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經濟全球化究竟是潘多拉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經濟全球化究竟是潘多拉

發布時間: 2023-03-17 13:41:38

1、構建人類共同命運體的五個堅持分別是哪些?

構建人類共同命運體的五個堅持是(1.堅持對外協商;2.堅持共建共享;3.堅持合作共贏;4.堅持交流互建;5.堅持綠色低碳。)
擴展:
一、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根本要義在於國家之間構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系。大國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構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關系。大國對小國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獨尊、強買強賣的霸道。任何國家都不能隨意發動戰爭,不能破壞國際法治,不能打開潘多拉的盒子輪森簡,出現矛盾和分歧,要通過平等協商處理,以最大誠意和耐心,堅持對話解決。
二、堅臘褲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世上沒有絕對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國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別國的動盪之上,他國的威脅也可能成為本國的挑戰。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要恪守尊重主春衡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互不幹涉內政等國際關系基本准則,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挑戰,深化雙邊和多邊協作,促進不同安全機制間協調包容、互補合作,不這邊搭台、那邊拆台,實現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要加強協調,建立全球反恐統一戰線,為各國人民撐起安全傘。
三、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各國特別是主要經濟體要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兼顧當前和長遠,著力解決深層次問題。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要加強協調、完善治理,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著力解決公平公正問題。四、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尊重世界在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要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使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五、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傷害自然最終將傷及人類,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堅持環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要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全球生態體系。總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一個歷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一步一步沿著正確道路前進。供參考。

2、經濟全球化為什麼被視為潘多拉的魔盒?

在國內市場中,自由貿易導致的經濟危機,最後可以由政府進行強版力干預。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權是發達國家所主導的經濟規則體系,這種規則是不牢靠的。是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服務的,隱藏在背後的仍是一個無政府狀態下的叢林法則。即使有WTO這樣的多邊貿易體制,也可以像美國那樣合則用之,不合則棄之。經濟全球化並不能讓所有國家都能從中受益。

3、《大退潮 : 全球化的終結與歷史的回歸》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大退潮》([英]史帝芬‧金恩(Stephen D. King))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KIiOq8Wq_lgN7yLEZ8bqpQ 提取碼: 3b3p

書名:大退潮

作者:[英]史帝芬金恩(Stephen D. King)

譯者:吳煒聲

出版社:寶鼎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3-2

頁數:384

內容簡介:

全球化曾是一股浪潮,也曾是很時髦的名詞

過去,各國無不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

現在,世界各地冒出抗拒全球化的呼聲

全球化究竟是優是劣?

如果抵制全球化,甚至讓它消失

各國在維護本身權益之下閉關自守或不惜彼此沖突

世局又將如何?

「經濟全球化曾經被視為阿里巴巴的山洞,現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子。」我們以為全球化所促進的無國界世界是理想烏托邦的實現,但事實卻不然。全球化是最糟糕的經濟模式嗎?為何有人對全球化充滿敵意?

在《大退潮》這本挑動人心的新書中,英國經濟學家史帝芬.金恩以赫胥黎的反烏托邦名著《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借喻,敲響全球化或將終結的警鍾。他融合經濟、歷史、地理、政治哲學與當前國際局勢(包括美國退出TPP、中國推行一帶一路、俄羅斯並吞克里米亞),解釋全球化倘若告終,世界經濟秩序將陷入何種境地。

作者簡介:

史帝芬.金恩

史帝芬.金恩目前擔任匯豐集團資深經濟顧問、從事新聞工作與提供諮詢服務,也是英國下議院財政委員會(House of Commons Treasury Committee)的專家顧問。金恩著有《經濟成長的終結:景氣不會復甦、社會出現斷裂,這,才是我們要面對的真實世界》(When the Money Runs Out: The End of Western Affluence)與《失去控制:西方繁榮面臨的新威脅》(Losing Control: The Emerging Threats to Western Prosperity),皆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

譯者簡介

吳煒聲

美國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中英口筆譯組碩士,曾獲美國翻譯協會(ATA)英譯中檢定合格認證。目前任教於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致力於英語教學與中英翻譯研究。

4、比特幣會埋葬法幣嗎?

