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全球化 » 全球化中的中國港口業論文
擴展閱讀
國際貿易專業男女比例 2020-08-26 05:18:03
寧波外貿網站製作 2020-09-01 16:26:57
德驛全球購 2020-08-26 04:14:27

全球化中的中國港口業論文

發布時間: 2023-02-17 08:51:30

1、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各行各業的影響的論文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和應對之策
【摘要】經濟全球化指世界各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融合。它是世界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其推動力是追求利潤、取得競爭優勢和謀求經濟
的發展。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進一步增強,世界經濟出現了全球化的趨勢,90年代以來,經濟全
球化的趨勢大大加強。●

一、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
(一)生產的全球化,跨國公司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
(二)市場的全球化,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國際貿易成為世界經濟
的火車頭;
(三)資金的全球化,國際金融迅速發展,巨額資金在各國之間自
由流動;
(四)科技開發和應用的全球化;
(五)信息傳播的全球化;
(六)國際直接投資迅速增長,並呈現多元化格局。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
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
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
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
20年對外開放的結果,中國經濟已深入地融合於全球經濟之中。面對
經濟全球化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中國應以積極參與、合作的態度
對待經濟全球化,趨利避害,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影響
(一)經濟危機。隨著全球經濟鏈條日益緊密,能源價格大幅攀升、
金融秩序嚴重失控、大國經濟明顯衰退誘發全球經濟衰退甚至危機的
可能性增大。這種輕狂一旦發生,其傳導的速度、影響的深度可能遠遠
超過以往的世界經濟危機。此外,氣候變化、環境惡化等問題長期得不
到有效治理,也最終會威脅全球與各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動亂。全球化導致國家間和國家內部貧富差距擴大,發
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發
達國家傳統產業大量外移,失業問題突顯,社會風潮增多。全球化還使
各國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聯系與互動增強,國際問題誘發國內動盪、
國內問題引發國際動盪的機率都在增大。
(三)大國對抗。有的國家背離全球化的演進方向、背離人類歷史
前進的步伐,沒有放棄搞霸權主義,沒有放棄搞戰略擴張,沒有放棄搞
軍備競賽,沒有放棄遏制其他新興大國。特別是它還將在一二十年內
保持戰略優勢,一旦擺脫當前的戰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國對抗的
可能,那將對國際體系的轉型、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產生嚴重危害。
(四)地區動盪。全球化中邊緣化的國家、霸權主義、恐怖主義、核
擴散等,可能使用21世紀頭20年內地區熱點不是隨全球化深入逐步
減少而是繼續增多,使地區熱點對全球安全形勢的牽動作用增大,使
國際形勢在總體和平狀態下局部動盪繼續加劇。置身全球化浪潮,要
增強機遇意識、創新意識和全球戰略意識。
1.全球和地區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全球化和區域化
在相關領域引起了革命性變化,實現了產業的重組,並購企業跨越國
界、洲界和產業界限,各種虛擬的經濟形式如雨後春筍,使經濟的二元
特性具有了新的涵義,以萬億美元計數的虛擬經濟使機械化大工業變
得如此渺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從GATT到WTO,從APEC清邁宣
言的相互貨幣支持到歐元啟動,世界已經創造出了130多種全球性和
區域性的經濟一體化方式。全球化和區域化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正在
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的產業結構和經濟運行結構。
2.對世界經濟秩序產生深刻的影響各國、各地區間經濟存在巨
大差異的現實狀況使全球化的進程只能是次優安排附加一系列例外。
區域化方式雖然基本上解決了體制內的最優安排,但由於它嚴格的排
它特徵,使之與非成員之間又形成了新的貿易與投資壁壘。但從總體
上和發展進程上,經濟區域化恰恰是經濟全球化的階段性補充,而且
在結果上,區域化最終將促進全球化,已有的區域化實踐已經證明,區
域化關稅壁壘與非關稅壁壘的逐步消除,擴大了成員間的貿易,其進
一步的結果是隨著相互間市場的開放,資本、技術、人力資源等生產要
素實現了利潤最大化和最優效率,促進了經濟增長。而生產規模的擴
大和經濟的持續增長,必然增加對區域外產品和生產的需求,到這時,
區域內經濟就需要跨越區域界限與區域外經濟交流,或者是擴大區域
化的范圍以實現經濟進一步發展。
隨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發展而進一步發展國際貿易的規模、數量將
在區域內和全球范圍內同時增長.由於生產的跨國特徵與全球經營,
使全球經濟增長和區域經濟增長將更大面程度地依賴於貿易。
貿易與投資相互促進,二者又與全球化和區域化相互促進。為追
求貿易與投資便利化,出現了各種區域化與全球化方式,區域化與全
球化的不斷發展為貿易與投資提供了相對良好的經濟環境和秩序,從
而進一步推動了貿易與投資的發展。隨著全球化與區域化的不斷完
善,貿易與投資的相互促進將表現得更為充分。
區域化和全球化要求金融自由化,也將導致金融風險加劇。為滿
足和適應生產與貿易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各國普遍在金融領域逐步放
松管制,開放市場。金融自由化進一步加速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隨
著經濟金融化的不斷演進,國際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金融活動為
生產與貿易帶來便利的同時,國際金融的風險也同步增長。相對於軟
弱無力的國際金融監管,如果國際金融體制改革不能取得突破性進
展,金融危機再次發生。
三、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應對之策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以其深刻的影響作用於各國經濟,那麽在這
樣的形勢下,我們該如何作為,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首先,應積極參加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進一步提高我國經濟的
對外依存度,包括貿易依存度和投資開放度,提高參與國際分工的能
力,為微觀經濟主體進入國際市場創造宏觀環境。
其次,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
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
第三,努力提高企業的經營能力,降低生產成本,改進技術和管
理,擴大產品和服務的市場進入能力和佔有份額。
第四,建立風險防範意識和機制。全球化和區域化進程,使各成員
的管理機制和發展模式都受到挑戰,面對較為頻繁的外部制度的影
響,內部制度沖突的機率與風險不斷加大,存在著管理環境和經營環
境的不確定性,這在短時期內是必然的,要注意形勢研究及時提出對
策。
第五,隨著參與全球化、區域化的加深,在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領
域都將有相當規模的交流,我國將更多地融入越來越自由化的國際金
融市場,但由於我國金融體制還不健全,在這一進程中,我們要始終注
意風險的防範和危機處理。
第六,全球化、區域化的發展進程,使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資
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變得越來越快,對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影響
深刻而頻繁。在這方面,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競爭力還處在劣勢,因此
在准入領域和准入時間上一定要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相適應。
總而言之,經濟一體化的兩大發展形式———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
域化趨勢不可逆轉,我們要面對它所帶來的機遇,也要應對隨之而來
的挑戰,為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尋找有利機會和條件。
【參考文獻】
[1]郭滿銀(《山西科技》2006年06期).
[2]《經濟全球化趨勢與我國經濟發展的對策》,湖南經濟,(2001年03期).
[3]經濟研究.理論界(《雙月刊》2003年第4期).
[4]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經濟).
[5]國際金融.姜波克.揚長江(2004第二版).

2、論文 港口專業的

大連港(2880.HK)日前宣布通過合資公司收購秦皇島港集裝箱碼頭兩個泊位,持有15%權益。我們認為此項目有助於拓展公司在渤海灣地區的集裝箱碼頭業務,且合作方中海碼頭與中海集團旗下航運公司關系緊密,有望為項目帶來「港航一體化」的優勢。但由於公司所持權益較低,估計盈利貢獻有限,暫維持原盈利預測不變。公司目前仍面臨多個在建或潛在收購項目,且未來有望收購母公司資產。上調目標價至8.50港元,等同08年NAV估值,對應36.2倍07年PE、32.3倍08年PE及26.4倍09年PE,重申「買入」評級。

合資收購秦皇島港集裝箱碼頭24#及25#泊位。公司上周五收市後宣布,持股91.34%的子公司大港集箱,已與秦皇島港務集團及中海碼頭簽署了合資合同,成立合資公司在河北省秦皇島經營集裝箱碼頭,三方持有權益分別為15%、55%和30%。合資公司注冊資本為4.0億元人民幣,主要用於從秦皇島港集團收購已安裝在秦皇島港24#和25#集裝箱碼頭的設備資產,大港集箱將就此出資6000萬元人民幣。根據公告,合資公司預計於今年11月底前成立,對秦皇島港24和25號集裝箱碼頭的運作也將同時開始。

