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貿易戰祭出了第一個全球化犧牲品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貿易戰祭出了第一個全球化犧牲品

發布時間: 2023-03-21 13:11:38

1、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終結?談談中國世界工廠的過去和未來

最近富士康集團召開了第二季度投資人說明會,其畢明伍中一條就是說公司已經將中國大陸以外的產能從去年的25%提升到了目前的30%左右。當然大家也都知道,富士康已經將蘋果的部分組裝線轉移到了印度,並且已經開始生產組裝蘋果去年的旗艦機型iPhone11。

那中國是世界工廠的名號到底會不會易主呢?未來的中國製造業會是個什麼樣子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中國的製造業。

要說起中國是世界工廠的地位就必須從世界范圍內的三次產業升級說起。二戰結束之後全球經濟復甦,各個經歷過戰爭的國家是嗷嗷待哺,國家被打得稀巴爛,而唯獨美國本土能夠獨善其身。其工業基礎經過二戰的洗禮之後,可以說是空前的強大,各種品類的產品都能生產,而戰後的西德成為了對抗蘇聯的橋頭堡,而日本是朝鮮戰場的大後方。

於是美國就將一些傳統的製造業向日本和西德轉移,以扶持他們為自己服務,而自己則集中發展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技術密集型的產業,這也被稱為是第一次產業轉移。

60年代到80年代,日本、西德等國家經過經濟高速增長,國家有錢了那大家的工資也跟著上漲,而且由於自身的資源匱乏,於是就把一些掙錢不多、還需要大量工人的產業轉移到了亞洲的韓國、新加坡、台灣和香港也被稱為是亞洲四小龍,而自身轉型到更賺錢的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這個過程被稱為是第二次產業轉移。

而到了90年代冷戰的結束,美國沒了目標那就大家一起發展經濟。最後中國改革開放為了吸引外資,給出了很多優惠的條件,於是大量的產業向中國地區聚集,形成了第三次產業轉移。那咱們就重點來說說這第三次工業轉移。

可以說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是一個國際分工的必然趨勢。當時中國的青壯年勞動力就多達4億人,這個數量比日本和美國的總人口還要多,當然印度也符合這點,但是其國家制度不能集中力量進行建設,而且工業基礎相對於中國是非常薄弱的。

從其萬國牌的武器就足可以看出製造業基礎確實是不行。甚至到現在還有很多地區不能做到1天24小時通電,可見資本不是喜歡最便宜的地方,而是喜歡性價比最高的地方。很明顯中國就是這樣的地方,勞動力便宜,生產低端產品的用工成本也更低,產品價格也更加有競爭力。

當然發達國家還看到了中國豐富而且便宜的原料供應,各級政府對於外商投資空前優惠的力度,甚至早期對於污染問題都並沒有特別在意。而且中國的工會制度遠沒有發達國家工會的那種力量。

看過奧巴馬投拍的《美國工廠》曹德旺一句:『工會進來我工廠就不幹了,』就知道美國的工會有多厲害了。而這些令歐美發達經濟體非常頭疼的問題在中國似乎可以完美的規避。當然我們承受了各種的損失,工作環境差,福利低,環境污染等等的。但這次的產業遷移同時也鑄造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製造業中心。這個製造業的規模有多大呢?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資料說,中國製造業佔全球製造業產值的比重超過了25%。在全球500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的產量都是居於世界第一。而且還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是當今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小到針頭線腦,大到宇宙航天,面面俱到。同時隨著世界貿易的全球化,各種跨國公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你身邊的蘋果手機、佳能相機等等的產品,其實都是公司全球化的產物。現在已經不是說我想開個飯店,我需要自己造鍋碗瓢盆了,而是自己掌握了核心技術之後,到不同地方搜羅來我需要的東西就可以了。而跨國公司通過股權或者非股權投資的方式,布局自己的上游和下游企業,資本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在人才、原料、稅收等等方面在全球尋找最佳的去處,而這也同時產生了一個令發達國家不願看到的情況,製造業中心向亞洲地區遷移,特別是中國而造成自己國家製造業的空心化。

