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推動中國企業國際化競爭時代企業家如何成功贏得競爭地位
不管我們如何評判全球化,也不管我們對全球化持歡迎還是拒絕的態度,全球化力量已經滲透到我們所處環境的每一個角落。在過去,對於跨國企業而言,比較適合執行「全球化運作,本土化思考」的策略,而對於本土企業而言,比較適合「全球化思考,本土化運作」的策略。時至今日,跨國企業與本土企業在運營實踐上的策略方針越來越接近,更加貼合中國國情。但是,對於中國本土企業而言,進軍海外市場未能立穩足,一直只能賺取價值低端的利潤,而國內市場的絕對領導地位已經明顯松動,像家電業、汽車製造業、建築重工製造業、日化製造業等諸多行業的國內市場領軍企業相繼淪陷,或者被收購,或者被控股,或者被逼引入外部資本,或者被逼入破產邊緣,或者被清洗出局。
由此可見,中國企業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獲得了很多機會的同時,也失去了許多。正是在這樣一種日益殘酷的市場環境之下,一批未來的卓越中國企業才可能真正在烈火中實現鳳凰涅磐。如果沒有這樣一種逆境,中國本土企業的內動能未必能發揮到極致,甚至是國有企業更加依賴政府壟斷資源生存、而大型民營企業的運作更加老式國有化,企業運營日益沒有作為的動能。如果我們的企業和企業家,沒有了這樣的動能,一直處於順風順水的環境,將會導致它們競爭力更加脆弱,更加依賴政府的力量,才能獲得生存,小富即安和求穩平庸的經營思路,如何能夠開出燦爛的嬌艷鮮花?所以,我比任何人更加歡迎冬天的到來,以激發更多有自我反思意識的中國企業家勵精圖治。
筆者認為,如何融入全球化競爭時代,已經是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家必須思考的重大課題。以此為出發點,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和培養以下幾種力量:
一、必須相信和構建戰略的力量
在國內企業界,往往流行類似「計劃不如變化快,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樣的觀點。筆者認為,在賣方時代和機會主義流行的時代,這類觀點有極大的存在空間,很多人就是依靠敏捷的商業洞察力捕捉到了機會,並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了自己的根據地。
但是,花無百日紅。賣方時代早已經成為過去,機會主義的成功機率又是那麼微渺,以經營為導向的企業和企業家,必然要與這種思路保持足夠的距離。通常情況來講,我們在某個行業,或者是某行業的某品類里經營多年,必然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和能力,機器、設備、人才、客戶等資源都是圍繞它而形成,這也是企業逐步形成的核心競爭能力。相當一部分企業和企業家,卻往往對眼前的微利保持無奈,甚至經常是一山還比那山高,總想尋找更好的產業。殊不知,在你不熟悉的領域,有更多的對手在等著你,他們或者擁有獨特的技術或網路,或者是完全輕裝上陣,你並不比別人更有優勢,過去的成功經驗,並不代表會適合全新的領域。
可惜,太多的中國企業家,太迷信自己的能力,太迷信過去的經驗,甚至太迷信現有團隊的力量。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史經驗來看,盲目多元化的企業,往往都以失敗告終。戰線拉得太長或戰線拉得過寬,都會導致企業資源吃緊。
「不熟不做」仍然是企業經營和戰略思考的金科玉律。當然,戰略所指,不僅僅指產業選擇,而且也指公司運營的大政方針。至今,許多年銷售達到幾十億元的企業,甚至沒有真正的戰略體系,只有戰略口號,且沒有考核機制來監督戰略的實施。
按照上兵伐謀的思路,國際企業很快就可以兵臨城下,甚至不戰而屈人之兵。因為中國企業雖然大,但大部分是無頭的蒼蠅,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機會和增長點在哪裡?更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競爭對手?以此等水平抗衡,或許可以逞匹夫一時之勇,卻終難逃脫失敗的命運。
因此,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家,都必須把戰略擺到案頭上,天天去思考一下,與公司的高層管理團隊和外部智囊多多探討什麼是戰略,企業的戰略是什麼,企業的未來在哪裡?這是決定生死存亡的問題,我們能夠不重視嗎?
