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全球化趨勢對於我國企業的構建和經營有什麼新的要求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經濟全球化作為客觀的歷史進程,是世界范圍內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它是以經濟的市場化、貿易自由化、生產和投資跨國化為基礎的,
由市場力量所推動的,跨越民族國家和地區界限的全球經濟的發展態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一支重要的生力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經濟出現一體化的新趨勢,我國加入WTO後,出現了國內市場競爭國際化的新形勢。這既為我國中小企業提供了空前的發展機遇,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重挑戰。面對這一國際大舞台,我國中小企業須制定積極應對的發展戰略。
一、我國中小企業走向全球化的機遇
(一)中小企業在經濟全球化中能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統一的全球大市場,為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近幾年,我國中小企業有較快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關稅、非關稅壁壘」的調節和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我國加入WTO後,給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平等的路徑。
(二)良好的政策基礎。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投資。近年來,我國政府相繼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外向型發展的政策,對中小企業的海外投資、出口退稅等給予優惠,所有這些都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三)中國加入WTO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提供了契機。入世後,不僅中國市場向WTO成員國敞開,WTO各成員國也向中國開放市場,中小企業可趁機擴大出口,並向其他成員國進行投資和經營。
(四)信息化潮流為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提供了便利。空前發展的信息技術有助於中小企業快速、全面地獲取並分析國際市場信息;信息技術所帶來的電子商務使企業的經營活動突破了地域、時間和企業規模的限制;運用網路技術還可以將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分支機構、供應商、客戶和消費者緊密聯系起來。這些為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掃除了障礙,使中小企業也能在國際市場上與大企業共同競爭。
二、我國中小企業走向全球化面臨的挑戰
(一)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內部壓力
1.融資渠道不暢。融資渠道不暢是影響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市場融資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條渠道,直接融資可分債券融資和股票融資。就債券融資而言我國政府規定,企業債券發行主體必須是國有大企業和股份制公司,且企業凈資產必須在3000萬元以上,有三年連續盈利紀錄,中小企業很難滿足上述要求。就股票融資而言,由於中小企業目前尚不具備在深滬兩股市上市的資格,國內又沒有開放針對可供中小股票、債券上市的「二板」小型市場,間接融資主要是從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借貸。由於中小企業貸款風險高、自身的資信度過低,沒有建立起和缺乏有效的信用擔保制度,且缺少有效的抵押品,致使金融機構「惜貸」。
2.管理水平低。管理水平低表現在有的企業內部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亂,浪費嚴重。許多中小企業實行的是封建「家長式」的管理模式,很少能真正運用先進的科學方法管理企業,並且缺乏創新精神;國家對企業的管理,無章可循和有章可循同時存在,而且缺乏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
3.缺乏宏觀層次上的政策。近年出台的政策對大企業優惠多,而對中小企業考慮較少。「重大輕小」的思想嚴重存在,缺乏對中小企業進行統一管理領導機構。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沒有制定有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使中小企業發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護;沒有制定一套完善、系統、持續的政策扶持體系,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特別是在「抓大放小」這一政策實施上有的還存在一放了之或一賣了之的錯誤思想和做法。
4.缺乏公平競爭的經營環境。在市場環境方面,給中小企業發展造成障礙源於過去的計劃經濟以及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行業的大型企業造成的人為壟斷。對中小企業規定了多種限制政策,如行業進入壁壘政策,目前一些行業如醫葯、出版、印刷業等規定必須是國有企業,對上市指標、自營進出口權等也向國有企業或大中型企業傾斜。同時,市場交易缺乏規則,市場秩序混亂,加之一些部門執法不力,執法不公,執法不嚴,以及某些地方政府在執法中存在地方保護主義,有關部門對中小企業徵收名目繁多的各種稅費,使得中小企業負擔過重。
(二)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外部壓力
1.競爭全球化的挑戰。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五洲四海的企業紛紛「搶灘」中國這個潛在的巨大市場,全球企業500
強中已有400多家挺進中國,幾百億美元外資投入中國市場,在中國直接或者間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這既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也給技術和管理相對落後的中小企業造成巨大的壓力。
2.高新技術的挑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技術創新的過程。國外大企業的求強靠創新,小企業的發展靠創新,發達國家推行經濟全球化,也是在產品營銷、技術輸出、資金投放、資產經營等方面創新,他們有優越的創新環境,完善的創新機制和充裕的經濟條件,而我國中小企業在這種發展趨勢中,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
3.信息革命的挑戰。在新經濟時代,知識信息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誰掌握了信息,誰就占據了先機。國外先進企業的管理與信息系統建立數十年來,已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而從我國中小企業目前的經濟狀況、科技水準、企業實力來看,要盡快進入到信息高速化時代,時機還不成熟。
