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化對文化的表現、原因及影響、優點缺點
1、全球化對文化的表現
在全球化這個大背景下,世界文化也因此呈現融合加深的趨勢,各種族、各國家文明在不斷交流、融合中得到創新和發展。
2、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文化全球化也成為了必然,各個國家都希望將自己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地區。
3、影響:對於一個民族國家尤其是中國這樣具有悠久燦爛、獨具特色文明的發展中大國,在全球化環境下統籌好文化安全和文化開放非常重要。
4、優點: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國家間的競爭已由經濟層面上升到了文化層面,具體體現為文化模式和文化產業的競爭,發展文化產業是繁榮民族文化的最重要途徑之一。
5、缺點:在文化全球下,經濟實力較弱的,軟實力不強的國家、民族文化容易被吞噬。
(1)經濟全球化對古老文明的影響擴展資料:
經濟為文化發展注入新動力、文化的全球化是經濟擴張的必然,只有認同一種文化,才會消費這種文化下面的產品,才會為這個文化下的人製造利潤。
文化又是一個特定地區一種價值觀世界觀的表現,為了減少不同地區之間人們的誤會、誤解,增加信息的流動,人們也有必要增加不同文化體下的文化交流。
這樣一種趨勢造成了全球文化的傳播,我們可能只知道某個國家的一個品牌一種習慣,但是我們對這個國家地區的了解就從這個突破口開始.。
每個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都會不遺餘力的推廣自身文化,文化在全球的傳播也就是大勢所趨了,誰若是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據先機優勢,誰就能掌握未來商業戰爭的主動權.。
2、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總的來說有三個層面:
第一個是文化產品的沖擊。中國首先將面臨佔有國際優勢地位的文化產品對中國文化產品的沖擊。
第二個是文化資本的沖擊。國際文化資本進入中國參與整個中國的文化企業的生產,採取某種本地化的生產方式,就地整合資源,就地生產、產品就地出售。
第三個是文化價值觀的沖擊。隨著外國文化產品的普及,它一定會對我國文化消費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認同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
3、經濟全球化對文化的影響初二政治
當今的世界正處於一個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時代。
科技現代化的迅猛發展,
經濟交往
的日益頻繁,
通信傳媒的高速進步,
自由貿易的逐步深化,
正在把整個世界融合為一個全球
性的統一市場,
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廣度和深度推進。
全球化是一把
「雙刃
劍
「,
它既是加快經濟增長速度、
傳播新技術和提高富國和窮國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
但也
是侵犯一個國家主權、侵蝕當地文化和傳統、威脅經濟和社會穩定的一個很大爭議的過程。
全球化和文化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
經濟全球化與政治多極化的今天,
任何一種民族
都面臨外來文化的沖擊。
我們應該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經濟全球化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在
保持我們文化特色,借鑒外來文化優勢的同時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一.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影響
首先,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和相互影響得以加強,
有利於中國文化在全
球范圍內的傳播。
在經濟全球化的號召下,
我國一些優秀傳統文化正慢慢走出國門,
向世界
顯示我們文化的魅力。像是如今風靡全球的孔子學院,向世人展示了我國傳統的儒家思想,
成為傳播中國
文化和推廣漢語教學的全球品牌
和平台。它秉承了孔子「和為貴
」
、
「和
而不同」的理
念,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中外文化
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
經濟全球化發展有利於我們汲取世界各國文化之長,
使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不斷得
以豐富和發展。世界各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許多優秀的文化
,特別是西方
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
、經營管理經驗等。這些先進的思想觀念不僅是西方國家文化的
核心部分,
也是西方文明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
並且還是我國傳統文化所不太完善的部分。
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有利於我們更好的學習各國特別是西方國
家發展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的成果,從而促進國人的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增強市場意識、
科技意識、效率意識和現代管理意識。
再者,
國外從不同角度審視和關注我國傳統文化,
這為我們思考和關注傳統文化提供了
新視野。
在外國思想家的視野中
,
他們從老子的著作中發現了中國古人對宇宙生成說的初步
設想
,
也從中找到了對當今社會具有重大意義的環境保護思想,
特別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
思想
,
從中他們看到了現代人應該具備的一種處理人與環境關系的思想;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
家庭倫理中
,
他們看到了可以用於改善當代西方家庭倫理關系,
應對老齡化社會的種種社會
規范;從
《易經》
中外國人更是讀出了當代計算機二進制的原理。而一部孫子兵法更是成為
世界軍事院校的經典教材。而這些,
都是我們不曾發現的。
經濟全球化下,
當越來越多的人
關注我們的文化時,
我們看待同一事物的視野越來越寬廣了,
我們的文化被剖析地也就越來
越深刻了。
二.經濟全球化我國傳統文化的沖擊
縱然經濟全球化給傳統文化的發展帶來了很多機遇,但同時我們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首先,
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使大量外來文化流進,
西方文化迅速擴張,
從而忽視了本土
