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里巴巴PK騰訊,阿里巴巴略勝騰訊
從企業願景、企業股東、產出指標、效益指標、滿意度指標、其他因素等6個角度橫向比較,可查詢的數據量化等多個角度將阿里巴巴和騰訊相比較。
總分100分,其中企業願景10分,企業股東10分,企業產出指標10分,效益指標40分,滿意度指標30分,另外設計扣/加分項幅度正負2分。
阿里巴巴集團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我們旨在助力企業,幫助其變革營銷、銷售和經營的方式,提升其效率。我們為商家、品牌、零售商及其他企業提供技術基礎設施以及營銷平台,幫助其藉助新技術的力量與用戶和客戶進行互動,並更高效地經營。
騰訊 科技 :用戶為本, 科技 向善
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將 社會 責任融入產品及服務之中;
推動 科技 創新與文化傳承,助力各行各業升級,促進 社會 的可持續發展。
兩大巨頭的願景都很大,從可量化的標准和橫向比較來看,阿里巴巴更實際些,給予阿里巴巴10分,騰訊8分。
阿里巴巴最新年報最大股東是 日本軟銀,占股24.8%
騰訊最新年報最大股東是 MIH TC(母公司為南非報業Naspers),占股31%
從最大股東非國內,該項均不得分。
業務數量(滿分10分)
阿里巴巴業務涵蓋淘寶、天貓、盒馬、速賣通、Lazada、阿里巴巴國際站、1688、餓了嗎、優酷、釘釘、阿里媽媽、阿里雲、菜鳥、螞蟻金服14項主營業務。
騰訊官網上感覺重復太多,我這邊梳理了一下,具體涵蓋微信、QQ、 游戲 、視頻、直播、新聞、音樂、文學、微信支付、QQ錢包、網路安全管理、快捷瀏覽、定位出行、應用管理、電子郵件、騰訊雲16項主營業務。
從官網公布的數量來看,騰訊要比阿里巴巴多,阿里巴巴8.75分、騰訊10分。
阿里巴巴最新市值4.19萬億元。
騰訊最新市值4.21萬億。
市值比較,阿里得分9.95分,騰訊10分。
從公布的資料來看(以抗疫為例)。
阿里巴巴累計投入34億元人民幣
騰訊累計投入16億元人民幣
阿里巴巴得分10分,騰訊4.7分。
阿里巴巴,2019年投資生態,包含出行、證券、家居、運營商、零售實體、國外電商平台、快遞、影院、供應商多個領域,總數量有資料顯示341家,總投資額近1000億元。
騰訊,2019年對外披露了11年來的投資數據:總計投資700家企業,其中63家已經上市。2018年有16家被投公司實現IPO(首次公開募股)。
綜合評分來看,騰訊10分,阿里巴巴4.87分。
阿里巴巴,在全球化、新零售與電商、 科技 創新、智能物流、金融服務、文化公益、 健康 生活、數字助農等幾大方面表現不俗。
騰訊,在通信與社交、數字內容、金融 科技 服務、互聯網工具、騰訊廣告、騰訊雲、智慧產業、創新 科技 同樣不輸阿里。
橫向來比較評分,騰訊10分,阿里巴巴10分。
阿里巴巴在美國納斯達克和香港都有上市,2021年4月,因反壟斷被罰182.28億元。
騰訊只是在香港上市,2021年7月,市場監管總局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決定,責令騰訊及關聯公司採取三十日內解除獨家音樂版權。
同比較而言,綜合考慮,監管壓力較大,阿里和騰訊均得5分。
阿里巴巴主營業務零售及電商服務,國內市場份額60%,預估服務企業應該也超過60%以上,其中釘釘的企業用戶1700萬。
騰訊企業微信的覆蓋率53%,企業組織550萬。
同比較而言,阿里10分,騰訊6分。
阿里巴巴,支付寶的月活人數8.7億。
騰訊,微信的月活賬戶11.15億。
同比較而言,騰訊10分,阿里7.8分
本項同比維度(很好、良好、一般、差、較差,正負2分)
鑒於阿里巴巴的大股東軟銀屬於日本企業,給予較差評分(總分減少2分)。
騰訊的網路 游戲 業務較大的影響中國青少年群體,同樣給予較差評分(總分減少2分)
總結,從以上分析來看。
阿里巴巴最終得分74.37分,主要扣分項,因最大股東為軟銀,且是日本企業,扣分12分。騰訊最終得分71.7分,主要扣分項,因最大股東為南非報業,扣分10分。
本輪PK阿里巴巴略勝騰訊。
2、為什麼騰訊、阿里巴巴的市值比三星帝國還要高?
