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

發布時間: 2023-03-08 15:28:46

1、目前中國正處於什麼的深刻變化?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實現了快速發展,創造了偉大奇跡,同時又通過自身發展為世界進步貢獻重要力量。」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夫近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從貧窮落後到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世界經濟增長第一大引擎,中國發生的深刻變化令人驚嘆。」

自2005年首次訪華以來,沙拉夫多次訪問中國,見證了中國的發展變化。「對於我來說,中國並不陌生,但每次來中國,這里的迅猛發展依然讓我印象深刻。這不僅體現在城市面貌、交通系統和綠色環保等方面,還體現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例如基礎設施、市政建設等方面的不斷完善。」沙拉夫說,今年,他參加了2019廈門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深刻體會到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國用70年發展歷程所書寫的奇跡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希望與中國的友好合作能使埃及實現同樣的發展。」

「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發展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沙拉夫表示,他經常閱讀與中國有關的圖書和學術期刊,對中國巨變背後的原因作深入研究。沙拉夫認為,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從而凝聚起廣大人民的力量,形成發展合力。「中國所選擇的發展道路符合本國國情。中國沒有照搬西方的發展模式,而是建立並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中國制度、中國治理日益受到世界關注,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借鑒。」

當前,逆全球化、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思潮抬頭,世界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增強,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面臨新挑戰。「『一帶一路』倡議為世界提供了多邊合作的創新模式,為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發展前景。」沙拉夫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和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已被寫入聯合國等重要國際機製成果文件,凝聚起廣泛國際共識,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這充分說明中國始終堅持走與其他國家實現共贏的發展道路。共建『一帶一路』讓中國和沿線國家實現共同發展、利益共享,對地區乃至全球發展都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2、逆全球化的三個表現是什麼?

逆全球化的三個表現是反多邊主義的出現,民粹勢頭抬頭,極端傾向加重。

逆全球化即與全球化進程背道而馳,重新賦權於地方和國家層面的思潮。全球化進程導致西方出現了全球化贏家與輸家之間的結構性對立。如果把全球化視為一種現代化進程,那麼「現代化輸家」理論總體上可以解釋「逆全球化」思潮出現和涌動的原因。

多邊主義指三個或三個以上國家之間相互聯系的方式,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解決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最公平合理的方式。但由於西方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受到威脅,一些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貿易赤字嚴重。

逆全球化的表現

民粹在資本主義國家表現為民眾要求在政治上以本國的利益為出發點,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和強軍思想,反對移民,在經濟上力促製造業迴流、再工業化和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反對自由貿易。

一些發達國家就利用政府權力來對資本的流動加以限制,對經濟進行控制。其中,英國「脫歐公投」的成功被視為是「逆全球化」思潮的標志性事件,意味著區域一體化的倒退,甚至是全球化的倒退。

3、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進入什麼?

進入:動盪變革。

進入新時代,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威脅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國家間互動愈發頻繁,國際關系面臨新的重大挑戰。

逆全球化思潮下的變革:

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風險挑戰,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健全黨對外事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加強對外工作頂層設計,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作出戰略謀劃,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人類進步潮流。

4、貿易主義是逆全球化思潮嗎

貿易主義是逆全球化思潮,有些國家內部就會出現「貿易保護主義」的思潮,希望降低全球化的發展速度,強制將自身封閉起來,最終也就變成了目前這種「逆全球化」的思潮。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開放是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特徵之一,也是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驅動力。歷史上,世界各國根據自身要素稟賦和技術條件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形成了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國際分工體系與世界市場。

今天,應對逆全球化,根本之策仍是大力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不斷完善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國際分工體系和全球價值鏈優化重塑,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面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堅持合作共贏是釜底抽薪之策。應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反對一切形式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合力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共同推動世界各國的發展繁榮。

各國應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兼顧當前和長遠,著力解決深層次問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台,是促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一條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

共建「一帶一路」,可以讓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讓參與各國共享經濟全球化紅利,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

5、當前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中國為何仍然堅定不移推動全方位對 外開放?

因為全球化對中國最有利。

今天中國面對的最大的危險就是逆全球化,美國特朗普各種方式退群、貿易戰和單方面的關稅壁壘,似乎給世界上營造了一種不可阻擋的逆全球化趨勢。可以很明確的說,反全球化就是反中國。

從2018年開始美國就有人提出新冷戰這個說法,要美國跟中國全面脫鉤、美國和中國各自形成勢力范圍並砍斷一切聯系,形成各自的保留地。

然而我們必須盡力避免形成新冷戰,首先我們在現在的全球框架之中,其實是占據主動權的,甚至可以說我們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當然這個說法有爭議,在某些朋友眼中可能美國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我認為,侭管美國的資本家獲得了巨大的利益,美國的民眾也想享受到了物美價廉的產品,不用很努力就可以活得很輕松。但是我認為全球化給美國這個國家帶去的產業空心化,長遠來看弊大於利。而全球化給中國帶來了齊全的工業。

