塑造國家形象的「柔性手段」,為國家使命服務。
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的思想理論體系
塑造國家形象,必須有思想理論體系的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立足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價值認同系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和靈魂,塑造國家形象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根本和核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有助於塑造和提升國家形象,彰顯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
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的思想理論體系,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必須靈活運用文化傳播的方式和方法。對於外來文化,要求同存異,吸收其精華,摒棄其糟粕。在重視傳統媒介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和利用新興媒體的傳播優勢和特點,堅持全面、客觀報道。要講究文化傳播藝術,積極融入世界話語體系,提高對外文化傳播的實效。要正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區別,結合國內外實際,適當轉換對外宣傳模式,實現從政治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的對外宣傳轉換成開放性的大眾傳播。在文化傳播中要尊重文化差異,針對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傳播,必須採用適合其民眾思維方式和心理特點的傳播方式,在潛移默化中使得外國政府和人民產生對中國的親近感,增強國家的親和力。
構建以政府、組織、公民為主體多層面參與的多元行動體系
維護國家利益,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絕對不是某個部門或某個人能獨立完成的,它需要多元力量的共同推進。但長期以來,國家形象的塑造或者對外宣傳,被很多人誤認為是黨、政府以及外宣部門的獨立職能或專門業務,與其他人毫無關聯。實際上,國家形象的塑造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自上而下各層次多主體的全方位參與,其主體不僅應包括黨和政府,同時也應包括每一個組織和每一個公民。
構建以政府、組織、公民為主體多層面參與的多元化行動體系,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必須充分調動黨、政府、組織以及公民的積極性,整合全部優勢力量,統籌安排和調度。政府要充分發揮引導和調控作用,做好塑造國家形象的表率。政府需要制定正確的方針和政策,做好監督、引導和資金支持工作,而具體實踐工作則可交由半官方或民間機構實施。從國際角度講,政府要注意維護國家形象,積極參與世界格局的調整,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從國內角度講,政府要起帶頭作用,做塑造國家形象的表率,積極引導和監督各種組織以及公民做好本職工作。企業作為一種營利性社會組織,主要通過其產品和服務參與國家形象的塑造,這尤以外向型企業更加明顯。因此,必須引導和監督企業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重點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知名品牌,樹立良好的產品和服務形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每一個公民理應成為國家形象塑造與傳播的主體。以國民出境旅遊為例,如果中國公民在國外旅遊過程中,遵紀守法謙遜文雅,必將使得當地公民對中國人產生極其美好的印象,從而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要引導和推動公民的文明意識,提升文明道德素質,以良好的言談舉止展現文明中國、禮儀之邦的風采。
構建以整合傳播為特徵的立體化傳播體系
塑造國家形象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以整合傳播為特徵的立體化傳播體系的核心,是堅持以和平發展為導向,加強文化傳播。長期以來,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傳播,缺乏系統化的戰略規劃和路線圖,亟須引入「整合傳播」的理念。換句話說,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傳播不能依靠某一個單獨的部門實施,必須建立一個多種傳播渠道、多種主體共同參與的綜合體系,綜合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有計劃、有步驟、分層次地逐步實施。
構建以整合傳播為特徵的立體化傳播體系,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必須高度重視軟實力與硬實力的整合、經濟外交與文化外交的整合、公共外交與政府外交的整合,政府、組織以及個人行為的整合。在「整合傳播」理念的指引下,構建一個合理、科學的戰略框架,探索成立國家級的國家形象塑造和傳播協調機構;制定科學的長期、中期和短期目標及切實可行的對外傳播總體方針和策略;對政府、組織以及公民在國家形象塑造和傳播過程中的責任進行合理分配;充分發揮人際傳播、大眾傳播以及組織傳播的最大功能,整合不同類型的傳播渠道、傳播主體和傳播方式,構建以整合傳播為特徵的立體化傳播體系,實現各種資源的相互補充與合作,最終實現整體傳播效果。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要在把握文化傳播規律的基礎上,盡早建成國際一流的現代文化傳媒基地,有效整合電視、廣播、網路等不同傳播手段的作用和功能,注重發揮互聯網的重大作用,使其成為對外交流的新平台、文化傳播的新陣地和公共服務的新戰場,盡快由主導國內輿論向影響國際輿論轉變。要堅定不移地走媒介集團化、產業化和多樣化的道路,鼓勵和支持更多富有現代氣息、反映時代需要、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標志以及文化符號走出去,增強中華文化在國際社會的感召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中國媒體的話語權,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輿論力量。
