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化是對文化多樣性的威脅嗎?
一、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的關系第一,全球化使得文化多樣性面臨嚴重威脅。從目前來看,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世界語言的多樣性面臨著嚴峻挑戰。語言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據估計,目前世界尚存的五六千種語言,在21世紀將有一半消亡,200年後,80%的語言將不復存在。有的科學家預言,到2100年,可能將有90%~95%的語種消亡或趨於消亡。美國阿拉斯加費爾班克阿拉斯加本土語言中心M·克勞斯指出:「據保守的推測,在下個世紀里,平均每年將有20種語言消亡。不用說那些瀕危的少數民族語言,就是那些使用人口較多的語言也面臨著激烈競爭。目前英語及其所承載的文化是強勢的,隨著英語的傳播和使用,英語文化承載的價值觀念也在不斷向全世界擴展。現在互聯網上的信息85%是用英語傳播的,在聯合國各種場合中使用的語言95%是英語,而國際經貿活動中幾乎100%使用英語。經濟全球化對英語的傳播更是推波助瀾。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消亡,對文化多樣性產生了威脅。
第二,經濟全球化為文化的多樣性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1922年英國哲學家羅素在《中西文明比較》代寫論文中寫道:「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過去己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仿效拜占庭帝國[2]」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交流、融合是文化發展繁榮的動力。世界上有60多億的人口,200多個國家,2 500個民族,6 000多種語言,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共同努力創造了各種人類文化。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交融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經濟全球化不僅使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交往更加廣泛、更加頻繁,也使各民族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表現出更加鮮明的文化的多樣性。因此,人們完全可以有理由說:正是在經濟全球化這一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才進一步表現出具有各自民族特徵的多樣性。
第三,經濟全球化不會導致文化單一化。目前,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和60%以上的廣播節目的生產和製作,每年向國外發行的電視節目總量達30萬小時。許多國家的電視節目中美國節目佔到60%~70%,甚至佔到80%以上。美國文化產品出口額超過航天航空和電子產品的出口額,達每年600多億美元,成為美國最大的出口產品。因此,西方一些學者鼓吹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將代替世界多樣性的文化:美國的大眾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傳統文化,美國的電視,美國的音樂,好萊塢的電影,將會代替世界上其他一切東西。實際上經濟全球化不會導致文化單一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通過交流、融合、互滲和互補,不斷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在人類的評判和取捨中獲得文化的認同,不斷將本民族文化區域的資源轉變為人類共享、共有的資源。同時,不同國家在吸收它國文化的基礎上也會不斷創造新的文化。如巴塞羅那市前市長特魯諾所言:「自然界因為生物多樣性而美麗,人類也因為文化多元化而豐富。如果全世界都吃麥當勞,喝可口可樂,世界該是多麼單調。[3]」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樣性的表現文化多樣性是人類共同的遺產。人類社會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這些文化千姿百態,各有所長。文化的多樣性在全球化時代得到了空前發展,並催生出新的文化形式。
第一,民族國家的傳統文化得到了繼承和發展。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告訴我們,人類文化的起源就是多元的。從德國哲學家斯賓格勒筆下描繪的埃及文化、巴比倫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西方文化等8種文化到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提出的26種文明形態;從具有區域特色的亞洲儒家文化、歐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文化、中東阿拉伯文化等到一個國家內部文化,如中原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等都以雄辯的歷史展示了多元世界文化圖景。現今地球上共有將近190個民族國家,從美國、日本這些經濟技術大國,到克羅埃西亞這樣的新國家和幾內亞、茅利塔尼亞、貝南這樣一些經濟上欠發達的國家,以及列入聯合國最不發達國家名單中的其他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可以說,在世界范圍內以民族國家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在全球化時代得到了良好的發展。第二,企業文化蓬勃發展。經濟全球化時代,