我們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國、最大的消費國、是全球126個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我們擁有著全世界最強大最齊全的工業能力,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嚴重的生產過剩。不僅僅是生產產品過剩,同時面臨著資本過剩,勞動過剩。

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世界,全世界都是我們的市場,我們緩解了三大過剩,盡情地傾銷我們的產品,帶動我們的產業升級,向全世界輸出我們的資本、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勞動力。

(5)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擴展資料:

現在特朗普不斷地推動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就是因為他們在除了比如尖端晶元、航空航天、尖端醫療器械等領域的還具有優勢以外,其他的領域對面中國早已經潰不成軍。特朗普試圖使製造業迴流美國,讓美國重新變成一個強大的產業大國。

中國必須全力阻止製造業迴流美國,因為我們絕對不想面對一個具有金融霸權、美元霸權還具有產業霸權的美國。

未來,中國的目標是繼續維持與日韓、歐洲等發達國家的貿易關系,同時積極推動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獲利使他們積極地融入由中國主導的全球化進程。告訴其他國家任何反對全球化的措施都是自絕於世界。

只有這樣憑藉著我們強大的工業能力、強大的對外貿易優勢和巨大的市場、蘿卜加大棒的方式,使得更多的國家更深度地融入全球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他們的力量。

6、中國駐甘比亞大使發表署名文章,文章中寫了哪些中非合作成就?

中國駐甘比亞大使發表署名文章,文章中寫了擺脫極端貧困,加速工業化進程,提升全球競爭力和吸引力。 

新體制經濟的合作

中非的自貿合作,多邊貿易體制是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選擇。搞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中國堅決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旗幟鮮明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始終如一積極營造開放包容的合作環境。在中非合作以來,使經濟體制改變,形成了新的經濟體制。實現了原有的經濟基礎上進行了一番改造。


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中非的合作,促進了中非對外開放的輻射范圍。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的正式成立是非洲一體化進程中的里程碑事件,而貿易暢通和設施聯通恰恰是中非共建“一帶一路”的核心內容,中非雙方有望借非洲自貿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合作東風,構建更緊密的經貿合作關系。高水平自貿協定的簽訂與實施,能夠有力促進與有關國家和地區間的經貿合作,有效減少企業對外貿易投資的不確定性。與此同時,中非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是有效促進了全球經濟平衡運轉。


推進貿易創新發展

直至2021年,中非已經步入各自發展的新階段,是非洲大陸自貿區建設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雙方合作將迎來更廣闊的空間。當今世界經濟正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湧動,各主要經濟體紛紛把自貿協定作為國家間區域合作的新平台。如今,中非自貿區的建設呈現出創新發展的局面!


展望中非的合作,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在政治上、經濟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政治上,中非合作在方向上探索出一條雙贏的發展道路;經濟上,中非合作取得了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維護得穩定之體系。這是值得肯定和自豪!

7、逆全球化思潮異常活躍體現在2018年上合組織政府首腦理事會杜尚別會議上,就反?

利益全球化思潮是一場活躍是體現在2018年的。

8、中國構建怎樣的發展格局

摘要】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包括五方面深刻內涵,即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當前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和必經之路。因此,我們需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關鍵詞】二十大報告 中國式現代化 新發展格局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21.001

余淼傑,遼寧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學、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主要著作有《加工貿易與我國企業生產率》《余淼傑談中美貿易》《China-US Trade War and Trade Talk》等。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重要會議,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闡明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使命任務,發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員令。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深刻認識到我們已進入新發展階段、需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

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要從「中國式」和「現代化」兩個方面入手。從「現代化」方面理解,中國式現代化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從「中國式」方面理解,黨的二十大報告指明了五方面深刻內涵。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現在擁有14億多人口,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14萬億元人民幣,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位居全球第一,外貿、對外直接投資等規模均為全球第一,上述諸多指標都體現出中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的經濟體。因此,作為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中國實現現代化道路和小型經濟體必然存在差異。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可以借鑒亞洲「四小龍」等經濟體實現現代化的經驗,但必然不能照搬其途徑。例如,新加坡可以藉助其小型開放經濟體的特點,通過融入全球經濟來實現現代化。但對於中國而言,融入全球經濟是實現現代化的必要不充分條件,開放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提,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同時,中國仍需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大部分已經實現現代化、經濟社會水平發展較高的國家,在發展過程中更多強調的是「做大蛋糕」,而非「分好蛋糕」。而中國式現代化,強調在「做大蛋糕」的同時也要「分好蛋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以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為起點,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的,循序漸進。並且,我們不能簡單將共同富裕和「大鍋飯」劃等號,共同富裕強調的公平是機會的公平,而非單純結果的公平,我們要保障的是,每一個個體都有機會且能夠積極發揮主體性,實現勤勞致富。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必須要充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更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而要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就必須要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解決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發展的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例如,創新成為第一動力,是為了解決經濟發展不充分的問題;綠色成為普遍形態,在於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從廣義哲學的角度而言,也是為了解決發展的不充分問題;開放成為必由之路,也是實現充分發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協調成為內生特點,共享成為根本目的,在於強調要實現平衡的發展。另外,黨的二十大報告也著重強調了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要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第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強調貫徹綠色發展的理念。中國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足以看出我國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視程度。同時,作為全球第一大政黨,中國共產黨也明確把「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寫入黨章,彰顯了黨和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