總之,文化傳播和國家形象塑造關系密切。合理利用現代文化傳播手段和方法,塑造和傳播良好的國家形象,應該以國家軟硬實力為依託,對國家形象的傳播內容做出科學、合理的總體戰略規劃頂層設計,並需要整合各種層次、各種形式的宣傳資源,力爭早日建成民間與官方相結合、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傳播體系和網路,為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而努力。
2、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及其內涵價值論文
文化 是民族的血脈,是國家的靈魂,文化強國戰略就是通過發展國家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來增強我國的綜合實力。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及其內涵價值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及其內涵價值篇1
文化戰略是指國家通過發展文化產業,擴大文化市場和文化消費,造就文化人才,使文化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實現國家經濟、社會、 教育 、科技、生態與文化的和諧發展,形成國家的文化品牌,提升國家的文化輻射力、傳承力、創新力、支撐力、競爭力等,增強國家文化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提高人民的綜合素質。文化強國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文化市場、文化消費和文化人才的綜合實力居於國際的第一方陣。文化強國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強國對公民素質的影響
科學文化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包括良好的教育素質、科學素質、文化素質。科學文化的力量,越來越深刻地成為改造世界、推動國家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通過文化強國建設,使國家公民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文明行為方式是文化強國的最首要特徵, 也是文化強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多地表現在是否擁有科學文化力量,以及多大程度上擁有科學文化力量。 人民必備的文明行為能力是文化強國的一個重要因素。人民如果都能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傳承家庭美德、崇尚職業道德、升華個人品德,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那麼就很容易樹立起良好的國家整體形象。
二、公共文化的建設
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推進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縣級重點文化設施建設,促進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大力實施數字文化建設工程,促進數字 網路技術 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應用。完善的文化活動信息發布機制,健全的文化新聞發布制度。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和運行機制。政府職能轉變,由辦文化到管理文化轉變為治理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務上來。滿足實際需要的公共文化產品,建立公益性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制度,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公示制度,建立經營性文化場館的優惠服務制度探索建立對高雅藝術演出活動的票價補貼機制。健全的公共培纖文化資金保障體系。堅定的公共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和基金保障,明確的政策、法規保障,完善的公益性文化事業資金籌措引導機制。
三、文化強國對國家形象的影響
國家形象傳播是由國家形象傳播者包括國家各級政府、企業、居民等推動,通過國家符號的選擇來傳遞國家理念,以吸引國內外公眾的行為過程。國家形象傳播力是指一個國家通過形象推廣、宣傳公關、媒謹簡體傳播、企業誠信、文化交流、公民行為素質等各種傳播 渠道 來影響人們對這些內部諸要素的總和以及各要素之於國內外人們的總體印象和感受,從而累積或改變人們對一個國家印象的能力。文化強國的國家形象傳播力能夠讓人們看出這個國家的風格、特色以及文化特點,增加對這個國家的認識和理解,並能夠產生文化和情感上的認同和共鳴。
四、國家歷史文化的傳承
國家文化傳承是文化強國的責任和使命,增強國家文化傳承力是國家各級政府和人民義不容辭的義務。國家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保護工作機制完善有效,國家文物資料庫動態管理系統完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及時到位,文物保護手段和方式現代科技含量較高,物質文化遺產在安全保護的前提下得到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形成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完善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措施 。 傳統文配晌仿化 在揚棄中得到弘揚和創新,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國學被大力重視和提倡,國學熱成為時尚,國家內涌現出一大批國學大師和傳承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開發創新發展的時代理念的得到了極大地弘揚。隨著各種文化事業的發展,各地區的圖書館,文化館,展覽館都在積極做好宣傳工作,把我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文化展現給每一個人,在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培養了大家對文化意識的認同,營造出最為良好的文化遺產保護氛圍。
