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化的好處 這些好處你了解過嗎
1. 世界上人類交流的最大障礙是語言。全球化可以最終實現對語言和文化的最好和最終的基本認知。它有利於人類先進思想的傳播和接受。
2. 經濟貿易和競爭有利於勤勞的中國人民賺取最大的利潤。促進世界范圍內產品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提高世界物質文明水平。
3.互利共贏的經貿全球化可以彌補和減少區域物質條件或技術條件的限制對全球社會勞動造成的障礙、重復和其他浪費。
4. 通過物資貿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侵略戰爭和掠奪戰爭。
2、全球化的好處與壞處?
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1,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它促使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品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查的提高,2,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經濟全球化的消極影響:(1)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 這是因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傢具有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掌握這推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的現代信息技術,主導著世界市場的發展,左右著國際經濟的游戲規則 (2)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這種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兩級分化更加嚴重。一邊是發達國家財富的不斷積累,一邊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不斷加劇
3、全球化與信息化的關系是什麼?
信息化是促進全球化的一種手段。
對全球化起到加速和推動作用。
全球化包括了文化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等等,信息化只是作為科技代表的一種知識信息交換聯系和溝通手段。
4、全球化的好處和壞處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好處:
1、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資的機會。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更快更多地獲得世界范圍內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3、經濟全球化緩解了發展中國家的就業矛盾。
4、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 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
5、經濟全球化優化了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
經濟全球化同時也帶來了弊端:
1、外資進入對中國民族資本和民族工業沖擊較大。
2、經濟全球化使我國生態。
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
3、跨國資本的進入增大了金融市場的投機性和風險度,容易給短期投機資本沖擊我國國內市場造成可乘之機。
4、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經濟轉型充滿了動盪和起伏。
5、經濟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國家的經濟主權。
(4)信息全球化的好處擴展資料: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因素:
1、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和物質基礎。
2、新交通和通訊方式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手段。
3、兩極格局的解體使原來處於對峙狀態的國家建立和加強了彼此間的交流,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消除了障礙。
4、市場經濟體制的廣泛建立,為經濟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跨國公司蓬勃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關鍵因素。
6、區域集團化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基礎。
5、全球化對發達國家的利有哪些
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的利有:
1、擴大貿易規模。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使國際貿易增長迅猛,其增長速度已大大超過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發達國家成為最大的受益方。發達國家不僅是國際貿易的規則制定者,而且也成為國際貿易的壟斷者。一方面貿易自由化會極大地促進發達國家出口的增長,另一方面全球貿易實際上被發達國家所壟斷。發達國家的科技開發與應用更加直接地促進了自身以及全球貿易的發展。
2、加速經濟擴張。全球化為發達國家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經濟活動空間,使它們憑借各自的優勢和經濟實力不斷擴大經濟勢力范圍,在全球獲得更大的銷售、投資和勞動力市場,謀取最大的經濟利益。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作為其經濟對外擴張的載體,對外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全球經濟的核心。在經濟全球化極大地促進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快速發展的同時,跨國公司的發展又進一步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在這個互為因果的過程中,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國際直接投資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始終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導力量。
3、促進產業升級。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世界范圍內的空前競爭,促使發達國家經濟向科技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升級,在高新技術方面不斷創新,研究開發和生產出技術和知識含量高的新產品,並及時推向市場,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4、推動人才引進。經濟全球化為高技能勞動力的跨國流動創造了條件,而人力資源已經成為當前最重要的資源和各國爭奪的焦點。吸引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高端的高層次人才,越來越成為發達國家提高國際競爭力、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憑借其優越的生活條件、先進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高技術企業集群等優勢,吸引了大量海外人才,為發達國家的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勞動力的流入對於人口步入快速老齡化的發達國家來說也是有利的,它直接增加這些國家的勞動力和間接降低他們的老年依存度。
6、全球信息化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哪些沖擊?