准確地說,應該是騰訊和阿里巴巴的市值比三星電子還高,因為三星帝國覆蓋的企業較多,遠遠不只大家所熟知的三星電子。
畢竟在大家的認知里,三星最出名的就是它的電子產業的硬體產品,半導體、顯示屏、手機、家電、電腦等電子產品。但實際上三星集團包括眾多的下屬企業,包括三星電子、三星物產、三星航空、三星人壽保險等,業務涉及電子、金融、機械、化學等眾多領域。好不誇張地說,在韓國,一個人一生只用三星集團的產品和服務便能非常舒適地過完一生。
接著來說,為什麼騰訊和阿里巴巴的市值要比三星電子高。
這其實是有原因的:
1不同行業的企業。騰訊和阿里的市盈率都在50倍左右,互聯網類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普遍都比較高。市盈率只要12倍左右,而三星電子是如許的實體類企業。這也是騰訊和阿里的市值比較高的主要緣由。
2增長和將來可期。國外投資人更看好社交和電商類具有高增長潛質的企業。騰訊和阿里這類企業,凈利潤高給投資人的報答也相應豐厚,目前還在開展的快車道上,年增長率高。反觀三星電子如許的企業,雖然掌握全球大量的份額。但作為一家實體類製造業,利潤率和年增長率基本趕不上騰訊和阿里這類互聯網企業。
但這並不意味著三星電子不厲害。
實際上三星電子在很多領域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而相對而言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全球化就少略輸一籌。所以關鍵看從什麼角度去看,市值並不是唯一的角度。
你覺得呢?
3、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國際化為什麼失敗
阿里巴巴,犯了企業國際化乃至企業生存最基本的錯誤,「無內不穩、無外不強」。
百度,犯了國際化的另一個大忌「拔獅子的鬍子」。百度雖然首先選擇了最強的搜索產品進攻海外,但日本不僅有世界巨頭Google,更有本土的國際巨頭Yahoo,哪來的底氣首先挑戰日本?任正非告誡手下「不要去拔獅子的鬍子」,市場選擇是中國企業國際化道路上的第一道坎。
騰訊,在亞洲市場尚未形成優勢前,過早把主要宣傳集中在美國市場,未必是明智之舉。據Onavo等研究機構的市場數據表明,騰訊在美國的用戶覆蓋率僅1%,基本還是局限在海外華人圈內。
4、阿里巴巴、騰訊為何無法國際化?
粗略的說,因為中國本身文化環境相對孤立,歐美國家文化相對接近,歐美國家的產品在歐美文化圈不同國家間流行的障礙更小。
具體來說說騰訊的情況,騰訊的基本商業模式是 平台(約等於以前R線)+業務(約等於以前B線),平台主要是QQ、微信、瀏覽器等,負責積累用戶、產生流量,業務目前主要是游戲、增值服務及廣告,負責把流量轉化成收入。
先說平台產品,平台產品想成功,產品質量首先得過關,其次市場對產品有需求,第三產品進入時間得早,一旦平台有了規模,後來者要成功就很困難了,社交平台尤其如此。
騰訊兩大平台,QQ到2010年之後才開始搞國際版,在此之前語言問題足以將QQ市場鎖死在國內。本來騰訊對微信國際化寄予厚望,但同期功能類似的競品競爭已經很激烈了,所以目前也只是在少數國家市場份額占優。
總結下騰訊平台產品國際化不力的原因:
1. 早期完全沒有國際化的意識和行動
2. 產品相對歐美產品面臨更多的語言障礙、文化障礙
3. 社交平台優勢一旦形成,挑戰難度很大,此時發力已經晚了
再說下業務產品方面,由於騰訊本身平台+業務的模式,在國外沒平台,業務產品按說也沒戲,但實際情況來看還真不一定,比如去年騰訊最賺錢手機游戲全民突擊,在本地發行的韓國、台灣、越南都非常成功,今年王者榮耀還沒國際化版本在越南已經火了。
5、為什麼阿里巴巴、騰訊等這些公司要把伺服器放在美國?
