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綜合的角度回答大國的興衰史
中國的歷史上時間最長的應該是周朝.他們的祖先是從很小的地盤發展壯大.其實內他們的壯大容並沒有使用武力,所謂望風而服.歷史的發展表明真正能讓自己統治長治久安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親民.
您所說的大國的興衰實際上只和一個有關系,那些其他的什麼經濟拉 文化拉,地理 農業沒有很大的關系.
那一個就是君主,或者說國王統治者.
領導人聰明睿智了,自然就會拉攏一大批人才.
那些人才自然會為他分憂解難,出謀劃策.
致使國家長治久安.萬萬代!
就像曹操與劉備一樣.曹操拉攏了一大批人才,劉備卻只拉了個諸葛亮,這是有目共睹的.
到了曹操下一代曹丕也很聰明.劉蟬就不行拉有名的陽痿.
所以說大國的興衰只和統治者的聰明與否有關.
當然還要仁愛.
2、大國的興衰
2
3、從大國興衰過程中我國可以吸取哪些經驗
首先,必須構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和諧。縱觀中國歷史,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和諧時,經濟和社會就會順利發展。反之,如果生產力受到嚴重的阻礙,那一定的是生產關系發生了問題。生產關系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的。需知,有了「貞觀之治晌舉備」,才有了「大唐盛世」。有了「改革開放」,才有了現在我們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
其二,必須保持開放和自信。現在世界已經進入了「地球村」時代,「開放」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謀求發展的必然選擇,閉關保守必然是沒有出路的。因為,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浪潮中,任何國家無論曾經有過多麼燦爛的經濟和文化,也不能夠依靠吃老本度日,必須依靠開放和創新。
其三,要始終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孟子雲:「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的確是一句警世名言。這是被歷史上許多國家興亡史所證實的客觀規律。歷史已經證明,並將不斷證明,一個有強烈憂患意識的國家,才能夠不斷強大。一個有強烈憂患意識的民族,才是永遠不可戰勝的民族。而滿足於階段性成果宴毀,滿足於現狀答鉛,不願艱苦奮斗,沉溺於歌舞昇平風花雪月而不思進取,就必然會成為「樂不思蜀」的蜀國後主劉阿斗,最終江山破碎,在「安樂」中成為亡國奴。
所以,雖然我們現在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但我們永遠不能夠滿足現狀沾沾自喜,永遠不能夠丟棄我們的「憂患意識」。我們必須始終具備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不斷提高我們民族的自主創新能力,讓中華民族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延續目前來之不易的「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才能夠最終實現「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只有這樣,我們這一代人,才能夠上不愧對我們的先祖,下不愧對我們的後人。
4、兩次世界大戰是在工業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發生的,戰爭如何體現這一時代特徵?
1939年9月到1945年9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全球范圍的戰爭。局部戰爭從1931年就已連接不斷: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德國干涉西班牙內戰……在法西斯勢力已在世界各地對和平構成威脅之時,英、法、美等大國卻出於各自私利,或縱容侵略者,推行犧牲小國的綏靖政策,炮製出慕尼黑陰謀;或奉行中立政策,長期隔岸觀火:蘇聯對西方國家心存疑懼,雖然提出集體安全的構想,但最終由於英法等國誠意不足而致流產,此後更與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制止侵略成為泡影,一場新世界大戰便不可避免了。戰爭初期,法西斯軸心國氣勢洶洶:波蘭、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甚至法國相繼投降;德國又大舉進攻英國和蘇聯,日本則偷襲珍珠港,把戰火燒到太平洋。反法西斯國家在反對法西斯的國家中逐漸團結,於1942年正式形成反法西斯同盟,經浴血奮戰,扼制住了軸心國的進攻勢頭,並轉入反攻:中途島海戰、阿拉曼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等一系列具有轉折意義的大戰之後,形勢向著有利於反法西斯同盟的方向扭轉。西西里登陸促成了義大利投降,諾曼底登陸使德國法西斯兩面受困,1945年5月8日,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法西斯的徹底失敗而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深遠,它所奠定的雅爾塔體系規定了新的國際關系格局,它所建立的聯合國至今還在運作.U3sFU
