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來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急!!!
新聞搜索
請輸入要搜索的內容:
雙周學術論壇簡報2004年第6期
2004年9月28日,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徐李全老師主講的《地域文化與區域經濟發展》專題學術報告會在綜合樓五樓會議室舉行。
此報告共分三個部分:地域文化的產生以及特徵;傳統的地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弘揚地域文化優勢,強化區域經濟發展的文化支撐力。
在報告中徐李全老師指出,人類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和地域特點的,反映其思維水平的精神風貌、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總和,而地域文化是構成全人類文化的基石。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同一個國家,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因素及歷史發展進程形成互為區別的地域文化。中國文化有源有流、深厚深遠、儀態萬千,地域文化的特徵也是非常明顯的。
經濟是整個社會的基礎構成,區域經濟決定地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但是,文化並不是隨經濟亦步亦趨地發展。文化有自己的獨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對穩定性。文化除受經濟的根本作用外,還受歷史積淀、傳統演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一個地區過去經濟發達,後因多種因素落後了,其文化影響力仍可能因慣性持續很長時間。政治等社會環境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地理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一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進而影響當地文化進程。一方水土育一方人,風蕭蕭兮易水寒,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地理環境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一地人們的性格和心理。
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對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起支撐作用,不同的區域經濟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環境又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各具特色的地域經濟總是體現出受不同類型地域文化影響的深刻印記。作為非上層建築層面的文化,屬於非正式規則的文化,它經歷了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經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公共選擇後,最終積淀在這個地區、這個民族的血液里,然後,又由一代一代人承襲下去,構成了這個地區的文化底色、社群特色和民族特質。人們往往把這種文化稱之為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具有非常持久的穩定性,它是一個地區、一個社群、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和文化的根。沒有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就沒有存在的土壤。因此,傳統文化在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穩定、平衡、協調的作用。下面,以幾種具體的地域文化來說明傳統文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地域文化環境是經濟全面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在經濟運行中,每一個活動主體都無可避免地感受到文化背景的深沉力量。文化背景的差異,總是通過經濟活動的方式、規模、層次曲折地反映出來。在當代,文化力量對於經濟效益的作用日益顯著,一方面,人們享受著文化背景所賜予的靈感和力量;另一方面,他們也日益感受到消極文化所帶來的惰性與鎖定效應。
地域文化本身具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現代市場經濟絕不是沒有主體的單純經濟運作過程,而其主體就是具有健全的經濟理性和道德約束的人。經濟發展離不開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一定的經濟土壤必然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當地域文化經過挖掘、整合、歸納、成型,被群眾所認可進而深入人心之後,它就會成為一種粘合劑,使廣大幹部群眾團結起來,樹立起共同的理想追求、價值觀念,從而對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時時刻刻發生影響和作用。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塑造不同品位的人,不同品位的人創造出有著質的差異的生產力的其它要素,進而影響到經濟發展、社會興衰。地域文化一種生產力。因為經濟成果並非一種單純的物質加機械、資源加資金,而是包括文化教育、思想精神、科技智慧等因素的綜合凝結。社會歷史的發展實踐表明,經濟需求有著明顯的文化導向,這種導向逐步由原來以經濟價值、經濟消費為中心轉變到以心理、道德、社會及審美等精神價值為中心。用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的話說,就是由原來只能滿足少量基本物質需求的經濟,轉變為力求滿足永無止境的各種精神需求的經濟,這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表現尤為突出,成為社會的發展趨勢。
一般來說,先進的文化造就發達的經濟,落後的文化只能伴隨著貧困的經濟。目前,長江三角洲經濟迅速增長的原因中,歷史傳統、科技人文等地域文化因素即是重要一方面。但也有例外。日本文化是一種拿來主義式的文化,這種文化是把外部的東西拉至內部,呈現出典型的縮小意識。所以在歷史上日本把自己的文化教授給外國的很少,日本文化史又被稱為外國文化學習史。然而,正是這雜合式的「反求優化」的文化導致了日本在近代的崛起。深圳的文化也是一種開放式的文化雜合體。