三、面對經濟全球化,中小企業應採取的對策
(一)中小企業的自身努力是實現國際化經營的關鍵
1.努力增強自身實力。(1)提升規模優勢。(2)注重培養和引進國際經營人才。(3)中小企業應逐漸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業的科研開發能力,在本領域內不斷實現技術創新,發揮自己獨特的技術優勢。
2.加快信息化建設,努力發展電子商務。首先,企業必須建立強有力的商業信息系統網路,把握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動權。其次,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即在國際互聯網上採用數字化方式進行國際商務活動。最後,中小企業可以採用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態虛擬企業的形式,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效益。
3.樹立國際市場營銷觀念。中小企業要成功地進入國際市場,必須實現營銷策略的創新,以國際市場營銷的新觀念取代傳統的生產和推銷觀念,充分把握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特點,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長,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組織生產,籌劃促銷手段和確定分銷渠道,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獲取利潤。
4.實施名牌戰略。21世紀是名牌產品到名牌企業到名牌經濟的世紀,名牌經濟是市場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小企業要實現國際化經營,必須實施名牌戰略,在保護企業品牌的基礎上,增強名牌的意識和觀念,站在國際市場的高度培育和發展名牌,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名牌的科技含量,以保證自己的企業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
5.建立技術創新體系。技術創新是中小企業高科技化、國際化的必由之路。要允許和鼓勵有創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資本和智力成果參與企業分配,獎勵有特殊貢獻的職工,特別是獎勵科技和經營管理人員,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政府要制定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通過財稅、金融政策來鼓勵其發展。
(二)健全的政策體系是中小企業實現國際化經營的基礎
1.完善並切實落實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針對中小企業資金短缺的現狀,建議國家單獨設立支持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對外投資基金和出口貿易基金,以激勵中小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融資方面,應給予中小企業較寬松的融資政策,如放寬中小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及上市的條件;允許它們進入國際資本市場,根據自身的能力和需要進行適當的資金融通等等。
2.簡化對外投資項目審批程序,加強對外投資的事後監管。建議專門設立國務院直屬的國家海外投資管理局,統一對外投資的審批權。同時,國家海外投資管理局應盡量簡化審批程序和手續,提高審批效率,徹底改變目前對外投資管理體制下「部門多、手續繁、效率低、周期長」的失效狀況,為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創造寬松、公平的環境。
3.健全中小企業國際化經營的配套服務體系。首先,加快制定和完善有關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法律法規,明確中小企業在跨國經營過程中的地位及權利義務,以保護中小企業的利益。其次,動員外經貿部、進出口商會及駐外經商參處等對外工作機構,為中小企業收集國際市場信息,並協助它們開辦一些招商會、展銷會、洽談會等國際交流活動,以使中小企業能夠准確把握國際市場動向,順利開展跨國經營。
2、宏觀經濟環境對企業的影響
1、經濟環境直接對企業戰略管理產生重大影響。企業戰略是為了滿足未來持續經營的需要,決定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目標與目的的管理活動。要確定未來一段時間內,企業是擴大經營還是穩步推進,或是收縮經營,除了要分析企業內部資源外,還必須充分考慮當前及未來的宏觀經濟形勢、世界經濟環境及行業經濟發展狀況。
2、經濟環境通過產品市場對企業管理產生影響。經濟環境中的一些因素,諸如價格水平和變化趨勢、可支配收入水平、居民消費傾向和消費模式等,直接影響到產品市場的需求狀況,從而影響到企業產品和服務的供給狀況,這就需要企業通過相應的管理提供滿足市場需要的產品。這個過程就是經濟環境間接地對企業管理產生影響的過程。
3、經濟環境通過資本市場對企業管理產生影響。經濟環境中的另一些因素,諸如金融系統和資本市場發展狀況等,直接或間接地對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發揮作用。而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為企業提供大量的資金,資金是企業的血液,使企業順利運營的根本保證。當經濟環境通過資本市場影響到企業時,企業必須根據情況制定恰當的策略並進行調整,這就是經濟環境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4、經濟環境通過勞務市場對企業管理產生影響。經濟環境中還有一些因素會影響到勞務市場。例如某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及人口狀況,共同決定了勞動力供給的數量和結構。勞務市場的主要職責,是為企業等單位提供勞動力。當勞務市場的勞動力在數量上和能力上,不能完全符合企業要求的時候,企業必須通過管理方式的改變適應這種現狀。
5、經濟環境直接或間接地對企業戰略、企業人力資源、企業財務、企業銷售等方面的管理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企業只有在充分注重對經濟環境進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同時考慮到企業自身能力,才能制定出適應經濟環境、適合企業發展的戰略和對策,才能實現持續經營、快速發展的目標。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4-16,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3、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給我國企業帶來了哪些機會和威脅
1.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經濟增長機會的同時使競爭加劇
