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

發布時間: 2023-02-27 17:54:08

1、從物質和意識來分析大國崛起背後的支撐是什麼?

大國崛起的背後有哪些因素?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王輝耀博士和秘書長苗綠博士的新書《大國背後的「第四力量」》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觀點。為此,記者采訪了苗綠女士。
「智庫,具有產生新思想、影響政治決策、引導輿論、教育公眾、儲存和輸送人才、開展二軌外交等功能,影響甚大,被稱為所在國立法、行政、司法權力機構之外的『第四力量』。縱觀世界史,幾乎每個大國崛起的背後,都有來自智庫的力量支撐。「 苗博士說,「老牌帝國代表英國被公認為歐洲智庫之開先河者,這個國家的智庫幾乎與工業革命同時起步。20世紀前半葉至七八十年代,以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國民經濟和社會研究所、政治和經濟研究所、亞當•斯密研究所為代表的一批智庫為英國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資本。尤其是撒切爾政府時代以來,智庫在英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比如撒切爾政府推行的私有化政策就是由政策研究中心等智庫系統研究後付諸實施的。
蘭德公司在「冷戰」時期主導了美國的核戰略、肯尼迪的外交政策,謀劃了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戰」計劃,之後主導了小布希政府的外交軍事戰略,直至消滅了薩達姆政權;外交關系學會參與設計聯合國憲章的主要部分,提出遏制蘇聯,參與謀劃馬歇爾計劃;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成立了『巧權力委員會』,提出了『巧權力』外交思想,並被奧巴馬政府採納……可以說,美國智庫的創新思想為這個國家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它國家,如德國,」苗博士繼續說,「在20世紀70年代,德國政府意識到咨詢工作的重要性,於是建議政府各個部門、各行業都建立咨詢部門,並由政府資助5年。在政府的重視下,隨著戰後德國的崛起,德國智庫得到了快速發展, 如以反腐敗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透明國際,其在全球反腐敗研究以及政策制定領域內都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俄羅斯具有現代意義的智庫組織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解凍』時期。世界經濟和國際關系研究所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有許多政界要人和著名學者曾擔任該所所長,比如第一任所長А.А.阿爾祖馬尼揚多次參與蘇共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綱領及文件的起草工作。在他的領導下,該研究所成為當時蘇聯領導的智囊機構。第二任所長是原蘇聯重要的研究國際關系問題的專家,第三任所長曾任蘇共中央宣傳部長和主管意識形態的書記處書記……在這些政治精英的領導下,研究所對俄羅斯政策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那亞洲國家情況怎麼樣?」記者不禁想知道我們的鄰居們怎麼做的。「相較於歐美智庫動輒上百年的歷史,亞洲智庫的歷史並不算太長,不過其影響同樣深遠,以日本為例,戰後日本經濟之所以迅速騰飛,不僅有賴於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和強大支柱產業的牽引,也有智庫的整體性、前瞻性思考和高質量成果為國家經濟決策提供的重要支撐。比如野村綜合研究所就是日本智庫中的佼佼者,它曾深度參與了日本政府制定ICT國家戰略的研究中,深刻影響了日本政府的決策。此外,日本政府在對外貿易及國家安全方面的決策也深受野村綜合研究所的影響。」
根據CCG提供的資料,布魯金斯學會、蘭德公司、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野村綜合研究所……正是這一家家智庫,深刻影響著各國的經濟、軍事、外交等一系列重大決策,以至早在1971年,美國學者保羅•迪克遜(Paul Dickson)就已經在其著作《思想庫》(Think Tanks)一書中,稱智庫是獨立於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種權力」了,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全球化的今天,智庫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開始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識。2016年,智庫已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根發芽。
在中國,智庫更重要。中國有著自己獨特的國情,有著西方無法比擬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但如果決策不夠科學,那麼帶來的影響也可能是相當大的,所以中國政府的決策機制科學化就特別需要智庫的參與。如果能夠發揮智庫尤其是第三方社會智庫的作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思想出口單一、論證不足的弊病。智庫的發展還有利於推動中國的協商民主建設,進一步完善中國各級政府的決策機制。因此,正在崛起中的中國,亟需一大批具有獨立性、專業性、國際性和公信力、影響力的智庫作為強大的智力後盾。
中國用『短短』三十年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的工業化道路,在經濟上一躍成為世界性大國的同時,也面臨經濟增速放緩的尷尬,中國已經走到了經濟轉型的『十字路口』。 在外交層面,國際社會既希望中國可以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又擔心中國搶奪了他們的國際地位。在這些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中國外交政策的些許調整都會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甚至被視為『威脅』。當『對內經濟轉型、對外大國崛起』成為新時代的鮮明特徵時,中國的決策層面臨著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課題與新挑戰。這就需要高水準的新型智庫提供准確信息、專業知識與深刻思想,為中國的經濟轉型、社會穩定保駕護航,也需要智庫以獨立第三方的身份擔當民間外交的使者,搭建國際交流平台,開辟高層對話的第二軌道。這也都是CCG的使命和努力方向」,苗博士繼續說。
本書作者王輝耀和苗綠博士在創辦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前後,曾拜訪過蘭德公司、布魯金斯學會、傳統基金會等30多家國際知名智庫,與上百位智庫專家有過探討交流,王輝耀博士還專門到布魯金斯學會擔任訪問研究員,到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擔任高級研究員,潛心探索國際智庫的運行之道。作為中國智庫發展的探索者,王輝耀和苗綠博士將多年運營中國社會智庫的經驗與實踐心得總結出來,推出了《大國背後的「第四力量」》一書,書中將智庫的創新運營總結升華為「思想創新力、研究支撐力、社會傳播力、國際輸出力和政策影響力」五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稱之為智庫創新運營「五力模型」。
思想創新力是智庫的核心競爭力,是決定智庫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當今全球人才流動的大環境中,能否凝聚世界范圍內的優秀人才,是智庫能否產生新思想的關鍵。智庫在充分激發「內腦」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外部的交流與合作,善於借用「外腦」來為智庫實現知識更新,為研究工作帶來新的思想碰撞。

