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招商銀行的詳細介紹
分類: 商業/理財 >> 銀行業務
問題描述:
想詳細了解一下招商銀行的成立背景、歷史發展、基本業務等一系列問題,越具體越好,謝謝!!!
解析:
招商銀行成立於1987年4月8日,是我國第一家完全由企業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總行設在深圳。自成立以來,招商銀行先後進行了三次增資擴股,並於2002年3月成功地發行了15億A股,4月9日在上交所掛牌(股票代碼:600036),是國內第一家採用國際會計標准上市的公司。2006年9月又成功發行了22億H股,9月22日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交易(股票代碼:3968),10月5日行使H股超額配售,共發行了24.2億H股。目前,招商銀行總資產逾8000億元,在英國《銀行家》雜志「世界1000家大銀行」的最新排名中,資產總額位居114位。
經過19年的發展,招商銀行已從當初偏居深圳蛇口一隅的區域性小銀行,發展成為了一傢具有一定規模與實力的全國性商業銀行,初步形成了立足深圳、輻射全國、面向海外的機構體系和業務網路。目前在境內30多個大中城市凳段、香港設有分行,網點總數400多家,在美國設立了代表處,並與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多家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系。
19年來,招商銀行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不斷開拓,銳意創新,在革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方面創造了數十個第一,較好地適應了市場和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被廣大客戶和社會公眾稱譽為國內創新能力強、服務好、技術領先的銀行。為中國銀行業的改革和發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業績。根據2006年半年度報告,招商銀行人均效益、股本回報率等重要經營指標位居國內銀行業前列。近年來,招商銀行連續被境內外媒體授予「中國本土最佳商業銀行」、「中國最受尊敬企業」、「中國十佳上市公司」等多項殊榮。
招商銀行堅持「科技興行」的發展戰略,立足於市場和客戶需求,充分發揮擁有全行統一的電子化平台的巨大優勢,率先開發了一系列高技術含量的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打造了「一卡通」、「一網通」、「金葵花理財」、「點金理財」、招商銀行信用卡、「財富賬戶」等知名金融品牌,樹立了技術領先型銀行的社會形象。招商銀行於1995年7月推出的銀行卡——「跡做一卡通」,被譽為我國銀行業在個人理財方面的一個創舉;截至06年6月,累計發卡量已近4000萬張,卡均存款余額逾5000元,居全國銀行卡前列。1999年9月在國內首家全面啟動的網上銀行——「一網通」,無論是在技術性能還是在業務量方面在國內同業中都始終處於領先地位。2003年6月,「一網通」作為中國電子商務和網上銀行的代表,登上了被譽為國際信息技術應用領域奧斯卡的CHP大獎的領獎台,這是中國企業首次獲此殊榮。2002年12月,招商銀行在國內率先推出一卡雙幣國際標准信用卡,目前發卡量已突破500萬張,佔有了國內雙幣種信用姿粗衡卡市場超過30%的份額,成為國內最大的國際標准信用卡發卡行。
招商銀行秉承「因您而變」的經營理念,在國內業界率先通過各種方式改善客戶服務,致力於為客戶提供高效、便利、體貼、溫馨的服務,帶動了國內銀行業服務觀念和方式的變革,拉近了銀行與客戶的距離。招商銀行在國內率先構築了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自助銀行等電子服務網路,為客戶提供「3A」式現代金融服務。根據市場細分理論,招商銀行在繼續做好大眾服務的同時,致力於為高端客戶提供量身定製的「一對一」的尊貴服務,不斷提高金融服務的專業化、個性化水平。2004年8月,招行又率先在國內建立了「客戶滿意度指標體系」,為管理質量和服務質量的持續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穩健快速的發展中,招商銀行堅持「效益、質量、規模協調發展」的戰略指導思想,大力營造以風險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文化,規范化的經營管理為國內外監管機構的一致公認。在國內同業中,招商銀行較早地實行了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審貸分離和貸款五級分類制度,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稽核內控體系,同時成功地在全行推行了儲蓄、會計業務質量認證,獲得了英國BSI太平洋有限公司和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公司頒發的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書,成為中國國內第一家獲得ISO9001證書的商業銀行。由於注重防範風險,招商銀行的資產質量得以不斷優化,按照五級分類口徑,不良貸款率為2.30%,是國內資產質量最好的銀行之一。
面對經濟金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招商銀行將以「力創股市藍籌、打造百年招銀」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快推進經營戰略調整和管理國際化進程,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努力把招商銀行建設成為有知名品牌、有鮮明特色、有較高社會認同度的現代商業銀行,實現股東、客戶、員工長期利益的最大化。
2、中醫服務連鎖品牌如何快速全球化招商加盟?
