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機器人全球化影響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機器人全球化影響

發布時間: 2023-03-04 08:27:43

1、工業機器人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工業機器人未來發展前景很好。
早前,國務院印發了《中國製造2025》通過「三步走」實現我國我國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智能製造成為工業製造轉型的重中之重。如今,智能製造戰略再獲工信部關注,在智能化的大勢下,智能裝備下游應用領域加快拓展,工業機器人發展可期。

工業機器人指的是能在人的控制下智能工作,並能完美替代人力在生產線上工作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裝置。與人力相比,工業機器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以及24小時工作的特點。近年來,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我國製造業勞動力優勢不顯,製造業亟待向智能化轉型,工業機器人呈現強勁發展的態勢。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指出,我國是工業機器人消費大國,從2013年其就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2013年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元年,這一年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為3.69萬台,同比增長36.52%,購買量佔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的五分之一。2014年工業機器人銷量超過57000台,同比增長54%以上。
汽車製造、電子、橡膠塑料、軍工、航空製造、食品工業、醫葯設備與金屬製品等領域常有工業機器人「身影」。其中汽車工業的應用最多,比例達38%。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等地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主要集中的地區,擁有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占據全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半壁江山。
不過,由於核心技術缺乏,我國工業機器人消費嚴重依賴國外企業,尤其在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上,我國本土機器人企業受制於人,只能購買高昂的國外設備,

這需要國產工業機器人廠商不斷提高技術,加大研發水平,早日擺脫國外機器人品牌對中國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的控制。
考慮到目前全球製造業工業機器人密度為55,而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僅為21,遠低於日韓德美等發達國家,以及智能製造背景下,「機器換人」政策不斷落地,未來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匯川技術、機器人、智雲股份、科遠股份、秦川機床等相關概念公司將在機器人紅利下取得較好發展。
本文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未經前瞻產業研究院書面授權,禁止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第二篇: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銷售量以40%左右的速度增長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市場銷售36560台工業機器人,佔全球銷售量的五分之一,同比增幅達60%,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預計本體產值約90億元,本體加集成市場規模約270億元。
2010年開始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激增,新安裝工業機器人為14980台,2011年達到22577台,同比增長50.7%;2001年至2012年期間,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銷售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長,而同期世界機器人市場銷量復合增長率為10%。2014年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依然猛增54%,達到5.6萬台。
第三篇:「機器換人」政策逐步落地工業機器人市場爆發
近日,安監總局發布通知表示,決定將陝西煤業化工集團、黃陵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10家企業作為示範企業,開展機器人作業試點工作。這十家企業主要涉及煤炭、石油與鋼鐵等重要以及基礎性領域,隨著「機器換人」逐漸在這些領域變為現實,工業機器人應用將不斷得到推廣,市場有望迎來爆發增長。
工業機器人指的是能在人的控制下智能工作,並能完美替代人力在生產線上工作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裝置。與人力相比,工業機器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以及24小時工作的特點。近年來,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我國製造業勞動力優勢不顯,製造業亟待向智能化轉型,在此機遇下,工業機器人大有可為。

我國是工業機器人消費大國,從2013年其就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汽車製造、電子、橡膠塑料、軍工、航空製造、食品工業、醫葯設備與金屬製品等領

域常有工業機器人「身影」。其中汽車工業的應用最多,比例達38%。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等地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主要集中的地區,擁有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占據全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的半壁江山。
不過,雖然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大,但由於核心技術缺乏,我國工業機器人消費嚴重依賴國外企業,尤其在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上,我國本土機器人企業受制於人,只能購買高昂的國外設備,這需要國產工業機器人廠商不斷提高技術,加大研發水平,早日擺脫國外機器人品牌對中國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的控制。
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2015-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產銷需求預測與轉型升級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元年,這一年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為3.69萬台,同比增長36.52%,購買量佔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的五分之一。2014年工業機器人銷量超過57000台,同比增長54%以上,繼續保持高速發展態勢。

2、逆全球化給世界經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它主要包括哪幾方面?

<

3、構築機器人創新生態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韓傑才

機器人在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中的地位

機器人是「製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製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 科技 創新和高端製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們不僅要把我國機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盡可能多地佔領市場。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機器人在現代製造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從2017年開始成為世界機器人增長最大的市場。據預計,在2022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805.2億美元,全球佔比高達38.3%。中國機器人市場涵蓋了全部20個行業類別、60多類主要場景。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已經率先從 汽車 、電子、食品包裝等傳統領域,向新能源、環保設備、高端裝備、倉儲物流等新興領域加快轉變,機器人應用場景也在從傳統 汽車 及3C製造向新場景和新行業延伸。如何擴大並深耕場景,提升行業應用范圍和水平,是機器人行業未來非常重要的爆發增長點。

