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的案例!急~~~
(一)國加入WTO並開始進入了國際化、全球化快速發展的軌道,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也得到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的承認。融入國際大家庭,不僅給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帶來巨大的變化和影響,對普通百姓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文化選擇等方面,影響也是深刻的。人們既有興奮和歡樂,也有無奈和痛苦,需要經歷碰撞、調適和整合的過程。
環視宇內,全球化已勢不可擋,全球人士無處遁逃,中國文化亦然。有人認為,在國外種種具有潮流很前衛的思想進來後,中國的很多文化變得不堪一擊,中國好的文化都流到國外,被別人所用,而國外的不良現象都流到了中國,而中國人本身也在流失自己的好的文化。有人則認為,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融合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趨勢,沖突是中國文化安全發展的動力;創新是中國文化安全發展的核心,這三者互相聯系,互相補充,相輔相成,一起構成中國文化安全發展戰略的統一的有機體。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總的來說有三個層面:第一個是文化產品的沖擊。因為外國文化產品在國際文化貿易市場上具有比較大的優勢,中國首先將面臨佔有國際優勢地位的文化產品對中國文化產品的沖擊。第二個是文化資本的沖擊。國際文化資本進入中國參與整個中國的文化企業的生產,採取某種本地化的生產方式,就地整合資源,就地生產、產品就地出售。第三個是文化價值觀的沖擊。隨著外國文化產品的普及,它一定會對我國文化消費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認同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首先我覺的是對我國文化的沖擊,從現在新青年崇尚西方節日這一個現象看,雖然08年起,我國已經做了節日的調整,但這也是從中看出,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慢慢受到威脅。經濟全球化加快了中國的發展,對中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這也密切了中國與外來文化的交融,我國文化能不能從中崛起也是個問題,現在的少年都不喜歡接受傳統教育,都有類似於反叛的心理,這也導致了不少人對自己文化的否定,恰好有這時有外來文化的填補,這不利於我們對中國文化的繼承,經濟的政治跟文化的基礎,如果經濟全球化,有可能對任何國家都產生沖擊,畢竟經濟的接觸也必定會產生文化接觸。
因此,中國文化如何直面「全球化」,被搬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層面。我認為,首先應當借鑒歷史,提高國人的文化素養,對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後調整心態,穩健應對,從容不迫。再加上政府發揮職責,積極引導,責無旁貸。
未來「全球化」局面下的文化,應當是「和合」文化而非「同一」文化;文化背後的較量,是「綜合國力」的較量;所以,將文化傳統發揚光大,人人奮發圖強,仍然是當今中國的主基調。
2、全球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呢?
第一,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全世界的優秀文化可以共同促進、共同發展,實現雙贏。
時至今日,我們經常聽說“經濟全球化”,但除了經濟以外,政治、文、化科技也在實現全球化。特別是文化,是全球化的“重點項目”。別的不說,近些年來在海外開辦的孔子學院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各地文化交流、融合的最好見證。
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孔子學院為載體,和世界各地文化不斷交流、碰撞,和它們求同存異,維持一個和平相處的局面。在異國他鄉,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花朵”。
除了優秀儒學思想這樣的傳統文化以外,其他優秀的文化也在全球化過程中和世界文化相互促進,相互發展。我相信,憑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優秀肯定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站穩跟腳。