企業成為重要的國際關系體,其中跨國公司始終處於核心地位。美國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最近的調查報告說,2006年全球6·52萬多家跨國公司及其58·5萬多個分支機構,實現的產值佔全球總產值的1/4。在目前全世界所有專利技術國際使用費中,72·8%左右是支付給跨國公司及其境外子系統的,這表明跨國公司正在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空前強大的勢力。這些不同的國際關系體,無論是微軟、沃爾瑪、索尼等大的企業還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文化。文化成為企業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第三,網路文化正在成為全球文化的新亮點。發達的電信網路使信息的流動不再有國界的限制,從而導致各種有關文化的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等活動的范圍被擴展到全球規模的水平上。網路的出現徹底打破了時空界限,為人們提供了體驗全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網路文化也由此得到了空前的豐富。
三、在全球化浪潮中,維護文化多樣性,保護文化安全
俗話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文化多樣性對於人類社會就如同生物多樣性對於生物界那樣必不可少。一種文化如同一種基因,都擁有自己的歷史精神和人文傳承,有獨特的魅力和智慧,多基因的世界才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在這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我們提倡文化的多樣性、多元化。但是文化的多樣性不能成為保護落後文化、拒絕先進文化和閉關鎖國的理由。我們應該做到:
第一,吸取世界文化的精華,振興中國文化產業。文化多元化是人類進步和發展的產物。我們崇尚文化多元化,但是文化多元化不是簡單地保留現狀,更不是復舊。中國文化只有通過改革開放,不斷吸取世界文化的精華,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在世界上發揮更大的影響,成為未來世界多元文化中重要的一元。擴大與國外的文化交流是最基本的戰略選擇,要吸取和借鑒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與現代文明相聯系的優秀思想文化成果。只有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才能使中華文化園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同時,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中,要建立先進文化體系,必須注意維護文化安全。只有處理好文化開放和文化安全的關系,才能為構建中國先進文化提供基本保障,才能振興中國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是一個以精神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為主要特點的產業系統,是一個涵蓋包括文化藝術業、新聞出版業、廣播電視業、電影業、音像製品業、娛樂業、版權業和演出業在內的龐大體系。[4]」近年來,人們頻繁地看到這樣的數字:英國文化產業的年產值將近600億英鎊,從業人員約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日本娛樂業的年產值早在1993年就超過了汽車工業的年產值;美國的文化產業更加發達,其視聽產品出口額已經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並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40%以上的份額。通過中國2008年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我們從數字上看,中國的文化產業得到了快速、平穩的發展。2006年,全國廣播電視總收入為1 099·12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18·04%。通訊產業在整體上也是平穩快速增長,2007年在2006年基礎上再次增加1億用戶,固定電話、行動電話用戶分別達到3·68億戶和5·46億戶,互聯網上網人數達1·8億。2006年中國網路游戲市場規模達到65·4億元,增速高達73·5%。中國的文化產業雖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我們發現我們的文化產業的影響力遠遠落後於歐美,我們必須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完善以文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為核心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以及相應的文化投資體系改革,牢牢掌握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導權和主動權,不受制於任何外國文化集團;實施文化精品戰略,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立足於國情來制定文化產業發展的遠景規劃,不斷提升我國的文化產業力。
