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論學習:多元文化是什麼?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類社會越來越復雜化,信息流通越來發達的情況下,文化的更新轉型也日益加快,各種文化的發展均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新的文化也將層出不窮。我們在現代復雜的社會結構下,必然需求各種不同的文化服務於社會的發展,這些文化服務於社會的發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復雜社會背景下的多元文化。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的快速發展,當代世界文化和文明出現了兩種並行的發展趨向。一種是世界整體性、聯系性、依存性越來越強,各種文化與文明互相融合,普適文化不斷發展的趨向;另一種是各種文化與文明的多樣性、民族性越來越突出,文化的民族性不斷發展,多樣文化互相影響又矛盾並存的趨向。構建和諧世界,歸根結底是構建多樣文明共存共容、互相促進的文化發展機制和文化發展狀態,實現各種文化的和諧發展。這就要承認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發展進步的動力,正視多元文化共存的現實,促進多樣文化的對話,構建多元並存、惠及人類社會的和諧文化。人類社會是由不同類型文化構成的共同體。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在創造著自己的文化。由於地域、歷史、傳統的差異,以及種種現實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傳統的人類社會共同體,總是在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以及相應的語言、宗教、科學、倫理等文化體系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獨特性。向更高層次發展,還構成一些不同的文化類型,使整個人類文化表現出鮮明的多樣性,並成為世界文化的一個基本特質。從古到今的人類社會,從來就沒有出現過一個大一統的文化類型。相反,每種文化都在頑強地表現著自己的多樣性,在多樣性中存在、發展。當然,任何文化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統一性與多樣性、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不把握文化共性,就難以把握文化比較和評價的客觀標准和尺度;而不了解文化個性,則難以准確概括文化發展的一般趨勢和一般規律。「普遍性、共通性不是一開始就已存在或已經完善的東西,而是作為種種特殊性的揚棄、差異性的消除中不斷實現和完成著的東西而被把握的。」這里所指的文化個性,是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帶有階段性、局部性、具體性的現象,正是它的存在,人類文化呈現出百花盛開、爭奇斗艷的景觀。導致文化的特殊性、差異性有深厚的歷史根源。第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是多樣文化產生的客觀基礎。一般而言,地理環境是相對於主體而存在的,主要指存在於人類社會周圍的自然界。人類作為自然界進化的產物,依賴於自然界而生存、發展。自然界既為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場所,又為人類准備了不可缺少的生存物質資料,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礦藏等自然要素。不同自然要素在地球表面以不同的組合形式出現,便構成了各個不同的自然區域。按文化發生學的觀點,由於自然區域的差異,人們在長期與自然界的生存斗爭中逐漸形成了與各自所處的地理環境相適應的謀生方式和組織形式,從而造成不同民族、種族和地域的人們在生產、生活、思維、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差異,並由此最終發展為特定的文化類型。例如,我國古代文明誕生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在這溫暖的大陸環境中,較早地形成了農業定居生活方式,重視家庭、倫理,關注天人關系,從而形成了以農耕為特點的世界古文明中心;草原地區的人們創造了以放牧業為主的游牧文化;居住在深山老林的民族則過著狩獵採集和刀耕火種的生活;而古希臘人依託海洋生活,關注生存、強調探險、尋求發展,從而成為與我國文化差異明顯的又一世界古文明發源地。當然,我們也要反對簡單化的自然環境決定論的觀點。雖然自然環境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在一定歷史階段上可能使一些民族較為封閉,但地球的凝固永遠克服不了人類的交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交往程度的擴大,封閉的民族文化必然要走向世界,在各民族文化的互動和融合中發展本民族的文化。第二,文化的民族性差異是文化多樣性與特殊性的源泉。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每個民族由於歷史傳統、實踐環境的不同,都會有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化個性特徵。所謂文化的民族性就是指體現在特定民族文化中並作為其基本內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質及其特徵,它是對特定民族文化心理的最高程度的抽象,是一種文化與其他文化相比較而顯示出來的不可替代的獨特規定性,具體體現在民族風俗、語言、習慣、禮儀、情感和藝術風格等方面的特色。