第二,會加速淘汰一些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眾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有兩面,中國傳統文化也是一樣。盡管大部分優秀,但還是有一部分糟粕混雜其中,比如愚忠、愚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忠君愛國、侍奉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無論他們是對是錯,都要嚴格地執行。這樣的文化屬於糟粕,天地之間本就不存在什麼“天子”,人人生而平等,刻意強調人的等級性會使社會倒退。
更何況是人就會犯錯,父母和“天子”不可能全是對的。我們在執行的時候,一定要判斷對錯。
第三,讓其他國家更加了解歷史悠久的中國。都說文化是了解一個國家歷史發展和意識形態的最好途徑,通過中國的傳統文化,世界人民可以充分了解中國的發展和一貫的友好和平主張。這對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重要、更全面的作用,是有利的。
3、經濟全球化對文化的影響初二政治
當今的世界正處於一個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時代。
科技現代化的迅猛發展,
經濟交往
的日益頻繁,
通信傳媒的高速進步,
自由貿易的逐步深化,
正在把整個世界融合為一個全球
性的統一市場,
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廣度和深度推進。
全球化是一把
「雙刃
劍
「,
它既是加快經濟增長速度、
傳播新技術和提高富國和窮國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
但也
是侵犯一個國家主權、侵蝕當地文化和傳統、威脅經濟和社會穩定的一個很大爭議的過程。
全球化和文化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
經濟全球化與政治多極化的今天,
任何一種民族
都面臨外來文化的沖擊。
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經濟全球化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在
保持我們文化特色,借鑒外來文化優勢的同時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一.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影響
首先,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和相互影響得以加強,
有利於中國文化在全
球范圍內的傳播。
在經濟全球化的號召下,
我國一些優秀傳統文化正慢慢走出國門,
向世界
顯示我們文化的魅力。像是如今風靡全球的孔子學院,向世人展示了我國傳統的儒家思想,
成為傳播中國
文化和推廣漢語教學的全球品牌
和平台。它秉承了孔子「和為貴
」
、
「和
而不同」的理
念,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中外文化
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
經濟全球化發展有利於我們汲取世界各國文化之長,
使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不斷得
以豐富和發展。世界各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許多優秀的文化
,特別是西方
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
、經營管理經驗等。這些先進的思想觀念不僅是西方國家文化的
核心部分,
也是西方文明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
並且還是我國傳統文化所不太完善的部分。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有利於我們更好的學習各國特別是西方國
家發展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成果,從而促進國人的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增強市場意識、
科技意識、效率意識和現代管理意識。
再者,
國外從不同角度審視和關注我國傳統文化,
這為我們思考和關注傳統文化提供了
新視野。
在外國思想家的視野中
,
他們從老子的著作中發現了中國古人對宇宙生成說的初步
設想
,
也從中找到了對當今社會具有重大意義的環境保護思想,
特別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
思想
,
從中他們看到了現代人應該具備的一種處理人與環境關系的思想;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
家庭倫理中
,
他們看到了可以用於改善當代西方家庭倫理關系,
應對老齡化社會的種種社會
規范;從
《易經》
中外國人更是讀出了當代計算機二進制的原理。而一部孫子兵法更是成為
世界軍事院校的經典教材。而這些,
都是我們不曾發現的。
經濟全球化下,
當越來越多的人
關注我們的文化時,
我們看待同一事物的視野越來越寬廣了,
我們的文化被剖析地也就越來
越深刻了。
二.經濟全球化我國傳統文化的沖擊
