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BC的記錄片名揚全世界,中國的記錄片產業為何發展不起來?
我的總體感受:國內紀錄片行業這幾年發展很快了,資金和人才都有快速提升,當然相對於國外發達紀錄片製作單位差距仍然很大,欣賞紀錄片的行為未成熟地市場化。
無論電影紀錄片還是電視紀錄片,資金和人才學術的差距,使國產紀錄片在風俗、歷史、文化領悟的製作容易出彩,而當我們對自然雄奇、科學發現、宇宙探索題材的片子感興趣時,往往要找BBC、探索頻道、國家地理的作品來看了。前面一位朋友提到了九套的前景,我對九套好多做法不感冒的,把人家的片子拿來一通亂剪,不註明出品方的胡亂播放,常常看的一頭霧水……向大家推薦上海紀實頻道,有很多節目不錯,尤其是歷史人文的,是九套沒有的風格。
這個時代如此快速劇變,記錄社會變遷的片子還是太少,我們的紀錄片市場還不能像故事片那樣謀求巨大的票房,市民如果形成了固定的觀影習慣,走進影院欣賞紀錄片,好片子自然也就多了,但是這個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從何處開始第一步呢?哪怕「台北故宮」這樣的電視紀錄片,在大銀幕上欣賞王羲之的書法,配著動聽的音樂,與電視上相比,會是更妙的體驗吧~~,就更不用說「家園」、「哈勃望遠鏡(3D)」了。
另:本人體育迷,感嘆「極限喬丹「的拍攝,1998年賽季共有6個紀錄片攝制組跟拍整個公牛隊比賽、並驚訝於」阿亞頓.塞納(國內翻譯加了個副名叫:超越音速)」中浩繁的素材影像,還有歷年世界盃歐洲杯片等等,中國的體育人,中國的體育事業,值得去展現,不是說非得去拍姚李劉,那些賽場上連綿不絕震耳欲聾的罵聲,也值得記錄,這就是我們的時代,而這,就是我的手機打字比鍵盤累多了。
2、bbc的記錄片是不是全球第一
BBC是世界第一家電視台,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新聞媒體。除了新聞之外,BBC在紀錄片、電視劇上也有頗多佳作。BBC紀錄片之所以吸引人,絕不僅僅是因為畫質好,更是因為自然歷史類紀錄片具有很強的科普和教育功能。
3、關於BBC的事。 急急急!
BBC的解釋
1.BBC=Business-to-Business-to-Consumer 2.BBC=Britisher Born Chinese 在英國出生的中國人 3.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英國廣播公司 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BBC,是英國的一家政府資助但卻獨立運作的媒體,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體之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BBC一直壟斷著英國的電視、電台。在1955年獨立電視台和1973年獨立電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全英國唯一的電視、電台廣播公司。今天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擁有高知名度的媒體,還提供其他各種服務,包括書籍出版、報刊、英語教學、交響樂團和互聯網新聞服務。
編輯本段BBC的歷史
在BBC建立之前,已經有很多私人公司嘗試在英國做電台廣播。根據1904年的無線電法案,英國郵政局負責頒發電台廣播牌照。1919年,由於收到很多軍隊對「過多廣播而干擾軍事通訊」的投訴,郵政局停止發出牌照。於是,1920年代初期,廣播電台數量驟減,越來越多人要求成立一個國家廣播電台。一個由無線電收音機製造商組成的委員會經過幾個月的討論,最終提出一個方案,BBC由此誕生。 英國廣播公司成立於1922年,由幾個大財團共同出資,包括馬可尼(Marconi)、英國通用電氣公司(GEC)、British Thomson Houston等。公司草創時最初的目的是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廣播傳輸網路,以為今後的全國廣播提供便利。1922年11月14日,BBC的第一個電台「2LO」以中波從倫敦牛津街的塞爾福里奇百貨公司(Selfridges Department Store)的屋頂開始廣播。