從縱向上看,文化的民族性具有與該民族共存亡的超時代性,也就是說,它是一種文化在歷時性的嬗變中始終保持自身同一性的傾向。民族性還具有溝通全民族心靈的特點,成為協調全體成員的天然紐帶,它在時代傳承中積累和發展,具有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從橫向上看,民族性反映著不同文化之間的特殊性、多元性和相對性,更多地體現為空間性和地域性。例如,同屬於西方文化的英、法、德、意等國都發展了資本主義文化,但是又各有其不同特點。對此,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指出:「隨著愈來愈互相依賴的全球經濟的發展,我認為語言和文化特點的復興即將來臨。簡言之,瑞典人會更瑞典化,中國人會更中國化。而法國人也會更法國化。」正是文化的民族性差異的存在,人類文化才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因此,文化的民族性差異也是文化多樣性的形成根源。第三,文化的歷史差異也是文化多樣性形成的根源。人類的文化存在是歷史地發展的。任何文化都是具體的、歷史的文化,其形成和發展為所屬的社會所處發展階段的物質生產和交換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等因素所決定,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不同歷史階段,文化具有不同的歷史特點。在同一個社會里,由於人們年齡的差異,不同年紀的人也具有不同的時代文化特徵。所謂文化的時代性差異,就是指由於各地域或民族發展的不平衡性而產生的處於不同發展水平上的差異,是發展程度上的差異,或者說是先進和落後的差異。它表現為文化進化過程的不同時間維度及其代謝更迭。承認文化的時代性差異,是對歷史與文化的發展原則與進步原則的堅持,從而客觀地把握每一種文化的時代特徵。
2、經濟的全球化與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有怎麼關系?
經濟的全球化自然相成些跨國界的人文交流渠道,而文化視野的拓展勢必引導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對經濟全球化可能碰及的或有情緒抵觸有溫和高效的消弭作用,也由此最終影響至人類社會分工合作效用的進步高度。
3、什麼是西方文化?它有哪些特點?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強勢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西方文化即是從古希臘文化講起,涉及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中世紀的宗教文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理性文化和現代社會的多元文化等。它具有強勢性的特點。
一方面是歷史形成的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推動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一方面是西方國家的強勢文化戰略,另一方面是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文化的現實地位.自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主動選擇對外開放以來,中國文化就處在這種尷尬之中.作為對西方強勢文化的回應,一方面出現了完全認同西方文化標准,抽象肯定具體否定民族文化的虛無主義西化思潮,出現民族文化認同危機;另一方面在很難將中華文化價值觀和體現這種價值觀的文化產品滲透到西方國家本土的情況下,只能做本土防禦,「抱著珍視自身文化的情懷,形成一種返本尋根、固守本土文化,排斥外來文化的回歸民族文化傳統的部落主義」.[2]20世紀90年代中國民族主義的泛起就是對西方文化普適主義的極端回應.這種強化與拒絕、拒絕與認同的較量,有可能導致的就是文化沖突,對文化教化提出了重大挑戰.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在題為《文明的沖突》論文中斷言:新世界中占首位的沖突根源,將不再是意識形態的和經濟性的,人類中的重大分界以及主要的沖突根源將是文化性的.民族國家在世界事務中仍將是最有力的行動者,但全球政治的主要沖突將發生於不同文明的民族和國家之間.文明的沖突將主導全球政治.文化是每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命體現,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是憑著它的獨特的文化和這種文化在國民之中產生的號召力和凝聚力而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喪失了文化的獨特性,就意味著喪失內聚力,也就喪失了存在的合法性.如果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一味崇尚某個大國、強國的思想文化,就只能淪為它的附庸.[3]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問題已成為涉及國家利益的重大問題,文化的命運亦聯系著民族的命運,文化的強盛和衰弱體現著一個國家的國力.如何在國際社會中發揚光大本民族的文化,並在全球各種文化的接觸、交流、碰撞和競爭中謀求發展,自強不息,成為各國政府和人民關注的焦點所在.其實,中西文化之間,有差異性,也有內在的一致性.文化沖突和對抗是一種必然,但不能用來證明中西文化不可能融合.兩種文化之間的偏見和長期對立可以通過相互對差異的了解得到溝通.
