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利與弊
跨國公司的建立有利於全球的資源,信息,人才,財富的共享,促進了國際合作和經濟全球化。但在跨國合作中,發展中國家所佔的利潤往往會比發達國家少,所以跨國公司的中間作用更傾向於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南北合作造成不平等利益,容易造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2、經濟全球化本質原因和內容
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原因:
一,根本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
二,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物質技術基礎。
三,越來越多的國家發展市場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體制保障。
四,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直接動因。
五,企業經營國際化,尤其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的迅速擴張,起了推動作用。
(2)簡述跨國公司影響經濟全球化的內在機制擴展資料:
導致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因素主要有:
1、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
2、不僅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送的成本,打破了種種地域乃至國家的限制,把整個世界空前地聯系在一起,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
3、跨國公司的發展。跨國公司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適宜的企業組織形式。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利用各地的優勢組織生產,大大促進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和國際間分工,並由此極大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4、各國經濟體制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的計劃經濟國家紛紛放棄計劃經濟體制,轉而向市場經濟過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經濟滯脹而減弱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更加強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
3、為什莫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
跨國公司是指在本國擁有一個總部,並在其他國家或地區擁有子公司的國際性企業。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合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
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中的作用:
跨國公司是當今世界經濟中除國家以外最活躍的國際行為主體,是當今世界經濟活動的主要組織者。跨國公司作為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產物,它的迅速發展不僅使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加強,反過來也進一步促進了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推動了國際分工的深化和經濟全球化在生產、投資、貿易、金融、技術開發等方面的發展,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和世界經濟的發展。
1.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生產的全球化;
2.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資本的全球化;
3.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貿易的全球化;
4.跨國公司的發展促進了技術的全球化。
4、跨國公司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第四講 作為自主行為體的跨國公司
一、跨國公司:性質和起源
1、跨國公司的性質
跨國公司是里恩索爾1960年4月在卡內基工業大學工業經濟學院創立10周年紀念會上第一次提出的。隨後,在西方國家的報刊上經常出現「多國公司」、「國際公司」、「宇宙公司」之類的名稱。直到1974年,由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做出決議,統一使用「跨國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TNCS)這一名稱。名稱盡管統一起來,但對跨國公司定義和性質的解釋卻眾說紛紜。因為多數人注重不同的特徵來區別跨國公司和國內公司。這些差別反映出不同的分析目的或學術理念。
1)結構是確認跨國公司最普遍的標准。最常用的結構變數是在多國的工商業活動。1983年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發表了題為《世界發展中的跨國公司第三次調查》,據此,跨國公司的標準是:第一,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建有經營實體,不管它們採取何種法律形式和在哪個領域從事經營;第二,這種企業在一個中央決策體系下進行經營決策,並制定有共同的政策,這些政策可能反映出跨國企業的共同戰略目標;第三,這種實體通過股權或其他方式形成聯系,使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實體可能對別的實體施加重大影響,並同其他實體分享資源、信息,同時承擔責任。