二、必須真正發揮管理的力量
關於管理,很多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但是,在企業的運營實踐中,是否每個人都尊重並服從管理,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就中國企業家的特性而言,大部分都是率性而為的。他們甚至認為,企業里有這么多框框條條,如何會有效率?如何可以創造利潤?譬如,明明已經明文規定並頒布生效了的,卻由於個別人的求情或申訴,而且不與有司部門進行溝通討論,往往讓公司規章制度形同虛設。
沒有管理的後果是什麼?企業的運營是依靠人治的思路,而不是依靠法治的思路。所以,作為企業里的管理者,在工作上,並不一定擁有職位賦予的領導權。尤其是有些資歷較長的員工,眼裡沒有直接上司的概念,只有老闆,而老闆往往又不通曉實際情況。如此,這些老員工就總是以前怎麼操作,現在也必須操作。如果改變了操作思路,馬上就進行抵觸。很多部門的管理,基本是有業務的時候,就有事;沒有業務來的時候,大家就各行其是。沒有一點主動的意識,只有被動地完成業務。長此以往,部門績效如何能夠提高?企業整體的績效又如何提高?
很多企業的內部管理,甚至沒有年度計劃和月度計劃,即使有這些計劃,也只是給上級看看的,沒有部門來進行審核和考量的。這樣,一年到頭,哪有什麼績效可以總結?
真正的管理力量,來自於制度、流程、機制、職位、職責、職權,而不是資歷和經驗。所以,作為企業管理者,我們都應該思考什麼是真正的管理?我們的管理是有效的嗎?我們的管理者是稱職的嗎?我們尊重的管理規律嗎?
不依賴法治的管理,其內部運營必然會亂成一鍋粥。大家好象都做了事,好象又都沒做事,誰是誰非說不清,干多干少誰也道不明?真是一本糊塗案,如何能基業長青?放眼歷史,哪一個成功的組織,是靠讓自己非常而從亂中取勝的?
三、必須堅信核心價值觀的力量
決定企業和企業家的存在以及長期的存在,絕對不是商業手腕有多麼高明,而是因為核心價值觀的力量。放眼國內企業,大部分都在做企業文化,但大部分都是在做一廂情願的官方文化裝飾,都是虛偽的文化。價值觀的力量,在於滲透中每一個組織成員中,並且成為他們思考和行動的指南。如果只是把一些有價值的觀點貼在牆上,甚至像和尚天天念經一樣念,也並不能對運營起什麼促進作用。
沒有核心價值觀的企業是可怕的,有核心價值觀卻不能堅持的企業是可悲的,一直不相信價值觀的企業則會很容易破產的。真正的商業文明,並不是建立在對財富和金錢的崇拜上,而是建立在核心價值觀的尊重和遵循上。
大家可以看看不遵守核心價值觀的後果什麼?某些企業為賺錢常常短斤缺兩,某些企業為賺錢以假充好以次充好,某些企業為賺錢甚至不顧客戶生命安危,某些企業為賺錢官商勾結,某些企業為賺錢重利不重義,某些企業為賺錢不擇手段,某些企業為賺錢一直欺騙公眾。談到這些行為,很多人有很多理由,譬如,如果不這樣干,企業就會垮,或者是員工發不了工資,或者是什麼什麼,等等。為什麼跨國企業到國內市場,不適應這環境?就是因為很多企業不遵守市場規則,不懂得敬畏什麼?一切以利我為中心,從不考慮公平、公正和道義等問題。
筆者認為,沒有堅守社會認可的核心價值觀,企業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品牌聲譽;沒有堅守社會認可的核心價值觀,企業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顧客服務意識;沒有堅守社會認可的核心價值觀,企業就不可能長久生存下去。
四、必須時刻做好革新的准備
治企之道,猶如治軍治國之道。沒有一勞永逸的管理體系,也沒有永遠不過時的管理觀點,更沒有永遠不過時的管理工具和管理者。所以,我們必須抓住經營企業的核心命脈所在。
作為中國的企業家,應該掌握點現代財務知識。重點是讀懂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這三個表反映了企業的真實狀態。當然,前提是,必須要用真實的財務報表來分析。如果可能,最好還能出一份有價值的人力資源財務報表。
企業經營的根本,就在於資源的有效運用和價值最大化。以此為前提,時刻審視企業內部資源的變化,並及時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在此,筆者也希望中國企業家們不要滿足於日常的那些迎來送往之中,更不要被那些奉承所麻醉,一定要成為企業里最清醒的人,因為企業是你在經營,所有的責任都將由你來承擔。如果你經營的企業,不能正當合法地賺取利潤,肯定會被所有人拋棄,而你是最大的責任者和受害者!為了保證企業的健康運營,你有必須在遵守規則和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之下,時刻進行經營革新!