做為跨國企業有些伺服器放在美國是出於技術和經營的需要,這與互聯網的結構有關,使用互聯網一定要有IP地址這大家都知道,但這個地址的尋找要依靠一個DNS(域名服務),這個系統的構成就像一顆倒長的樹,它的根伺服器在美國,用戶輸入一個域名(俗稱網名或網址),網路先在本區域找(IP地址),若沒找到即往上(向根部)再找,有時要通過根再到另一支去找,企業將伺服器放在美國既是靠近根部,可以提高被找到的速度,這種伺服器只是域名伺服器,不會存貯大量應用數據,大家可以理解成就是一本通訊錄放在美國圖書館,方便查找而已。
關於這個問題,我突然想到了之前網上流傳的采訪,宗慶後問馬化騰騰訊的伺服器為什麼要在美國...馬化騰給他留足了面子,伺服器啊大哥,就跟發電廠一樣,難道不遠萬里花巨大成本把線架過去,伺服器不就跟水電廠是一個道理的嗎。
6、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名字是怎麼來的?互聯網三巨頭名稱大揭秘
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主要講了一個出身窮苦、一貧如洗的樵夫阿里巴巴在去砍柴的路上,無意中發現了強盜集團的藏寶地。他輕而易舉地得到了大批財富,但他並沒有完全據為己有。可是好心沒好報,強盜為除後患,密謀要殺害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得到了聰明、機智、嫉惡如仇的女僕馬爾吉娜的幫助,才化險為夷,並戰勝了強盜的故事。
那阿里巴巴與這個故事又有什麼關聯呢?
其實阿里巴巴與這個故事並沒有實際的聯系。阿里巴巴創立之初,因為電子商務是一門全球化的生意,所以馬雲希望公司有一個全球人士都熟悉的名字。
而之所以取名阿里巴巴,是因為馬雲覺得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故事。阿里巴巴不僅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名字,還是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在國外基本等於我們中國人對水滸傳的印象一樣,家喻戶曉,間接的還省了不少推廣支出。因而,馬雲最終將公司命名為阿里巴巴。
同時,阿里巴巴也有「芝麻開門」的意思,喻意阿里巴巴的平台將為小企業開啟財富之門。
騰訊的名字,應該稍微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騰訊的「騰」字取自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的名字,而「訊」字則是因為一開始騰訊成立時主要做的就是即時通訊軟體QICQ,也就是後來幾乎每個90後都用過的QQ。
但是,騰訊創始之初,有五位創始人,人稱「騰訊五虎將」的CEO馬化騰,CIO許晨曄,CTO張志東,COO曾李青,CAO陳一丹,五大創始股東。為什麼偏偏就取了馬化騰的名字呢?
其實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QICQ這個軟體本身就是馬化騰寫的,他才是騰訊真正的起點。
二來,騰訊這個「騰」字,除了是取自馬化騰的名字以外,還有騰飛、飛黃騰達等寓意。
在BAT三家企業中,雖然網路成立的時間是其中最晚的,但不可否認的是,網路是第一個出名,走入我們的生活的。原因大家也都知道,主要是由於網路一開始是以搜索引擎起家,現在也依然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當時互聯網剛剛開始普及,佔主要比例的用戶並不是深度用戶,上網的主要活動也就是搜索、查資料等等。因此網路的出名和普及也最早、最快,相對騰訊和阿里巴巴可以說是後來居上。
那網路的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1999年,身在美國矽谷的李彥宏看到了中國互聯網及中文搜索引擎服務的巨大發展潛力,抱著技術改變世界的夢想,他毅然辭掉矽谷的高薪工作,攜搜索引擎專利技術回到中國。2000年1月1日在中關村創建了網路公司。
其實「網路」二字,摘取自於八百年前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為什麼要取「網路」這兩個字呢?
網路創始人李彥宏十分喜歡唐詩宋詞,崇尚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選擇了從古詩詞中截取名字。其次,「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句詩,本身也暗含著尋找、搜尋的意思,可以說網路的取名是最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了。
最重要的是,因為網路是一個中文搜索引擎,但發展中主要面對的卻是全球的用戶,也在這個過程中順便推廣了一下中國文化。
現在你知道BAT互聯網三巨頭名字的來歷了嗎?
7、為什麼美國的科技巨頭不像阿里巴巴和騰訊那樣撒大網似的到處投資?