項目前景看好,但權益較低,盈利貢獻有限。實際上,公司早於9月6日已公告簽署了上述收購的框架協議。根據《中國水運報》消息,經河北省水運工程質量監督站核定,秦皇島港集裝箱泊位改造項目疏浚工程已通過了驗收,單位工程評定為優良,其中24#泊位水深14.0米,25#泊位水深為15.8米。我們認為此項目有助於公司拓展在中國渤海灣地區的集裝箱碼頭業務,而且合作方中海碼頭與中海集團旗下航運公司關系緊密,有望為該項目帶來「港航一體化」之優勢。不過由於大港集箱所持權益較低,目前只有15%,估計對公司盈利貢獻影響有限。

估計集裝箱碼頭業務收入06-09年復合增長16.6%。由於估計上述秦皇島港項目的盈利貢獻較小,且未來運營情況仍有待觀察,我們目前暫不加入計算而保持原有盈利預測。我們估計07年公司旗下碼頭集裝箱吞吐量將可達400萬TEU,06-09年預計年復合增長率達25.4%,按未來5年計也能保持約22.9%的增長速度。由於未來投產泊位主要以聯營公司形式入賬,06-09年集裝箱碼頭業務收入年復合增長率估計為16.6%。

估計油品/液體化工品碼頭業務收入06-09年復合增長16.2%。公司目前仍然是香港上市港口股中唯一受惠油品碼頭業務的公司。鑒於具備300萬噸原油儲備能力的國家四大石油戰略儲備基地之一選址大連港區,公司未來油料碼頭業務可望獲得穩定增長。我們維持對公司油料碼頭及相關物流業務的樂觀預測,估計公司油料碼頭整體吞吐量06-09年復合增長10.6%。另外自中石油去年簽約長期租賃用募集資金建設的12個原油儲罐中的其中6個後,公司曾表示剩餘6個油罐今年底可如期完成。我們目前估計公司該類業務收入06-09年復合增長16.2%。

維持碼頭增值服務收入預測不變。公司早前表示07年將有4艘拖輪到港使用,並將通過調整派出拖輪市場不拘和增加租金等措施來拓展港外市場拖輪業務。我們維持該類業務原收入預測不變,估計06-09年復合增長15.0%。

預期06-09年核心EPS復合增長19.9%。考慮到秦皇島港項目盈利貢獻有限,且未來運營情況仍有待觀察,暫時維持原盈利預測,估計公司07-09年EPS分別為0.234元、0.262元、0.314元。由於公司06年8.23億元經營利潤中包括首次公開發售時超額認購所產生的一次性利息收入1.09億元,剔除此項干擾後,預計公司核心EPS06-09年復合增長19.9%。我們預期未來3年整個內地港口行業繼續處於快速建設期,公司旗下的在建碼頭項目則於08-10年分步進入完工階段,至2011年公司將步入整體收成期,預計06-11年期間核心EPS復合增長率可達23.8%。

未來有望收購母公司干散貨碼頭。早前曾有媒體報道,公司目前正起草一份提案,希望從母公司獲得部分資產注入。目前沒有注資時間表信息,但可能注入的資產將大幅提升公司的運營情況。而大連港管理人士也曾表示,公司可能收購母公司合計吞吐量達1000萬噸的兩個干散貨碼頭,擬購碼頭主要用於進口鐵礦石和煤炭。目前收購事項尚未明朗,我們將對相關進展繼續予以關注。

上調目標價至8.50港元,維持「買入」評級。大連港目前有多個在建或潛在收購項目,除了6個新保稅油罐將於下半年投入使用增加盈利外,大窯灣三期集裝箱項目已落實,曹妃甸油品化工品儲罐碼頭項目已簽下合作協定,另外公司還與大連中石油簽下意向書擬在大連新港投建原油碼頭項目,加上未來有母公司注資預期,我們繼續看好公司未來經營前景,估計公司08NAV估值為8.46港元。我們合並原12個月及長期目標價預測,並上調至8.50港元,相當於08年NAV估值不予以折讓,對應36.2倍07年PE、32.3倍08年PE及26.4倍09年PE,維持「買入」評級。
-------------
業務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簡稱BPR)的概念於1990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邁克•哈默(Mkchael Hammer)教授在《哈佛商業評論》上首次提出。業務流程再造即對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徹底性的再設計,從而使企業在成本、質量、服務和速度等方面獲得進一步的改善。通過對企業原有業務流程的重新塑造,包括進行相應的資源結構調整和人力資源結構調整,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企業將由以職能為中心的傳統形態轉變為以流程為中心的新型流程導向型企業,實現企業經營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集裝箱碼頭業務流程再造即對碼頭業務流程進行再思考、再設計,通過人力資源與崗位結構調整,力求業務流程更加科學合理,從而達到作業效率更高,服務效果更好的目的。
集裝箱碼頭傳統業務流程通過設立各個職能崗位,各崗位通過分工來分別完成整個業務流程中本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各崗位更多的是追求本崗位的效率與目標,協同合作等橫向聯系比較少。由於很少有人經歷整個業務流程,因而鮮有人能獨立地處理整體性流程管理問題,員工通常只對所在崗位負責,從而使各崗位沖突不可避免,出現問題時相互推委;由於碼頭業務流程涉及眾多環節和人員,出錯的幾率增大;崗位全優卻不是整體最優的1+1不大於2的現象比比皆是。
集裝箱碼頭業務流程進行再造,我們試圖打破現行崗位的硬性區分,加強崗位協同合作,徹底改變目前各崗位以本崗位規定職能為中心的工作模式,形成處理某項碼頭業務時,共同以該業務流程的順暢高效執行為目標,而不是單一追求本崗位的細分目標,最終取得1+1>2的效果,企業則由以職能為中心轉變為以流程為中心的新型流程導向型企業。

1 寧波港三期集裝箱碼頭及現行業務流程模式

1.1 寧波港三期集裝箱碼頭
寧波港北侖三期碼頭(即寧波港北侖第二集裝箱有限公司)成立於2000年10月30日, 是寧波港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專業集裝箱裝卸運輸公司, 位於北侖深水港區, 碼頭岸線總長1258米,前沿水深-15.5米,擁有4個設施一流的大型集裝箱專用泊位,能接卸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超巴拿馬型集裝箱船,年設計吞吐能力100萬標准箱以上。配備有14台超巴拿馬型的集裝箱裝卸橋和42台輪胎式龍門吊,其各種技術參數均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集裝箱碼頭計算機實時管理系統和現代化的專業集裝箱碼頭配套設施設備;擁有104萬平方米縱深的後方陸域。
公司自2001年3月1日投產以來,生產和經營得到了迅猛發展,建立了通往世界各大洲的集裝箱航線網路,擁有歐洲、美西、美東、地中海、中東、俄羅斯、澳大利亞、韓國、日本、香港等多條國際航線。從2004年9月份開始,公司實施了企在提高作業效率的M35工程,使平均船時效率有了迅速的提升,其中平均單機效率35自然箱/小時,干線船平均船時效率92自然箱/小時以上,大型船舶航次進出箱量在1000自然箱以上的平均船時效率120 自然箱/小時以上。2004年10月,被中國港口協會集裝箱分會評為10強集裝箱碼頭公司和最佳效率的集裝箱碼頭。