第五,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強調和平發展。盡管現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但全球化的趨勢不可阻擋,我們仍處在全球化的進程中。而要堅持和發展全球化,就必須要明確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近年來,我國領導人多次在重要場合強調和平發展的重要性,在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中保持了高度的戰略定力。

新發展格局助推中國式現代化

要全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就需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因此,全面系統理解「三新一高」的科學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新發展階段的內涵。為什麼說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新的發展階段體現在哪些方面?具體而言,可以從六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的事實可以從產品附加值的角度來理解。中國外貿的變化很好地從微觀層面體現了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國外貿分為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其中加工貿易的附加值相對較低。從縱向時間維度來看,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的比重在1995年到2007年各自佔比為50%左右,而現在一般貿易佔比達到2/3,加工貿易佔比為1/3,體現了我國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的過程。從橫向維度來看,即使是在附加值相對較低的加工貿易中,產品也從原來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例如衣服、鞋帽等,逐漸轉移到附加值相對較高的資本密集型行業,例如機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等。

第二,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的事實可以從產品質量的角度來理解。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加快建設質量強國。據余淼傑、張睿(2017)核算,如果將2000年中國產品質量標准化為1,則我國產品質量從2001年到2012年由1提升到了1.3,增加了30%。而從2012年至今,在這十年的偉大變革中,產品質量又提升了25%。由此可見我國產品質量穩步提升的過程。

第三,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的事實可以從企業績效的角度來理解。全要素生產率是用來衡量企業績效的常見指標。克魯格曼曾言,生產率不是一切,但在長期中近乎一切。根據Feenstra 等(2015)核算,2001年,我國製造業生產率大約是美國的0.3倍,2015年達到美國的0.5倍,提升了50%以上。另外,除了績效也要考慮成本。美國的勞工成本約為每月4000美元,而中國即使在勞工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也僅為每月750美元,是美國的1/6。因此,雖然我國企業全要素生產率低於美國,但考慮成本後,我國產品對比美國仍然具有比較優勢。

第四,新發展階段體現在中國的全產業鏈優勢中。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具有全產業鏈的國家,目前,我國工業擁有41個大類、666個小類的分類。如果按照海關八位碼進行計算,我國出口的海關產品約為8000種,按照十位碼來計算有14000多種產品,工業體系完整程度在全球都十分少見(余淼傑,2021)。

第五,新發展階段體現在我國的產業集聚現象中。中國的許多工業城市,尤其是一線和二線城市,擁有自己的「產業名片」,擁有自己主打的產業,例如義烏的小商品市場、廊坊傢具市場、深圳電子產業、汕頭玩具產業、邢台羊絨產業等。並且,基於「產業名片」,通過中心外溢作用,相近的產業得以在同一個地區進行集聚,起到降低固定成本、實現規模經濟遞增的作用。

第六,新發展階段體現在我國較為合理的三大產業結構中。我國第一產業所佔比重同全球其他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基本一致,約為7%~8%,但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與其他國家存在差異。我國第二產業比重為37%左右,第三產業比重約為55%。而發達國家第二產業比重較低,一般在15%以下,第三產業則達到70%~80%。中國之所以需要保持製造業比重處於一定的高度,原因在於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決定了中國經濟不能脫實向虛,否則就無法實現質量強國、製造強國的目標,無法穩定保障中國的就業。因此,中國目前的三次產業結構仍是較為科學合理的。

新發展理念的內涵。一是創新成為發展的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創新包括狹義的創新和廣義的創新。狹義的創新又分為兩部分,一是技術進步,二是產品創新。二者存在明顯差異,產品的創新遠遠難於技術的改進,從無到有的突破遠遠難於邊際上的改進。技術進步和發展,更多強調工序的發展、應用的發展,所有企業都可以是技術進步的創新主體,這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意義所在。而產品創新需要大量大型科研機構來集中攻克。未來,我國在創新發展上應更加著力於原創型創新,在政策扶持上應加大基礎性研發的投入。「十四五」規劃中要求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2021年,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快速增長,年均增幅達到16.9%,2021年基礎研究占研發投入比重首次超過了6%,當然這一比重仍低於發達國家15%~20%的普遍水平。

廣義的創新,在於對規則機制和標準的創新。通過創新規則、創新機制、創新標准,積極融入全球一體化,積極參與全球經貿治理。對此,我國已經進行了大量嘗試,以兩個典型例子進行說明。第一個是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立。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這是我國在大陸境內設立的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到現在我國已經有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主要做了四項工作。第一項工作是強調外資企業享受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待遇,即給予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相同的待遇,並且不斷縮短負面清單。第二項工作是做好「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第三項工作是推進放管服改革,改善營商環境,提升投資便利化。第四項工作是推進資本市場資本項目方面的改革。總體來看,可以體現我國在自貿區方面持續做出的規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