比如川普一直說讓庫克把蘋果手機的生產線遷回美國,但是人家就是不簽,難道是庫克不愛國?不是因為人家是個商人,人家知道在哪裡生產蘋果有最便宜的人工,有最優秀的技術人員,手或有能吃苦耐勞的人,有最高的生產效率。正所謂在商言商,這個我們看看美國的三大產業對比就知道了槐雀。

美國雖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農業,但在美國的GDP比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美國的第二產業製造業在GDP中的佔比趨勢近70年來是一直呈現的是下降趨勢,但美國的GDP仍然是全球第一,這得益於第三產業服務業的比重佔了絕對的優勢。服務業相對於製造業有著更高的利潤率和資本流通速度,就比如蘋果手機。據報道蘋果XS MAX 512G版本剛上市的時候賣到了12799元,材料成本大約是3000元。富士康的加工費只有大約60塊錢,只有售價的0.53%。

想想看中國的勞動力有多廉價,富士康在這么低的利潤率下居然還能盈利,你仔細品品。人家大口吃肉,供應鏈只能喝點那種很細很細的湯了。而我們來看看中國的三大產業,從90年代之後三大產業的變化開始有了各自的趨勢。第二產業製造業保持在一個40%到50%的高區間中也可以看出,第一產業的農業開始快速的下滑,而農業減少的部分轉化為了服務業。而有這樣的轉變也要歸功於製造業。

90年代開始的製造業繁榮,到那個時候去東南沿海地區下海的人們越來越多,那個時候的人要是能有機會開個零件加工廠很容易就能成為大款。這是當初發財的老闆們也不知道自己能發財的真正原因,是全球產業的轉移讓中國成為了製造中心。而正是由於製造業的繁榮,引起了內陸省份農民紛紛向東南沿海進行轉移,也衍生出了一年一度世界上最大的人口遷徙春運。隨著大量人口湧入城市,越來越多的人收入水平提高,而越來越有錢的中國人開始敢大把大把的把錢花在消費上。

至少我小的時候看到別人開車,覺得那要多有錢才能開得上車呀。可長大後卻發現買輛車似乎是稀鬆平常的事。這也是我們在圖中看到的第三產業的持續增長。而到了2019年消費對GDP的增長貢獻率達到了57.8%,超過了農業和製造業之和。還有一點別忘記了,現在中國已經有14億人口了,不管賣什麼產品這都是一個超級大誰都不能忽視的市場,人多又開始有錢的中國人對消費品的需求也從過去的自行車向高端 汽車 演變。

要想獲得更高的利潤率,就必須向更高端的製造領域邁進。比如華為海思的晶元設計、中芯國際的晶元製造,所以中國開始進行產業升級,比如2015年實施的國家戰略中國製造,2025年中國的工業基礎雖好,涵蓋了各個門類,能夠稱得上是製造大國,但不能稱為製造強國。被掐著脖子的高端製造業有太多太多了,簡單的說幾個,比如航空發動機、短艙、觸覺感測器、核心工業軟體、掃描電鏡、微球等等的,都是國內幾乎空白的高端製造業。而中國製造2025正是為了實現這些高端製造提供了戰略方向。而中國的目標卻令川普感到了威脅,甚至不惜祭出國內的301法案——長臂管轄挑起貿易戰,試圖阻止中國製造2025計劃。

當中國決心向高端製造邁進的時候,不可避免的就會放棄一些環境污染、低端製造業。而這部分的製造業轉移被有些人稱之為是第四次產業轉移,由中國向東南亞國家轉移。但是這些人沒有注意到的是,第三次全球產業轉移在中國已經運行了30年,在30年中所形成的完整產業鏈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是無法匹敵的。比如在深圳,你只要想貼牌生產一款手機,單單在這一個地方只要你能說出需求,各個加工廠就能為你合作,生產出來你想要的產品。這如果是在其他地方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即使是東南亞國家想要承接下如此龐大的產業鏈,也不是一兩個國家可以完成的。

東南亞、印度雖然有著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但是基礎設施、供應鏈、原材料都是和中國不能比的,所以雖然出現了部分產業的轉移,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就失去了世界工廠的稱號。失去了人口紅利的中國依然擁有龐大完整的產業鏈,縱然工資水平提高,但性價比依然是最高的地方。

龐大的內需市場為產品銷售提供了最廣闊的空間。最後中國製造2020將提升世界工廠的質量,所以在未來世界上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中高低端同時存在的世界工廠。富士康的外遷我覺得並不意味著是對中國的產業轉移。印度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蘋果和富士康在印度生產本身可以規避貿易保護的關稅。而且不可否認的是印度是一個非常大的潛在市場,作為商人的蘋果和富士康只是做了一個商人應該做的事而已。所以連富士康自己都說媒體不要過度解讀,你覺得未來20年的世界工廠還是不是中國的?