市場化、全球化和網路化將最終合地域文化淡化直至消亡。當今信息社會使得處於不同地域的居民面對著共同的生活境遇,不在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再也不是像過去那樣與自己完全不相關了。全球化的浪潮,把不同地域納入到同一的、全國性的、甚至全球性的體系之中,從而促使人們的眼光從狹隘的、封閉的視野中擺脫出來,而把更遙遠的地域范圍作為自身的關注對象,對更遙遠的地域出現的文化現象發生興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文化正逐漸脫離產生它的特定社會語境,轉而成為一種「浮動的符號」,直接進入其他不同地域的文化語境,並融入一個巨大的全球文化網路之中。在許多連生活必需品還仍然匱乏的鄉村和城市,人們卻可以收看到衛星電視、音樂電視、有線電視和色情電影或收聽到世界來自各個角落的無線廣播,可以通過網路連接整個世界。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我們各地的地域文化也在經歷著深刻的變化。市場經濟、全球化浪潮和信息網路不僅是摧毀「一切萬里長城」,「打破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的強大力量,而且也是摧毀地域文化邊界的一種最銳利武器。當地域文化被商業化的文化生產機制加以大眾化的製作、改造之後,它原有的地域局限性和特殊性等特徵就會被無情地、徹底地削平,從而具有了平均性、同質性、大眾性、普適性的特徵。這時,傳統的抱死守舊和全盤西化都會給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市場化、全球化和網路化要求我們建立兼容創新的地域文化形態。這是一種科學文化的整合與文化的生命接續方式,促使地域文化形態不斷地對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和世界的先進文化進行優化選擇、整合吸收,在吸收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會上,與會的教研人員圍繞學術報告會的中心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會場上洋溢著良好學術氛圍。
2、全球化是一柄雙刃劍,根據矛盾辯證法該如何處理和看待
1、用對立統一、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經濟全球化,有利有弊
2、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抓本質主流,。總體來講經濟全球化利大於弊
3、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3、國際化和全球化的區別
首先,這兩個都是外來詞,不是中國本土的詞彙。
1, 國際化側重於:國家,地區,某些地區和區域之間的文化,語言方面。簡言之,國家化是指在一定的范圍內才能實現的,如:中國產品的國際化 可以在美日等國實現,但總不能在一些偏遠地方(如印第安原始人部落)實現的,因此國際化會受地域文化制約。
2,全球化:當然是全球范圍內,對象是人類社會,強調相互之間的溝通聯系的加強:如網路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影響范圍包括了:政治,教育,經貿,社會等各個方面。,
3,以下是二者的一些概念:
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是設計和製造容易適應不同區域要求的產品的一種方式。它要求從產品中抽離所有地域語言,國家/地區和文化相關的元素。換言之,應用程序的功能和代碼設計考慮在不同地區運行的需要,其代碼簡化了不同本地版本的生產。開發這樣的程序的過程,就稱為國際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種概念,也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的現象過程。全球化目前有諸多定義,通常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系不斷增強,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著全球化勢力對人類社會影響層面的擴張,已逐漸引起各國政治、教育、社會及文化等學科領域的重視,紛紛引起研究熱潮。
4、全球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當今世界,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經濟的全球化帶來頻繁的文化交流,促進了世界各民族之間的溝通、理解和尊重,但全球化的趨勢也不可避免對傳統文化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很多具有特色的手工藝、民族特色在消失,有的漸趨消亡,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識。 專家說在今後的一百年間, 由於全球化的發展,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不同的語言將會消失. 不要說全球化的問題, 即使看全國化的問題也可見一斑, 比如說川菜, 比如說海鮮, 比如說小吃, 這些東西越來越標簽化, 越來越向美式快餐那樣全國都是一個味道, 在地域文化中佔一個非常重要位置的飲食文化也在逐漸消亡.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幾次大規模的文化交融, 有趣的地方在於這些文化的交融往往發生在戰火紛飛, 朝代更替的年代. 春秋戰國年代是中國社會一個非常動盪的時期, 數百年戰爭, 人民的流動造成文化和傳統的大沖擊. 但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戰火和朝代更替可能消滅了一些傳統的文化和傳統價值觀, 比如說周禮和奴隸制度等, 但新的文化, 新的價值觀在不斷地誕生, 九流十家, 老莊哲學, 孔孟之道, 這些文化和道德觀統治了中國整個封建社會, 其影響之深不僅僅是對泛中華民族, 而且還影響了世界. 第二次是五代十國隋唐交替的動亂時代, 燦爛的唐朝文化讓世界給各國至今稱中國人聚集的地方為唐人街. 第三次是新文化運動的年代, 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交融, 沖擊, 出現來一大批文學, 政治, 軍事, 工業的新思維, 新文化, 新的價值體系. 因此, 可以看到全球化卻是會對傳統的文化, 傳統的價值體系帶來沖擊, 但只要是加以誘導和規范, 新的思維體系, 新的文化和道德觀的建立, 不但不會影響一個民族, 一個國家的發展, 反而會促進本地文化的變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