五、文化強國的創新力
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建設最大的推動力就是不斷創新,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同時也讓文化生產力得到解放和發展,這也是建設先進文化理念,繁榮發展我國傳統文化,增強本國文化軟實力的最有效措施。先進的文化發展需要各種相應文化機制的建立和健全,更需要文化思想的不斷創新,也需要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和文化環境的新鮮化。在文化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遵循政企分開的原則,由政府領導部門牽頭帶動社會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
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實行新聞發布制度,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建立法人治理機制;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有較強的尊重創新、鼓勵創新、主動創新和保護創新的意識;完整的系統的文化強國戰略;內容和形式的創新是文化的吸引力、號召力、凝聚力、輻射力的源泉;濃厚的文化創新環境。文化創新力是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與影響力。先進文化創新力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活力所在,在當今以科技競爭為核心的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經濟能否保持較快發展,能否保持可持續發展,主要取決於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科技產品的研發能力、文化產業的創意能力。
六、文化強國的品牌競爭力
文化品牌的建立是文化強國的一項重要內容,文化品牌一旦建立起來可以在市場經濟運作中獲得豐厚的品牌價值和品牌利潤,並且在市場發展中率先獲得獨占性。文化品牌效應是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對文化強國建設至關重要,能夠增強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影響力,能夠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機遇,吸引投資,推動旅遊。文化強國要形成一批代表國家形象、具有國家特色的文化品牌,要創立適合國內外人民需求的文化品牌,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富有創意的挖掘和提煉,開發深受人民喜愛、市場佔有率高的文化品牌產品,滿足不同群體、不同國家的文化需求。
七、文化人才創造力
人才資源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一個國家、民族、社會的興旺發達,關鍵在人才。無論是發展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一方面要靠資源,另一方面要靠文化人才,兩者缺一不可,但在這二者中, 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人才,尤其是能夠提供文化創意的文化人才。繁榮和發展國家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根本途徑就要培養一大批素質優良、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文化行政管理、文化經營管理和文化藝術專業方面的專門人才。文化人才是具有良好的內在文化素質,能夠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不斷努力取得創造性文化成果,並對人類的文化發展產生影響的人。文化人才的內在文化素質是其特有的認識文化現象、把握文化發展規律和進行文化創造的知識和能力,體現了文化創新的特質。創造性文化成果是文化人才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進行的文化傳承、生產、經營、管理、創新等。
文化強國的戰略論文篇2:《淺談文化強國視域下的國文教育》
當代大學生在傳統道德文化強國的視域下應該更為積極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合格的高校學生,學習大學國文課程不僅是審美的精神享受,更是精神層面的成長。
一、何謂大學國文
國文是建立在國學大的背景下展開的。廣義的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狹義的國學是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國文是指本國的語言文學作品,民國時期的國文就是現在所說的語文科目。“國文”顧名思義,堂堂一國之文,中華民族的五千年的文明之根,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它喚起的是我們意識深處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依賴感。需要說明的是,1949年之前,“語文”被稱作“國文”。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國文課的學習更強調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現代語文的學習則更強調功能、更強調應試,進而忽略了原有的本族文化意蘊的深刻內涵。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豐厚的文化積淀。“國學”就是指根植於中華大地的、以儒家思想為主幹的中國文化精粹,它是我們民族精神成長發育的基石,也是一個國民尤其是大學生應該接受的 基本素養 。然而,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信息網路化帶來的文化多元現象,弱化了我們對“國學”的傳承。而大學的人文素質課應責無旁貸地擔負起傳承文化的重大使命,作為教師更應該正確引導學生們汲取國學瑰寶中人文素養的精華,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大學國文教育現狀
(一)主動學習意識不足