次日,「5IT」從伯明翰開始了廣播,「2ZY」從曼徹斯特也開始了廣播。 1927年,BBC獲得皇家特許狀(Royal Charter of Incorporation),由理事會負責公司的運作,理事會成員由政府任命,每人任期4年,公司日常工作則由理事會任命的總裁負責。 1932年「BBC帝國服務」(BBC Empire Service)開播,這是BBC第一個向英國本土以外地區廣播的電台頻道。1938年,BBC阿拉伯語電台開播,這是BBC的第一個外語頻道。到二戰結束時,BBC已經以英語、阿拉伯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7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這是BBC全球服務(BBC World Service)的前身。 蘇格蘭工程師約翰·羅吉·貝爾德從1932年開始和BBC合作,嘗試進行電視播送。1936年11月2日,BBC開始了全球第一個電視播送服務。電視廣播在二戰中曾經中斷,但是在1946年重新開播。1953年6月2日,BBC現場直播伊麗莎白二世在西敏寺的登基大典,估計全英國約有2,000萬人直接目睹了女王登基的現場實況。 由於受到地下電台的挑戰,1967年9月30日,BBC開始了BBC Radio 1電台服務,以播送流行音樂為主。1983年,BBC又第一個開播了早餐時間廣播服務《BBC早餐時間》,搶在了競爭對手的前頭。 1991年,BBC正式開始BBC全球新聞服務電視頻道,後在1995年1月更名為BBC World。與BBC全球電台服務不同的是,BBC全球新聞服務是一家商業電視台,透過廣告營利,這也意味著該頻道不能在英國本土播出。 1998年8月,BBC的國內頻道也開始採用衛星播送;這么做的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是,只要歐洲觀眾使用英國製造的衛星解碼器,他們也可以收看BBC1和BBC2。BBC的皇家特許狀在2006年期滿。皇家特許狀的檢討工作正在進行中。
皇家特許狀檢討工作
在2005年3月2日,文化大臣蔣黛思發表了一本關於BBC長遠發展的綠皮書。綠皮書的要點是: 維持牌費系統至2016年廢除BBC董事局,以BBC基金會代替增加節目製作外判減小對收視的重視和復制節目概念
爭議事件
2003年7月,BBC Radio 4的一個新聞節目引述了一名政府官員的話稱布萊爾政府在「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上「加油添醋」,而沒有按照情報機構所提供的情報准確向公眾報告以獲得公眾對參與美伊戰爭的支持。報道這一新聞的BBC著名記者安德魯·吉利根(Andrew Gilligan)後來在一篇文章中稱,貝理雅政府的新聞官阿斯戴爾·坎貝爾(Alistair Campbell)是誇大情報的幕後黑手。英國政府完全否認該項指控,英國議會決定任命獨立檢察官對事件進行調查。事件導致BBC與英國政府的關系惡化。在原先懷疑是BBC情報來源的英國國防部專家大衛·凱利博士自殺後,事件繼續惡化,BBC和英國政府都被指責應對凱利之死負責。在獨立檢察官最後發表的《赫頓報告》中,吉利根和BBC高層都被指責對新聞處理不當。事件導致吉利根本人、BBC總裁和BBC理事會主席的辭職。 2003年12月底,BBC知名節目主持人羅勃特·克洛伊(Robert Kilroy-Silk)在其節目《周日快報》(Sunday Express)中寫了一篇歧視阿拉伯人的文章,而被BBC停播該節目。 2006年11月27日,BBC第一台兒童節目《藍色彼得》(Blue Peter)電話有獎徵答活動結果造假。當時由於該節目出現技術問題,無法順利產生贏家,一名工作人員要求一名當時與父母參觀該節目錄影的女孩冒充電視觀眾。工作人員把正確答案告訴該女,接著讓該女利用該節目攝影棚內的電話機撥打至活動現場,並聲稱是從倫敦打來的。當時一名現場觀眾目睹事情經過,檢舉此事。2007年7月12日,BBC因此遭英國通訊傳播委員會(Ofcom)罰款45,000英鎊;後來因為該集節目在CBBC重播,BBC又遭罰款5,000英鎊。 2007年7月13日,BBC紀錄片《與女王的一年》(A Year with the Queen)預告片剪輯錯誤,讓觀眾誤以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對美國女攝影師安妮·李伯維茲(Annie Leibovitz)發怒並拂袖而去。