機器人已經具備成為獨立工業母機的可能性,發展智能工業機器人為我國製造業換道超車提供了機遇。工作母機處於產業鏈核心環節,是現代工業的心臟,是整個工業體系的基石和搖籃。機器人的出現打破了人們對於工業母機的認識,隨著視覺、語音等人工智慧技術在機器人上的應用,機械繫統和電子系統高度融合,工業機器人正在替代傳統機床成為新一代獨立工作母機。在機械繫統和電子系統層面,目前六軸機器人很大程度上已經具有了工業母機的特性,FANUC和ABB展示的用機器人製造機器人生產線就證明了這一點。

關鍵核心技術缺失制約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將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作為 科技 發展重點領域,相繼攻克了減速器、伺服控制、伺服電機等關鍵核心零部件領域的部分難題,但相比之下,國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競爭力仍舊不強,存在精度差、壽命短、故障多等問題,市場應用端當前還是大部分依賴進口,其中占工業機器人生產成本70%以上的三大核心零部件——減速器、伺服系統和控制器,國產產品市場份額還不到5%。要有效彌補 科技 創新的短板,必須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加大研發資源投入,充分釋放青年人才隊伍紅利,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完善創新制度設計,構建面向全球的創新體系和生態,持續提升中國 科技 創新能力。

構築創新生態驅動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創新生態通常指為創新活動提供的條件和環境,是創新要素相互連接形成的網路。創新生態的構成主體一般包括大學和科研機構、企業、金融機構、政府和各類中介形成的功能綜合體。其中,政府提供政策法規、條件支持、政務管理和服務;大學和科研院所提供知識、技術、人才支撐;金融機構提供資金融通;中介機構推動知識傳播、技術擴散和成果轉化;企業是創新生態的關鍵主體,建設「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已經成為 社會 共識。機器人是智能製造的共性技術和基礎產業,是支撐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哈爾濱工業大學發揮學校在機器人領域的技術、人才、項目優勢,與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聯合成立了哈工大機器人集團(HRG)。在實踐 探索 中我們認識到:構築機器人創新生態,有助於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以供給側改革補齊創新短板,完善機器人產業創新鏈。創新鏈包括「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究—商業應用研究—產品開發—工藝優化—規模生產」等功能環節。HRG按照平台模式和生態模式,建立廣泛連接和開放合作的創新系統,全面打通資源導入渠道,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創新鏈上下游各環節的業務協作。在生態構建和創新鏈協同中,突出了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有利於產學研合作的深度融合。實現創新鏈全鏈條全要素賦能,全面提高創新質量。

二是以共享共贏實現產業價值重塑,促進機器人產業鏈協同。產業鏈是生產製造各環節前後銜接構成的業務鏈條,包括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全過程。產業鏈協同主要表現為利益協同、技術協同和空間協同,相關研究視角包括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機器人產業鏈主要包括「技術研發—核心技術和零部件—本體製造—系統集成—售後服務」等環節。HRG積極為產業鏈關聯企業提供要素賦能,協調上下游企業的合作配套關系,優化業務布局和區域協作,形成功能互補、利益共贏的事業共同體。機器人產業的競爭是全球化競爭,不只是企業之間的技術和產品的競爭,還包括國家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體系之間的競爭。

三是以利益共享推動風險共擔,實現機器人產業資本鏈融合。一般來講,資本鏈包括「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培育—資本退出」等資本流動過程。資本鏈涉及投資人和投資機構、融資企業、資本市場等主體。資本是動員、組織和配置創新資源的關鍵力量。機器人產業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項目,構築機器人創新生態,需要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與資本鏈深度融合。通過資本的力量,可以更好地動員和整合資源,促進成果轉化。HRG在機器人領域通過藉助資本力量,有效導入創新創業資源,成功孵化了上百個優質產業項目,打通了 科技 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培育的業務邏輯。

四是以協同創新引領創新生態發展,加快機器人產業體系建設。構築機器人創新生態,要致力於機器人領域的產業體系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實體經濟、 科技 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產業體系所包含的四方面內容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是「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系統工程,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完整。HRG通過「創新+創業+產業」聯動發展的業務邏輯,形成了包括產業研究院、孵化體系、產業基地、專項投資基金在內的「科創產」綜合體業務模式,並在合肥、岳陽、中山等多個地區成功落地。圍繞機器人產業,形成了實體經濟、 科技 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局面,為地方經濟發展構建了區域性機器人產業體系。

