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政治全球化軍事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政治全球化軍事

發布時間: 2023-03-17 11:06:20

1、什麼是政治全球化

對於政治全球化沒有一個現在明確的定義,你課通過經濟全球化理解。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
政治全球化主要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是政治從一國走向全球,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緊密聯系,國內政治有時得服從國際政治;二是政治走向全球化帶來另一個對應的結果是政治多極化。

2、全球化對中國政治和軍事的影響有哪些?

個人感覺全球化對中國軍事政治沒什麼好的影響,不管怎麼說世界主流國家(就是那些所謂的發達國家,本來全球化就是他們提出來方便他們的)對我們國家並不友好。他們搞全球化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多賺點錢,變相的結盟和打開其他小國經濟門戶的手段。他們搞全球化,幾個國家可以技術共享,政治軍事上一致行動,共同發展尖端武器設備可以節約開支預算,對付阿富汗這種國家可以共同出兵降低傷亡風險,集體壓制國際輿論。好處那些西方大國肯定會排擠我們,共同研發這種事情他們肯定只想要你錢不會給你關鍵技術的(連大型商用客機這種技術都不肯給,更別提高端軍事科技)。而維護西方國家在中東巴爾干那種地方利益的那種事情我們國家肯定是不會去參與的。所以總的來說全球化對我們國家經濟上有很多好處,政治軍事上關系不大。
如果你想寫論文之類交差的話,那你肯定要寫什麼發展和挑戰共存,和西方國家能有更多接觸的機會,為了世界和平作努力什麼的。

3、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當面談全球化與愛國主義之間的關系

第一政治全球化
現在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我國和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和美國的關系。美國利用起挑撥這些關系,利用起維護美國在亞洲的政治戰略布局,扼殺我國的發展,所以現在對於領土就是擱置爭議 共同開放,和第三世界國家加強合作,搞好關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第二經濟
經濟上分幾種 我說主要的幾點
(1)貿易自由化。隨著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的加速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從而加快了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組織的成員以統一的國際准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生產國際化。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極大地推動著世界市場的擴大。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科技革命,從時間和空間上縮小了各國之間的距離,促使世界貿易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促使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它不僅對生產超越國界提出了內在要求,也為全球化生產准備了條件,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
(3) 3.金融全球化,世界性的金融機構網路,大量的金融業務跨國界進行,跨國貸款、跨國證券發行和跨國並購體系已經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在時間上相互接續、價格上相互聯動,幾秒鍾內就能實現上千萬億美元的交易,尤其是外匯市場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流動性和全天候的市場
第三軍事
不會存在軍事全球化的,如果人類社會進入「共產主義」,國家消失,但那樣的話要軍隊何用?都沒有利益的相爭,人人豐衣足食了,軍隊也消失了吧。
第四科技
科技全球化。它是指各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這是經濟全球化最新拓展和進展迅速的領域,表現為,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大規模跨國界轉移,跨國界聯合研發廣泛存在。以信息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各國的技術標准越來越趨向一致,跨國公司巨頭通過壟斷技術標準的使用,控制了行業的發展,獲取了大量的超額利潤。
第五文化
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教育、科技的發展,這樣才會有高尖端的人才

4、軍事全球化是什麼意思

你好!
由於社會的發展,經濟文明的高速,網路信息時代的到來,軍事威脅的主體已經由以前的民族國家改變成一個政治團體、一個犯罪集團、一個恐怖組織、甚至是一個黑客……發動攻擊的時間、地點、原因、方式都是不確切的,這樣大家就稱軍事全球化。
而且這樣的攻擊淡化了前方後方的區分,信息戰更加凸顯。
這是我的一點薄見,希望有用

5、如何經濟政治軍事全球化

政治多極化

①多極化是指一種趨勢,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到目前為止,多極化並沒有定型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就當今世界實際情況來看,國際政治關系中存在美國、日本、西歐、中國、俄羅斯五個力量中心。五個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世界各個地區和許多國家。五個力量中心之間存在的相互競爭、相互制約的關系,使軍事霸權主義受到更多的制約和限制,有利於世界的安全與穩定。但是多極化趨勢與美國單極霸權企圖之間的斗爭遠未結束,反而愈演愈烈;②世界多極化中的任何一「極」或者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國際政治影響力,這兩者通常是相輔相成的,構成了綜合國力的兩大方面。所以對多極化可以主要從經濟上實力的增強和政治上國際影響力的提高兩個側面去理解;③多極化趨勢的出現主要包括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實力的相對衰落趨勢,歐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態勢和中國、第三世界國家興起的上升趨勢,具體表現為西歐、日本隨著經濟實力與美國的差距逐步縮小,在政治上對美國的離心傾向也在不斷加強;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壯大並走向聯合。