品牌的影響力,市場的統一策劃與宣臘遲寬傳。
中醫館的核心競爭力是臨床療效與服務旦讓,加盟中醫館的優勢是品牌的影響力,市場的統一策劃與輪亮宣傳。
3、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經濟面臨六大挑戰
中國證券報:無論國際還是國內,新常態概念意味著新挑戰。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將面臨哪些新挑戰?中國應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李揚:第一個挑戰是投資問題。中國經濟發展無論如何繞不過投資。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主要取決於投資。但投資又帶來了產能過剩、增長水分等很多問題,所
以出現了「投資-增長-過剩」的悖論,在新常態下需要進一步解決好這個悖論。解決這一問題,需要用改革的方式,對投資進行一些新的處理。
具體來說,就是要解決好投什麼、如何投、誰來投三個問題。投什麼是要偏向消費生態,如何投是要減少負債、增加股本,誰來投是要民間資本來投。對投資進行
處理,一要做好激勵機制問題,現行GDP的考核很難對政府、企業起到激勵作用。二要做好基礎設施投資的商業可持續性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調整經濟結
構、調整統計方法和計價方式,讓這些過剩的產能可以到有大量需求的領域中去。
第二個挑戰是債務率上升和杠桿率飆升。這次全球經濟危機是
因為發達經濟體杠桿率上升、債務上升導致的債務危機。在危機發生時,我國的杠桿率和負債率都不算高,但這幾年都飆升了。我國的實體經濟總負債杠桿率的佔比
目前還不高,但是企業的負債非常高,實際上與國際比較都是這樣。
第三個挑戰是城鎮化問題。原來城鎮化是開發計劃,買地、賣地、招商,現在需要從城鄉一體化的角度重新看城鎮化,要從土地市場一體化的角度看城鎮化。城市化是為了提高效率,城鎮化的社會含義意味著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四個挑戰是房地產市場。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議從體制上削弱了房地產價格上漲的經濟社會基礎。另外,城鎮化戰略的轉型,終止了住房市場發展的傳統動力。
未來城鎮化將不再主要體現為開發區化的城市規模擴張,所謂10-20年的剛性需求是否還存在,需要認真研究。我們可以看到,當城鄉土地一體化時,房價上不
去了。再加上房地產市場供應量絕對大於需求量,居民的購房意願急劇下降。
中國房地產市場將經歷一個五年時間的中期調整。在這一過程中,
金融問題會產生,但金融問題還不會對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原因在於:一是現在房地產市場價格下跌,但還沒有造成負資產。如果造成負資產就會出現恐慌性拋售現
象;二是金融機構還沒有出現大面積虧損;三是中國居民借錢比較少。對房地產市場的短期調控,我不主張採取措施,建議把過去的措施取消掉。因為過去的措施太
多,多到我們無法看到房地產市場應該是什麼樣的。但要採取長期措施,因為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十幾來年來沒有頂層設計,因此,對於一些根本性問題沒有回答。
第五個挑戰是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地方政府債務可能長期化,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總體可控,理由有三點: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佔GDP的比重仍控制在
40%以內,處於國際通行的60%債務率控制標准范圍內,但是如果不加以處置,長此以往就會成為大問題;二是中國整體的資產負債表仍然健康,我們可在不對
經濟健康造成較大損失和對經濟增長速度造成較大不利沖擊的條件下處理地方政府債務,單一制的政體,使得我們也有此能力;三是中國可供選擇的去杠桿空間仍然
很大,包括政府資產的轉賣、債轉股,長、短期債務重組轉換,拉長負債久期,降低期限錯配風險等。以上使得地方政府債務總體可控,其實也是解決地方政府債務
問題的方案。
第六個挑戰是金融問題。量寬、價高是金融的主要問題。量寬是中國的流動性過剩,但利率很高,這是現在最主要的問題。這一問
題經常發生並且長期持續,導致我國金融結構中存在種種障礙。理論上說,這一現象阻礙了貨幣向信用的轉移,貨幣向信用轉移過程中,每轉移一步就加一下價,最
後到實體經濟手中便貴了。
4、試述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世界經濟宏觀環境的發展變化對任何國家都是機遇和挑戰。對經濟增長持續居於世界經濟增長前列的中國而言,機遇明顯大於挑戰。
(一)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中國加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但也將增加中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風險和困難
經濟全球化能夠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推動技術、管理和信息的廣泛應用和傳播,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為世界經濟內在聯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動的包容性,由它釋放出來的巨大生產力動能,是推動世界巨變的根本動力。它將有力促進全球性經濟結構調整、國際貿易擴大和資本流動加速。越來越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不僅為我國利用外資、引進技術、增加出口,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為我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發展壯大提供了巨大的舞台,還帶來了現代管理經驗和管理理念。中國企業可以更加直接地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迅速跟上國際先進企業的發展步伐。
另一方面,由於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是一把「雙刃劍」。這種不合理經濟秩序的運行將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二步擴大。經濟強國和跨國公司通過自身的競爭優勢,加強了對國際市場的控制和影響,從而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市場貿易構成一定威脅。全球市場競爭加劇,經濟波動的風險加大。關稅稅率降低以及貿易壁壘的消除,加劇全球范圍內投資、生產和銷售的無序競爭狀態。加之各國經濟的依存度加強,一國經濟的興衰對另一些國家或地區經貿發展的影響加深,甚至形成連鎖反應,金融風險或經濟危機傳播更加迅速。大量的外資進入易於造成國內產業內部的結構性矛盾,使中國企業面臨並購和競爭的壓力。
(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趨勢為中國在地區事務中發揮作用提供了平台,但與地區國家建立相互依託的合作關系存在相當難度