當下主流意識是功利的,從而忽略了人文素質課基礎課的學習,當代大學生普遍認為專業課才是自己立足社會的基本,忽視了寫作、演講、 面試 的能力。這些綜合能力才是一名合格大學生 畢業 的立足之本。現在的學生書寫能力不及高中水平,錯字處處可見,表達能力欠佳,在這個時候更需要喚醒他們對國文學習的主動意識。
(二)國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在功利社會的背景下,大多數人重物質不重精神,這是社會大背景下的原因。中國文化的精神風貌不再像古代受到重視,儒學之風在物質世界極大豐富的今天已經儼然被削弱。大家之所以喜歡陳曉旭版的《紅樓夢》,封其為經典,不僅僅是因為劇組演員的敬業。在當年拍攝伊始,他們就進行了長達一年之久的培訓,學習其中的文化課,使演員被知識熏陶,慢慢融入其中。然而,在當下急功近利的社會,鮮有劇組會花費大量的金錢與時間在拍攝的前期准備過程當中,大多數人都把預期效益、投資費用看得很重,從而忽視了當中蘊含的文化綱常。當代高校學生重視專業課的學習、考試課的學習,忽視考查課和人文素質課的學習,歸根結底是因為追求學分的功利心。從而忽視了各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忽視了課程設置的科學性、學科外部的關聯性。當今學生更注重學分,忽略了需要學習相應的文化,夯實自己的學習能力,最後達到增強自己的綜合實力的目的。
(三)相關表現
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本國歷史的地位在一片“振興國學”的呼喊聲中卻仍在下降,這種巨大的反差不能不使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感到憂心。出於這種對弘揚母語、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感,我們高校老師更應該自己以身作則把母語教育和人文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各個高校更應該加強基礎學科建設,而不是任意刪改覺得“沒有用”的學科,著力把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聯系,使學生更能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
大學國文課程設置的走向究竟需要強調人文性、強調工具性、強調審美性、強調適用性,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現代大學里開設了很多通識課程,很多都有提高人文素質的作用,但通過提高駕馭母語、品味母語的能力來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質的課程恐怕非大學語文莫屬了,所以大學語文課程應是集工具性與人文性於一體、通過學習品味語言來提升學生精神境界和終極關懷的一門通識教育課程。倘若脫離了工具性,便失去了這門課程的基礎;倘若脫離了人文性,便失去了這門課程的方向,而大學,則更強調人文性。母語水平和人文素養是大學語文課的兩大支點。所以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強調文化元典和文學經典的結合,以及知識性、審美性、趣味性的結合。
三、大學國文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語言規范性
語言文字應放在大背景下考量,目的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尊嚴。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表現形式,使得創造的文明得以繼承。語言的產生與發展是對社會主流意識的肯定,比如“點贊”“給力”,新詞彙的產生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得以流傳和發揚。外國語的大量深入,提醒我們注重本族語的文化傾向性。對語言文字要有責任意識,使其健康發展。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推廣普通話,寫規范漢字。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要將其落實到每一節課中,支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教學和科學研究,促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豐富和發展。在尊重方言的同時,推廣普通話,維護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建設和諧的社會。
(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口語的表達能力是學生能在當今社會立足的重中之重,如何在經濟發展的現在能夠迅速地抓住機會,才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試金石。口語表達的基礎又是語文能力學習的外在表現。高校畢業生應具備基本的演講能力及面試能力。不善言談和不善表達的話,就很容易給人留下能力不高和思想匱乏的印象。這樣的人不管處在哪一個社會層面,也不管走到哪裡,都不會輕松地進行 人際交往 ,也不會得到足夠的器重和賞識。要想擺脫這種不利的境地,就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讓語言成為架通事業成功的橋梁,讓語言成為連接自己和他人的紐帶。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繫到一個人立世和處事的成敗。因而高校大學生應通過國文類的課程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以增強語言方面的自信力。
(三)增強教育品德功能
人品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學校和老師有責任和義務加強學生的品德教育。韓愈在《師說》中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他把傳道、做人放在第一位,其次是知識的傳授。巴金勉勵後輩“說話要說真話,做人要做好人”。先賢的眾多論述,都強調了做人的重要性。誠然,不做好人,就不會說真話;不會做人,“努力學習”就失去了方向,甚至會起相反的作用。孔子也講“不學禮,無以立”。待人以禮,待君以禮“君命召,不俟駕行矣”(《鄉黨》)。在大學里學知識固然重要,修習人品更重要。比如清華大學學生硫酸潑熊事件、復旦大學學生投毒事件,這些血淋淋的事實都在提醒我們,學生應該以德為本,德育是首要。尤其是高校教師更應該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培養學生的品德。從每一句話、從每一節課、每一個學期做起。
(四)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綱常