機器人是智能製造的重要支撐,是實現「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主導力量。構築機器人創新生態,開放共享創新生態平台,實現新技術交叉融合;打通創新鏈、對接產業鏈、融合資本鏈,促進實體經濟、 科技 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實現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整體推進 科技 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培育工作,優化創新體制機制,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韓傑才,哈爾濱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他長期從事超高溫復合材料、紅外光學晶體與薄膜材料的研究,揭示了材料超高溫燒蝕機理和規律,發展了細觀熱燒蝕理論,提出了多元氧化物和固溶體抑制氧化燒蝕的機制,實現了材料氧化抑制與高溫強韌化的協同,並應用於高超聲速飛行器防熱系統。發明了大尺寸藍寶石晶體專用生長方法及生長裝備、四面體非晶碳復合增透保護膜及制備工藝,用於多個工程型號,並長期致力於推動新材料、機器人 科技 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等。

4、全球化帶來的成果

全球化的初步成果

人類歷史是不斷的聚合運動。城邦聚合成國家,國家聚合成多國聯盟,多國聯盟聚合成世界組織聯合國(UN)。城鄉貿易聚合成全國貿易,一國貿易聚合成地區多國貿易,地區多國貿易聚合成世界貿易組織(WTO)。一國文化聚合成多國文化圈,多國文化圈聚合成人類共創、共有、共享的國際現代文化。全球化是人類聚合運動的新階段。

全球化由工業化而發育,由信息化而成形。冷戰時期,全球化蓄勢待發而難於伸展。斯大林宣布:一個地球,兩個平行市場,資本主義有貨幣交易市場,社會主義有實物交換市場。冷戰結束之後,天地無阻,全球化一往無前。

全球化的初步成果略談如下。

交通高速化。二戰結束,我去美國,坐當時最快的輪船,14天渡過太平洋。現在飛過太平洋只要15個小時,朝發而夕至。國際航空已經結成一個世界蜘蛛網。鐵路高速化又在改變世界交通。貨運集裝箱也是過去聞所未聞。天塹變通途,並非虛語。

信息網路化。個人電腦把整個世界連成一片,通信發生了革命。文房四寶成為古董。簡訊代替信封郵遞。手機既能聽,又能看;人手一機,遠方親友來到耳邊眼前,這不是神話嗎?

貿易世界化。中國用15年時間談判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實際是用15年時間學習世界貿易技術。1979年我去巴黎,法國朋友說,歐洲各國櫥窗堆滿日本貨,人人搖頭,可是不能不買。今天報紙說,中國生產的鞋足夠全世界一人一雙,外國的鞋廠如何開工?世界的市場結構徹底改變了。既歡迎物美價廉,又抵制外來競爭,這個矛盾如何協調?

生產外包化。工資不斷上漲,把工作送到工資較低的國家去做,叫做外包。先進國家由此得到贏利,後進國家由此生產起飛。反對資本侵略變成歡迎外資來臨,思想一百八十度大變。

中國承辦體力外包最多,成為世界工廠,震動了世界。清末洋務運動以來的工業化之夢終於實現了。

印度承辦腦力(軟體)外包最多,成為世界辦公室。美國的晚上是印度的白天;美國人睡覺,印度人工作;辦公室從紐約搬到邦加羅爾,不僅節省費用,還節省時間。美印之間的時間距離沒有了。美國人說,地球原來是圓的,現在變成平的了。

工廠無人化。工業化開始於紡織的機械化,機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出現全自動化的機器人。全部機械化的農場叫作無人農場,機器人工作的工廠叫無人工廠。無產階級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股票制度產生持有股票的工人階級,勞資區別模糊了。農場不要農民,工廠不要工人,人類是否就要全部失業了呢?不必擔心。人類更忙了,忙於製造機器人,忙於其他必須用人力的工作。

文化國際化。人類共創、共有、共享的國際現代文化使人類的文化生活趨於同化。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雙文化生活是全球化時代的普遍觀象。文化的國際化是全球化的精神支柱。

這些僅僅是全球化初步成果的點滴閑談,今後發展,方興未艾。人類生活已經超過任何宗教所想像的天堂。有人估計,全世界人口有一半以上在最近十年中提高了生活水平。但是全球化跟其他歷史時代一樣,幸福和災難共生。幸福沒有全球化,恐怖主義倒已經全球化了