另一個更嚴格的結構標准強調跨國公司在國外經營的地域和規模,即一個國家的公司必須至少在國外建立,經營著6個或6個以上的工商業子公司,銷售額方面必須超過1億美元,對外國子公司控股不得低於25%等等。
還有其他結構標准,如有人認為是所有權結構而不是經營結構起決定作用,只要公司的所有權被許多不同國籍的人擁有,那麼該公司就是跨國公司,或者,只要公司最高管理人員來自許多國家,而不是主要來自母國,那麼該公司就是跨國公司。
2)第二個確認標準是業務。據此標准,如果一個國家的公司絕大部分或相當大部分資源,或其所有業務都用於國外經營,也就是說,其國外經營對公司有決定性作用,那麼該公司就是跨國公司。一般而言,其國外業務至少須佔有25%以上的比重,這包括海外投資占總投資額的比重,海外雇員占總雇員數目的比重,國外業務的產值、總銷售額、總利潤額占總銷售額、總利潤額的比重等方面的情況。
3)另有研究人員也使用行為標准。據此標准,如果公司從全球角度來計劃和活動,強調全球利潤而不是國內利潤,那麼就可以認為它是跨國公司。
從國際政治學的視角看,綜合上述三個標准,跨國公司可以理解為:直接擁有或控制著雖然沒有完全受控於母公司的決策但必須對之回應的海外子公司的大型工商企業,母公司決策的影響范圍並不與國界吻合。
2、跨國公司的產生和發展
跨國公司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但現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的勃興,應該說是在20世紀50、60年代發展起來的。
最初的跨國公司是與早期工業化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相伴而來,但是英國的「家庭資本主義」(family capitalism)卻難以為跨國公司的出現提供相應的組織資源。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在美國產生了「管理資本主義」(managerial capitalism),由此職業管理人員取代家庭成員成為掌管公司運作決策權的經理層,行政結構取代了血緣關系結構。管理資本主義的興起使組織創新突破了家庭管理的局限,為工業公司發展成跨國界的大公司提供了可能性。正是由於組織創新、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術的發展,使得社會財富迅速增加,由此而產生的巨額過剩資本,產生了向外擴張的需要,使資本國際化的主流從國際流通過程深化到國際生產過程。但是,限於當時世界整體工業化水平和外國直接投資能力,跨國公司雖已初具規模,卻仍處於形成發展階段。
二戰後,特別是50、60年代可謂跨國公司發展的一個高潮。戰後,英國和歐洲大陸工業公司展開了一場頗具聲勢的「管理革命」,廣泛採用美國公司的先進組織結構和管理技術,從而促進了跨國公司的空前迅速發展。從戰後到80年代前,跨國公司的發展一直是歐美兩強並存的格局,伴隨70年代以後日本的迅速崛起,到80年代形成美國、日本和歐共體(歐盟)三足鼎立的局面。這些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具有如下特點:
首先,其跨國公司的發展與政府行為有著至為密切的關系。
其次,對跨國公司而言,其跨國經營的基本動因還是以經營取向為主旨,目的在於追求利潤。
二戰後跨國公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跡象是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興起和發展,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外國直接投資始於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後期進入迅猛增長時期,從而打破了長期以來一直為發達國家壟斷國際投資領域和跨國經營的局面。目前,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大多集中於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
相對於西方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跨國經營大多規模小、實力弱,僅有少數國家躋身於巨型公司之列。而且多系利用地緣、血緣關系,實施地區性經營戰略,帶有明顯的地方性、局限性特徵。
進入90年代,跨國公司的發展又形成一個新的高峰期,成為國際經濟活動的核心組織者。跨國公司日益呈現出生產國際化、經營多元化、交易內部化和決策全球化的特點。今天,跨國公司所影響的已不僅僅是世界經濟格局,在相當大程度上還有可能影響世界政治格局,由此而出現國際性的「權力再分配」趨向。
二、經濟全球化中的跨國公司
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同時,跨國公司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作為國際直接資本流動的載體,跨國公司的崛起是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同時又擴大了全球化的內容與范圍。政府簽訂推進全球化的協議,背後的推動力量是跨國公司。
1、經濟全球化造就一代跨國公司
1)全球化進程推動了跨國公司的發展。
2)全球化突出了跨國公司的優勢。因為跨國公司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利用各種有形與無形資源,可以更加有效地移植自身的優勢,並與一些不可移動的特定區域的區位資源結合起來。全球化削減了各國對商品、資本和服務的壁壘,同時先進的通訊技術使得跨國公司對子公司的管理更為方便,是跨國公司的成本大為降低,令跨國公司的優勢大大突出。大大促進了跨國公司的產生。發展中國家隨著全球化的到來,也開始歡迎跨國公司的到來。
3)全球化引起跨國公司經營戰略的調整。其主體思路是利用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強化各子公司之間的產品與工業環節的分工。過去彼此間相對獨立的格局正在演化成為一體化的國際生產體系。
2、跨國公司改變經濟全球化的方向