近些年我國經濟增長率均達到10%左右,為世界之最,對外貿易蓬勃發展,貿易地位也由1979年的世界第27位上升至目前的第4位,並在2003年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亞洲最大的進口國,吸引外資自1993年以來連續處在發展中國家東道國的首位,截至2003年,累計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5015.76億美元。經濟全球化在這如此驕人的「碩果」中所起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我們在充分利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分得了經濟利益的「蛋糕」。
然而,輝煌的背後我們卻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競爭。自2001年尤其是9.11事件以後出現了世界性通貨緊縮,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經濟滯脹甚至出現下滑,就業壓力增大,而中國卻保持了良好的增長勢頭。發達國家為了維護本國市場,加大了對國外產品的歧視力度,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採用了更為隱蔽的方式如環境保護措施、技術認證與安全標准、反傾銷、保護知識產權等。作為始作俑者的發達國家將矛頭大多對准發展中國家,近幾年發達國家對中國提起了多起涉及傾銷、環保、技術標準的出口貿易的訴訟案,這是我們不得不應對的問題。
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今天,已有大批發展中國家走上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發展戰略,從而導致了一般製造業生產的生產能力過大和激烈競爭,這一發展戰略走到了一個困難的階段。比如印度近年來就備受關注,形成了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威脅,許多外國投資已由我國轉向印度,發展中國家也在向我們提出挑戰。
2.在全球化中中國的國際分工地位分析
近兩年我國由於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強勁,再加上加入WTO帶來的正面效應和全球生產轉移效應,成為全球矚目的外商投資首選地。經濟全球化推動了中國製造業的長足發展,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吸引了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跨國投資,中國取代其他國家或地區承擔起國際分工中的製造業,國際產業結構發生調整和轉移。「中國製造」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現象,以至於中國被授予「世界工廠」的稱號。
然而,我們需要認識到目前中國處於什麼樣的分工地位。中國的工業化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國是在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時代,在國際產業轉移下和在外資大量流入下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畢竟處於國際分工的低層次地位和利益分配相對不利地位,仍然處於國際產業鏈的低端。目前與其說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不如說只成為「世界車間」,因為中國主要承擔的是加工,而不是從技術開發到市場營銷的全過程。而就製造業整體看,無論是比重還是高端製造業產品目前仍然在發達國家,中國只有發展起現代知識經濟,才能說真正實現現代化,才能像建設一個現代經濟強國邁進。從長遠看,中國也必須在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合作,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說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既是對中國發展現實的承認,也是對中國發展戰略的一種警示。
3. 外國直接投資的正負效應分析
跨國直接投資大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國際投資不是一場「零和游戲」,合作和資源配置優化創造了更高的效率,利用了閑置生產要素,形成了共贏。2002年我國創造了吸收外資數量第一位的紀錄,超過500億美元。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分析結果,1981年到2000年,在我國GDP年均9.7%的增長速度中,大約有2.7%來自利用外資的直接或間接貢獻。另據計算,在1991-2000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每增長一億美元,可以促進GDP增長18.48億美元,足以說明外資是保持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外資有利於我國增加收入和創造就業崗位,有利於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帶動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也有利於國內市場競爭活力的提高。然而,目前我國的外資利用存在的問題使其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負面效應。
外商投資地區結構改善進展不快,地區傾斜加劇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1983年外國投資的比例東部佔87.75%,中部8.96%,西部3.20%,2000年東部為86.97%,中部為9.09%,西部3.13%,可見這與西部大開發戰略目標極不協調,不利於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和區位優勢發揮,不利於地區間的共同富裕。同樣,外資的產業結構投向也存在失衡,第二產業尤其是一般製造業占據了較大比重,加劇了我國產業投資結構偏差,導致我國出現結構性過剩,供給與需求結構錯位,內需拉動乏力。為有效改進這些這些問題國家制定了「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方針,「萬商西進」工程就是具體的實施。2007年1-6月,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增長速度明顯加快。特別是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增幅達51.9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9.76個百分點。積極鼓勵各地區重點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區域優勢的產業,增強自我發展和自主創新能力,以實現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及協調發展。
決定外資大量流入中國除了中國發展的良好環境與前景外,是地區間爭奪外資激烈競爭所造成的地方政府的無限制讓利。外資利用了中國這種地區間競爭獲得了超額國民待遇和過高的優惠,再加上本來就容易發生的跨國公司轉移利潤行為因我們放鬆監管而更加嚴重,利用外資的效益被明顯減少了。同時這種超國民待遇的存在也產生了外資對內資的「擠出效應」,近年來我國的居民儲蓄居高不下投資不足與此不無關系。
4、經濟環境對企業市場營銷的影響?
