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陷於比較優勢的原因 如何克服!
所謂「比較優勢陷阱」是指一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完全按照比較優勢,生產並出口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則在與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經濟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中,雖然能獲得利益,但貿易結構不穩定,總是處於不利地位,從而落人「比較利益陷阱」。
比較優勢陷阱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初級產品比較優勢陷阱。它是指執行比較優勢戰略時,發展中國家完全按照機會成本的大小來確定本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位置,運用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從而只能獲得相對較低的附加值。並且比較優勢戰略的實施還會強化這種國際分工形式,使發展中國家長期陷入低附加值環節。由於初級產品的需求彈性小,加上初級產品的國際價格下滑,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甚至是貧困化增長現象的出現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種類型是製成品比較優勢陷阱。由於初級產品出口的形勢惡化,發展中國家開始以製成品來替代初級產品的出口,利用技術進步來促進產業升級。但由於自身基礎薄弱,主要通過大量引進、模仿先進技術或接受技術外溢和改進型技術等作為手段來改善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並有可能進入高附加值環節。但是這種改良型的比較優勢戰略由於過度的依賴技術引進,使自主創新能力長期得不到提高,無法發揮後發優勢,只能依賴發達國家的技術進步。
比較優勢陷阱之所以形成,首先是因為比較優勢理論所講的比較優勢產品是本國產品間的比較,而在一國國內具有優勢的產品並不一定在國際競爭中具有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才是產品通過市場檢驗的資格。所謂競爭優勢是指企業在向顧客提供有價值的商品或勞務時所創造的獨特的並持久的屬性,這種屬性可能來自於產品或勞務的本身固有的屬性或產地,也可能來自於生產方法等。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應是具有壟斷性的產品。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資本、勞動力、資源等生產要素可以在國際間流動,再加上技術的進步和對人力資本投資增加,推動了資本對勞動力的替代、新材料對資源的替代以及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對數量不足的彌補,使得大部分發展中國家所具有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在國際競爭中已不再具有壟斷優勢,所以根據本國擁有的比較優勢來參與國際分工,雖然可以獲得一定的貿易利益,但卻不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其次是由於不同的要素會帶來不同的利益。各國的經驗表明,製成品的出口比初級產品出口帶來較大的利益,而製成品中,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一般要比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帶來更多的利益。這就是劉易斯所說的:「如果增長的引擎是較發達的國家的工業產品和欠發達的國家的初級產品的出口,那麼較發達國家的引擎就比欠發達國家的引擎轉動的略微快一些。」第三,現實中的國際貿易市場結構使比較優勢理論的前提出現問題。比較優勢理論的前提假設是國際貿易發生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條件下,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商品價格等於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國際間商品價格的差異反映了一國的比較優勢,比較優勢可以直接形成競爭優勢並成為引發對外貿易的經濟變數。而在現實中的國際貿易市場結構是不完全競爭的,商品價格大於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不能如實地反映一國的比較優勢,從而引起貿易福利的不均衡分配。規模經濟、技術進步成為引發國際貿易的新經濟變數,這使得仍按照比較優勢理論指導開展國際貿易的發展中國家陷入了比較優勢的陷阱。
國際貿易發展的現實表明:比較優勢戰略不能改變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面貌,也無法改變國際貿易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現象。比較優勢戰略由於過分地強調靜態的貿易利益,而忽略了貿易的動態利益,即對外貿易對產業結構的演進、技術的進步以及制度的創新的推動作用。長期執行單純的比較優勢戰略會造成一國的產業結構不能得到升級,而且具有固化原有產業分工的作用,使發展中國家處在國際分工的不利地位。由於側重於發揮資源和勞動力的優勢,還會引起對與強化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關系不大的先進技術特別是勞動替代技術或資源替代技術的不重視甚至是排斥,這會使發展中國家享受不到現代高新技術進步帶來的利益。長期執行比較優勢戰略還會使國內的要素所有者收入發生分化,產生出一批既得利益者。在現有貿易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會採用各種方法阻止對制度的創新,而另外的人又因為經濟和政治的影響力低,無力改變現有制度,使發展中國家無法突破貧困制度陷阱。所以發展中國家必須要調整自己的貿易發展戰略,突破比較優勢戰略的束縛,實行競爭優勢戰略。所謂競爭優勢戰略就是指以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結構升級為特徵,全面提高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參與國際競爭,分享國際貿易利益的一種強調貿易動態利益的貿易發展戰略。它強調貿易利益的動態性和長期性,為了獲得穩定的、長期的貿易利益,甚至可以犧牲一些中短期的比較優勢。競爭優勢戰略注重產業內部的交換關系和產業的生產率以及產業替代的因果關系,能適應當前國際貿易中產業內貿易不斷上升的趨勢,它所關心的是如何將一國的潛在優勢轉變成現實的競爭優勢。競爭優勢戰略是發展中國家改變在國際貿易中不利地位,充分發揮對外貿易作用的一個必然選擇。