的傳統文化。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追逐潮流,熱衷過一些洋節,如聖誕節、萬聖節、感
恩節等。然而,我們的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卻原來越冷清,逐漸被打入冷
宮。外來文化的沖擊使我們傳統文化的地位搖搖欲墜,有些文化甚至都面臨著消亡的危險。
其次,
經濟全球化下我們的文化的多樣性受到嚴重的威脅。
當前的文化全球化在很大程
度上表現為西方部分發達國家的文化產品充斥於世界。
可以說,
西方文化意識和西方文化習
俗正在日趨全球化,無論是在服裝、食品、電影、電視,還是在建築設計方面
4、經濟全球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有利影響的例子
經濟全球化帶動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使經濟資源概念的外延不斷擴大,不僅自然財富是經濟資源,精神財富同樣也是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的資源,而且是越來越重要的資源。中國作為具有五千年光輝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文化資源豐富多彩,以致西方國家的娛樂業也開始窺視、爭奪中國的文化資源。1998年夏季,美國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影片《花木蘭》,就借用中國的傳說故事表現美國的文化理念。在美國各地的百貨公司、玩具店、書店,木蘭紀念品佔有顯著的地位,光是根據這部動畫片所出的書、畫冊、練習本就有10多種。如果從知識產權的角度說,迪斯尼製作的動畫片,產權當然屬於美國。但是,國人誰不知道,《花木蘭》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感人的故事?我們必須接受的事實是,中國文化財富已經成為美國文化增值的手段。倘若人們不重視中國文化知識產權的保護,不進一步深入挖掘和保護中國的文化遺產和資源,任憑他人隨意掠奪,早晚中國的文化資源會被挖空。
5、經濟全球化及其影響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影響
一、不同資本主義國家
由於世界各國在自然資源、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經濟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以及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經濟全球化對不同的資本主義國家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二、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
2、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
3、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
4、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三、跨國公司產生的影響
跨國公司是當今世界經濟中除國家以外最活躍的國際行為主體,是當今世界經濟活動的主要組織者。
1、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生產的全球化;
2、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資本的全球化;
3、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貿易的全球化;
3、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技術的全球化。
(5)經濟全球化對古老文明的影響擴展資料
意義
1、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經濟全球化,可以實現以最有利的條件來進行生產,以最有利的市場來進行銷售,達到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優狀態,提高經濟效率,使商品更符合消費者的需要。
2、促進國際分工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區域統一,使國際分工更加深化,各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
3、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優化
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和生產力的較大提高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實現了在全球化范圍內的科技研究和開發,並使現代科學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傳播,現代科技創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國家的科學技術活動,都必須也只能以世界上現有的科技成果為前進的基礎。
4、促進經濟多極化發展
經濟全球化使國際經濟關系更加復雜,它使以往的國別關系、地區關系發展成為多極關系和全球關系,推動了處理這些關系的國際協調和合作機制的發展,並必然會導致一系列全球性經濟規則的產生,使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國家出讓或放棄部分主權,形成和遵守這些經濟規則。
5、促進發展模式創新
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6、促進國際利益融合
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
7、促進安全內涵擴展
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
8、促進國家主權轉移
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
9、推進國際體系轉型
今後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徵: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二是西方與非西方國家共同主導。
10、推進人類文明進步
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
6、全球化對中國的文化發展有什麼好的影響和壞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雙刃劍):
(一)積極:
1、加速了生產力的發展
2、為中國(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機遇,引進外資、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發展。
(二)消極:
1、加劇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1)對發達國家:是最大受益者