經濟環境指企業營銷活動所面臨的外部社會條件,其運行狀況及發展趨勢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企業營銷活動產生影響。
1.直接影響營銷活動的經濟環境因素
市場不僅是由人口構成的,這些人還必須具備一定的購買力。而一定的購買力水平則是市場形成並影響其規模大小的決定因素,它也是影響企業營銷活動的直接經濟環境。主要包括:
(1)消費者收入水平的變化
消費者收入,是指消費者個人從各種來源中所得的全部收入,包括消費者個人的工資、退休金、紅利、租金、贈予等收入。消費者的購買力來自消費者的收入,但消費者並不是把全部收入都用來購買商品或勞務,購買力只是收入的一部分。因此,在研究消費收入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國民生產總值。它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與購買力的重要指標。從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可以了解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狀況和速度。一般來說,工業品的營銷與這個指標有關,而消費品的營銷則與此關系不大。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越快,對工業品的需求和購買力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②人均國民收入。這是用國民收入總量除以總人口的比值。這個指標大體反映了一個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商品需求的構成。一般來說,人均收入增長,對消費品的需求和購買力就大,反之就小。根據近40年的統計,一個國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5000美元,機動車可以普及,其中小轎車約佔一半,其餘為摩托車和其它類型車。
③個人可支配收入。這是在個人收入中扣除稅款和非稅性負擔後所得余額,它是個人收入中可以用於消費支出或儲蓄的部分,它構成實際的購買力。
④個人可任意支配收入。這是在個人可支配收入中減去用於維持個人與家庭生存不可缺少的費用(如房租、水電、食物、燃料、衣著等項開支)後剩餘的部分。這部分收入是消費需求變化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企業開展營銷活動時所要考慮的主要對象。因為這部分收入主要用於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開支,一般用於購買高檔耐用消費品、旅遊、儲蓄等,它是影響非生活必需品和勞務銷售的主要因素。
⑤家庭收入。很多產品是以家庭為基本消費單位的,如冰箱、抽油煙機、空調等。因此,家庭收入的高低會影響很多產品的市場需求。一般來講,家庭收入高,對消費品需求大,購買力也大;反之,需求小,購買力也小。需要注意的是,企業營銷人員在分析消費者收入時,還要區分「貨幣收入」和「實際收入」。只有「實際收入」才影響「實際購買力」。因為,實際收入和貨幣收入並不完全一致,由於通貨膨脹、失業、稅收等因素的影響,有時貨幣收入增加,而實際收入卻可能下降。實際收入即是扣除物價變動因素後實際購買力的反映。
(2)消費者支出模式和消費結構的變化
隨著消費者收入的變化,消費者支出模式會發生相應變化,繼而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消費結構也發生變化。西方一些經濟學家常用恩格爾系數來反映這種變化。恩格爾系數表明,在一定的條件下,當家庭個人收入增加時,收入中用於食物開支部分的增長速度要小於用於教育、醫療、享受等方面的開支增長速度。食物開支占總消費量的比重越大,恩格爾系數越高,生活水平越低;反之,食物開支所佔比重越小,恩格爾系數越小,生活水平越高。
這種消費支出模式不僅與消費者收入有關,而且還受到下面兩個因素的影響:①家庭生命周期的階段影響。據調查,沒有孩子的年輕人家庭,往往把更多的收入用於購買冰箱、電視機、傢具、陳設品等耐用消費品上,而有孩子的家庭,則在孩子的娛樂、教育等方面支出較多,而用於購買家庭消費品的支出減少。當孩子長大獨立生活後,家庭收支預算又會發生變化,用於保健、旅遊、儲蓄部分就會增加。②家庭所在地點的影響。如住在農村與住在城市的消費者相比,前者用於交通方面支出較少,用於住宅方面的支出較多,而後者用於衣食、交通、娛樂方面的支出較多。
恩格爾系數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城市、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參數。根據國家統計局1995年調查資料,按全國居民平均水平計算,我國的「恩格爾系數」約為54%。據預測,到2000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可達到45%,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可達到50%左右。到2010年,則可分別達到35%及40%。按聯合國劃分富裕程度的標准,「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的國家為飢寒;在50%~60%之間的為溫飽;40%~50%之間的為小康;40%以下的為富裕。按此標准,我國已進入溫飽階段後期,到2000年,可達到小康階段,而到2010年,則可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消費結構指消費過程中人們所消耗的各種消費資料(包括勞務)的構成,即各種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關系。優化的消費結構是優化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客觀依據,也是企業開展營銷活動的基本立足點。二戰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①恩格爾系數顯著下降,目前大都下降到20%以下;②衣著消費比重降低,幅度在20%~30%之間;③住宅消費支出比重增大;④勞務消費支出比重上升;⑤消費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比重上升。而從我國的情況看,消費結構還不盡合理。長期以來,由於政府在住房、醫療、交通等方面實行福利政策,從而引起了消費結構的畸形發展,並且決定了我國居民的支出模式以食物、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為主。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在住房、醫療等制度方面改革的深入,人們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結構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企業要重視這些變化,尤其應掌握擬進入的目標市場中支出模式和消費結構的情況,輸送適銷對路的產品和勞務,以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3)消費者儲蓄和信貸情況的變化