2、運用政治常識有關知識回答我國應當怎樣正確認識和處理貿易摩擦
分析近期針對中國貿易摩擦頻頻發生的原因主要在於:一方面,中國的貿易增長方式還相對粗放,主要依靠低成本數量擴張,內部競爭過度,出口效益不高;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缺乏自有品牌和營銷網路,不少產品仍處於國際分工價值鏈的低端環節,商品附加值低等。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與世界各國經貿關系的日益加深,矛盾也日益突出,貿易摩擦頻頻發生,已經進入貿易摩擦多發期。這個問題既是擺在政府和外經貿主管部門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也是一項挑戰。
一、正確認識貿易摩擦的性質和頻頻出現的原因。
1、貿易摩擦作為世界經濟運行中的必然現象長期存在。摩擦不僅存在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於發展中國家之間,同樣存在於發達國家之間。貿易摩擦的增加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突出特徵。在經濟全球化日趨加速的當今世界,每個國家都把取消本國貿易壁壘作為一種換取進入他國市場利益的成本,在貿易保護思維原則下推動貿易自由化的發展。許多西方國家在其經濟發展受挫時均無不強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以追逐本國經濟利益最大化。故貿易摩擦和糾紛的存在有客觀普遍性,並非僅就中國而言。
即便是當今領導世界貿易走自由化道路最有成就的世界貿易組織,也仍對各國利益沖突持務實態度,承認貿易保護在雙邊和多邊談判中的重要作用,並提供爭端解決機制。因此,貿易摩擦在國際貿易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具有必然性。
世界經濟這塊「蛋糕」是有限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融入世界經濟的速度加快。隨中國經濟與國際經濟融入度不斷加大,反傾銷、反補貼等國際貿易中的「剛性」壁壘不時沖擊中國,使我進入經貿摩擦頻發時代。它說明中國的融入對已有的國際經濟產生了沖擊,也說明貿易夥伴已經開始利用世貿規則來應對我國的挑戰。這恰恰證明了中國在世界貿易中已經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貿易摩擦主要呈現四個特點:
首先是摩擦數量居高不下且呈增長之勢,強度也在增大。從數量上看,根據WTO統計,在WTO成員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中,約每7起就有1起涉及中國出口產品。近期歐盟對我國鞋類發起的系列反傾銷調查,僅僅廣東一個省的涉案金額就上億美元。
其次是貿易摩擦逐漸從傳統市場擴散到新興市場。美國、歐盟、日本、東盟和加拿大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國,這些出口市場仍是今後貿易摩擦的「主戰場」,雙方的貿易關系將會出現「發展中摩擦,摩擦中求發展」的局面。而我國對俄羅斯、印度、南非、墨西哥等新興市場的出口,年遞增在25%以上,與這些新興市場的貿易關系將會呈現「大問題不多,小問題不斷」的局面。
再次是貿易摩擦的將從單個產品逐漸擴散到產業,最後直抵政策和制度層面。外貿發展的早期和中期,貿易摩擦更多是集中於單個產品。隨出口產品品種的不斷增加,出口產品結構的不斷優化和改善,我國與國外的貿易摩擦開始針對某些產品群或產業。而且,在今後的貿易摩擦中考驗的已不單純是平息貿易爭端的能力,更主要的將是考驗制定政策和創建制度的水平。
最後是貿易摩擦的直接誘因將呈現多形態性。貿易摩擦多發期的到來有它的必然性。貿易摩擦增長與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狀況是密不可分的。它是我國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的一個副產品、是我國出口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的一種負反應,與我國市場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有一定的關聯性。對於一個貿易大國來說,貿易摩擦多是一個常態,關鍵是如何合理解決。
從發展趨勢看,今後外國與我國在農產品、紡織品、金融服務,高技術等領域,在出口量、世貿組織承諾、政策透明度等政策協調方面的摩擦還將加劇。廣州作為中國的外經貿重鎮,肯定會受到高強度和高密度貿易摩擦的影響。
二、應對貿易摩擦的對策。
首先,貿易摩擦必須在可控范圍內,不致給兩國關系造成破壞性影響。在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各國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日趨加深。維護國際經濟總體上相對穩定符合各方利益。經濟高速增長對周邊國家甚至世界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日趨重要,世界各國也在我經濟發展中受益匪淺。中國不僅是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接受國,而且正逐漸成為資本的輸出國,為世界各國帶來商業機會。從近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亞洲經濟的拉動作用中,國際社會越來越清楚地看到,日本、美國等西方經濟在亞太經濟中的影響力有所下降,而中國經濟在東亞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顯著上升。而亞洲經濟走勢與美歐日等西方國家經濟利益緊密相關。因此,中日、中歐、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會給中國對外關系造成嚴重破壞。中外經貿摩擦完全有可能控制在一定程度和范圍以內。