世人一講到儒,馬上就會聯想到孔子、孟子,因此很多人便想當然地認為,“儒”是從孔子那時才有的,“儒”都是孔子、孟子那樣的人,他們胸懷天下、知識廣博、講究仁義。其實這些都是誤解。早在孔子之前就有“儒”,他們的流品非常復雜,有“君子之儒”,也有“小人之儒”。孔子常常教導自己的弟子要做“君子之儒”,而不是“小人之儒”。後來經過孔子的不斷努力,把那些“古儒”改造成“新儒”,這就是思想史上講的“儒家”。歷朝歷代也把這種儒家思想延續至今。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儒”為“柔也,術士之稱”。“儒”為什麼會有“柔”的意思呢?我們分析,這可能與以下兩點有關:一是“儒”源於東夷,而東夷諸族柔遜多禮;二是初期的“儒”多是有學問、有本事的公族,亦即讀書人,而讀書人大多性情柔遜。
從漢字的結構看,“儒”字從“人”從“需”。“需”的本義是密雲在上,雨要下而未下的樣子,因此“需”字有辦事不堅決果斷、性格柔弱的意思。凡是從“需”的字,常常都有柔弱是意思,如“孺”“孺”“糯”。許慎所講的“術”,有時並非泛指所有的雜術,而是專指所謂術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這六藝。那麼他講的“術士”,也可以專指熟悉六藝的讀書人,他們都是幫助諸侯用六藝教育人民的人,都是人民教師,當教師時間長了,自然有股文弱之氣,所以被他們成為“儒”。儒家學說主要內容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和自身修養。
無論是孔子講做人的道理,抑或是孟子講政治,都以“仁”字為出發點,做人到治國,仁愛之心一脈相承,這就是孔孟思想“仁”的核心。他們的重點是人,也就是指人的心性和品德,因此孔子和孟子從始至終都非常重視人格修養。儒家思想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文化綱常和道德的最高標准。實施國學教育就是要充分發揮高中語文教學的自身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積淀國學底蘊,大幅度提高人文素養,將對社會公德、各種公約、 規章制度 、行為規范的被動遵守轉變為一種自覺意識、自覺行為,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大學需要更多地培養應用型人才,德才兼備才是培養的首要任務,是重中之重。在大學國文意識形態下,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德育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應用型技術大學的崛起勢在必行,由此,更要構建出一套合理的 教學 方法 ,以適應這種人才培養模式。
文化強國的戰略論文篇3:《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中國共產黨一直都重視文化的發展,重視用先進文化來武裝全黨、引領社會,在我國幾千年的文化長河中,中華民族團結一致、艱苦奮斗,創造出了博大精深的、優秀的華夏文化,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奉獻,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步,是中華民族進步的精神力量以及重要保證和支持,不僅開辟了中華文化走向復興的光明前景,而且推動了社會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
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提出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越來越重視文化的作用,對它的認識程度也越來越深。對於“文化強國戰略”這個問題的提出並不是一舉成功的,相反,它是我們黨在經歷了幾十多年的辛苦探索,不斷深化對文化的認識後,才最終形成和提出的。
2002年11月,黨的召開。這次大會非常明確地提出了對於文化事業發展的任務以及部署,這是我們國家的文化體制改革步入嶄新的歷史階段的標志。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提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擁有全局性的重要戰略地位和作用。
2007年10月,黨的 報告 具體闡述了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和它的戰略地位,在如何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和繁榮這一問題上,提出了重要的指示和要求。
2011年10月,黨的全會,通過對目前形勢的分析,實事求是地 總結 了我國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的 經驗 教訓。會上提到,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對他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進行高度的培養,增強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我們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僅要做到文化自覺,更要做到文化自信,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而奮斗。這充分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尊重客觀規律,尊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歷史規律,也體現了在先進文化發展這一問題上,黨的執政能力作用的發揮,更彰顯了中共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性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我們在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的時代條件下,作出的滿足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要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有利於我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深刻認識文化的作用和地位,使我們更加自覺地自發地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奮斗,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前進。