1、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1)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埋下戰爭的禍根。二戰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產物,也是列強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並沒有解決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反而隱含著戰勝國之間、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是「建在火山口上的和平」。 (2)1929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戰爭的溫床。1929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 (3)法西斯在國際上出現,並發動了戰爭。面對經濟危機引起的嚴重政治危機,德、日建立法西斯專政,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在資本主義世界分化組合的過程中,法西斯侵略同盟形成。 (4)綏靖政策是戰爭的催化劑。英法美長期推行綏靖政策,慕尼黑陰謀達到了頂峰,造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鬆懈與渙散,縱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 (5)反法西斯同盟沒有及時建立,有利於法西斯擴大戰爭。蘇聯在構築集體安全的努力失敗後,為自保而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6)局部戰爭發生並逐漸升級,最終演變成世界大戰。 2、關於「綏靖政策」。 「綏靖政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所採取的姑息、退讓、妥協、縱容政策。其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犧牲別國的利益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將禍水東引,犧牲蘇聯以求西歐無戰事。 「綏靖政策」的實質是:以犧牲局部利益和弱小國家利益為代價,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要求,盡可能把法西斯侵略矛頭相向社會主義蘇聯,緩和帝國主義國之間的矛盾。「綏靖政策」的主要執行者是英法,美國的中立,實質也是綏靖。英法推行綏靖政策,有著復雜的歷史淵源和時代背景。 「綏靖政策」的最大影響是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氣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綏靖政策的主要執行者英法在二戰初期即遭到德國法西斯的攻擊,法國甚至因此而導致亡國,這是其長期推行綏靖政策的直接結果。h
©=== 鳳棲衍林,一飛沖天 === -- 海南中學學習者論壇 Q2
3、法國敗亡的原因。 法國作為一個大國,在二戰初期迅速敗亡,簡言之原因有五:A、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侵入法國;B、法國消極防禦:C、法國政府長期推行綏靖政策,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食其果;D、義大利趁火打劫;E、賣國賊投降。 4、日本為什麼要發動太平洋戰爭。 大體說來有以下四點原因:(1)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貧乏,國內市場狹小,這種地理環境及經濟發展的客觀制約,使一些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認為只有通過戰勝和征服別國,才能使日本發展、強大。 (2)這是日美爭奪以中國為重點的亞太地區的必然結果。早在19世紀末,日本和美國就開始了在亞太地區爭奪霸權的斗爭。1940年,日本正式拋出所謂「大東亞共榮圈」計劃,全力建立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霸權,嚴重損害了美英在這一地區的既得利益。 (3)戰爭經濟的需要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經濟根源。日本的國力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消耗,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日本帝國主義把越來越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在中國戰場上,而「南進」發動太平洋戰爭則可以獲取大量石油、錫、橡膠等戰略物資。英美等國對日本的貿易禁運,對戰略物資嚴重依賴進口的日本打擊沉重,促使日本下了「對美最後一戰」的決心。 (4)德國在歐洲戰場上的勝利及攻勢,客觀上助長了日本的侵略氣焰,成為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外部動因。*
5、如何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的歷史機遇