區域集團化對中國帶來的重要機遇就是加速融入地區分工,有利於中國在世界經濟競爭中爭取主動。一方面,歐盟、北美和亞太三大區佔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3/4和世界貿易的70%以上,它們內部市場一體化和經濟合作的加強,商品、資金和技術的流量在區域內部以至區域集團之間都將增加,這對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中國已正式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排除了游離於區域集團化以外的不利處境,並可對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發展方向起積極影響。參與這一地區的國際分工和合作,成為這一地區商品、資金、技術流通網路的一部分,將有利於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競爭力提高,並將增強同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談判籌碼。歐美國家為中國巨大市場所吸引,將保持同中國的經濟貿易關系,而歐美區域經濟集團消除內部貿易壁壘,也有利於中國開拓這些市場。
區域經濟一體化也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對中國不斷上升的出口貿易帶來種種限制。區域性經濟組織形成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因是與外部競爭。到20世紀末,全球共有各種區域性政治、經濟或政治經濟合二為一的組織近200個,僅在WTO注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定就達170個。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區域經濟集團已達110多個,這些集團都有一定的排他性。加上許多國家採取技術、環保、反傾銷等更加嚴密的保護手段,加大了中國商品進入這些市場的難度。歐美等區域經濟集團通過消除貿易壁壘擴大內部貿易,對中國發展同美歐國家的經貿關系有不利影響。隨著科技發展和新技術應用步伐加快,國際競爭的焦點將越來越集中在高新技術上,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將越來越下降,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將逐步喪失,在國際競爭中會處於不利地位。
(三)金融自由化引起的國際資本流動對中國引入資金有利,但國際金融資本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沖擊也將隨之增加
在經濟全球化加速,金融自由化發展的過程中,國際資本流動出現三大新特點,一是短期投機性資本活躍,資本流動的速度加快,流動周期縮短;二是國際資本流入亞洲地區特別是那些市場容量和潛在需求比較大的經濟體的數量正在逐漸增加;三是在世界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出現了持續10年的高速增長後,國際資本流動正在進入一定程度的調整,未來幾年國際資本有可能增加對發展中經濟和發展中地區流動,特別是向那些正在採取較大開放政策措施的國家和地區流動。2001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驟減至7600億美元,對美國投資的外國資本大量逃離,但歐盟國家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也從2000年的1250億美元減少到970億美元。只有中國和亞洲其他一些國家仍為外資所青睞。從總體上看,今後國際資本流動對發展中經濟欣?/P>
中國加入WTO為中國更多地引資提供最佳機遇.國內外輿論普遍認為,中國「入世」後招商引資工作將掀開嶄新的一頁。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和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等大事都提高了中國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2003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直接投資流入國。國際資本對華投資將加快,投資方式和投資存量將出現新的變化。中國可能是未來10年理想的投資目標。
金融自由化帶來的問題一是國際資金市場爭奪加劇。國際官方發展援助大幅度減少,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爭奪資金的競爭日益激烈。二是資本尤其是短期資本流動加速,對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帶來的沖擊,從而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安全帶來一定挑戰。1997年東亞地區出現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就是發達國家短期資本對東亞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的沖撞所致。
(四)知識經濟將加速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為中國經濟加速發展帶來空間
在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新一輪全球互動式的產業結構大調整步伐加快,形成更加廣泛的國際合作和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為保持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發達國家繼而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及地區,在爭相搶占高科技產業制高點和加快傳統產業高科技化的同時,使得產業結構、企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得以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展開。必將加快國際間產業與技術轉移,技術擴散效應也進一步增強,為中國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首先,全球范圍內產業垂直轉移將加快。發達國家把勞動密集型、部分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騰出資金和物力開發高新技術產業。中國企業可以接過國際傳統產業轉移的接力棒,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國際市場形成最大競爭力,創造最大經濟剩餘。第二,發展中國家可利用高新技術加速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新材料的推廣應用對促進發展中國家產品結構升級、工藝更新和產業組織調整產生重大而積極的影響,產品競爭力也會不斷提高。第三,通過參與水平分工,可能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目前,發達國家生物制葯、計算機、辦公設備、特殊產業機械和電子元器件等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新興產業向外轉移逐漸增多,使發展中國家可以在一些實力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近的產業部門,通過共同開發或協作配套等形式,實現重點突破,縮短與發達國家差距。
盡管知識經濟作為世界經濟一個新趨勢已經對世界經濟帶來重要影響,但至今世界各國對知識經濟的認識尚未統一。尤其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多數人認為高科技將改變世界經濟發展前景,全世界的經濟增長將出現前所未有的輝煌。然而,2001年後,美日歐西方主要經濟體經濟卻出現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所沒有的同步下滑。此外,納斯達克指數的暴跌以及世界性IT產業的大批裁員也為新經濟的未來蒙上陰影。以信息產業為主體的知識經濟泡沫破滅為標志的世界經濟調整期何時結束尚屬未知。
5、經濟開發區招商,現在有一個項目,作為一個招商人員,你要如何開展工作招商成功?