本文最早發表於香港大公報經濟觀察家清和專欄,乎兆畝原標題《比特幣會埋葬法幣嗎?》,作者:清和 智本社社長。

2008年12月,一個代號為「中本聰」的人發布了《比特幣白皮書——一個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這標志著比特幣的誕生,但是在當時鮮有人意識到它的存在。

然而,此後十餘年,比特幣在金融市場上掀起了一場場「腥風血雨」。如今,當美元愈加泛濫時,通脹愈加兇猛時,比特幣的價值愈加突出。一些投資者逐漸將比特幣視為類似於黃金的對沖資產。一些機構投資者將比特幣作為抗通脹性資產來配置。

在學術界,一些經濟學家將目光投向比特幣,試圖以此窺豹,探尋高通脹、高債務、高泡沫背後的貨幣解決方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金融學教授bhagwan chowdhry和麻省理工學院科猜神學家lex fridman都曾建議,比特幣的創建者「中本聰」應該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比特幣,是不是解開當今世界經濟危局的鑰匙?

法定貨幣,違背了經濟規律

比特幣誕生於2008年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比特幣白皮書將中央銀行系統視為危機的罪魁禍首。該白皮書直指要害:「傳統貨幣的根本問題就是,它們必須得到全部的信任才能發揮作用。必須信任中央銀行不會使貨幣貶值,然而 歷史 上卻不乏違背這一承諾的情況……」

事實上,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的深層次原因正是法幣與銀行制度。在現行的法幣與銀行制度中存在兩個悖論:

一是美聯儲悖論。

與全球大多數央行一樣,美聯儲既是市場主體又是公共機構,二個主體不可兼容的。作為市場主體,美聯儲向全球市場供應美元,它是全球市場最重要的交易員,幾乎所有投資者都在與美聯儲做交易。但是,美聯儲又是美國的公共機構,它不能追求利潤目標,必須追求公共目標。

根據聯邦儲備法,美聯儲有三個目標,分別是充分就業、控制通脹和金融穩定。美聯儲扮演「最後貸款人」的角色,一旦危機爆發,美聯儲必須「依法」救市,以穩定金融市場,拯救就業市場。但是,美元容易因此淪為公共用品,金融投資者、房地產商、聯邦政府都要求美聯儲發放更多美元。如此,一個公地悲劇便產生了,金融危機反復爆發,世界不可避免地陷入高通脹、高泡沫與高債務的泥潭之中。

另外一個悖論是法幣國家化與經濟全球化之間的矛盾。

全球化的過程是一個去國家化的過程,是國家主權不斷向外讓渡的過程。如今,世界歲森已經進入了深度全球化,但是,貨幣依然是高度國家化的法幣,具有法償性、強制性和壟斷性。如此重要的貨幣資源,僅僅由央行的少數精英來支配。這與經濟全球化的自由化、競爭性、公平性背道而馳。

美元是這一悖論的經典案例。美元是美國的法幣,也是最大的國際儲備貨幣和國際結算貨幣。美聯儲壟斷了美元的發行,其貨幣政策主要對美國公民、企業與政府負責,不需要對全球市場負責。這導致了權責利不匹配問題。美聯儲根據美國經濟需求實施緊縮或寬松貨幣,但對國際市場造成巨大的沖擊,甚至引發新興國家的債務危機。這種外溢性危機屬於全球化的市場風險,但貨幣巨浪的掀起者又不是一個完全的市場主體。

法幣國家化與經濟全球化之間的矛盾,是特里芬難題的內核,是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的根本原因,也是當今世界全球經濟失衡的根本原因。解決之道是順應經濟全球化大勢,推動貨幣去國家化,讓強制性法幣退出 歷史 舞台。

區域性貨幣似乎是經濟全球化的解決方案。二戰後歐洲逐漸走向統一,歐盟主要國家讓渡出了貨幣主權,歐元由此產生。但是,歐元其實是加強版的德國馬克,是一種超級法幣。除了更加接近美元外,歐元沒有改變法幣的任何本質屬性。它依然具有法償性、強制性和壟斷性,由中央銀行來支配。某種程度上說,歐元在貨幣國家化的路上走得更徹底,距離經濟全球化更遠。

比特幣是一種解決方案嗎?

比特幣,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比特幣到底是什麼?