1)改變了各國經濟聯系的內容,使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國際分工是價值鏈的分工,跨過公司掌握某些關鍵環節從而控制整個價值鏈,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佔了全球貿易額的三分之一,大量的技術流動是在跨國公司內部流動,跨國公司在世界生產領域的份額不斷擴大。
2)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全球市場的范圍不僅包括傳統的產品與技術市場,而且擴大到服務領域。
3)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途徑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國范圍內的資源配置是國內市場實現的,跨國公司的作用越發重要。跨國公司的崛起,使得國家很難管理跨國公司,而成為國家重要的談判對手。由於跨國公司內部物流價格不是由市場決定的,所以各國政府的效率大大被削弱。
三、跨國公司與民族國家
跨國公司有著復雜的性質。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正在成為「國籍不明」的或「超國家」的跨國公司,深刻地改變了、至少是正在改變著人們對主權民族國家的看法。
跨國公司所奉行的是「全球市場新邏輯」。跨國公司所關注的,只是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資源和要素收益率上的差異,以及不同經濟和政府制度對資源流動的影響,以保證企業利益的最大化。顯然,跨國公司淡化了國界,模糊了國家利益概念。
跨國公司與民族國家一直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摩擦和沖突。作為工業發展模式的傳播者,跨國公司常常為了利潤和市場等目標的實現,影響東道國和母國(主要是東道國)的產業和經濟政策的正常執行,甚至將觸角伸及經濟活動以外的諸如文化、社會和政治領域,從而被看作是對民族國家主權的一種挑戰。
這種挑戰通常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第一、限制和削弱政府能力
這主要是指:
- 限制和削弱政府調節經濟發展的能力。
- 限制和削弱政府對本國經濟競爭力的保護能力,兼並優秀的民族企業。
- 限制和削弱政府對本國外貿的管理和保護能力。
第二、激化東道國與母國間矛盾
跨國公司以阻礙資金及技術的流入為要挾,迫使東道國政府為其在當地的活動創造便利,有時也藉助母國政府的支持,抵制或對抗東道國對其活動的干預和限制。看上去,國家與國家間的經濟對抗似乎已由國家與跨國公司間的對抗所取代。
另一方面,東道國與跨國公司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也往往會激化東道國與母國間為謀求本國企業利益而發生的對抗。這種對抗不僅在發達母國和發展中東道國之間屢見不鮮,並且在發達國家之間也同樣存在。
第三、跨國公司所進行的政治活動更是對主權國家的侵蝕。
如今,跨國公司收買或脅迫政府官員的事件較少披露,但旨在獲取投資便利的院外活動卻愈演愈烈,其主要途徑有:
-跨國公司與本行業的特殊利益集團的合作。
-跨國公司與政府間正式或非正式的聯合。
-在科技、經濟、金融及法律等專業領域,與雙邊或多邊的團體的聯合。
通過上述途徑,跨國公司直接或間接地扮演著國家政策的決策者或影響者的角色。
既然跨國公司的權力擴張對民族國家形成了沖擊和挑戰,那麼民族國家對於跨國公司及其活動就不能不做出對等的反應,其中主要是對跨國公司及其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變化。
由於發達國家既是投資母國,也是接受投資的國家。一般情況下發達國家對跨國公司均採取積極開放的姿態。在促進國內資本的輸出方面,發達國家不僅在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上對跨國公司正面鼓勵,而且通過與東道國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的訂立,維護國內跨國公司在國外投資准入、享受國民待遇、利潤匯回等方面的權益。在管理外國直接投資方面,則通過間接的政策來管理和協調跨國公司的活動。
發展中國家與跨國公司的關系在總體上還是若即若離,因為作為東道國,發展中國家一方面需要跨國公司帶來的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強烈地感受到跨國公司對其國內經濟及社會生活方面的副作用。抵制和約束這些負面效應成為一些發展中東道國對待跨國公司政策的基礎。與發達國家不同,許多發展中國家目前仍採取直接的針對跨國公司限制或規制手段。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政策更類似於發達國家。
正是因為類似政策的普及,近20多年來,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更多出現合資經營及非股權的方式。這在一方面固然體現了跨國公司對東道國主權的某種讓步,但在另一方面,這種讓步也導致了對東道國經濟的一些消極後果。
跨國公司與東道國主權之間的矛盾是當今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徵,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跨國公司強大權力將替代民族國家主權乃至各國主權的喪失,而是促使國家在更高的層次上,更負責任地處理自己的內部事務,讓國家主權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超越原來的國界,成為各國自覺自願、協調與合作地處理經濟事務的權力。
這里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和理解國家主權。現在,國家主權的含義也在漸漸發生變化。其實,國家主權應是一把雙刃劍,跨國公司對國家主權的影響同樣也應是一把雙刃劍。
從現實的國際形勢的發展態勢看,目前世界上所有深刻變化幾乎都涉及到國家主權概念的變化。國家主權所以受到如此嚴峻的挑戰,主要是由以下原因所致:
1)各國之間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
2)國際分工與合作的潛在收益日趨增大;
3)世界性的對某些價值觀念的重新詮釋;
4)冷戰後,「一超多強」格局的出現以及諸如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功能的加強。