2、美國和日本的貿易戰從啥時開始到啥時結束的

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大國,僅次於美國。一時間,日本將超越美國成為熱門話題,日本的索尼、松下、本田、豐田等電子和汽車產品,搶佔了美國大量的市場,而美國的帝國大廈也被日本財團買下。日本對美國有巨大的貿易順差。

這個時候,美國開始又點慌了,決定開始對付日本。當然由於日本在軍事上早已經臣服美國,所以這一次是經濟戰。主要的戰略有兩步:

第一步,對日本發起貿易戰。美國用1974年《貿易法案》第301條對日本進行調查,這部貿易法案是美國用來保護自己對外貿易的,如果調查中發現對方有使用不正當或者不公平競爭手段的,美國將採取一切措施進行報復。而日本,就成為301條下最大的犧牲品。

第二步,金融戰。對日本的匯率進行干預。1982年,日本、德國、美國在美國廣場飯店簽下了著名的《廣場協定》,日元兌美元大幅度升值,這就極大削弱了日本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

在兩步夾擊下,日本政府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衰退(實際上並沒有發生),開始濫伐貨幣,推升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結果造成了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泡沫。90年代初,日本泡沫破滅,進入到了失去的20年,以至於到現在應該是失去的30年了。

3、中美貿易戰一波三折,這對中國有哪些影響?如何看待當今全球化的「逆全球化」趨勢?

全球化的興起,是伴隨新工業革命出現的一種必然發展趨勢。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都無法躲開全球化趨勢。中美兩國為什麼聯系那麼緊?就是因為全球化。所以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和歷史趨勢。迄今為止,全球化過程中,美國確實起了領頭羊的作用。其實,許多國家還是希望美國繼續去承擔世界的責任,扮演好世界警察的角色。


但美國現在扮演領頭羊的角色有些力不從心了,所以它要整頓。從這個意義上,就可以理解特朗普的一些政策了。客觀地看,在國內問題上,特朗普還是比較理性的。他要解決美國的就業問題、貧富分化問題,重振美國經濟,他通過大規模減稅等政策促使跨國企業回歸本土,提振美國中小企業發展動力,這些措施對美國是管用的。只是在做的方式上,有些是人們不容易接受的,但是要看到他是在想辦法解決問題。
也許奧巴馬任上說了很多漂亮話,許下很多諾言,可是很多事情最終都沒有落實,他只是表達了一種理想。特朗普應當是行動派。他要通過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相對收縮的方式來振興美國經濟,特別是美國鐵銹地帶長期陷入衰敗的經濟。用特朗普競選時的話說,就是要讓美國重新偉大起來。盡管美國曾經有過孤立主義傳統,但我想大家都不認為特朗普這次能夠把美國再次引向孤立主義,使美國走上完全脫離全球化的道路。

4、運用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知識提兩條關於我國該如何應對中美貿易戰的政策性建?

經濟全球化,一方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另一方面也使風險與危機跨國界傳遞。但無論怎樣,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逆轉。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們既要順應歷史潮流,保持積極開放的心態,主動參與競爭,也要居安思危,增強風險意識,注重國家經濟安全,為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做好充分的准備。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國家間相互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開放范圍不斷擴大,整個世界復雜多變,我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不斷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作著不懈的努力,為推動經濟全球化,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5、以經濟全球化有關理論談談中美貿易戰

從經濟全球化角度,中美貿易戰的必要性

1、打不打的主動權不在我方。美方主動挑起爭端,步步緊逼,極限施壓和訛詐,言而無信,反復無常,蠻橫無理。打不打貿易戰,顯然不以中國意志為轉移。

面對直奔而來的制裁大棒,中國只有兩條選擇:要麼屈服於美國的霸凌,從此忍辱負重;要麼進行反抗,樹立應有的大國形象,讓對方知道中國人不是好欺負的。

2、就貿易戰的性質而言不能不打。本次貿易戰不同以往,不局限於貿易,甚至不限於高科技產業領域,而是一場事關國運的戰略博弈。我國歷來在原則問題上不妥協,貧窮落後時不妥協,現在發展起來了,更沒有理由妥協。