1.2 現行業務流程模式
集裝箱碼頭業務基本分為裝船、卸船、進箱、提箱、移箱五大塊,其中就碼頭內部協作來講,裝卸船業務涉及到的崗位最多,流程環節也最多,是集裝箱碼頭業務流程研究的主要部分。相對來講,進箱、提箱、移箱流程環節較少,下文我們重點研究寧波港三期集裝箱碼頭業務流程中裝卸船流程的現狀及其再造。
寧波港三期集裝箱碼頭(以下簡稱三期)裝卸船作業採用輪胎式龍門吊工藝系統(rubber-tired transtainer system)。碼頭前沿採用岸邊集裝箱裝卸橋承擔船舶的裝卸作業,輪胎式龍門吊承擔碼頭堆場的裝卸和堆碼作業,從碼頭前沿至堆場、堆場內箱區間的水平運輸由集卡完成。
裝卸船作業流程涉及到的主要崗位有船舶計劃、船舶配載、堆場計劃、當值控制與當值主管。按當前業務流程模式,各個崗位均有一套崗位工作標准,詳細規定了崗位操作規程與工作要求。該模式細分並區分了業務流程中各個節點(即各崗位)的職能,以職能為中心的導向很容易使得各崗位各自為政,形成「各家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局面。
船舶計劃員從船公司/船代及集團公司處獲得船舶抵離錨地時間、靠離泊時間要求等信息,制定船舶具體靠泊計劃。船舶計劃員就船舶靠離泊安排與碼頭內部其他操作業務崗位(如堆場計劃、船舶配載、當值控制)基本不聯系。處於下達計劃的「高高在上」的位置,其制定靠離泊計劃的信息來源基本來自外部,與其他崗位脫節,有「計劃經濟」的色彩,不能體現碼頭實際的生產力。
在現行以職能為中心的流程模式下,船舶配載員按船公司預配及要求,結合當前既定堆場安排進行船舶配載。不難看出,船舶配載員主動性缺乏,溝通方僅有來自碼頭外部的船公司,亦是被動接受船公司配船要求,其與聯系本應十分緊密的堆場計劃員間卻幾乎沒有聯系,沒有就船舶當前航次出口箱堆存安排與堆場計劃崗位進行事前溝通,從而指導堆場安排,而是被動接受堆場安排。
堆場計劃員也只按其崗位職能要求進行堆場安排,而不是與船舶配載員就各特定船舶特定航次進行事前針對性的個性化堆場安排。此種業務流程工作模式下,單從船舶配載崗位角度來講,只要其遵循操作規程,配載結果在既定堆場堆存狀況下肯定是最優或滿意的;單從堆場計劃崗位角度講,亦可見其也是符合操作規程的,是達到崗位職能要求的。但整體而言,因為堆場計劃員事先與船舶配載員沒有就出口箱堆放條件進行溝通而按一般要求堆放,遇到嚴格的船舶配載要求時勢必造成大量翻箱。
當前流程模式下,當值控制員嚴格按配載員就船舶的裝卸船貝位分路進行裝卸船控制,工作方法比較單一固定,能動性較差,與其他崗位間就業務操作流程沒有溝通機制,長期處於單一執行工作狀態,工作積極性不高。本應具體協調統領船舶計劃員、船舶配載員、堆場計劃員、當值控制員的當值主管崗位卻因各個崗位均以各個崗位的職能要求為追求目標而很難進行統一協調,各個崗位都在按各自崗位規范要求做好份內事。本應處於溝通協調中心位置的當值主管因此種缺少溝通協作的流程模式而發揮不了其統一協調的作用。
目前,這種缺少溝通、沒有整體意識的職能管理流程隨著三期吞吐量的大幅增長明顯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性,一種能夠聯合各個崗位,以最終有意義的整體目標為導向的業務流程成為解決當前碼頭業務流程管理及生產經營中出現問題的必需。

2 寧波港三期集裝箱碼頭業務流程再造
對三期集裝箱碼頭業務流程進行再造,首先要打破原來各個崗位各自為政,追求本崗位效率、目標的局面,對各個崗位及其整體結構進行重新定位。變原來崗位的平行分隔結構為循環聯系的結構:

當值主管
船舶計劃員 船舶配載員 堆場計劃員 當值控制員

船舶靠泊計劃 船舶配載 堆存安排 作業控制 效率監控

船舶裝卸業務流程

圖一:平行分隔型崗位結構圖

船舶裝卸業務流程

圖二: 循環聯系型崗位結構圖
如圖一所示,在平行分隔型崗位結構模式下,各個崗位分別按本崗位「崗位規程」工作,出現問題分別向各自主管匯報,分別對本崗位主管負責。而在圖二的循環聯系型崗位結構模式下,各個崗位在當值主管的統領協調下自由溝通、分工協作。閉合循環型結構將各個崗位整合為一整體,及時充分的溝通往往把問題的解決提前到計劃的發出。而不是象原來那樣事後追查原因,查找是哪個崗位出錯。對崗位結構進行再造,就是力求建立如圖二所示的整合型結構,信息自由流動於各個崗位之間,當值主管既是信息交流的組織者也是參與者,一種民主自由的交流體制結構得以建立,體現了企業以人為本的思想。
崗位結構進行再定位、進行再造是碼頭業務流程再造的必要前提,建立了能夠以流程為目標的崗位結構後,還要有科學的能夠聯動各個崗位的流程工作程序來指導規范各個崗位按流程整體最優的目標來履行各個崗位在業務流程中的職責。三期碼頭近來在以流程最優為目標進行業務流程再造中,在業務流程工作程序的設計上,採用了能反映整個流程運作的信息載體在各個崗位間有序流動的思路,設計了能反映整船裝卸作業流程的「單船作業計劃指導書」。

「單船作業計劃指導書」能解決原來業務流程模式下,沒有統一的信息載體將各個崗位有機聯系起來的狀況。採用能夠反映整個裝卸船作業流程的「單船作業計劃指導書」,各個崗位不但有了互相就流程執行情況進行溝通,審查流程環節推進情況的契機,更為重要的是流程的流動情況大家一目瞭然,造成流動不暢的瓶頸也很容易被發現。從而及時通過溝通協作解決,使得業務流程高效運行。
按三期對通過「單船作業計劃指導書」串聯各相關崗位的管理規定,該指導書有其有序的流程,也反映了實際裝卸船的流程。該指導書由船舶計劃員在指導書上反映計劃思路後交由配載員,配載員按照計劃要求對照集裝箱船圖分布安排好貝位作業順序,確認重點作業路後交給當值主管,當值主管進行審定,最後交當值控制員執行計劃,當值控制員發現作業過程中與計劃不符或是異常情況及時報告當值主管,由當值主管召集相關崗位解決。各個崗位的工作信息基本能反映到指導書上,成為有效溝通的手段。
船舶計劃員可以從配載員反映的船舶積載信息中得知船舶裝卸最多一路的裝卸箱量,從當值控制員反映的策劃信息中獲得該船以往作業的效率情況,從而更為准確的制定靠離泊計劃。堆場計劃員則可以根據配載員對該航線船舶的配載要求對出口箱進行針對性安排,可以大大減少翻箱量。不管是當值控制,船舶計劃,堆場計劃,還是船舶配載、當值主管,各個崗位工作中需要的各種必要內部信息都可以通過紙面或是口頭溝通交流得到。各個崗位的工作效果也直接反映到指導書上。對各個崗位的崗位工作要求由原來以各自崗位職能要求為中心變為以流程高效為中心,各個崗位則努力工作以減少本崗位成為阻塞流程順暢進展的瓶頸的機率,最終使得裝卸船效率更高,裝卸流程更加順暢。
綜上,寧波港三期集裝箱碼頭業務流程的再造包括了兩方面:一方面為崗位結構的再造,即由原來的平行分隔結構變化為循環聯系型結構,此舉為崗位間建立溝通協作機制奠定了基礎,也為崗位間人員互相學習、為人員合理流動提供了科學機制。在船舶計劃員,堆場計劃員、配載員、當值控制員、當值主管形成的閉合崗位整體中,當值主管因處於中心位置而對整個流程都能有所了解,必然成為熟曉整個業務流程運作的管理者,對於人才的培養大有裨益。其他各個崗位人員在努力提高本崗位對流程貢獻的同時,因其工作以流程最優為目標,必然大大強化他們的整體觀念。在業務技能上,也因溝通協作而具有復合性。另一方面即為業務流程程序的再造,採用了 「單船作業計劃指導書」 這一統一信息載體的有序流動將各個崗位有機聯系起來。採用能夠反映整個裝卸船作業流程的「單船作業計劃指導書」,各個崗位的工作目標由原來以各自崗位職能規程為目標轉變為以整個裝卸船流程為目標,各個崗位的業務亦由獨立分開變為有機結合。

點評:該論文的題目稱作「寧波港三期集裝箱碼頭裝卸船流程再造」好象更准確些,因為內容講的就是裝卸船業務流程。文章表述簡潔,觀點清晰。業務流程再造,體現的是管理創新,值得研究和推廣。管理出效益,如果作者不只是從定性上介紹流程再造的成果,而且能有效益或效率方面的數字作為支持,那麼,文章的價值就更高了。(本文獲中國港口集裝箱碼頭2006年高峰論壇「寧波港杯」論文競賽優勝獎)

3、應對經濟全球化,加快我國企業跨國經營。以此為話題的3000字論文。有勞大家了。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動的歷史時期。兩極格局已經終結,各種力量重新分化組合,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新格局的形成將是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有可能的。同時也要看到,目前國際形勢仍然動盪不安。世界各種矛盾在深入發展,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民族矛盾、領土爭端和宗教紛爭突出起來,甚至釀成流血沖突和局部戰爭。國際經濟競爭日趨激烈,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環境更加惡化,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存在,始終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世界的發展也決不能長期建立在廣大發展中國家貧窮落後的基礎之上。國際形勢的劇變和動盪促使世界人民進一步覺醒。具有共同歷史遭遇的發展中國家維護獨立主權、團結合作的趨勢正在加強。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經濟要繁榮,生活要提高,已成為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
《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的更大勝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上冊第34-35頁