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家融入全球化競爭的時代,是一個意義深遠的課題,本文結合四個方面來談了筆者的觀點。確實,從近年來所發生的黑煤窯、問題奶粉等諸多典型商業失敗案例來看,尤其是諸多由商業丑聞引發巨大社會問題的案例來看,甚至從中國企業舉步維艱的事實來看,我們的企業和企業家們是應該深深思考了。
如果我們還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民族,還認為自己是最靈活而不需要遵守規則和核心價值觀的話,那麼,我們的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家,在不遠的將來,市場還會給我們多少可以生存的席位?
最後,筆者依然相信,企業的失敗,不是外因引起的,而是內因引起的。在此,筆者也希望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家多思長效治企之策,用心卻鑄就卓越的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家吧!
2、中國是如何走向全球化
全球化正在改變世界秩序。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都在日益增強。作者認為,在未來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中國有能力成為先行者和領導人。那麼,中國為什麼具有這種能力?中國怎樣成為領導者?中國未來的走向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世界?中國會不會用自己的意願影響國際體系?中國會不會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輸出自己的發展模式?這些都是本書重點探討的問題。
首先,要破除「西方中心論」的思想。「中國威脅論」不足取,因為中國與世界的利益休戚相關,這一點在經濟領域尤其突出。本書搜集了大量的數據和資料,呈現了中國近年來的經濟成就。中國經濟發展,世界經濟也會跟進;當中國經濟放緩,世界經濟也會萎靡。2008年金融危機動搖了世界對美國和西方經濟能力的認同,作者說,「這是中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的開始」。作者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大膽假設:由中國構建的、全新的全球金融體系,人民幣將取代美元成為主要的外匯儲備貨幣,前提是放鬆資本管制和發展中國資本市場。其實不僅是資本市場,中國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都顯示了市場經濟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以及中國政府的調控能力。
筆者認為,2008年的確是一個契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模式的潛力。不過,我們不應盲目樂觀。中國之所以能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高投入、高產出的經濟策略,但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如匈牙利經濟學家雅諾什·科爾奈所指出的,中國應當破除「對增長率的迷信」。經濟放緩沒有關系,穩中有升才是最好。中國的改革必定是一個漸近方式。在本書結束語「界定中國的八大特性」中,作者強調了中國政府運作的獨特方式,「中國模式」能否長期持續下去,很重要的一點,還要看中國政府能否更好地用市場規則辦事。中國需要的是經濟更自由和一個更有自信心的、更開放的政府。
作者從國際關系視角分析中國地位的研究方法很有成效。尤其重視東亞秩序中幾個主要國家的關系。本書有一章專講日本,其實是提醒中國在現代化發展中需要向日本學習借鑒。本書不僅講現狀、講未來,還不斷從歷史上挖掘根源。比如朝貢制度給中國地緣關系帶來的影響,比這更重要的,是儒家價值觀在亞洲秩序中所奠定的文化認同感。這是中國的歷史包袱,也是寶貴資源。從長期來看,傳統文化並不妨礙引進西方技術和思想,而儒家文化讓中國一向更關注家務事以及地緣關系,中國在今後會更多地以建設性的方式參與到國際事務中去。
根據國際政治現實主義理論,任何大國都有修改國際現狀、擴張自己權力的意圖。中國當然也有這樣的政治訴求,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要成為「龍頭老大」。作者說中國將會代替美國成為新的世界領導人,筆者對此持保留意見。筆者更贊同波蘭前總理、著名經濟學家科勒德克所預想的「十五大集團」。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中國都是其中的組成部分。這種多元化結構以達成共識、實現多贏為目標,不但不會與全球化發生沖突,還會促進全球化的發展。未來的世界更可能是一種各方相互依存,保持微妙平衡的多極化格局。
本書副標題名為「一個永不褪色的大國夢」。作者對中國充滿信心,筆觸激昂熱情。中國讀者閱讀本書可能深受鼓舞。但激動過後、冷靜之餘,筆者想給其他讀者提個醒兒,不要別人誇我們有多好就真的覺得自己有那麼好,切忌頭腦發熱。作者將中國擺在國際關系的中心地位,這固然提升了中國的重要性,但我們在反對西方中心論的同時,也要避免「中國中心論」的陰影。中國要用事實和行動力更好地走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