2、全球聚焦世界互聯網大會有什麼特點?

全球聚焦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

數字經濟成經濟發展新動能

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進入大規模應用期

12月3日,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在浙江省烏鎮拉開帷幕。本屆大會以「發展數字經濟促進開放共享——攜手共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充分反映了目前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和各國發展訴求。大會開幕當天,受邀來自各國政府、國際組織、企業、技術社群和民間團體的互聯網領軍人物,圍繞數字經濟、前沿技術等主題進行了廣泛交流。各界普遍認為,互聯網的廣泛使用,使得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未來,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數字經濟不但會成長為潛力巨大的新興產業,還會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開放 中國經驗引全球關注

世界互聯網大會已舉辦到第四屆。由中國主導的全球互聯網盛會,從首屆的「互聯互通·共享共治」,到第二屆的「互聯互通·共享共治——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 再到第三屆的「創新驅動 造福人類——攜手共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可以說,是從發出「中國聲音」到分享「中國經驗」的過程。而本屆大會的主題「發展數字經濟促進開放共享——攜手共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則被各國參會者一致認為,是互聯網和經濟發展的方向,同時也是對互聯網發展中國經驗的最好總結。

多位世界互聯網產業界和學界的大咖在大會期間公開表示,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背後,是中國互聯網從消費者互聯網時代到產業互聯網的轉型,更是中國受益於互聯網經濟後,下決心引領世界互聯網發展的強大自信。中國的互聯網已經和世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某些領域還領先於世界並擁有更大的優勢。世界互聯網大會讓全球各界人士有機會相聚在一起分享中國的互聯網發展經驗。

中國的互聯網和實體經濟融合,讓人切身感受到新舊動能轉換,這是新時代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領先經驗,對全球經濟發展非常有借鑒意義。

中歐數字經濟協會主席魯乙己認為,中國發展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優勢很大程度上源於中國政府高效的行政效率,能夠及時做出決策。「在中國,政府主導在農村地區部署統一的光纖網路,並向所有電信運營商開放,是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最佳實踐,這種模式也將被復制到全球。」魯乙己表示,中國能夠借世界互聯網大會的平台,向世界傳達在解決數字鴻溝問題上的先進做法。而中國的經驗也值得世界學習。

 趨勢 數字經濟成新動能

本屆大會上,各界人士均對數字經濟發展前景寄予厚望,認為聚焦數字經濟發展,既是對信息化的迎合和推動,也能產生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和持續發展的內生力。事實上,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共識。