美國的 科技 巨頭通常注重專業,在進行並購和投資時,主要是圍繞自己的主營業務進行,大多都是在相應的領域進行並購投資,很少有大規模的跨行業投資並購。並且 科技 巨頭間的主營業務基本沒有重疊,在對外投資時,沖突和競爭較小,所以幾乎沒有太多跨行業的巨型並購。
美企在投資領域更為聚焦,比如亞馬遜專注投資電商領域,蘋果喜歡對硬體和操作系統軟體進行並購,谷歌(Google)的圍繞搜索技術和廣告技術、以及流量入口,Facebook專注於社交領域和新興的VR/AR,而微軟Microsoft的布局集中在企業端和生產效率軟體上。美國法律對技術創新的保護程度很好,創業中的互聯網公司有新的技術或想法,不用擔心被盜版,也不存在因為資金資源上的不足被擊垮破產的風險。而國內的的創業風險比較大,類似的創新想法可以被克隆,所以被收購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我國的互聯網市場潛力巨大,需要跑馬圈地為先。阿里由電商發家,涉足金融保險、教育醫療、交通城管、未來 科技 、文化 娛樂 等行業。騰訊由社交起步,在社交、手游等方面無人匹敵,支付體量直逼阿里。2017年阿里投資了79筆,並購金額約為898.54億人民幣,投資活躍度已經超過很多一線VC。而騰訊投資了113筆,文化 娛樂 項目最多,是國內投資布局最多的公司。 在押注未來的風口這件事情上,誰都不敢鬆懈,未來 還會繼續以跑馬圈地的態勢發展。
因為 社會 環境不同,中國的大企業基本無法避免「尾大不掉」「冗長繁雜」的命運。而壟斷則是美國 科技 巨頭慣用的打法。
AMD和Intel並駕齊驅地壟斷計算機CPU技術;微軟則選擇壟斷操作系統,不管你再厲害的軟體沒有系統也是免談。而且美國獨霸鰲頭的企業代工廠遍及世界各地,但卻無法被復制。
顯卡都是別國代工,但核心技術在本國;微機主板讓對手代工,但核心晶元組技術窺探不來。美國的 科技 巨頭都是走向國際化靠的是低工資成本帶來的價格落差。價格差越大的,沖擊力就越猛,發展速度就越快。
荀子在《勸學》里就表述過了:「縢蛇無足而飛,鼦鼠五技而窮」。行事應該把目標集中到一點上,不專不精,樣樣都是「半瓶子醋」,對於靠「技術」吃飯的來說是大忌。
而阿里和騰訊不同,技術和生產都在自己這里,價格差一下子就達到飽和狀態。 可技術的投資又得上台階一樣只升不降,所以必須用從別處投資賺來的錢作為資金周轉和研發成本。
美國 科技 巨頭只需要一技之長就可以支撐整個企業,說明人家該技術已經無可取代。中國的互聯網起步較晚,現在還在奮力趕超,各種技巧只是為了一個目標。這也有利有弊,但阿里他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為了防止出現尾大不掉的情況已經公司分成好幾塊來管理,每塊有自己擅長的領域。
互聯網根系發自美國,枝葉蔓布全球,原發創意以往大多出自原產地。美國是世界資本市場的中心,發達開放,互聯網 科技 巨頭遭遇全球資本追捧,客戶和應用藉助網路遍及世界。無論哪個國家的互聯網 科技 巨頭,都能來這里上市融資,所以才有阿里巴巴與谷歌、亞馬遜、微軟、蘋果、臉書等巨頭同場競技的格局出現。
美國的互聯網巨頭通常專注主業,不輕易擴張。搜索就是搜索,社交就是社交,電商就是電商,系統開發軟體、硬體、整體分明,蘋果就是蘋果,微軟就是微軟,推特就是特朗普專愛。
反觀阿里、騰訊等中國巨頭,都是要做包羅萬象的所謂生態圈,撲捉原發創意,到處撒網撈魚,自然需要跑馬圈地為先。阿里由電商起步,如今涉足金融保險、教育醫療、交通城管、未來 科技 、文化 娛樂 ,無所不及。騰訊由社交起步,如今涉足領域比肩阿里不分伯仲。尤其在社交、手游等方面無人匹敵,支付體量直逼阿里。
美國的高 科技 創業始自矽谷,由大學和民間資本促成。中國當下政府鼓勵雙創,民間高 科技 巨頭業已成就氣候,國內國際資本充裕,一帶一路國策支持,正是大舉擴張的良機,時間窗口不容錯過,所以成長驅動高過美國,也必然期待從各個方面全面超越美國。這是大勢所趨,遲早的事,幾乎沒有意外。
沒細看其他答案,但是姑且全盤否認。因為這個問題是mba課的經典的問題。所以不接受反駁。
