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聯網+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有哪些
新機遇:
我們還必須看到,在當前新的技術在迅速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現在在一系列的這個領域里頭,節能環保、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
新能源、新材料等都有很多的發展的機遇。在這種情況下,信息化建設也在進一步的深入。
所以總的來說,我們的國家的發展當前進入到以轉型創新來支撐持續發展的新階段,所以我們說發展「互聯網+」和互聯網的經濟,是我們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的路徑,它是經濟增長的倍增器,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器,也是我們產業升級的助推器。
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我們前一段在參加這個相關課題的研究的時候,認真分析了中央提出推進「互聯網+」行動的背景,主要就是基於經濟新常態作出的
新挑戰
另外我們怎麼樣來通過宏觀調控,通過我們財政政策來支持傳統企業的改造。所以在當前我們必須看到,我們面臨著一系列的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現在我們面臨著最大的挑戰至少是有四個方面。
第一投資增長乏力。現在我們總的來說,投資還是在一個下降的趨勢,我們的消費熱點也不多,我們的工業產品的價格持續下降,生產要素的成本上升,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突出,我們經過發展方式總體上說還是比較粗放,創新能力不足,特別是產能過剩問題突出。
最近我們在調研的時候發現,一些城市說,他們現在為了維持著鋼產不停產,但是銷售的一斤螺紋鋼的價格已經比過去下降了80%左右,現在一斤螺紋鋼的價格和一斤大白菜的價格差不多。
另外我們還要看到,廣大的群眾對當前民生領域的重大問題應該說還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比如說我們的看病難、看病貴,現在養老也不易,還有我們城市的交通、教育、食品安全,特別是我們現在也還是對環境的污染,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也時有發生。
(1)全球化下信息技術面臨的挑戰擴展資料:
「互聯網+」有六大特徵:
1.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變革,就是開放,就是重塑融合。敢於跨界了,創新的基礎就更堅實;融合協同了,群體智能才會實現,從研發到產業化的路徑才會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戶消費轉化為投資,夥伴參與創新,等等,不一而足。
2.是創新驅動。中國粗放的資源驅動型增長方式早就難以為繼,必須轉變到創新驅動發展這條正確的道路上來。這正是互聯網的特質,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來求變、自我革命,也更能發揮創新的力量。
3.是重塑結構。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聯網業已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地緣結構、文化結構。權力、議事規則、話語權不斷在發生變化。「互聯網+」社會治理、虛擬社會治理會是很大的不同。
4.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輝是推動科技進步、經濟增長、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聯網的力量之強大最根本地也來源於對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對人體驗的敬畏、對人的創造性發揮的重視。
5.是開放生態。關於「互聯網+」,生態是非常重要的特徵,而生態的本身就是開放的。我們推進「互聯網+」,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過去制約創新的環節化解掉,把孤島式創新連接起來,讓研發由人性決定的市場驅動,讓創業者有機會實現價值。
6.是連接一切。連接是有層次的,可連接性是有差異的,連接的價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目標
參考資料:
網路-互聯網+時代
2、經濟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分別是什麼?
一、經濟全球化的機遇
1、區域主義的興起會促進貿易和投資壁壘削減以及邊境內新規則確立,從而拉動區域經濟增長,帶動世界經濟增長,為我國提供更多貿易和投資機會。
2、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為我國推進與世界更多國家談判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建立雙邊或區域自由貿易區提供了良好環境,有利於我國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促進亞太自由貿易區談判進程。
落實「一帶一路」戰略,升級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其他自由貿易區,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路,改善我國對外經貿環境。
3、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由於自身產業競爭力低、經濟金融監管制度存在缺陷、經濟調試能力弱,對美歐主導的國際經濟規則追求高標準的經濟自由化難以普遍認同。而我國堅持以包容、漸進、公正、互惠的理念推動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和完善,受到普遍歡迎。
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1、TPP、TTIP等高標準的區域貿易協定談判將我國排除在外,會形成新形式的非關稅壁壘,造成貿易轉移和投資轉移效應,制約我國對相關自由貿易區內國家(地區)的出口和投資。
2、美國試圖以其主導的TPP強化重返亞太戰略的經濟基礎,瓦解我國與亞太國家的緊密經貿關系,制衡我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影響力。
3、國有企業競爭中立原則、外匯自由轉移原則等高標准邊境內貿易投資自由化規則與我國現行制度、體制存在沖突,超出我國現有承受能力。
(2)全球化下信息技術面臨的挑戰擴展資料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因素
第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
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在一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
第二、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大大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間分工,並由此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第三、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轉而向市場經濟過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經濟滯脹而減弱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更加強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
3、信息技術的發展,五次重大的變革?