當然,以上原因對民族國家主權的挑戰還只能說是「相對的」、「彈性的」,並不可能使國家主權在未來的數十年內變得無足輕重,並進而使國家的作用日漸式微。相反,隨著國家間相互依存度的提高,民族國家主權將以更為靈活和更具彈性的方式得以維護和加強。因此,跨國公司將在一個高度限制性的國際政治環境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運行。
跨國公司在未來的國際商務活動中要受到各種各樣的制約,這可以從跨國公司所處外部環境和自身運行兩個方面分析。
從跨國公司所置身的國際環境看,各國只有在為了實現本國利益至少是長遠利益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讓渡部分權利給某些國際組織,以避免國家主權受到某種可能的侵害。而且,國家主權意識往往只有在與他國的交往過程中才能得以顯現,國家之間的相互依存度愈高,其國家主權意識及為此採取的措施的意願愈強烈。從現在以及可預見的未來看,還不可能出現一個讓民族國家消亡的世界政府。
從跨國公司自身的運行看,它所面對的是一個資源和市場均為有限的國際空間,為了謀求乃至爭奪更大份額的資源、投資市場和商品市場,必須要通過激烈的競爭才能獲取。跨國公司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只能在種種制約條件下進行,而不可能為所欲為,更多的情況下,只能在東道國主權約束的框架下運行。
如果僅從經驗上推斷,將跨國公司視為削弱乃至摧毀民族國家主權的重要力量可能是正確的。因為它要掃除所有阻礙其全球經營謀求利潤最大化的壁壘,尤其是國家邊界。但在實際上,幾乎沒有一個跨國公司是真正無國籍的。現時國家的和民族的因素仍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壟斷力量是跨國公司賴以成功的主要條件之一。盡管在相當多的情況下,跨國公司的利益與民族國家的政策目標往往是沖突的,但也不能否認二者之間還存在互補性,尤其對母國更是如此。
可見,民族國家的作用在未來可以預見的相當長時期內,仍將對跨國公司的活動產生重大影響。而跨國公司的影響也是好壞參半。
結論:只要民族國家的概念尚未消失,它就不可能完全放任外國資本對本國市場的主宰,它為國家主權而與無視國界的跨國公司的沖突與矛盾仍將存在。但是,正如作為競爭對手的企業基於一體化戰略的考慮結成戰略聯盟那樣,在一體化的前提下,國家與跨國公司共有利益的存在又使解決這一矛盾和沖突成為可能。
轉載請聲明
5、跨國公司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具有怎樣的積極影響
「全球化」,是指人類活動超越民族國家界限,在世界范圍內展現出的物質、能量、信息等全方位的聯系、溝通、交流、互動的客觀歷史趨勢。它是伴隨著人類交往的不斷擴大,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人類社會的全球化進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揭開了全球化進程的序幕,18世紀的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在西歐迅速發展,突破了農業經濟時代的地方狹隘性,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了世界性的了;20世紀下半葉的信息技術革命,極大地突破了傳統的時空界限,加快了全球化進程。尤其是9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大潮,引起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思想等各領域的深刻變革。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跨國公司這一世界經濟舞台的主力軍對其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首先,跨國公司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主導著全球經濟的發展趨勢,加速了商品經濟逐取代了自給自足的經濟,促進全球化的社會分工。其次,跨國公司推動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導致了個體為單位的人口流動,加速了科學技術的交流和進步。第三,跨國公司是世界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的支柱。第四,跨國公司是推動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力量。第五,跨國公司已成為世界科技發展的主力軍,尤其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第六,跨國公司促進了國際分工模式變化和先進管理方式的發展。第七,超國家的經濟實力使跨國公司引導著世界經濟新秩序的形成。第八,推動各國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參與國際競爭。顛覆了傳統的價值觀念,促進了文化交融、生活習慣的相互適應。
當然,跨國公司不可避免地對全球化產生負面影響。一方面加劇了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如果東道國的政策不利,跨國公司的大舉入侵就會形成對東道國經濟的控制和國家主權的控制。因此,世界各國,對他國的國家主權基金是非常警惕的,同時對大型跨國公司的全球並購給予一定的限制。
6、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重大作用?
經濟全球化就是擴大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流通,跨國公司的建立,既能增長所在國家的實際GDP,又可以增長原國家的GNP。跨國公司為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提供了一種途徑,本國可通過對跨國公司投資提高資本流出,也可以回收跨國公司的利潤來實現資本流入,從而增加了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性。跨國公司也為所在國家增加了工作崗位,有利於降低失業率,所以政府也會鼓勵跨國公司。另外,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國外投資有利於分散風險。
求採納
7、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怎麼樣?