經濟全球化
一、含義
經濟全球化又叫世界經濟國際化,是指世界各國經濟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環節的全球趨同化趨勢。
二、實質
發達國際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所引起的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流動,以尋找更有利的投資場所的過程。
三、當今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
1)生產的全球化,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
2)市場的全球化,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國際貿易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
3)資金的全球化,國際金融迅速發展,巨額資金在各國之間自由流動;
4)科技開發和應用的全球化;
5)信息傳播的全球化;
6)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長,並呈現多元化格局。
四、經濟全球化是一把利劍
一方面,它為發展中國家提高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不足;有利於引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有利於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有利於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
另一方面,它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和風險,使發展中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受到挑戰。經濟全球化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競爭機會。
五、我國的對策
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
軍事全球化,現在美國就是典型的例子了!被稱為「世界警察」,它的軍事力量遍布全世界!

6、歷史題 中國如何適應世界政治全球化

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的標志,目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居於強勢地位。這就意味著全球化給中國政治文化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為中國政治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的文化資源,另一方面也從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兩個層面對我國政治文化產生負面影響。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有自己的核心價值取向,要以全球性和本土性交融互動為路徑取向,加快經濟建設,堅持黨的領導,增強公民的政治認同和政治主體意識,以發展中國政治文化。
全球化是一種進程或一種發展趨勢。它主要是指人類不斷跨越民族、國家的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礙,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充分的交流、對話、協調和溝通,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全球性的文化認同、價值認同和實踐認同的發展趨勢。盡管全球化主要是經濟全球化,但是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分析的一樣:「資產階級的這種發展的每一階段,都有相應的政治上的成就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必定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經濟上的任何變化都會從政治上表現出來,特別是通過政治文化率先表現出來。
全球化對中國政治文化的影響是雙重的,既有積極方面的影響,也有消極方面的影響。政治文化是政治關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對於政治的感受、認識和道德習俗規范的復雜綜合。一般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兩個層次構成。從積極方面講,全球化給政治心理、政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一個十分廣闊的思考空間,從而形成一些新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全球化進程促進了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使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管理經驗以及其它方面的文明成果在國際上普遍傳播,被不同的民族共同利用。世界各國在交往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依存的局面,使人們的政治心理、政治觀念將發生深刻的變化。例如開放的政治心態;民主的政治觀念;改革進取的思想精神;不屈不饒,敢於與強權政治作斗爭的政治立場;振興民族,完成社會統一的政治認識;參政、議政的政治慾望等等。其次,全球化為中國政治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政治文化資源。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全球交往的日益深入,文化交流和相互撞擊機會大大增強,人們對各自文化的反省空前深刻,這就為重新構建各自文化提供了一個絕好時機。
另一方面,從消極角度講,全球化也會給中國政治文化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由於某些西方大國堅持冷戰思維模式,推行「西化」、「分化」戰略,從而人為地加劇了中西方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它們在日益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過程中,傳播西方的政治觀念和游戲規則;利用互聯網、廣播、衛星電視等傳媒,傳播其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並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種種歪曲和攻擊,極力擴散西方道路的示範效應;支持海外的資產階級自由化分子甚至是封建邪教分子進行顛覆活動。
全球化從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顯示了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喚起了人們對於改變現狀的政治渴求。在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壓力下,人們對社會主義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和現代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十分渴望對現有政治體制進行改革。人們的這些政治渴求一方面會呼喚出激情,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產生激進的心理,提出與現實情況不符的過高要求,甚至產生一些激進行為,從而可能造成社會的動盪,動搖安定團結的政治秩序,結果卻是適得其反。
湯林森博士指出:「全球化的效果,勢將削弱所有民族國家的文化向心力,即使在經濟上強勢的國家,亦不能倖免於此。」因為資本的本質是追求剩餘價值,具有天然的不斷擴張性。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因其資本總量的優勢而希望實現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以最大限度地拓展世界市場,攫取別國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這種經濟上的內在要求,必然促使他們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充當霸主,以維護其經濟利益。為此,他們挑起、操縱或發起所謂的捍衛「人權」或「道義」的國際爭端,鼓吹「國家主權過時論」、「國家主權消失論」,很容易誘發文化理念上的「全球主義」,引發對民族國家的認同危機。高科技手段、市場經濟和資本的跨國流動,沖破了民族之間相互隔離的界限,增強了世界的統一性、整體性,大大加強了世界人民之間的聯系,從而也將改變人們心目中原有的民族國家觀,使其產生一種文化離心力。
這種文化向心力的削弱,很容易導致人們的政治冷漠心理,削弱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操,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也有很大消極作用。
全球化對政治思想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政治信仰和政治理論兩個方面。