目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勢頭良好,2016年,我國網民達到7.5億,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2.4萬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30.1%,電子商務的交易額達到26萬億元,網路零售年均增長30%。與此同時,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共享經濟等新技術和新業態不斷涌現,不但創造出新的產業和經濟增長點,還使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便捷和豐富多彩。

毫無疑問,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其發展模式也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樣板」。目前,我國已經出台了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寬頻中國」戰略、「互聯網+」行動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並積極布局了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5G、人工智慧、機器人等產業,同時完善和寬松的政策環境和產業生態還培育了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互聯網和科技企業,這些都為我國數字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愛彼迎聯合創始人、首席戰略官及中國區主席內森·布蘭查茲克(Nathan Blecharczyk)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中國對數字經濟的高度重視和開放支持的態度,鼓勵了互聯網及數字經濟行業和企業的積極創新,使得中國一直走在世界先列。中國的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產業為中國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能,也對中國的社會發展發揮了眾多積極作用,其產生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惠及民眾,這在全世界都有目共睹。

國務院參事、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兼主任王輝耀認為,「在數字經濟領域,中國應該有所為,而且是大有可為。」他認為,在數字經濟領域,中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構建eWTP全球電子商務平台倡議的不斷推進,應該讓中國智慧走出去。可以通過共建共享互聯網「一帶一路」智能製造平台和共享平台,以及推進跨境電商發展等方式,促進各國數字經濟的共同繁榮和發展。

前景 新技術進入應用期

大會期間,各界還就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前景達成共識,認為中國數字發展正在進入快車道,數字經濟也正在向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以海量數據互聯和應用為核心的方向發展,隨著互聯網、物聯網把數據資源融入產業創新和升級的各個環節,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也將隨之迎來巨大變革。

目前,人工智慧、5G、物聯網等技術已逐步成熟,相關應用也開始進入大規模應用期,並開始成長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以人工智慧技術為例,國內外眾多廠商已經開始推出大量人工智慧應用。其中,百度、騰訊、阿里等國內互聯網廠商,已推出包括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無人駕駛在內的多項成熟應用。百度更是在近期宣布將加快推進無人駕駛汽車的量產。據第三方市場機構預計,我國人工智慧市場潛力巨大,到2020年產值將有望突破千億元大關。

5G方面,我國發展速度同樣不落人後。記者從三大運營商和相關電信設備廠商處獲悉,2018年我國將進一步擴大5G試點城市范圍,同時適時啟動5G網路的部署工作,並力爭在2020年正式商用5G網路。高通報告預測,到2035年5G將在全球創造12.3萬億美元經濟產出,全球5G價值鏈將創造3.5萬億美元產出,同時創造2200萬個工作崗位。5G價值鏈平均每年將投入2000億美元,這將支持全球GDP的長期可持續增長。預計從2020年至2035年間,5G對全球GDP增長的貢獻將相當於與印度同等規模的經濟體。

進入大規模應用期的還有新一代互聯網。11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行動計劃》,提出用5到10年時間,形成下一代互聯網自主技術體系和產業生態,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IPv6商業應用網路,實現下一代互聯網在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應用,成為全球下一代互聯網發展的重要主導力量。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隨著IPv6的部署,我國下一代互聯網建設將正式啟動,並逐漸提速。屆時,我國的網路基礎設施水平有望大幅提升,並處於世界領先。這不僅會大大促進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還將為車聯網、物聯網、工業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產業的發展奠定網路基礎,進而推動全行業的快速成長。

對於各類新技術的應用前景,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數字經濟發展正在從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朝「新IT」(Intelligence Technology)發展,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智能化,正不斷延伸其技術應用廣度、拓展技術突破深度並不斷增強技術落地的速度,推動傳統社會及商業運行模式發生裂變,激發各行業、各領域智能化場景構建,加深技術與社會、商業及個體的智能化融合。

互聯網大會,就是互聯網大佬們的會議。

3、新中國護照是如何從嚴格審批到按需申領的?