縱然經濟全球化給傳統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很多機遇,但同時我們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首先,
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使大量外來文化流進,
西方文化迅速擴張,
從而忽視了本土
的傳統文化。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追逐潮流,熱衷過一些洋節,如聖誕節、萬聖節、感
恩節等。然而,我們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卻原來越冷清,逐漸被打入冷
宮。外來文化的沖擊使我們傳統文化的地位搖搖欲墜,有些文化甚至都面臨著消亡的危險。
其次,
經濟全球化下我們的文化的多樣性受到嚴重的威脅。
當前的文化全球化在很大程
度上表現為西方部分發達國家的文化產品充斥於世界。
可以說,
西方文化意識和西方文化習
俗正在日趨全球化,無論是在服裝、食品、電影、電視,還是在建築設計方面
4、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帶來什麼樣的沖擊?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文化帶來了競爭的意識,開闊了人民的視野,增長了知識,帶來了先進的現代化管理技術,促進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比如:體育事業的發展就是這樣。經濟全球化在帶來國外先進的理念的同時也給我國帶來了許多消極的因素,甚至沖擊著我國的傳統文化,比如:拜金主義者、自由主義、享樂主義等對我國的青少年影響較大,我們必須要加以批判,區別對待。
5、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總的來說有三個層面:
第一個是文化產品的沖擊。中國首先將面臨佔有國際優勢地位的文化產品對中國文化產品的沖擊。
第二個是文化資本的沖擊。國際文化資本進入中國參與整個中國的文化企業的生產,採取某種本地化的生產方式,就地整合資源,就地生產、產品就地出售。
第三個是文化價值觀的沖擊。隨著外國文化產品的普及,它一定會對我國文化消費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認同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
6、中國傳統節日研究現狀
關鍵詞: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現狀;
社會日新月異,生產力飛速提高,物質基礎的變革必定會引起文化上的改變。新形勢下,傳統節日文化面臨著一些困境。客觀准確的分析認識這些困境,是制定切實有效的傳承途徑的必要前提。
一、傳統節日文化日趨淡化
從最近幾年各地的過節形式來看,傳統節日的許多蘊含豐富文化內涵的習俗和儀式活動等都逐漸被人們淡忘,有的已經趨於失傳了,而且根據不同地方的節日特色,這種淡化趨勢地域之間程度有所不同,過節的氛圍的淡化是個不爭的事實。追求其原因,這與外部西方節日的沖擊和內部國家自身社會結構的轉型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
(1)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節日文化的沖擊
(全球化的趨勢下)世界性的民族意識迅速覺醒,人們開始以自覺的或自發的態度來尋找迷失的民族文化自我,於是,民族文化受到空前的重視,開始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尋求對內求得團結和統一、對外則要求獨立和差異的這樣一種適合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發展道路。[1]隨著全球進入信息化時代,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並且相互滲透,尤其是伴隨西方國家經濟霸權而來的文化霸權,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帶來了挑戰。西方正在、並將繼續試圖通過將自己的利益確定為『世界共同體』的利益來保持其主導地位和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個詞已成為一個委婉的集合名詞(代替了『自由世界」),它賦予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為維護其利益而採取的行動以全球合法性。」[2]如何在這股世界大浪潮中保持中國文化特色,堅持中國節日文化的獨立性,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西洋節日的滲透,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一定的沖擊。正如美國學者弗蘭克·寧柯維奇在《文化外交》一書中指出的:「文化手段和政治、經濟、軍事手段一樣,不但都是美國外交政策的組成部分,在大國間軍事作用有限的情況下,特別是在現代核戰爭無法嚴密保護本國不受報復的情況下,文化手段尤其成為美國穿越障礙的一種更加重要的強大滲透工具。」[3]目前,我國也採取了許多相關措施來促進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使人們通過各種節俗活動,在耳濡目染中自覺理解、接受民俗傳統,實現傳統文化的傳遞與繼承。例如傳統節日假日的法定化,一些傳統節日中具有深厚文化價值的民俗活動,由於受到法定節假的支撐,民俗活動的開展有了時間保障,這將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深刻的意義,但是這也不抵西方節日在中國火速發展的勢頭。