第二,加強民族文化傳播,提升軟實力。一個國家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強國,不僅要擁有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硬實力,還要有以文化力為核心的軟實力。如果一個國家不擁有軟實力,那麼它就只擁有一個物質外殼而缺少內涵,不能發展成為真正的強國。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潛在推動力,在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托夫勒教授等認為,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不再作為衡量國家實力的主要目標,知識的控制是明日世界爭奪的焦點。誰的文化成為主流文化,誰將成為國際權力斗爭的贏家,誰將掌握未來[5]。盡管這代表一種文化帝國主義的極端觀點,但是在某種意義上說明了文化的重要性。
隨著中國在經濟力量方面同發達國家的差距縮減,軟實力的差距就成為中國在國際環境中又一個主要制約因素。能否提升軟實力,關繫到中華民族的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途。提升軟實力是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必由之路。胡錦濤指出:「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的大潮,面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文化發展的要求,面對社會文化生活多樣活躍的態勢,如何找准我國文化發展的方位,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6]」新世紀以來,我國在文化傳播領域取得長足的進步,基本上形成了多種語言、多種媒體並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跨文化傳播模式。從廣播電台、報紙和雜志到電視、互聯網,中國的傳媒在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然而我國的文化傳播體系與西方國家全球化的綜合信息傳播體系相比,還處於弱勢地位。為此,必須加快文化傳播硬體和軟體的自主創新能力:必須擴大報刊、計算機網路等在國內外信息輻射的范圍;增強各種媒體自身的吸引力;同時必須加強現有媒體的合作與改造,形成中國傳播事業的合力,共同迎接來自境外媒體的挑戰成為必由之路[7]。
第三、增強公民使用本民族語言的自覺性,抵禦英語語言霸權。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的侵襲下,英文成了世界上獨霸的語種,它在國際交往中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國際互聯網路上的信息約有80%以上是通過英語來傳遞的。前美國商務部高級官員戴維·羅特科普夫曾經在美國《外交季刊》上撰文直言不諱地宣稱:「美國應該確保:如果世界向統一語言方向發展,那麼這種語言就應該是英語。[8]」英語已經成為西方國家宣傳其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及以西方為中心的理論思想的載體。雖然漢語不是瀕危的弱勢語言,但是英語的霸主地位威脅到了漢語的影響力和在國際上的普及,為此,我們應該加強對本民族語言文字的保護,抵禦英語的語言霸權。
首先,我們應該落實國家的語言政策,做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學習、宣傳和實施工作,自覺的應用和推廣普通話,提高國內人民大眾的漢語水平。
其次,擴大漢語在網路中的使用率,注意在國際會議、外交、貿易、科技、教育、文化、傳媒、體育等領域逐步增加漢語的使用量,以提高漢語在國際交往領域中的價值。
最後,根據需求市場,培育和引導漢語教學,要大力培育漢語教學機構、教師、考試和教學方法的品牌,著力發展以互聯網為媒介的現代遠程教學,使漢語教學的發展與漢語的國際傳播良性互動,國內外相互配合,擴大漢語的應用范圍和輻射范圍,形成推動漢語的國際使用和學習的新局面。
2、中國已成為維系全球化領導者,國內企業要如何適應?
世界逆全球化的大趨勢是不可避免的。 中國首要解決的問題不是科學技術、軍工、能源,而是糧食自主化。
糧食是國家的咽喉,在逆全球化時代,比起自己的種子,更需要改變購買的想法,自由主義經濟的短視思維不適合復雜的國際政治環境。
中國糧食自給率在95%以上,主要糧食基本可以自給自足,但飼料的70%需要依賴進口,大豆玉米等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飼料是畜牧業的原材料,畜牧業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也就是說,中國的主要糧食供給沒有問題,最壞的情況也不餓,但肉類供給不能完全自主化,這就是中國農業發展的現狀。
肉類供應不足會影響全體國民的體質,也容易導致通貨膨脹,在和平時期可以通過外部購買來彌補,但在逆全球化時期必須自給自足。
總的來看,國內農業發展水平還很低,只
有保持最低需求的紅線,在逆全球化時代,實現糧食和肉類的完全自給自足,富裕出口將成為頭等大事。
中國的農業發展水平很低,主要是由以下三個因素共同造成的。