護照,對於個人來說,是公民出入國境和在國外證明國籍和身份的證件;對於國家來說,是「門面」,是主權的象徵和體現。回顧新中國成立近70年來中國公民普通護照的變遷,可以看到,審批程序逐漸簡化,制證水平不斷提升,「含金量」越來越高。專家表示,中國護照只用了60多年時間,就走過了西方國家二三百年的成長路程。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越來越強的綜合國力,和中國政府日益自信和開放的對外形象。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

管理嚴格 辦理量少

《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規定,中國護照分為普通護照、外交護照和公務護照。普通護照又分因私、因公兩種。其中,中國公民因私普通護照(下稱普通護照)主要發給出國探親、旅遊、學習以及前往國外定居的中國公民使用,使用面廣、持有量大。

新中國成立以來,普通護照發生過十餘次版本變化。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3個時段: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改革開放初期至新世紀前、新世紀以來。每個時段的變遷都打著深深的時代烙印。

從管理體制看,上世紀50年代末,普通護照開始由外事部門轉歸公安機關管理。從內容看,護照文字印刷多為中俄文對照,是當時外交形勢的直接反映。從製作技術看,護照需要手工填寫,防偽手段幾乎為零。

改革開放前,出國人員主要為援建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因私出國的絕大多數為歸僑和僑眷,每年辦理量不過幾千本。在外交部原領事司副司長范振水看來,這主要是由當時的單一公有制、計劃經濟體制和相關政治形勢決定的。一些時段內,「出國管理處於『三無狀態』:受理無明確規定,審批無明確時間,管理無明確機構」。

改革開放初期至新世紀前

關卡減少 逐步規范

對於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兼主任王輝耀來說,1984年出國留學前辦理護照的經歷至今仍歷歷在目。

1982年,從廣州外國語學院畢業的王輝耀來到原國家外經貿部國際經濟合作司工作。兩年後,他獲得赴加拿大留學的機會。雖然是國家幹部,他辦理護照所需的留學邀請函、贊助、薪級條件、獎學金等材料依然很多,「所有材料加起來有一本書那麼厚」。這些材料需要經過單位審批,公安部門還會核查其出身、家庭成分、海外關系、政治思想等情況。一個多月後,他終於拿到了護照。王輝耀表示,「感謝改革開放政策,讓我有了出國留學的機會。」

不過,人們實際辦理護照的過程並不那麼順利。「申請護照的證明材料多、前置審批多、審批單位自由裁量權過大等問題,造成申請人來回跑路,拉長了辦證時間。」外交學院外交學與外事管理系教授夏莉萍舉例說,當時辦理護照需單位蓋章,一些人為了出國留學,在未滿服務期的情況下,需要給所在單位交一筆培養費,才能得到單位蓋章。

變化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隨著留學、探親、「新馬泰」旅遊等因私出國大潮湧起,公安部從1994年起在全國統一公民因私出國護照申請和審批程序,護照申領邁入規范化時代。

進入新世紀以來

立法保障 驚人跨越

經濟的崛起,帶動了中國首批出國旅遊潮在本世紀初達到一個高峰。統計顯示,2001年,中國人出境旅遊突破1000萬,占據了當時護照申領量的2/3。

不過,新世紀初期,跟團游是辦理普通護照的重要前提。夏莉萍說,許多人參加團隊旅行,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為了申領一本護照,方便以後出國。

2001年,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0天後,全國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宣布了按需申領護照試點、取消港澳游名額限制、擴大口岸簽證點等多項改革措施。時至今日,這次會議的歷史意義仍十分巨大。它標志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護照審批時代即將結束。到2006年,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實現按需申領。2006年通過的護照法,2013年施行的出境入境管理法,更是從法律上保障公民依法出入境的各項權利。

新世紀以來,王輝耀的護照換發了好幾次。「每次去辦理都能感受到新變化。」他說,以前北京只有一個出入境管理處,後來每個區縣都有了,而且異地也能辦護照;申請材料逐步簡化,辦理時間由一兩個月縮短到10天,護照年限由5年增為10年。