在和平穩定中謀求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的頭等大事。世界經濟生活日益國際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深。生產布局,投資走向,金融往來,科技開發,人才培養,乃至環境保護,都跨越了國界。世界貿易的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業滲透,經濟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速度加快。這樣一種全球經濟的發展肯定不能長久地建立在少數國家發達、多數國家落後的基礎上。世界經濟需要新的動力,世界市場需要新的補充。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盛,是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希望所在。
佔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它們的落後和貧困,主要是歷史上殖民主義統治以及現實的不公正、不合理國際經濟秩序造成的。現在,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順應世界經濟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從本國國情出發,已經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事實證明,只有走這樣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這一潮流在新的世紀中將會更加壯大。在我看來,如果說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國際局勢演變的一大特徵,那麼它們在經濟上的騰飛則將是二十一世紀世界新格局的一個重要標志。發展中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數十億人民徹底擺脫貧困的桎梏,將為各國提供巨大的貿易和投資機會,為新興科技和產業開辟廣闊的市場,給全球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發展階段。同時,發展中國家的興盛,還將為多極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礎,為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條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興旺發達,將是對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貢獻。
《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1995年11
月19日),《人民日報》1995年11月20日

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這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地區范圍,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領域,多極化趨勢都在加速發展。極少數大國或大國集團壟斷世界事務、支配其他國家命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大國關系不斷調整,多個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實力增強,地位上升,成為國際舞台上不容輕視的一支重要力量。各類區域性組織日趨活躍,顯示出強勁的生命力。世界多極化格局的形成盡管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這種趨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對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冷戰」的結束,和平力量進一步增強。要相互尊重與平等互利,不要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要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沖突,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
《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共同努力》(1997年4月23
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2469頁

當前國際形勢總體上繼續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多極化趨勢在全球或地區范圍內,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大國之間的關系經歷著重大而又深刻的調整。各種區域性、洲際性的合作組織空前活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總體實力在增強。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繁榮。各國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處的呼聲日益高漲。要和平、求合作、促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流。維護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斷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和平環境和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擴大軍事集團、加強軍事同盟,無助於維護和平、保障安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還在損害著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利用「人權」等問題干涉他國內政的現象還很嚴重。因民族、宗教、領土等因素而引發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世界仍不安寧。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
推向二十一世紀》(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
編》上冊第41-42頁

從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有這樣幾種趨勢值得我們注意。一是世界經濟技術合作加強,全球化趨勢愈益明顯。經濟市場化、貿易與投資國際化、區域經濟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合作增強,摩擦和競爭也在加劇。全球市場、資金、資源的爭奪矛盾更加尖銳,世界范圍的貿易競爭和國與國之間經濟實力的較量越來越激烈。二是世界科技革命突飛猛進,各國更加重視發展高新技術和關鍵技術。國際上有這樣一種說法,下一個世紀將進入信息經濟、科技先導型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時代。新技術革命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生產方式,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三是國際金融越來越活躍,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近些年,國際資本流動加快,但金融風險也隨之加大,金融市場動盪不定,特別是今年發生的東南亞金融風波,波及世界許多地區。我們要密切注視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為我所用,努力做到趨利避害。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7年12月9日)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產物,給世界各國帶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帶來嚴峻的挑戰和風險,向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出了如何維護自己經濟安全的新課題。
經濟全球化趨勢要求各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但各國在擴大開放時應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注重提高防範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國家和地區發生經濟危機,不僅發展中國家會深受其害,發達國家也難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國際社會的所有成員應本著責任與風險共擔的精神,共同維護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因而勢必繼續加大窮國與富國的發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於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
《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講話》(1998年11
月18日),《人民日報》1998年11月19日

冷戰結束後,世界向多極化的方向發展,但多極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經歷相當長的時期,其間會充滿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激烈斗爭。世界各種力量正在進行新的分化組合。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幾大力量也相對突出,廣大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多極化趨勢,反映了國際關系的深刻變化和歷史的發展,有利於削弱和抑制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有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種力量的發展仍很不平衡。
《在武漢主持召開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時的講話》(1999年
5月30日)

當前,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在繼續發展,國際形勢總體上仍然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依然是時代的主題。盡管天下仍很不太平,但在較長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多極化格局的最終形成將是一個充滿復雜斗爭的長期過程,但這一歷史方向不可逆轉。這是黨中央在科學分析當代世界矛盾,全面審視和平力量和戰爭因素消長的基礎上作出的重要判斷。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9年11月15日)

展望世界經濟的發展變化,有三個動向值得我們高度關注。一是世界范圍內正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近年來,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企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興產業迅猛發展,特別是信息產業的發展,促使傳統產業發生變革。新產品層出不窮,高科技產品在社會生產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提高。西方國家企業購並風潮迭起,大大提高了它們搶占市場、壟斷技術、獲取超額利潤的能力。二是科技進步突飛猛進。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信息技術的開發,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航天技術等高新技術的運用,使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知識或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生產和運用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各國的綜合國力競爭將更加倚重於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三是跨國公司的影響力日益增大。跨國公司的迅速擴張,引起了投資方式和國際分工的變化,加速了生產、投資、貿易、金融的全球化,密切了國際經濟聯系,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給各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條件,也不同程度地帶來了風險。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占據明顯優勢,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利用機遇和防範風險的能力較弱,相對處於不利的地位。如果策略把握不當,其金融、經濟就會面臨風險和沖擊。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全面分析國際經濟形勢,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經濟全球化趨勢已經和正在給各國經濟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我們既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嚴峻挑戰,一定要增強緊迫感,努力使自己發展得更快、更好。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99年11月15日)

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有利於世界和平與安全。這種多極化格局,不同於歷史上大國爭霸、瓜分勢力范圍的局面。各國應是獨立自主的,各國的相互合作及各種形式的夥伴關系,不應針對第三方。大國對於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負有重要責任,大國應該尊重小國,強國應該扶持弱國,富國應該幫助窮國。
《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9月6日),《十五大
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第1353-1354頁

現在,國際局勢總體上繼續趨於緩和,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經濟全球化使各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給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強大動力。如何在新世紀里實現世界的健康、穩定和普遍發展,是擺在各國人民和政治家、企業家面前的緊迫課題。
必須看到,現在世界各國的發展仍是相當不平衡的,南北差距不斷擴大。我們應該全面審視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並加強對這種進程的正確引導和管理。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於促進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給各國各地區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帶來眾多的創業機會,但也伴隨著更快的技術創新、更短的產品壽命周期、更快捷的資本流動和更激烈的人才競爭。這就要求國際社會應對資本的跨國流動加強有效監管和合理規范,並制定和實施適應市場迅速變化的新的經濟技術國際規則,也要求人們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術。
——經濟全球化,由於發達國家的主導,使各國各地區在全球發展中的地位和水平進一步出現差異。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許多新的挑戰,發展更趨艱難,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這不僅不利於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也不利於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我們需要的是世界各國平等、互惠、共贏、共存的經濟全球化。我相信,亞太經合組織作為一個重要的地區組織,在促使經濟全球化進程朝著趨利避害、有利於南北國家共同發展的方向前進方面,應該也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二○○○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界領導人峰會午餐會上的演講》
(2000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2000年11月16日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長期存在。這是影響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一個基本因素。走向多極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徵。新世紀初期,世界各大力量和地區性強國或國家集團,將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進一步彼此借重,相互牽制,競爭共處。由於世界民主與和平力量的壯大,未來的多極化政治格局,不同於歷史上列強爭霸的政治局面。這種多極化是與日益發展的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它的最終形成將經歷一個漫長、曲折、復雜的演進過程。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斗爭,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相當一個時期內國際斗爭的焦點。
《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12月11日)

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快,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世界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經濟特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技術創新、知識應用、貿易投資和金融活動日益國際化,各國經濟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於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脫離世界經濟而孤立地發展。如能加以正確引導和駕馭,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各國各地區加強經濟技術合作,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社會的穩定。
同時也應看到,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現在,經濟全球化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它們經濟科技實力雄厚,掌握著國際經貿組織以及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權,在全球化中獲益最大,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不利的地位。西方發達國家,通過跨國公司和受它們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加緊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滲透和擴張,在全世界爭奪資源和市場,同時極力推行它們的發展模式、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企圖通過經濟全球化實現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這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國家安全面臨著嚴峻挑戰和威脅。目前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正在導致南北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一些經濟技術條件比較差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危險。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現金融震盪,就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造成強烈沖擊。經濟全球化不僅加劇著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市場和資源方面的競爭,也加劇著一些國家內部的貧富矛盾,引發社會沖突。總之,一個發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長期安寧的。
《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00年12月11日)