5、機器人與自動化 怎麼推動全球化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當前,解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制度創新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長期任務,有效的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能夠為實現科學發展提供可預期的、穩定的機制,使科學發展的優勢日益顯現出來、發揮出來。
制度創新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實現科學發展,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思想與戰略目標。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社會和諧和科學發展,制度是不能缺失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財物流動性很強,社會關系多種多樣,沒有制度保證,人們的物質利益、各種權利不可能得到有效承認和保護,社會也不可能達到有序狀態。
在當今世界,市場經濟仍然是一種發展中的體制形態,所謂「完善的市場經濟」和「成熟的市場經濟」都只是相對的。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帶來新的技術和市場需求的同時,也引起了投資方式、市場交易方式、企業組織和政府管理方式的變革。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使各國經濟更為廣泛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原有的管理經濟的方式、體制和政策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傳統市場經濟國家也存在著體制機制落後和僵化的問題,也要尋求變革和創新。
實現科學發展,需要良好的制度基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在這個階段,改革的難度加大了。我們既要繼續推進改革,解決體制上的一些亟須攻克的難題,又要維護公平正義,保持社會穩定,兩者不可偏廢。如果不能繼續深化改革,就會導致經濟徘徊不前,積累更多的社會問題;如果只關注改革的推進,忽視社會矛盾的化解,又可能影響社會穩定。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由利益調整引發的社會矛盾比過去大大增多。群眾關注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主要集中在下崗失業、房屋拆遷、貧富差距、環境保護、醫療服務、社會保障等問題。這些問題處理得不好,極易損害群眾利益,損害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因而,如何著力解決影響實現社會和諧與科學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乃是當前直至今後一個時期內的重要戰略任務。我們應當正視現實,化解矛盾,尤其是要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科學發展的長效機制。因此,制度創新是科學發展的基礎。
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需要制度建設開道。黨中央提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升華了我們黨的治國理政思想,也為社會和諧與科學發展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社會應當是充滿活力的科學發展的社會。科學發展則要求實現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與社會穩定,也就是能夠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現階段,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的問題都亟待解決。在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發展和諧勞動關系,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環境治理保護等方面,制度建設和創新的力度都還需要大大加強。
制度創新貫穿科學發展全過程
制度創新將貫穿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這主要表現在:首先,在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如何改進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和機制,使政府在GDP指標之外更多地關注社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其次,在財稅體制的改革中,如何與幹部的政績考核方式的改進相適應,比如,要求某個區域更多地關注生態保護,應當在財稅政策上形成怎樣的必要補償機制。再次,在當前和今後一個很長的時期內,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仍將面對資源約束增強、要素成本上升、總量規模擴大等新特點,如何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既立足於本地資源供給,又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第四,面對大量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就業和城鎮生活,怎樣合理分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既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又是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的主要任務。基本完成這一任務,至少還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在這段時期,如何從國民經濟全局出發,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為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如何平穩而有序地引導農民進入城鎮,逐步融入城市生活,避免國際上曾經出現過的城市兩極分化現象;如何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保護而不是損害農民利益,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機制,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形成一系列立足國情的制度和政策。
制度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制度是人制定出來的,它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制度所要調整的社會關系的認識。真正能夠充分發揮效應的制度,應當是與社會現實相契合的。對於要調整的對象認識得是否清楚,關繫到所制定的制度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和實現預期的目標。對制度所要調整的對象認識得全面、清楚,制度設計就會比較有效。但是,正確的認識需要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賴於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有賴於改革的深化。制度的實現,需要物質基礎,也需要社會有接受該項制度的社會基礎。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改革開放進一步推進,將為制度的實現提供更多的物質和社會條件。因此,必須認識制度建設的長期性,要通過繼續進行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等的改革和創新,及時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
社會體制的改革是多方面的,包括保障人民權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推進社區建設、健全社會組織、完善人民內部矛盾處理機制、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等等。所有這些改革和創新,都將為科學發展創造條件、提供基礎。但是,制度創新和完善的本身也是一項系統工程。當前,社會面臨的問題多,矛盾交織在一起,諸多矛盾的解決不可能只靠某一方面的制度「單打一」,而應當發揮制度系統的綜合效應。這就要求制度之間應當協調一致、不相沖突。為此,就要准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精心地、持之以恆地進行制度建設和創新,以使我們的各項具體制度日趨完善。
以制度創新促進科學發展
在這方面,我們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營造有利於提高科學發展能力的環境氛圍。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通過解放思想,以求真務實的態度推動制度建設和創新。制度建設和創新既要有「小環境」的試點工作,又要以滿腔熱情尊重基層和人民群眾特別是地方的改革創新實踐。
二是要深化改革,正確處理制度創新和規范制度的關系,激發科學發展的活力。在實踐中,凡是被證明有效的制度創新,我們都要加以肯定;凡有推廣價值的制度建設和創新,我們都應盡可能地以法律、規章和政策的形式固定下來,讓其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是努力提高人的素質。從現代化發展的歷程來看,現代人類文明是在人的發展、制度創新和科學進步三大力量推動下展開的。對於現代文明社會條件下的科學發展來說,這三大力量的推動是有機統一的,但就其內在邏輯關系來說,在科學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起決定作用的力量是不同的。國內外的發展經驗表明,在當今社會的科學發展中,人的素質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帶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資源能源緊缺的問題日益突出,污染排放問題日益突出,環境壓力問題日益突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社會,要求必須把發展的重點放在人的素質的提高和科技進步上,這也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要把發展的眼光從外部回歸到人自身,向人的智力、知識、素質要生產力的解放,要發展的空間,要發展的速度,要發展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