(2)對發展中國家:壓力和挑戰
2、環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機、糧食短缺、毒品泛濫、傳染病橫行、恐怖組織活動猖獗、大規模地區動盪日益突出(不僅是中國,全世界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7、經濟全球化對我國民族文化發展有什麼影響
經濟與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交融。他們不可分離。並且文化對經濟具有反作用。當今時代,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日益豐富,文化在經濟格局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有助於我國民族文化走向世界,這樣既發展了本民族文化,又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並且能夠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使我國的民族文化更好的繼承與發揚。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我國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產業中的地位競爭。
經濟全球化,也會對我國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外來思想,外來文化會影響我國人民的價值觀,人生觀。腐朽的,不健康的文化,就會帶來不好的影響。
8、全球化對文化的影響
全球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日益凸現的新現象,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徵。
全球化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講,從物質形態看,全球化是指貨物與資本的越境流動,經歷了跨國化、局部的國際化以及全球化這幾個發展階段。貨物與資本的跨國流動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態。在此過程中,出現了相應的地區性、國際性的經濟管理組織與經濟實體,以及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精神力量的跨國交流、碰撞、沖突與融合。
總的來看,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為科技、經濟、政治、法治、管理、組織、文化、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國際關系十個方面的全球化。
2.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個具有煽動性的詞。擁護者憧憬它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空前的進步和繁榮;批評者斷言它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貧困、戰爭甚至文化滅絕。什麼是全球化?我們真的在經歷空前的全球化?以往的全球化給我們帶來過什麼?
什麼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個進程,指的是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流動沖破區域和國界的束縛,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全球化還包括人員的跨國界流動。人的流動是物質和精神流動最高程度的綜合。
科技進步是一切社會變遷的原動力,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進步是全球化的依託。交通的進步促進人員和物質產品的全球化,通訊的進步促進精神產品的全球化。當然,兩類技術的作用經常分不開。互聯網能調動資本,輪船也能傳播精神。
拋開技術進步因素,全球化是資本的全球化,亦是關於資本之「主義」的全球化,即利潤至上觀的全球化——馬克思在150年前就討論了全球化的這個本質。除了戰爭時期,資本在全球范圍里瘋狂地追逐利潤,每天24小時,從不疲倦。所以,到目前為止的全球化體現為市場經濟體系在全世界的擴張。其他一切方面的全球化,包括國際化的共產主義運動,都從資本全球化衍生而來。若世界市場的擴張是必然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既然全球化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人們當然希望擁有自己鮮明的立場。全球化問題的復雜性在於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空間和不同的時間里能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四類變數無限多。既然人們無法預知所有的變數,只好依賴意識形態決定自己的立場。
對眾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種基於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識形態。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場規律」,順應歷史潮流。對眾多的反對者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種基於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識形態。反全球化就是反對擴大貧富差距,反對霸權。意識形態傾向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然而,筆者在這里不想談論意識形態,只想就事論事。
我們正在經歷空前的全球化?
「日不落」帝國時代的全球化比美利堅時代遜色嗎?如果麥當勞、肯德基能體現全球化,中餐館可是在上上個世紀就在世界各地登陸了,如今其普及程度遠非美國快餐能比。我懷疑,今天的全球化被迅速膨脹的「新聞界」給誇張了。
眼下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訊技術的飛速進步引起的,交通技術並沒有飛躍的進步。自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以輪船、鐵路、汽車和飛機為代表的交通技術出現了質的飛躍,人員和物資的國際交流呈幾何級數增長。那個時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並不嚴格,護照也可有可無。美洲就是在那個時代開始住滿移民,中國人就是從那時開始改穿西式服裝,改用西式筆墨,扛洋槍、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釘,以及下南洋、闖西洋、赴東洋。