根據白皮書,中本聰最初是希望通過分布式節點記賬的方式,構建一個公開的、平等的、不可逆的比特幣網路,以打破中央銀行體系的壟斷。但是,沒有好處,節點並不願意干這事。為了激勵節點,中本聰設計了限量版的比特幣。節點公平競爭解哈希函數,從中獲取記賬權,記賬權則對應著一定數額的比特幣。挖礦實際上是爭奪記賬權,比特幣實際上是為了驅動比特幣區塊鏈網路而設計的獎勵機制。

所以,比特幣背後至少包含三層含義:

一是比特幣是非法定、無國界的私人貨幣,即貨幣的非國家化;

二是比特幣網路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網路,一個無國界的銀行轉賬及支付系統;

三是比特幣的出現,意味著一種非國家化的超主權貨幣以及無國界金融體系的嘗試。

所以,與根正苗紅的法幣相比,比特幣顯得非主流與野心勃勃,總是裹挾著一種叛逆「信仰」:分布式、民主化、自由化,反壟斷,反貨幣霸權。

從貨幣的角度來看,比特幣並不是一個「合格」的貨幣。比特幣是一個封閉的、與市場隔絕的發行機制,無法維護貨幣價格的穩定。「中本聰」在白皮書上表達了對傳統銀行系統的不信任以及貨幣超發的不滿,試圖通過定額發行(2100萬枚)的方式維持比特幣不貶值。實際上,這種辦法是機械的、無效的。貨幣不是為了發行而發行,貨幣的功能是服務於市場交易。貨幣不應該定額發行,而是按市場需要發行。發行機制上存有缺陷的比特幣,價格波動極大,很難成為真正的貨幣,更接近一種投機性數字資產。

當然,這無法磨滅比特幣的價值,因為它打開了自由貨幣的潘多拉魔盒。自由貨幣,可以是國家化的貨幣(非壟斷性的國家貨幣),也可以是私人貨幣(如比特幣和Facebook的Libra),但它必須是完全自由發行、自由流通、自由競爭的貨幣。

自由貨幣才是經濟全球化的貨幣方案,也是解決當今世界經濟高債務、高泡沫、高通脹的貨幣方案。

自由貨幣,是全球化的貨幣方案

從 歷史 來看,自由貨幣的 歷史 要比法幣的 歷史 久遠得多。在古代,黃金、白銀、銅錢、鐵釘、食鹽、羊皮等商品貨幣便是自由貨幣。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將這種「沒有國家的保障」、由習俗或契約支撐的貨幣,稱之為「卡爾塔貨幣」。近代 社會 ,歐美國家廣泛流通的銀行券也是私人銀行發行的自由貨幣。在美國自由銀行時代,市場上流通的銀行券多達上萬種。

英格蘭銀行最早是由蘇格蘭人創辦的私人銀行,可自由發行銀行券。1844年,英國皮爾首相推行了新銀行法《皮爾條例》,將英格蘭銀行改組,分設發行部和銀行部。該條例削弱了當時市場200多家私人銀行發幣權,確認了英格蘭銀行的央行地位以及英格蘭銀行券的法償貨幣地位。這是貨幣史上的標志性事件——近代第一家央行及第一個法幣的誕生。

不過,在《皮爾條例》通過後,當時的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對此提出質疑。他指出:

「既然我們信賴雜貨店老闆賣給我們的茶葉的分量,我們也相信麵包店主賣給我們的麵包的分量,那我們也可以信賴希頓父子公司(Heaton and Sons)或伯明翰的其他企業也會根據其風險、利潤來供應我們沙弗林與先令。」斯賓塞的意思是,我們信任自由市場,為什麼不將貨幣發行繼續交給自由市場?

可惜的是,20世紀之前,經濟學家並不重視貨幣理論,古典政治經濟學主張貨幣面紗論,將貨幣視為外生變數。直到1898年瑞典經濟學家威克塞爾發表《利息與價格》後,經濟學家才打破貨幣面紗論,並將貨幣納入經濟學研究范疇。但是,這時歐美世界正在快速形成中央銀行及法幣體系,經濟學家所提出的貨幣理論基本是法幣理論,幾無自由貨幣的智慧。就連新自由主義大師弗里德曼提出的貨幣主義也是法幣理論。

奧地利學派的哈耶克晚年寫了一本書叫《貨幣的非國家化》。在這本書中,哈耶克將其一生堅持的自由主義貫徹到底,大膽地提出以市場競爭機制打破國家貨幣壟斷,引入競爭性貨幣和私人貨幣,攻破自由市場的最後一個堡壘。但是,這不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