招商引資是指政府利用可支配的資源進行政策引導,輿論宣傳,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創造一流投資環境,吸引投資者到本地區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招商引資是經濟區發展的產物,屬市場經濟的范疇。可以說哪裡有經濟區,哪裡就有招羨臘改商引資活動。招商引資隨著經濟區發展而發展,同兄判時也推動著經濟區的局兄發展。招商引資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認為具備一定的土地資源、基礎設施、優惠的政策以及廉價的勞動力,就可以吸引投資者,就是招商引資了。簡言之,用土地資源、基礎設施、知識產權、優惠政策、廉價勞動力換取投資者的投資,就是招商引資,其交換的過程就是招商引資的過程。這是狹義的招商引資概念。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一體化發展,投資者投資的交換需求不僅僅局限於土地資源、基礎設施、知識產權、優惠政策、廉價的勞動力上,還包括當地的歷史文化、人文環境、民風民俗、政府部門的服務質量等投資軟環境,招商引資活動存在於經濟區用全部的經濟資源同投資者投資行為的結合或交換的全過程,這是一個廣義的招商引資概念,可用下列簡單公式表示:(1) 經濟要素==土地資源+基礎設施+知識產權+優惠政策+歷史文化+人文環境+民風民俗+政府部門的服務質量; (2) 招商引資==經濟要素+投資力+投資慾望系數; [編輯本段]招商引資的一般形式1、有項目->找資金;2、有資金->找項目;3、有項目、有資金->找地方落戶。4、有項目、有技術、有品牌->找資金 [編輯本段]引進外資的成效1、彌補了企業資金來源不足,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和發展; 2、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促進了中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3、產品綜合質量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有明顯增強; 4、提高了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加快了國有企業經濟機制轉換;5、利用本地先進技術引進資金,促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編輯本段]怎樣在實際工作中做一個優秀的招商人員?做一個優秀的招商人員,應該做到: 1、重視第一印象; 2、有主動、耐心的工作態度和堅持不懈的毅力; 3、在對外洽談中,充分體現「靈活」。 4、加強對項目談判的組織工作; 5、尊重外商的一些通常做法; 6、善於站在投資者的角度思考問題; 7、高度重視信息的搜集和分析; 8、熟悉不同類型項目的性質和特點;9 、了解項目產品的前後產業鏈、發展方向和市場前景;10、介紹情況、回答問題實事求是。 [編輯本段]常用的招商手段有哪些?常用的招商手段有: 1、利用傳媒招商; 2、舉辦或參加各種專題招商會議和文體活動招商;3 、利用會節慶典活動招商;4、藉助中介機構的聯絡渠道招商; 5、派出招商小組主動上門招商; 6、以商招商; 7、聘請招商顧問。 [編輯本段]招商引資的二十個發展趨勢一、招商引資隨著西部大開發和產業轉移步伐的加快將深入下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快,資本跨區域流動、跨所有制合作日益頻繁,外商投資「西進北上」步伐逐步加快,產業投資由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由大城市向城市郊區與周邊地區的轉移十分明顯。用地用工用電用水緊張開始凸現,較高的土地價格和水電等生產成本上升,技術人才與普通勞動力短缺,企業膨脹速度與當地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發生矛盾,造成了東部沿海企業飽和性外溢。這為西部地區招商引資,加快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潛在性發展機遇。 二、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開始轉變。隨著投資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從片面追求招商引資額,轉向追求招商引資質量。我國正逐步從「招商引資」進入「招商選資」的新階段,重點引進高質量的企業,摒棄高能耗、高污染企業。 三、從盲目招商到科學招商。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從來者不拒到加以選擇,從只重數量到也重質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從忽略項目結構到優化項目結構。 四、既招外資又招內資。對內與對外招商業務將逐步統一,招商引資將變為內外資項目兼招,對內外資項目平等對待。五、從優惠型演變為規則型和比較優勢型。中國對外商投資逐步從非國民待遇過渡到國民待遇。今後主發靠良好的市場經濟規則和比較優勢。因為優惠政策正在普及化,作用在弱化。六、從地區傾斜變為產業傾斜為主。《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均已公布實行。七、中西部地區到東部地區招商。中西部地區地方政府會組團到東部沿海發達省市,以舉辦招商洽談會、招商項目推介會等多種形式進行招商,吸引產業轉移資源,這種招商應注意避免承接東部「兩高項目」西進。八、招商引資活動專業化。為了從資本市場爭取更多的份額,即成立專門部門,下拔專項經費,安排專門人員,工作人員逐步專業化和專家化。招商引資的運作方式日趨專業化、規范化、國際化。這一趨勢要求政府從台前退到幕後,把精力用於改善投資環境上,而把企業推向招商外資的主戰場,讓企業直接與投資商、合作者談項目、圖發展。九、越來越重視三個層次的投資環境。指工業和服務業的配套能力。政府須做的是分的當地產業發展狀況和產業優劣勢,制定當地產業發展規劃,選出一定階段的重點支柱產業,給予支柱產業政策扶持,加快發展,延長產業鏈和培育服務體系。十、從只招產業資本到也招其它行業資本。從只招產業資本(實業資本)創辦工廠或生產車間,發展到既招產業資本,也招商業資本、金融資本、知識資本和風險資本。十一、招商載體越來越專業化。專一化主要是指開發區傾向於發展單一行業的趨勢。開發區經歷綜合化階段、功能化階段後,已經轉變到專一化階段,如軟體園、數碼園、中葯園、留學生創業園、科技園等等。十二、招商引資與各類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或戰略密切結合。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或戰略往往需要藉助招商引資實現,如會展經濟、旅遊經濟、循環經濟、外資經濟、飛地經濟、候鳥型產業、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就需要招商引資為之服務。十三、「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改革開放之前,國內資本市場以引進外資為主的「引進來」為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的國內經濟的發展,沿海地區「走出去」開始變得活躍起來,深圳在「走出去」中走在前列。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深圳發揮外向型產業優勢和區位優勢,「走出去」工作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十四、投資促進與外交活動相結合。