3、就特朗普這樣一個商人性格的人而言不能不打。特朗普在其自傳《做生意的藝術》中,談到做生意的四個階段:一是提出驚人的目標;二是大肆宣傳;三是決策反復搖擺;四是獲得直觀的結果。

他寫道:「一個遠高於預期的條件讓對手無從下手——反復無常的變化給對手施加壓力——給出次優條件讓對手急於接受了事——達到最初想要的結果。」特朗普顯然把中美經貿談判看成是一筆「大生意」。

4、美國的文化性格是欺弱服強。美國歷來欺軟怕硬,「揀軟柿子捏」是美國的歷來做法,「不撞南牆不回頭」是美國的習慣性思維。

(5)貿易戰祭出了第一個全球化犧牲品擴展資料:

貿易戰沒有贏家

「美方此舉不利於中方利益,不利於美方利益,不利於全球利益,開了一個非常惡劣的先例。」美方無視中方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事實、無視世貿組織規則、無視廣大業界的呼聲,一意孤行,這是典型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中方堅決反對。

貿易保護主義是主要的換擋風險之一,美方的單邊行動可能使全球復甦的提速換擋遇到阻塞,甚至面臨無法完成的危險。

美國商界有不少人發聲,呼籲特朗普政府慎重行事。如果美國政府不顧世貿規則,採取單邊行動來解決與貿易夥伴的爭端,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還可能傷及本國消費者和進出口企業的利益。

美國信息技術創新基金會日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如果特朗普政府對從中國進口的信息和通訊技術產品加征25%的關稅,將導致美國經濟未來10年損失約3320億美元。

高額關稅產生的負擔最終將轉嫁到美國企業和消費者頭上。以鋼鐵行業征稅為例,不僅上游廠商,下游勞動力市場也會受波及。李永表示,美國政府曾於2002年對進口鋼鐵征稅,當時導致的下游產業失業人數比鋼鐵行業就業總數還要多。

對中國部分產品徵收高額關稅有望成為限制措施的主要內容,這也被認為是美國希望縮減貿易逆差的手段之一。

事實上,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歸根結底由兩國經濟結構、產業競爭力和國際分工決定,也受到現行貿易統計制度、美方對華高技術出口管制等因素影響。

同樣的匯率水平下,中方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是順差,而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農產品和服務貿易方面都是逆差。這充分說明競爭力強的產業,順差就會多。中美之間,無論出口還是進口,都由「市場說了算」,是兩國企業和消費者自主選擇的結果。

專家表示,中美貿易逆差形成原因復雜,與兩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相關。貿易逆差不是一天形成的,更不可能通過強制措施一下子解決。

6、中美貿易戰老百姓需要注意什麼?

徹底改變生活方式,戒煙戒酒,適當辟穀,不去娛樂場所,不去逛街購物,適當節食,日中一餐,素食,鹹菜,豆腐乳,挖野菜,吃草根把生活水準降到最低。不買車不要投資不置房產,可以參照修行人的消費水準,停止一切消費,錢多的買黃金,沒錢的就算了吧,抵制通脹鍵信。和老百姓相關的也就這點衣塌桐食住行了,大家能順利度過難關團亮坦。

7、為什麼晶元難造?

晶元產業有其獨特的內部結構和產業特性。晶元產業鏈分為五個子鏈,或者說晶元產業分為五大行業。

第一,設計。數億的線路如何集成在一起,首先需要設計。晶元設計全球最大的公司是英國ARM,而設計軟體,美國EDA居於壟斷地位。最近晶元產業最大的新聞是美國英偉達要從英國手裡收購ARM,屆時美國在晶元產業上將更加強勢壟斷。華為的海思,設計能力可以達到7納米。我曾經問華為的副總董明,中國為什麼不收購?回答:美歐此類公司,中國永遠都不會有收購機會。