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在全國人民面前許下的承諾。從黨的十八大為起,我們國家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要讓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提高,而且要讓人民的文化生活得到豐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是增強文化軟實力。億萬中華兒女不懈追求的光榮夢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它重要的精神支撐是文化的繁榮發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要求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我們黨是一個有著文化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對於文化建設,歷來都高度重視。堅持文化的前進方向、團結奮鬥力量,用先進的文化來引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以新的文化視覺、新的文化成果來推動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不管是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改革發展都要加快步伐,時刻牢記文化建設的任務,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途徑
為了文化的發展,為了提高我們國家的實力,必須要在馬克思主義的帶領下,用科學的發展觀來指導實踐,弘揚我國優秀文化,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目標,促使文化建設步入一個新的台階。實現這樣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必須選擇科學的文化發展途徑。
1.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關鍵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
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最關鍵的一點是增強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要使文化生產力得到不斷的解放和發展,使文化體制不斷得到深化和改革,不僅要創造學術民主,還要發揚藝術民主,激發全民族的活力,確保人民的基本的文化權益,提高廣大人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讓中華文化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各民族文化之間,應形成各具特色、和而不同、互融共存、全面發展的良好態勢。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的增強,將為文化強國提供強勁的原動力,使文化持續大發展大繁榮,促進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
2.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發展道路
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系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和人民的幸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加快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對於文化強國的建立,不僅僅是要堅持正確的道路,要知道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必須做好充分准備,隨時迎接新的挑戰。
3.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必須提高黨的領導能力
對於文化強國的建設,堅持黨的領導是前提,要提高黨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引領能力。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文化才能夠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環境並與之相協調,使人民的精神文明需求得到體現。作為執政黨,如果不加強自身的文化建設,就不能領導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黨。所以,為了文化的發展,必須提高黨的引領能力,以此來保證文化強國的建設。
四、結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文化強國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奮斗目標,在各個方面都不能鬆懈,面對的挑戰還很多。我們要在黨的領導下,加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質,鼓勵廣大人民群眾支持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投身文化建設上來,學習和借鑒那些優秀的文明成果,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猜你喜歡:
1. 中國夢的文化精神:強國夢 文明夢 幸福夢
2.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全文)讀後感
3. 全民閱讀2017倡議書
4. 2017年學習十八大精神心得體會
3、你怎樣認識修辭和西方政治以及傳播的關系?
你是中青院的吧
4、全媒體時代國家形象的對外傳播 這句話用英語怎麼翻譯最恰當
這是拆備句話還是個名詞?翻譯方式不同的
翻譯成名詞:The global propaganda of national image in the epoch of omni-media
翻譯成句子:The national image propagates globally in the epoch of omni-media.