西方節日在中國的普遍流行,迅速在中國佔領一席之地,這與商家和媒體的為巨大的商業利益而不遺餘力地對洋節推波助瀾是密不可分的。每年一到聖誕節、情人節,商家的各種廣告宣傳活動就會鋪天蓋地,聖誕樹、聖誕晚會、蘋果、聖誕帽、玫瑰花和巧克力等西方節日有關的商品成為大街上的主角。另外中國人們對外來文化的態度更加寬容的態度,對西方節日的爭相追捧,一定程度上給西方節日文化的滲透提供了可能性。
在這個更具開放性和多元性的社會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奔放性、浪漫性、娛樂性等的確獨具魅力,值得學習和借鑒,然而我們在發揚人類文化的時候不可本末倒置,作為一個中國人,保護和傳承本國優秀節日文化傳統的責任義不容辭。
(2)社會結構的轉型帶來的人們生活方式、生活觀念的轉變。
傳統節日文化源於中國農業社會的。中國從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步入一個現代的工業社會,隨之而來的是經濟持續增長、社會經濟結構的多元化、高科技飛速發展、公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等等。農業文明中維系傳統節日文化發展的生存的解決溫飽性、交往的血緣關系性、祭祀的家族國家性等日趨發生變化,這些引發傳統節日文化的淡化是在情理之中。
以春節為例,過去春節前一兩月大家都會紛紛忙著辦年貨,置辦新衣服,製作各種乾菜和精美的糕點,包餃子等等,在忙碌中體會新年的樂趣。然而隨著社會結構的轉變,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生活方式日益便捷化、現代化,人們的生活觀念也日益發生變化。可口的食物和漂亮的新衣服在平日就能夠得到滿足,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們的過年情節,節日的獨特性和吸引力大大的減弱。當代生活節奏日益變快,社會競爭力日益激烈,大多數人都會忙於工作,不會再花費太多的時間在過節上,甚至有的人為簡單省事,把所有親戚聚在餐館,一起吃頓「年飯」的功夫,節就算過了,春節原本的守歲、拜年等活動逐漸的被簡單化或省略,過節意義就此大打折扣。
在目前「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時期,傳統節日的很多禮俗和風俗被「現代風尚」所削弱。二、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不良演變現象引發的傳統節日變味
傳統節日文化在現代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開始出現各種不良演變現象,給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精髓的傳承帶來巨大挑戰。導致這種異化的主要因素是,巨大利益驅使下的商業化浪潮和腐敗現象。
商業化浪潮的沖擊下,中國傳統節日里的商業味越來越濃。對於商家來說,假日經濟是近年來最大的黃金增長點,各行各業紛紛從攫取利潤的角度,充分利用假日黃金周調動人們的消費熱情:旅遊部門爭取充分調動人們的旅遊熱情;商業部門爭取充分調動人們的購物熱情;餐飲部門爭取充分調動人們的吃喝熱情。正常合理的的商業活動能夠推動節日形式的多元化,推動經濟的發展。但是,一旦這種商業活動不合理的話會危害百出:賓館飯店的「年夜飯大PK」花樣百出,傳統節日應有的飲食文化元素缺失;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成了商家月餅大比拼的關鍵時機,一些商家賣過期月餅,使人們對節日食品的信任度降低;清明節的祭奠儀式在商品化的社會里也變了味道,令人眼花繚亂的祭品浸天飛舞,從傳統的紙 錢、香燭演變到「別墅」、「小姐」、「寶馬」等。傳統節日價值觀念在異化,傳統佳節原有的意義被商業泡沫歪曲抹殺了。腐敗現象助長傳統節日的不良演變。近年來,國家雖然大力提倡反腐倡廉,但由於巨大利益的驅使,政府官員腐敗現象屢禁不止。中華傳統節日中的禮尚往來的形式成為一些人送禮拉關系的有利借口,許多人把我國的傳統節日當作是巴結領導的黃金時機,節日也因此成了滋生腐敗現象的溫床。以壓歲錢為例:給孩子壓歲錢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除夕夜吃過年夜飯後,由長輩向晚輩分贈錢幣,藉以祝福,這是用來表達親情的溫暖,體現了濃郁的民風民情。在過去,壓歲錢只是一種象徵性的禮物,主要是圖個熱鬧、吉祥。而現在許多人把孩子當成交際應酬的工具,壓歲錢收得最多的,幾乎都是那些父母身居要職的孩子。以月餅為例:2007年中秋節前,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某食品廠生產了一系列的「黃金月餅」.其售價從2180元到26160元不等。而這些月餅則是普通百姓所無法「垂青」的,「黃金月餅」的背後掩蓋的是一種「另類腐敗」—對那些有所求又不好明示、想送禮又怕惹人眼的人來說,給領導送盒「月餅」實在是「曲徑通幽」。[4]由此可見,傳統節日被部分人以非法目的利用,破壞了節日本該有的濃厚節日文化氛圍,詆毀了傳統節日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文化形象。