1、國家過去控制糧食價格,使人力資源從事製造業生產,同時達到抑制通貨膨脹的目的,農業生產為製造業發展讓路。
2、房地產的過度發展,房地產投資收益遠遠大於農業生產收益,資金和人才流入房地產,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很少。
3、大量進口國外廉價農產品,沖擊國內農產品市場,導致國內農產品競爭力不足。
以前從事農業生產不賺錢,最直接的表現是許多農業方面的上市公司基本處於虧損的邊緣。
但現在這種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首先,國際形勢不再允許國內繼續忽視糧食生產問題,未來農業生產必須重新定位最重要的位置。
第二,房地產拐點已經出現,未來房價將逐漸下降,加上國家對農業發展的大量投入和支持,越來越多的資源將投入農業生產,推動農業產業的大發展。
逆全球化和極端天氣,在一些國家引發糧食危機,這也刺激了全球糧食價格的上漲,為農業生產帶來動力。
另一方面,逆全球化時代必然導致外貿大幅萎縮,從而帶來大量失業人口,發展農業正好可以吸收一部分富餘勞動力。
現在的農業發展與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很難想像未來不會發展。
農業的發展是農業相關股票的業績大幅上升,股價也自然走牛。種子業是農業的核心,這關繫到基因的安全,種子完全自主化也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重點。
另外,農業發展必然會走現代化農業、信息化農業的道路,這方面的機會可以進一步挖掘。
很多人說中國也要搞美國式規模化栽培的模式,但是由於地理和人口的限制,中國農業不能走全面規模化栽培的道路。 客觀的地理條件不允許。 將來會有部分規模化栽培,結合部分特色農業的模式,也就是地產性。
3、全球經濟與文化互動的發展趨勢,對中國企業發展的影響
一、經濟方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劇,中國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跨國企業的不斷進入,世界大鱷的不斷蠶食鯨吞,使中國企業不得不進行一番改革,而在一片改革浪潮中,由以品牌和創新兩個詞尤為突出。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人心,中國消費者的消費檔次逐漸提高,中國這一國內市場將會日趨完善,也將會為無數企業的發展創造合理的利潤空間和發展條件。放眼望去,洗發水市場的不斷降價,正是由於國內洗發水品牌的不斷完善,知名度與美譽度的不斷提高,致使國際強勢品牌寶潔和聯合利華的中國市場份額不斷下降,他們不得不做出低價讓步,通過自身的資金優勢,希望能拖垮這些國內洗發水品牌。而國內諸如飄影,雨潔等洗發水品牌也不會坐以待斃,他們通過創新,通過學習,正向著國際化發展,說不定將來他們也會殺到美國本土去。想必大家都聽過「蝴蝶效應」一詞吧!即太平洋彼岸波濤洶涌的海嘯風暴,其原罪或可追溯到亞馬遜河畔那隻色彩斑斕的七彩蝶不經意間舞動的羽翼。簡而言之,就是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中國的企業將會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其措施可能會影響全世界。
二、文化方面:
經濟全球化作為一種趨勢,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也影響著國際企業文化發展的動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跨國公司不能進行文化的整合,那麼它就不可能在全球范圍內的多種文化中生存下來,也不可能取得輝煌的業績。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其企業文化也要進行中國化改造,同樣中國企業融入世界,也要在自身文化上嫁接具有全球化視野的文化基因,只有如此,中國企業才能適應全球化的趨勢。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道德傳統、生活環境、物質與精神追求等都是不一樣的,對於跨國並購的中國企業而言,如何進行文化融合是一個課題,全球化文化融合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公司文化層面的融合,另一個則是民族文化層面的融合。而公司文化的融合必須在民族文化融合的前提下來進行融合。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是中國企業全球化的一門必做的一門課程,也是全球化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戰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企業的企業文化必須不斷創新。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文化的內涵和文化管理模式都不同於原來僅限於國內市場低層次的競爭,因為塑造企業文化的參照背景發生了變化,企業文化內涵和機制的創新也就勢在必行。
4、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企業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正面影響
經濟全球化深入後,使中國成為世界的工廠。准確的說是世界的製造工廠,這樣就非常有利於我的出口,大量的出口會給我們賺取大量的外匯,為我們的經濟基礎建設積累大量的資金
負面影響
大家都看了就是世界的經濟也會更多的影星我們
金融危機,越鬧越嚴重,看到了大批的中小企業都會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