4、以全球化為主題寫一篇800字以上的論文

經濟全球化的歷程
隨著世界各國經濟交往的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經濟步入高速發展軌道,世界各國各地區在資源、資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互補性進一步增強,聯系日益密切,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不可能孤立地發展,於是世界經濟日益發展成為一個整體。這種趨勢我們稱之為「經濟全球化」。
探尋經濟全球化的源頭,可追溯到新航路的開辟。14世紀義大利佛羅倫薩等城市國家出現了存在僱傭與被僱傭關系的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早期資本家、冒險家渴望得到歐洲之外的特產(如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將歐洲的商品銷售到中國、印度等東方國家,以圖發財致富;同時又要繞開控制了東西方商路的奧斯曼土耳其,所以以葡萄牙、西班牙為首開始了探索到達東方的新航路的歷程。經過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的探索,到達東方及環球航行的新航路開辟出來。新航路的開辟,徹底宣告世界各地隔絕狀態的終結,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新航路開辟的過程也是殖民國家對殖民地征服掠奪的過程。美洲大片的庄園被開辟出來,導致了「三角貿易」的興起與繁榮;歐洲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往非洲,但交換的是近億的黑奴;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等整船整船地運往歐洲,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18世紀,英國逐步征服了印度,大肆掠奪印度的棉花等原材料,並把棉布等商品傾銷到印度。由此可見,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繁榮與非洲、美洲、亞洲有著密切的聯系,歐洲不再是獨立地發展經濟。
經濟全球化的過程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科學技術革命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勁的動力。1765年,英國織布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了。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用於紡織部門,將人類推進到蒸汽時代。隨後,交通運輸等部門使用蒸汽動力,火車、汽船相繼發明問世,生產效率獲得飛速提高。此後,法國、美國等國也先後完成了工業革命。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品銷往國外,亞非拉地區成為其工業原料供應基地和商品傾銷市場,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但東方從屬於西方。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汽車、電報、電話、飛機等相繼問世,並投入使用,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促使壟斷組織形成、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1869年埃及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並被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並被美國控制,這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便利了列強攫取世界范圍內的利益,把世界經濟活動從時間、空間上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技術突破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形成了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經濟,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便捷、快速。這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世界各國各地區優勢互補、互相依存,日益緊密地形成一個整體,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在不斷發展。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東西方兩大集團劍拔弩張局面消失,世界呈現「一超多強」格局。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家或國家集團的力量在不斷增長,成為有效扼制美國霸權主義的重要力量;世界局勢得到緩和,各國都制定了適合本國發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便利條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便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競爭中取勝。
經濟全球化的催化劑是國際金融的發展,同時金融機構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更加現代化,國際資金流通速度隨之加快,國際金融市場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強。
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關鍵因素是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跨國公司為獲得超額利潤,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企業內部分工,形成國際生產和營銷網路,使一國的生產與多國的生產緊密相聯。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濟活動,帶動了貿易、資本、科技等各個領域的進一步國際化,從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如2002年,中國海爾集團已在美國、義大利、摩洛哥等地建立13家工廠,在海外有8個設計中心,4萬多個營銷網點,12家海外銷售公司,實現全球營業額602億元。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貿易摩擦、貿易沖突不斷,因而需要建立完善的國際協調機制。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負責對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發生的分歧進行仲裁,以促進成員國開放市場和公平貿易,實現世界貿易的自由化。2001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掀開了中國經濟發展新的一頁,中國開始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世界經濟出現了一體化趨勢,出現了一體化的經濟區域集團,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等。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商品、勞動力、技術等的國際流動,有利於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發展,有利於促進各國及世界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但是,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競爭優勢,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將獲得最大利益,這將壓縮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空間,從而拉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其次,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中,廣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執行同樣的「游戲規則」,承擔基本相同的國際責任和義務,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嚴重的壓力,甚至有的國家付出慘重代價。再次,經濟運行風險提高。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國民經濟對外依存度普遍增大,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系更密切,因而更易受到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如2008年源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已導致世界經濟嚴重下滑,大批銀行倒閉、大批企業破產、大批工人失業。
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我們要規避其對我國不利的一面,利用其對我國有利的一面,順應世界發展潮流,搶抓機遇,積極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權。

淺議當前建設工程項目管理體制的改革方向
摘 要:基本建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建設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由於系統工程有其內在的規律,需要通過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術去實現。
關鍵詞:工程管理;項目管理

一、傳統管理體制不適應現代工程項目管理
基本建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工程建設採用建設單位(建設指揮部)、設計單位、施丁單位、物資供應單倫分工協作的體制,對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積極員獻。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現代工程建設項目的規棋越來越大,上程內容越米越復雜,建設要求越來越高,涉及的方面越來越廣。傳統的以工程建設單位(建設指揮部)為主體的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日益顯示出其各主要環節設計、施工、物資供應之間互相分割與脫節,工程建設周期長,工作效率不高,投資效益低下等缺點。
二、現代工程項目管理呼喚專業管理組織
建設項目是一個系統工程,由於系統工程有其內在的規律,需要通過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術去實現,也就是說,需要有專門從事工程項目管理的組織為之服務。這種組織應該有與項目管理相應的功能、機構、程序、方法和技術;有相應的資質、人才、經驗,能夠為業主提供最優秀的項目管理服務,能夠為業主創造最大限度的效益。
FIDIC(國際咨詢工程師聯合會的英文簡稱)推薦的項目管理模式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條件》為代表的模式,這種模式業主在委託完成設計的基礎上,通過招標選擇承包商,但承包商不負責設計。另一種是以FIDIC《設計——建造與交鑰匙工程合同條件》為代表的模式,這種模式業主在完成僱主要求或項目定義的基礎上,通過招標選擇總承包商,這種模式承包商負責設計、采購、施工管理全過程服務,這就是EPC總承包模式。FIDIC合同條件是在總結近百年來工程承包合同經驗的基礎上,經多次修改出版的範本。它反映了建設項目的共同規律;充分考慮和兼顧了業主、承包商、分承包商各方的責、權、利,力求不偏袒任何一方:它的有關條款以法律為依據,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改進,按照國際工程承包的慣例進行編寫,許多條款在工程承包界都有共同的理解,具有科學、公正、嚴謹、規范化和國際化的特點。
三、有關當前建設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大力推廣採用FIDIC項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條件
我國已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國際承包工程中採用並積累了一定經驗,但採用還不夠普遍,宣傳面也不夠廣泛。1999年,FIDIC出版了一套新的合同條件範本.對老版本從結構上、定義上和適用范圍上作了較大改進,這對我國工程項目承包業將起積極作用。我們應盡快組織制定以FIDIC合同條件為基礎的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合同範本,加大推廣和宣傳力度,改變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改革滯後,一些業主單位和部門主管領導觀念陳舊.地方和部門條塊分割,在項目管理上政企不分,行政干預盛行,保護主義嚴重的局面。盡快讓工程項目管理從傳統的自營式管理走向社會化、專業化的市場運作模式,實現同國際慣例接軌。
(二)大力培育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和項目管理公司
目前我國設計力量和施工力量總體過剩,設計隊伍和施工隊伍都存在「僧多粥少」現象,而專門從事EPC全過程項目管理的力量卻十分路弱,能為業主提供全過程項目管理服務和具有EPC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寥寥無幾。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一是對全過程項目管理能為項目和業主創造可觀效益這一點認識不足。實踐證明,全過程項目管理是一種高附加值的服務活動,是最能為業主創造價值和效益的一種服務。二是對項目管理要求具備較高的知識和技能,也就是項目管理需要專業化這一點認識不足。國內有相當多的業主和主管領導認為項目管理很簡單,誰都可以管理,因而不願意委託專業化的工程承包公司實施工程項目管理。為迅速扭轉這種局面,必須在我國大力培育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項目管理公司。我國大型設計院最有條件改建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項目管理公司。我國大型設計院最有條件改建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因為設計在工程建設中起主導作用,設計院人才較集中,人才資源豐富。把一批骨幹設計院轉變為具有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是當前工程項目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務。
(三)加快落實投資項目法人制,組織業主培訓
1992年國家計委頒發了《關於建設項目實行業主責任制的暫行規定》,並隨後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國家十五計劃綱要又指出:全面實行投資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工程收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投資約束機制。這使我國建設項目管理體制改革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在實際運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二點:一是業主責任問題。業主責任問題的根本還是「真業主」和「假業主」的問題沒得到徹底解決。業主是項目的投資主體,而由於所有權和機制上的各種原因,業主真正關心的或者在決策時實際上考慮的,往往不是項目的最終效益,在立項階段,他們往往考慮怎樣使項目能被批准,什麼時候能被批准;在決定項目管理模式時,他們必須考慮如何附和政府官員的意志;在決策是否推行EPC總承包時,他們更關心本邪門人員安排及利益等。這樣做的直接後果是浪費和腐敗,最終後果是損害項目的效益,造成大量的無效投資。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項目法人責任制沒有真正落實到實處。二是業主素質問題。業主是項目的投資主體,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有最大的決策權,能否正確決策取決於業主的素質。業主不一定必須是項目管理專家,但作為工程建設項目的業主應該具備必要的項目管理方面的知識。他們應該了解項目管理費用、進度、質量三大控制,他們應該懂得項目的費用不一定越低越好,費用低到不能保證工程質量的程度,工程就會出質量事故。進度也不一定越快越好,建設周期壓縮到不合理程度,就會不得不增加費用或影響質量;質量也不一定越高越好,質量的標准應是適宜和合格,質量過剩是一種浪費。也就是說,應該用最終創造的效益來衡量和決定項目的合理費用、合理周期和合格的質量標准。當業土盲目拍板一個不合理的費用、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質量標准,實際上往往已適得其反,埋下了項目失敗的禍根。
業主的項目管理涉及到項目管理模式的選擇、設計和承包商的選擇、項目的協調和控制、項目的合同管理和接收等諸多方面。業主既不要代替和過多於預專業化的工程公司的項目管理,又不放棄對項目的監督和控制,這要涉及到項目管理方面的許多知識。實踐證明,業主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項目的成敗,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以後,對業主(項目法人)進行培訓是很有必要的。
(四)組織開展項目管理技術研究開發,提高項目管理水平
我國建設項目管理體制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項目設計、采購、施工是分離的。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和項目管理咨詢公司還為數不多。我國現有的工程咨詢公司主要業務是項目建議書、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或評估;現有的設計院不負責采購和施工管理。現有的監理公司主要任務實際上是項目施工階段的現場施工質量監督,因此,對於項目管理作為一門科學,EPC全過程作為一個系統過程以及項目管理技術作為一種科學的先進工具,還缺乏研究、總結和提高。發達國家的某些業主和承包商甚至認為中國的工程公司和承包商目前還不具備獨立管理和控制大型工程項目的能力,主要是指我國項目管理技術水平還比較低。提高項目管理技術水平是我國工程建設界的當務之急。為了提高我國建設項目管理水平,應重視和提倡工程項目管理技術的研究、開發、應用和推廣。