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就指出西方文明的全球擴張是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西方運用了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等多種手段,並已經為之做了多個世紀的努力。布萊克說出了西方世界的心理話,他毫不諱言指出「當代世界的政治被看作西方與東方之間的內戰」,並自詡「西方的優勢在於有更多的資源,更豐富的經驗,而且更貼近勢在必行的政治發展路線」,結論自然是東方應該放棄自己的模式,投入到西方的模式中來。在經濟全球化中,西方由於暫時占據強勢地位,所以更加不會放棄這一「心願」,一方面,他們對社會主義的歪曲、攻擊和顛覆活動從來沒有間斷過。另一方面,他們利用、調動各政治資源兜售西方的價值觀、政治觀、人生觀以及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
受西方社會的影響,現代化的思想浪潮正在向全球滲透。經濟上的自由主義、文化上多元主義、政治上的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構成了中國政治理論發展的壓力和動力。尤其是西方民主政治理論對我國政治理論的影響尤為重大。巴林頓·摩爾把西方社會通往民主政治的道路概括為三種模式,即英國模式法國道路和美國道路,塞繆爾·P·亨延頓的設計則是傳統穩定期、現代化起飛期、城市突破期限、綠色崛起期、現代化鞏固期和現代穩定期。這些概括是以歐美歷史為基點,帶有濃厚的「歐美中心論」色彩,對政治發展的某些現象有一定的解釋力,尤其是對西方政治現實有很強的解釋力,正因如此才會對我國政治理論構成壓力和動力。但是它們對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只有相對價值,只能對我國政治理論的發展提供某些參考。在中國,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建設和改革時期,都必須堅持馬列主義的普遍原則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理論。鄧小平說:「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
以上分析都是從政治文化的具體要素的角度來分析全球化對中國政治文化的影響。下面我們試從另一個角度,即從對待傳統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態度的角度來分析。
與其它文化一樣,政治文化也具有民族性和開放性,並且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即一方面,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不能離開世界有機整體而獨立存在和發展,另一方面沒有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文化也無以繼承和發展。全球化使得各種政治文化十分順利地進入中國,給人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的同時,又難免不對我國的傳統政治文化形成強烈的沖擊。在實踐中很容易形成兩種對立的主張和傾向:(1)政治文化上的激進主義。持這種觀點的人將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打上封建的、專制的、人治的標簽而全盤否定,並主張中國要走上現代化,就必須全面開放,全盤接受西方的政治文化觀。(2)政治文化上的保守。這種觀點認為在全球性的大眾傳媒的沖擊下,傳統政治文化日益衰落,我們的精神家園日益遭到摧毀,現代化所需要的傳統基石不斷動搖,為此發出類似「救亡圖存」的復興儒學的怒吼,要求以儒學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宗旨,以抗拒西方文化的滲透。這兩種觀點看似對立,實際上都是割裂文化的開放性和民族性的辯證統一的關系。這兩種觀點都是不科學的,是不足取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以開放的胸襟走向世界,在全球化浪潮面前,我們一方面要敢於迎接挑戰,勇於吸取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為我所用,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加強警覺,要有防範意識,建立一個開放吸收與防範並存的合理的運行機制。
在全球化大潮一浪高過一浪之際,如何構建當代中國政治文化,擺脫西方強勢文化、主流文化的負面影響,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這里提出幾點不成熟的思路:
1、堅持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核心的價值取向
民主是全球化進程中政治發展的主題,也是西方政治文化沖擊中國政治文化的一大法寶。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長河中,一直缺乏民主和法治的傳統,這就使得中國的政治文化發展中缺乏民主和法治的傳統支撐,造成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困難。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告訴人們:封建家長式的非民主的東西在我國的政治文化中還根深蒂固。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要接受資產階級的民主價值呢?對此,鄧小平的回答是:我們講民主,不能搬用資產階級民主,不能搞三權鼎立那一套。中國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會主義民主。當然,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民主為核心價值取向,並非只是基於某位領導人講話,而更主要的是基於對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的強烈追求和對西方民主的歷史和階級局限性的理性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須繼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核心的價值取向,構建更加完善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文化,抵制西方政治價值觀的負面影響,更加順利地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進程。
2、堅持以全球性和本土性交融互動為路徑取向
近代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拒絕融入世界,結果讓我們嘗盡了被世界所拋棄並因落後而被動挨打的滋味;「文化大革命」既閉關鎖國,又與傳統決裂,讓我們獨吞了將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割裂造成的苦果。有鑒於此,在全球化趨勢下,我們在構建中國政治文化的過程中,必須走全球性與本土性交融互動的道路,既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自身進行客觀的反省,開拓本土政治文化資源中的精華部分,又要以開放、求實的態度吸納全球政治文化資源中的合理因素和優秀成果,如同鄧小平指出的一樣:「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生產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3、加快經濟發展,為構建當代中國政治文化奠定物質基礎
加快經濟發展,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不僅可以為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而且可以縮小當前我國在全球化中與西方國家的差距,盡快改變落後的狀況,有利於增強人們的政治認同感,堅定人們的政治信念和提高人們的民族自信心,最終從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層面上影響政治文化,避免全球化中西方政治文化的負面影響。
4、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增強公民的政治認同和政治主體意識。
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是一個最基本的政治認同,這不僅僅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更是中國未來的保證。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一個十分特殊的地位,既要肩負繼續保持人類正確發展方向的重任,又 要改變遲發型國家的地位,如果沒有一個有著現代化價值取向的堅固的權威核心,就無法動員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資源,就無法調動廣大公民的熱情,從而無法改變落後的局面,並且完成歷史使命。同時,作為權威核心的中國共產黨要進一步獲得人民的認同,必須加強自身建設,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充分調動和培育公民的政治主體意識。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活力和核心就在於它是人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如何激發公民的主體意識和提高公民的參政能力,是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題中之義。