三、過節趨於表面化,傳統節日文化內涵逐漸被遺失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青少年教育與發展研究中心為了解首都小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情況,從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底,對首都3778名小學生進行了問卷抽樣調查。對於那些影響力比較大、流傳性比較廣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和清明節的起源、傳說及習俗等,絕大多數小學生都能夠做出正確回答,其比例佔85%以上。但對於端午節和七夕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小學生對其相關的傳說則了解不多。[5]這些小學生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精髓還需要他們的傳承。但是事實證明這些孩子對傳統節日日期、傳說、起源等知之甚少,這與目前過節表面化的現狀是密不可分的。
傳統節日的部分形式內容被保留下來,隨著社會物質條件的豐富,節日的娛樂功效被人們擴大,但其中包含的文化精髓往往被人們忽視,這不免增加了人們對傳統節日的疏離感和陌生感。
在這些發展困境面前,一些人開始否定傳統節日文化,認為這些傳統的東西已經不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的巨大「誘惑」下,認為中國的這些傳統因素已經「過時」了。其實這是對歷史不負責任的表現,面對這些困境,我們要做的不是盲目的否定傳統節日文化,丟棄歷史給我們的「財富」,而是要一如既往的秉承這些優良傳統,並且緊隨時代步伐,為傳統節日文化開拓一條能夠體現時代性的嶄新道路。
參考文獻:
[1]金民卿.《文化全球化與中國大眾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8頁.
[2]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華出版社,2002年.第200頁.
[3]張驥,韓曉彬.論美國「文化霸權」的歷史淵源與現實基礎[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1年:第26頁.
[4]肖琴.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船山學刊,2009年.
[5]王穎.首都小學生傳統節日文化認識現狀及對策[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
7、全球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經濟的全球化帶來頻繁的文化交流,促進了世界各民族之間的溝通、理解和尊重,但全球化的趨勢也不可避免對傳統文化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很多具有特色的手工藝、民族特色在消失,有的漸趨消亡,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識。 專家說在今後的一百年間, 由於全球化的發展,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不同的語言將會消失. 不要說全球化的問題, 即使看全國化的問題也可見一斑, 比如說川菜, 比如說海鮮, 比如說小吃, 這些東西越來越標簽化, 越來越向美式快餐那樣全國都是一個味道, 在地域文化中佔一個非常重要位置的飲食文化也在逐漸消亡.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幾次大規模的文化交融, 有趣的地方在於這些文化的交融往往發生在戰火紛飛, 朝代更替的年代. 春秋戰國年代是中國社會一個非常動盪的時期, 數百年戰爭, 人民的流動造成文化和傳統的大沖擊. 但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戰火和朝代更替可能消滅了一些傳統的文化和傳統價值觀, 比如說周禮和奴隸制度等, 但新的文化, 新的價值觀在不斷地誕生, 九流十家, 老莊哲學, 孔孟之道, 這些文化和道德觀統治了中國整個封建社會, 其影響之深不僅僅是對泛中華民族, 而且還影響了世界. 第二次是五代十國隋唐交替的動亂時代, 燦爛的唐朝文化讓世界給各國至今稱中國人聚集的地方為唐人街. 第三次是新文化運動的年代, 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交融, 沖擊, 出現來一大批文學, 政治, 軍事, 工業的新思維, 新文化, 新的價值體系. 因此, 可以看到全球化卻是會對傳統的文化, 傳統的價值體系帶來沖擊, 但只要是加以誘導和規范, 新的思維體系, 新的文化和道德觀的建立, 不但不會影響一個民族, 一個國家的發展, 反而會促進本地文化的變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