第二,製造,包括成品製作和半成品製作。半成品是晶圓,高純度晶圓基本由日本人壟斷,硅的冶煉,日本人可以冶煉到百分之九十點九後面十一個九,然後做成的晶圓是最好的。在晶圓的基礎上再做晶元,大家知道這個行業台積電最大,中國的中芯國際目前是全球第五。當然只是產量全球第五,晶元等級較低,利潤率也不高,因為許多專利技術不在自己手裡,還受到美國嚴厲監管。

第三,封裝測試。將晶元壓縮到一個板子上,進行合格測試。因為晶元的線路和觸點太多,一個地方有萬分之零點幾的差錯,最終結果也是相當大的差錯,所以必須逐個測試。封裝測試基本屬於勞動密集型,在這個行業,中國與國際差距不大,甚至處於領先地位。

第四,設備。生產晶元的設備大家都知道,最精密的EUV光刻機是荷蘭ASML,其他主要是美國。生產晶圓的設備,在日本,主要是三菱、索尼等企業占優勢。7納米工藝光刻機目前只有荷蘭ASML能夠提供,售價1億美元以上,有錢還不一定能買到。上海微電子已經能夠生產製作28納米晶元的設備。

第五,輔助材料。包括光刻膠、掩膜版、靶材、封裝基板等等,這些材料目前國內仍是瓶頸。

晶元製造是如此之難,卻又如此重要。它的特點就是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不管是民生、國防、工業、裝備、航天等等,晶元出問題,就等於人的心臟出問題。

晶元又是一個全球充分競爭的行業,但進入的門檻高,周期長,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人才密集。投資動輒數百億美元,研發人員成千上萬,基本是全球有限寡頭間的競爭,是跨越國界的國際市場競爭。

但晶元的競爭,由於其重要的戰略價值,不僅是市場競爭,它還是國家競爭,乃至成為國際貿易戰的有力武器,成為競爭對手之間限制和制裁的重點產業。國家競爭與市場競爭有著不一樣的競爭規則。

三、中美競爭背景下的晶元

中美貿易戰以來,晶元成為熱詞,成為焦點。9月15日,迫於美國技術壟斷壓力,台積電正式停止為華為麒麟晶元代工。華為花了六百萬人民幣從台灣包機拉回了最後一批晶元,據說是全體華為高管們集資的錢,台積電也算照顧同胞,把能給的貨都給了華為。但華為儲存的晶元也只夠支撐2021年半年的手機出貨量。

最近美國商務部放話,中芯國際要上美國的實體名單。中芯國際在中國剛剛上市,募了500多億人民幣。如果說中芯國際在上游的設備和技術上出問題,高性能晶元生產將再生變數,前景不妙。

在晶元領域,中國基本上沒法反制美方制裁,供求和技術極端非對稱,英特爾、高通、蘋果、微軟,我們都是強依賴,而其對中國則是弱依賴。就和現在的抖音微信一樣,美國要遏制,我們也是沒法反制,因為谷歌早已離開中國,臉書壓根就沒到過中國。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和美國對華戰略,都將中國作為頭號競爭對手,全面遏制中國已是國策。晶元,非對稱精準打擊,對美機會成本最低,對我傷害最大。以關稅為標的的貿易戰,上升為以晶元為武器的科技戰、產業戰,華為成為犧牲品。接班人被羈押,晶元斷供,操作程序年底到期,美國商務部對華300多家實體清單,華為獨佔60餘家。當然,美國對華為恐懼也是有原因的,信息技術革命,主要是由美國的通信企業發起。華為是有通信產業基因的公司,不光是有移動終端,還有領先世界的5G技術。如同當年美蘇之間的太空競爭,爭奪太空主動權,即將到來的數字時代、智能時代,如何能爭奪到主導權?晶元成為關鍵產業的關鍵環節。

美國並不是簡單的反全球化,美國要在全球化中「去中化」。美國鷹派鼓動與中國全面脫鉤雖是痴人說夢,但科技脫鉤已經開始實施。怎麼辦?第一個想到的辦法就是搶人,數倍的工資挖人。台積電的保安對來自中國大陸的獵頭嚴防死守,據說最後把保安都挖來了。