即便是資本流動,舊時代恐怕也未必差得遠。100年前就有很多中國人在外國人開辦的銀行里存錢、取錢、借錢。那時的貨幣可以自由兌換。資本輸出被列寧看成傳統帝國主義的主要特徵之一。據說,今天的全球化體現為驚人規模的「金融資本」流動。每天全世界有1萬多億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場上進行賭博投機,每年全球「熱錢」高達400萬億美元。可那又能說明什麼呢?當今的國際貿易量才8萬億美元。國際金融賭博能影響地球每個角落的生活?資本是經濟的三要素之一,其根本意義在於促進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的效率。可是,用於國際賭博的「資本」促進多少效率呢?全球化的脊樑是工業和商業資本,不是「賭博資本」。
電力的使用,廣播的興起,電話的出現,新聞出版的普及,乃至後來的電視時代,上述任何一種通訊技術的進步,其意義未必低於互聯網。因此,過去精神產品的全球化程度不亞於今天,精神產品的多元化也不亞於今天。否則,民主思想、共產黨人的思想乃至形形色色的其他意識形態怎樣傳遍19和20世紀的世界?除了巨額的「金融資本」,據說今天的全球化還體現為互聯網的興旺普及。互聯網使得信息傳輸變得快捷和方便。但擁有信息與擁有知識顯然不是一回事,信息量的增大未必增加觀念的多元化。今日美國人的觀念並不比越戰時更多元,也不比印度更多元。中國知識界今日的觀念甚至不一定比2300年前的戰國時代多元。比起今天的大學,上個世紀20年代的北大在思想上難道不是多元化得多?中國人現在的觀念當然比20年前多元化了,但那並不是互聯網的結果。
兩次世界大戰加上冷戰,綿延80年,切斷了世界的全球化進程,使冷戰後開始恢復的國際交流顯得突然和新穎。筆者不是歷史學家,但倘若某個歷史學家告訴我,在上上個世紀和上個世紀早年,人員、物資、資本和精神的國際交流程度高於今天,我不會感到驚奇。
當然,我並沒有說未來的全球化不會超過以往的全球化。
全球化帶來什麼?
無論我們是否處在一個空前的全球化過程里,以往的經驗都具有啟發性。全球化的歷史經驗可以分成四大類:道義問題;收益問題;趨同與逐異問題;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問題。而以下四個全球化特徵正對應著這四個問題。
1.缺少法治道義的全球化。任何國家內部的市場化都是隨著法治環境的逐漸成熟而成熟的。國際的市場化卻不是在法治環境下進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謂國際市場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當立法、司法和執法都歸於一家,只有理想主義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從不公平中獲利的國家才去奢談國際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沒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謂「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體現國際公義的治理。
2.無法預知國家損益的全球化。抽象談論在全球化中獲益或受損的條件非常困難。強國、弱國、大國、小國都可能獲益,也都可能吃虧。傳統的中國是被全球化擊敗的,卻也是從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國是從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國,雖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獲益國,卻呈現冷淡全球化的傾向,因為美國開始感受到代價。
3.刺激追求差異的全球化。全球化導致的「趨同」是淺薄的,全球化導致的「逐異」卻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時代最深刻的特徵。全球化的資本毫無人性可言,它帶來激烈的社會變遷,刺激形形色色意識形態的興起,也必然伴隨激烈的社會集團、意識形態乃至民族國家之間的沖突。以往的全球化帶來了繁榮和進步,也帶來了大革命,帶來了國內戰爭,帶來了「世界大戰」。
4.促進民族主義和國家疆界的全球化。毫無疑問,近代以來形形色色的國際主義都產生於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帶來了更強大的民族主義,帶來了護照和海關,帶來了人員交往的阻隔,帶來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疆界,帶來了更先進的武器和更強大的國防。在以往的全球化里,獲勝的不是國際主義,而是國家主義,特別是民族主義。在今天,我們看到了「歐洲合眾國」主義的興起,歐洲貨幣的使用,歐洲邊界的鞏固,歐洲海關的確立,歐洲防衛的統一。是什麼刺激出這種新「西歐民族主義」?美國、日本、西歐……哪一個還在談論國際主義?當人們已經把保衛疆界安全的戰場延伸到外太空,誰還能說全球化消滅國家疆界呢?曾幾何時,為普世歡樂而設立的奧林匹克和世界盃居然成了民族的角斗場,國家之間的競爭,甚至成了在民族國家內部進行競爭的資本。
結 語
為了「經濟效益」,人們從遼闊分散、自給自足的鄉村走入了城市。他們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賴,但只有依靠斤斤計較、彼此競爭、相互傾軋才能生存。城裡的人們看上去沒什麼不一樣,可每個人都從骨子裡在追求與眾不同。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競爭里脫穎而出。殘酷的市場競爭使越來越多的「村民」逐漸變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義觀的人,他們崇拜資本所帶來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資本本身。人們很自然便忘記阿富汗貧民的生命與世貿大廈里的生命是平等的。他們會為紐約2000多條「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蠟燭,但絕想不到為阿富汗那4000多個「野蠻的」殉葬者焚一炷香。人類可以公然聲稱自私自利和弱肉強食是其本性,並能導致「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如此的人類,只好用鋼鐵製造的防盜門來取代分隔家庭的籬笆,用武裝到牙齒的警察來取代調解鄰里糾紛的長老。當貧窮遼闊的地球村變成了繁榮細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國家利益」理所當然地成為國際關系的最高准則,武力也自然成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
當國際化開始傾向於代指這樣一個過程時???,今天的全球化用來區別一系列的趨勢,很多是在二戰後變得尤為突出。它們包括:
全球范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法
國際貿易以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長
由跨國公司控制的世界經濟的股份的增長
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文化多樣性的減少
國際旅遊業的發展
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
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