5、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面臨的挑戰(論文材料)

這里有:
http://www.macrochina.com.cn/index/zhzt/000056/004/

舉例:

【內容提要】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經濟全球化不僅為我國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而且有利於加快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有利於國內企業的成長和發展。但經濟全球化也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挑戰。因此,在經濟全球化下,必須:(1)樹立在國際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2)培養核心競爭力;(3)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4)轉變政府職能;(5)為建立合理的國際經濟規則而努力。

【摘 要 題】經濟全球化

【關 鍵 詞】經濟全球化/機遇/挑戰

【正 文】

經濟全球化的定義是,商品和服務貿易擴展到全球,實現更大范圍的國際分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在上述定義下,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主權國家開放國內市場,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作為「市場化」的延伸,經濟全球化可以從交易范圍和制度建設兩個方面理解,一是貿易和投資范圍擴大到全球,在更廣闊的空間配置資源;二是市場制度在全球范圍的推廣和採用,這兩個方面是經濟全球化同一過程中並行的兩種趨勢。然而,經濟全球化是「雙刃劍」,它必然給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帶來機遇,同時也帶來更多的挑戰。

一、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機遇

1.經濟全球化為我國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經濟全球化使資本、技術、人才等重要資源可以更加自由地在國際上流動,使我們有機會利用國際上的資源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使我國能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市場優勢和後發優勢。有人認為,中國是開放和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2000年,中國的gdp是開放之初1978年的7.4倍。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加快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逐步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當中,使國內和國際市場接軌,使我國企業能夠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這些都有利於我國熟悉市場經濟運行和國際市場規則,建立市場經濟機制。

3.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國內企業的成長和發展。(1)經濟全球化使國內企業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成本,獲得更多利潤,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2)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產品具有更廣闊的市場,國內企業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獲取經濟利益。(3)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可以加速國內企業改革的步伐,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並促進企業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增強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4.經濟全球化有利於提高我國社會福利水平。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由於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降低,可以避免人為因素對產品和生產要素流動的限制,避免產品價格和生產要素流動的扭曲,商品可以在世界范圍內更加自由的流動,各國的消費者可以享受更加豐富的商品,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受益最大的就是消費者。

二、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挑戰

1.經濟全球化使我國的民族工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沖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族工業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沖擊。在我國加入wto後,這種沖擊對一些產業來講更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據有關方面分析,加入wto後,汽車、制葯、農業、電信、航空、計算機、金融等七個方面受沖擊較大。其中,汽車工業是受沖擊最大的產業之一,主要表現在:第一,面臨缺乏規模經濟的沖擊。汽車工業具有典型的規模經濟特徵,只有規模上去了,價格才能降下來。而我國1998年全國汽車產量是163萬輛,轎車是50.71萬輛,只相當於外國一家汽車製造廠的產量,甚至只相當於外國汽車製造廠一條流水線的產量。第二,面臨全球汽車生產能力過剩的沖擊。目前全球汽車生產能力過剩2000萬輛,通用、福特、大眾、豐田等幾大生產巨頭紛紛加大開拓海外市場的力度,中國目前200人擁有一輛汽車,顯然是一個潛在的汽車大市場,必然會受到外商的青睞並盡最大可能擠入中國市場,這無疑會對我國汽車工業產生嚴重的沖擊和威脅。第三,面臨關稅逐步下降的沖擊。目前我國汽車平均關稅為80%~100%,盡管正式文件尚未面世,但關稅降低20%是起碼的,這意味著關稅降低後的進口汽車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此外,汽車工業自主開發能力弱、勞動生產率低下、缺乏競爭優勢等都使其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面臨巨大的壓力。雖然中國的轎車工業可以作為幼稚產業進行保護,但保護的時間也只有五年左右,充其量十年。那些規模小、成本高、技術水平落後的企業將難以生存。汽車工業進入大規模資產重組將是大勢所趨。

2.經濟全球化可能使我國產業結構低級化、邊緣化。經濟全球化雖使我國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得到較大發展,但無法改變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也無法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現代化。同時,過度發展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還會使自然資源受到污染、生態平衡遭到破壞、資源浪費嚴重。

3.國際經濟運行中「游戲規則」的適應問題。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它們適應以自己為主導制定的經濟規則和經濟秩序,沒有制度和體制方面的限制,只有協調各利益集團方面的困難。而對處於經濟轉型期的我國來說,由於市場機制還沒有充分建立,對市場制度的支持能力較弱。在此時,適應不熟悉甚至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規則顯然是困難的。

4.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起點和實力決定了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相對劣勢。盡管全球化對發達國家有這樣那樣的挑戰,但由於其具有經濟發達、技術經驗、產業結構優化等優勢,且處於「中心」,因而能有效地避免全球化的挑戰。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我國不具備上述優勢,且處於「外圍」,因而處於相對劣勢。

5.我國企業競爭力薄弱。在全球化趨勢不十分明顯的時期,我國企業在規模、效益、研發能力等方面表現得不盡人意,此時,企業的競爭范圍主要以本土為界,這就意味著本地企業由於長期的經營歷史和對本地的深刻了解,以及國家和地方政府的一些保護政策,使企業處於優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將在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上與更為強大的對手競爭。而我國企業競爭力薄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要想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恐怕並非易事。

三、經濟全球化下我國的發展策略

1.樹立在國際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閉關鎖國,游離於全球化主流之外顯然沒有出路。從正面效果看,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增長財富和發展經濟的機遇。綜觀中國近現代史,我們已經錯過了太多的發展機遇,因此,我們應該學會懂得珍惜機遇,利用機遇。

從中國改革開放自身的實踐來看,過去2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成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主動參與者。世界銀行認為,中國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少數幾個最大的贏家之一。截至2000年,中國的國際貿易規模在過去的22年裡擴大了約22倍,世界排名從開放之初的第32位上升到第9位,年均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80年代初的不到20億美元,上升到現在的200億美元左右,從1993年以來一直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資東道國,如今累計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已達3500億美元。

2.培養核心競爭力。從企業的角度講,只有具有相當規模和實力、具有科學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具有創新能力和開拓精神的企業才能受益於經濟全球化。因此,中國企業必須面對現實,樹立信心;必須考慮適合自己的發展戰略,更重要的是要培養核心競爭力,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

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必須認識到創新的重要作用。創新是企業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對中國企業來說,創新能力不足是影響中國企業發展和競爭力提高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從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營銷創新和文化創新等方面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此外,政府也應在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主要表現在:(1)政府應打破壟斷,打破條塊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為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培養企業競爭力;(2)政府應在wto允許的范圍內,為企業提供適當的保護;(3)政府應在培養企業競爭力方面提供相應的支持。

3.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加深,全球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各國都在積極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力爭在國際分工中占據有利地位。我國也必須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要進一步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張和強化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有選擇、有重點、有突破地發展智力密集或知識密集型產業。今後五年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要突出這樣幾個方面:

——用高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要把傳統產業的改組改造放在重要位置,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進步為支撐,抓好關鍵環節。

——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要有選擇地加快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重點支持建設高速寬頻信息網路、關鍵集成電路、新型運載火箭等重大高技術工程,形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群體優勢和局部強勢。

——加強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高度重視資源戰略問題。

——加快服務業發展。發展服務業是促進結構升級和增加就業的重要途徑,要採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利於服務業發展的環境。

4.轉變政府職能,改革政治經濟體制。中國已加入世貿組織,就要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則轉變政府職能,要求政府必須按照公開、透明、非歧視等原則改變管理方式。首先,要完善市場機制,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實行政企分開。政府要健全市場體系,強化市場功能,不斷完善各種市場規則,規范和維護市場秩序,創造公平、平等的競爭環境。其次,要實行依法治國,用法律規范政府對國家的管理,規范政府的行為,提高政府決策和行為的透明度。

5.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致力於建立合理的國際經濟規則。現行的國際經濟規則大多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導而建立起來的,因此它更能反映發達國家的意志和利益,對發展中國家帶有歧視性。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增強,我們應該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一道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規則而努力,使廣大發展中國家能夠受益於經濟全球化。

【參考文獻】

[1] 秦曉,凌曉東.經濟全球化:目標、途徑和我們的選擇[j].國際經濟評價,2002,(1-2).

[2] 陳濤濤.培養核心競爭力受益於全球化的關鍵[j].國際經濟合作,2002,(2).

[3] 蔡芝芳.經濟全球化下的發展中國家[j].蘭州學刊,2002,(1).

【原文出處】黑龍江社會科學

【原刊地名】哈爾濱

【原刊期號】200302

【原刊頁號】48~50

【文章日期】2003-01-10

【作者簡介】蒲明,黑龍江工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08

蒲明(1976-),男,黑龍江哈爾濱人,黑龍江工程學院管理系教師,從事經濟管理、國際貿易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0. 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937(2003)02-0048-03

6、經濟全球化與中國

所謂「全球化」,是指人類活動超越民族國家界限,在世界范圍內展現出的物質、能量、信息等全方位的聯系、溝通、交流、互動的客觀歷史趨勢。它是伴隨著人類交往的不斷擴大,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人類社會的全球化進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揭開了全球化進程的序幕,18世紀的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在西歐迅速發展,突破了農業經濟時代的地方狹隘性,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了世界性的了; 20世紀下半葉的信息技術革命,極大地突破了傳統的時空界限,加快了全球化進程。尤其是9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大潮,引起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思想等各領域的深刻變革。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挑戰

(一) 經濟全球化的一般性問題

所謂「全球問題」,是指在發生規模或程度上具有全球性質,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涉及到世界上各民族、國家、地區的根本利益,並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和國際社會的一致行動才能得到有效解決的那些問題。

全球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對此,國內外大多數學者都是承認的,但他們對全球問題的理解卻並不一致。其主要分歧在於對哪些具體問題有資格進入全球問題的認定上以及如何區分各問題之間的主次關系,例如,前羅馬俱樂部主席A。佩切伊把全球問題歸結為人口增長、社會的差距和分工、社會的不公正等近30個問題構成的總問題;前蘇聯學者M"M"馬克西莫娃則認為全球問題包括核戰爭的威脅、飢餓、貧困。

哈貝馬斯較早地就開始關注全球問題了,他曾把資本主義社會分為「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和「有組織的資本主義」或「由國家調節的資本主義」兩個階段,他稱後者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對全球問題的關注是他對晚期資本主義分析的重點,在《合法化危機》一書中他對晚期資本主義增長的後果作了這樣的分析:「晚期資本主義的高速增長給國際社會帶來了許多問題。」「在這里我所說的是對生態平衡的破壞,對人格系統一貫要求的損害(異化),以及對國際關系所造成的巨大的壓力」。在他看來,造成晚期資本主義危機的原因在於「系統」侵入了「生活世界」,人們的交往被扭曲、異化了。他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重構理性,建構一種交往理性,也就是主體在平等自由的基礎上通過對話達到相互理解和一致,從而實現人們之間交的合理性,實現社會的合理化。

建構交往理性以拯救分崩離析的傳統理性是哈貝馬斯的理想,這也是他的交往行動理論的核心。這一理論一經提出就受到思想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並引起了熱烈的討論。雖然有的學者認為他所提倡的通過「交往理性的重建」和「話語倫理」規范的建立與貫徹來消除當今世界存在的弊病,實現一種「無暴力統治」的社會秩序的理想是一種空想,但是,哈貝馬斯幾十年一直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他的理論日益受到了世界各國學者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這充分表明了他所倡導的交往理性是有著相當重要理論價值的。

(二)中國的問題

中國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就選擇了一條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的道路。這樣一條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也就是和平發展的道路。

20多年來,中國的這一歷史抉擇經受了考驗,和平崛起的進程已經開了一個好頭,但是還遠遠沒有完成。一個13億至15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和平崛起,決非易事。特別是在21世紀上半葉,我們既面臨「黃金發展期」,又面對「矛盾凸顯期」。說矛盾凸顯,就經濟和社會發展領域而言,帶根本性的就是三大挑戰:

第一個是資源特別是能源的挑戰。中國人均資源佔有量,在全世界排在後列;同時,由於發展速度快而科技和工藝總體水平低,中國製造業的單位和總量的資源消耗包括能耗,卻排在世界前列;再加上隨著世界製造業向中國大規模轉移,也帶來一定程度的「能耗轉移」。這就使得資源特別是能源的短缺,成為困擾中國和平崛起的一大難題。

第二個是生態環境的挑戰。中國在快速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所出現的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狀況惡化、資源耗費巨大回收率低而導致環境破壞等問題,已成為中國經濟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同時,這也是中國領導層提出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背景。

第三個是在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過程中一系列兩難問題的挑戰。比如,既要使GDP持續快速增長,又要加快社會建設步伐;既要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又要擴大社會就業;既要保持東部地區的強勁發展勢頭,又要促使東中西部共同發展;既要推進城市化,又要從各方面反哺農村;既要注重公平、縮小差距,又要保持活力、提高效率;既要擴大吸引外資,又要優化引資結構;既要以市場換技術,又要增強科技自主創新;既要深化各項改革,又要保持社會穩定;既要推進市場競爭,又要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等等。解決這一系列兩難問題,都不能只顧一頭、不顧另一頭,而是要求有一系列的統籌兼顧,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
另外,全球化的發展對於中國的進出口體制、貨幣體系、宏觀經濟調控體系、金融體系監管的透明度、控制方法都提出了向完全市場化的趨同要求。
因此經濟全球化無論從內在體繫上,還是外在環境上都需要中國政府的大國策略。

(三)中國的大國策略

中國是歷史上文化大國,也是現實中地緣政治大國,正致力於成為未來的綜合性大國。所有這些決定了她的戰略定位及其選擇不同於任何大國。作為國際地位日漸提高、實力不斷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主權、穩定、發展、平等、正義五個層次的利益需要,就構成了國家戰略利益的主要方面。各種需要之間彼此聯系,形成一個有機系統:從基本的生存權益需要到更高層次的需求,從而通過自助成為一個對國際社會有重要貢獻的大國。

第一,主權需要。它包括領土完整,內政不被干涉,這是一國存在的基本需要。主權需要與國家統一密切相聯,互為一體。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主權過時論」在西方興盛一時,「新干涉主義」抬頭,在這種情況下,維護國家主權,反對霸權主義就成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嚴峻考驗。

第二,穩定需要。與主權需要一樣,穩定需要同樣涵蓋了國家安全利益的一部分內涵。穩定分為內部社會穩定與周邊環境的穩定。前者需要強大政府並建立有力的政治、經濟秩序,是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的必要保障;後者是指建立在「主權需要」層面上的「防衛需要」,「防衛需要」也就是擁有影響和控制周邊危險事態能力的需要,從而才能保證外部環境的安全。

第三,發展需要。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流,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欠發達國家都在拚命迅跑,以在未來競爭中爭奪力量制高點。對中國來說,發展既必要又緊迫,因為惟有發展才能提高綜合國力,並使和平自主的對外政策具有堅實的物質基礎。穩定是發展的保障,反過來,社會不發展、經濟衰落,則內部社會震盪及民族問題會被激活,社會穩定及國家安全自然受危及。

第四,平等需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也不論國家制度及意識形態差異,在國際法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平等的需要,也是被尊重的需要。一個國家不被尊重或被侵犯,是主權不完整的表現。對平等需要的強調,是對強權政治及霸權行為的反對,它要求利益與機會均等,反對因文化歧視、貿易歧視而對某國作出的單方面限制。

第五,正義需要。中國的地緣政治及文化歷史背景使它具有不同於其他大國的使命,即維護地區和平與安全的使命感。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中國已為自己樹立了作為大國的必要道義形象。這種正義需要包括作為一個大國在聯合國扮演積極的更富有建設性的角色,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維護小國、弱國權益、反對霸權主義方面始終樹立自己的正義形象。一個國家惟有發展具備一定實力,才能為國際和平與安全作出更大貢獻,反過來,一個成為負責任的國家從而樹立起正義形象,也必然給它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與支持。

簡言之,主權、穩定、發展、平等、正義五個層次的利益需求,是一個由基本層次向更高級層次的逐步遞升的過程,利益需要層次的拓展,也就為外交及戰略目標的進一步推進提供更深的內涵和意義。

7、求一篇5000字港口物流管理專業畢業論文!謝謝了!!!急!!!