7、全球化國防建設的重要性

國防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沒有一個強大的國防,就沒有國家的主權和獨立。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振興也就沒有保障,這從我國近代史上有國無妨或防而不固的慘痛教訓中得到證明。可見,國家獨立自主,民族興旺發達,離不開整個民族的尚武精神,離不開 具有強大戰鬥力的國防軍和後備力量的建 設。所以,國防是國家獨立自主的前提。 要想建設出強有力的國防就必須了解我國周邊的安全情況。首先,我國的周邊國家多達28個,其中直接接壤的就有14個。其 次,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周邊的不少國家與我國交往很深,歷史上的恩怨現在仍有影響。第三,我國周邊的多樣性突出。第四,我國周邊也是世界各主要大國的利益交匯之地。綜上所述,我國的周邊環境的復雜背景,是我國開展周邊外交時必須考慮的因素。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古往今來,每個國家都把國防建設擺在極為重要的位置。在高等院校中搞好國防教育,增強人們的國防意識不僅僅是建設強大國防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客觀需要。不可否認,二十一世紀國家之間的較量是以綜合國力為基礎,以經濟實力為先導。可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國家競爭白熱化的時候,極端的較量形式就會出現。 這個極端的較量形式就是戰爭!當今的中國,安全隱患不可謂不多。南沙群島被東南亞小國強占,台灣問題尚未解決,中日東海問題和釣魚島爭端也日益升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超級大國在前蘇聯已經解體俄羅斯日漸衰微的情況下,把中國看成是其二十一世紀稱霸世界的最大障 礙,開始以各種手段遏制中國的發展。可以說,現在我國的國防形式不容樂觀,表面上的歌舞昇平實際掩藏著波濤洶涌。