中國駐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擔負著管理和協調在當地開展的招商引資和投資促進活動的任務,今後,投資進活動將進一步配合外交活動,十五、招商引資藉助經貿洽談會、文化節會成為區域經濟的經常性工作。在深圳,重要的節會如高交會、文博會都安排有地方政府的招商洽談活動。十六、龍頭企業是招商引資的重點對象。這種以產業鏈、龍頭企業為特徵的項目推介是先進理念、先進招商方式的體現。對於產業招商來說,有了龍頭企業,更為需要的是配套支撐條件。十七、地方政府評估引資效果從簽約金額轉向到位金額。在媒體關於招商引資的報道中,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不再把招商引資的效果放在簽約資金數額的追求上,而是以實際到位資金數額做為招商引資所追求的目標。十八、招商引資出現許多新形式。如扶貧招商、飛地招商方興未艾。委託招商、以商招商、產業招商、項目招商等多種形式招商,不斷推動招商引資工作向縱深發展。十九、投洽會成為國內招商促進的行業盛會。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於每年9月8日至11日在中國廈門舉辦。投洽會以「引進來」和「走出去」為主題,以「突出全國性和國際性,突出投資洽談和投資政策宣傳,突出國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突出對台經貿交流」為主要特色,是中國目前唯一以促進雙向投資為目的的國際投資促進活動,也是唯一通過國際展覽業協會(UFI)認證的全球規模最大的投資性展覽會。二十、網路招商越來越活躍,前景可觀。這種招商方式不僅拓寬了招商領域,還大大降低了招商成本,受到投資雙方青睞。全國各地地方政府,以及一些招商園區都建有招商網站,通過招商網站展示區域投資環境,招商優惠政策以及重點招商項目。令人矚目的當屬中國招商資網,它搭建了政府招商機構招商項目和投資機構投資意向對接的平台,通過"中國招商投資網"龐大的行業資訊。 [編輯本段]與招商有關的知識一、如何評價外資質量?外資質量評價的基本標准有十條: 1、是否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 2、是否符合國家的區域外資政策; 3、技術水平是否先進適用;4、項目是否符合環保要求;5、能否提高原有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6、是否創出了中國自己的品牌; 7、合資企業是否由本國資本掌握控股權; 8、合資產品的市場結構是否優化; 9、合資是否有利於增強原有企業的活力; 10、合資企業的利稅指標是否達到要求; 11、合資企業是否具有長期持續發展的後勁。二、什麼叫生地、毛地、熟地?生地是指不具備城市基礎設施的土地。 毛地是指城市基礎設施不完善、地上有房屋拆遷的土地。 熟地是指具備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土地平整能直接進行建設的土地。 三、什麼叫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三通一平:通電、通路、通水、土地平整。 五通一平:通電、通路、通水、通訊、排污、土地平整。 七通一平:通電、通路、通水、通訊、排水、排污、有線電視、土地平整。 四、合同有哪些主要內容? 1、標的 2、數量 3、質量 4、價款或酬金 5、履行期限 6、履行地點 7、履行方式、8、違約責任。 五、我國利用外資有哪些原則? 1、主權原則; 2、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資為輔的原則; 3、平等互利的原則; 4、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的原則; 5、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給外商以普遍優惠的原則。 六、怎樣有效地利用外資? 1、以有發展前途的骨幹企業為主,主動選擇有實力的跨國公司、財團合作,充分利 用外資企業在技術、產品、管理、營銷和資金等多方面的優勢,在互補互利中提高、發展和壯大自己。逐步形成上水平、上規模、多元化、外向型的現代化企業。 2、在同外資的談判合作中,首先要以優秀干練且有些涉外工作經驗的企業家作為中方代表(還應聘請有涉外法律、會計知識的專家當顧問)選好條件較適合地外資合作企業對象,進行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和談判工作。雙方要合作做好項目可行性研究。特別要重視風險分析和投資回報率,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要做到項目有真正的可行性,而不是「可批性」。這是企業合資經營後能否產生預期經濟效益的保證。 3、在同外資合作中,要採取科學方法,實事求是地正確評估企業原有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既要防止國有資產的貶價流失,也不能漫天要價,使外方難於接受,或影響我方信譽。 4、在合資經營中,要努力利用外方所提供的有利條件,把大力培養和建立一支優秀的中方管理和技術人員隊伍作為辦好合資企業和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條件。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也要把外商投資企業的培訓工作當作為國家培養人才的一個組成部分,積極協助他們商調和招聘人員、辦理出國培訓手續並做好這些人員的政治思想工作。 5、實解決中方的配套資金問題。建議國家在基建投資中,撥出一部分作為重點 建設項目吸收外資合營的中方股本。凡是國家批準的合資項目,可向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或其他專業銀行申請中方股本貸款。銀行對於有發展前途、經濟效益好的老合資企業增資擴股時,應優先考慮給予股本貸款。有條件發行股票上市的合資企業,可在國內或海外上市籌資。 七、什麼叫外資?什麼叫內資? 外資嚴格意義上講是指引進的國外、境外的資金,有些地方政府為加大本地區考核力度將引進的市外資金也視為外資,這類市外的國內資金不能統計為外資,只能作為招商引資的成果。但是已投產的外商投資企業在境內以實現利潤再投資,且投資比例不低於項目總投資25%的, 法律上承認其外資企業身份,並可作為外資統計。內資嚴格意義上講是指引進的國內公司、其他經濟組織或個人在本地投資發展的資金。八、內資項目審核時需要交哪些材料? 1、營業執照復印件; 2、法定代表人和外來投資者個人身份證明; 3、資金到賬證明或有關單據憑證;實際已投入沒有單據憑證的,由市招商引資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專業人員驗審; 4、項目合同文本復印件; 5、外地投資企業出具的引薦證明。九、外資項目審核時需提交哪些材料? 1、批准證書復印件; 2、營業執照復印件; 3、企業進資報表; 4、外匯管理局出具的外資到位證明;5、開戶銀行外資進賬單復印件; 6、項目合同文本復印件; 7、合資企業章程; 8、外商投資企業出具的引薦證明。 十、外來客商哪些投資可以計算實際進資? 1、農業開發、生產項目,當年實際投入的生產成本; 2、房地產開發(含市場建設開發)項目,受讓土地投資、基礎工程費和拆遷安置費; 3、以設備、技術、商標、知識產權作價的資金; 4、在銀行長期貸款(一年及以上)用於企業發展投入的資金; 5、與駐市大中型企業合作開發項目的投資額; 6、捐贈用於生產性項目和社會公益事業的資金; 7、企業的流動資金(按當年投資某月份的財務報表計算),但流通、咨詢、中介服務類企業只認定固定資產投資; 8、各部門爭取上級計劃之外的資金。 十一、什麼是中外合資經營企業?