什麼foreign communication, 直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外國的溝通
communication不能當傳播講,當傳播必須有特定的語境和介詞搭配,而且這個意思很少用
而且foreign national image的意思是「外御御晌國的國家形象」
all media的意思是所有的媒體而不是全媒體
綜上所述,我是英語專鎮鋒家,採納我吧
5、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簡述什麼歷程
金台資訊
2023-02-06 08:27人民網精選資訊官方帳號
關注
中華文明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也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黨的二十大報告著眼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明確作出了「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戰略部署。這一戰略部署不僅與發展面向世界的社會主義文化要求相適應,也與「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相呼應,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新遵循和新指引。
一
在人類文明的圖譜上,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在50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中華文明不僅滋潤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如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一樣,中華文明的發展也歷經坎坷磨難。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以農業文明為底色的中華文明在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後,中華兒女在黨的領導下開始了祛病除塵、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從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持續推進,中國發展每前進一步,蒙在中華文明身上的塵埃就減少一分。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文明再次迸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並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中華文明的復興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大事,它不僅打破了近代以來形成的「現代化等於西方化」的思維定式,打破了「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打破了「歷史終結論」的狹隘偏見,更打破了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東方從屬於西方」的人類文明發展格局。同歷史上依靠戰爭、殖民、掠奪走上現代化道路的西純慎方文明不同,中華文明的復興,靠的是它的道義力量、價值力量,靠的是它的感染力和影響力。這對於一向自詡為「世界文明中心」「民主價值之巔」、鼓吹「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的一些西方國家來說,是不能忍受的,「中國威脅論」「中國霸權論」等抹黑中國形象、歪曲中華文明的言論隨之甚囂塵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向世界講清楚中國是什麼樣的文明和什麼兄租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不僅是事關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的文化命題,也是事關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拓展、人類文明新形態豐富發展的重大政治命題。
二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既面臨著新的戰略機遇,也面臨著新的風險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總體要求,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堅決貫徹落實到實踐中去。
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走過了不同於世界其他文明體系的發展歷程,也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中華文明蘊含的「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兼愛非攻」,以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不僅是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然而在當前的國際輿論場上,仍然存在著中華文明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問題。這既同一些人別有用心有關,也同我們不善於講中華文明的故事特別是故事背後的思想和「道」有關。文明的交流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器物層面,第二個層次是藝術層面,第三個層次是思想和「道」層面。不觸及思想和「道」層面的交流,是不能觸及人的靈魂的。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把中華文明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提煉和展示出來,讓中外文明在思想互鑒、靈魂交流中激發共鳴。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文明的影響力不僅取決於標識是否鮮明、內容是否有魅力,也取決於是否具有強大的傳播力。當前,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我國的關注前所未有,但我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改變這種狀況,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必須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讓中國的聲音傳得出去、落得了地。要在優化戰略布局、集中優勢資源,繼續推動中央主要媒體走出去羨褲兆,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的基礎上,著眼網路時代的傳播特點,更好把握國際傳播領域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趨勢,加快構建全媒體傳播新格局,採用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切實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
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自不同文明之間有了交往以來,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實現共同進步,就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路徑。中華文明正是在不斷對外交流中獲得了不竭的成長動力,才能長期屹立於世界文明之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同世界的聯系空前緊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世界文明對中華文明的影響都是前所未有的。中華文明要提高自身的影響力,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就必須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還要看到,中華文化是一個復合體系,既包括歷經數千年積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包括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堅定文化自信,既要把跨越時空、具有永恆價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向世界,也要把具有超越國別、富有時代魅力的當代中國文化和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推向世界,讓世界不僅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認識當代中國文化的魅力。
三
習主席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創造「兩大奇跡」,引領中華文明走上了復興的光明大道,也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必須向世界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