8、全球化對國家政治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

 二、經濟全球化對國際政治的深刻影響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國際經濟決定國際政治,國際政治反作用或影響國際經濟。按照狹義的國際政治概念:國際政治是指國家之間所發生的政治行為和政治關系。這種政治行為和政治關系是具有主權的各國為實現其各自的國家利益、目標而進行的政治活動和發生的政治關系。國際政治的基本行為主體是主權國家,國家有對內的最高管轄權和對外的獨立權,國家是國際政治的中心。此外,國際組織、跨國公司、國家聯盟、利益集團、政黨、國家或政界領導人與決策者都能成為國際政治的行為主體。各行為主體通過國際政治活動來實現各自的利益和目標。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對傳統的國家觀念包括主權觀念及國家運行機制都產生了沖擊和影響,對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及任務和特點都產生發深遠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對國家主權觀念產生沖擊。國家主權是國家基本權利的基礎。是不依附於、不從屬於國內外任何其它權力的國家權利。在經濟全球化對經濟領域和其它社會生活諸領域產生影響的情況下,也改變著傳統的主權觀念。主權不僅意味著本國的獨立自主權力,還意味著對他國主權的尊重以及對國際合作所承擔的權利和義務。它說明了國家主權的相對性。那種不受任何法律的約束,不服從任何條件或限制的絕對主權是不存在的。隨著各國對人類相互依存關系以及面臨共同威脅認知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從全球的思維高度來重新認識維護國家主權與保證國際協調合作機制正常運轉的關系問題。各國要讓渡一部分主權,建立有效的國際使用機制,以維護國家的獨立性和根本利益。

第二,國家權力的分散與弱化。由於經濟全球化導致世界各國相互依存關系的加深,這種日益增強的相互依存在國與國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形成縱橫交錯的關聯和制約關系。因此,不管主觀意願如何,各國己不能象經典的詮釋那樣絕對地、至高無上地享有自己在內政、外交和軍事事務上的主權。也就是說國家在處理國內外事務時越來越多地受到來自外部的掣肘。這就必將導致權力的分散。這種掣肘包括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對世界和地區事務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和介入。如聯合國派駐在一些國家的機構所掌握的權力早己凌架於當地政府和各派別力量之上。跨國公司憑借其雄厚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影響乃至左右東道國政府的決策。其它一些國際間的非政府組織,如宗教團體、政黨聯盟、工會組織等在適宜的條件下,也會對某些主權國家施加影響。

第三,國家處理國際事務更多地採取合作與協調的方式。由於經濟全球化導致國際政治關系相互依存的趨勢加強,這使得妥協、合作、共存成為國際關系的大趨勢。因為世界和地區事務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和介入。如聯合國派駐在一些國家的機構所掌握的權力早己凌架於當地政府和各派別力量之上。跨國公司憑借其雄厚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影響乃至左右東道國政府的決策。其它一些國際間的非政府組織,如宗教團體、政黨聯盟、工會組織等在適宜的條件下,也會對某些主權國家施加影響。

第三,國家處理國際事務更多地採取合作與協調的方式。由於經濟全球化導致國際政治關系相互依存的趨勢加強,這使得妥協、合作、共存成為國際關系的大趨勢。因為世界經濟和政治發展的規則不再表現為傳統的「零扣」,而是由「雙贏」取而代之。一國的安全不再以他國的不安全為前提,一國的富強也不需要建立在他國贏弱的基礎之上。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不僅要加強合作,建立行之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而且應該懂得國際經濟中的有效合作是建立在合理妥協的基礎上的,因為必要的妥協和讓步是最有效的國際合作的前提。所以國際政治中的合作與妥協正在慢慢替代沖突與爭斗而成為處理當前國際關系的主要手段。