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是指由外國公司、企業和其他組織或個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經 中國政府批准在中國境內同中國的公司、企業或其它經濟組織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共擔風險、共負盈虧的股權式經濟組織。 十二、什麼是中外合作經營企業? 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是指由外國公司、企業和其它經濟組織或個人,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則,經中國政府批准,在中國境內,同中國的公司、企業或春它經濟組織共同舉辦的按協議約定各自權利與義務的契約式經濟組織。 十三、什麼是外資企業? 外資企業是指外國的企業、其它經濟組織或個人依據我國的有關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全部資本由外國投資者投資,並由外國投資者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 十四、外商投資企業如何辦理退稅手續? 1、納稅人申請減稅、免稅,應向主管稅務機關提出書面申請,並按規定附送有關資料; 2、減稅、免稅的申請須經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減稅、免稅審查批准機關審批; 3、納稅人在享受減稅、免稅待遇期間,仍應按規定辦理納稅申報,並按稅務機關的規定報送減免稅金統計報告; 4、納稅人必須按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稅務機關的規定使用減免稅金。對不按規定用途使用的,稅務機關有權取消減稅、免稅,並追回已減免的稅款; 5、納稅人享受減稅、免稅的條件發生變化時,應當及時向稅務機關報告,經稅務機關審核後停止其減稅、免稅,對不報告的,稅務機關有權追回已相應減免的稅款; 6、減稅、免稅期滿,納稅人應自期滿次日起恢復納稅。 十五、哪些土地可以免繳土地使用稅? 下列土地免繳土地使用稅: 1、國家機關、人民團體、軍隊自用的土地; 2、由國家財政部門撥付事業經費的單位自用的土地; 3、宗教寺廟、公園、名勝古跡自用的土地; 4、市政街道、廣場、綠化地帶等公共用地; 5、直接用於農林、牧、漁業的生產用地; 6、經批准開山填海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廢棄土地,從使用的月份起免繳土地使用稅5年至10年。 7、由財政部另行規定免稅的能源、交通、水利設施用地和其他用地。十六、哪些土地可以減免土地使用稅? 下列土地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稅務局確定減免土地使用稅: 1、個人所有的居住房屋及院落用地; 2、房產管理部門在房租調整改革前已租的居民住房用地; 3、免稅單位職工家屬的宿舍用地; 4、民政部門舉辦的安置殘疾人佔一定比例的福利工廠用地; 5、集體和個人開辦的各類學校、醫院、托兒所、幼兒園用地。 十七、興辦環保產業有哪些優惠政策? 在興辦環保產業方面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規定的優惠政策有: 1、對工業企業利用「三廢」生產的產品,可以給予定期減稅、免稅照顧; 2、對於企業綜合利用產品的盈利,在投產三年內經同級財政部門審查批准,可以留給企業繼續用於「三廢」治理; 3、綜合利用項目的折舊基金,全部留給企業,專項用於綜合利用設施的更新改造; 4、對微利和生產國家急需原料的綜合利用項目,各專業銀行應當積極給予貸款扶持,還貸期限可以適當延長。 十八、什麼是資產評估?資產評估應遵循哪些原則? 資產評估是指由專門的機構和專業人員,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和調查研究所獲得的資料,根據特定目的,遵循一定的工作原則、程序和標准,採用相應的經濟原則和適當的計算方法,重新確定某種資產價值的工作,簡要就是對資產某一時點的價格進行估算。資產評估的原則: 1、公平性原則 資產評估涉及到有關各方的利益關系,評估工作必須堅持公正的態度和獨立的立場,才能使其結果真實可靠地反映資產價值。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資產評估要按照國貫慣例公正鑒定外商投資財產的價值,維護投資各方的合法權益。 2、科學性原則 評估資產時必須掌握足夠的資料,選擇適用的標准,採取適當的方法,制定科學的評估方案,綜合考慮各種可能影響資產價值的因素進行系統分析,從而對資產價值做出合乎邏輯的判斷,保證資產評估結果的准確性和科學性。 3、獨立性原則 獨立性是科學性和真實性的基礎,評估人員及評估機構應排除來自任何一方的干擾對被評估資產的價值出完全獨立的結論。資產評估機構享有法人地位,只要其結論是在科學性的原則下取得的,符合國家法規的要求,則評估結論就應受到法律的保護。 4、可行性原則 一是評估方法要簡便易行,使大家都能掌握和了解。二是評估機構是合法的,評估程序是規范的,所用方法是科學的,評估結果應當是可信的並具有法律效力的。 5、替代性原則 當同時存在幾種效能相同的資產時,價格最低的資產需求最大。在評估時考慮某一資產的選擇性或有無替代性是評估的一個重要因素。 6、變化原則 資產的價值不僅由於本身的使用和自然的作用而改變其價值,而且還受外界社會、經濟、技術發明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資產的評估價值不是指資產在一段時間內的價值,而是指其在某一時點的價值,資產的價值隨時間而變化。 7、期望原則 資產的價值不是按照過去的生產成本或銷售價格而確定的,而是根據對未來收益的期望值來確定的。未來收益不是一個現實的數據,是評估人員根據多種因素進行分析預測得來的。 8、平衡原則 各種因素在經濟生活中是相互制約的,一個因素發揮多大的作用依賴於其他因素發揮作用的程度。當各經濟因素處於平衡關系昱,資產價值就高,反之則相應降低。 9、貢獻原則 構成資產的每一部分的價值的大小取決於它對資產的整體所起作用的大小,每一部分資產的價值是以它存在時能為該項資產增加多少價值或者它不存在時使該資產減少多少值來測定的。這一原則對於整體資產的評估十分重要,有的單項資產的價值貢獻幾乎等於整體資產的總價值,而有的卻幾乎為零。 10、外部經濟原則 資產的價值經常受本身以外的經濟、政治、人文地理、科學技術進步等各種經濟性和非經濟性因素的影響。因此在資產評估時除了分析資產本身外還要注意這些外在因素對資產價值的影響及其變化趨勢。 11、最高最佳使用原則 在市場經濟中資產總是趨向最佳用途。如果資產目前未達到最佳利用,進行評估時可按照資產在最佳狀況下獲得最高利益的能力來確定其價值。 12、供求原則 資產的價值評估必須分析市場上的供求關系,當某項資產的需求增長時,資產的價值呈上漲的趨勢,而對該資產的供應增加時,資產的價值呈下降的趨勢。 13、技術進步原則 如果資產的功能落後則要按低價估價,有的甚至按報廢處理,只計算殘值。 十九、申報福利企業需報送哪些材料? 申辦福利企業需報送下列材料: 1、企業營業執照副本或經原發照機關同意的復印件; 2、法定代表人及主辦單位申請辦理福利企業的報告; 3、殘疾證明復印件(縣級以上醫院出具的疾病證明書); 4、「四表一冊」:即企業基本情況表、殘疾職工工種安排表、企業職工工資表、利稅分配使用表、殘疾職工名冊; 5、福利企業年檢審批表; 6、辦廠方案:資金來源,生產經營場地,生產經營內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分析報告。 7、縣(市、區)和設區市民政、國稅、地稅部門要求確認的報告。 二十、設立有限公司辦理驗資時應提交哪些資料? 以貨幣資金投資設立的有限公司應提交:1、經批準的合同、協議、章程;2、開立的銀行正式賬戶或臨時賬戶,銀行進賬單(回單);3、銀行函證;4、審驗單位法定代表人的任職文件(董事會決議或股東會決議)和身份證明;5、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準的「企業名稱預先核准通知書;;6、股東身份證;7、單位設立登記申請書。 