「在出入境時,以前要填各種表格,現在一本護照就能方便進出。2012年電子護照出現後,每次口岸通關時間只要幾秒鍾。這些都是進步。」王輝耀說。

總的來看,新中國成立以來普通護照變遷呈現出4個特點。一是證件標准更規范。證件規格、欄目規劃等參照國際有關標准設計製作,逐漸變得簡潔實用、美觀大方。二是證件防偽性能更強。新型防偽材料、防偽技術及製作工藝不斷更新,特別是數字安全防偽技術應用,使證件防偽能力大幅提升。三是證件簽發管理智能化程度更高。護照製作由人工手寫發展到完全自動化製作,證件管理實現全流程數字化,證件簽發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四是證件應用更便捷安全。例如,2012年版電子護照採用內嵌非接觸式集成電路晶元,存儲持證人個人資料、指紋及證件簽發信息等,並對晶元數據採取多種保護機制,既極大提高了通關效率,又標志著中國護照安全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新中國成立以來,普通護照版本從最初的單頁紙、手工填寫,發展到如今集成了多項國際領先的制證技術,其跨越是驚人的。從整體看,我們已走過了西方先進國家二三百年的護照成長路程。」梁治寇說。

來源:人民網

4、龍永圖出了什麼事

龍永圖(1943年5月-),出生於湖南長沙,中國經濟學家,畢業於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現任全球CEO發展大會聯合主席、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席。

他是中國復關及入世談判的首席談判代表,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曾任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於2019年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

中文名
龍永圖

出生日期
1943年5月

出生地
湖南長沙

國籍
中國

職務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席
1965年畢業於貴州大學外語系,1973年赴英國倫敦經濟學院學習,1978年到1980年在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擔任外交官,後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任職。

1986年奉調回國,先後任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副主任、經貿部國際聯絡司司長。

1993年調入外經貿部工作,2002年-2003年初擔任外經貿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2003年1月至2010年任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
2010年至今,任博鰲亞洲論壇咨詢委員會委員,G20中心秘書長。

自1992年開始,龍永圖介入中國復關談判。

1997年2月被任命為外經貿部首席談判代表,負責貿易談判及多邊經濟與法律事務,是中國復關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的首席談判代表。

2001年11月,中國終於成功地加入了世貿組織。龍永圖這位中國入世的功臣,以他的自信、果敢、從容與睿智,贏得了世界的尊敬。

2003年初,龍永圖辭去了外經貿部副部長的職務,出任非官方國際組織——博鰲亞洲論壇的秘書長,致力於讓博鰲論壇成為最活躍的國際經濟論壇,成為全球研究亞洲問題最權威的智囊機構和高層次的對話平台。2003年底,龍永圖被評為央視2003年度經濟人物。

2012年10月,龍永圖與柳傳志、柯文斯共同擔任全球CEO發展大會聯合主席。[4]

2018年4月9日,博鰲論壇新一屆理事會龍永圖為創建和發展論壇作出了重要和實質性貢獻。根據會員大會決議,授予其榮譽會員稱號。

5、如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1.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實體經濟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大的支柱,十分重要。

2.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運用創新的力量引領國家持續高效發展,驅動作用。

3.要積極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鄉村的振興很重要,國家才能夠協調發展,一同進步,縮小貧富差距。

4.要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要「走出去」才能更加看到自己的不足,繼續發展和建設一帶一路,推動周邊經濟發展。

5.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加快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努力破除原來舊體制的弊端。

拓展資料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6、如何評價CCG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的苗綠博士?

苗綠從本科到博士均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獲得北京師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和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擔任訪問學者。

苗綠,女,博士,出生於四川成都,現擔任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聯合創始人兼執行秘書長,中國國際人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副總幹事,南方國際人才研究院副院長,歐美同學會建言獻策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暨歐美同會北京論壇組委會秘書長等職。

CCG是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的品牌,在政府有關部門注冊登記的機構包括中國人才研究會國際人才專業委員會,東宇全球化人才發展基金會、南方國際人才研究院、北方國際人才研究院和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以及東莞人才發展研究院等,是國內最大的社會智庫型研究機構。

CCG成立於2008年,總部位於北京,在國內外有近10個分支機構或海外代表處,「以全球視野為中國建言,以中國智慧為全球獻策」,致力於中國的全球化戰略、全球治理、人才國際化和企業國際化等領域的研究,目前擁有全職智庫研究和專業人員近百人。

全球化智庫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介紹:

法定代表人:苗綠

成立時間:1996-09-10

注冊資本:70萬美元

工商注冊號:11000041011743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外國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光華路七號漢威大廈12B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