消費者的購買力還要受儲蓄和信貸的直接影響。
消費者個人收入不可能全部花掉,總有一部分以各種形式儲蓄起來,這是一種推遲了的、潛在的購買力。消費者儲蓄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銀行存款,增加現有銀行存款額;二是購買有價證券。當收入一定時,儲蓄越多,現實消費量就越小,但潛在消費量愈大;反之,儲蓄越少,現實消費量就越大,但潛在消費量愈小。企業營銷人員應當全面了解消費者的儲蓄情況,尤其是要了解消費者儲蓄目的的差異。儲蓄目的不同,往往影響到潛在需求量、消費模式、消費內容、消費發展方向的不同。這就要求企業營銷人員在調查、了解儲蓄動機與目的的基礎上,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為消費者提供有效的產品和勞務。
我國居民有勤儉持家的傳統,長期以來養成儲蓄習慣。近年來,我國居民儲蓄額和儲蓄增長率均較大。據調查,居民儲蓄的目的主要用於供養子女和婚喪嫁娶,但從發展趨勢看,用於購買住房和大件用品的儲蓄占整個儲蓄額的比重將逐步增加。我國居民儲蓄增加,顯然會使企業目前產品價值的實現比較困難,但另一方面,企業若能調動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就可開發新的目標市場。比如1979年,日本電視機廠商發現,盡管中國人可任意支配的收入不多,但中國人有儲蓄習慣,且人口眾多。於是,他們決定開發中國黑白電視機市場,不久便獲得成功。當時,西歐某國電視機廠商雖然也來中國調查,卻認為中國人均收入過低,市場潛力不大,結果貽誤了時機。
西方國家廣泛存在的消費者信貸對購買力的影響也很大。所謂消費者信貸,就是消費者憑信用先取得商品使用權,然後按期歸還貸款,以購買商品。這實際上就是消費者提前支取未來的收入,提前消費。西方國家盛行的消費者信貸主要有:①短期賒銷;②購買住宅分期付款;③購買昂貴的消費品分期付款;④信用卡信貸等幾類。信貸消費允許人們購買超過自己現實購買力的商品,從而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多的收入以及更多的需求;同時,消費者信貸還是一種經濟杠桿,它可以調節積累與消費、供給與需求的矛盾。當市場供大於求時,可以發放消費信貸,刺激需求;當市場供不應求時,必須收縮信貸,適當抑制、減少需求。消費信貸把資金投向需要發展的產業,刺激這些產業的生產,帶動相關產業和產品的發展。我國現階段的信貸消費還主要是公共事業單位提供的服務信貸,如水、電、煤氣的交納,其它方面,如教育、住宅建設以及一些商家的信用卡消費正在逐步興起。
2.間接影響營銷活動的經濟環境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直接影響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外,還有一些經濟環境因素也對企業的營銷活動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1)經濟發展水平
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要受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整個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居民的收入不同,顧客對產品的需求也不一樣,從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的營銷。例如,以消費者市場來說,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地區,在市場營銷方面,強調產品款式、性能及特色,品質競爭多於價格競爭。而在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則較側重於產品的功能及實用性,價格因素比產品品質更為重要。在生產者市場方面,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著重投資較大而能節省勞動力的先進、精密、自動化程度高、性能好的生產設備。在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其機器設備大多是一些投資少而耗勞動力多、簡單易操作、較為落後的設備。因此,對於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企業應採取不同的市場營銷策略。
美國學者羅斯頓根據他的「經濟成長階段」理論,將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歸納為五種類型:傳統經濟社會;經濟起飛前的准備階段;經濟起飛階段;邁向經濟成熟階段;(量消費階段。凡屬前三個階段的國家稱為發展中國家,而處於後兩個階段的國家則稱為發達國家。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在營銷策略上也有所不同。以分銷渠道為例,國外學者認為:經濟發展階段越高的國家,其分銷途徑越復雜而且廣泛;進口代理商的地位隨經濟發展而下降;製造商、批發商與零售商的職能逐漸獨立,不再由某一分銷路線的成員單獨承擔;批發商的其它職能增加,只有財務職能下降;小型商店的數目下降,商店的平均規模在增加;零售商的加成上升。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上升,分銷路線的控制權逐漸由傳統權勢人物移至中間商,再至製造商,最後大零售商崛起,控制分銷路線。
我國目前正處於經濟起飛前的准備階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到下個世紀初,我國經濟將進入起飛階段。到那時,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企業投資機會增多;市場交換成為企業的根本活動;信息競爭將成為市場競爭的焦點。因此,企業應當注意經濟起飛階段市場中的變化,把握時機,主動迎接市場的挑戰。
(2)經濟體制