BBC為此公開道歉並澄清,伊麗莎白二世步出拍攝地點的那一段是在李伯維茲開工前拍攝的。7月20日,該片製作單位RDF媒體集團(RDF Media Group)創意總監史帝芬·藍伯特(Stephen Lambert)承認這是他出的主意,並表示願意辭職以示負責。BBC與英國獨立電視台等電視台已決定停止委託RDF製作電視節目。 2007年7月19日,BBC內部調查發現,《莉姿柯蕭秀》等多個節目內容造假,由工作人員充當節目游戲贏家,或根本沒有送出獎品。 2007年9月2日21時(英國時間),BBC第三台播出紀錄片《少女整形》(Under 18 and Under The Knife),該片將罹患厭食症的17歲少女琳西·鮑曼(Lynsey Bowman)送到美國德州進行隆乳手術,引發爭議。英國《世界新聞報》批評BBC把國民繳交的收視費浪費在這種「缺德節目」上,並表示擔憂琳西隆乳之後的心理健康狀況。BBC辯稱,隆乳手術費用是由琳西的父母支付,手術前已取得琳西的父母同意,絕無使用國民繳交的錢。
新媒體崛起
2011年3月25日,BBC正式結束長達70年的普通話短波廣播,廣播於北京時間當日23:30結束。今年一月,BBC宣布由於財政困難而決定關閉包括普通話在內的7個語種的廣播服務。
編輯本段BBC與皇家特許狀檢討工作
BBC的皇家特許狀在2006年年期滿。皇家特許狀的檢討工作正在進行中。 在2005年3月2日,文化大臣Tessa Jowell發表了一本關於BBC長遠發展的綠皮書。綠皮書的要點是: ·維持牌費系統至2016年 ·廢除BBC董事局,以BBC基金會代替 ·增加節目製作外判 ·減小對收視的重視和復制節目概念
bbc部分紀錄片節目
1.BBC 恆河 2.BBC 地平線:超大質量黑洞 3.BBC 活力星球 4.BBC 百慕達三角洲之謎 5.BBC 野性加勒比 6.BBC 星際漫遊 7.BBC 探潛鯊魚火山 8.BBC 古文明經典系列全記錄
本專題收集了BBC英國廣播公司古文明題材記錄片,節目單如下: 《BBC 宏偉金字塔的建造》(BBC.Building.The.Great.Pyramid) 《BBC 古代啟示錄 》(BBC Ancient Apocalypse ) 《BBC 龐貝古城 - 最後的一天》(Pompeii - The Last Day) 《BBC 羅馬斗獸場- 死亡競技場》(Colosseum) 《BBC 金字塔》(Pyramid) 《BBC 尼羅河 》(Nile) 《BBC 古羅馬-一個帝國的興起和衰亡》(BBC Ancient Rome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 《BBC.金字塔拍攝花絮》 《BBC 生命》
編輯本段BBC英語學習軟體
來自英倫的傳媒巨擘——英國廣播公司;BBC在中國大陸獨家授權的英語教學軟體;涵蓋2007全年新聞報道63篇,精彩紛呈;超級海量信息庫,收錄近360分鍾時長內容;學習手冊全部中英文對照,重點單詞注釋。
內容
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BBC,成立於1922年,是英國的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也是世界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之一。BBC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用英語進行24小時新聞廣播,收聽BBC新聞已成為英語學習者掌握英語不可或缺的有效方式。 BBC的英語語言極其規范,純正的英式發音是我們練習口語聽力的極佳資源。尤其對於留學英邦國家,參加雅思考試的英語學習者來說,聽BBC的廣播是必不可少的練習。BBC音質清晰,語速正常,適合有一定英語基礎的學習者使用。 《BBC新聞聽力2007全年合集》收錄了2007年度倍受關注的熱點新聞,包含了時事、經濟、體育、科技、文化、娛樂等內容,並對其展開深度分析,進行多角度報道。聆聽來自世界各地通訊記者最真實的見聞和不一樣的感受,同樣的世界,不同的聲音。 產品特點:全部文章中英文對照,使學習更加高效;每篇課文配有重點單詞講解,幫助理解課文,同時擴充您的詞彙量;絕對純正的英式發音,邊學習邊模仿,糾正您的英語發音問題。 適用人群:詞彙量在4000以上的英語學習者;參加BEC(商務英語證書)、托福、雅思的應試者;欲快速提高英語聽力的英語愛好者;准備留學、訪問、探親的出國人員。
4、bbc紀錄片如何買賣?怎麼發行?
