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現在世界上真正的大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
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
正是經濟全球化使發展問題上升為全球問題。
一般來說,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貨幣、資本在全球大量流動,
使各國經濟緊密聯系,日益互相依賴的經濟現象。
隨著世界經濟聯系的不斷加深,發展中國家自身所面臨的困難具有了新的意義,像債務、人口、能源、環境這樣的問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關系整個世界資
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問題。
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
展,處於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整體聯系日趨緊密。可以肯定,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建設和發展必將產生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既有積極有
利的一面,也是新的發展機遇。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於吸引外資。
2.有利於擴大對外貿易。
3.有利於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
既有消極不利的一面,也是嚴峻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經濟全球化為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際資本開拓了尋求更高利潤的地域和
空間。
2.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達國家構築以其為中心的國際經貿基礎,。
3.
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
4.
經濟活動從來都不是孤立進行的。
在這種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復雜局面下,如何應對成為關鍵。
在這一艱難的實踐進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1.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2.適度保護,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有條件地參加經濟全球化。
3.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4.
高舉和平與發展的旗幟,促進經濟區域化。
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歷史進程,是不可逃避的。對於發展中的中
國,參加經濟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們只是要通過經濟全球化的手段,來
達到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鞏固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
2、中國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從本質上來看,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內容就是國際經濟貿易的規模不斷擴大,其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國際貿易在各國經濟發展中所佔的比重不斷提高,同時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
2、帶來機遇。世界格局多極化為我們爭取一個較長時間的和平環境提供了可能,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我們更好的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發展自己,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興起為我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為我們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帶來挑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又有新的表現,恐怖主義的威脅依然存在,為我國的國家安全有所影響,經濟全球化也給我過帶來了一定的風險,某些西方大國,控制國際經濟組織,動輒以經濟制裁相威脅。
(2)談談全球化進程中中國的得與失擴展資料:
全球化的體現:
當代全球化主要體現在國際化、自由化、普遍化和星球化這四個方面。國際化主要是指跨越國界的,描述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差異。
自由化常常被經濟學家所使用,而普遍化則更多地為文化研究者使用,主要涉及特定的價值觀念:一個更加全球性的世界在於文化上趨於同質化。星球化則涉及消息的傳播與文化安全問題。
3、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
4、試述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世界經濟宏觀環境的發展變化對任何國家都是機遇和挑戰。對經濟增長持續居於世界經濟增長前列的中國而言,機遇明顯大於挑戰。
(一)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中國加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但也將增加中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風險和困難
經濟全球化能夠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推動技術、管理和信息的廣泛應用和傳播,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為世界經濟內在聯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動的包容性,由它釋放出來的巨大生產力動能,是推動世界巨變的根本動力。它將有力促進全球性經濟結構調整、國際貿易擴大和資本流動加速。越來越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不僅為我國利用外資、引進技術、增加出口,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為我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發展壯大提供了巨大的舞台,還帶來了現代管理經驗和管理理念。中國企業可以更加直接地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迅速跟上國際先進企業的發展步伐。
另一方面,由於經濟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是一把「雙刃劍」。這種不合理經濟秩序的運行將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二步擴大。經濟強國和跨國公司通過自身的競爭優勢,加強了對國際市場的控制和影響,從而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市場貿易構成一定威脅。全球市場競爭加劇,經濟波動的風險加大。關稅稅率降低以及貿易壁壘的消除,加劇全球范圍內投資、生產和銷售的無序競爭狀態。加之各國經濟的依存度加強,一國經濟的興衰對另一些國家或地區經貿發展的影響加深,甚至形成連鎖反應,金融風險或經濟危機傳播更加迅速。大量的外資進入易於造成國內產業內部的結構性矛盾,使中國企業面臨並購和競爭的壓力。
(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趨勢為中國在地區事務中發揮作用提供了平台,但與地區國家建立相互依託的合作關系存在相當難度