世界上存在著多種經濟體制,有計劃經濟體制,有市場經濟體制,有計劃-市場經濟體制,也有市場-計劃經濟體制,等等。不同的經濟體制對企業營銷活動的制約和影響不同。例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是行政機關的附屬物,沒有生產經營自主權,企業的產、供、銷都由國家計劃統一安排,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如何銷售,都不是企業自己的事情。在這種經濟體制下,企業不能獨立地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因而,也就談不上開展市場營銷活動。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一切活動都以市場為中心,市場是其價值實現的場所,因而企業必須特別重視營銷活動,通過營銷,實現自己的利益目標。現階段,我國正處於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時期,兩種體制並存,兩種機制並存,市場情況十分復雜。一方面,通過改革,企業正在逐步擺脫行政附屬物的地位,具有了一定的生產經營自主權,開始真正走向市場並以市場為目標開展自己的營銷活動;另一方面,企業經營機制還沒有完全轉變過來,政府的直接干預還嚴重存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還受到較強的控制,因而企業的營銷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另外,市場發育不完善,市場秩序混亂,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盛行,極不利於企業開展營銷活動。因此,企業要盡量適應這種「雙軌」並存的局面,注意選擇不同的營銷策略。例如,可以運用「大營銷」策略打破地區封鎖,通過橫向聯合進入對方市場等,從而開拓自己的市場。
(3)地區與行業發展狀況
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逐步形成了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帶和東高西低的發展格局。同時在各個地區的不同省市,還呈現出多極化發展趨勢。這種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對企業的投資方向、目標市場以及營銷戰略的制訂等都會帶來巨大影響。
我國行業與部門的發展也有差異。今後一段時間,我國將重點發展農業、原料和能源等基礎產業。這些行業的發展必將帶動商業、交通、通訊、金融等行業和部門的相應發展,也給市場營銷帶來一系列影響。因此,企業一方面要處理好與有關部門的關系,加強聯系;另一方面,則要根據與本企業聯系緊密的行業或部門的發展狀況,制訂切實可行的營銷措施。
(4)城市化程度
城市化程度是指城市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比,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活動的重要特徵之一。城市化是影響營銷的環境因素之一。這是因為,城鄉居民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經濟和文化上的差別,進而導致不同的消費行為。例如,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村居民消費的自給自足程度仍然較高,而城市居民則主要通過貨幣交換來滿足需求。此外,城市居民一般受教育較多,思想較開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農村相對閉塞,農民的消費觀念較為保守,故而一些新產品、新技術往往首先被城市所接受。企業在開展營銷活動時,要充分注意到這些消費行為方面的城鄉差別,相應地調整營銷策略。
5、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企業的影響
第一,經濟全球化使得中國經濟的對外依賴度大大提高,這一方面意味著中國企業進入世界市場的獲利機會增多,另一方面也使中國的國內市場成為各國企業紛紛搶占的制高點。
第二,經濟全球化推動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大舉實施兼並,這在提高中國企業經濟效率的同時,也將對中國國內產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第三,經濟全球化將促進中國的資源配置優化,為中國實現經濟發展和趕超發達國家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
第四,經濟全球化帶來了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同時,也加大了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金融機構的監督職能和預警機制也尚不完善,很可能誘發國內金融風險。
第五,經濟全球化正在給國內經濟改革帶來新的壓力,使國內經濟波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並對國內產業和市場將造成一定的沖擊。
6、經濟全球化對環境的影響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雙重影響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又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全球擴展的產物。經濟全球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雙重的:它加劇了全球生態危機,同時又促進了全球環境合作,推動了環境的全球化管理。迄今為止,全球化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要大於其正面影響。不管怎樣,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人類只能在認識其雙重影響的基礎上,盡量消除、減少它的負面影響,擴大其正面影響,推動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一、經濟全球化導致地球生態環境不堪重負,加劇了全球生態危機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後果之一就是由於經濟迅速增長而使地球生態支持系統迅速達到極限,而全球貿易自由化加劇了全球性生態危機。