任正非7月底在東南沿海一些高校去發現人才,因為華為需要增加三萬名工程師充實研發隊伍。現在最缺的就是人才,晶元之戰,成為人才之戰。高端製造業的一個特性就是與科學和教育連在一起,其競爭也是國家間教育和科學力量的角逐。中國教育系統至今一個諾獎都沒有,也就是說, 缺少從0到1的顛覆式創新。華為的5G是哪兒來的?是土耳其的一位科學家的假設,最後被華為發現並變成了產品。先進技術先由科學家假設、實驗室發明,最後由企業家和科學家共同將其產業化。中國工業化快速追趕西方,中間勢必缺失了很多東西,少了很多環節。由於基礎研究差,導致了底層的硬體、軟體都要依賴別人,這是根本差距。

應該說,我們還在追趕當中。只是國際環境變化,我們才提出內循環為主體,這是無奈之舉和底線思維。提出發展新格局,並不意味者問題已經解決,而是為了應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做出必要的思想准備和工作準備。內循環為主體,內外循環互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8、如何理解民族品牌

在中國,自從民族品牌這個概念被業界人士提出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和發展,其本身的概念內涵也在不斷演變和更新。本文試圖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對民族品牌概念內涵的演變趨勢和發展階段進行論述和探討。希望能給那些致力於創建品牌的業界人士提供一種思路,帶來一些思考。

第一階段,主要體現在精神層面

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國外企業巨艦紛紛搶灘中國。在日趨激烈的中外品牌競爭中,國外品牌憑借其強大的整體實力,獲得了相當的競爭優勢,在日漸嚴峻的競爭壓力下,國內品牌利用消費者的民族情結打出民族牌,於是民族品牌這一概念在企業界、社會上迅速傳播開。

在這一階段,民族品牌的概念內涵最初就是指起源於中國大陸本土,由國內企業首先創建的品牌。但由於它的民族主義色彩相當濃厚,再加上一些打民族牌商家的渲染,在發展過程中又賦予了民族品牌相當多的精神層面上的內涵。比如,愛國主義,振興民族產業,民族自豪感等等。購買民族品牌商品似乎成了國人表達愛國、振興民族產業等民族情感的崇高行為。從這一階段的整個過程來看,由民族品牌最初的概念內涵升華來的精神層面上的內涵是處於主流地位的,也就是說,這一階段民族品牌的概念內涵主要體現在精神層面上。民族品牌這一概念內涵不難理解,在此不深入贅述。在國內消費者還不夠成熟和理性的情況下,民族品牌這一概念內涵,讓國內消費者心甘情願地犧牲自我為民族產業的升級發展做了巨大貢獻。

但是,隨著消費者的成熟與理性,民族品牌這一概念內涵在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已越來越小,更重要的是民族品牌這一精神層面上的內涵在越來越多的外資(外企)購並民族品牌的案例中,呈現出尷尬的局面:一方面,那些被外資(外企)購並的品牌起源於中國大陸,最初也是由國內企業創建,而且國內消費者已經賦予了它很深的民族情感,如果僅從精神層面上說,似乎還是民族品牌;但另一方面,那些被外資(外企)購並的民族品牌已不再從屬於國內企業,它的物質基礎(品牌的所屬企業)已不再具有民族性或者說民族性被嚴陸祥重淡化。大家都知道,物質決定意識是馬克思主義真理。而那些建立在非民族性物質基礎之上的民族性精神內涵還能存在嗎?答案是能。例如,現在的「中華牙膏」若僅從它的精神層面上看,好像還是民族品牌,但它的物質基礎卻是不再具有本國民族性的聯合利華,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牙膏」僅僅是聯合利華在中國市場上的掙錢工具之一,這就是說,「中華牙膏」作為民族品牌原有體現在精神層面上的諸如愛國主義、振興民族產業等內涵,因為物質基礎(所屬企業)的變化,實際上現在已經很難存在了。因而,「中華牙膏」已不再具有這一階段民族品牌的概念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牙膏」已不再是民族品牌。但這個結論卻是很多早塵搏人不願接受的。