MBA中有一個名詞叫做 agency problem. 在美國的商業案例中,有的ceo會選擇在業績比較好的時候把利潤投資出去,這樣交出來的報表不會特別的好看(因為太好看的話。CEO下一階段的任務會更重)。而投資出去的錢在未來會收回來,這樣有助於未來報表的好看。這種問題share holder是非常不爽的,因為這不符合share holder的利益而只符合CEO的利益。所以這種事情被定性為CEO愚弄share holder。如果一旦發生這個人基本就進了所有企業主的黑名單,相當於職業道德質疑。
那麼如何界定一筆投資是不是agncy problem。MBA中有一套體系來專門計算一筆投資是不是真的會給企業帶來利潤。在此不贅述,如果計算的結果是正的,那就說明投資可行。那麼問題來了,那豈不是所有懂這一套的人都會去搶能帶來利潤的投資項目從而使得價格升高到沒有一絲利潤為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一筆收購對於不同的企業價值是不一樣的的。比如說對於沃爾瑪而言,一家肉類加工企業的價值要高於它的市場價(股價),因為它自己可以決定多進口一些這個肉類加工企業的肉來使得雙方收益(事實上他們也正在這么干)。而對於騰訊來講,這個肉類企業的價值就很低,因為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買一些肉發給員工來創造更多的利潤。
解釋到這里可能大家就明白了。為什麼並購案的購買價格會高於股價(因為會有多的利潤產生)。為什麼Share holder會痛恨agency problem(因為虧大了)。那麼回到中國,請問各位中國有這么些門門道道什麼share holder的利益要高於企業利益高於CEO的利益嗎?當然沒有。所以一切都不適用
中國公司瘋狂並購的原因很簡單。第一,有利潤。第二,忽視share holder的利益,企業利益高於share holder的利益的結果。 第三,防通脹。案例請參照騰訊收購supercell. 最後的成交價格竟然是低於當年的股價的。並且在一年之後supercell的股價跌破收購價都說明並購的失敗。所以只有什麼也不懂的中國企業在胡亂買買買。
最後一個問題,美國企業在同樣的地步會怎麼選擇。這個問題的前提會有兩種,第一,這種事情發生在美國,當一個企業利益很高不知道怎麼花錢的時候,最好的選擇是分紅給share holder,讓人家自己決定自己錢的歸屬。第二,發生在中國,那麼我覺得錢在手裡爛掉並不比瞎收購要好,所以他們也會瘋狂並購吧。
美國 科技 網站並不是不跨界,比如Facebook 就收購了Instagram,雅虎在不斷的投資,但之所以美國不願意在美國內大規模投資是因為美國的反壟斷法太厲害了,一旦觸及可能會賠償數十億美金。
1、美國高度反壟斷的法律規定
互聯網是最容易造成競爭的,比如阿里巴和騰訊分別在電商,社交領域非常厲害,但在美國,反壟斷非常嚴格,美國為了保護用戶利益,制定了非常嚴格的反壟斷法,導致很多企業都不敢壟斷。或者讓相關部門覺得自己壟斷了。
美國反壟斷法不僅對企業徵收重稅,還會對相關企業管理者判處最高長達10年的監禁,並且對個人處罰越來越嚴格。
在2000年,微軟在一審判決時就被判定壟斷地方法院判決將微軟分拆成為兩家公司,一家開發和銷售操作系統,另外一家開發和銷售其他類型的軟體。最後微軟與司法部達成和解才避免分拆。
2、美國企業立足全世界市場,更聚焦某個領域
美國公司一誕生就想做全球化的公司,所以市場布局都是全球化的,所以在細分領域都有公司耕耘,每個公司都在一個細分市場加大投入,比如蘋果就做硬體軟體,微軟就做雲和操作系統,不像阿里巴巴和騰訊,業務越來越廣,而中國工商的產品主要立足於漢語市場,所以市場相對的狹窄,大家都會一起競爭,比如直播起來了,網路騰訊阿里都做了直播模式。
3、中國巨頭太壟斷,新公司必須依附於大公司。
騰訊和阿里巴巴太大了,所以他們在看各個領域的機會,生怕被別人抄了老家。所以只要看到有新公司崛起,阿里巴巴和騰訊就會想著投資。如果不站隊就會成為巨頭的敵人,比如美團和阿里巴巴,比如騰訊和信息分發。
美國不一樣,巨頭互不幹涉,而且更願意理性對待新的公司崛起。
你認為美國互聯網公司和中國比誰能更長遠的發展壯大?