當然,貨幣理論「跛腳」,但貨幣實踐已經走在了前面。其實,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全球貨幣快速邁入自由化浪潮。越來越多的國家實施浮動匯率和自由匯率,私人銀行發行的信貸規模遠大於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市場上的貨幣主要是由商業銀行來配置的。利率市場、匯率市場和私人銀行,將法幣推向自由化、市場化。這也是80年代開始經濟全球化一日千里的重要原因。

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貨幣自由化遭遇重創,美聯儲及世界主要國家央行強勢介入貨幣市場,直接給金融市場注入流動性,越過商業銀行給市場主體提供貸款。這種「逆流」最終導致世界陷入今日之危局。

比特幣的出現似乎在告訴世人,重啟自由貨幣才是大勢與正道。自由貨幣遵循的是自由市場的邏輯:私人商業銀行追求利潤、控制風險,而珍惜貨幣信用,剋制貨幣超發的沖動。私人銀行提供高信用的貨幣,就像是麵包師提供可口的麵包。私人銀行基於市場原則配置貨幣資源,遠遠勝於央行人為盲目的配置貨幣。自由貨幣的自由化、公平性,遠勝於法幣的壟斷性與強制性。

自由貨幣在理論上統一了哈耶克的貨幣非國家化與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是貨幣自由化浪潮的推動者。弗里德曼是最克制的法幣主義者,他主張除了基礎貨幣外的一切貨幣市場均由自由化來解決。自由貨幣市場容許各種私人貨幣、國家貨幣、區域性貨幣以及各類貨幣公平競爭、自由流通。這才是全球化時代的貨幣。

5、經濟全球化是阿里巴巴的山洞還是潘多拉的盒子

2

6、新文化運動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嗎

不是。

新文化運動的價值取向是反傳統,這並不錯。但新文化運動並不是空穴來風,除了西方文化的沖擊和影響這一外部條件以外,還有中國人文傳統內部演變所提供的土壤。

新文化運動在「整理國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和中國古典小說考證,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討論,陳獨秀、錢玄同的文字學研究,都堪稱「整理國故」的實績。

他們的工作方法是科學的、近代的,受西方學術影響較大,因而所做「整理國故」,在方法、視野、擇題慧扮帶等方面往往有許多舊式學者所不及之處。

(6)經濟全球化究竟是潘多拉擴展資料:

新文化運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新文化運動提出「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看起來是接過西方思想家尼採的口號,實際上與自明末清初以來所開啟的「復古解放」一脈相承。

五四時期雖有批判傳統的風氣,甚至很盛,但我們不能說當時的新文化運動是中國傳統的「斷裂」。蔡元培、胡適理想的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的「文藝復缺純興」。

新文化運動批評、揚棄前蘆了傳統文化的正統東西,他們又選擇了清代朴學方法、白話文、古典小說、戲曲,他們研究先秦諸子,發掘墨子的思想價值。這些不僅表現了他們置身於傳統之中,而且對中國人文傳統有新的發揚和光大。