4、什麼是世界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只指在一個地區有多個民族的居民生活在一起。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多元文化逐漸成為了衡量一個國家或政府綜合國力的一項必不可少的條件。
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呈現出多元和諧發展的局面。
5、世界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
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民俗風情各異,涉及到: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禮儀規范、娛樂愛好、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世界文化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文化的內容——體現了世界文化的豐富性
包括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價值觀、宗教、教育、科技以及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
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①不同的國家飲食習慣、服飾、民俗民情、建築風格等各不相同;
②不同國家的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各不相同;
③世界宗教多種多樣。
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使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們可以共同分享相同的事物,造就了為所有人共享的國際文化,使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受到沖擊。在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受到沖擊的今天,保持自己的個性與特徵,凸現獨特的魅力。是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進入21世紀後,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有利於促進文化的交流。
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習俗都具有獨特性,正是這種文化習俗的獨特性,才構成了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不同民族和國家由於生活習俗和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了處理解決問題時的態度和方法的不同。我們要了解或尊重不同國家、民族的風俗習慣,並且在交往中引起重視。
加強不同文化間的溝通與交流是必要的:
①如果缺乏足夠的溝通和交流,彼此不夠了解,就容易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產生沖突;
②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能促進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和睦共處。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消除民族間的沖突與仇恨的重要手段;
③世界文化正是在多種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中,相互汲取營養,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重視了解和認識各國文化的差異性的必然性:
①現代科技的發展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越來越近,整個地球就像地球村。
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日益加強。
③世界各國的文化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為人類文明作出了貢獻,都是世界文化殿堂中的瑰寶。
④如果不了解或不尊重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往往就容易造成我們交往的障礙和困難,甚至導致誤解。因此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正確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
面對不同文化,應採取客觀、平等的態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導致的行為方式的差異,要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長處。
①保護本民族的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②任何民族文化的精華都是全世界的,都屬於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尊重、珍惜和保護各個國家、民族的文化,體現了一種全球意識、開放的胸懷、崇高的精神。
怎樣正確對待文化差異:(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是什麼?)
①對待文化差異,不應該是排斥,而應該是溝通,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主張平等交流、相互學習
②面對文化的差異,我們應有開放的胸懷。我們應採取客觀、平等的態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導致的行為方式的差異,要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長處。我們在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時,也要尊重、珍惜和保護各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它們也是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
怎樣面對文化差異:
①面對文化差異,我們應該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慮;
消除誤解,盡量保持客觀寬容的態度;提高對其他文化的鑒賞能力;
不採取防衛心態,多關注他人的經驗和看法,避免妄下斷言;尋找能聯結雙方的相似點;
入鄉隨俗,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
探索有效地溝通技巧;在交往時,不卑不亢,以禮相待
②以開放的心態接納不同文化的同時,還要宣傳、弘揚我們民族的文化,讓世界了解飛速發展的中國,了解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
蘇人版:
①對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習俗要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平等相待,在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友好往來,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
②對於外國的文化與習俗,我們不能不加分析地簡單模仿,全盤照搬。對外來文化中存在的糟粕應該堅持原則,明辨是非,堅決抵制。
③必須掌握文明社會普遍認可和適用的基本禮儀和禮節。
對外來文化該持何種態度:
①學習外來文化,不等於照抄照搬,而要批判的接受。
②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是青少年責無旁貸的歷史重任。
中國的多元文化:
中國有56個名族,其中漢族占據多數人口,其它各族為少數名族。每個名族都有她獨特的傳統、文化、歷史,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主要少數名族還有自己的語言。各族人民相處融洽,多數國人都對其它各名族有著濃厚的興趣以及對其民族傳統文化的尊重。
在古城西安,既有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道觀,也有供奉佛指舍利的法門寺;有基督教的教堂,也有伊斯蘭教的清真寺。並且,還有盛唐時期所建的回民區,至今還居住著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家庭。而中國政府也支持和鼓勵多元文化的發展,一系列的少數民族優惠政策充分體現了我國對多元文化的認知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