很多的趨勢被各種各樣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組織看作是積極的,在很多情況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積極地推動。例如,有這個樣一種經濟理論:相對優勢使得自由貿易可以使得資源分配變得更加有效,並且對參與貿易的雙方都有利。
二戰後通過很多諸如關貿總協定等的國際組織已經使得國際貿易間的障礙得到相當大的降低。特別是從關貿總協定演化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
提升自由貿易
商品:較少或消除關稅;建立自由貿易區來降低關稅
資金:減少或消除資金控制(資金控制會影響貿易發展)
減少、消除對當地產業的津貼補助金(達到公平貿易)
知識產權保護
在國家間對知識產權法律進行協調(通常來說,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國界承認知識產許可權制(例如,在中國獲得的專利權可以在美國獲得承認)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運動認識認為這些是有害的。
質疑中的全球化
對關於全球化是一個現實存在的現象還是只是一個說法還存在學術上的討論。雖然這個詞已經被廣泛使用,但是一些學者爭論到這個現象在其它的歷史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們是處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現象,例如國際貿易的增長和跨國公司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它們開始被建立的時候並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學者更喜歡使用「國際化」而不是「全球化」。簡單的說,它們兩者的區別在於國家的角色在國際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說,全球化程度比國際化要深。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國家的邊界還遠沒有達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還沒有開始,也可能不會開始——從歷史上考慮,國際化從來沒有變成全球。
1.對外開放的基本原則
獨立自主是我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獨立自主是指國家的主權是獨立的,不允許任何外來的干涉與侵犯。每個國家有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對內對外的一切事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鄧小平賦予獨立自主原則以新的內容,主要表現在提出了真正的不結盟。鄧小平明確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文選》3卷57頁)中國不同任何國家結盟,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中國珍視自己的獨立自主,也尊重他國人民的獨立自主和道路選擇。我國堅持獨立自主,也積極爭取國際支援,發展國際合作,把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與盡量爭取外援,加強平等互利的國際合作原則有機結合和統一起來。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中國作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國之一,始終堅持這些原則。在國際事務中主持公道,不謀私利,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推動國際合作、維護地區與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貢獻。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看作是處理國際關系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則。
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遵循睦鄰友好原則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友好關系,創造和維護和平友好,長期穩定的周邊環境,是我國長期實行的外交方針之一。
2.對外開放理論的主要觀點
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指出:「對外開放」是我提出來的。「對外開放」這一提法,是對國際分工、國際經濟合作發展開放型經濟理論的高度概括,易於為我國人民所理解,現在已經被世界各國所認同。這一提法,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一定要發展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關起門來是不行的,必須對外開放。(2)對外開放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對內開放,另一方面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的開放,對各種類型的國家的開放。(3)對外開放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其中包括建立經濟特區,開放14個沿海城市。中國建立經濟特區的決定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成功的。(4)經濟特區姓「社」不姓「資」,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三資企業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判斷姓「社」姓「資」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要學會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要向外國的先進管理方法學習。不僅新引進的企業要按人家的先進方法去辦,原有的企業改造也要採用先進的方法。(6)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敢於冒風險,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7)開放以後,一些腐朽的東西也跟著進來了,中國的一些地方也出現了丑惡現象,要注意很好地抓,決不能任其發展。(8)改革開放要貫穿中國整個發展過程。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現在生產力不發達要對外開放,將來生產力發達了,要更加開放。對外開放的政策不可改變。
對小平的這些論述,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對外開放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性、迫切性、艱巨性和長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