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並不符合實際,事實上美國的 科技 巨頭也一直在積極的投資收購,只是我們不太了解罷了。
例如在2017年,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的三大投資部門GV、CapitalG和Gradient Ventures以及谷歌自己一共進行了103筆投資交易,並且收購了7家被投資的公司。事實上谷歌已經超過騰訊,成為了全球最活躍的投資者,每年凈收入的30%來自於投資業務本身。
再來看蘋果,蘋果的崛起本質上是通過對前沿技術的「資源整合」實現的。事實上,蘋果在過去的這些年裡投資和收購了無數技術公司,僅以iPhone X上的Face ID人臉識別技術為例,蘋果就在2010~2017年中收購了10家技術公司。
事實上,對於像人工智慧這樣的 科技 領域中,美國在整體上的投資力度是超過中國的,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一份報告,美國在人工智慧上的投資總額是中國的1.54倍。以蘋果、谷歌、微軟、Facebook、亞馬遜為代表的大型 科技 公司主導了美國在人工智慧和新技術領域的投資並購。
所以不要以為只有中國企業喜歡到處投資,事實上在新技術、新經濟領域的競爭是全球性的,只是中國企業這幾年越來越有錢了,所以投資布局的新聞也越來越多。而且中國企業離我們的生活比較近,一有什麼消息國人第一時間就能知道,而相對離我們遠一些的海外企業一直以來也都是這么做的,只是許多投資的消息並沒有被廣泛報道而以。
美國互聯網幾大 科技 巨頭之所以不像國內BAT一樣通過大幅擴張構建生態帝國,核心原因在於反壟斷法的存在。歐美各國政府對商業壟斷容忍度極低,包括各界輿論也非常反對企業形成壟斷,一旦有此嫌疑,要面臨強制拆分或巨額罰款的結局。
就像現在谷歌、Facebook、蘋果、亞馬遜等企業,其實未嘗達到壟斷格局,但也因規模過大而時長遭受質疑。數據顯示,Alphabet旗下的谷歌在美國搜索廣告收入中的佔比約為77%,亞馬遜占據了電子書銷售的70%和美國電子商務的30%,而Facebook在移動社交媒體流量中所佔的份額高達75%。雖都處於市場絕對領先地位,但和國內滴滴這種高達90%以上的相比,還夠不上壟斷,然而國內並沒有對滴滴的壟斷進行過制裁。
當然,只要不觸碰壟斷這根底線,其實美國 科技 公司也並不是不進行業務擴張。比如在過去的十年時間里,Google是唯一一家做出過200多筆收購的 科技 公司,它通過收購在硬體和數據科學領域獲得了大量人才。而Facebook最大的一次收購是190億美元對WhatsApp的收購。緊接著,Facebook用20億美元將VR技術公司Oculus收入囊中,後來又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社交媒體平台Instagram。
但這與國內還是有所區別,BAT通過大量跨界並購或投資、直接插手各行各業的競爭,並藉助巨頭的優勢,將所並購或投資的企業用資本燒錢打造成一個個小巨頭,進而改變了原有的市場格局。所以BAT在各個賽道布下了棋子,幾乎所有初創企業都難逃他們的影響,外界也由此形成了BAT到處投資的普遍認知。
而國外巨頭收購不同,他們大多是圍繞現有技術或核心業務進行擴張,而不是廣撒網、多撈魚,更沒有掀起資本燒錢的戰爭,給外界的印象便是比BAT更加專注。
遍地開花、到處撒網,是很多中國企業最喜歡,也最擅長做的事。象華為這樣甘於堅持一個目標、做一個專業的企業,確實不是很多。尤其是大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想著什麼都做,什麼都去經營了。結果是,一旦步入到盲目擴張的行列,等待企業的就是死亡。
事實也是,專業的工作留給專業的企業和人員去做,這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最需要遵循的一條原則。反過來,只有讓專業的企業和人員做專業的工作,才能越做越好,越做越有市場競爭力。象阿里、騰訊這樣的企業,名為互聯網企業,實質上是一個沒有統一目標、統一范圍、統一規定的行業,與什麼都能掛上鉤。所謂互聯網+,就已經顯示出互聯網是一種萬精油,是百搭。因此,就有了什麼都能投資、什麼都能收購的現象。
正是因為百搭,也就造成了在收購方面的混亂。原本可能給專業企業收購的企業,可以做得更專業的企業,也因為被資本狂購後,很難按照專業特點去發展,最終出現了專業來專業的現象,影響技術進步,影響 科技 發展,影響市場競爭力,甚至影響企業創新。所以,必須多一點華為這樣的企業。
首先這個問題的提出就有問題,請問問題主怎麼得出的美國具有互聯網基因的 科技 公司沒有撒網式的投資呢?