全球化是一個客觀的歷史進程和發展趨勢,不論人們喜歡還是不喜歡或准備好還是沒有準備好,全球化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已經並將繼續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重要影響。全球化已經成為理解我們這個時代變革原因的必要線索,也是構成20世紀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同全球化相聯系而不是相脫離的進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目的是使中國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這樣一條道路,在世界近代以來後興大國崛起的歷史上是一條前所未有的全新戰略道路,在世界現實社會主義的歷史上是一條前所未有的全新戰略道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也是一條前所未有的全新戰略道路。」應該看到,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居世界第一,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的發展中的大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成功,對世界格局和歷史發展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促進也是巨大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不斷開拓,本身就是對於人類文明和世界和平發展的偉大貢獻」。「這就使中國在與經濟全球化接軌、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機遇實現自身的發展的成功經驗,具有重要的世界意義。」
6、分析大國興起和衰落的原因
現在正談論大國崛起,從政治體制上看,西方國家政體自資本主義革命以來有較高的穩定性,其它國家經歷政治動盪比較頻繁,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自資本主義革命以來,西方國家一直引領產業革命和新技術革命,民眾對政府、政體的認同比較高,避免了激烈的社會矛盾。我要說的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實行民主制度,在體制上容許不同意見,充分體現民主集中的原則。當有重大意見分歧時,有一個充分表達的途徑,這是充分的民主;意見分歧最終以選舉方式表達統一意志,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體現了集中的原則,使國家有一個統一的行動方向。當實踐中發生錯誤時,通過選舉制度對政策進行修正,實踐另一種政策。通過這種方式,避免了國家發展中出現違背民意的重大錯誤,也最大限度地化解了社會矛盾,保證了整體上穩定發展。也利於民眾形成一個理性的價值取向,再造國民個性,行成開放的、對社會共同價值認同的個性,進一步促進民主化,構成良性社會政治體系。
而其它國家在從封建主義到現代社會的過渡中,因為中央集汪嘩腔權難以打破,社會矛盾激化,國家不可避免經歷過並還會經歷災難性社會動亂。從現代社會角度看,其責任在中央政權。
在民主的體制下,對內部來說,不存在國家的敵人,不存在看不見的敵人,不同政見的政黨是政敵,是桌面上的對手,它有共同認可的體制能通過談判確立主導權,其矛盾不會給國家帶來災難性危害,相反,矛盾的存在對國家的穩定起著關鍵作用。
而中央集權,實際上連集中制都說不上,因為它依賴的是神化的權力,沒有普遍民主,中央集權內部民主也是不存在的。中央集權帶來的社會矛盾,從它產生起就是不可調和的,因而釀成了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幕幕悲劇,生產力水平的局限和人類個體自私心是這一制度存在的根源,一個強勢集團利用自己的優勢通過中央集權奴役社會而獲取更大的利益。
中央集權制使國家政治體制建立在一個不穩定的基礎上,在內部始終存在一個敵人,大部分時間看不見,當它顯露出來時就會爆發激烈的社會沖困衫突。在人類發展的任何階段,民主制度並不是不可存在,從人的個性來說,人人追求平等,因而民主是普遍要求,但發展的差異激發了人性貪婪的一面,使追求權力無限大成為中央集權的本質,它和廣大的民眾之間是敵我矛盾。隨著生產力發展,現代社會首先要解決的是打破封建集權、實行民主革命,這是人類文明的一次飛躍。
從中國現階段情況來,國家發展需要一個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如何保證社會長期穩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民眾有實現民主的願望和要求,政府也有實現民主化的動力。現在最需要的是政府揭開面紗,拋開成見,走出民主政治的第一步!長期中央集權統治,形成國民封閉的個性,失去對公共價值體系的完善的動力,自我利益為唯一目標。在這種慣性下,即使政府推動民主改革,在具體實施時難以得到真實響應,流於形式,這種情況也正合了各級當政者的個人利益,使操控權力有了合法外衣。因而,不通過大的民主運動(可惜過去發動的運動被民眾證實為非民主運動,錯過了極好的民主改革機會)或革命,中國要走上民主之路是非常困難的,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當權者對民主改革的虛心假意對民主進程是巨大的阻力。現在如果仍維持封建帝王式集權,在國際大環境下哪是非常可笑的,現在中央集權的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當權者將這些當作民主改革成績也是自欺欺人的。