具體說,其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經濟全球化把各類國家都捲入了資本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國家間和企業間的惡性競爭極大地破壞了全球生態環境。迄今為止的經濟全球化都是由資本主導的,所有被捲入全球化的國家都採用GDP或GNP的計算方法,都把增長作為核心目標,所有參與競爭的企業不管是公有的還是私有的,都追求效益與利潤。在競爭的壓力下,資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價值被忽略,許多國家都採用了不計生態成本的西方生產方式,進而重復著環境破壞的後果。無論是資本主義制度之內還是之外,都無法逃離這一惡性邏輯,資本主導的全球化使全球生態環境陷於困境。其次,全球貿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態資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脅著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系統。貿易自由化給全球生態環境帶來了多方面的消極後果:一是全球木材貿易導致了原始森林被大面積砍伐,進而嚴重地損害了生物多樣性系統。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物種蘊藏在森林中,隨著原始森林被大面積砍伐,森林原有的植物群落遭到破壞,生物物種在大量滅絕。二是來自國際市場的巨大誘惑推動了全球捕撈業的發展,致使海洋漁業資源面臨耗竭。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份報告,如今世界70%的主要魚類種群面臨完全捕撈和過度捕撈的問題。三是野生動植物貿易加劇了瀕危動植物的滅絕,對生物多樣性構成了重大威脅。盡管《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明令禁止800多種動植物的貿易,然而在利潤驅使下,非法貿易屢禁不止。四是有毒化學品貿易和危險廢物越境轉移不僅危害全球環境,也直接危害人類健康。五是貿易的擴大還使得異地物種突破自然地域限制入侵他鄉,導致衍生地物種及生物遺傳資源多樣性喪失。外來生物入侵已經與生態破壞和環境惡化共同成為世界生物多樣性面臨的主要威脅。第三,經濟全球化使小規模家庭農業轉向出口導向型種植單一作物的規模農業,加劇了生態環境的破壞。經濟全球化使農業日益成為一種全球一體化的產業。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導致了兩個後果:一是開墾荒地使曾經是自然的生態系統被轉變成了農田,對生態環境造成壓力;一是鼓勵了農民轉向化學密集型的單一作物農業,造成土壤退化、農田生態系統受損。而一些貧窮落後的國家,背負著沉重的債務負擔,被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被動地捲入與發達國家的競爭。為了大規模種植能出口創匯的經濟作物,大面積地毀林開荒;為了提高效益,放棄了傳統的對環境較少破壞的耕作方式;為使農產品較快地進入市場,修建了龐大的交通網路。凡此種種,都造成了巨大的環境和社會成本,既危害了自然,也破壞了農業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二、經濟全球化推動了全球環境合作,推動著環境的全球化管理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使其帶來的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也迅速凸顯,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已經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使人類的全球意識增強,使加強環境合作共同對付這些問題的需求上升,使全球環境管理的制度機制也在迅速形成。全球化對生態環境的正面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經濟全球化必然伴隨著觀念文化的全球化和信息流動的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社會環境意識的提高。這里,一是全球化使環境信息的綜合處理和流動更加便捷,而相關的環境數據與知識是引導全世界關注環境問題並促使國際社會把環境關切變成環保行動的強有力的工具。與社會經濟信息不同,高質量的、綜合的環境數據與信息的獲取不僅十分困難,而且成本很高。全球化使在發達國家和國際環境組織對環境研究與監控取得的環境數據和信息傳播到全世界,促進了環境資源信息共享,為決策者把環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創造了前提條件。二是全球化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資源生態環境危機的意識傳播到全世界並取得了廣泛的認同,這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西方發達國家由於較早遇到了生態環境問題,一些有社會責任感的科學家很早就開始思考環境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新型價值觀的一些核心理念不斷形成: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經濟是生態系統的子系統;要在地球的生態與資源的極限內生活;增長不等於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的未來是共同的;人類對資源的開發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威脅了人類自身的生存……等等,這些產生於發達國家的科學理念,通過全球化的傳播如今已經成為共識,促進了公眾環境意識的提高。國際社會各個層面從專家、環保人士到普通民眾,從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到非政府組織以及公司企業都在不同程度上開始關注我們的地球,關注生態環境問題,這是環境問題有望解決的前提條件。其次,經濟全球化拓展著國際環境合作,正在使全球環境保護制度化。1999年,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發言中提醒人們注意,全球市場拓展太過迅速,以至於社會和政治系統還不足以完全適應它們。他呼籲參加本次論壇的企業界領袖和聯合國共同合作,以締結一項新的包括人權、勞工標准和環境實踐等領域的一系列核心價值的全球性協議,並且制定相應的法律。