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歷了語言的產生、文字的發明、印刷術的發明、電信革命和計算機技術的發明這五次重大的變革。
改革開放30周年成就: 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3)全球化下信息技術面臨的挑戰擴展資料:
中國未來面臨五大挑戰,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不平衡問題考驗經濟社會發展;防範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風影響群眾利益的民生難題須;社會誠信、反任重道遠;不穩定不平衡不可持續 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以後,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關鍵時期。
這一時期,既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又是各種矛盾交織和凸顯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往往以更加復雜的形式表現出來,形成兩難選擇,對黨的執政能力和管理方式構新的挑戰。
既要深化改革,又要保持社會穩定;既要保持活力、提高效率,又要注重社會公平、縮小差距;既要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又要擴大社會就業;既要推動外貿出口,又要擴大內需。
4、計算機與全球化的關系論文?
淺析計算機的信息化與全球化
自有最基本的傳播手段以來,人類不同文化之問的交流與溝通就從未停止過。互聯網的誕生和普及極大促進了跨文化傳通的發展,使得世界各國都無法迴避文化全球化的時代浪潮。在這一歷史趨勢中,本土傳統的生活習俗、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宗教信仰等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全球文化傳通的結果是帶來世界性的文化整合,還是導致文化霸權?我們又該怎樣預測今後在以互聯網為主導媒介的傳播條件下的文化全球化的發展走向?本文擬就上述問題展開探討。
5、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摘要:經濟全球化,就其原因和動力來說,既是資本主義工業發達國家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也是佔有這種生產力的資本及其人格化代表的資產階級全球擴張的結果;就其性質來說,既是現代生產力社會性的進一步發展,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就其結果和影響來說,既使資本獲得了超額利潤也在客觀上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既造成著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又為新的未來的社會形態的誕生創造著歷史條件。當然,這種矛盾性、兩重性都是具體的、歷史的。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機遇 挑戰 競爭
前言:經濟全球化浪潮發展迅猛,其背後的動力是什麼?本世紀最後10年,全球化過程大大加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的進步從根本上改變了流通格局,加上運輸技術的進步,實物流通速度大大加快,不僅使商品貿易加快,同時使企業跨國組織生產成為可能。更為突出的是,資本流通已成為瞬間的事。技術加速進步使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促使技術逐漸獨立出來,表現為獨立的商品形態,進一步促進了技術的流動。
30年來世界技術的轉移周期曲線顯示:第一產業的硬技術轉移周期從平均10年降低為4年;第二產業的硬技術轉移周期已從平均5年降低為2年;第三產業的硬技術和軟技術已從平均2年降低為0.5年;而信息軟體更從過去的平均1年降低為2個月。牛文元據此強調,這種轉移周期的顯著下降,給予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以有力的支撐。
正文: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一種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對當今世界整體上的未來發展、對世界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的發展、對各國各地區各企業乃至個人的發展都產生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人們之間的勞動分工和經濟交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勞動分工和經濟交往在全球范圍內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經濟全球化,歸根到底是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歷史表現,因此無論是其形成原因、發展動力、社會性質還是其現實影響和歷史作用,都具有矛盾性、兩重性。因此,我們在分析現階段經濟全球化的時候,必須從今天的實際出發。因而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但出現了新的特點;資本主義發展為社會主義的必然趨勢和工人階級解放全人類的歷史使命沒有改變,但面臨著新形勢、新局面、新任務。
對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來說,經濟全球化則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
就機遇而言,有下列方面:(1)利用國外資金、技術、資源和市場,推動經濟發展。經濟全球化過程是工業發達國家輸出資本的過程,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是現階段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突出特點,而資金短缺則是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大難題。這樣,只要發展中國家實行開放的政策,改善投資環境,就可以吸引外資,就可以利用外資彌補儲蓄缺口和外匯缺口,利用外資新建企業形成高質量的資產,外資企業通過收購和兼並可以提高原有資產存量。進口和吸引外資都可以得到國外先進實用的技術、設備和科學的管理方式,還可以開發人力資源,積累人力資本。通過外貿,利用世界市場,可以發揮比較優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出口,擴大總需求,可以帶動經濟增長。外商投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世界銀行報告,外商投資經濟對1990-1994年間中國GDP總量增長率的貢獻率為8.6%,近年來這一貢獻率已超過10%,預計今後這一貢獻作用還會愈來愈大。(2)通過發展和對外開放,解決就業問題。發展中國家一是由於工業化程度低二是由於人口多,因而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面臨著很大的就業壓力。人們不能就業,就沒有生活來源,就無法生活。就業問題突出,社會就不穩定。因此,發展在謀求GDP增長的同時還應該努力創造就業崗位。