隨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社會對政治變革的需求越來越敏感,頑固的保守主義導致國家的衰敗,中國從封建主義的輝煌到錯過資本主義革命,300年間走向沒落尚不自知,維新失敗又錯過一次發展機遇,幾乎造成滅亡之難,改革開放的推遲再次錯過一次現代化機遇,蘆耐僅因人類文明的進步、良知、列強的相互制衡給了中華文明留存的機會。如果我們仍不自知,繼續沿襲頑固不化的教條,中華復興仍會是遙不可及的。尚可欣慰的是,百年來的屈辱使中華萌發了改新的種子,它是中華在掙扎中前行的推動力。但中華民族要實現超越,必須順應歷史發展的需要,及時進行政治改革。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想,並不能具體地給我們正確行進道路,它也不是因為我們正確地理解而為我們所特有,它和所有歷史思想一樣是人類哲學思想遺產,它對任何人而言並沒有特殊性,也不可能擁有永久的先進性。堅持馬克思主義是要及時順應歷史,以一種合理的方法探索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政治制度,而不是教條化的堅持。沒有什麼是可以不變的。
幾百年來,大國興衰起起伏伏,其原因無外內外二種因素。先看看西方帝國的更興衰。可以看出,大國興起興於內因,衰落在於外因,內部有一個合理體治,有利於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協調,加上國家所固有的優勢是國家興起的重要動因;由於資本主義列強的相互制約,以及殖民地獨立運動的興起,戰爭因素等,使帝國主義新老更替的原因。假如世界上只有一個強大的帝國主義集團,它對外實行法西斯主義,那麼其它的第三世界國家將永無翻身之日,值得慶興的是,人類的進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西方殖民主義者相互間沒有取得絕對優勢,其本性反而引發了相互間的殊死拚殺,為弱者留下了一點生存空間。歷史上有過被西方殖民者滅絕的文明,有的人反感西方民主,這一點也不錯,它的民主是對內的,對外是強盜和法西斯主義,如果一個國家對外講民主,對內法西斯那可以百分百定義為集權國家,講國際主義理想而不講內部民主。殖民地解放,一方面有內部獨立運動的推動,更重要的是帝國主義之間相互防備、相互拆台所形成共同標準的制約,使殖民國不得已放棄殖民地。譬如現在的伊拉克,如果沒有國際社會的制約,以及人類的基本良知,滅絕伊拉克對美國來說沒有任何負擔,相反會有巨大的利益。它絕對有這個能力,但美國不能不顧慮人類已形成的基本價值觀而被世界所唾棄進而動搖世界霸主的形象和地位,它也正是靠這一點來標榜它的價值觀,具體地看,侵略者對被佔領地人民生命的蔑視,反映出人性殘忍的一面和強者的真實內心。戰爭對大國的傷害也是帝國衰落的一個原因,但因有一個健康的內部機制和可資利用的人類技術成果,會很快復興。因而西方資本主義帝國從歷史上看沒有衰落,從內部來看,其民主體制在不斷地完善,其國內發展水平仍處於領先地位,只是一種莫明其妙的對強權崇拜的觀念認為它衰落了。
衰落應定義為落後於人類發展的步伐,內部體制疆化,上層建築體系不能適應人類總體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真正的衰落起因於內部,當然其參照是外部的。同樣是歐洲國家,因為內部機制問題,東歐國家毫無疑問地落後了,蘇聯解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內部體制無疑是最重要的因素。東西方對抗,從本質上說是體制的矛盾,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違背社會發展的方向,以馬克思主義理想為招牌,以共產主義理想命名的政黨為幌子,實行專治主義,執行違背唯物主義發展觀的政治路線,現要來看,以西方的民主發展尚不能實行社會主義路線,而落後的國家卻可以提前進入?可以相信,隨著人類民主運動的發展,從資歷本主義到社會主義可以實現自然過渡,而不會再經歷急風暴雨式的革命!東西方對抗最終以西方的勝利而結束,原因也是二方面,一個成熟的內部機制,保證了在對抗中發展強大,共同的價值觀淡化了國家主權觀念使聯盟基礎穩固;東方集團除了歷史落後的原因外,政治體制最終不能適應發展需要,聯盟內部矛盾、主權矛盾最終使聯盟破裂,而真正的失敗還是內部發展的失敗,所謂冷戰是在比內功,不管冷戰、熱戰最終必然是人類正義取得勝利,二戰結果即使法西斯勝利,也絕對不可能持久,事實是,正義聯盟是以人類自然發展的價值體系為基礎,它是強大的,任何冒險違背這一基礎的狂妄主義不可能取得成功。歷史劇變幻不同版本,但歷史以它自己的軌跡發展、前進。抗日戰爭,中國在什麼情況下會失敗?其一,中國自己投降,其二,日本與列強達成瓜分中國的協議,其三,日本放棄在國際上進行法西斯擴張;可以分析一下,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其一,中國自己投降,會損壞美國、蘇聯的利益,除非日本同意瓜分中國,否則會有人力挺中國政府,使政府在內外壓力下避免投降;其二,日本與列強達成瓜分中國的協議,這種情況最危險,但如果中國不妥協,法斯西擴張不平息,最終會失去平衡,民主同盟會轉而支持中國獨立。因此最可怕的情況是,中國戰敗後由列強瓜分並且相安無事,然而從歷史來看,由於列強的內部斗爭,世界范圍內最終會實現基本的民族獨立,這種一個過程並不符合當時的國際形勢,所以,中國以這種方式取得對日本法西斯的勝利是歷史的心然。因此,冷戰的結果也當前國際形勢下的心然結果,相反,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東方取得勝利,人類會生活在什麼樣一個環境之下?最終結果會怎樣?