區域集團化對中國帶來的重要機遇就是加速融入地區分工,有利於中國在世界經濟競爭中爭取主動。一方面,歐盟、北美和亞太三大區佔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3/4和世界貿易的70%以上,它們內部市場一體化和經濟合作的加強,商品、資金和技術的流量在區域內部以至區域集團之間都將增加,這對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另一方面,中國已正式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排除了游離於區域集團化以外的不利處境,並可對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發展方向起積極影響。參與這一地區的國際分工和合作,成為這一地區商品、資金、技術流通網路的一部分,將有利於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競爭力提高,並將增強同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談判籌碼。歐美國家為中國巨大市場所吸引,將保持同中國的經濟貿易關系,而歐美區域經濟集團消除內部貿易壁壘,也有利於中國開拓這些市場。
區域經濟一體化也造成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對中國不斷上升的出口貿易帶來種種限制。區域性經濟組織形成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因是與外部競爭。到20世紀末,全球共有各種區域性政治、經濟或政治經濟合二為一的組織近200個,僅在WTO注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定就達170個。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區域經濟集團已達110多個,這些集團都有一定的排他性。加上許多國家採取技術、環保、反傾銷等更加嚴密的保護手段,加大了中國商品進入這些市場的難度。歐美等區域經濟集團通過消除貿易壁壘擴大內部貿易,對中國發展同美歐國家的經貿關系有不利影響。隨著科技發展和新技術應用步伐加快,國際競爭的焦點將越來越集中在高新技術上,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將越來越下降,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將逐步喪失,在國際競爭中會處於不利地位。
(三)金融自由化引起的國際資本流動對中國引入資金有利,但國際金融資本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沖擊也將隨之增加
在經濟全球化加速,金融自由化發展的過程中,國際資本流動出現三大新特點,一是短期投機性資本活躍,資本流動的速度加快,流動周期縮短;二是國際資本流入亞洲地區特別是那些市場容量和潛在需求比較大的經濟體的數量正在逐漸增加;三是在世界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出現了持續10年的高速增長後,國際資本流動正在進入一定程度的調整,未來幾年國際資本有可能增加對發展中經濟和發展中地區流動,特別是向那些正在採取較大開放政策措施的國家和地區流動。2001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驟減至7600億美元,對美國投資的外國資本大量逃離,但歐盟國家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也從2000年的1250億美元減少到970億美元。只有中國和亞洲其他一些國家仍為外資所青睞。從總體上看,今後國際資本流動對發展中經濟欣?/P>
中國加入WTO為中國更多地引資提供最佳機遇.國內外輿論普遍認為,中國「入世」後招商引資工作將掀開嶄新的一頁。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和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等大事都提高了中國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2003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直接投資流入國。國際資本對華投資將加快,投資方式和投資存量將出現新的變化。中國可能是未來10年理想的投資目標。
金融自由化帶來的問題一是國際資金市場爭奪加劇。國際官方發展援助大幅度減少,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爭奪資金的競爭日益激烈。二是資本尤其是短期資本流動加速,對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帶來的沖擊,從而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安全帶來一定挑戰。1997年東亞地區出現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就是發達國家短期資本對東亞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的沖撞所致。
(四)知識經濟將加速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為中國經濟加速發展帶來空間
在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新一輪全球互動式的產業結構大調整步伐加快,形成更加廣泛的國際合作和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為保持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發達國家繼而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及地區,在爭相搶占高科技產業制高點和加快傳統產業高科技化的同時,使得產業結構、企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得以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展開。必將加快國際間產業與技術轉移,技術擴散效應也進一步增強,為中國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首先,全球范圍內產業垂直轉移將加快。發達國家把勞動密集型、部分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騰出資金和物力開發高新技術產業。中國企業可以接過國際傳統產業轉移的接力棒,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國際市場形成最大競爭力,創造最大經濟剩餘。第二,發展中國家可利用高新技術加速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新材料的推廣應用對促進發展中國家產品結構升級、工藝更新和產業組織調整產生重大而積極的影響,產品競爭力也會不斷提高。第三,通過參與水平分工,可能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目前,發達國家生物制葯、計算機、辦公設備、特殊產業機械和電子元器件等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新興產業向外轉移逐漸增多,使發展中國家可以在一些實力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近的產業部門,通過共同開發或協作配套等形式,實現重點突破,縮短與發達國家差距。
盡管知識經濟作為世界經濟一個新趨勢已經對世界經濟帶來重要影響,但至今世界各國對知識經濟的認識尚未統一。尤其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多數人認為高科技將改變世界經濟發展前景,全世界的經濟增長將出現前所未有的輝煌。然而,2001年後,美日歐西方主要經濟體經濟卻出現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所沒有的同步下滑。此外,納斯達克指數的暴跌以及世界性IT產業的大批裁員也為新經濟的未來蒙上陰影。以信息產業為主體的知識經濟泡沫破滅為標志的世界經濟調整期何時結束尚屬未知
5、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利與弊
鄙視樓上轉帖行為。下面表態,個人認為弊大於利。理由如下1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競爭中不佔優勢,處於被動生產,為人當狗的境地。2發展中國家掙不了經濟全球化的大部分錢,錢都被發達國家整走,發展中國家還沾沾自喜以為佔了人多大便宜實際不知虧多大了。3全球化只能導致窮的更窮,富的更富。謝謝回答完畢。
6、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利弊是什麼,世界經濟概論
一、經濟全球化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經濟發展,是要受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制約的。因此,分析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而研究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的發展策略,離不開對經濟全球化本質的把握。經濟全球化的現實本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全球拓展;經濟全球化的未來本質是世界資本主義向世界社會主義過渡的物質基礎。對於經濟全球化的現實本質,從生產力角度看,在國際分工的條件下,資本主義將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從本國移動到其他國家和地區,使資本主義的資本、技術和管理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使資本主義的生產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在本質上表現為生產力的全球化發展。