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不僅打破了「現代化等於西方化」的迷思,更是走出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這裡面蘊含著數不勝數的故事,其中既有14億多中國人矢志實現民族復興的豪情壯志,也有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把國家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堅定執著。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就要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而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立足中國基本國情、反映中國人民意願、紮根中華文化沃土的新版。
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不僅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也對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今天,我們要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就必須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既要向世界講清楚,一個不斷走向現代化的中國必將為世界發展提供更多機遇、為國際合作注入更強動力、為全人類進步作出更大貢獻;也要向世界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主張的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倡導的人類共同價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可以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選擇。當然,也要講清楚,我們向世界介紹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輸出」中國模式,更不會要求別國「復制」中國的做法,而是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發展。隨著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中國「走向何處、能走多遠」的問題。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就要釋疑解惑、回答好這些問題,讓國際社會全面、客觀、理性地看待和認識中國的發展。既要講清楚中國未來發展走向,介紹中國共產黨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擘畫、對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堅定信念,說明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開放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會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發展的志向不動搖;也要講清楚我們當前所面臨的逆全球化思潮和各種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不僅是阻礙中國發展的風險挑戰,也是阻礙世界發展的風險挑戰,世界各國必須攜手尋求解決之道。同時,還要講清楚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有信心、有意願、有能力和各國攜手克服未來發展中出現的風險挑戰,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6、歷史題目哪些因素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形象
1.影響一個國家的形象的關鍵因素主要來自於主權國家自身的狀況與發展態勢。
比如能夠提高自身的綜合國力,大力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科脊衡技事業,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與和諧發展,能夠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這些概括為國際影響力。國際櫻乎做影響力是塑造國家形象的推動力量。
2.影響一個國家的形象第二個因素是國家的形象戰略及戰略空間。
在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大眾傳媒是現代社會中主要的信息提供者,有關國家的信息從信息源經過媒介傳遞後最終在受眾的腦海中定格下來,形成國家形象。
為此,一國應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國家形象戰略,提高國際傳播力,革新傳播內容與方式,確保傳播渠道的暢通,盡可能保證自我信息能得到充分的傳播,塑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
其中,新聞傳播的科技水平與手段是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因素。
3.第三個因素是受到認知者的經驗、需要、價值觀、理解力、人格特徵、文化背景等主觀因素的影響。
國家形象是一國與別國之間相互承認、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的結果,是主體間最終共同接受的東西。因而脫離具體的國際體系、脫離國際社會、脫離國家之間的互動進程而單純談國家形象問題就根本沒有意義。
為此,主權國家需要展開系統的工作,通過政府外交、公共外交、民間外交,加強與對象國的交往與合作,特別是通過文化交流,影響對象國公眾的認知。
4.最後是受到國家客觀存在的物質形態及國家的內在精神的影響。
國家形象的載體是國家的物質基礎,即國家賴以形成的基本物質要素,它包括領土、人民、資源、經濟、科技與軍事實力等;同時國家形象還是活動的國家物質要素的反映,國家的物質要素不是僵死頃基的不變的東西,它時時刻刻處在流動之中,生長、興衰、消亡,是構成國家的物質基礎的常態表現;此外,國家形象還是國際輿論對特定國家的物質基礎、國家政策、民族精神、國家行為、國務活動及其成果的總體評價和認定。因此一個國家內在的精神面貌,精神實質的展現對國家形象的影響深遠。
7、1、西方媒體在世紀之交的評選結果對你有何啟發?
世紀之交,西方世界對過去千年中誰是最偉的思想家作了數次評選,結果令人震驚。1999年,英國劍橋大學首先發起評選「千年:第一思想家」活動,評備槐選結果是:馬克思第掘鏈一,愛因斯坦第二。此後,英國廣播公司(BBC)在互聯網上就相同命題公開征詢,一個月後,匯集評選結果:馬克思第一,愛因斯坦第二。西方媒體在世紀之交的評選結果啟發我們要嘗試建立全球性媒體,建構自身的話語權。我們必須與西方國家的傳媒人士、學者等仿散友意見領袖加強交流。我們要學會用理性客觀的態度看待西方媒體對中國的評價。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形象的傳播、塑造與國際主流媒體主要指西方媒體的關系日益密切。中國國家形象的傳播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西方媒體如何報道。
8、如何宣揚中國的國際形象?
1、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宣傳思想戰線積極作為、開拓進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鞏固壯大,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
2、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彰顯時代創新、體現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當代中國故事也引來八方喝彩。
3、完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創新宣傳理念、創新運行機制,匯聚更多資源力量。
講好中國故事,既是責任擔當,也要遵循規律、改革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關注、認同與日俱增,但「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噪音雜音依然存在,唯有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主動宣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才能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8)立足全球化國家形象傳播擴展資料:
國家形象的重要性: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它的認知的結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輸入和輸出產生的結果,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國家形象被認為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可以從一個方面體現這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因此,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深受各國政府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