一家知名的獨立公司最大的委託項目只能達到55 萬英鎊一集,低端的依靠片庫 和文獻資料製作的項目一般 4 萬到 5 萬英鎊一集,而最便宜的製作可以低到每半小時 1.5 萬鎊。這使得小的製作公司無力競爭到大規模的項目,也意味著 BBC 在紀錄大片製作中的 壟斷地位。
然而,如此高昂的製作費用即使 BBC 這樣的紀錄片「大戶」也很難獨自承擔,必須尋 求國際投資、聯合製作(co-proction)。BBC 紀錄片的國際合作並非一個新現象,早在 1979 年,大衛艾登堡引領的大片《生命的進化》就是由NHU、華納兄弟和德國瑞納莫瑞茲 聯合出品,然後被售賣到全球 100 多個國家,被 5 億觀眾收看。
而當探索傳播公司逐漸成 為商業性紀錄片新貴之後,這種合作就經常在它與 BBC 之間進行,由此誕生了《與恐龍同 行》、《藍色星球》、《生命》等自然紀錄大片,以及《金字塔》、《埃及特寫》等歷史 紀錄大片。據 Scholey 介紹,一般情況下聯合製作預算的 40-50%來自 BBC,25%來自 BBC Worldwide,剩下的 25-30%來自合作製片方。而這個「第三者」多為 Discovery 或歷 史頻道這樣的大廣播公司。
《藍色星球》商業性投資占總成本比例的 56%,來自 BBC Worldwide 和探索傳播公司 的資金高達4400 萬英鎊。在公共廣播體制內,像《藍色星球》這樣的宏大巨制可以產生大 量的收視,被作為公共服務價值的體現來宣傳。但不管怎麼說,這種投資方式意味著 BBC 宣稱《藍色星球》是執照費的成功不夠坦誠。畢竟這個節目只是部分地來源於執照費,而 更大筆錢來自美國商業電視。 國際合作可以分攤成本,保證節目的到達市場,減少風險,促成生產價值的最大回 報。
2006 年《行星地球》掙到 4000 萬美元,比此前的所有項目都獲利豐厚,這是單純的 公共廣播公司很難效仿的。這使很多學者開始質疑英國紀錄片的宏大化是否深植於合資的 結構中,而國際市場的需求是否吻合公共廣播應服務的國內公眾的旨趣? 在BBC 的紀錄片類型中,野生動物主題在商業上具有普遍吸引力,因其非政治性,可 以穿越不同的文化,也很容易重新包裝和配音,具有長期的架上生命。而影片製作者在競 爭性的商業環境下會趨向於保守,希望將成功經驗復制,並系統化生產。這些格式的常規 運用再加上主題的一致,使大片化的紀錄片類型化、模式化。並且在商業壓強的擠壓下, 電視節目會產生一系列「內爆」(鮑德里亞語),即「信息」與「娛樂」的界限消失了, 變成了「紀實娛樂」(infotai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