一、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國為實現各自的利益,採取各種方式,超越空間和社會的限制,不斷在生產、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協調認識和行動的發展過程。分析研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跨國公司始終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1.企業競爭力是產業競爭力乃至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跨國公司是現代企業的主力軍,是世界各國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國與國的經濟競爭,正在通過跨國公司實行的全球經營戰略,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激烈程度在全球范圍展開。
2.跨國公司進行的國際性投資,是加快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有利條件。國際性投資是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基礎。跨國公司的國際性投資,一方面是向全球擴張金融資本、壟斷世界市場的實際需要,另一方面是生產國際化、社會化的必然要求。
3.跨國公司開展的跨國兼並和收購,是加快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有效手段。跨國公司之間的兼並、收購以及戰略聯盟,是20世紀後期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徵,是國際經濟激烈競爭的產物和結果。
二、跨國公司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內在動因
考察研究一些著名跨國公司,我們可以發現:在參與國際經濟競爭中,一些跨國公司不僅積聚了自身的經濟實力,形成了自己的企業品牌,而且培育和鑄就了企業價值觀。一個著名跨國公司把「追求增長,永不言夠」作為企業價值觀的生動概括。正是在這種企業價值觀的推動下,跨國公司在不停地追求企業發展和增長的同時,積極參與並不懈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跨國公司在這種發展觀的驅動下,以增長為根本,把成長作為首要目標,不懈地追求更快更好。一些大型跨國公司在加快發展、實現自己利益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在本國的資源和市場已經相當狹小的情況下,把自己的資本和過剩的生產能力轉移到國外。
1.打破界限、獲取資源的企業競爭觀,驅動跨國公司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資源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全球性的經濟競爭,說到底是有效利用全球資源的競爭。
2.主動出擊、開拓市場的企業營銷觀,驅動跨國公司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充分利用「兩個市場」,特別是提高國際市場佔有率,是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條件。
3.不甘現狀、渴望變革的企業改革觀,驅動跨國公司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變革是創造業績、加快發展的動力。
三、跨國公司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有力推動了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
有力推動了生產要素的全球性流動,促進資源配置的優化重組。
有力推動了國際貿易發展,促進世界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8、跨國公司為什麼會在世界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那些方面?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也是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二者相輔相成。而WTO的建立,就是為了促進貿易自由化,降低以至打破各國的貿易壁壘,促進貨物、服務、技術等的自由流動。
1)主權國家與跨國公司是影響當今社會的兩大力量,其權力行使互為消長。WTO在為其成員國家設定義務、限制其管理權的同時,卻沒有對跨國公司的行為進行規制。
2)國際社會一直在尋求對跨國公司行為進行統一的法律調整,但由於各國利益上的差異,在短期內很難出現具有約束力的國際統一立法。跨國公司行為的規制基本上依靠國內法進行。
3)但由於東道國政府行為是受到WTO規則的限制的,因而,其權力的行使只能是在法定的框架下進行並受到嚴格的約束,東道國對跨國公司行為的管制方式需要從硬性的限制轉向剛柔相濟,更具有彈性的方式上來。「貿易與投資的自由化是跨國公司能夠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而世貿組織貿易自由化在20世紀末期獲得的巨大成功無疑為跨國公司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當今跨國公司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東道國控制力的減弱和母國聯系的增強,跨國公司財雄勢大,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甚至於政治的變化,特別是對於那些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東道國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國際社會從未放棄過通過國際立法規制跨國公司行為的努力。但是目前僅僅有一些指導性的建議,而無具有拘束力的法律規則,而且從現有的情形來看,國際社會在短時間之內也很難為跨國公司制定出統一的行為規范,究其原因總結了兩點:第一,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因此,經濟全球化的主旋律是公司行動范圍的擴展和公司影響力的增大,而不是政府對公司的管制的增強,各國政府還沒有感到一種壓力,以共同的立法來對公司的行為進行調整;第二,也是更為重要的一點,在公司行為的規制上,各國缺乏共同的立場。基於此,形成具有普遍拘束力的國際法規則很困難,進行國際立法的機會尚不成熟,但是已經成型的一些國際文件對於跨國公司的規制也不是全無作用,至少對一些有一定社會責任意識的跨國公司來說,有一種自我約束或道德強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