所以,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和發展,民族品牌原有的概念內涵已不能適應已經變化發展了的大環境,民族品牌的概念內涵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第二階段,主要體現在物質層面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日益加強和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整個品牌生存發展的大環境出現了新的情況:一方面,國內不少優秀的民族品牌紛紛進行了品牌再定位和重新設計(包括品牌的形式部分和精神內涵部分),以盡量淡化品牌原有的民族主義色彩,實施走出去戰略,開拓國際市場,「海爾」、「海信」等品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進軍中國大陸的外來品牌加速了與國內企業、國內資本、傳統文化的融合過程,呈現出越來越濃厚的本土化特徵,同時,外來的資本和企業也加速了對一些民族品牌(企業)的滲透和購並,法國達能集團對幾家中國食品、飲料的行業巨頭的控股或滲透就是比較典型的案例。因而,在這一階段,若再用民族品牌原有的概念內涵和標准去評判一個品牌,已很難讓人信服地說明這個品牌到底是不是民族品牌。環境的變化發展需要民族品牌這個概念具有新的內涵,同時也賦予了它新的內涵。 在這一階段,民族品牌的概念內涵主要體現在物質層面,不像原有的概念內涵主兄雹要體現在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等精神層面上,用一句話來描述就是指在我國市場上,其運作過程中所創造價值和利益中的相當一部分成為我國(包括國家、社會、個人)的價值構成或在運作過程中為我國創造了大量價值和利益的品牌。(這個概念內涵也適合於其他國家界定它們的民族品牌)從民族品牌這一概念內涵我們可以得出:判斷一個品牌是否是民族品牌,主要標准應該是相當或大量的價值和利益創造。(誠然,一個品牌的文化內涵在判斷其是否為民族品牌的過程中亦很重要,但屬於文化層面上的東西很難界定,筆者認為從屬於物質范疇的價值層面上進行判斷更具合理性,至於品牌的文化內涵,可用其衡量一個品牌民族性或本土化的程度。)當然,這其中的價值和利益不可能予以定量,只能進行定性的分析和判斷。

例如,前文提及的「中華牙膏」,若用民族品牌原有的內涵和標准去評判它,已很難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民族品牌,但若在民族品牌新的概念內涵和判斷標准下,結果就不同了。雖然「中華牙膏」現在從屬於聯合利華——國外的跨國公司,但「中華牙膏」生產所需的原料幾乎都來源於國內,而且僱傭國內員工進行生產、管理等等,並在國內市場上銷售,在「中華牙膏」的整個運作過程中為我國(包括國家、社會、個人)創造了大量的價值和利益,因而說「中華牙膏」仍然稱得上是我們的民族品牌。另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可口可樂」,在很多人的眼裡,「可口可樂」是地道的美國品牌,但是,由於在國內市場上銷售的可口可樂幾乎都在國內生產,且生產原料98%以上都在國內采購,在「可口可樂」的整個運作過程中同樣為我國創造了大量的價值和利益,所以說,「可口可樂」在中國也稱得上是我們的民族品牌(本土品牌),這也是可口可樂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的最高目標之一。如果說對把「可口可樂」界定為民族品牌的觀點還心存異意,那麼對於另一個與「可口可樂」情況相似的外來品牌——「桑塔納」,相信大多數人已從心底上承認它是一個地道的民族品牌。其實「可口可樂」也好,「桑塔納」也好,或者其他的外來品牌也好,道理都是一樣的,既價值和利益創造,只不過人們從心理上把一個本土化的外來品牌認同為民族品牌需要時間和過程,但這不應該成為界定民族品牌的標准。還有一點應當說明的是,聯合利華等一些外資公司正在積極實施中方資本的滲入計劃,相信這將進一步確立「中華牙膏」等品牌作為民族品牌的資格與地位。

所以,在現階段,甚至在今後的一段時間內,民族品牌的概念內涵主要體現在物質層面上,即價值和利益創造(相當或大量的)。我們在判斷一個品牌是否為民族品牌時,主要也是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計劃打或正在打民族牌的商家,首先應該在價值和利益創造上下功夫。)實際上,在這一階段用本土品牌這個詞眼代替民族品牌,能夠更好地詮釋和體現民族品牌在這一階段的概念內涵,因為本土較民族而言,夠更直觀地把內涵從精神層面轉移到物質層面。