另外,以實物資產投資設立的有限公司還應提交:1、實物資產出資清單填列的實物資產品名、規格、數量、質量和評估作價報告;2、實物資產的權益證明;3、各投資者對實物資產數量和作價的確認函;4、各投資者承諾在規定的期間內辦妥財產權轉移的承諾函。 以無形資產投資設立的有限公司還應提交:1、以土地使用權、工業產權和非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出資的清單;2、提交相關的專利證書、商標證書、土地使用權證、有效狀況、評估作價報告;3、各投資者確認函,承諾辦理財產權轉移手續。 上述內容不適用於募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驗資。 二十一、哪些收入不計入工資、薪金所得項目? 有些收入雖然直接發給個人,但不屬於工資、薪金性質或者不屬於納稅人本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獨生子女補貼,托兒補助費,差旅費津貼,誤餐補助,執行公務員工資制度未納入基本工資總額的補貼、津貼差額和家屬成員的副食品補貼,按國家規定比例實際繳付的住房公只金、醫療保險金、養老保險金、失業保險金。 二十二、哪些所得可以免稅? 下列所得,可以免稅: 1、省、部、軍級以上單位以及外國組織、國際組織頒發的科學、教育、技術、文化、衛生、體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獎金; 2、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 3、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的補貼、津貼; 4、福利費、撫恤金、救濟金; 5、保險賠款; 6、軍人的轉業費、復員費; 7、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幹部、職工的安家費、退職費、退休工資、離休工資、離休生活補助費。 8、個人舉報、協查各種違法、犯罪行為而獲得的獎金; 9、個人辦理代扣代繳稅款手續,按規定取得的扣繳手續費; 10、個人轉讓自用達5年以上、並且是唯一的家庭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 11、對於個人購買社會福利有獎募捐獎券、體育彩票一次中獎收入不超過1萬元的,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對於一次中獎收入超過1萬元的,應按稅法規定全額徵收個人所得稅; 12、國家規定的其他免稅所得。 二十三、哪些項目可減征個人所得稅?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批准可以減征個人所得稅: 1、殘疾、孤老人員和烈屬的勞動所得;2、因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損失的;3、其他經國務院財政部門批准減稅的。 (轉帖)
6、經濟全球化趨勢對於我國企業的構建和經營有什麼新的要求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經濟全球化作為客觀的歷史進程,是世界范圍內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它是以經濟的市場化、貿易自由化、生產和投資跨國化為基礎的,
由市場力量所推動的,跨越民族國家和地區界限的全球經濟的發展態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一支重要的生力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經濟出現一體化的新趨勢,我國加入WTO後,出現了國內市場競爭國際化的新形勢。這既為我國中小企業提供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重挑戰。面對這一國際大舞台,我國中小企業須制定積極應對的發展戰略。
一、我國中小企業走向全球化的機遇
(一)中小企業在經濟全球化中能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統一的全球大市場,為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近幾年,我國中小企業有較快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關稅、非關稅壁壘」的調節和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我國加入WTO後,給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平等的路徑。
(二)良好的政策基礎。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近年來,我國政府相繼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外向型發展的政策,對中小企業的海外投資、出口退稅等給予優惠,所有這些都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三)中國加入WTO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提供了契機。入世後,不僅中國市場向WTO成員國敞開,WTO各成員國也向中國開放市場,中小企業可趁機擴大出口,並向其他成員國進行投資和經營。
(四)信息化潮流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提供了便利。空前發展的信息技術有助於中小企業快速、全面地獲取並分析國際市場信息;信息技術所帶來的電子商務使企業的經營活動突破了地域、時間和企業規模的限制;運用網路技術還可以將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分支機構、供應商、客戶和消費者緊密聯系起來。這些為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掃除了障礙,使中小企業也能在國際市場上與大企業共同競爭。
二、我國中小企業走向全球化面臨的挑戰
(一)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內部壓力
1.融資渠道不暢。融資渠道不暢是影響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市場融資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條渠道,直接融資可分債券融資和股票融資。就債券融資而言我國政府規定,企業債券發行主體必須是國有大企業和股份制公司,且企業凈資產必須在3000萬元以上,有三年連續盈利紀錄,中小企業很難滿足上述要求。就股票融資而言,由於中小企業目前尚不具備在深滬兩股市上市的資格,國內又沒有開放針對可供中小股票、債券上市的「二板」小型市場,間接融資主要是從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借貸。由於中小企業貸款風險高、自身的資信度過低,沒有建立起和缺乏有效的信用擔保制度,且缺少有效的抵押品,致使金融機構「惜貸」。
2.管理水平低。管理水平低表現在有的企業內部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亂,浪費嚴重。許多中小企業實行的是封建「家長式」的管理模式,很少能真正運用先進的科學方法管理企業,並且缺乏創新精神;國家對企業的管理,無章可循和有章可循同時存在,而且缺乏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