其實,美國的互聯網公司也有大量的子公司和分公司,包括 科技 部或者各種種子小組,他們包容各種奇思怪想的創意和點子,因為這其中的每一個都有可能顛覆現有經濟格局和秩序
也許我們看到的是其表面簡單的股權結構,而其實質的控制人都在表象之下,國家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均是贏者通吃……
美國 科技 巨頭的創新戰場在全球行業的最高㟨,而阿里騰訊向來以「洋為中用」為基礎,當自己的技術已經達到與其抄襲對象差不多程度時,與其勉強在高㟨與巨頭拼搶,不如另闢戰場,等巨頭們有了科研突破成果後再來抄襲更合算。即然難以在行業最高㟨與美 科技 巨頭拚搶,就只能撒大網到處與他人爭食了
中國經濟現在面臨的大問題就是過去30年摘低樹蘋果摘慣了,現在的果實大都只剩高處的。過去的好時光已經過去了。
8、阿里巴巴和騰訊都是兩家很有實力的公司,馬雲和馬化騰兩個人誰更厲害?
其實如果以馬化騰和馬雲進行比較的話,我認為馬雲更加厲害一些。我之所以會這么說,是因為現如今馬雲創造的阿里巴巴要比馬化騰創造的騰訊規模大一些。畢竟阿里巴巴已經走向了全球化的經濟鏈。而騰訊公司還只是在國內進行發展。
但如果細說的話,其實兩個人都是十分厲害的人物,並沒有誰強誰弱之分。其實我本身是非常佩服馬雲這個人的,因為他當初創業的時候幾乎是一無所有,只有他的妻子給他提供了一筆資金,才讓他組集了十幾個人進行創業。我看過一段視頻,就是她在給手底下十幾個人進行講課,因為他以前是老師,所以他的口語能力特別強,尤其是在英語方面。他給自己手底下的十幾個員工進行講課,不過說白了就是在給他們進行洗腦。因為馬雲當時就認為自己在不久後的日子裡是能夠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天地,而那個時候馬雲已經40多歲了。而在那個年齡居然還有這么高深的經商頭腦,說明他是一個特別偉大即具有智慧的人。
而且我認為馬雲在生活中也是一個特別和藹可親的人,他的工作理念就是他的公司不需要那些985或者是211,他需要的是極具擁有智慧,有創造力的年輕人作為他公司的骨幹,這才是他正想要的人。因為他本身所念的大學在當時也只是一個三本而已,並不是一流大學,而他現如今能有如此的成就,這也就說明了跟他的學業沒有任何的關系。馬雲的宗旨是讓全國的年輕人都有機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還記得他當年創造支付寶的時候就說給銀行造成了很大的創傷。而他也說過一句話,如果銀行的稅還這么高的話,他早晚一天會讓銀行倒閉。雖然這句話非常的霸氣狂妄,不過在近幾年銀行確實已經妥協,因為已經很少有人會去在銀行進行存錢,都會把自己的財產存到支付寶里。而且是非常放心的,因為他們知道支付寶的防火牆在全世界都是非常出名的。 這也是我喜歡馬雲的原因。
9、阿里,騰訊全球化思路有何不同
阿里很喜歡走政府路線;
騰訊很喜歡走產品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