中國的革改,起源於人們對基本生存希望的抗爭,因為傳統封建主義思想的影響,這種抗爭並沒達到對政治體制進行民主改革水平,僅實現滿足基本民生的改革,現價段中國高速發展,其根源在於基本的生存競爭以及從封建農耕向工業化發展的巨大潛力,是受世界總體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推動,當然政府是社會的一部分,同樣會有這種基本認識,但是,集權主義的本質不符合力產力發展的要求,不可避免地對這一過程造成巨大阻礙和傷害,從無數的事例要可以看出,縣以下政府以實現權力發展為目的,所制定的政策對社會造成巨大損害,基本看不到以民為本的發展政策,以權力崇拜為中心,以權力為資本,出現廣泛的權力尋租,社會就是在這種畸形中發展,它最終損害了弱者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社會不公。同樣可以看到無數下級機構以各種手段違背國家政策、法規的事例,法律、法規實際上就是統治階層對民眾的遮羞布。當法律缺少民主監督時,它必然會成為專制的工具。真正的民主改革損害了誰的利益?不管有多少理由,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損害的不是弱者和廣大民眾的利益。我們可以以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而不能將民主改革作為目標?黨內民主都不能實現,更何談多黨民主,責任在誰?社會主義集團的解體衰落不是民主造成的,而是集權體製造成的,同時它們也看見到了民主改革是必由之路,盡管我們將這種改革帶來的短期動盪作為我們維持專制的理由,但可以看到,這些國家已逐漸走上了穩步發展的道路,其國家也會很快成為民眾生活的樂園。因此,民主改革不會對國家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一些轉型國家發生的國家分裂現象並不是民主改革帶來的,而是在民主改革興起時各地方與中央集權矛盾不可調和時發生的,如果中央對民主改革是真誠的(實際上這種可能性很小,當民主運動興起時,民眾對集權統治階層的不信任同樣會強烈表現出來)就可很大程度上避免國家分裂。因而,有了這些歷史發展實例和對民主改革的充分認識,在中國開展充分的民主改革是完全具備條件的。
如果不進行民主改革,建設和諧社會的設想就必然是空想!
一個合理的機制是一個國家復興的基礎。
民主體制最重要的是避免了國家動亂,保證社會正常發展
7、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面臨怎樣的挑戰?為此中國採取了哪些具體對策?
(1)中國面臨的機遇。其—,世界形勢的緩和,為中國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現多極化的形勢下,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
(2)中國面臨的挑戰:其一,在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下,地區或集團的經濟貿易保護主義壁壘,使中國的對外經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其二,正面臨著新科技革命的挑戰。世界兩極格局瓦解以後,軍備競賽的作用相對下降,綜合國力的競爭提到了首位。各國都在調整國家戰略,把發展科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各國都把科技開發作為綜合國力一個關鍵因素。如何選擇適應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並使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迎接和戰勝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是當今時代向中國提出的新課題。
第三,正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挑戰。歷史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按國際經濟慣例辦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和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任何國家已很難保持封閉的經濟模式,所以,中國的唯一選擇,是適應這一趨勢,爭取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第四,正面臨著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考驗。在兩極格局解體以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它在推行強權政治時減少了前蘇聯的牽制,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壓力也會相應增加。
(3)面對以上挑戰,只有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只有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才能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增強綜合國力,迎接各種挑戰,盡快地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