發展我國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對策思考

摘要:分析了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實質及其快速發展的動因, 指出第三方物流配送在中國的市場前景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從物流配送新概念、現代物流特徵和發展方向、整合社會存量資源和物流供應鏈資源、審視物流配送戰略等方面對完善我國第三方物流配送手段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國,第三方物流,物流配送

加人後, 中國物流市場的競爭明顯加劇, 在快遞、零售領域一下出現了諸如, 沃爾瑪、家樂福等國際巨頭。年月, 政府高層主管官員宣布, 中國允許外商有條件地控股商業企業, 並將逐步取消對外方控股的限制外資可以進駐中國各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世界第三大零售商德國的麥德龍也宣布將在中國新設家分店。而巨頭的物流配送無論從方式上、戰略上, 還是在物流設施和配送技術上都是一流水平。研究第三方物流配送在物流業中的發展有意於我國企業提升物流整體作業水平, 更好地應對海外企業對我國物流市場的沖擊。

一、第三方物流配送何緣在物流領域盛行
進人世紀年代以後, 物流系統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逐漸認識到物流在戰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環境變化使企業的經營格局發生了改變, 從而使脫離現代物流管理的生產、銷售活動無法真正在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 同時又使物流企業本身在急劇的環境變化中提高了管理能力, 並產生了對生產、銷售的能動作用。
1、消費者行為的變化
進人世紀, 中國人的生活意識已從原來追求溫飽型或數量型轉向追求小康和生活的質量。這種生活意識的變化, 在隨著經濟社會向國際化、信息化以及人口結構高齡化急劇轉變的基礎上, 推動了消費者價值的多元化以及生活類型的多樣化,其結果是消費開始向個性化和多樣化方向發展,強化了物流管理在企業戰略中的地位。
2、多品種、少數量生產的轉變和零售形式的多樣化
隨著消費個性化、多樣化的發展, 流行商品的生命周期也越來越短, 使得廠家要完全預測特定商品的流行程度十分困難。正因為如此, 很多廠商都在積極開展多品牌戰略, 即將原來的產品加以改良, 附加各種機能, 形成產品間微妙的差異。實施多品牌生產和銷售戰略意味著企業的經營從原來廠商生產主導戰略轉向消費主導的商品生產戰略。這種轉換改變了原來專職單品大量輸送、儲存的物流管理活動, 要求物流既講求效率, 又能促進生產、銷售戰略的靈活調整和轉換。
為適應消費個性重點化、多樣化要求, 一方面零售業中以家庭用品為進貨品種廣泛的連鎖店、購物中心等業態的銷售額急劇擴大另一方面, 由於生活類型的多樣性, 零售業中通宵營業的小時店便民店或以利用汽車購物為前提的郊外倉儲式商店等新型業態也相繼誕生, 並實現了快速成長, 這些都改變了原來的流通格局, 同時也推動了物流服務的差異化和系統化管理的發展。
3、無在庫經營的傾向
零售業中與消費個性化、多樣化以及廠商多品種生產相對應, 無論在百貨店、超市, 還是小時店等新型業態中, 經營的商品品種數越來越多。與此同時, 由於政策、環境、房地產價格等原因, 店鋪的規模和倉庫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特別是在大都市中, 由於人口密度大、地價高昂、消費更新快、環境規制嚴格等原因, 更加限制了倉儲點和倉儲空間的擴大。因此, 在這種情況下, 只有提高店內管理效率, 通過加快商品周轉來抵消倉儲空間不足等問題。如今國際上大型零售業的經營方針均已從原來通過新店開設尋求外延型發展, 轉向充實內部管理和投資, 積極進行內涵型發展。除此之外, 另一個推動無在庫經營的原因是, 由於消費行為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 企業商品多品種、少數量生產,難以預測其實際需求量, 在這種狀況下, 庫存越大,零售企業承擔的風險也越大, 為了降低風險, 零售企業必須盡可能地壓縮庫存, 實現即時銷售。
4、信息技術的革新
「 無在庫經營」 能成為現實, 首先是因為世紀年代後期開始的信息技術革新, 具體反映在系統和系統的導人。和系統自開發以後, 在商業領域迅速得到推廣和普及, 並大大改變了流通績效, 推動了物流管理的現代化。從帶來的直接利益看, 系統的導人提高了現金流通作業的速度和正確性, 節省了人力成本, 實現了流通效率化。與此同時, 在軟體利益方面, 通過對所蓄積的電子信息進行加工、分析, 可以作為經營戰略決策的依據和信息來源。具體表現為, 可以據此及早把握「 暢銷品」 、「 滯銷品」 的狀況, 提高商品周轉率。此外, 將這種信息與顧客信息相連接, 可以推動開發符合顧客需求的新產品, 進一步與系統相連接, 削弱在庫水準, 使補充訂貨自動化成為可能。
5、進人世紀年代後, 流通領域提出3C概念, 即顧客消費水平的提高、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社會經濟與政治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 使得整個社會需求的不確定性加大。是用戶需求多樣性與市場變化不確定性的主要根源。企業面對一個快速變化且無法預測的買方市場, 為提高競爭力, 採取了許多先進製造技術和管理方法。無疑, 物流配送要求更加及時迅速、方便快捷。

二、第三方物流配送在我國的市場前景
第三方物流管理思想直到世紀年代才引起我國物流界重視。作為物流業的新興領域, 第三方物流在我國剛剛起步, 存在著較大的發展空間。
1、物流集成商具有特殊功能
第三方物流有著物流集成商的特殊功能, 它提供的是一個計算機介面、一個接觸點、一份合同, 買賣雙方把所有與物流有關的業務交給這一個公司全權代理, 不管它是自己運作, 還是再去轉包給別人。而第三方是與貨主聯系的惟一接觸點。
2、第三方物流的利潤空間很大
第三方物流除了給第一方、第二方帶來利潤以外, 自己也能獲取利潤, 如果利用更加嚴格的內部成本控制和更好地使用信息技術, 提供一些增值服務, 其賺取利潤的空間會更大。隨著經濟全球化,第期張衛星發展我國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對策思考越來越多的廠商在到國外辦廠的同時往往也將第三方帶去, 這樣隨著廠商市場的不斷擴大, 第三方的市場也跟著擴大。
3、客戶對第三方物流的依賴性
由於第三方有現成的、比客戶自己做要好得多的物流解決方案, 所以, 客戶都非常願意把物流外包出去, 從而, 第三方物流和客戶之間就構成一種不可分割的供應鏈關系。據中國倉儲協會年對全國家大中型工業企業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的企業將在未來一年內選擇新的物流商, 其中的企業將選擇新型的物流企業, 而不是原來的倉儲運輸企業由此可以看出, 我國第三方物流的市場需求相當可觀。
4、優秀的公司尋求為其產品或服務增加價值的渠道, 第三方物流迎合了這種需要
第三方服務的最大用戶群通常是那些在雜貨店銷售的日常洗滌用品、紙製品、化妝品和食品等產品的製造商。市場領先的公司有一個重要趨向,就是把物流作為一個增值過程來管理, 反映了為贏得並保持顧客滿意而採取的有力行動, 並在靈活性上做了額外的投人, 特別是適應特殊的或非常規的需求。這些公司存在著以下共同點這些組織力圖通過物流的力量獲得並保持競爭優勢優秀的公司尋求為其產品或服務增加價值, 並通過運作一個有效的物流體系來支持此目標公司通過與服務供應者結成戰略聯盟來改善他們的資產。這些聯盟使公司與其重要客戶的關系更為密切。那些首先考慮到通過顧客滿意來開發其市場機遇的公司, 努力與專業人員或第三方供應者一起確保在滿足顧客需求方面的根本能力。這樣, 可簡化流程管理, 而且通過將有限的資源集中於某些業務, 使規模經濟得以實現。本質上說, 物流聯盟就是通過雙贏, 力圖使之作為整體的系統產生更高的效率。

要5000字的話恐怕沒法發給你了,自己加一點內容吧