信息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個可以從多個角度加以探討的概念,其內涵十分豐富。美國斯坦福大學理論社會學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指出,所謂全球化,就是"某個場所發生的事物受到遙遠地方發生的事物的制約和影響,或者反過來,某個場所發生的事物對遙遠地方發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義;以此種關系將遠隔地區相互連結,並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加強這種關系"的過程(1)。這一定義描述了全球化的運行狀態,揭示了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和必然結果。
事實上,無論人們如何界定並評價這一概念,全球化的歷史進程早已開始,它的內在動因是具有無限擴張力的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
自從哥倫布開辟了大西洋的航線之後,西方殖民者就不斷突破地域界限,為其產品尋找市場。凡海水所及,幾乎無處沒有他們的足跡,無處不成為他們投資牟利的樂園。資本主義商品交換這一紐帶,把中世紀以來彼此隔絕、互不往來的世界幾大部分溝通、聯系了起來,為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了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2)
信息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與全球化的進程相伴而生並隨著傳播手段(主要是大眾傳播手段)的成熟不斷發展的。探尋早期西方殖民者的足跡,就不難看出這一點。早期的殖民者在進行海上貿易時,除了攜帶各色貨品外,還常常附攜一樣東西――報紙。這些報紙從歐洲大陸"出發",穿越大西洋、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再經馬六甲海峽抵達菲律賓、中國和日本;這些報紙也可能由歐洲大陸傳到英倫三島,再由英倫三島傳到南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國家。西方殖民者不但攜報紙漂洋過海,還在他們所到之處創辦具有宗主國色彩的報刊。發展中國家報紙出現較早的,如亞洲的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非洲的埃及、幾內亞等,其首份報紙都是由西方殖民者創辦的。盡管當時傳播技術的發展還處於低級階段上,國家、地區間的信息往來主要依靠遠洋航運系統,傳播速度亦為今人所不屑(一條消息或一份報紙由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傳到中國的澳門需要5-7個月時間),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一個以歐洲為起點,將歐、亞、非、拉丁美洲聯結起來的信息傳播網路已初步形成,由此奏響了信息全球化的序曲。
1838年莫爾斯的電報裝置試驗成功後,歐美各國紛紛建立了國內電報通訊系統,此後又開通了連結全球的電報通訊網路。19世紀中期新聞通訊社出現,它憑借電報和無線電通信手段傳遞信息,在時效性方面表現出報紙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之後便是現代化的電子傳播媒體的誕生、數字化浪潮的出現和國際互聯網的興起。
互聯網既是全球化或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又是將這一過程不斷推向前進的強大動因。它以地空合一的信息高速通道作為傳輸渠道,以漸趨普及的多媒體電腦作為收發工具,是一種高效率、大容量、極具開放性的傳播媒體。新聞信息一旦進入網路,就將無視國界的存在,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收看或調閱,行政控制或干預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小。據悉,目前全球互聯網的用戶已達7000萬以上,並且正在以高達160%以上的年增長率遞增,平均每分鍾就有2-3部電腦進入互聯網路。(3)
今天,信息全球化已不再是一個停留在紙面上的名詞或概念,它已經全面進入我們的生活,在各方面產生著影響,並成為一個顯而易見的發展趨勢。
縱觀全球化的歷史演進過程可知,信息全球化是以下列因素為依託的:
1、 傳播屏障的消除,信息的自由流動;
2、 傳播媒體的跨地區、跨國界經營;
3、 傳播手段的高度現代化;
4、 各國政府對信息控制的減少。
這些因素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開放性、多元性必將取代封閉性;同時由於傳播資源佔有量的不均,也暗含著弱肉強食的不平等競爭的意味在裡面。這並不奇怪。因為全球化原本就來自資本主義利益的驅動,它無論是作為一個概念的提出,還是作為一個過程的推進,都是以西方的存在為前提並折射出西方國家的道德標准和價值取向的。它就像一柄雙刃劍,一方面斬除封建藩籬,在世界范圍內形成全方位的溝通、聯系、交流與互動,同時也衍生出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支配傾向,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及信息安全造成威脅。但無論如何,全球化(包括信息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善亦進化,惡亦進化,樂亦進化,苦亦進化,雙方並進,如影隨形,如罔兩之逐影,非有它也"(章太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