實際上,這些年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環境合作從政府間合作、國際組織與各國政府合作、非政府環境組織與國際組織合作、跨國公司與駐在國政府合作、區域環境合作都有了很大發展,並推動著國際環境保護機制的形成,包括:召開全球峰會,各國和國際組織共同制定國際環境宣言和行動計劃,明確全球環境保護的方向;舉行多邊環境談判,制定相關的國際公約、協定,就一般原則和制度性機制達成一致,再通過議定書為締約方規定具體的權利和義務,推動共同關注的問題的解決;建立全球環境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全球環境問題,履行國際公約;建立全球環境監測系統,並由相關的機構進行全球環境評估,為國際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制定環境管理標准(ISO14000系列)和生態環保標志,引導公司企業和公眾在生產和消費時考慮環境因素……這一切,使全球環境保護正在向制度化方向發展。第三,全球化刺激了各類非政府環境組織的大量涌現,形成了全球性的環境運動,推動著環境問題的解決。近幾十年間,非政府的環境保護行動大量出現,而與環境問題相關的非政府組織已經數以萬計。絕大部分非政府環境組織都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形成的,或在此間獲得巨大發展的。這一方面與環境問題產生的巨大壓力有關,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全球化的發展。一些非政府環境組織如地球之友、綠色和平組織、世界自然基金組織等等都是擁有數百萬成員的國際性組織,通過電子郵件和網際網路等渠道,他們逐漸組織起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國際性網路。他們的存在及活動推動了真正的全球性環境運動。非政府環境組織不僅在一些國家而且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影響力,它們是聯合國解決環境問題的盟友。全球化為整合各類環保力量,在他們之間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合作夥伴關系打開了方便之門。總而言之,經濟全球化對生態環境的雙重影響要求人類用其世代積累的智慧,超越眼前的利益紛爭,攜手應對生態危機的挑戰,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社會。
7、當前我國經濟環境變化對企業市場營銷的影響?
1.直接影響營銷活動的經濟環境因素 (1)消費者收入水平的變化 (2)消費者支出模式和消費結構的變化 (3)消費者儲蓄和信貸情況的變化 2.間接影響營銷活動的經濟環境因素 (1)經濟發展水平 (2)經濟體制 (3)地區與行業發展狀況 (4)城市化程度 我們針對以上的框架以房地產為例就可以做出一個簡單的推理:消費者收入水平上升一般支出主要涉及生活日常開支儲蓄仍是最主要的方式,但信貸觀念已經有改觀經濟體制目前政府出台了房控政策以我在城市為例地區及行業發展良好城市化進程加快那麼綜合下來企業市場營銷受以上影響就會從大戶型向滿足適住的方向改變(90平的三居室)銷售會以信貸為主,周邊生活設施較為完善為宣傳點。
8、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企業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正面影響
經濟全球化深入後,使中國成為世界的工廠。准確的說是世界的製造工廠,這樣就非常有利於我的出口,大量的出口會給我們賺取大量的外匯,為我們的經濟基礎建設積累大量的資金
負面影響
大家都看了就是世界的經濟也會更多的影星我們
金融危機,越鬧越嚴重,看到了大批的中小企業都會倒閉
9、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對我國商務環境會帶來那些影響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根本特徵是「對內自由貿易,對外保護貿易」,因此,它對多邊貿易體制和全球經濟的影響必然是雙重的,既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消極影響將會變得越來越突出。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積極影響
(一) 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助於自由貿易思想的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區域內奉行自由貿易原則,清除各種貿易壁壘。自由貿易政策實施所帶來的各種好處將有助於成員國增強自由貿易意識,同時區域內部保護貿易的約束機制對於成員國內部貿易保護主張起到一定的遏製作用。
1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經濟效應。
2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示範效應。
3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約束效應。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基礎
(三)區域談判與多邊談判具有重要的「協同作用」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以為多邊貿易談判提供經驗和技巧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消極影響
(一)區域性經濟集團都實行對內自由貿易、對外保護貿易的貿易政策,這種「內外有別」的政策明顯背離多邊貿易體制的非歧視原則,形成保護主義的貿易壁壘。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貿易轉移效應」,背離比較優勢原則,對區域外的國家造成損害,往往導致區域內外的貿易摩擦和沖突,使世界貿易組織經常處於「救急」狀態。
(三)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增加了國際市場上的壟斷力量,抑制了競爭,削弱了 WTO 體制的作用。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把各國追求自由貿易的目標由多邊貿易協定轉向區域性一體化組織安排,不利於 WTO 體制發揮作用和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