第四,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政治格局產生影響。世界政治格局是主權國家和國家集團在一定時期所形成的結構狀態。這種結構狀態反映出國家和國家在政治上的相互關系,維持著世界政治體系的穩定。國際政治格局一般包括一極格局、兩極格局、多極格局。經濟全球化時代會導致以下幾種變化:一是決定格局變動的因素發生變化,一般認為決定世界政治格局變動的因素在於實力地位的變化和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在全球化時代,除上述兩種原因外,國際道義在國際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比過去要大得多。這里的國際道義是指越來越為世界各國普遍接受的國際行為准則,如國際正義、和平、反對侵略、反對種族歧視、反對恐怖、維護世界環境安全和國際社會穩定等。在今天,衡量一個國家在世界格局中的作用或能否成為重要一極不能只看經濟實力或軍事實力,還要看是否能在國際事務中維護國際道義。二是世界政治格局所面臨的任務是不同的。兩極格局時代的主要問題是一個超極大國試圖取得對另一個超級大國的軍事和政治優勢,控制世界政治的主導權。而在全球化時代,世界政治格局面臨的主要任務將是解決全球問題,如環境、安全、污染、控制核武器擴散等。因為沒有一個任何超級大國能獨自解決這些問題。這就要求世界政治格局是建立在多極合作基礎上的,如果說兩極格局中對抗多於合作,那麼在全球化時代則是合作多於對抗。三是全球化必然導致多極化。雖然目前對世界政治格局的認識有所不同,有五極論、三極論、無極論等,對何為一「極」的看法也不盡相同,但是總體來說都認為世界政治格局的總特徵和趨勢是多級化。由於全球范圍內生產、貿易、金融網路的形成,所有國家都捲入其中,每個國家都面臨著同樣的機遇和挑戰,從而使國際舞台上主角也就是極增多,又由於世界經濟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社會發展戰略中的地位提高,南北矛盾有所緩和、南北差距逐步縮小,一些發展中國家會脫穎而出成為政治格局中重要一極。還由於經濟全球化推動了經濟一體化,各種地區性、區域性組織的出現也增加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色彩。

三、全球化時代要求國家處理內政外交的行為方式發生轉變

在內政方面,國家對內的管轄權受到全球化的沖擊和影響,傳統的國家中央政府對內事務的最高政治統治權將不同程度地為地方政府、企業乃至個人所分享。同時,隨著信息化和經濟國際化進程的發展,國家對企業的控制和產業政策的干涉作用將有斷減弱。當然,這並不是說政府不再重要了,而是說政府的傳統思維方式和管理方式必須轉變。人類社會的歷史表明,生產力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的轉折時刻,政府的制度必然發生相應的轉變,否則政府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東南亞金融危機充分說明經濟全球化時代政府作用的重要程度,更說明政府機構和職能的改革乃大勢所趨。全球化時代的政府應該具備領導有力、機構精簡、高效率、依法行政、有限干預、有權威、廉潔等特徵。同時政府應明確自己的角色,即政府對內是以公共權力維護公共秩序的政府機關,以強制性的權力機構和措施維護法律的尊嚴,它提供的是法律、秩序、制度、法規,而不是家長、保姆和企業主。總之,全球化時代對國家內政的管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政府面對挑戰必須更新觀念、解放思想,主動變革,以順應時代的潮流。

在對外交往方面,國家應以合作和協調為主。這種合作與協調主要是源於全球化時代國家之間客觀上的相互依存,所以在雙邊和各邊交往中應本著平等互利、合作的原則進行,解決政治沖突和經濟糾紛的途徑越來越依賴國際組織的仲裁和介入。國際政府組織是國際關系相互依存的工具。冷戰後國際社會的實踐也充分證明了這點,一些地區熱點的降溫與和平解決、貿易戰和經濟制裁的減少,在核武器控制方面的合作等都說明了這種轉變。國際社會也會由於全方位的合作而趨於穩定和成熟。

9、什麼是全球化文化政治一體化現象?

經濟全球化不等於政治、文化一體化,因為
經濟全球化與政治、文化一體化是本質截然不同的概念.經濟全球化指跨國經濟活動、跨國經濟組織、跨國經濟規則普遍化的客觀發展趨勢.這個客觀發展趨勢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既是一個發展機會,同時,又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挑戰.只要能正確認識和把握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採取正確的對策,發展中國家就能乘勢而上,並能有效地抵制和化解經濟、政治、文化的挑戰.政治、文化一體化是指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觀念的單一化、同一化和無差別化.其實質就是西方大國在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的條件下,利用其經濟和軍事優勢,採用經濟、政治、文化,甚至軍事手段,阻撓世界各國政治和文化的多樣性選擇和發展,推行全球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觀念的全盤西化.顯然,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