7、為什麼英國選擇「脫歐」

英國陸首芹脫歐結果超過了很多人預料,為什麼多數人出現預判錯誤?我認為主要是由於英國公眾當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恐懼和憂慮造成的。根據經濟理性測算英國脫歐的利弊可以看出,無論是短期、中期還是長期,脫離歐洲都不符合英國的國家利益。但是,英國公眾往往不能理解和接受這種經濟理性,其情緒被莫名的恐懼所籠罩:抱怨歐盟過於嚴苛的各種規則有悖於英國的自由主義傳統,雖然英國已經在歐盟享有很多特殊的自由政策;指責歐盟機構的官僚主義和歐債危機後的無所作為,雖然歐盟機構的任何作為都會因為受到像英國這樣的成員國的牽制而降低效率;反對歐盟「四大自由原則」中的「人員自由流動」,盡管英國的經濟得益於中東歐廉價而優質勞動力的流入;片面認為英國對歐盟財政貢獻太大,但看不到歐盟對於英國各方面的財政轉移和支持。英國公民認為自己並沒有成早畢為經濟增長的受惠者,而移民和難民的流入則讓他們感到已有的福利可能被削減。事實上,這種莫名的恐懼和憂慮都是非理性的。
然而這種長期蔓延在英國公眾中的非理性的暗流,沒有受到英國政府的足夠重視,政府也沒有提出具體的應對措施,「甩掉討厭的歐盟,回歸民族主權國家」,這樣的口號才成為民眾當中的時尚。很多英國公眾包括一些政府階層成員都以為脫離歐盟,英國就可以重回自由、自主、獨立、強大、富裕。但時代變了。與歐盟分手容易,和43年的歐盟成員國歷史告別卻絕非簡單易行。除了要通過與歐盟曠日持久的談判來決定這場「離婚案」在各個層次和領域的利益和權力分割以外,最大的問題來自於英國社會內部。出生於英國加入歐盟後的英國人沒有「往日輝煌」的情懷,卻看到了一個「孤獨英國」的更加不可知的未來。
造成了歐盟分裂的英國首先自己可能會分裂,導致歐盟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下降的英國將很可能率先走向未知和衰落。這場政治地震導致的動盪,包括政治人物的辭職和金融市場的動盪已經開始顯現,但這只是開始。對於復雜多變的未來,民眾沒有明確的預期,政治領導人也沒有規劃芹族。在一個最需要合作應對經濟衰落和停滯的關鍵時刻,英國卻打開了政治的潘多拉魔盒。
這場政治地震的深層原因,則是全球化的經濟和國家化的社會之間裂痕的擴大,給世界各地帶來了政治不穩定。貧富懸殊早已經不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現象,而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有的現象。現行的經濟全球化規則使世界1%的人口佔有的財富相當於其他99%人口財富的總和,中產階級縮小而且被剝奪。現代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和世界市場的進一步擴張正在加劇而不是緩解這種矛盾。國家被世界市場和本土社會撕裂,干預社會分配的能力明顯減弱,一些國家政府靠發債、印鈔或緊縮勉強維持本國經濟運轉。經濟理性只能解釋經濟增長,但是沒有解釋財富分配,在這種情況下,民眾思變是必然的,這種現象在英國僅僅是全球的一個縮影。在英國,依靠社會分配的老年人比適應市場的青年人感到更多的恐懼和不安。他們唯一的武器就是通過投票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擔憂。而簡單多數的票決式民主最易於表達社會憤懣和不滿情緒,沒有政治擔當的政治領導人將影響國家未來發展的重大決策訴諸票決,讓不了解情況的民眾決定國家的重大前途問題,這本身就是推卸歷史責任。
國際格局將因之而變
「脫歐」後的英國和歐盟都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這場改變歐洲邊界的地震也將引起國際格局的變動。其最終結果還將取決於政治領導人的作為和能力。未來可能的前景有以下幾種:一是英國與歐盟在脫歐談判中糾纏,歐盟尚未衰落而英國率先衰落;二是英國社會分裂、政治動盪、經濟萎縮,進而波及歐盟和世界,使世界經濟重新陷入危機;三是英國回歸國家主義,影響美國和法國等西方國家的政治,世界進入再國家化時代,歐盟雖然不會馬上解體,但日漸衰落;四是富裕的北歐國家紛紛退盟,而一旦法國右翼政黨大選獲勝,也會效仿英國脫歐公投,整個世界滑入國家保守主義,各國紛紛重鑄國家藩籬,世界市場被割裂肢解,各國為國際投資和貿易設立更多門檻,為人員流動設置更多障礙,推高勞動力和商品價格,在科技發展的作用下失業,特別是長期失業固化;五是沒有英國的歐盟國際影響力和經濟活力都相對降低,但是內部失衡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歐洲大陸發展模式和社會夥伴關系也會得到進一步的強調。如果歐盟能夠穩住陣腳,挺過難關、厲行改革、去除官僚主義,以「靈活聯盟」的方式,平衡發展程度懸殊的各成員國利益,並以「社會支柱」贏得更多民心,才有可能繼續在世界范圍內維持一定的影響力。這需要歐盟領導人在這場前所未有的危機面前顯示出遠見卓識,堅定信念和高超的協調與溝通能力。
英國脫歐還帶給世人很多有關現代國家的地位和角色的深層思考。當代國家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挑戰,需要建立更加靈活和公正的治理體制,應該一邊聯接世界市場,一邊服務本土社會。簡單的本土公投不適合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政治民主,只能是政治人物推卸領導責任的工具和公眾發泄情緒的渠道。在當今世界,需要用復雜而靈活的機制和政策來應對復雜多變的局勢,不能假民主之名,行泄憤政治之實。總之,歐洲的前途堪憂,留給歐盟和英國領導人的機遇期不長了。

8、英國脫歐對世界經濟以及我國經濟的影響,我們應該如何去應對?

英國脫歐對世界經濟就我真的影響,英國脫歐對世界影響並不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