世界在發展,環境在變化,到了將來某一時期,民族品牌(本土品牌)的這一概念內涵將無法滿足企業、品牌的發展需要,民族品牌(本土品牌)的概念內涵必將有一個新的發展和升華。這就是本文第三部分所要探討的內容。

第三階段:全球化

加入WTO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進一步加強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為了獲得更長久的發展,不少民族品牌紛紛踏出國門,錄求新的市場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將會有更多的民族品牌走出國門,開拓國際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民族品牌已不能僅僅局限於國內。因而民族品牌的概念內涵也應該要有新的發展和升華,去適應和指導民族品牌的海外市場拓展。

根據筆者的研究和推論,認為在這一階段,民族品牌的概念內涵主要體現在「全球化」三個字上,也就是說這一階段的「民族品牌」已經不能僅僅是我們一個國家的品牌,而應當是一個全球品牌。這里所闡述的全球品牌不是通常意義上所指的在全球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而是指能夠為全球多數的重要國家和地區創造相當(這里的相當就是指在一國或地區所創造的價值和利益中的相當一部分成為該國或地區的價值構成)或大量價值和利益的品牌。如果從每一個具體國家的角度來講,引用第二階段民族品牌的概念內涵,本文所闡述的全球品牌就是指有資格被全球多數的重要國家和地區同時稱之為它們各自民族品牌(本土品牌)的品牌,這里所指的資格就是價值和利益創造(相當或大量的)。與第二階段有所不同的是,它已從我國(一國)的角度延伸到全球的寬度。實際上,第三階段民族品牌的概念內涵就是第二階段的升華和延伸。

當今世界,甚至今後很長一段時期內的世界,雖然經濟一體化、貿易自由化趨勢在不斷加強,但世界上的政治對立與制度隔離是不會消失的。近期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包括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後者已呈現出越來越強化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在WTO成員國)日趨抬頭,貿易糾紛和磨擦也時有發生,近期的中日貿易戰就是典型之一。雖然從理論上講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是發展趨勢,但實際上只要世界上存在政治對立與制度隔離,經濟就不可能絕對全球化,貿易也不可能絕對自由化。一個品牌在全球市場的拓展中要想不受到政治對立與制度隔離的阻擾,唯一的戰略方案就是把自己做成一個真正的全球品牌,即能夠為全球多數的重要國家和地區創造相當或大量的價值和利益,有資格成為當地本土品牌的品牌。而不是通常意義上所指的建立在自身影響力層面之上的全球品牌,這樣的全球品牌是無法避免政治對立與制度隔離所帶來的危害的。比如說「萬寶路」,其在全球的影響力不可謂不大,但由於其在運作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和利益大部分都流回美國,而對其他國家(萬寶路的重要市場)沒有或很少有價值和利益創造,因而在面對國際政治與制度風險時,就很有可能成為國際政治與制度斗爭(包括各種貿易磨擦和糾紛)的犧牲品,比如被勒令停止進口等等。而一個能夠為其所進入的國家或地區創造相當或大量價值和利益的品牌,情況就會有很大不同,假如中美兩國間發生貿易糾紛或其他的政治與制度沖突,中國可能拿「可口可樂」開刀嗎?一般而言是不可能的,因為「可口可東」在中國的運作過程中為中國(包括國家、社會、個人)創造了大量的價值和利益,拿「可口可樂」開刀,無異於拿自己開刀。應該沒有國家會這么傻。

從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為國內民族品牌的全球化之路總結一條關鍵理念,其實這也是本文的初衷所在,即國內民族品牌在拓展海外市場的過程中,不要只想著從所進入的國家或地區獲取暫時的利潤和回報,而應當思考如何為所進入的國家或地區創造更多的價值和利益,並實現它,以獲得被該國或地區認同為本土品牌的資格。做到這點,我們的民族品牌就真正成功了,升華了,同時也意味著品牌自身價值得到全面提升和體現,合理的利潤和回報自在情理之中。這也是一種合作雙贏的局面,如是局面對品牌的發展必更為有利。

此外,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本文所定義的全球化是指能夠為全球多數的重要國家和地區創造相當或大量價值和利益的一種品牌境界,而這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應是循序漸進的。所以先努力成為國際品牌(能夠為本國以外一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創造相當或大量的價值和利益),進而發展成為全球品牌,是國內民族品牌全球化的一條切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