堅持合作、相互妥協、避免對抗是解決經貿摩擦的重要手段。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則是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里,世界各國在經濟相互依存不斷增加的同時,摩擦也在加劇。國際貿易爭端發展史告訴我們,大國解決貿易爭端的手段主要是合作而不是對抗,歷史上,日美貿易摩擦最激化的時候,恰恰也是日美經濟合作向縱深推進的時候,正是貿易摩擦才為日美深層次的經濟合作創造了新的發展機會。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貿易大國,履行諾言,對外開放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因此,爭取對內和對外的雙向開放,通過雙邊或多邊貿易談判,促使他國擴大市場准入,擴大中國產品出口,將比實行貿易報復更為理性和主動,也符合國際上解決貿易爭端由限制進口轉入擴大出口的主流。盡管我與某些國家的經貿摩擦帶有一定的意識形態色彩,但終歸屬於經濟領域爭端。國際經貿摩擦的歷史證明,摩擦雙方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最後相互妥協者居多,以對抗方式解決經濟摩擦只能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如何相互協調,在解決貿易摩擦問題上實現合作,應該是解決問題的明智選擇。
貿易問題不完全是摩擦各方經濟利益的爭奪,有時也反映一些國家的政治意識和長遠戰略,因此,在正確處理對外經貿摩擦的同時,除必須強化經濟安全意識以外,還必須在自身發展戰略、利用多邊機制等方面制定對策。具體地講,解決貿易摩擦問題對外要據理力爭,對內則不能迴避貿易摩擦中反映出的自身問題。對諸如貿易秩序混亂、犧牲環境、忽視勞工權利保護、不重視產品質量等問題,要以全局觀念,從源頭抓起,通過綜合治理堅決予以校正。要以創建環境為著力點,妥善應對貿易摩擦。應對貿易摩擦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更事關企業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應對貿易摩擦過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各相關部門、中介組織、企業以及消費者之間必須密切配合,形成雙贏。
就廣州市政府而言,從根本上應對貿易摩擦的對策在於:首先,建立科學的外貿政策及實施效果評判指標體系,作為走在全國外貿前列的廣州,應當將注重效益、「以質取勝」確立為地方外貿政策的核心;其次,改變對出口數量持續增長的一味追求,在鞏固現有外貿市場份額的基礎上,擴大國內市場對廣州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和影響,制定內外兼顧的貿易政策;第三,加快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加工貿易的質量;第四,按照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和WTO國民待遇的原則,盡快實現對我市外資企業的國民待遇原則,取消各種"超國民待遇"的優惠,強化對外國資本的管理與引導,防止廣州經濟陷入「引進依賴陷阱」;第五,在不違背WTO規則的條件下,加強主管部門——外經貿局對進出口管理的主動性和宏觀性,規范市內經營秩序,避免盲目性和惡性競爭,避免或減少在國際競爭中遭受更大的損失。
在基本措施的基礎上,還要分別做好進出口預警機制、貿易產業救濟、國際談判以及中介服務等四方面的工作。首先應盡快建立和不斷完善進出口預警監測機制。有效的地方性預警機制不要求數據的宏觀全面,但強調重要產品的出口數量、價格監測系統的微觀敏感。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中介組織、出口企業四體聯動,爭取地區產業保護工作的主動權,也能為國家全局性的應對提供數據來源和有效支持。其次,加強包括對出口產業遭受其他可替代產品沖擊可能受到的損害監測,以及我市產品出口可能招致進口國「二反一保」措施的監測。通過對重點行業、重點產品、重點國家和地區市場變化的監測、整理、分析,疏通預警渠道,快速反應。企業產品在國外銷售遭遇到不公平競爭和待遇時,預警「雷達」一旦發現目標,警示信息就將通過不同渠道匯總到市外經貿主管部門,並及時發布給相關企業。政府相關部門同時向企業提供准確的國際市場情況及各國的具體貿易政策法律情況,實現產業保護工作的前置化,以有效保護產業的安全。第三,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加強與境外的國際協作與交流,及時進行進出口動態分析和溝通,爭取對貿易摩擦的相互理解和談判。積極參與國際多邊投資框架談判和區域經濟合作,加快商簽自由貿易協定,加強雙邊經貿磋商,減少和排除境外貿易投資壁壘;組織相關推介活動,為企業造橋搭台。最後,政府主管部門還要強化應訴立法,加大獎懲力度,把反傾銷應訴與出口管理手段結合起來,以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必須注意,廣州市政府的職能要按照WTO規則轉變,政府只管政府該管的事。其他有的靠市場,有的通過中介組織發揮作用,在國際通行的做法是由行業協會、行業商會來協調完成商業行為和對外貿易談判。但是我市這方面非常不足,由於專業人才的欠缺,一些企業被動地與國外企業進行談判、交易,所以我們亟需建立有能力的、能充分代表企業利益的中介去談判,使企業能夠運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利益。
按照WTO的規則處理貿易摩擦,降低貿易摩擦對廣州外經貿的不良影響,並將之視為轉化為加深國際貿易自由化程度,調整自身經濟產業結構的契機。這是廣州市外經貿部門對最近貿易摩擦情況的基本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