利用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企業,開放服務業,組織勞務輸出,就可以有效地解決就業問題。(3)有利於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發展中國家一般都存在市場經濟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市場經濟體制沒有建立或不完善的問題,原因一是由於經濟市場化程度不高,基本上處於前市場經濟階段,即自然經濟的階段;二是由於實行了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市場經濟體制,人為地將計劃和市場對立起來。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第一個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原來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先後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但由於傳統的、現實的各種原因,改革過程並不一帆風順。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也是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范圍擴張的過程。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國際金融資本和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對體制環境的要求,成為發展中國家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巨大動力。
就挑戰而言,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既是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的過程同時也是市場經濟體制的自發性和負面影響的積累和加劇的過程,無論市場經濟中的競爭還是市場經濟體制的自發性和負面影響都會對發展中國家構成某種挑戰。(1)宏觀經濟上的波動與不穩定。經濟全球化在當代信息通訊技術和交通運輸技術下,意味著信息、資本、人力、物資等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流動,流向最能獲利的地方。當一個國家成為最能獲利的時候,各種資源就會流來,這個國家的經濟就會得到迅速發展;當這個國家成為不能獲利或獲利較少的時候,各種資源就會流走,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就會受到打擊和沖擊。墨西哥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拉丁美洲金融危機都說明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動盪對發展中國家的沖擊。(2)發展上的差距、貧富上的差距不斷擴大。全球市場上的競爭並不是在條件平等下進行的,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在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明顯地處於優勢地位,而發展中國家則處於劣勢地位。競爭的過程是優勝劣汰的過程,因而在一般情況下發達國家是贏家而發展中國家則是輸家。這種競爭結果的不斷積累就使得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發展和貧富上的差距愈來愈大。全球市場上的競爭,使得那些能夠跨國流動的資本所有者、熟練勞動力和高技能專業人員與那些不能跨國流動的非熟練工人群體相比,在就業機會、收入水平和工作穩定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對發展中國家各行業、各地區、各群體的影響也是不同的,這也造成著行業之間、地區之間和群體之間在發展與貧富上的差距。(3)制度、規范及主權上受到的沖擊。經濟全球化把不同國家、民族、地區、企業和個人聯系在一起,世界市場上的競爭機制使得整個世界市場採取統一的技術規則、統一的交易規則、統一的行為規則,作到市場規則的單一化、標准化和慣例化,以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然而,這就造成了市場的統一要求和不同的國家、民族、地區、企業和個人所擁有的不同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制度體系之間的矛盾、沖突。大家知道,直到現在為止,世界市場上的游戲規則是由西方工業發達國家制定的,也是有利於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因而它們不僅利用這套游戲規則在市場上和發展中國家進行不平等、不公正的競爭,而且還經常以維護這套游戲規則為幌子將自己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制度體系強加給發展中國家,干涉其內政和主權。(4)環境和資源上的壓力。這是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發展中國家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為了在世界市場競爭中不被擠掉,就集中力量發展經濟,但由於資金不足和技術水平上的問題,這種發展往往是資源利用率低和環境污染嚴重,結果是既破壞了環境又導至了資源的短缺;另一方面是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往往利用直接投資的機會將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加劇了它的環境和資源問題。
機遇也好,挑戰也好,都是主體的一種價值評價。因此經濟全球化對於不同的經濟主體,就會呈現不同的機遇和挑戰,而且機遇和挑戰也是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的。只看到機遇而看不到挑戰、只看到挑戰而看不到機遇、把機遇和挑戰機械地絕對地對立起來,這些都是片面的、因而也都是不符合實際的錯誤的觀點。
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已充分說明在改革開放中實行追趕戰略的正確性。⑤中國經濟的發展對東亞經濟、亞洲經濟、全球經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也正在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⑥總之中國過去20多年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表明,對於經濟全球化,只要對它作出科學的正確的分析,及時抓住和充分利用它所提供的機遇,沉著應對和巧妙處理它所提出的挑戰,努力變挑戰為機遇、變不利為有利、變壓力為動力,形成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那麼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大船就可以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中,乘風破浪地前進,就能夠在未來達到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