3.缺乏宏觀層次上的政策。近年出台的政策對大企業優惠多,而對中小企業考慮較少。「重大輕小」的思想嚴重存在,缺乏對中小企業進行統一管理領導機構。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沒有制定有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使中小企業發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護;沒有制定一套完善、系統、持續的政策扶持體系,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在「抓大放小」這一政策實施上有的還存在一放了之或一賣了之的錯誤思想和做法。
4.缺乏公平競爭的經營環境。在市場環境方面,給中小企業發展造成障礙源於過去的計劃經濟以及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行業的大型企業造成的人為壟斷。對中小企業規定了多種限制政策,如行業進入壁壘政策,目前一些行業如醫葯、出版、印刷業等規定必須是國有企業,對上市指標、自營進出口權等也向國有企業或大中型企業傾斜。同時,市場交易缺乏規則,市場秩序混亂,加之一些部門執法不力,執法不公,執法不嚴,以及某些地方政府在執法中存在地方保護主義,有關部門對中小企業徵收名目繁多的各種稅費,使得中小企業負擔過重。
(二)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外部壓力
1.競爭全球化的挑戰。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五洲四海的企業紛紛「搶灘」中國這個潛在的巨大市場,全球企業500
強中已有400多家挺進中國,幾百億美元外資投入中國市場,在中國直接或者間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這既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也給技術和管理相對落後的中小企業造成巨大的壓力。
2.高新技術的挑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技術創新的過程。國外大企業的求強靠創新,小企業的發展靠創新,發達國家推行經濟全球化,也是在產品營銷、技術輸出、資金投放、資產經營等方面創新,他們有優越的創新環境,完善的創新機制和充裕的經濟條件,而我國中小企業在這種發展趨勢中,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
3.信息革命的挑戰。在新經濟時代,知識信息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誰掌握了信息,誰就占據了先機。國外先進企業的管理與信息系統建立數十年來,已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而從我國中小企業目前的經濟狀況、科技水準、企業實力來看,要盡快進入到信息高速化時代,時機還不成熟。
三、面對經濟全球化,中小企業應採取的對策
(一)中小企業的自身努力是實現國際化經營的關鍵
1.努力增強自身實力。(1)提升規模優勢。(2)注重培養和引進國際經營人才。(3)中小企業應逐漸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業的科研開發能力,在本領域內不斷實現技術創新,發揮自己獨特的技術優勢。
2.加快信息化建設,努力發展電子商務。首先,企業必須建立強有力的商業信息系統網路,把握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動權。其次,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即在國際互聯網上採用數字化方式進行國際商務活動。最後,中小企業可以採用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態虛擬企業的形式,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
3.樹立國際市場營銷觀念。中小企業要成功地進入國際市場,必須實現營銷策略的創新,以國際市場營銷的新觀念取代傳統的生產和推銷觀念,充分把握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特點,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長,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組織生產,籌劃促銷手段和確定分銷渠道,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獲取利潤。
4.實施名牌戰略。21世紀是名牌產品到名牌企業到名牌經濟的世紀,名牌經濟是市場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小企業要實現國際化經營,必須實施名牌戰略,在保護企業品牌的基礎上,增強名牌的意識和觀念,站在國際市場的高度培育和發展名牌,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名牌的科技含量,以保證自己的企業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
5.建立技術創新體系。技術創新是中小企業高科技化、國際化的必由之路。要允許和鼓勵有創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資本和智力成果參與企業分配,獎勵有特殊貢獻的職工,特別是獎勵科技和經營管理人員,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政府要制定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通過財稅、金融政策來鼓勵其發展。
(二)健全的政策體系是中小企業實現國際化經營的基礎
1.完善並切實落實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針對中小企業資金短缺的現狀,建議國家單獨設立支持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對外投資基金和出口貿易基金,以激勵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融資方面,應給予中小企業較寬松的融資政策,如放寬中小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及上市的條件;允許它們進入國際資本市場,根據自身的能力和需要進行適當的資金融通等等。
2.簡化對外投資項目審批程序,加強對外投資的事後監管。建議專門設立國務院直屬的國家海外投資管理局,統一對外投資的審批權。同時,國家海外投資管理局應盡量簡化審批程序和手續,提高審批效率,徹底改變目前對外投資管理體制下「部門多、手續繁、效率低、周期長」的失效狀況,為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創造寬松、公平的環境。
3.健全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配套服務體系。首先,加快制定和完善有關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法律法規,明確中小企業在跨國經營過程中的地位及權利義務,以保護中小企業的利益。其次,動員外經貿部、進出口商會及駐外經商參處等對外工作機構,為中小企業收集國際市場信息,並協助它們開辦一些招商會、展銷會、洽談會等國際交流活動,以使中小企業能夠准確把握國際市場動向,順利開展跨國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