就中國的情況而言,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我們的經濟在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之後正在積極地走向世界。我們不斷擴大開放,發展同世界各國的交往和聯系,並通過這種開放的聯系成功地促進了自己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應該說首先是利於我們,是我們能夠有更多機會吸取國外經濟及發展的好的經驗和成果,引進和利用技術、資金等國際資源,並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提升自己的素質。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的,我們在全球化過程中必然會面臨種種壓力和風險;我們將不得不面對實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競爭,同時還要面對同發達國家所主導的這種不合理的經濟秩序,包括各種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條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不利後果。
二、經濟全球化形勢下中國經濟的發展策略
經濟全球化的未來本質是世界資本主義向世界社會主義過渡的物質基礎,是資本主義解體的必經階段和決定性過程,經濟全球化以其創造豐富的優秀文明成果,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提供了前提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從總體上明確,我國對外開放的方針不能也不應有任何的動搖。鄧小平同志曾一再強調指出:「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要進一步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就必須繼續積極開展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在全球化浪潮到來之際,我們決不能採取消極退縮的做法,而必須以積極進取的態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因此,在這里,我們的策略關注點也就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大力推進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我國產業優化升級和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關鍵環節。信息網路化是當今全球化四大潮頭之一,也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動力。全球體系得以形成的現代科學基礎是微電子學的迅速發展以及由此而推動的信息工業的蓬勃興起,微電子計算技術與現代通信技術相結合,特別是光導纖維通訊技術的運用,將使世界進入一個信息革命時代。
(二)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能力。
人口眾多曾是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的第一劣勢正轉化為自身的比較優勢:一方面勞動力資源豐富,可以帶來勞動力低工資成本的長期優勢;另一方面,人口眾多,使中國長期維護巨大的潛在的市場需求。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要長期維持和發揮勞動力成本低下和市場潛力巨大的潛在比較優勢,除了要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外,還要加快城市化建設步伐,加快教育體系調整和體制改革。
(三)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較長時間以來,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處於相對封閉和較為落後的狀況。產品市場主要依託國內,也可稱之為以國家為主體的自給自足經濟。經濟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國經濟的自我封閉,促使其融入世界經濟大環境之中,其進出口貿易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同時,快速增長的國際貿易也給我國獲得了由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的更大經濟空間。
(四)培育跨國公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要盡快培育和造就一批擁有雄厚實力和強大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成為支撐中國經濟強勢發展的中流砥柱。
(五)努力提高民族創新能力和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有明顯差距。在面向未來的國際競爭中,面對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必席捲世界各國的發展趨勢,我們必須強化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以及知難而進的頑強鬥志,積極創造競爭優勢。應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
7、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利弊
8、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面臨怎樣的挑戰?為此中國採取了哪些具體對策?
(1)中國面臨的機遇。其—,世界形勢的緩和,為中國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現多極化的形勢下,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
(2)中國面臨的挑戰:其一,在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下,地區或集團的經濟貿易保護主義壁壘,使中國的對外經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其二,正面臨著新科技革命的挑戰。世界兩極格局瓦解以後,軍備競賽的作用相對下降,綜合國力的競爭提到了首位。各國都在調整國家戰略,把發展科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各國都把科技開發作為綜合國力一個關鍵因素。如何選擇適應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並使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迎接和戰勝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是當今時代向中國提出的新課題。
第三,正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挑戰。歷史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按國際經濟慣例辦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和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任何國家已很難保持封閉的經濟模式,所以,中國的唯一選擇,是適應這一趨勢,爭取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第四,正面臨著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考驗。在兩極格局解體以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它在推行強權政治時減少了前蘇聯的牽制,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壓力也會相應增加。
(3)面對以上挑戰,只有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只有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才能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增強綜合國力,迎接各種挑戰,盡快地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